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谈:为什么现代生活大家觉得越来越忙?大家也常常在问自己:究竟忙些什么?
我们上一堂课跟大家来分析的就是说,从制度化、结构化的因素来讲,现代生活分工的结果,不能够在时间上面有直接的节省的效益,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看到的时间好像是节省了,可是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其它人帮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包含我们现在所开的汽车,包含我们现在去便利商店买一个简单的餐盒来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管是一部汽车或是一个餐盒,都是社会上其它人贡献了许多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的。 所以整体来说如果从我们社会的整体来说的话,其实把这个时间整个加总在一起,这个时间是不见得会比较少的。
而更重要的因素,更重要是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说越来越忙,更重要因素或许是因为有了分工在先,那一旦分工了之后,事情就分成哪些事情是我的,哪些事情是你做的;那么有了这个分工出来之后,我们自然而然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基本的心态,都是希望能够维持好的生活,甚至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无可避免的会对于别人所提供的物品,我们不免会要求它有一定的质量,甚至要求它好还要更好。正因为这样,我们对于别人所提供的物品,或是说对别人所提供的服务会有所要求,所以很自然的,别人为了要作到让我们满意,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加倍的努力;既然这样子的话,那么很显然的,别人对于我们所提供的我们的贡献,当然别人也会要求,所以我们也得要比原来应该要做的东西,或是应该要做的程度恐怕要再多很多。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说,我们全面性的看到了,每一个地方都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竞争跟压力的来源。所以这个看起来是现代生活里面不可避免的常态,就是因为人、我的分际出来之后,我们自己求得更好,再加上别人也要求我们要更好,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对于许多的事情都要付出许多的劳力。
这个在从前的时候,从前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比方说,我们小的时候可能环境不是太好,那个时候其实大家没有想太多,大家没有想太多,所以只是一心的想说:怎么样能够出人头地?那这样子的状况下去的时候,很显然的,我们对于整个的人生来讲,很多时候可以说都是基于,比方说对于家庭、对于眷属的责任跟义务。在那个世代的人们来讲,可以说,所有的一切的努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面对竞争的时候,也都认为说:这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这一个状况,我们看到现今的社会似乎逐渐有了转变,我们如果看看现在年轻的一辈的话,往往更强调的是:什么是个人的专长?什么是个人的兴趣?特别是这个兴趣,要选择你所爱的这个事情来做等等,这个在现代社会里面是很流行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看起来的话,似乎是现代的年轻的一辈,似乎就能够好像是因为他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是说这件事情是你喜欢做的话,那么不管再怎么要求,应该都不会疲惫吧!看起来是如此,可是我们如果真正想想看:事情果真是如此吗?其实未必见得!比方说,我们说老一辈的人非常强调责任跟义务,所以在承接事物的同时,不会想到太多;这是表相如此,看起来好像老一辈的人完全跟着外面的环境走,因为外面的环境加诸于他身上是什么样的责任、义务,那么他必然也就顺着这样做。可是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那倒不然!因为你会发现到说,老一辈的许多人在奉行责任、义务的同时,也在履行的过程中,屡屡发现做每一件事情都带给他特殊的、甚至不同的意义在;所以做到最后,责任也不再像是硬邦邦的责任,义务也不像是一个沉重的义务,因为它已经变成他身体力行的一部分了。所以这个状况就变成说,外境看起来好像是外境的箝制,可是实际上到最后,其实居然也有相当多的自觉的成分在。
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只强调兴趣,只强调符合自己所爱的,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自觉,可是真的是自觉吗?我们要看看,比方说,如果我们摊开来说的话,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喜欢逸乐的生活,不是吗?如果每一个人都顺着这样逸乐的生活的话,请问:这个社会如何维持?这个生活又如何维持呢?所以当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自觉,只顺着自己所爱的发展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这个理路是行不通的,因为人心都是一样的,大家所爱享受的层次都是一样的,到最后的话,可以说整个都会冲撞在一起。所以,其实所谓的按照兴趣走、按照专长走的时候,其实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基于自觉,可是实际上也不得不要受到了许多的外境的影响。所以,不管是老一辈谈责任、谈义务,或者是我们现在年轻人常常讲的:要讲究兴趣、讲究爱好、讲究专长,那么这些东西呢,不外乎就是我们说外境就是外面的环境,加诸于你的要求,跟你对自己的觉知,两者加起来平衡的一个结果。既然是这样的结果,很显然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刚才讲就是说:之所以大家会觉得这么忙、这么有压力在,那就是因为说有了人、我的分际,然后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嘛!所以,按照这个理路看来的话,我们发现说,现在即使年轻人已经跟老一辈的不太一样,开始讲求兴趣、爱好了,可是实际上仍然不得不受现实的环境诸多的左右。
