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5集
六祖坛经讲记(25)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迷人口念,】迷人只是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诵经很好,但要懂得道理。比如有人早上八点钟上班,八点半就下班,就是说把《金刚经》半点钟念完就下班了。你以为这样就下班了!修行这样就算了吗?你觉得这样有交待了;你对谁交待?不是只叫你把什么经诵一遍,你就觉得你的功课做完了。你要明白佛真正的意思,你是可以念,念就是要你了解,了解就是让你落实在生活,落实在生活就是让你去帮助众生,这才是修行啊!
【当念之时,有妄有非;】一般人,念时心中妄想纷飞,产生不善的概念。你诵经也好,念佛也好,纵使你在念时像个菩萨,念完你还不是一样打妄想?!贪婪的依旧是贪婪,固执的依旧固执;你不要这样修,这样不对。我不是否认你诵经,或念佛,只是你内在不明白道理,你在那里打妄想,是不对的。
【念念若行,】念念不愚。念念有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落实在生活。
【是名真性。】这才是你真如本性的妙用。谈到「用」,佛跟我们哪里一样?自性一样,佛跟我们展现出来的现象和作用不一样。佛有三十二相好,佛的「用」无障碍,我们的「用」,不是乱用,就是伤害别人,也让自己受苦;佛的「用」,不但善待自己,也利益一切众生,那叫妙用,也叫慈悲,差别就在这里。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此法〕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悟后起修。你不明白道理,你要怎么修?请问,你现在明白道理了吗?你应该还停留在似懂非懂;要分辨懂不懂很简单,人家随便问你一个问题,一个真懂的人不但会讲,而且可以举例说明。似懂非懂,要不要修?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会的部份先修。」你完全不会?这是错的,有某些概念你是一定懂的,身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这个道理是肯定的,这样的修跟以后开悟有没有帮助?没有孝顺父母的人能够开悟吗?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事情。你们摸着良心讲,你们想要学佛,却不孝顺父母,事实上你内心是有矛盾的。至于说更深的道理,慢慢来,随着你的理解你自然就会做。但是不要一直做一些欺骗自己的事情,这样修很痛苦,不但自己不受用,而且会让别人看不起。要「解行相应」,这比「解行并重」更好;「解行并重」就是说解门和行门要同时,要不离,但是你不一定有相应。你要相应,你要把《六祖坛经》里的道理,跟你的生活相应,这样才受益。「解行并重」是对的,但我怕你会掉入一种口头禅;但是「解行相应」,你马上就能知道你有没有相应。你现在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就是不相应。什么叫相应?烦恼即菩提。
【不修即凡,】你不修永远都是凡夫,凡夫的特色就是烦恼,就是妄想执着,就是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里面常常用这样的话,好像「一念之间」就能够怎么样,这个「一念之间」就是顿悟,但是我们的心总是不愿意相信你可以顿悟。你内心到底是什么障碍你,使你不相信你可以一念之间顿悟?你说:「怎么可能一下子?」那要多久的时间?你又讲不出来;如果你是这样,你读《六祖坛经》,或是任何的大乘经都不能相应。「一念愚即众生,一念智即佛。」六祖大师常常谈这个概念,但你为什么不顿悟?你潜意识不让自己顿悟,怪谁!讲来讲去,还不是你的脑袋在障碍你自己?!绝大部分人知道应该孝顺父母,但他不见得很孝顺,假设你是那种人,那你什么时候才决定要孝顺父母?你看,我这样的问法很奇怪。他可以一念之间就决定要不要孝顺父母。一样的道理,你不可以一念之间就决定你要好好修行吗?你们喜欢来上课,听高深哲理,跟你是个修行人是不一样的。一念修行就是一种觉悟,你现在有坏习惯,你愿意当下改过,也是一种觉悟;你现在做错了,愿意改过迁善,也是一种觉悟。觉悟有分很多种,不见得一觉悟你就大彻大悟,你愿意改错,就是一种觉悟。赵州禅师是个了不起的禅师,他一生小悟无数,大悟三次,但是他到了八十岁还在到处参学,了不起!你接着又掉入一个概念:「为什么开悟要那么多次?」你看六祖好像是两次;悟到什么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纵使他已经大彻大悟,他慈悲为怀,为了让你学习他求法的精神,他有没有可能表演给你看?有。就像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岁,近代的高僧大德,他表现出来也是:「我惭愧,虚晃一生啊。」但他却是了不起的人物呢!你好好突破吧!