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洩,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曇!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準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曇!」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準备的餐饮,那你所準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曇!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曇!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曇!那你说说看,什麼是接受?什麼是给予?什麼不是接受?什麼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回应谩骂;动怒回应动怒;拳头回应拳头;争斗回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曇!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麼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瞭解:
善於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回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為他不但明白对方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慳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著於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鬆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韁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韁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韁绳控制马儿的人。」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
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為雅利安人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採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所记载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主角年轻婆罗门的名字,《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作年少宾耆迦;《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作摩纳卑嶷(依《佛光大辞典》第六○七四页,「摩纳」有特别指青年婆罗门的意思),《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婆罗堕婆闍婆罗门。虽然人物、地点记载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内容,三部经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经文一开始,出现两位名叫婆罗堕婆闍的婆罗门,让人读来不知所以。依其英译本的註解说明,骂佛陀的是弟弟婆罗堕婆闍,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闍,弟弟与哥哥都叫婆罗堕婆闍之故。
四、关於婆罗堕婆闍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五、人一旦动怒,就难以冷静,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学来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结果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来。同时,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真所谓「未得伤人先伤己」了。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六、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人,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啟动的。
更新于:2023-07-07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