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法 ----【学会倾听】

2023-03-25 自我

一位朋友告诉过我:她老师的教导:抿着嘴唇,用眼睛听别人说话。

由于工作需要,这阵子常跟人们直接接触,面对面语言沟通,在频繁人际互动中,无意间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

一、一般人不想听别人说话,只要别人听自己说话。

往往有人淊淊不绝地倾诉着一己的想法,轮到别人说话,却没耐心听闻其详;经常打断他人的叙述,让人无法将事情讲完,或者挿话表示意见,抢回发言机会,叙述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引到别的主题,让主述者根本无法再说话,故而在莫名的情况下,被别的话题取代而作罢了!

探讨这种情形发生的一些因素约略有:

1. 缺乏人际互动最基本的EQ修养功夫:自己讲完了,对其他人的观点、感觉没有兴趣,也不认为须要耐心、有礼貌地尊重别人,听别人说话。

2. 控制欲及主观强烈的人,讲完自己的意见之后,轮到别人讲话时,他失去主导的机会与角色,就没有兴趣听别人说话。

3. 主讲者语意、重点不明,让人听不懂所要传达的主题,所以旁人自然没有兴趣听下去;也可能有第三者岔开了原主题,无法再继续谈论原主题了,就由第三者另辟新话题,由第三者主导当时的场面了!而原先的话题也不了了之!

二、一般人只听到说话的表相,却听不到说话者的真实心声。

有许多人讲话只是想发泄心中积存郁闷之气而已,把肚子里的垃圾倾倒出来,不需要别人建议。往往倾听者没有扮好听众的角色,抢着发表自己的建议;其实说话者只要一个听众来满足他发泄的需求;或许他不需要改变已成的定局;如果他需要建议,应会主动提出要求。所以在这种场合,我们只须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以满足别人的需求。暂时不用表现自己吧,扮演一位无言的观/听众,随缘任运的配合他人所需;就好像一位朋友告诉过我:她老师的教导:抿着嘴唇,用眼睛听别人说话。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生活中屡屡会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够用心,再加上心思不够细腻,不能有观察的智慧能力。若谈到细心、观察、智慧等等,在佛法上有专门名称,谓为止、观。举例来说,健康的小朋友们活泼蹦跳,能要求他们乖乖坐着不吭声吗?当然不行,所以小孩子是不可能有止、观的能力与智慧。极简略的解释,一般生活上的止、观需经由训练,将时时攀缘六尘万法的心情沉淀下来,经过一段时间下功夫,能将猿猴似的心念拴住后,有了掌握心念的能力,才能产生定力,可以称为止,即是将心念安住在专一的境界中,也可称心一境性;同样可引用在与人互动的静态的倾听情境中。

有关定力的培养,有人是过去生的熏习而带来这一世的好定力;或许经由打坐,放下外务的攀缘,重复练习得来的。然而在打坐中获得有定力,但是一旦离开打坐,开始日常作息,面对种种心烦意乱的事物,定力也就消失了。其原理很简单,静态打坐中培养的是暂时断绝外缘而安于定境的定力;但是下坐后恢复动态的作息,由于没有动中定力而静态的定力失去效用;然而我们能够每天坐于定中不需要生活作息吗?也因为如此,培养动中定力,让自己的潜意识没有外缘可以攀缘仍可自我安住,是现代有心学佛者非常必要的修行功夫。

如果能有动中定力,自然不想多攀缘说话,经常安住于自心内境,长时间心不外缘、散乱,自然能够观察力敏锐,随顺因缘、视情况需要说出有利于他人的言语,非但可远离言多必失的毛病,同时履践沉默是金,一定也是较受人欢迎的人物。

相信我们都喜欢做个受人欢迎的可爱人士,显然动中定力的培养是切身攸关,非常重要的功夫!至于如何培养动中定力,建议有心人可以学习一位善知识所施设的法门----无相念佛来培养现代人的动中定力。

本书所述之方法,能帮助行者从有相的散乱心念佛,到达事一心念佛的阶段----无相念佛。使行者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亦能净念相继的无相念佛,这是一种动中的工夫;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一心不乱地无相念佛,则静坐之中便容易一心不乱。

若还想再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修行人更深入的一心不乱,请再参阅------《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27集 何谓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心志专一、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又称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

仅由人际关系的互动沟通、倾听、发言等等小事,即可以观察到一个人是否有定力,显然正确的佛法修行,确实是值得人类以毕生生命追求的!

------转自: 华严圣境故人来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修学佛法遇到挫折,不应自轻 修学佛法遇到挫折,不应自轻

佛法之魅力就是一定可以亲身检验如实 佛法之魅力就是一定可以亲身检验如实

生活不会遗弃某个人

佛法的下手处

人要学会放弃昨日的烦恼

生活味精,学会给人生提点鲜

在恭敬中求,从生活里修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处理

修学佛法的四种过程 修学佛法的四种过程

学会不在意

关于探求佛法觉悟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关于探求佛法觉悟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佛法不离世间觉 佛法不离世间觉

戒律与生活

怎样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学会忘记,就那么简单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让我们生活变得有意义

有烦恼是因为没有学会放下

生活必然与佛法相关吗 生活必然与佛法相关吗

学佛要先学会对家人忍辱和慈悲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佛法教您,如何远离贫穷 佛法教您,如何远离贫穷

不要生活在过去

信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四十岁前为今生活,四十岁后为来世活

学会转换你的生活态度

佛法的启示-白景学 文 佛法的启示-白景学 文

我与上人的一段生活-果航 文 我与上人的一段生活-果航 文

心直口快惹事端 佛法教你做直心达人 心直口快惹事端 佛法教你做直心达人

简单生活中的幸福

微笑地面对生活

佛法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的困局? 佛法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的困局?

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职场或生活 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职场或生活

佛法是很平实的 佛法是很平实的

对于配偶的夫妻生活要求佛弟子该如何对待 对于配偶的夫妻生活要求佛弟子该如何对待

细品「学会」,感悟人生真谛

佛法在世间,菩萨人间现-洪果舜 文 佛法在世间,菩萨人间现-洪果舜 文

佛法里只讲慈悲不说爱 佛法里只讲慈悲不说爱

奉献生命弘扬佛法──译经-佛经翻译委员会 提供 奉献生命弘扬佛法──译经-佛经翻译委员会 提供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的真谛

佛法是破解命运不好的最好法门

股神巴菲特的简单生活 股神巴菲特的简单生活

西方佛法露曙光(剪影.PDF) 西方佛法露曙光(剪影.PDF)

《楞严经》存在,佛法就存在 《楞严经》存在,佛法就存在

佛法中如何孝顺父母? 佛法中如何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