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2023-12-14 大安法师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这是智者大师提出的往生西方具足的两种行业的第二种,前面谈的厌离娑婆的业行,第二就是谈欣愿行了。欣,就是欣慕,跟厌恶形成一种对比的心理情绪反应了。有这个欣慕,才就好乐,才会欲求,就是发愿了,那么这是对极乐世界作为对境的一种心理情怀和他的发愿。那要具足这样的欣求极乐的心行,就得要有一个心理背景,这心理背景首先在解上要明白求生极乐净土的目的在什么地方。第二,要观察阿弥陀佛净土依报庄严这些事相。

首先要解决求生净土的目的,这是每一个净业行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要在知见上非常明晰地把它树立起来。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不是为了在那里去享乐的,也不是为了在那里求人天福报的,不是得二乘的果位的。求生净土的目的,乃是大乘摩诃衍的一个胸怀,是要发愿救拔一切还在生死苦海当中挣扎的众生,那这个愿就是菩提愿了。

那为什么建立这个目的很重要呢?要救拔一切众生的苦,这个愿建立之后,自己就得要思惟了,这个思惟都是很认真的严肃的思惟。现在要考量自己通身业力,这个道力完全没有显现。如果在五浊恶世这样的时代,外面的五欲六尘烦恼的境界强,自己又是恶业深重,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去利益众生,是了不可得的,因为自救都不暇,自己的自因自果都决定要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动经无量劫不能出来。这样的生死轮回乃是从无始劫以来都未曾休止,就像前面说的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治疗,何能治疗其他人的疾病呢?如果还是在轮回的过程当中,通身业力,无生法忍的道力不能证得,那又怎么有能力来救三途苦难的众生呢?

思惟到这里,那就会深切地感觉到求生西方净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自己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够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亲近阿弥陀佛就等于亲近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能亲见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了自性的阿弥陀佛,就能得弥陀愿力加被,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在大乘的这种修证的阶位上,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同生性菩萨,如果究竟圆满无生法忍乃是八地菩萨的水平了。

如果能证得这个无生法忍,圆教初住的菩萨就能够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就有福德智慧善巧神通度化众生,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才有能力在五浊恶世来救度罪苦的众生。这是前面第一疑问中,智者大师引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的理念,加以展开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没有证无生法忍的这个行人,如果要在五浊恶世救苦难的众生,是不可得的,无有是处,不仅救不了众生,自己也会在这里堕落。就好像面对一块很大的冰块,用一小杯的热水去想把它融化,浇了这一杯水下去,好像那块地方稍微塌陷了一点,融化了一点,但转眼一看,那个融化的地方反而冰冻得更高,无济于事。

所以,昙鸾大师在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的时候,引用着《无量寿经》有一个概念,就是发菩提心问题。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对这个菩提心如何理解?菩提是觉的意思,心是能发的意思,发菩提心在大乘的修行法门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入大乘佛道的重要的门就是要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生发起来,大乘的佛果才有希望得到。如果不发菩提心,纵然尘点劫都在修行,仍然是出不了轮回的,虽然有修行,最终还是徒劳辛苦。

所以《华严经》谈到,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曾经发过,但是你忘记了,失去了菩提心,但又有一定的因果的观念,修种种的善法,最终它是魔业,不是道业。这个徒劳辛苦啊,你没有菩提心而修行,感得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大富贵的情况下,你又造作恶业,第三世就会下地狱。那这是非常严峻的事情。你忘失菩提心尚且是魔业,更何况你都菩提心都没有发过,那你怎么能成就佛道呢?

所以这个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发这个菩提心一定要发得正,那你真的就是为了生脱死来修行,要发得真,真诚,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以智来求佛果,以慈悲来度众生的无量劫的修行当中,要捍劳忍苦,不疲不厌,务必到达目地。这个心要发得大,这个小乘的行人也要发菩提心,但是大乘的菩提心是要度尽一切众生,就像普贤菩萨那个愿行一样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这个大愿就无有穷尽。

大乘的菩提心还要发得圆,以虚空般的心,发虚空般的愿,行虚空般的行,结虚空般的佛果,最后还无有虚空相可得,四弘誓愿都在自性里面去消解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所以这些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善中之王,在《华严经》说,你才发菩提心,即成正觉。

