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献曝,说些自己观行的事情。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种流注,观行心境的运作,这些对于开悟人都是很重要的课题,因为许多人已经完全将自己归于要多生多劫才可能走上初地,因此对于维持这个五蕴在这个人间确实变得很不好处理,不像是二乘人因为信受佛语,很干脆,又自己想今生是没有办法证大乘法,而且也不欣慕,这样在领受了五蕴非我以后,更加专心地去除粗重的烦恼,去除细微的烦恼,将一切杂染,起心动念全都安止,将意根的攀缘性予以止息,这就是最大的修习指标,准备以后舍报的时候,进入无余涅盘,因为信受到那时候,涅盘中不是断灭,所以又看了这么多人可以证得有余涅盘,可以入灭,得到佛陀的赞许,所以以此断除诸烦恼性为终生志事,这点和大乘人的修持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大乘菩萨要成佛,因此必须在蕴处界中诸虚妄不实之中,去找到涅盘真心,找到以后,又要继续地在这蕴处界不实之中过日子,和光同尘,可是如果没有像二乘人这样「生活」地有目标的话,便会茫然,想要追求些微小的五蕴境界,自己也觉得有点怪怪的,想自己是已经了解这个实相了,可是对于蕴处界的不实,无法现前得证是由自心如来藏所生起,所以无法安止,可是这是相对说法,因为要降伏,乃至说断除性障,另外再生起一分道种智,然后可以有机缘,得证现观成就如来藏生起诸法,所以本来似乎是应该去求证现观,可是却发现这还是归结到要将自己的烦恼予以好好地处理,至于生起一分道种智,这是因为要配合发起十无尽愿,走向成佛之路。
三贤位证悟菩萨有过三分之二阿僧祇劫时间,也有过当生,如导师已经如是跨越三贤位而成为地上菩萨,因此要不要降伏烦恼,要不要续行贪染,要不要续行烦恼的现行,都是自己的事情,这要不要,虽然还是抉择觉分,可是真的不随之贪染,就是不能随顺安忍,放纵自己就是道业不进,这些只能修行人自己在悟后,好好地花上一段时日,好好地想通,当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无法想通,所以才会说开悟只有七住,距离地上尚且遥远,这意根的攀缘贪染性,不是这么容易处理,也不必说断除,只说是遇到境界时候,能够轻轻地,稍微将「我」搁置一旁,好好地、妥善地「处理」境界事情,这样就需要好一段时间,自行观行如来藏的诸多体性,安住于如来藏的自心流注清净相,以及诸多的如来藏体性,要去从中得到「法乐」,如果生不起「法乐」,这样对于烦恼永远是当作是烦恼,又没有像是佛世的二乘人的机缘好,遇到佛陀,或是在正法时期的二乘人,可以坚定志行,由于示现二乘圣者较多,可以学习模仿,然今日距离佛世已远,烦恼的断除或是降伏,若不回到意根的攀缘性,很难真正抉择分,那么就会无所适从,有时候便会觉得一切都很无聊,一切都没有办法安忍,一切都很烦,一切都没有滋味;如果是没有滋味,但却是安忍,并藉此像是二乘人一样好好地观行大小不同的五蕴境界相貌,体察其中无我,如是从早到晚,这样清楚一切都是因为「我」而产生诸多意识心相应的相貌,产生诸受,对于意识心相应的各种受,一一体验,好好地记录,好好地思惟,可以一日过后,自己到计算机前,或是拿起纸张,开始自己好好地检讨一日的心中觉得不妥之处,老老实实地检讨自己,对于没有开悟的人,因为也不知道什么是如来藏,也不知道这如来藏每天的功德处,检讨自己的力用,比较不大;但是对于已经开悟的人,如果每天忙到都没有时间去作「事后」的观行检讨,不晓得利用自己在娑婆世界已经开悟的时间后,每天又过,一日复一日,只是维持这样的色身和诸蕴活着,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有些菩萨是为了众生,已经忙到没有时间,这样还是有一丁点可惜,因为修行中的观照思惟,是可以利用许多的时间来检讨自己的烦恼,检讨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很无奈,与其整天想这个世界好无聊等等,不如真的好好地养成观行自己每日过去的五蕴,到底有什么事是自己应该重新检讨,如果也不是很清楚,可以在写一张对照表,将自己每天发生的不妥的事情,列在横轴,而百法中的相应善、恶心所,这些都把它们写在纵轴,自己将相应的部份打勾,这样如果说自己是开悟了,可是对于真正的心所法是否相应,都不清楚,是该好好地确实地检讨,这是说还要想个老半天,想个一个钟头,想个半个钟头,都写不下去自己是否落在不善的心行中,这样是很不直心,这样开悟的功德发起不多,晒应该要直心,像是如来藏一样,当然这意思,没有开悟的人也不要误会了。