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食肉之真理

2023-06-26 素食慈悲

挽近海西诸民族,浸受东方文明之感化,已渐能改变其从兽性遗传来食肉饮血之习惯,遂间有哲人若杜尔斯泰等,倡导不食肉主义,信行日见其多。我国学者之在欧、美者,展转传闻其说,归以詑国人?不知我国中信从佛教之数万万众,行之既千百年矣。顾欲示异佛教而自翘其美,乃又从而为之说曰︰吾辈今奉行欧、美人所主张之不食肉主义,盖根据乎科学之真理,而唯属乎卫生问题、进德问题者也,故与佛教之不食肉者绝异!殊不知佛教不食肉之真正理由,固已包括乎卫生问题、进德问题,彼欧、美人所谓根据科学真理之不食肉主义,仅得佛教不食肉之真正理由之少分耳。

详彼所谓根据科学之不食肉真理曰:常人之肉食品,经医者考验,知其中含毒质至多,感动脑筋,污染血液,脑筋肠胃血络诸病,往往为肉食所致。其中又有传染病种子,为患尤烈!惟不食肉者乃能免之,此对于卫生当不食肉者,一也。常人所食肉,皆从残杀动物之生命而得来。以物类言,人亦动物之一,人之食肉,实无异虎狼之食羊鹿,或肉食兽之自残其类。故推人类食肉之量至充分,必至人食人而后已。以心理言,则好生乃人类之公性,此增进本来之良德,又安可容留此从食肉兽遗传来之恶习,不亟湔除之耶?此对于进德当不食肉者,二也。推进一层以为论,则卫生者不徒自卫其生,因不食肉而不杀害动物之生命,亦即以之卫他物之生也。进德者不徒自进其德,因不食肉而损减残杀之兽性,增高仁爱之人格,亦即以之进他人之德也。其说如是,请绳以佛言。

佛教主张不食肉之辞,散见大藏经论,不胜枚举,今姑引《大乘楞伽经》伽陀为证:

‘悉曾为亲属,众秽所成长,恐怖诸含生,是故不应食。一切肉与、、蒜及诸酒,如是不净物,修行者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大惊怖。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于贪,是故不应食。邪觉生贪故,心为贪所醉,心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为利杀众生,以财取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不想、不教、求,此三种名净,世无如是肉,食者我诃责!更互相食啖,死堕恶兽中,臭秽而颠狂,是故不应食。猎师旃荼罗,屠儿罗刹娑,此等种中生,斯皆食肉报。食已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嫌恶。象胁与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以其恶习故,愚者妄分别。如贪障解脱,食等亦复然,若有食之者,不能入圣道。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净食尚如药,犹如子肉想,是故修行者,知量而行乞。食肉背解脱,及违圣表相,令众生生怖,是故不应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狮子及虎狼,应共同游止。若于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贤圣中,丰财具智慧。’

依是伽陀,分别其义,不食肉之真理,有其八焉。人与禽兽,同属有情,随业生死,流转无定,故从无始劫来,皆曾互为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夫妇、朋友,骨肉至戚,天性攸关,夙生恩爱,恍同目前,奈之何睹其宛转就死而不救,反忍心取其肉以为食哉?彼猪羊等,身分污浊,内贮屎尿,外依泥滓,犹如粪窖,亦同脓聚,奈何号称人类,性好清洁,竟效蛆狗惟秽是!且今人类所食肉食,气质粗臊,含毒尤多,令人血污身重,神昏志颓,亦同嵚、蒜,增恚助淫,恶臭熏蒸,染成疫疠!既生为人,当具人性。人性者何?仁慈智勇,恒起悲悯,救众生苦,净法布施,使之觉悟。哀彼愚痴,应常护念,不稍违逆,致怀疑忌。奈何杀害生命取食其肉,令彼众生恐怖逃避,视为杀者不敢亲近,怨毒衔结乘隙思报!有情肉身皆淫欲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种,人若食之增长淫欲,因淫欲故愈贪食肉,因食肉故愈贪淫欲,遂令人身变成畜身!愈淫愈杀,愈杀愈淫,妄杀妄死,乱淫乱生,生死死生,不获解脱。人所食肉,皆从杀来,杀习沿传,杀机时动,遂令杀念不去人心,由微而着,从物及人。炮火弥天,刀光蔽地,人之与人,杀以继杀,尸积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杀人,供禽兽食,杀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渔猎、屠刽之者,使人类中有此一类专以杀生害命而图利谋财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夫图利杀生谋财害命者,杀人之强盗也。彼得微少财利而甘陷于强盗杀人之罪,固属不智,而食肉者,间接使人类之一部分为杀人强盗,非惟不智,且不仁之尤也!能不食肉,杀念乃除,能除杀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灾厉自无。于是人生仁寿,皆可期于贤圣,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综合此八义以观之,亦可略知佛教不食肉之理矣。

