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集 如何布施才能达到布施解脱?

2024-02-01 学佛释疑三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和大家谈谈,有人问到说:布施者内心存何等心,才能够达到布施解脱?菩萨法中有六度万行,可是也还有六度到彼岸,这是修学大乘法的学人一向所耳熟能详的一件事情。六度的法相各个不同,这里就单从布施度来说,所以就说有布施度也还有布施到彼岸。布施法的内涵学人多所听闻,现在仅就这一个问题来谈谈:如何才能布施到彼岸。

在《大般若经》卷1中,有一段经文提到: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般若经》主要说法的对象,是始从七住位以上,希望经由般若细相的听闻与现观,完成贤位菩萨的修证,发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所以七住位的菩萨,就是最初分的菩萨摩诃萨,因为已经亲证自心如来的总相。经文里面提到说:像这样子的菩萨,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有了第一分的转依,所以说住般若波罗蜜中;依于住般若波罗蜜中的功德,分证了无所舍法,继续行于布施法的时候,现观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就这样子圆满他的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是依于梵音直接翻译,华语的意思方便叫作布施到彼岸。

一般而言,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叫作三轮体空。所施物指的是经文中所说的财与物,引申而言乃至是包括法的布施。大家都听过三轮体空,也有很多善知识为人宣说其意涵,也许就会说到:你若是去观察每一个人从小到大,身形不停地变化,到老、到死终归坏灭,所以这是虚妄的;在布施时的自己是这样子的,接受布施人或者是其他的有情也是这样子;所布施的财物等,也是因缘和合而有,叫作暂时而有、叫作假有,所以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能够这样子行于布施,就没有了种种的烦恼,这样子就是三轮体空了。当然这一位善知识,依于蕴、处、界法现前的生生灭灭、因缘假合的状况,来说明三轮体空的义理,这也算是一种善巧方便;但若仅是止于蕴、处、界法来说布施法的三轮体空的时候,就不免会产生了种种的问题。

譬如说:既然蕴、处、界法是生生灭灭的、因缘假合的,所以你说:布施的我,接受布施的他,以及所布施的财物,亦复如是虚妄不实。那么请问: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你为了什么又要修布施法?因为你已经说了,没有布施法中的我、他、财物;那么依于这样的说法,布施法也是虚妄的,也没有必要再行于布施。再者,若是某甲继续在人间行于布施,既然蕴、处、界法是虚妄的,某甲难道不会想到说:我这样子一直布施下去,有一天我终归会老、会死,那么未来世我能不能得到布施的果报呢?假如可以的话,看起来又不空了,这跟我以前所知道的三轮体空到底有没有违背?

又譬如:假如我得不到那一分果报,或者是甚至于因缘和合而由别人得走了,那么我今世牺牲享受,辛辛苦苦地布施,到底是所为何事?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对一般人来说,三轮体空的道理真的是太深了;因为一向在蕴、处、界中生活,从来就是与有所求的法相应的众生,你怎么能够叫他放下一切而布施呢?这只恐怕是比天方夜谭,还要更天方夜谭了。因为难道你没有听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吗?所以即使今世听过布施到彼岸的名相,而不会心生怀疑与恐惧,这都是过去世在外门勤修六度是有着一定的时劫了;所以对于初机的学人,你得要跟他说:的确有布施法的因缘果报,布施后的种种的利益。

譬如说:因为今世的乐行惠施,就使得学人现世为人所称赞,并且乐于亲近。因为有了布施法作为人天的依凭,临命终心得安隐无所畏惧,在未来世又能够不乏五欲上的受用,并且能感得种种的安乐、慈善的面孔。再者,由于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的种种差别不同,未来所得的福德也会有所差异。这目的是要让他好乐于布施法的果报,而于外门广修布施,乃至是于布施法成为一种习惯。理所当然的,未来世当他福德资粮更加庄严的时候,才能够堪受下一个阶段的法。

可是如今这一个人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布施解脱?这就表示他进一步又经过世间财的布施,不能够使人得到解脱;或者是说,布施的果报是因人而异的,他了解了这些东西,有的人只得未来的福德,有人却是兼而有一分的解脱功德。这个人也许就已经想要知道,到底福德与功德的差别是在哪里?或许已经希望自己也可以有那一分的功德。简单地说:一般人在世间上布施的时候,他或许是能舍于财物的,这样子未来世就得相对于财物上的受用,这就是福德。进一步说:修行人在布施的时候,他不但是能舍于财物,又同时把自己在布施这件事情也能舍弃,所以就同时而有一分解脱的功德;但这一分解脱的功德是自受用的,然而这毕竟不是一蹴可几的。

所以就先来说说,菩萨世世行于布施之后,一旦能够乐于布施,或者进而于布施法中成为一种习惯,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修除什么样的心态,好使你能够快速累积福德资粮;某一世亲证了般若之后,自己就知道什么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了解了从布施到布施波罗蜜是应该有一个过程的道理之后,接下来谈谈,在其间持续布施的过程中,所应该要除去的不如法的心态。这一些状况可以说是林林总总,就简单地来为大家作一个说明。

