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祖父教拜佛

2023-08-23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

祖父教拜佛

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最虔诚的佛教徒。祖父领导一方,创建了「石丛山林隐寺」,这寺规模不小,雕刻庄严,华丽堂皇,后来创办「保和国民小学」于此,笔者开始读小学,就在这个地方。

因为祖父是「林隐寺」的创建人,将寺建好,请僧安住,修行办道。祖父也为护法负责人,一年四季都住在林隐寺的护法楼,我在这里读书,当然就跟祖父住在一起,食住都在寺里,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学祖父打坐、修行、拜佛。

祖父说:「拜佛要依照佛教的制度、仪规和礼法,拜佛的拜法,和一般世俗的拜祖先、拜鬼神、拜人都完全不同,拜佛之法是:

一、两手合掌当胸,站立于拜凳之前。

二、分右掌向下,按在拜凳之中心,此为一把,左掌不动,两膝跪于拜凳。

三、以左掌按于拜凳之前左边,此为一把。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拜凳之前右边,此为半把。所以拜佛的人称为两把半,但两手之间相离大约六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拜凳。

六、以两手掌向里面翻转,手掌心向上。在佛陀住世时期,礼佛即以两手接佛足,故经上说:『头面礼足』。

七、以两手曲指成拳,反转仍按于拜凳之原处。

八、头离拜凳。

九、以右掌移于拜凳中心。

十、以左掌离拜凳,至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拜凳,此时右掌离拜凳之中心,合于左掌,仍如前合二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拜完毕之后,尚有一礼,好像世俗之作揖,叫问讯:拜毕时,两手尚合掌当胸,即以所合之两掌向下,如鞠躬状,两手过膝下约一寸,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迭似拳状,惟不可紧握,两手除大拇指外,八指交叉,指平内曲,两食指指尖相并,下端分开,两拇指相并,平置于两食指之间,由膝间从下向上,举与眉齐;是时腰、身已随直立,再以两手所迭之似拳的吉祥印,指掌放直,仍合掌当胸;随即又将两掌放平,手心向上,右手迭于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所谓之弥陀手印。」

以上是祖父教导拜佛之法,又说:「如同时烧香,当在三拜一问讯之前:

一、拜佛的人先取香三枝,在灯火之上点燃,拿在手里,走到拜凳之前。

二、面对佛像,恭敬站立,两手举香。

三、举香时,手如问讯状,两手之食指及中指,夹着香脚,两大拇指与两大食指尖之距离,大约二三寸,如张弓之状,两大拇指,抵着香脚之尾端。

四、举香时,举到两眉之间,双目净观佛像庄严,将佛像观在眼里,然后眼观鼻、鼻观心,香 要举平,不可高也不可低。

五、举香放下,双手执香于胸前,从拜凳之左或右边,向上一步步走到佛像供桌前,以右手拿香,左手插香,三枝香之距离为一寸,两香之间相隔五分。

六、在香炉插好香后,稍一合掌,退身返回拜凳,再礼佛三拜一问讯。」

这是普通一般信徒烧香礼佛,最简单也是最起码的仪节。拜佛的仪式繁多,但都不是拜拜,在此不必赘述。

外祖父在他的故乡,创建「莲花山妙华寺」,也是他领导族人乡里护法。妙华寺虽没有林隐寺堂皇,但也很朴素庄严,甚为宽敞,风景极佳。在读小学时,寒暑假期,莲花山上正是度假的好地方,每次上山,都是和外祖父住在护法室。小孩子本来就喜欢多发问,当外祖父命我到观音殿拜佛回来,就问外祖父向佛烧香及三拜一问讯是什么意思?外祖父的解答是:

一、佛教徒为什么要烧香?因为香是代表道德,道德好的人就香,道德不好的人就臭,用香来拜佛,就先要把道德做好。

二、烧香供佛时,为什么香要举平?当举香时就要反省自问:我是佛教徒,对一切的人,心有没有平?如果没有平,就要使其平。

三、烧三枝香是表恭敬佛、法、僧三宝,而且三又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凡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过去要香,现在要香,未来也要香,更要学佛菩萨的道德,使三千大千世界都香。

四、三枝香插在香炉里,刚好一寸的距离,一寸是表我们人的寸心,人的寸心在那里?说在两眉之间,印堂一寸之处。如果你心里想什么,人们的意念,就会在这个地方思索,我们就假定心在此处。

五、双手合掌叫合十,就是将两手的十个指头合在一起,十个指头表十法界(请看下列图表)是:万法唯心所造,天堂地狱唯心所造,十法界都是心之所造。既是心造,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将九法界之心,造成一佛法界,所以佛说:「众生皆可成佛」。

六、通常礼佛三拜,是恭敬礼拜佛、法、僧三宝。凡是佛教徒,在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礼拜三宝。

在此,当时我曾插问:「如果我们现在信了佛,现在拜佛,将来信佛,将来还会拜佛,但怎么知道过去有没有信佛,怎么说过去拜佛呢?」

外祖父的解释说:「要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像你从小就知念佛拜佛,过去因中,一定是佛教徒;而且三世是迁流不息的时间,以现在来说吧!到了明天,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后天就是明天的明天,明天就成了明天的今天,如此类推,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了。」

七、「皈依佛,两足尊」,所谓两足,就是「褔德」和「智慧」两者都具足。世间唯有佛陀的福德和智慧是至尊至贵的。拜佛时,两手反掌,就是表示我们接受佛陀的福德和智慧的意思。

八、拜下去两手两臂着地,两膝着地,然后头部着地,叫做五体投地。在礼拜法门,这算是最恭敬的礼节了。

九、三拜之后一问讯,表吉祥的意思。世间唯有学佛、拜佛、礼敬佛菩萨是最吉祥的了,故叫「吉祥印」。

十、问讯之后,平掌当胸,两掌相迭谓之「弥陀印」。弥陀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功德的意思。唯有信佛、礼佛、学佛才是最光明的了。」

以上虽是童年的事,但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于此志之于书,一来表示感谢祖辈,一来与读者分享法益;并使人知道祖父教的拜佛方式,毕竟与祖母教的「拜拜」不同。

2024-02-04 21:51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知识】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吗? 【佛教知识】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吗?

难怪孙悟空的毫毛有84000根,你看和谁有关?出自佛教典故 难怪孙悟空的毫毛有84000根,你看和谁有关?出自佛教典故

惟觉法师:佛教的理财观 惟觉法师:佛教的理财观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陈黎明湘西“取经拜佛” 陈黎明湘西“取经拜佛”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看完就明白,为什么经常拜佛,佛不佑你? 看完就明白,为什么经常拜佛,佛不佑你?

拜佛有什么感应 拜佛有什么感应

拜佛的感应事迹 拜佛的感应事迹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大安法师:用平等广大心拜佛 大安法师:用平等广大心拜佛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附录:念佛与拜佛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附录:念佛与拜佛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贪官拜佛,为什么不灵? 贪官拜佛,为什么不灵?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解“贪官拜佛”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解“贪官拜佛”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拜佛当注意:你应当如何正确拜佛? 拜佛当注意:你应当如何正确拜佛?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