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无我,必须要通达“空性”。那么你就要读《金刚经》了,《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边的经典部分。
释迦牟尼佛用了廿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佛弘法四十九年中,用了廿二年的时间讲般若,刚好《金刚经》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的一部分,《心经》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边的精髓。
所以《金刚经》要诵,每一品都可以使你开悟,趋证菩提。但是各人因缘不一样,不知道你在哪一品。《金刚经》是昭明太子给分的每一品,总共三十二品,上下五千余言。
《金刚经》你必须要去诵,你明白空性了,平时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明白要怎么样去做。
在《金刚经》第廿三品,叫《净心行善品》,用清净的心去做一切善,那里边怎么讲:“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他这里讲的多明白,什么叫无上正等正觉?是法平等,没有高下!不是说我修净土法门,其他就不好;不是说我修禅宗,我打坐,其他法都不好,不是这样的,都好!个人根器不一样,所以他修的法也不一样。
比如说,你们今天碰到我,我提倡打坐,你跟这个相应,听到以后生欢喜心,也能够吃苦,下去马上就会练;你听到以后没作用,只是来看看,心里不想练,证明你跟这个法不投缘。你跟这个法不投缘,说不定跟念佛法门投缘,是不是。总有一法可以适合你,就这么回事。
所以,佛只说一乘法,但是又立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大家的病不一样,所以开的方子不一样。又把佛所说的法比喻成药方,把众生个人的差别相,比喻成个人得的病不一样。“堪喻者,就是善喻者,堪为人师”,善于比喻呀。讲法用种种的比喻,来帮助你理解,堪为人师。
这里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怎么样才能证得正等正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要无四相;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四无相的修一切善法。
这个一切噢!你甭说我只做大的善事,小的善事不做,那不行。一切,大小都在里边。你这样去做的话,你就可以趋证菩提,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你看我读到这一品,我就非常欢喜,可说不一定我就在这个地方马上小悟了;小悟千百回,大悟就一次。每次讲经我都会提这一品,昭明太子多有智慧啊!他分品、安名编辑得非常好。
净心,我们要用清净的心去做一切善事,不能做了什么施恩图报。
做一件善事就图回报,他若不回报呢,不向你点个头或者回个笑脸,你就会生气;这个忘因负义的东西,昨天我才帮助他,今天看到我连个笑脸都没有,瞅得高高的。
马上你看,你在骂他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你的心已经就发怒了、生嗔恨心了、生烦恼了,对吧!如果你施恩不图报的话,你才不看他的脸上春夏秋冬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报不报是他的事,你去忖度这些是你的事,所以说你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辜我,你错我不就跟着你错了吗,我要错了,那我就是错上加错了,那就不行。
所以说诵经就要明白这些道理,在生活当中你就知道怎么样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