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二、供佛斋僧 众丐飞空

2023-09-01 佛教故事: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二、供佛斋僧 众丐飞空

诗曰:

祗陀斋供说明先,不请贫儿众半千;

佛令新僧神力往,北洲取食美如天。

世尊示昔因缘事,五百厨头奉圣贤;

日久咸生诸厌恶,发心忏悔福遭愆。

释迦世尊在印度祗园精舍说法的时候,每日都要出去行化托钵。佛陀的教法最为平等,无论富贵贫贱,都一样行乞,平等受施,使大家都能够得到平等种福田的机会。

每当佛陀率领众弟子入城乞食的时候,就有数百名乞丐,跟随在佛陀的后面。那些乞丐,仰仗佛陀的福荫,都不会有饥饿的痛苦。因此,舍卫城中的贫儿乞丐,遂增多至五百人。

有一天,乞丐群的领袖,心生惭愧,他向乞丐大众说:我们大家都是罪苦的人,现在虽然依仗佛陀和圣僧们的福德,得到施主们的发心救济,延持贫贱的生命。可是,我们将来的困苦会更加严重,因为圣僧们托钵受供养,他们有修持佛法的福德,回向给众施主消炎增福慧。至于我们,每天只是白吃人家救济的饭。实在惭愧!惭愧!

众乞丐听到头目的话,都有同样的醒悟,生起惭愧的心。当时有几个乞丐提议说:如果这样,我们应该到佛陀的座前去,恳求佛陀慈悲摄受,允许我们出家当比丘,以便如法修行,这样不是很好吗?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提议。于是一同来到佛陀的座前,请求出家修行。

佛陀告诉众乞丐说:我的教法是平等的,无分贤愚贵贱;我的教法是清净的,好像净水能够洗除垢秽,弃污成净,回复本真,无一废弃。众乞丐聆听佛陀的开示,皆大欢喜,信心坚固,力求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允许说:你们志愿出家修行,善缘很好,不管罪恶如何深重的人,只要能够至心忏悔,改过自新,遵守戒律,我都会允许他们出家当比丘的。于是,众乞丐就在佛陀的座前,剃除须发,身披如来法衣,出家为比丘。佛陀更为他们说法,使其精进用功,从此息灭贪?痴等根本烦恼,而证得阿罗汉道,成为五百阿罗汉。

众乞丐出家当比丘之后,在印度社会上造成轰动。很多豪贵长者以及一般民众,都起了我慢之心。他们纷纷议论说:佛陀为何连这些下贱辈的乞丐,也允许他们进入僧团中做比丘呢?我们今后修福业、恭敬供养佛陀和圣僧时,怎么可以让这些下贱之辈的乞丐比丘,坐在我家的床席上,受我们的礼拜供养呢?真是岂有此理!

有一天祗陀太子广设大斋,要供养佛陀和僧众。太子特别向佛陀声明说:惟愿世尊!明天受我供养。敬请佛陀带领大比丘僧们一齐到我家来受供养,但佛陀最近所度的那些乞丐比丘,我没有准备他们的坐位,请佛陀不要随便让他们来我家。

第二天,佛陀准备前往时,对乞丐出家的五百位比丘说:我今天及诸比丘,应祗陀太子的邀请,要到他家去接受供养,因为太子曾表示,没有准备你们的席位。你们可去北俱卢洲,拿自然成熟的粳米饭,然后回到太子家里,随意坐下来,吃自己所带来的粳米饭。

五百位乞丐比丘,依照佛陀的指示,各各运用自己的神通力,一刹那间就到了北俱卢洲,大家都把钵装满了自然成熟的福食,托钵回来,颇具威仪。他们在虚空中,排成一字形的队伍,乘空而来,好像雁鸟般的飞行,降落在祗陀太子家。他们依照顺序而坐,各自展开钵具,吃自己带来的北方福食,远胜于太子供养的佳馔。祗陀太子见到这批威仪庄严,神通自在的圣众,心里非常欢喜,恭敬地请问佛陀说:世尊!这么多的圣众大德,威神巍巍,众相具足,是从何方而来?惟愿如来,为我说明他们的来历好吗?

