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集 《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三) 蔡正元老师

2024-01-10 常见外道法--广论(一)【共130集】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一集跟大家介绍:《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三)。上一集我们提到《菩提道次第广论》181页说: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

这是说,瑜伽行派唯识行者许有第八阿赖耶识;宗喀巴弘扬应成派中观时,则不许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以意识取代阿赖耶识。而《阿含经》中说的识,于十二因缘法中,是说识阴等六识身;于十因缘法中,则是说名色之所从来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宗喀巴只知十二因缘而不懂十因缘,因此不知此识支有通于六识身与第八识的微妙甚深道理,不懂二乘经典与大乘经典的差别道理,因此执言取义偏说识者,经说六识身。有一位日常法师对这一个道理也误会了,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录音带说:识,广泛地来说,六识身都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实际上这个地方,由无明行所熏习识的种子,那不是前五识,是第六。那么这个第六,大小乘不同;还有呢!各个部派不同,有的人许阿赖耶识,有的人不许,那没关系,这个主要的就是指这个六识。(《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稿日常法师)

从《广论》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宗喀巴把十二因缘、十二有支的行缘识之识,与十因缘观中的识缘名色之识,两个识全部当成意识。这就表示宗喀巴不完全了解因缘法的内涵,也不知道如实现观十因缘乃是实证十二因缘的前提。更不知道流转门与还灭门中,十二因缘观的差异(有关十因缘、十二因缘,流转门、还灭门,安隐观、出离观等因缘法的道理,可以参考平实导师所写的《阿含正义》);因此宗喀巴才说如许阿赖耶识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因为宗喀巴认为阿赖耶识也只是意识的细分,也只是假名施设,可以用意识来取代阿赖耶识,因此才提出许与不许的分别说法。宗喀巴的意思即表示,不管许与不许有阿赖耶识,都是可以离开阿赖耶识如来藏,而能够有不会错乱的因缘果报。其实这是宗喀巴用间接的方式来否定第八识的说法。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宗喀巴没有证悟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在他写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说:

若如中观应成派义,业非以自性生故,彼业亦非以自性灭,从非以自性灭业引生自果,全不相违。故虽不许阿赖耶等,业亦能生果。以是当知,有一类有情已造二业灭经多劫,仍从彼业能生自果,因果不乱。是故此宗业果系属极为应理。(《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

宗喀巴认为不用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过去所造业一样能够生果,一样能够成就三世因果业报的法则,所以日常法师才会在《广论》的录音带说那没关系,这个主要的就是指这个第六识。这是因为日常法师,被藏传佛教六识论宗喀巴的邪见所误导。宗喀巴认为意识才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不许在六识心以外还有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宗喀巴在他写的《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是这样说:

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此于集智金刚疏中已广释讫。(《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15)

宗喀巴及藏传佛教一些大小活佛乃至凤山寺的法师们,他们都认为意识能贯通三世,而成为一切染净法所依的根本。这实在是错误的说法与见解,是我见没断的邪知邪见。为什么这样说呢?意识是生灭法,佛在经中处处宣说,意识是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生起的,《大藏经》现今都还在,大家可以查阅。并且我们也能从现象界的眠熟、闷绝等五位中,意识必定间断的事实,证明意识是会中断的;会中断的心,显然不能执持一切法种;意识既然不能执持染净法种,当然不可能是染净法之根本。圣教及理证上,都说意识是虚妄的,由此证明宗喀巴与日常法师,所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是全然错误的说法。

而且宗喀巴主张:

故虽不许阿赖耶等,业亦能生果。以是当知,有一类有情已造二业灭经多劫,仍从彼业能生自果,因果不乱。(《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

这样的说法,就变成业果是无因而生,因为他知道 佛陀早就说过意识是生灭法,不能持种;若业种不能被贯通三世、恒常不断的第八识所执持而能去到后世的话,却仍然有业能生果的话,这就是落入龙树菩萨所破的诸法能自生的过失。因为龙树菩萨主张诸法不自生,并且于《中论》中广破诸法能自生的邪见;藏传佛教,如宗喀巴等喇嘛所说的:是故此宗业果系属极为应理。(《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这是违背中道观行的正理,完全落入边见之中,却美其名说为应成派中观,实在没有道理。

