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是陕西西安净业寺。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传戒简史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东晋时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诵律》等广律译出,用作行事的依据,以致受戒与随行不相一致。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后又撰《新疏拾遣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按照四分律宗自己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道宣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会正记》,其再传弟子元照著《行事钞资持记》,对《会正记》持异议,因之南山宗在宋时又分为会正、资持两派。元明之际,衰微几至无闻。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南山宗又得重兴。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再传读体、戒润。读体继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甚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书玉,两人均有许多著作。德基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另外戒润曾弘律于常州天宁寺,法流不详。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戒律理论
分类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三家对此有所分歧。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前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说,起于慧光,道宣在《羯磨疏》里更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其说。一曰沓婆回心,二曰施生成佛,三曰相召佛子,四曰舍财用轻,五曰识了尘境。由四分通向大乘,更进一步建立三学圆融无碍说。一戒一行,圆融观解,就具足一切行,这就成为大乘妙行。该宗又将佛所制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两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作持即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四分律》前半部解释僧尼二众别解脱戒为止持门;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意译为聚)为作持门。南山宗五大部内容不出此两类。
该宗由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传至日本。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四分律的弘扬
四律译出之后,虽然受到相当程度的研究,但是普遍以弘扬《十诵律》为主,一直到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四七一|四九九年),《四分律》才渐渐受到重视,推行于北方。在关中原来盛行《僧祇律》,自洪遵律师入关大倡《四分律》后,《僧祇律》逐渐式微,《四分律》遂一枝独秀的弘扬开来,至唐朝时达到鼎盛。
北魏孝文帝时期,五台山北寺的法聪律师,原习《僧祇律》,因发现戒体、戒行的矛盾,转而专研《四分律》,其后极力弘扬《四分律》戒相。然而仅限于口授,未有文字著作流传。延兴年间(公元四九四年),法聪律师口授《四分律》纲要,从此而有受随相契戒律的研究。由门下弟子云中道覆律师记录后,完成《四分律疏》六卷,此疏后来被道宣律师评为:但是科文,至提举宏宗,无闻于世。意为只有提纲的科文,并非足以宏宗的疏释。
到了大觉寺慧光律师(公元四六八至五三七年),从学于道覆律师,着手《四分律》的研习弘通,本宗才逐渐盛行。慧光律师为国中僧统,世称光统律师,著有《羯磨戒本》的删定本、《四分律疏》四卷,即著名的《光统略疏》,由此奠定律宗基础,并开启《四分律》疏释之风。该疏与后来智首律师的《广疏》二十卷、法砺律师的《中疏》十卷,并称为律宗的三要疏。
慧光律师的弟子道云,戒行严洁,为同参的模范,著《四分律疏》九卷。河北道洪受法于道云,作有《四分律钞》。道洪律师门下有弘福寺智首、慧进、慧休、道杰等。其中智首律师(公元五六七至六三五年),宣讲道云律师的《律疏》,集成《四分律广疏》二十一卷,又称《大疏》。智首律师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因此研核古今,分判诸部,写成《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为初唐专宗《四分律》之大家,唐代的律学者大都受其影响。南山道宣律师随其受学十年之久,继承遗范,广事著述,以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大兴此宗,为《四分律》之集大成者。与道宣同门的道世律师,著有《四分毘尼讨要》,奉持其学说者,称为要家;相对于此,奉持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者,则称为钞家。道宣久居终南山,大弘律宗,因而有南山律宗之称。宋代大智律师中兴律宗之后,将历代留下有著作思想贡献的祖师列出九位:
1.法正尊者(梵名昙无德尊者):《四分律》主。
2.法时尊者(昙摩迦罗尊者):中国律宗初祖。
3.法聪律师:中国律宗二祖。
4.道覆律师:作疏问答立义。
5.慧光律师:作《四分律疏》四卷。
6.道云律师:作《四分律疏》九卷。
7.道洪律师:作《四分律钞》。
8.智首律师:作《广疏》二十卷。
9.道宣律师:作《四分律行事钞》等五大部。
上述九祖中,道云律师门下共出二派,除了道洪外,另有一弟子洪遵。洪遵传洪渊,洪渊传日光寺法砺,法砺传道成。道成门下有满意、怀素两大弟子,各居西塔、东塔。怀素一派自成新说,形成东塔律宗。满意则大弘法砺的相部律。满意传大亮,再传昙一。昙一讲《四分律》共三十五遍,同时弘传相部、南山二宗,并对道宣《行事钞》及法砺《四分律疏》的异同,加以考究,写成《发正义记》,阐扬义理,宣说二部的差别,使南山律宗更加彰显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皆曾从其习律。
