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佛教改邪盛

2023-08-23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

佛教改邪盛

佛陀在莲花座上,未开金口,先放光明,照澈长身婆罗门及青年大众心中的愚痴黑暗,消除了他们的业障。大众受到佛陀盛德和祥的慈光所感,每一个人的心中,自然而然的生起一种沉静虔诚的恭敬心,寂静安乐的欢喜心,希求闻法的急切心。平时自大的长身婆罗门,此刻已生起了一种谦冲而感觉自己渺小的心,不觉一齐都合起掌来,个个目光炯炯的瞻仰着佛陀的圣容。只见佛陀微微的舒启慈目,全堂已充满了一种庄严与明朗的气氛。佛陀以很低沉而清澈的语音开始他今天要向大众讲的话:

「善哉!善哉!善男子等,能知问福,功德无量。你们备办此次大会,其目的在消灾祈福,动机固然可嘉,辛劳固属可佩。当知世间万法,不能离开因果,善恶有报,神人共鉴。你们要想知道你们所想所说所为的,对?还是不对?有福?还是有祸?有德?还是有过?听我讲一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往昔有一个地方上的领导者,人虽聪明,但不十分明白宇宙的真理,虽信因果,但不明邪正,自大自高,不知亲近明师,所交朋友,亦多邪说术士,听人说供天与布施可以作福,于是也就发起举办邪盛大会,杀生供天,广施邪众:更颠倒礼法,不知以人的身份来超度鬼神,却花费了大量的钱财饮食,祭神祀鬼,宴神请鬼,结果毫无善报,反生了罪过,前世褔报享尽,到身坏命终,竟堕入地狱之中,受『三刀剑』之所刻削,得此不善果报,苦不堪言。在此当知,是那三种刀剑恶报呢?

第一、意刀剑。

第二、口刀剑。

第三、身刀剑。

什么是『意刀剑』所生的因感苦报呢?如一邪盛大会的主持人,当他发起此邪盛大会之先,在他心中的意识里,必先思惟:我要举办这次大会,要杀多少公牛,要杀多少母牛,要杀多少猪羊,要杀多少鸡鸭鹅类及多少鱼虾水族,才够供天敬神祭鬼,才够大众所食?这就是先动了意,造了『意业』罪因;由此罪业所感得的地狱苦果之刑具,叫「意刀剑』

又什么是『口刀剑』所生的因感苦报呢?如一邪盛大会的主持人,当他发起此邪盛大会之后,他的心意就会指挥他的口舌,传令号召,通知邀请,一切传达筹备等工作。复次动了口,造了『口业』罪因;由此种罪业,所感得的地狱苦果之刑具,叫『口刀剑』。

还有什么是『身刀剑』所生的因感苦报呢?如一邪盛大会的主持人,已将大会所需的牛羊猪类,鸡鸭鱼虾等一切生灵活物,备办齐全;一日之内,全被杀戮,众生惨叫恐怖,恼怒毒恨,尸体如丘,血水成渠,怨气冲天,复为众口所食,狂饮大嚼以果腹。再次动了身,造了『身业』罪,因此罪业,所感地狱苦果之刑具,叫『身刀剑』。

善男子等!这就是每一次邪盛大会的主持人,因祈福消灾,所感得的果报了。你们想,这是福还是祸呢?这正是迷人求福反得祸的因果报应了。其实,要想免除诸多灾厄苦难,平安得福的真理,莫过于无为。古佛也曾说:『无为无诸难』,平安即是福,祸福在人为,善恶因果仅在一念之差耳。若是邪盛大会的主持人,将此一念,转变为修『三温暖法』,并劝世人,家家户户,同修此法,这才能使得与会大众,个个集福,灾消纳祥,和乐欢喜。如此实现,诸佛赞叹,人天共仰,鬼神敬伏。是那三温暖法呢?

