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素食者不吃动物,却可吃五谷、蔬果等植物

2023-06-27 素食慈悲

星云大师谈素食者不吃动物,却可吃五谷、蔬果等植物

问:谈到「信仰佛教」,很多人会联想到「吃素」的问题,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佛教提倡「素食」的意义为何?

答:许多人把素食视为信仰佛教的指标。其实,佛教最早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并没有规定僧人不许食肉。《大般涅槃经》里,佛陀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于是后人为了实践慈悲精神,而倡导吃素。一直到了南朝,梁武帝出于悲心,制定〈断酒肉文〉,提倡僧伽全面食素,并鼓励在家信众学习,自此,佛教与素食的关系才更加密切。

素食之所以能流传是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张仁爱、提倡孝道,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此外,父母过世服丧期间,子女布衣蔬食,禁断酒肉;甚至遇上重大祭典时,人们也要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祇的敬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戒杀放生」的观念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也使得素食风气更加兴盛。

明朝陶周望有首诗说:「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生命很可贵,「山珍海味」是多少生命的牺牲,如果让它们安全地生存下去,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我们何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让动物受苦呢?更何况吃饭,也不一定要珍馐美味,所谓「一杯清和茶,胜喝琼玉浆;一口菜根香,胜嚼酒肉饭」,即使是青菜萝卜也能饱腹啊!

学佛之后若能吃素当然最好,倘若因为家庭、工作环境等等因素不能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或六斋日吃素,或是选择肉边菜、三净肉。想想,牛一生辛苦地为人类耕田、拉车,甚至死了之后,它的皮、肉还被拿来利用,它如此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人类,难道我们连一点惭愧、感恩的心都没有吗?

有很多人顾忌皈依之后是不是就要吃素,其实,皈依三宝是信仰的问题,素食是生活的习惯、生活的观念,是道德上的问题。佛教提倡素食,用意是让发心信佛、学佛的人都能够拥有「素心」;心地清净、善良、简朴才是最重要。

正视良药,为疗形枯

问:生物学家为生命所下的定义是:凡经历生长、繁殖、死亡过程的,都是生命。在此定义下,无论动物或是植物,都有生命。既然植物也是生命,为何素食者不吃动物,却吃五谷、蔬果等植物呢?

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年轻时曾经产生的疑问:「吃素!吃素!青菜、萝卜也有生命,它也要活命,我怎么可以吃它呢?不吃猪马牛羊,却吃青菜、萝卜,实在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吃素还是不究竟啊!」又有人说,蔬菜之所以能吃,是因为它不会流血,而动物会流血,所以不能吃它。试问虾、鱼、螃蟹不会流血就可以吃吗?

其实,植物的生长、繁殖、死亡是物理现象,不是心理现象。例如鸡、鸭,你要杀它,它会有心识反应,会恐惧害怕;你吃青菜、萝卜,它只有物理的反应,没有心识反应。就以一般人都会有的同情心来说,摘取一片植物的叶子和杀死一只动物的心情,毕竟还是不同。

此外,杀害动物是断其命根,一旦死亡就没有再生的能力,而植物只要再播撒种子,就可以延续生命,甚至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平时如果不去采收、修剪枝叶,明年就无法长得好。所以,佛教里认为吃植物比较没有所谓慈悲与否的问题,但是吃动物就有所顾忌了。

佛教徒在吃饭时要作五种观想,称为「五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视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所谓「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无论素食与否,人们每天能有饭菜吃,是经过农夫种植、工人碾制、商人贩售,乃至阳光、空气、水份等因缘所成就。因此,吃饭时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一颗感恩心来受食。  

更新于:2023-06-27 11:47

素食 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