所以这个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老一辈的从责任、义务,到新一辈的讲究专长、兴趣,而有解决的方式。因为我刚才说过了,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这个状况是始终都存在的。所以我们再回头来看,大家在感受到这个社会上的压力的同时,不免都会常常被提起来的一个状况,被提起来的状况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大家会希望说,往往听到了这个说法就是说:我们不必过这么好的生活,我们也不必这么有钱,我们只要感到幸福就好了!也有许多知名的杂志曾经做过一些所谓的幸福指数的调查,包含说:哪一个城市住起来比较幸福,或是哪一个国家比较幸福等等。在这中间最常被提到的一个所谓的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个国家叫作不丹。不丹这个小国家,大家往往都以为说,不丹人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很幸福快乐的;如果说,我们都能够效法不丹人的话,按理说我们应该也能够不会觉得压力这么大,不需要忙得彻头彻尾,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是吧?我们来看看这个所谓的不丹人所呈现的幸福指数,当然它的调查有它调查的方式,我们这里不必去深究它。不过我们想想看好了,我们说,大家应该都能够同意,不丹人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比较高的幸福指数,是不是因为他们比较知足常乐呢?也就是说,所谓的知足常乐就是说,当他们面对目前生活,哪怕是这个生活不是很丰裕的生活,但是他们愿意满足于现状,不去刻意去追求怎么样特别的去改善目前的状况的话,那自然而然的,好像这就是会带来幸福感、带来快乐。
而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它放回到我们之前讲的,就是社会上,现在的社会忙碌的原因就是: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如果说我们自己从我们自己就开始做起,我们对别人的要求,从原来的十分我们把它降到九分、降到八分的时候,那么相对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子的话,那很显然的,整个社会彼此要求、彼此箝制的状况都会下降;显然这样做的话,就有机会把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往上拉抬了。所以看起来,好像知足常乐是解决现代社会忙碌的一个根本的方法。实际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都呼吁大家要知足常乐。我们如果认真来看,知足常乐当然从原理上来讲,就如同我们刚才说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要求少一分,别人对我们要求也少一分的时候,当然整个社会互相要求的状况就会减少,自然而然整个压力就会减缓。可是我们现在不妨来仔细探究一下,知足常乐应该要怎么个知足法?首先,我们说知、足这两个字的意思,足就表示说他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从我们自己出发来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才叫作足够?如果说我们今天,比方说如果我们今天拥有一部脚踏车,这样是足够了吗?或者脚踏车不够了,然后我们拥有一个基础的可以代步的车子,这样足够了吗?甚至我们连什么脚踏车、什么汽车全部都没有,我们只能够搭乘大众交通工具,这样足够了吗?又或者我们常常连交通工具大众的交通工具也搭不起的时候,这样足够了吗?
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说知足常乐是我们应该要勉励自己的。可是我们就不免要追问,到底应该要订在什么标准呢?什么才叫作我们的生活应该有的标准?所以知足常乐这件事情,显然要付诸实行的话,必须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得要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建立一个标准之后,用这个标准才来检视:我是不是已经知足了?我是不是已经要求太多了?同样的,这个标准建立的时候,也会因为我们在不同的状况而有所改变,比方说,今天如果您是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社会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您订的标准可能就是一个富庶的标准;可是今天如果您有机会,比方说,到不丹,甚至到非洲去住个一年的话,相信您马上会发现到说,您在当地的时候,这个标准肯定得要大幅的下降了。所以,我们刚才说过了,得要心里面要有一把尺,根据那个一把尺,才能够说我们对于现状到底知足与否?而这一把尺,是需要因应外界的环境而有所变化、有所改变的。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也不妨进一步来想想看,刚才说的是对我们自己的现状的要求,比方说对我们生活环境的要求。然而从我们一贯以来,我们告诉大家的现代社会的状况来说,当我们对我们的环境要求的时候,我们就等于是在要求社会上的其它人。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大家越来越忙的原因就是: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从知足常乐这个立场来说,当我们可以愿意自动的满足于我们现在设定的标准,不再追求过多的享乐的时候,这也就是说,我们相对于把我们对别人的要求下降了。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得要想想看,这个事情知足常乐要变成一个,也就是说,如果它变成说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一定很快就能够感受到说,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压力减缓了。可是问题是说,如果现在的社会只有我们愿意把我们自己的标准下降下来的时候,这样子我们能够减少压力吗?很显然的,因为压力的来源,我刚才说过了,压力的来源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是社会上的其它人要求我们的;而社会上的其它人所感受到的压力,是我们加诸在别人身上的。