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化家庭: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2023-08-12 佛教故事:佛化家庭

四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据复兴宗教的基本立场,同时探讨宗教界对于家庭问题及家庭建立的重视,而提出如下的几点浅见,向各位先进请教。

站在宗教的立场,对于现代的家庭,应作怎样的努力和怎么样的宣导才好。我们的宗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是厌世的、是逃避现实的,好像是说信了宗教的人,就是属于脱离人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

一、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净化我们的世界。我们希望把对于佛教所说的净土,能够在人间建立起来。

二、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净化的家庭要从净化的婚姻开始。在过去的人都认为学佛的人,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对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对于家庭的组成,就一定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我们在近世以来,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我们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我们也编成好一本小书,叫做「佛化家庭手册」。

三、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修件:

(1)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的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须两者兼顾。

(2)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但是在佛教徒来讲,夫妻之间彼此互称同修,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呼应,把彼此当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识来看,所以应该相敬、相让、互助、互谅、互相的关怀。

(3)对于子女要像母鸡来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我们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尽责,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宜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之时,衍生出无穷的的烦恼。

四、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人在婚后的生活,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1.就是在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2.是对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后的男女,都应负起要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生育没有子女,虽然不一定有问题,但就不太像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了。作父母的应该有三个条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妇俩人没有平衡的身心、没有健康的身心,对于怀孕后的孩子是很有问题的。

2.在太太怀孕后,佛教徒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孕妇和她的丈夫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则的话,胎教就有问题。曾有一位男士说:「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便会影响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怀孕中的母亲受了丈夫的影响,还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问题了。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做父母的人,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因此,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应该要以身教、言教来陪著子女一同成长。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自己是一个众生,所以当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欢迎子女出生,他们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来成就自己修成菩萨道的人,所以称他为小菩萨,所以要跟小菩萨一起成长。

五、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一)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条件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二)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三)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化的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

1.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

3.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

这是作为一个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请各位宗教界的先进各位教授学者指教。

2024-02-04 21:51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香烟对于修行上有极严重的危害 香烟对于修行上有极严重的危害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邪淫的严重恶报——丢失工作,家庭破碎 邪淫的严重恶报——丢失工作,家庭破碎

对于沉香文化,您了解多少? 对于沉香文化,您了解多少?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家庭是什么? 静波法师:家庭是什么?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121 什么业力让我的家庭支离破碎,每个人造过什么样... 121 什么业力让我的家庭支离破碎,每个人造过什么样...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破坏别人家庭定感恶报 破坏别人家庭定感恶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宣化上人: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把家庭子女教育好 宣化上人: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把家庭子女教育好

宣化上人:家庭若觉得有鬼怪,就请这部经如法供养 宣化上人:家庭若觉得有鬼怪,就请这部经如法供养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净土法门法师:你每天批评,就显示你的心不清净,你对于佛法修学毫不得力 净土法门法师:你每天批评,就显示你的心不清净,你对于佛法修学毫不得力

对于习气很重的师兄,请问如何帮助他们? 对于习气很重的师兄,请问如何帮助他们?

邪淫家庭的一些共有现象,一人作恶全家遭殃!阿弥陀佛,回头是岸 邪淫家庭的一些共有现象,一人作恶全家遭殃!阿弥陀佛,回头是岸

惟贤法师答: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惟贤法师答: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对于这些沉香造假,小编真的是跪了! 对于这些沉香造假,小编真的是跪了!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