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攀缘

2023-07-02 名词解释

攀缘(佛教解释)

1、梵语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维摩经卷中问疾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上)p6665

【佛光大辞典】

2、(术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攀取缘虑之意。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云(大正14545a)∶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注维摩经》卷五鸠摩罗什注云(卍续27457下)∶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僧肇注云(卍续27457下)∶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妄想既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疾生于外。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引证解释

1. 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三国志吴志吾粲传》: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 清 刘大櫆《游凌云图记》:于是擕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缘以登。 丁玲《两个家庭》:舅母家和 陈 家的后院,只隔一个竹篱,本来篱笆上面攀缘着许多扁豆叶子,现在都枯落下来。

2. 依附;投靠。

宋 曾巩 《谢杜相公书》: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清 唐孙华《客有作诗寄魏武者辄亦效颦题四绝》之二:携养当年市国权,舆金辇璧费攀缘。郭沫若 《阳春别》:他回到 上海 五个月,找事找不到手,也没有人可以攀缘。

3.蔓延地生长。

明 刘基《长安有狭邪行》:峻滑无澁踵,攀缘有牵裾。 沈从文 《边城》一: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

4.牵挽。

明 真鉴 《楞严经正脉疏》悬示上:诸众生以攀缘心为自性者。 唐 元稹 《悟禅寄胡杲》诗之二: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宋 王安石 《与宝觉宿龙华》诗之二:世间投老断攀缘,忽忆东游已十年。

更新于:2023-07-02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