佛陀说:祗陀太子!你仔细听著,这众多比丘就是你昨天拒绝请供的半千乞丐比丘。因为太子没有邀请,他们就到北俱卢洲取自然成熟的粳米福食,来这里自己吃。

祗陀太子听到佛陀这样说,他心里感到十分惭愧,知道自己起了分别心,执著太重,懊恼地自责说:我为什么愚痴到这种程度?竟然认不出圣凡,真是罪过无量!接著又称赞佛陀说:佛陀的功德,真是难可思议!连这些下贱之辈的乞丐,也能受到得度,成就大阿罗汉道,获得永世无为的安乐。一般苦难的众生,如能竭诚归依佛、法、僧三宝,精修佛法,其功德之成就,更是广大无边。

祗陀太子又请问佛陀道:世尊!这五百阿罗汉的过去世,到底种什么福因,能够遇见如来,一律拔度?他们又造了什么罪业,生下来就当乞丐,过著困苦的生活?惟愿世尊慈愍,为我们开示。

佛陀告诉祗陀太子说:过去无量劫中,有二千多位出家人,住在山中修行,他们都是证得缘觉果位的圣众。因为此时大旱,很久没有下雨,无法耕种,生活发生困难。

有一位大富的散檀宁长者,家财及米谷无量,他发心供养这二千多位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派遣五百个工人,每天施设大斋,供养诸比丘,侍奉他们的起居饮食。

长者每天都至心竭诚,恭敬供养这二千多位的出家人。可是,那五百个工人,每天都在忙著施设斋供,十分辛苦,日子久了,工人渐渐地生起厌烦的心,于是造口业说:我们这么多人,每天这样的辛苦,都是这些乞丐所造成的。工人们颇多怨言,因而怠慢诸比丘。

有一天,诸比丘告诉长者说:很快就会下雨,可以种植了,请准备农具,派工人耕种。长者依照诸比丘的指示去做,派工人种下很多米谷等农作物。果然甘雨来临,大家都欢声雷动。这次所播种的农作物特别丰收,仓库里积藏得满满的,多余的米谷则布施给全国的贫民。

这时,那五百个工人良心发现,知道已往恶口、轻视、厌恶出家众的错误和罪过。他们知道农作物空前的丰收,一定是长者供养诸比丘的福报所恩赐。因此大家都到诸比丘的面前,求哀忏悔以前造口业的罪过,诸比丘也慈悲允许他们忏悔。

五百工人又向诸比丘发愿说:愿我诸人,于未来世,值遇圣贤,受慈济恩,同得解脱。

那时奉侍二千多位出家圣众的五百个工人,因为造口业,骂出家人是乞丐,因此五百世生为乞丐,遭受饥饿的困苦。到这一生仍是当乞丐,受大苦厄。但由于他们当时已向诸比丘忏悔,改过自新,又至诚发愿,所以这生有此福报,遇到我(佛陀)度化他们出家修行,而证得阿罗汉道。

祗陀太子!你知道吗?当时的大富散檀宁长者,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那时的五百个工人,就是现在这五百个乞丐比丘五百阿罗汉。

诗曰:

布施三轮俱体空,发心供养佛僧同,

凡夫未识诸贤圣,分执痴迷罪福丰。

附注说明:

(一)佛经告诉我们说:供养布施,必须要三轮体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物,叫做三轮。布施供养之后,这三轮相都不应存在心里,没有执著。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名为三轮体空。

(二)愚痴的凡夫,通常都失败于分别心,更执迷于著相布施。有执著、分别心的人,不但会损福,而且会因此造诸罪业。

(三)本篇故事指示我们造口业的可怕!骂出家人一句话,从此五百世生为乞丐,遭受饥饿等困苦。好在当时良心发现,向彼出家人求哀忏悔以及发愿,因而获得福报,遇到释尊救拔。否则,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够得到解脱呢!

2024-02-04 21:51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三、十二因缘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三、十二因缘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6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三 业的类别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6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三 业的类别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7 十二因缘 第九项  取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7 十二因缘 第九项 取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8 十二因缘 第十项 有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8 十二因缘 第十项 有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印光大师:卷十二 普通疑惑与解答 印光大师:卷十二 普通疑惑与解答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周叔迦:谈十二因缘 周叔迦:谈十二因缘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册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册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