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说的是「性」,[烦恼即菩提〕说的是「空」,这就叫不二法门。〔即〕字很巧妙,如果没有这个〔即〕字,两个就是对待的,我们常常在两个当中选一个;〔即〕字就是不二。为什么?凡夫跟佛自性是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你不用怀疑;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你不用怀疑。我们鼓励社会人士,不讲佛性,讲成功的可能性,无论你的出身背景,因缘条件,只要你愿意努力,每个人都能够成功。什么叫〔烦恼即菩提〕?有人说:「烦恼即菩提」?那就不用修了!我就是充满烦恼,就是没有智慧。这里面的〔菩提〕就是智慧,这两个为什么会一样呢?〔烦恼〕的本质是空,〔菩提〕的本性还是空,一切法毕竟空;从「空」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空无自性的。不论你现在烦恼多重,你只要能够悟到烦恼即是空性,或是你的无明本身也是空性,你当下就能够觉悟的。你说:「哪里有可能?」你已经把你的烦恼变成一个现象,只要在现象中,就有多、寡,你说:「烦恼好多,怎么可能把它去除?」但是,你悟到本性的话,无论你是一个烦恼,还是一万个,当下是一样的。因为大家一直停留在现象,你就说你内在的污垢就像百年老店的一口锅,怎么能够洗干净?所以你一直没有办法突破你的内在,那口锅,无论你去买新的,还是用了一百年,当下就是空,就这是顿悟;从现象的角度就得慢慢来。
世间的人都可以很快乐很幸福,为什么他快乐不起来,没有幸福的感觉呢?他觉得现象中少了什么东西,比如少了一幢房子,少了一个孩子,少了别人的关心,你在现象当中,所以你一直快乐不起来。不是这个样子,是你在看这个世界,而不是你要拥有这个世界。看这个世界,就是看你的心;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现在就可以快乐。但是,不明白道理的人,他缺少很多的东西,所以他要付出很多代价,来换取他所失去的东西。他在一直这么追寻的过程中,事实上是痛苦的,当他拥有了他认为失去的东西时,他可能会更空虚,更寂寞,更遗憾。原来他本来什么都有,但是为了去追求以为没有的,他发现原本有的他居然不会善用。这样的概念不难懂,你们每个人都没有资格烦恼,你只是没有察觉到,被你的概念骗得团团转,才开始抱怨你的命。你人生坎坷,机遇不好,这都是误会,只要在现象界的东西,你都会被骗。只要悟到本性,只要在悟到的那一霎那,一切都是平等:「原来佛跟凡夫是平等,原来多一个跟少一个是平等…。」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迷的人就叫〔凡夫〕,执着就是〔迷〕。开悟也不是很困难,你不要执着就好了。你为什么还要执着呢?你现在到底有什么好执着的?你能够讲出一个不能够解决的执着吗?你的执着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无论你现在发生什么事情,都属正常,因为那是因缘所生,好事也好,坏事也好,你现在病痛也好,健康也好,都是因缘所生。你没有智慧,还不是因缘所生,妄想执着所生?!你为什么有智慧?因缘所生,因为妄想执着消失了。天下没有什么奇怪的事,都很正常;换个角度,一切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现象。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是平常心。
[后念悟即佛;]悟的人就叫〔佛〕。凡夫和佛的差别就在迷悟之间,即一念之间。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怎么起的?你执着那个境界,烦恼就起,你不执着那个境界,智慧就生。文字讲〔前念、后念、前念、后念…〕,过去就过去了,你不要一直说你过去怎么样,你的好,你过去的丰功伟业我不想听,你的不好,你过去作奸犯科,我也不想听;过去都过去了,把握当下,就是把握这一念。你只要一念进去,不得了,真的一念让你触到,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执着」才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一件事情!比如说你现在口袋带着钱,当然钱要带好,万一不小心丢掉,反正别人会花,又不会损失掉。为什么那个人捡到?这是你跟他的因缘嘛!你为什么攒那么多钱都拿给医生花?你拼命攒钱攒到生病;如果彼此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就世界大同。你说:「小孩子很难教,他不听我的话。」小孩要听你的话,你也要听他的话,这样才公平嘛!只要你愿意听你小孩的话,他一定愿意听你的话;「老板很难做,员工不顺从我。」只要你顺从你的员工,员工就会顺从你;「师父,那些人管不了。」只要你愿意让别人管,他们也会让你管。你把这些概念都明白了,你会觉得人生就像白云流水,没有障碍,你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皆大欢喜。