日常法师因为没有开悟,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追随了宗喀巴的邪见而跟著说:所以当我们造业的时候,自然而然它会熏习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来造嘛!(《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稿日常法师)那就有一个问题产生了,从三世十二因缘法来说,必定有一个能熏习的心与一个所熏习的心;能熏习的心是意识等觉知心,所熏习的心祂一定是能够持种的心,能去到下一世,因此必须是一个常住不坏的,不同于意识生灭的真实心,来收集储藏各人所造的业种,这个心就是 世尊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不是只有缘起法就能够收集储藏业种,更不是因缘所生的意识或细意识、极细意识,能够来收集储藏业种。因此宗喀巴与日常法师所说业能熏习到意识心中,而去到未来世受果,有时则说不必有心受持业种,就能在未来世受果,都是不符合圣教,也不符合开悟贤圣现观的道理。当宗喀巴否定了真实心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不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就不可能理解佛法中的真实义,对于第一义谛就会有无明。而日常法师也是一样,不知十二因缘法中所说的识,不是十因缘法中所说的识,不知六识身不是名色因的阿赖耶识。

因此开悟明心,对佛弟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当你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以后,可以生起择法眼,可以现观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因此就不会被假名善知识所误导,不会走入密宗修习外道法。所以有心修学正法,想求明心见性的佛弟子,欢迎你加入 平实导师所领导的正觉教团来共修。

密宗经常以移花接木的手法,将正统佛教《大藏经》里所说的种种果报,胡乱解释成密宗双身修法的果报,名称看起来都像佛法,可是详细去了解内容以后,才知道都是外道法。比如密宗大成就者,萨迦派初祖毕瓦巴写的《道果金刚句偈注》书中说:

等流果者:若界净分固于脐,脐轮轮周数掌际,如镜面或双覆口碗相对,以指触不可得,且甚白具光泽。如此,能去除白发及皱纹,身之肌肤得转柔嫩。(《道果金刚句偈注》,大藏文化出版社,页301)

又以心气入中脉,双跏于尊母,无漏之乐得相续不绝者为等流俱生果。(《道果金刚句偈注》,大藏文化出版社,页446)

这里所说界净分是指男女淫液,界净分固于脐是说修双身法时,要提升男女淫液从海底轮向上提升,而安住于中脉的脐轮之中。说这样作,可以使皮肤洁白无皱纹,说这是佛法中的等流果。又说修双身法使乐触相续不断,是为等流俱生果。其实这是外道法,不是佛法。

毕瓦巴《道果金刚句偈注》书中又说:

异熟果者:界净分固于心间,以如遍入天子之力而无敌。(《道果金刚句偈注》,大藏文化出版社,页301)

这里说界净分固于心轮,也就是说修双身法时要提升男女淫液,从海底轮向上提升而安住于中脉的心轮,就会有天子的大力量,所向无敌;说这是佛法中的异熟果,这也是可笑的妄想,与佛法中的异熟果完全无关。毕瓦巴《道果金刚句偈注》书中又说:

士用果者:界净分固于喉间,舌能至眉间、二肩高圆、贪欲、身极暖热、生贪执、吮小舌乳(咽津),能多日不食,且身不憔悴。(《道果金刚句偈注》,大藏文化出版社,页302)

这里说界净分固于喉间,也就是说修双身法时要提升男女淫液,从海底轮向上提升,而能安住于中脉的喉轮,则对双身修法有很多利益,可以多日不吃食物,身体也不会憔悴,说这是佛法中的士用果。这也是与佛法完全无关的外道法。毕瓦巴《道果金刚句偈注》书中又说:

无垢果者:菩提心固于顶轮,其寿能达二百岁等,非永不死。(《道果金刚句偈注》,大藏文化出版社,页302)