那这个菩提心每个人遇到的因缘不一样,用什么因缘来发?在诸多的菩萨行里面,或者他见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欣慕之心,发菩提心;或者见证到佛具足的果地上的功德,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发菩提心;或者系缘苦难的众生发菩提心;或者为报父母师长众生恩故发菩提心;或者见到这个末法法弱魔强,为令正法久住发菩提心;或者思惟到无量劫生死之苦发菩提心;或者为求生净土发菩提心等等。

这里就这个昙鸾大师在这里讲,发菩提心正好是把求生净土,把它联系起来了。菩提心是什么?这是给出了一个净土法门的特别的内涵的注解。菩提心在通途的法门当中,对菩提心有很多的界定,从初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等等,它有很多的内涵了。那看净土宗的菩提心单刀直入。菩提心是什么?正是愿作佛心,这是核心。菩提心就是要发愿作佛,这一下是把生命的标杆提高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一切众生的生命当中,成佛的生命是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是把他所有的烦恼全都淘汰得干净,才能把自性的如来藏性彰显成佛,所以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

进一步解释,愿作佛心者,就是要发愿度众生心,你作佛是干什么?作佛不是目的,作佛的目的要度尽众生。因为所有的众生也都是佛心内的众生,有一个众生不能得度,佛心就不究竟圆满,所以度众生心。那度众生心,落实在什么地方呢?就要落实在摄受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你如何才能度众生?度尽九法界众生?也只有让所有众生都回归到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到西方极乐世界法界藏土,实施阿弥陀佛令一切众生成佛的大愿,要发这样的心。这个心就是把法界的真实的真理,以及阿弥陀佛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度一切众生究竟出世的本怀彰显出来。所以这个界定是非常明确,也非常到位的。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也谈到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你能够对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深切的信心,能发出恳切的大愿求往生,这就是菩提心,而且不是一般的菩提心,乃是无上的菩提心,所以它就包含着这几层内容。我们有时候简洁说,菩提心就是往生作佛度众生的心。那这里跟净土法门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念佛,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作佛。那怎么作佛呢?往生净土作佛。

所以这就给出了一个目的价值,有时候问你念佛是干什么的?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是作佛,但是他要实施先往生再作佛。念佛不是其他的目的,所以为什么讲念佛你不要求开悟,不要求神通,不要求下一辈子出家大转法轮,不要求身体健康人天福报。有的人更低下了,说念佛我只是想,据说念一声佛就会多一块元宝,我在阴间好用。那你这个念佛心就很卑劣,没有上升到那个念佛本有的那种状态。所以这个念佛就是为了作佛,这就是大菩提心。如果这个菩提心发不起来,你虽然念佛又有什么作用呢?那发这个心本来是为了修菩萨的大行,修行的,但你如果不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你虽然发了菩提心,容易退转。

《法华经》上告诉我们,在尘点劫大通智胜如来座下,有很多人发菩提心,然而尘点劫以来退到声闻位。所以有个偈子说,鱼子菴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鱼的子很多,但是子成活鱼的不多。菴罗华,华开得很多,但结果很少。用这个鱼子菴罗华来比况菩萨初发心,初发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是这些菩萨成佛的少,所以鱼子菴罗华,菩萨初发心,这三种都是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所以容易退转。

所以这就提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必要性,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转,在这个娑婆世界你发菩提心很容易退转。说舍利弗在六信位的时候,发菩提心要度众生,结果经不起考验,那个婆罗门的那个年轻人要他挖眼睛,本来挖了一个,还要他,说你挖错了,我要另外的右眼,把两个眼睛都挖给他,那个年轻人说你这个眼珠是臭的,抛在地下用脚踩,这一下舍利弗就受不了,我两个眼珠都挖给你了,你还骂我,众生度不了了,又回到原地,还是作自了汉吧。这个菩提心不好发啊!

发了容易退转,所以我们说把这个发菩提心作为种子,要用持念佛号作为耕犁,这样道果才能自然增上,所以念佛很重要,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注照之下,菩提心的种子才能够发芽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那个鱼,不念那个子,鱼子就会烂坏。佛不念众生,众生的菩提心就会退转。因为我们烦恼很重啊,众生难度,佛道遥远,他也自心怯弱啊。所以念佛法门就是护念我们菩提心哪!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保任我们菩提心能够增上的。所以《无量寿经》讲有一亿菩萨由于没有听闻念佛法门故,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所以这个发菩提心跟持念佛号求生净土有密切的互相增上的作用。

更新于:2023-12-14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