这个概念不需要高深的般若智慧,但能够做到的人很少;没有谁要听谁的话啦!所以打破你的概念,不要执着。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无住〕不要执着现在,[无往]不要执着过去,[亦无来,]不要执着未来。叫你不要执着过去,一般人听得懂,叫你不要执着现在,有的人听不懂,不执着未来,就更听不懂了。请问,要不要有理想?理想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哪个阶段?未来。成佛是哪个阶段?未来。不要执着未来,那怎么办?过去、现在、未来,每天好好地过就好。今天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哪个阶段?事实上,时间的概念是无常的,你容易被它骗;你要把这个概念放在一边,因为它有时候不是实际的,你好好地过每一天,才是如实的。「师父,什么时候成佛?」我也可以说你现在就是一尊佛。「哪有!我怎么是一尊佛?」你自己当成不是,我有什么办法!请问,你现在是国王还是乞丐?你自己认定嘛!你常常用把希望寄托在未来,那个「未来」什么时候出现不知道,活不到一百岁,烦恼一百岁的事情,所以你一直都在浪费你的快乐、你的幸福;好好地过每一天,这就是人生,其他的概念都是多余的,都是烦恼;到底人生要不要有理想?也是多余的。好好过每一天。你只要好好活,好好做,其他都是多余的,该成佛就成佛了,该做总统就做总统,你把这些概念都斩断,斩断了之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人,就是活在现前的这一念。修行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所以你不需要修成一个结果。你现在拿起一串佛珠,当你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想:「我这么念,往生时不知道阿弥陀佛会不会来?不知道有没有效?我这么念,到底是念佛好,还是要看净土五经?」享受你现在在修行,你现在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前;你坐在你家念佛,你家就是极乐世界。你活着时时刻刻都有这种感觉,死后必然也是这个样子。
假设你现在在打坐、坐禅,你不要说:「坐了十几分钟,心头乱纷纷,而且还打嗑睡。」要享受打坐的当下,就是一尊佛坐在那里,很愉悦,就是那么简单,心很乱很愉悦,心很净也很愉悦。心在乱「如梦幻泡影」,不要求静;心很静时「如梦幻泡影」,不要贪那个静。「坐那么久也没有怎么样!」你想怎么样?这个就是你内在的陷阱。如果你不相信,当你打坐时,有个内行人问你一句话,你说什么都是错。如果他问你:「你现在在做什么?」你说:「在静坐啊。」「你静坐在坐什么?」「坐在那边用功啊!」「我站着就不是用功吗?!」「我坐在那边观啊!」「难道散步就不能观吗?」「我坐在这边参禅啊!」「难道躺着就不能够参禅吗?」很简单,你用你的概念去反问自己,你就答不出来。人家问你说:「你为什么要打坐?」你说:「我腿酸,自然就坐下去。」他自然没有话说。「你为什么倒下来?」「要睡啊!」如果是考试,全部都倒;笔试不难,禅宗都是口试,两三句话,我看你怎么回答。你就知道,你的概念是错的,但是你都不认错,甚至不知道你这样是错的。念佛就是念佛,坐禅就是坐禅;坐着做什么?没有什么;这才彻彻底底将你内在的东西都止息,不在脑袋中产生名词对待。比如你现在是凡夫,要求成佛,这是对待;比如说,你心很乱,要求「定」,那是对待;你现在坐这么久了,都没有什么感觉,你想坐得很轻安,都是对待;这些都是执迷不悟。
【当用大智慧】[大]摩诃,不可以解释作大小的「大」,大小的「大」不大,大小就是生灭、对待、现象。比如一颗石头比一粒沙大,一幢房子比一颗石头大,一座山比一幢房子大,喜马拉雅山比玉山大,地球比喜马拉雅山大,所以那个大不是真正的大。这里「大」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比较,它不会掉入一种相对的概念,就是平等的意思。一粒微尘跟一个世界平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哪里平等?「一」毕竟空,「一切」毕竟空,这样才能够彻底地常清常净。
[智慧]般若。你明白了这样的概念,就会生起空性的智慧。有的人对「空」真的不容易懂,「空」是真空,能够生妙有,就是智慧;真空就是佛性,就是本体;「空」就是没有障碍,没有执着,就是平等。如果你在为别人讲法,他那个概念听不懂,赶快换名词,意思都一样。举个例子,「随缘度日」是积极还是消极?消极?都是你自己的想的啦!「随缘生活」有没有比较积极?有;「随缘尽本份」有没有更积极?有;「随缘修行」有没有更厉害?有;这几个名词其实都一样。虽然这些名词都是假名,你要用智慧用它。名词换一下,你的感觉就不一样。我们不是要去卖弄这些名词,而是要善用它们来帮助别人。你懂得这些,你跟人家讲佛法不会讲佛学名相,你会转,怎么讲他才听得懂,他听得舒服,不会有压力。
