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法性_什么是法性_佛教法性解释

2023-07-10 佛教名词

法性是什么意思?佛教法性解释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各辞典对法性的解释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的解释

法性,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亦即宇宙间一切现象所具有真实不变的本性。此又作真如法性,亦为真如的异称。法性是万法的本质,《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以一切法的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自的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自差别相,例如冰溶为水,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二。

《佛学次第统编》的解释

二种法性地持经云二种法性: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

《佛学大辞典》的解释

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

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更新于:2023-07-10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