所以这个时候,当我们把我们自己定位成说,我们希望自己能够知足常乐,避免给别人过多压力的时候,那么我们得要问问:别人如果不能这样做的时候,那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是仍然存在吗?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仍然存在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因应这个压力呢?我们总不能说,别人要求我们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九十分,然后我们说:因为我现在讲究知足常乐了,所以我只要七十分就好了!这个七十分就好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的话,我们可以说我们满足于现在的七十分;可是对别人来说的话,如果他的心态没有预先作调整的话,要求九十分的东西只有看到七十分,那么他怎么可能会善罢罢休呢?很显然的,他就必须要用更严厉的手段,或是更积极的方式,让你听到他的要求,并且希望你按照他的要求来做。
所以像这样的状况,很显然的,我们说知足常乐这四个字,除了说它要有既定的标准才能够实施,也就是说,心里得先有一把尺,才能够说知足或者不知足之外;很重要的是说,如果社会上其它的人,没有大家都一起朝知足常乐的方向去走的时候,那么我们很显然的,把我们放在现在的社会里面的时候,我们一样会感觉到从别人而来的强大的压力。这个就是因为如果别人没有同步的知足常乐的话,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仍然是存在的,这个就是会让我们继续忙得团团转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在看这些事情的时候,回过头来我们说,当我们在问自己究竟忙些什么的时候,很显然的,知足常乐只解决了片面的问题,也就是只解决了我们对其他人的要求;然而这个部分却没有办法放诸四海皆准,也没有办法纾解别人对我们要求所产生的压力、所产生的忙碌。
所以显然的,我们需要比知足常乐更多一点,要想得更深入一点。怎么想呢?我们现在常常也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我们在面对外面的这些事情,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外境,包含说:外面事物的变化、外面别人对我们的要求等等。当我们面对这些要求的时候,有一派的说法是说:那我们就随缘吧!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们要求多少的时候,我们就随缘的尽分,比方说要求九十分,我们自己的标准也许只有七十分,但是因为别人有这样的要求存在了,我们也知道他确实有这个需求存在了,我们就不妨随顺他人的要求,我们尽力做到了尽力做到了九十分;如果做不到九十分的话,如果只能做到八十分,或甚至是只能做到七十五分的话,那么只要我们尽力了,那我们就说:在目前的状况来讲的话,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已经随着因缘的变化,做了该有的因应了,剩下来的其实我们不必太罣碍、不必去执着了。又比方说,我们刚才说的是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从别人要求九十分开始讲起。当然我们还得要看到了就是说:外面的环境变化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可以说,您张开您的眼睛看看,应该会发现到说:从小到大没有看到哪一件事情是恒久不变的。这个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事物在不断的变化的话,很显然的,很显然在变化的过程中外面的环境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事先所做的这些努力、做的这些因应,很有可能也都是不足够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碰到了一些状况的时候,原来以为应该可以成就的,可是却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说我们就输了这一着,乃至于全盘皆输。这个时候,我们不免就要面对了因为无常变化所带来的失落,带来的这些不能拥有的痛苦。
当然,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这类型的说法当然也可以让我们说,当我们在面对这些无常变化,我们感受到失落、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一样也可以用随缘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因为随缘就是要随着外面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因应。甚至我们打个比方来说,非常像是我们在水上行船一样,当水高的时候我们的船就高,水位低的时候我们的船就低;有波浪来的时候,我们的船就随着波浪,随着波浪来整个运行,当没有波浪的时候,我们当然就是平缓的在这个水面上运行。所以,用这个船贴着波浪来运行这个比喻,来让大家了解随缘当然就是:因缘有所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是很自然的随着这个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因应。自然而然的,如果今天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以至于我们失去了什么珍爱的事情,然后因此有失落、有痛苦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式一样,当失落的时候就如同如同说水位下降了,我们到了谷底了,那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因应,随着这个因应而整个让这个心情自然的呈现;可是到了再下一次变化的时候,我们又随着水面上扬又继续再上来了。这个就是随缘的一个写照。看起来这个随缘似乎能够让我们妥善因应外界的无常变化。可是正如同前面知足常乐的例子一样,随缘这件事情仍然是需要好好去思考,如果没有好好去思考的话,随缘一样不能够真正解除我们在面对失落、面对无常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不舒服的状况。这个我们在下一堂继续来跟大家分析。
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