【打破五蕴】[五蕴]身心境的陷阱。你的身体是虚幻不实的,你内心的感受,你的想法、观念、意识形态、思想也是无常变化、虚幻不实的。我们每个人的概念怎么来的?我们本来没有概念,透过很多名词、名相,到最后,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你抓着的思想就是你的意识形态,产生你的偏见和好恶。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思想怎么来的。我们今天怎么会造成这样的思想?你的思想虽然是这样累积而来的,但它也不断地变化,所以你不要去执着你的概念,反而你自己可以无限地突破。你要透过训练,最好就是和人在一起,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都很强,你跟他聊天就是一种修行,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样子,但是你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样子。你能不能够把你的概念全部放下?这不简单;你不要去想「他的概念是对的或错的?」你就静静地听他讲,那个是他的因缘条件所形成的概念,就是他的程度。如果你听一百个人讲,你完完全全地清楚,你就了解这一百个人,这样不但对你觉悟有用,也对你将来度众生有用。
【烦恼尘劳,】当你打破身心的概念,你的〔烦恼〕就消失了,你自然就不会往外面的世界去追逐,自然就离开一切〔尘劳〕了。要打破贪瞋痴,假设这两个都是平等的,你不会起贪,不会起瞋,也不会愚痴,这样自然就没事了。我们为什么会起贪?就是认为那个人你最喜欢,你就会贪那个人;那件事你最喜欢,你就会贪那件事;那个东西你最喜欢,你就会贪那个东西。你心中只要有个「喜欢」,就一定有个「不喜欢」,所以「瞋」就起来了。有贪必有瞋,有贪瞋必然就有愚痴,贪瞋痴一破,烦恼尘劳就破了。你去察觉到一个概念:「如果我真的可以以平等去看待一切东西,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事。」我才常常劝很多人:「我们要做个平凡的人,我们要平淡来过生活,我们的内心就会很平静。」平淡过生活的人有没有志气?就不要谈那种概念,你自己过得快不快乐,你自己知道啦!如果你说:「这样没有志气,我要有志气。」表面上你好像讲得很对,但你却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有个同学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问:「王和寇怎么定义?上跟下怎么定义?」我们现在在几楼?四楼;那是楼上还是楼下?什么?楼上?可对五楼来讲是楼下,所以楼上楼下多此一问。你内在的概念,没有通过百分之百的训练,你永远在那「上下上下」。我们的烦恼在于,你的内在的世界是百分之一百的二元对立,你孩子是你生的,你跟他是对立的,你跟你的丈夫也是对立的;你的脑袋是对立的,你跟任何人,甚至无情的万物都是对立的。
什么叫〔尘劳〕?有些事情不需要你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你却偏偏要奔波忙碌、自寻烦恼。如果你不明白平等的概念,你觉得太困难,那你就用礼敬诸佛的概念,这也是平等。「师父,那更困难,明明是小人,我还礼敬诸佛?」「明明欠我的钱不还,我还礼敬诸佛?那是理论,我做不到啦!」所以礼敬诸佛的概念事实上是很困难的;那么,尊重每个人,这样比较简单。你也会说:「做不到啦!」我再说一个更简单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不需要去干涉别人,不需要管那么多。你说:「那不用教他们了吗?」你的脑袋,总是跟我作对,我说正你就说负。我不是说不教,意思说:「因缘到了我就跟你讲话,跟你聊天,我不存教你的概念。
」要么,你就产生另一个概念:「教了也不听。」你就气,就说:「恨铁不成钢。」你可不可以百分之百地看到你内在的陷阱?回家跟你丈夫、小孩、邻居聊天,不要说教不教,这叫度化众生,轻松!他们听,是他们要修,不是你会讲;不听,是他们不会修,你不用伤心。你来上我的佛法课,怎么家庭会不幸福呢?我讲得很清楚,相当于幸福家庭的秘笈,事业的宝典,只是你自己不会用。修行就是如何去突破你现在的瓶颈,只要把这本《六祖坛经》拿开,我讲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听,只要这本《六祖坛经》放在这里,人家就说你们在学佛。我们不需要跟人家讲什么概念,只是有一个重点,你现在讲的每一句话,就是要利益当事者,你只要真懂,你就了不起。我跟你讲的每一句话,只是如何去帮助你、利益你,你不要管我在讲什么学说和理论,这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他怎么会去抓住「法」的概念?这是法执。他怎么会抓住「我应该去利益众生」的概念?这是我执,都应该破。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顿教法门。〔三毒〕指贪瞋痴,和〔戒定慧〕对;戒对治贪,定对治瞋,慧对治痴。
更新于:2023-06-21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