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2024-03-08 学佛释疑

佛经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经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 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这十二分教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我们略说明一下:

第一类叫作契经,契经指的是以长行直说来宣说法教,它含摄了能贯穿连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的真实妙义,所以称为契经。

第二类称为应颂,应颂的意思就是说,长行以后呢,为了要让佛弟子容易记,所以要以颂重颂一次,这个部分就称为应颂。

第三类称为记别,也就是记别弟子命终以后生到哪里,或者说佛弟子什么时候可以成佛,那这样的内容称为记别。

第四类称为讽颂,讽颂的意思就是以两句偈、三句偈、四句偈不等,来说明这个教法,例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类似这个样子。

第五类称为自说,自说的意思就是,为了让当来正法能够久住,圣教能够久住,所以不请而说,佛是不请而说的,譬如说这个《阿弥陀经》就是 佛不请而说,类似这一类称为自说。

第六类称为缘起或说因缘:因佛弟子请而说,因请而说;第二类、因佛弟子违犯、过失,制定戒相;第三类、因事而说,类似这样子称为缘起。

第七类譬喻,经由譬喻,可以让隐含的义理让弟子们容易明了。那这种譬喻譬如说,在《法华经》里面有说的化城譬喻,将二乘人的解脱道以化城来譬喻,让二乘的圣者能够知道说,原来这个解脱道还不是究竟,只是方便而已;又例如说像《阿含经》中,有一个盲龟于海中值遇浮木孔的譬喻,那么以这样的譬喻来说明,这个盲龟在海中一百年才从海里探头一次,要能够去碰到这个浮木的孔,头能够伸到浮木孔,这样的因缘非常的难,告诉我们说人身难得,然后能够值遇佛的正法也非常难得,这样的譬喻。

第八类就称为本事,这本事就是说,除了佛的本生以外,来说佛的这个过去生的所有事情,称为本事。

第九类称为本生,本生就是说,世尊在过去世,行难行的菩萨行所受的种种身,就称为本生。譬如说,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乃至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等,受种种身,讲这些内容称为本生。

第十类称为方广,方广就是在这其中广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了让菩萨修证佛菩提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一切功德,来说这些法,称为方广。那方广是因为它法非常的广大、众多,而且法极高大,需要修证的时劫非常长远,需要非常勇猛地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满,所以这些法称为方广。

第十一类称为希法,也就是宣说诸佛、诸佛弟子等,他能胜于其余诸世间希有最胜功德,这些内容称为希法。

第十二类称为论议,论议的意思就讲说一切了义经,世尊在经中广分别诸法体相,同时在经中一些佛的圣弟子随着 佛所说的而实证了,依于自己的实证,能够无倒分别诸法的体相,那这些能够分别广说一切契经的宗旨与法要的经,都称为论议。譬如说《楞伽经》、《解深密经》。

那么前面所说的这十二类,称为十二分教,就是佛经的十二分教,它就是含摄三藏,佛陀以这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导佛弟子。

我们要知道,如果有否定如来藏的一定是伪经。因为如来藏是法界的根本,是涅槃的本际,是一切法的实相;那把这个根本否定掉了,那其他还有什么法?六识的法纯粹是三界中的生死法,六识的法它是自己是不能被人依循而解脱的;因为它本身是生死法,这如何依止生死法而能够说脱离生死法?它本身是苦法,那如何能够依止它而脱离苦呢?所以说,违背法界实相、违背清净解脱法部分的法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谨慎。

我们说,信受众生皆有如来藏,信受众生只有八个识的人,在真实善知识的教导之下,除了前面所说的这些伪经以外,对于佛经的态度,都是当作法宝而信受、恭敬、礼拜、供养的。因为在没有真实善知识出现于世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没有能力来看待什么样的内容是伪经;可是当有真实善知识出现于世的时候,能如实的将佛法的内容揭露出来,能如实的告诉我们佛法内容实证是如何,而本身也能实证,教导佛弟子实证,同时实证的佛弟子也能验证说,教导他的善知识本身的实证是对的,自己的实证也是对的,符合佛所说的。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该了解佛法本身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三藏十二部,所应该有的法义是什么;所以就能够有法眼,能够有慧眼来看待说,哪一些部分是因为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些因为没有实证的人把这些不如实的经典汇编进来,让我们不知道,而误以为编在经藏里面的经典都是真实的,让人说那这样子有矛盾。所以,除了伪经以外,如有主张佛经是互相矛盾的,《阿含经》与《般若经》互相矛盾的,那么这样表示说他是没有实证的。因为三藏里面所说的法,都是有贯串性的,都是以如来藏为因而说的,只有显说隐说的差别,只有方便与究竟的差别。

所以,佛教徒对全部佛经的态度怎么样呢,从前面的这些说明我们就知道了,一定要以众生皆有如来藏、众生只有八个识,来当作基础,来看待三藏十二部的内容是如何。

阿弥陀佛!

更新于:10个月前

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