第一、根本温暖。

第二、居家温暖。

第三、福田温暖。

什么是『根本温暖』?人类没有一个不是由父母所生,所以父母是人之根本。如果把家中有限有用的金钱,浪费在毫无意义,反而造罪的邪盛大会上,不如把金钱财物节省起来,承事父母,供养慈亲,使父母得到人间的温暖,心生欢喜,报答在父母养育之恩。凡孝敬父母者,可感人生吉祥如意,将来可得生天之福报,此乃修福第一妙法。

其次,何以是『居家温暖』?但凡家庭的组成,除父母及祖父母等尊亲之外,乃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及同财共居、同饮共食的家属亲眷与佣仆等,共同协力合作,同心同德,维持一个家庭;或共同劳动工作,或共同经营商业,或持家理务,或专责理财,或侍老育幼,或助夫教子,或炊事饮食,分工合作,乃至佣仆,分担劳务,长幼上下,有甘同甘,有苦共苦,不论大小家庭,只要生活无缺,阖家人等,其乐融融。凡居家善理财者,正业精进,前途乐观。如果不善理财,任意将有用的金钱财物,一时浪费挥霍于邪盛大会方面,或家中迷信崇拜,或呼朋引类,邀亲约友,借故祭祀,而大吃大喝,致使经济缺乏,或负债务,而生困难,纵富有者,尚不应为,何况家素贫困之人。若将半载生活费用,花费于一旦,致生饥恼;不如量入使用,生活无忧,亦是维持居家温暖安福之道。且杀生祭拜,实则无益。若到轮回果报,生灵讨命之时,刀兵灾难横生,有家有业之人,亦遭家破人散,物毁财空,流离失所或伤亡之苦,别业共业,亦难逃脱。凡此种种,乃迷人祈福反招祸,智人求福则不然。世人若能把金钱节省起来,作为居家有效合度的日常支用,保持家庭经济财物需用无缺,得到家庭温暖和乐,皆大欢喜,现世人间社会即得消灾安乐的福报,将来可免许多灾难,亦不致堕落地狱受诸苦恼。奉劝善男子等,如此修法,可以创造人世天堂。

再次,谈到『福田温暖』。凡智人修福,皆着重在真正的布施,与诚心的供养。先说布施的对象是:

一、贫穷者。

二、病苦者。

三、灾难者。

凡对贫穷者的布施,当赠送金钱、衣物、饮食以及一切所需,应有谦虚的态度,并以爱语安慰。如是会耕农的,赠以农具、种子、肥料,或租给耕地;会作工的,赠以工具,或协助成就工作;会经商的,惜与资金,鼓励正业精进。如系年少的,帮助成就其教育,完成学业;或授以谋生技能,助寻工作机会。此当包括『财施、法施与无畏施』。

凡对病苦者的布施,当赠以金钱、医药、饮食以及一切所需,应有谦和的态度,并以爱语安慰。如是贫病交加的,除赠医药之外,依其所需,悉皆赠与。若系贫病老苦非一人之力量能解除困厄者,可联络世人喜善好施者,共同设法行施。亦当包括『财施、法施及无畏施』。

凡对灾难者的布施,当赠送衣食、财物以及一切所需,应有慈悲的态度,并以爱语安慰。如系邻居或附近地方,或是出外的行旅之人,遭诸不幸,受诸灾变厄难痛苦的人,多是临时的;不管他以往富有或贫穷,也要救苦救难,解除危急。亦当包括『财施、法施同无畏施』。

次说供养的对象是:

一、修道者。

二、诸师长。

三、佛法僧。

世间凡是真正修行入道的人,或已证果者,乃是善能调伏贪、瞋、痴、慢、疑、忌等诸不善欲;能断一切邪恶迷信妄念,远离诸恶,广修众善,清净梵行,入无为之道,感利世间,人天赞叹。供养者理宜供养一切所需,亲手奉与,供养时应谦恭有礼。(如依正信佛教之道,在家修行,亦可得阿罗汉果。如系例外,只是缘觉行者,也可受供养。此外,若是不依佛道,不遵佛制,装模作样,迷信邪说,惑乱世人,或收徒众,愚人取利,乃邪魔外道,左道旁门,不适合于佛许世人供养之例。注此,以免罪孽。)

所谓师长者,乃一切教师,或指导其入正道善业之人,或成就自己学业知识、正当职业、谋生技能的恩惠者,世人当知恩报德,故理应供养其一切所需,并应亲手奉与,当谦恭有礼。(如是教导邪恶知识,或犯罪能事等恶技之术,远离正道,趣恶背善者,将来受人间罪报,或堕地狱受苦之果者,不宜供养。注此,以免罪孽。)

