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2024-04-01 实用佛教

第十五课 佛教徒的一日行

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养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语默动止,都要效法佛菩萨,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理生活,如法做人处事,以期达到自在人生,离苦得乐。

谈到生活修行,佛教僧侣的一日所行,可依《毗尼日尔用》做为远离烦恼的指导。佛教信徒的一日生活则包括:早晚课诵、行立坐卧、居家外出、待人接物、读书进修、访友探视、休闲旅行、电话连系、参于集会等,乃至举心动念,也应如法实践信仰,净化身心,如此才能积集福德,圆满人生。

有关佛教徒的居家修行,在一天当中,大略可分为:

一、宗教体验

佛教重视修行体验,强调实修实证,能够有一分证悟,自能去除一分无明。因此,可依个人的时间安排定课,持之以恒。如果家中环境许可,可设一佛堂,每日晨起,于佛菩萨圣像前献花供水、上香礼拜,或诵经一卷,或静坐五分钟;夜晚临睡前,可于佛前礼佛静心,或读诵佛光祈愿文,反省自己的功过。每周可参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场共修,藉由宗教的禅悦法喜,洗涤自己的贪瞋烦恼,开发内心的圣财。每日三餐进食前,合掌称念四供养、佛光四句偈或五观想,亦可培养感恩与慈悲的宗教情操。除此,尤应建立正确的知见,不任意留宿僧侣,以免破和合僧。

二、工作修行

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在工作修行方面,首先要懂得分配时间,规划工作。其次,上班应准时;上班前,要和全家老少招呼。服装的穿著,应力求端庄大方,不穿著奇装异服,亦不标榜乘坐名牌交通工具,如系开车,应注意行车安全,多礼让,不超速,不超载。到了公司,见人要点头微笑,问早说好;有事应向主管报告,如遇会议,要踊跃发言,发挥职业道德,保守商业机密。平常办公桌应收拾整洁,物品不可杂乱堆置;接听公事电话要轻声,不干扰别人的安静,谈话须简明扼要,不可妨碍他人使用,更不宜使用公家电话做为私人之便。有访客时,应接待至会客室商谈,以不妨碍他人工作为原则。

三、居家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建立替人着想的美德,是居家修行的首要之务,例如:早睡早起,生活起居正常;进门要弹指、关门要小声、走路要轻步、转弯要轻咳作声;浴厕使用后,随手整理洁净,方便后人使用等。至于日常资用,如水电、衣食等,要有节约能源、惜福爱物的观念,不可任意浪费。三餐要正常,饮食调配要少油少盐,以清淡为宜。居家须注意火烛与门户安全,以免酿成意外灾害。平时与家人谈话或观赏电视、影带,聆听音乐等,应轻声,勿妨碍邻居的安宁。

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有事外出,要向家人说明去处及告知回家时间。对长辈要晨昏定省,关心照顾;对子女教育要宽严合度,以鼓励代替责备;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亲爱互信;与社区、邻居要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对独居长者要主动关怀,殷勤慰问。逢人化缘时,应量力随喜,并须选择正信的道场,做为种植福田的准则。总之,若能将家庭视为道场,老少眷属都是法侣,家事共同分担,互相帮助,多赞美,少争执,多忍让,少比较,自能增进家庭的和乐幸福。

此外,居家常备急救药箱,以防不时之需;平时储粮储水,以免断炊之虞;事先备妥洋钉铁鎚,以便修补之用;随时准备蜡烛、手电筒,以防台风停电;饭菜多煮一份,以防客来;热茶热水,以备待客等。金钱的用度要有智能,各种日常开支要有预算,如需借贷,应该酌量,即使好友,亦不宜共金钱往来,更不可经常在家呼朋作乐,以免干扰家人生活等,都是佛教徒一日的生活修行。

四、读书休闲

佛教徒阅读书籍,以佛书,或选择知识性、励志性的书籍为主,例如可订阅佛教杂志一份,每日亦可读经、抄经,或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等,平时尤应多充实各种社会信息,多关心时事动态,以为度众的方便。休假时,应尽量减少应酬,多陪伴家人共同参于有益身心的休闲活动。若要拜访朋友,应事先电话连络。若有聚会应酬时,应表明自己是佛教徒,不饮酒食肉,不劝酒、不酗酒,不便时,至少也应做到不醉酒为原则。对于人情往来,应以探病急难救助为主;在应酬赠礼时,则不完全以金钱为考量,可用字画一幅、鲜花一束、好书一本等代替,只要出于真切的情意,即使是心香一瓣,也足以令对方感动。

总之,佛教徒的一日修行,待人处事是修行,工作服务是修行,诵经拜佛是修行,谈话会面是修行,爱语赞歎是修行,改过迁善是修行,乃至休闲育乐也是修行。如《阿弥陀经》所描绘的净土生活,以妙华供养、饭食经行、善人聚会、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出广长舌、念佛念法念僧、称赞诸佛、发弘誓愿、法音宣流等,都是佛教徒一天的生活。又如朝山、参访、行脚、闻法、共修、集会、读经、与人为善、小小的布施等等,也都是一日的修行。就是喝茶吃饭、著衣持钵、出坡作务、应酬往来、扬眉瞬目、语默动止,也都藏有微妙的禅意和开悟的因缘。

佛教徒的修行,是和生活打成一片,而不是离开生活之外别有修行。因此,情绪正常、欢喜自在、发大悲心、忍耐为道、不念旧恶、断除烦恼、不退道心、担当责任、忏悔立愿、救苦救难、日行一善、做众生不请之友等,都含有修行的真谛。成佛虽然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但是,只要每天不断的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精进,自我升华,自然能聚沙成塔,成就佛果。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惟觉法师:佛教的理财观 惟觉法师:佛教的理财观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优婆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优婆夷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香烧越多越好吗?佛教徒不要迷信了!(宣化上人) 香烧越多越好吗?佛教徒不要迷信了!(宣化上人)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宣化上人: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宣化上人: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净土法门法师: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生死无间 净土法门法师: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生死无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巨赞法师:从佛教青年服务团到湖南佛教徒抗敌后援会 巨赞法师:从佛教青年服务团到湖南佛教徒抗敌后援会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七旬老汉照顾百岁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七旬老汉照顾百岁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菩萨说若欲往生净土当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专心致志即得往生 菩萨说若欲往生净土当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专心致志即得往生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