而写完以后,便可以在这个勾完的地方,将其中自己又觉得最重的心所法,予以加上不同的注记,代表这是马上要开始回想,要开始观察的地方,等到注记都做完以后,便开始一一去检视这些最重要的地方,要到初地,就不要放过,一一回想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所生起的烦恼的轻重,自己在这些烦恼中的不安、言行,这些事是最基本的,照理说,已经经过了勾选,应该可以迅速地在另外一张纸上写下这些的细节;这样便可以检讨,可是如果检讨出来,还是别人的「错」,这样的检讨,就是唐捐其功,因为法界没有这样的佛!这说的有点含糊,这是说要反求诸己的意思,要去思惟该如何生起对彼此有利益的心所法,可是行人到此,可能又会陷入一个困境,就是「我」真的觉得如何如何,为何要「我」要作非如「我」意的检讨,理由很简单,因为您要成佛,您要绍种佛位,您是未来佛,您是要成就佛果的有情,所以要作检讨,要将背于佛陀以及菩萨们的心行慢慢地挑选出来,然后开始去找出对治的理由,这样安立理由,这样才能够真正去对治。
对于一般人,根本不想要学佛,即使学佛,也不想要成佛,即使想要成佛,也觉得都是现下如何努力,都无法进步;所以这些有情被自己的观念囿陷住,因此不太会去观行自己的烦恼,只知道每天很如何如何,想自己都是业障深重,如是而已。所以要成佛的菩萨,要相信来到娑婆世界不是没有来由,天天都可以遇到心烦的事情,无有趣味的人生,那就好好地去观行哪些没有趣味,为何没有趣味,又如何生起一分观照,可以随喜众生,可以随顺众生,要生起善心所,即使是一个杀了人的恶人要受刑,菩萨有者也会生起怜悯心,不论是恶人是否忏悔,菩萨是等视众生,因此对于彼此的如来藏都会因为这样的怜悯心而生起不可思议的因缘,这在佛经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只是因为一念怜悯而已,所以透过这样的观行检讨,开悟的人会每天进步,也因为这些的检讨之中,对于非语言文字部份的观照,以及智慧的生起,因此世间智慧会越来越清楚,观察人物也会便得很敏锐,但是这个意识心反而越来越调伏,越来越调柔,慢因已经经过克制,如理地思惟了解,所以生起诸慢,无意义的慢心会越来越少,而且因为这样的敏锐的缘故,别人只要一说什么,即使是一个字的差异,即使是一个语调的差异,即使是非常的细微,乃至文字间的转换,都可以逐步地、渐渐地了解其心所落于何处,开悟的人因为如是将这些本来不想要清楚分析的心所法,都拿出来一点一滴地观察检讨,所以开始会真的对这个世界逐步地没有执取,因为即使您自己以为已经很了解的人,透过这样的世间智慧以及别境心所法,以及善恶心所的观察,您会知道许多,即使都不用语言文字,也可以好好地去「体会」别人真正的看法,这些就是这世间的面相,所以证悟的人不是没有世间智慧,是要靠自己不断地发起,而且有时候这也不是世间智慧而已,这些对于禅门差别智也会生起,所以观行审视自己的非语言、非文字的心行,以及所作这些事情的背后真正的深刻法尘到底是什么,这些找出来以后,就会了然许多,虽谈不上豁然开朗,但是由于知道是自己束缚自己,会比较甘愿,因为没有其它的人来束缚您,所以可以在多方面利益自己,自己即使没有办法夜晚静下心来观行,就利用空档的时间,自己规划自己在娑婆世界的时间,如果自己也没有很大的事业要处理,就可以好好地观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在这些人事地物的生活中,是怎么过日子,是怎么以着「我」在过日子,经过了检讨,又能够逐步发掘自己背后的原因,将束缚自己的法见、执取一一检出,将自己根深蒂固、可是却埋藏深处的见解予以挖掘,这些都是因为「我」而生起的「我见」、「我所见」、「我执」,通通找出来,这些无形的东西,比起有形的、需要整理的东西还多更多,而且对于修行人来说,都是应该予以处理整理,乃至有些需要止息,需要直接打包丢弃,所以这些只能够由自己亲自打理的东西,还是早一点开始整理,至于如何相应善法,自己总是不要忘记要成佛利益众生,这样便是这些观行检讨中,随时可以回到的原点。
南无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06-25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