佛法僧者,称为三宝。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皆是人天导师,所说佛法,皆能利益一切世界,救拔众生,超出三界火宅,六道轮回。如系宏扬佛法的菩萨住世(菩萨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自觉觉人,广利世间,普度众生,离苦得乐,慈悲为怀,乃人间师范,苦海中的慈航,黑暗中的明灯。凡世人供养衣食、医药、舍宅或宏扬佛教所需的一切资具,所获褔报功德,最为殊胜。行供养时,亲手奉献,必须谦恭有礼。(如系利用诸佛菩萨偶像,不宣正道,不弘扬佛教真理教法,提倡迷信,崇俏邪说,行不如法;或倡邪魔外道异术以惑世之行,专为利养行车之人,非真三宝。世人宜多读佛教大藏经论,以免随顺愚痴堕落之苦,注此。愿自己下地狱,但望众生能离苦,含泪饶舌,能得免世人之罪孽,当焚香祷祝,向众生至诚顶礼。)

何以谓之福田呢?田是心田,能生万法。比如农夫所耕种的田地,能生一切植物;如荒芜之时,所生的乃是荆棘杂草;如经农人辛苦耕耘,播种五谷的种子,勤劳除草施肥,结果就能丰收,维持一家温饱而延续寿命。心田心地也是一样,如任其自然荒秽不修,所生一切贪瞋痴慢疑、杀盗淫妄邪等种种不善之法,将危害身心,受诸苦报,结果丧失了慧命,远离光明,趣入黑暗。故人要修心、修行,将一切不善的种子,从八识田中,连根拔除,使心田清净。在此净洁的心田里,播种持戒布施及供养等生福的种子,广行一切真正的布施与至诚供养,今生或来世,即可收福报的果实。

在此又何以再度提到「真正的布施」与「至诚的供养」二句呢?再比如会耕田种地的农家,必须先将田地泥土耕松,内无其他任何杂乱的植物或石块,然后才播种五谷瓜果,这叫真正耕种的目的,至诚恳切的唯生存是赖。修心行施供养也是一样,要先使心中清清净净,无愿无求无贪而行布施与供养,才是真正合乎『三轮体空」的供施法要。如心中无着,不住诸相,不存布施者,不存受施者,也不存所施何物,此谓之三轮体空,又谓之三轮清净施。供养也是如此,合乎这个原则的,才是真正的布施与诚心的供养,将来所获得的福报是很大的,可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功德之大,也是无可限量的。褔因布施供养行善的心田所生,所以叫做福田。若要褔报殊胜,当多行布施与广修供养,这叫广种福田。种福有今生得报的,有来世受报的,或来世再来世才得报的,乃至多生累劫才得报的,这当视所修何种褔报。如那些做国王的,或大臣宰辅,就要多生累劫世世行善,布施供养,才能成就。如修佛道,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果。又如农夫种植,所播种的种子,有数月即可收成的,有隔年乃至数年才能收获的,也有数十年才能收得果实的,愈珍贵的果实,越需久远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所以世人行施供养,但只耕耘,不问收获,种谷得谷,种桃得桃,迟早总会结果,而得福报的。

如果是杀生害命,迷信邪执,将来所得的就不是褔报,乃是祸报了。一切众生,都不离六道轮回,视其往昔因中所种的善恶种子,在因缘成熟之时,所现形的是善、是恶的现象来决定善恶乐苦的果实报应。世间到处时时都有灾厄苦难发生,此乃诸恶共业所感的果报。这些果报,是由三种恶法因缘所生。世人若要修善法,得褔报,先当修『断三火法』,是那三种火要令断呢?

