《心经》在说什么心?

2024-04-02 学佛释疑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开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我独尊的真心,祂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经。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 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听闻 佛语开示,观察蕴处界虚妄,并将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中无有一法存在,仅剩下无余涅槃的本际独存而已,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缘觉菩提,乃是缘觉所觉悟的法道。也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有一个识,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这个识为止,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这个识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因此,缘觉观察蕴处界等法都是虚妄,唯有这个识才是真实,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这个识存在,所以将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三界现身意。由此可知,缘觉菩提乃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无余涅槃还有一个本际真实存在。祂在哪里?不知道!也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佛菩提,乃是菩萨觉悟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从十信位对 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经历七住明心,开始在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及十住眼见佛性眼见自己的身心与山河大地虚妄的如幻观,因此圆满十住位,依序转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于十地圆满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集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要,不管是自己身体的内财或者是金银珠宝等外财统统布施出去;于百劫修集福德圆满上生天上,于天上观察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出现,于夜后分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萨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从菩萨最基本七住明心开始,了知万法都是从这个真心出生,不能外于这个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现;如是次第修行,经历将近三大阿僧祇劫,最后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

从上面分析可知:《心经》所说的真实内涵,不离《心经》所说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蕴处界及诸法等法在内;离开这个心,这个《心经》就不能称为《心经》,应该要改名了!蕴处界及诸法以及三乘菩提等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心经》主要的宗旨就是在谈心,不能离开心而谈《心经》,不能外于心而谈蕴处界及诸法等;离开一切有情真心而谈蕴处界及诸法等,那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又《心经》中心主旨就是心,可是祂还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以及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何?所以说,《心经》所谈的面向有三个:第一个、是心,也是《心经》最主要的宗旨,亦称为空性心。祂从本以来就在,未来也不会灭,祂真实存在。不是如佛门有些法师、居士们主张:祂是不可知、不可证的。将 佛所说真实有法的空性心变成虚相法,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第二个、《心经》所谈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是为空性心藉缘所生的空相,本身是生灭不已的虚妄法。第三个、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空性心本身不生不灭,在世间上可以现前体会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存在。这两者的体性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不生不灭的法,后者是生灭不已的法,由于这两者的体性完全不同,不属于同一个法,所以称为非一;又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是空性心藉缘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性心局部的体性,摄属于空性心的一部分,与空性心不异,所以称为非异;合此非一与非异,名为非一非异。也就是说,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非一非异。这个道理犹如手与身体一样,手是手、身体是身体,两者非一;可是,手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说手不是身体,故名非异;合此手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为非一非异。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当你知道及把握这三个重点后,你不会偏离《心经》所讲的范围,也不会被恶知识所误导;因为你已经有能力判断,避免走向与佛法无关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走上男女双身邪淫外道中,因而延迟自己成佛的时程。

更新于:9个月前

《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