譬如说:有的人是相信布施的果报,也就是因为相信布施之后会有果报,所以他布施的心态是恳切的。但是因为在修学布施法的时劫不久,仍旧停留在布施以后,期待着未来世得到相对的果报,而可以饶有财富、色身强健,乃至是人缘殊胜等。又或者是,希望布施以后人们都可以称赞,而使得名称可以广为流传。又有的人布施的目的是希望说,众生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就从各地前来亲附,因而就拥有广大的家族、眷属。当然一开始修学布施法的时候,多半免不了是因为如上所说的种种原因而开始布施的,这并不能说是有错。因为这是一个开始布施的动机,可是得要让众生知道,这样子都是在追求有漏的法,一世的果报受用之后,可能同时又造作种种贪执的因,无法向布施到彼岸迈进。既然相信了布施的果报,未来世缘熟的时候自可受用,所以就不需要再有这些不清净的执取。

还有一些布施的心态,并不是真正为了布施,而是因为要达成其他的目的而布施。譬如说:有的人布施是给老板或是给长官送礼,而送礼只是他的一个手段,其实他是希望老板给他加薪或是升官;或者是希望某一个长官,帮他排遣事业上的一些瓶颈。有的人布施,是因为曾经愧对于他人,因而想用布施的方式去获取对方的谅解。有的人因为受到了威胁或压迫所以才布施,古往今来不是一直都有一种收保护费的状况吗?虽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毕竟也算是布施,而其或者是牵涉到前世的因果,那就不在这里讨论。

有的人他不喜欢眼前的境界,因为布施可以让他离开这样的境界,所以他才布施。这就像说,有人到门前来行乞,他实在是不喜欢那样的境界,所以就想说:我赶快布施了,好可以把那一些人立刻都打发走,以后的状况以后再来讲好了。有的人又会说:我给你这些钱,但是你得要告诉我说,那一件我想要知道的秘密。这就好像说,也许你也曾经这么说过:弟弟啊!我把这个棒棒糖给你,但是你要告诉我,刚才那个姊姊在这边说了什么?另外,不是也有一些生意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取得某一个工程的底价吗?因为这是有所求的对待。所以,这一种也不是一个清净的布施,尤其又牵涉到违背世间法律的另一层因果。

有的人布施的原因,纯粹只是看不下别人可以布施,而把自己的世俗的名声比下去了。别人可能根本不在这方面着眼,可是他却为了把名声再拿回来,或者根本是看到对方可以布施,而心中生起了瞋恨跟嫉妒之心,所以他才会去作布施。有的人布施是存着高慢的心态爷我就是有钱,你跟我比啊!这也不是真正的想要布施。

有的人布施是为了要还愿。这个事情在台湾的习俗里面就特别明显,在神明面前求愿之后,往往会附带说:若是让我如愿以偿啊!我就到神明面前,在庙前来演一场戏。或者是说:我就来送一面金牌回报,诸如此类等等,都是为了酬偿咒愿而布施。尤其在台湾早期的选举文化之中,选举之前不是动不动就有一些流水席,看起来表面上是布施,但其实只是为了聚集群众,为了要达成其当选的目的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要来布施。

或者是,有时候有的人听信他人所说:你这次的灾难只要花一笔钱,就可以疏通化解。他是为了化解灾难,不是真正要布施。那么像这样子种种的布施,不是因为相信布施的因果而布施,就统称为不清净的布施。未来虽说也能够得一分果报,往往却也会感得王、贼、水、火的因缘成熟,又会失却、减损其所既得的财物。所以这样子布施的心态,也是在从布施到布施波罗蜜之间所应当要除去的。

至于说,那么布施了以后,要不要将功德、福德作个回向呢?因为有人会觉得说既然是要回向,那表示说还落在有为、有作的心态里面,依然是有人、有我的状态,那就不与布施到彼岸相违背了吗?但是,其实也不会有这样情况,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因为对于一开始修学布施法的学人而言,你要叫他立刻离开有所求的布施,这是比较困难的,或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么与其要让他为了求世间有漏的果报而布施,当然不如教他作清净的回向,或者是希望回向给众生皆得安乐,或者是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虽然说这样作的回向,也应该同时告诉他,未来世因缘和合的时候,应该受用的福德也不会短少;而这样子回向的结果,福德反而更加增广,因为这是大心的缘故。同时,一世一世这样子作,对自我执取也会越来越淡薄,这样就又多一分功德,真的是何乐而不为呢!当这样子布施、回向已经成为势力之后,未来世再行布施的时候,虽然没有刻意的回向,而其实背后的作意都一直是存在的,所以才能够往布施波罗蜜的道路上继续地前进。

但是,能够从布施进而到布施波罗蜜的菩萨,并不会说,因为转依了法界实相而生起了三轮体空的功德之后,因此而不再去作布施;而是依于上述的功德,不只是继续不断地在布施,乃至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可想而知的,其福德智慧将会是与世俱增,终于圆满六度而到了彼岸。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卷下之中,也是这么说的: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这一位菩萨,因为亲证了第一义谛,他看到了布施所依的自心如来本来就离开了悭贪相,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换句话说:他现观能施的人当体即空,既然知道是无我的,一直期待有种种的果报的心念就不会生起,这样叫作施者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不会一直记挂说,我又布施了给谁啦!我又利益了多少人啦!所以也离开了轻慢之想,这就是受者空;既然方便安住于施者空、受者空之同时,虽然示现有施,其实也能够于所施物不再有悭贪之念,这就是所施物空。能够这样子地成就三轮体空的转依,才叫作随顺。不是随顺入无余涅槃,而是随顺继续不断地布施,这个时候福德快速地增长。平实导师不是也开示说: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才是成就到彼岸的一个大道。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勐进。

阿弥陀佛!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