第一、贪欲火。

第二、瞋恚火。

第三、愚痴火

世间一切众生,因离正道,入邪途,而生起了一切不应有的妄求心,妄想心,妄取心都谓之贪心。因此贪心,而起瞋心;因起瞋心,乃行愚痴;缘其愚痴,贪瞋现形,造作世间万恶,因万恶而感万苦。故曰:贪瞋痴,是三毒,如猛火,能毒害一切众生,能焚毁世间者,莫如此火。

如有人因妄贪将来褔报,不顾六畜及一切生灵活物求生怕死之苦,动了瞋心,或自手杀,或令人杀,尸积如丘,血流成渠。殊不知被杀害的众生,满含愤恨之恶念于心,乃种下瞋恚的种子,来世为人,又常生愤恨。贪因缘而动刀兵战乱,而行愚痴,心之所至,不知所以,妄起战争,每一战场,人死堆山,血水成河,惨无人道。凡诸世间一切灾难,推因察果,莫不是起于贪心。若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因果,世人不易明白。但观世上,凡杀盗淫等,所起的一切纠纷斗讼伤害诸苦,没有一件不是因为贪瞋痴。举一反三,凡有智慧的人,可以由此推想而知,只要寂净思惟观察,即得觉悟。何以世间谓之苦海?苦海无边者,莫不因为贪瞋痴;世人行无量贪瞋痴,所感果报,就是苦海无边。故贪瞋痴,又是地狱之通道。凡行此道之人,身死命终,皆入一切地狱,受诸恶业苦报。如下油锅,上刀山,入火坑都是焚烧之苦。故曰:贪瞋痴,甚于猛火,能毁灭诸世间也。

凡世上一切恶业,如是个人所造,其果报乃个人今生、来世,或轮回堕入地狱,乃至其子孙受到不善诸苦报应,此为别业别报。如系社会众人共造的恶业,所感今世或者后代人类遭受天灾人祸刀兵战乱,乃至轮回诸大地狱,众皆受苦,苦聚无间(曰:无间地狱是也),此为共业共报。

长身善男子啊!像你这次所领导筹办的邪盛大会,影响所及,如大海水,由波逐浪,由浪生涛,家家户户,亦会因此次之邪祭,杀害众生,何止万亿?不但你个人当遭堕入地狱,受诸苦报,就是你的子孙,亦因此而受连累。凡杀生祭拜的人,也会同你一样,招诸恶报。舍卫城将来迟早会因众生贪瞋痴之业因,而产生不幸战争的苦报,万物将会毁于一旦。所以说贪瞋痴,三者都是火,能自毁,能毁他,能毁灭世间及一切人类。要修断此三火,惟有智者才能立刻取断,愚迷的人是做不到的。人类既然一念之邪,种此大火之因,随时可燃,烧毁世间。如一念之正,随时打消此种邪念,去此邪心,灭掉火种,则世间清凉,得享太平之福。因此福祸生灭,乃在剎那之间耳。」

佛陀对长身会主及青年大众,说了如上的一篇道理,舒开悲愍的慈眼,观看大众,讲堂内一片和祥的光辉普照,大众沉寂,没有一点儿声息。长身婆罗门听了这一番真理,心中有所感悟,低首沉思,默然无语。凡此会听众,都沐浴在佛陀慈光之中。良久,长身会主乃令其子郁都罗来到身边,附耳说道:「如此这般,你可先回到大会的会所,宣怖这次乃邪盛大会,不必举行了,将众生释放,恢复自由,以免杀害惨苦;诸外道邪师,亦请各自回去。如有暂时不回去的,可候一二日,在备供佛陀及僧团大众时,一同参加此盛大供会。」说罢,其子领命去了。大众意会出天神在空中说道:「舍卫城的众生有福了。」原来如此。长身会主再与青年大众,留在讲堂,继续恭听佛陀的开示。佛陀见长身知邪改正,乃又讲了许多佛法,说戒法,说施法,及生天之法与诸功德法要,大众听了,亦皆喜形于色。当佛陀讲完的时候,长身婆罗门乃率青年大众,向佛陀顶礼致谢,并要求全体皈依,世尊慈允。皈依时,又发愿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尽此一生寿命,为佛、法、僧三宝弟子,拥护佛教,推行一切人乘善业。又邀请佛陀及僧团全体,次日到预备为邪盛大会会所之处,备办上等妙供,佛陀默然而许,长身及大众青年们,一齐恭敬称谢,顶礼告别而去。

2024-02-04 21:51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熙和分享】佛教中的孝文化 【熙和分享】佛教中的孝文化

林国良: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 林国良: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