或者说曰:不食肉者,仅不杀害动物之生命以食之耳;然植物亦有生命之物类,不食动物而食植物,亦未能圆满好生之性也!答曰︰动物与植物虽同有生命,然动物能将吾人所同有贪生畏死之情,恐怖呼号以动吾心,令吾心感之恻然而不安,而植物无如此情状,故食植物尚无伤吾人之修慈心也。抑此说可以为不食肉未能全不害于生命,当更进求完全不害生命之法,而不可以之为食肉之理由也。且吾人能修习禅定,久之禅悦为食,则虽植物亦可不食者乎!

或者又谓:现世人类被种种强权之压迫,其痛苦视禽兽之被杀为尤甚,吾人救人不遑,何暇计及不杀害禽兽而食其肉乎?不知不食肉者,非爱禽兽不爱人也。人之苦痛近在切肤,救人固不可一刻缓,然不食肉者既绝无不能救人之义,又安能谓为救人故当食肉哉?

或有土木无异之神教徒,谓禽兽等血肉,本是天帝生以为人食者,不食肉者特无福以享此美食故耳!夫物之生,既以为他物食为义,则人者为何物食而生乎?彼天帝者,又为何物食而生乎?人之生既非为他物之食而生,又安能谓其余动物之生为人食而生哉?言之悖理,无逾此者!人以禽兽等血肉为美食,不知彼蚊蚋吮人身之血,虎狼等啖人身之肉,固亦以人身之血肉为美食也。然则人之生,亦专为供蚊蚋虎狼之食乎?

或谓虎狼蚊蚋等皆害人之物,人不害彼生命,其如彼之将害人何!然此属戒杀问题,而与不食肉主义稍远。盖人之杀其生命而食者,皆非能害人者,其害人如虎狼等类,人原未尝以为肉食品也。第专就戒杀以言之,此亦非不能者。慈心成就,暴戾俱化,虽蚊蚋与蝗蝻俱不生起,而虎狼亦驯如犬马可也。近人有主张素食者,辞义严正,兹录其一以为殿焉。

或谓人之嗜肉,根于天性,为人类之自由,不宜有所限制。不知既名嗜欲,何得谓之自由?若如所云,则世之嗜赌、嗜嫖、嗜鸦片、嗜杀人者亦多矣!岂亦谓赌、嫖、吹烟、杀人皆人之自由而不必戒乎?凡事只当问其是否合于真理,不能计人之嗜好也。肉食之有碍卫生,既如医学家言。而人与禽兽,固同为动物,其间非有贵贱之殊,生理之组织亦未尝有异,所差者特智虑之进化略逊人耳。今世山番野蛮尚多,其智慧有不及猿者,设有人杀山番、野蛮啖之,吾辈当必以为大怪!然试问杀禽兽而啖之者,相去又几何耶?食肉之不合于真理,既无疑义,即嗜好亦当为所诎!抑嗜肉为人类天性,此亦不然。

人之饮食,其目的在供机体之需费,人之机体不过由十数化学原质所合成,故茍有其物,能供吾人体中各原质之需要者,即已达饮食之目的,不必问其为肉与否。譬之注油于灯,但求能供燃火之料,不必问其为何种油。昔人不拖学,故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语,而不知二者皆生理作用,本无所谓大欲,亦无所谓嗜好,其成为嗜好,乃由于习惯。凡机体愈习用则愈发展,习于食肉乃觉肉之可嗜,久之遂谓非肉食不足以为甘,而以为出于天性;犹之男女之交合,本出乎生理作用之不得不然,及其为之既多,遂习为好淫而以为出于天性,此实不知科学之谬见也!证之素食同志之不食肉,有行之已数十年者,固皆居之若素,不特不觉其苦,且觉其甘。行之未久,即已厌恶肉食,激烈之食欲亦自然消灭,而体力未尝少弱,精神则日见增进,更何天性之足言耶?

2024-02-04 21:53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播种真理的人 播种真理的人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永恒不变的真理 永恒不变的真理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