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古德须赖,是如何看待物质享受的

2024-01-16 佛教故事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须赖。他虽然贫穷潦倒,却深信佛陀所开示的教理,因此丝毫不把贫苦放在心上,寡欲知足,修持梵行,并且时常到僧团当中聆听教义,恭敬地供养礼拜佛陀。

此典出自《佛说须赖经》。反观现世的修行者,最难摆脱的就是物质享受的困扰。世法用金钱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在为了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挣扎博取,鲜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之人了。纵观历史,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人照耀了史册。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真正能坚守“君子固穷”的确实少之又少。

查阅《佛说须赖经》,看须赖是如何看待物质享受的?仅举几例以警世人。

“少欲知足易充易可。损于利求利衰毁誉心不倾动。”

“二十徒劳行”之七为“为八风所动,修行乃徒劳也”,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它们就像飓风一样肆虐横扫,煽动人心,让有情众生执迷其中,造成业果迁流不断,轮回种因难以消灭。而须赖不为八风所动,脱离了六道轮回的火轮,是为大修行者。

“奉八关斋知节少食。”

八关即八戒:不杀生,不偷盗, 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包括不吸毒),不非时食, 不着香花曼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八关斋戒是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修持斋戒,即可关闭诸恶趣门。是佛陀为令在家弟子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所制定一日一夜间过出家修行生活的方便法门。须赖能严守八关斋戒,他给我们现世修行者做了一个样板。平时呢,“食节衣粗”“树叶为器茅草为席”,吃穿住用能简则简,与现世的极端精致主义真是强烈的反差啊!

“衣食之余辄以转施无所藏积。”

衣食有剩余就转而布施出去没有任何私藏和积存。须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我们经常会说:这些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的没必要执于此。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礼记》亦云:“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一种向往,也是我们今人更是修行人的追求啊。

“又致供者让而不受。”

当须赖修行到众人敬仰追随时,对待琳琅的供养他没有迷惑了心志,而是推辞不受,那些锒铛入狱的贪官看到此是不是该痛心疾首呢?

我们生在当今佛陀住世的时代,有幸能修学正法,闻听佛陀师父法音,从而对种种世相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贪、嗔、痴、慢、疑”五毒中“贪”为五毒之最,人一辈子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贪中打滚,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发财、忙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人们成为了它们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这些梦幻泡影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实为可悲可叹!

从须赖的身上世人可得到启示:若身处贫困,不必自卑自悯,安守贫困向道而行;若身处富贵,不要骄矜放纵,能简则简,切不可过度消耗福报;富余时怀大悲之心常行布施;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切莫贪求。作为真修行者,一定要通过修舍对治贪执:尽己之能,施己所有,济之他急,足其所需,广行布施。则可积聚功德之资粮,且可灭嗔恨之念,证得安止。

撰文: 桂棹兰桨明月夜

编辑: 语默

——END——

更新于:11个月前

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