律宗系谱
┌道世
│ ┌智仁(新罗)
┌道洪--智首┤道宣┤秀(周)--道恒
│ │ └文纲--弘景--鉴真(传至日本为开祖)
┌道云┤ └慧满
法正--法时─┐ │ │ ┌大亮--昙一
┌─────┘ │ │ ┌满意┤
└法聪|道覆|慧光┤ └洪遵--洪渊--法砺--道成┤ └定宾
│ │ ┌如净
│洪理 └怀素┤义嵩
│昙隐 │澄楚
└道晖 └法慎
传戒之始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五九至七五年),由于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遣使者秦景、张骞等十二人西行求法,礼请中印度僧侣摄摩腾、竺法兰赍持佛经来到中国洛阳,译出《四十二章经》,并兴建中国最初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由此初传中国。此后至曹魏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期间一百八十余年,虽有经藏的传译,独缺律典。这时期的僧侣只有剃发染衣,以别于俗人,并没有受戒的仪式。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中印度僧侣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尊者来到洛阳,得知中国缺少律法的传承,遂发愿弘扬律法。嘉平二年(公元二五〇年),昙摩迦罗译出《僧祇戒心》一卷,并敦请十位梵僧建立羯磨法,举行传戒大典,开十大僧传戒的先河,为中国传授戒法之始,昙摩迦罗尊者因此而成为中国四分律宗的开祖。
四律五论的译出
自从佛教传入而至曹魏年间,历经一百余年的历史,只有《僧祇戒心》戒本,其余律典尚未传译,律教无以弘扬。直到姚秦弘始六年(公元四〇四年),弗若多罗译出《十诵律》之后,中国才有律部的弘传。此后律典相继译出,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四律五论。
四律:
《十诵律》:姚秦弘始年间,罽宾沙门弗若多罗三藏法师来到长安,于弘始六年诵出萨婆多部(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并与鸠摩罗什共译于长安逍遥园,事半未就,得昙摩流支及卑摩罗叉接续,经三次译成。共六十一卷。此为中国第一部广律,六朝时盛于南方。
《四分律》:弘始十二年,罽宾沙门佛陀耶舍与竺佛念等,召集五百大德比丘,分五次译出,共六十卷。本律属昙无德部(法密部)广律,直至隋朝乃有人弘扬,至唐初而大盛。此为中国所译各种律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
《摩诃僧祇律》:又称《僧祇律》。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法显大师与天竺佛驮跋陀罗尊者于道场寺共同译出,计四十卷。本律属大众部广律,六朝时北方稍有弘扬。
《五分律》:刘宋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罽宾佛陀什与于阗沙门智胜共译弥沙塞部的《五分律》,凡三十卷。本律罕有人弘扬。
印度所传五部律中,四律先后传译中国,唯独缺少迦叶遗部的律本,始终没有译就,直到东魏武定元年(公元五四三年),才有《解脱戒经》的译出。当时诸部律译出后,各自盛行一时。其中得以光大并流布传承于后代者,只有《四分律》一支。
五论:
《毗尼母论》:此论属萨婆多部,译成八卷,译者不详。
《摩得勒伽论》:本论解释萨婆多部律,刘宋时天竺沙门僧伽跋摩译成十卷。
《善见论》:本论解释《四分律》,萧齐时僧伽跋陀罗译成十八卷。
《萨婆多论》:本论解释《十诵律》,译成九卷,译者不详。
《明了论》:依正量部律法所作,天竺沙门佛陀多罗著,陈朝真谛译成一卷。
(解释律典的论著不只五部,中国仅传此五部。)
戒律起源与部派佛教 戒律的歧见与部派形成
佛陀入灭不久,大迦叶尊者为了正法永续,在阿阇世王的外护下,于七叶窟召开第一次结集,而有《经藏》和《律藏》的传世。大迦叶尊者为付法传承的第一代,续传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多诸师,到了第五代优婆?多尊者以后,开始有《律藏》的五部分歧。
佛陀涅盘百年之后,佛教僧团举行第二次结集,出现了首次的分裂,分成二部,名为根本分裂。分裂的原因,有教团组织分派的内部因素,也有社会变迁的外在因素,二者互相影响。
然而,从历史溯源来说,教团组织的分派,首先透露了分裂的主因;而教团组织是依据戒律来维系纲常,因此对戒律看法的不同,当是本单元讨论的重点。
根本分裂之后,随着教义、学说和戒律上的日渐分歧,经过一段时间,大约是佛涅盘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间,二部逐渐形成十八部派。二百年到三百年的时候,就已扩大到二十部派了。
这些部派中,由大众部分出的有: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八部。由上座部分出的有: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说转部等十二部。
部派佛教的分裂实际不只二十部,《三论玄义》说: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部派之间的诤论,对义理的不同诠释,为往后大、小乘部派佛教的形成,种下了根苗。而相较于根本分裂,历史上把这些陆续的分张,叫做枝末分裂。
律宗祖庭
律宗祖庭是西安净业寺。净业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庵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入山2公里,东侧的厚案山悬壁欲坠,挺拔高矗。寺院就建在海拔762米的山凹处,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立足寺前,展望终南苍山云海,风景特别秀丽。是我国佛教律宗的发祥地。[2]
净业寺创建于唐贞观初年,为佛教律宗始祖道宣的道场。《长安古刹提要》载;律宗之净业寺,犹相宗之慈恩寺也。因道宣住终南山,又称为南山宗,今寺为各丛林之冠。这里为樊川的南沿,因之被列为樊川八大寺之一。
更新于:2023-07-07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