这里说界净分固于顶轮,其意思是说,修双身法时要提升男女淫液,从海底轮向上提升而安住于中脉的顶轮,则能拥有两百岁寿命,说这是佛法中的无垢果,更是荒唐无稽之谈。

因为我们现见藏传佛教祖师,上从佛护、月称、寂天,中如莲花生、阿底峡、宗喀巴,下至历代祖师、***喇嘛、班禅喇嘛、各大小活佛、仁波切等,都没有一个人超过百岁的,更多的是因为贪求男女淫欲,不知节制而短命中夭的。由这些论述,就能揭穿密宗外道的本质,这些密宗所自创的四果,被西藏密宗的修行者以隐晦的文字编写成书,用佛法的名相包装并且流传四方欺骗世间人,说这些不仅是佛法,而且是佛法中最高级的金刚乘;这是对诸佛世尊莫大的侮辱与毁谤,这实在是末法时期,群魔乱舞的现象。各位佛弟子应该小心,也应该劝诫亲朋好友,千万不要修学西藏密宗。

毕瓦巴《道果金刚句偈注》书中又说:

离系果乃以暖相之次第坚固从而于自他之身升现本尊,语升现密咒,意升现无分别禅定相续不断。又因此得尽知旁生等类之语,亦能应其语而语,凡诸所现能觉无碍,为异熟果。

意思说,由于修双身法达到最高快乐时,男女自身就能转化为本尊,语生咒语,意生无分别定,就是佛法中的离系果;又因此而可以用畜生的语言与畜生沟通,说这是异熟果。密宗如此完全舍弃正统佛教的戒定慧的清净内容,只取佛教名相,容易使人误认而追随修学,最后沦堕三恶道。这些是无法让众生得解脱的,这些只会增长众生的贪爱,而密宗却说,这样的大贪是以欲制欲,才可以得解脱。这种说法就好像要用汽油来熄灭大火一般,实在是荒谬没有道理。

因此说,密宗不是佛法,是外道法。再说西藏密宗所谓乐境不退的无分别定,其实仍是意识心、仍是分别心,因为意识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分别乐境有退或无退,时时采取行动保持乐境不退,这就是意识分别心;不可说双身法行为中,懂得保持乐境不退就是无分别。再说,乐触的感觉,也是由于意识的分别才能感受,所以西藏密宗所谓的无分别,其实仍是意识的分别境界;西藏密宗却说,意识不起语言文字等相,便是已住无分别定慧中,这是误会佛说的无分别真义。佛说的无分别是指无始以来就不分别六尘境的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会了别末那之作意及思心所,以及前六识的心行,但不会在六尘境生起种种分别,所以名为无分别心。《维摩诘经》讲的: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维摩诘所说经》卷4)

这才是无分别的意思。菩萨证悟无分别心阿赖耶识后,现前观察这一个实相心从来就无分别,但同时有一个意识心能领受六尘境;也现观这一个实相心的无分别法性,了知法界实相的状况而生起智慧。第六识与第八识两个心同时存在也同时运行,这才是证得无分别智;不是将意识住于无分别的状态下,而说证得无分别智,意识心无分别时是没有智慧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个单元先跟大家介绍到这里。

祝福各位菩萨:身心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2024-02-04 21:51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净土法门法师:恶意伤害有道德的人,要承担相应的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恶意伤害有道德的人,要承担相应的因果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牛老师沉香”凭什么做到了价格最亲民? “牛老师沉香”凭什么做到了价格最亲民?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高明道老师:质直的诉求 高明道老师:质直的诉求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一旦你伤害到下面这这五种人,因果报应非常大! 一旦你伤害到下面这这五种人,因果报应非常大!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达真堪布:若内心调伏了,这一切自然也就驯服了,不会伤害你 达真堪布:若内心调伏了,这一切自然也就驯服了,不会伤害你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长期SY对我身心的伤害 长期SY对我身心的伤害

真正的老师 真正的老师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