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离是什么意思?厌离心是什么意思?
厌离是什么意思?
厌离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是修习佛法的初步。所谓厌离,并不是咬牙切齿的深恶痛绝、嫉恶如仇。厌离只是一种平和、安稳、不受动摇的态度,就如孩提时代嗜吃糖果,及至年长已对糖果不再产生兴趣,即使送至眼前也不想吃它。所谓厌,系指观苦、集之现象而厌斥之行相;所谓离,系指既厌斥之,乃生起断惑离染之作用。厌与离各有广狭之不同,故成四句分别。即:
(一)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二谛而不令惑断之所有忍、智;此乃因仅缘厌境而不离染之故。于此状况可分为三类:(1)于见道位之前断尽欲界之烦恼者,称为苦法智忍、集法智忍;于此位中,因已断尽,再无可断,故非断惑之位。(2)见道位中之一切苦法智、集法智;此位之断惑系在忍位之无间道位,而不存于智位。(3)修道位中之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之苦智、集智;然非无间道的断惑之位。
(二)有离非厌,谓缘灭、道二谛而能令惑断之所有忍、智;盖灭、道二谛并非可厌之境,以其缘欣境,能离染之故,称为有离非厌。此状况亦可分为三类:(1)未离欲界之修惑而入见道位之灭道法忍。(2)全部之灭道类忍;此系在见道位以前无有断尽,故于见道位而断尽者。(3)于修道位中之无间道所摄之灭道智。
(三)有厌亦离,谓仅缘苦、集而能令惑断之所有忍、智。即未断欲界惑而入见道位者之苦集法忍,及所有之苦集类忍、修道位中之无间道所摄之苦集智皆属之。
(四)有非厌离,谓缘灭、道而不令惑断之忍、智。其中,先离欲界之惑,后入见道位之灭道法忍及见道位中之灭道智,及修道位之加行、解脱、胜进等三道所摄之灭道智皆属之。
厌离心是什么意思?
厌离心,是对世间苦乐的真相看透之后,对原本贪着难舍的事情产生出离,不再为它所动。厌离心就是般若智慧,若没有智慧,没有般若的时候,你厌离心是不会强的。有了智慧,认清楚这个世界全是苦的。厌离心不是简单的厌恶和空虚,而是追求更究竟、站得更高的超越。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
《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了。
更新于:2023-07-06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