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以“圣”字赞美大成就者,孔子称为“儒圣”,张仲景称为“医圣”,杜甫称为“诗圣”。南北朝时代的高僧道生法师被称为“涅槃圣”,亦称“道生大师”。道生大师生活在一个佛教思想复杂变化的时代,其时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从“般若真空”向“佛性妙有”过渡,需要一套适合中国思想情况的佛教理论学说,这个任务最先由道生大师提出,也由他最先加以解决。他以大乘般若为理论基础,融通涅槃、毗昙各学说,兼顾中国传统思想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佛性本有、顿悟成佛、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妙有”理论,掀起了佛性思想研究的高潮。他建立的涅槃佛性学说,因适合中国传统思想,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他因此被誉为“涅槃圣”。
道生大师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主张时,《大涅槃经》还没有完整地传播到中国来,那时的佛学“旧学”坚持认为“一阐提不能成佛”的观念,因此,道生大师的主张遭到旧学僧侣的强烈反对,被驱逐出了僧团。
历史记载,上天至少有三次显示瑞相,让世人得到感应,暗示道生大师的主张是合乎佛法的——
第一次,道生大师被迫离开他所住的青园寺,去苏州虎丘山隐居,当他离开建康(南京)的时候,青园寺佛殿被雷击中,出现“龙升于天,光影西壁”的瑞象,青园寺后来在道生法师重新得到认同后更名为龙光寺,道生大师也因此被称作“龙光寺道生”。
第二次,道生大师在苏州虎丘山隐居修行,仍然坚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没有人听他讲经说法,他就聚石头为徒弟,宣讲《涅槃经》要义,讲得“顽石点头”,肯定其所说。
第三次,道生大师于公元434年农历十月在庐山圆寂时,最后一次示现了瑞相,实现誓愿端坐于讲经的法坛上圆寂。当年他被驱逐之时,曾面对僧众发誓:“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此语果然应验,《高僧传》载:道生法师(道生大师)在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庐山精舍升法座讲法,“神色开朗,德音俊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悟悦。法席将毕,忽见尘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道俗嗟骇,远近悲泣。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鉴之至,征瑞如此。”
苏军先生著《道生法师传》说:在中国,道生是倡明涅槃佛性论思想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并非完全依据已有的印度传来的经典,而是根据大乘般若的缘起性空之理,融汇中国固有的神不灭论的思想神髓,创造性提出而来的。《大般涅槃经》的传入,不过是为其思想提供了印证而已。
道生大师有很多很特别的称呼,除了“龙光寺道生”、“涅槃圣”、“道生大师”之外,一般称之“生公”,“生”是取其法号“道生”末后一个字,以示亲切,“公”表敬称。道生十五岁出家,师从高僧竺法汰,所以通常又称他为“竺道生”,这里既不用俗姓(他俗姓魏),也不是像唐朝以后的在法号前加“释”为姓。公元371-372年,竺法汰在建康(南京)瓦官寺开讲《放光般若经》,一时名动朝野,上自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前去听讲法的人络绎于途,受其感怀而来拜师为徒者,上千人以上,道生则是其中一员,而且他(道生)是从河北巨鹿老家赶到南京的。
道生十五岁就登台说法,宣解佛法微言大义,五年之后,二十岁受具足戒,弘扬佛法更能“善于接诱”,王公贵族不免屈尊俯就,庶民百姓不畏千里而来听法。道生大师进入中年之后,开始了四方游学的修行,先到庐山幽居七年,潜心钻研佛教经论。然后奔赴长安(西安),投师于鸠摩罗什大师门下,参加了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成为了鸠摩罗什大师的高足。
道生大师居长安数年,对佛教般若学的理解达到了非常透彻的程度,他开始运用般若的思维方法,不拘经文,创造性地反思和解决中国佛教的理论问题,为日后提倡涅槃佛性论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公元407年夏末,道生大师告别师友南归,第二年抵达庐山,公元409年回到京都建康(南京),再次掀起佛学高潮,深得南朝宋文帝及江南名士的敬重。
苏军撰写的《道生法师传》是一部评传,于2000年8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我断断续续看了一年,著作者是把道生法师放在中国佛学历史的整体考察下着笔的,可以说写的是道生法师的思想史,我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苏军在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
“般若学荡相遣执,所荡遣的是那种将世界万物视为真实的错误见解;涅槃学成立妙有,所成立的是那种超越世俗万物的真常之理。道生将般若性空与涅槃妙有等量齐观,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一个结论:真不离伪,妙有之理离不开本性为空的世界万物。因为,并不是在因缘和合的万事万物之外,别有一种真常,而是相反,正是在因缘和合的世俗万物之中,真常的妙有才能活脱地显露出来。所以,般若具足一切法,一切万物虽不真实,真常的法理却不超出于一切万物之外。这就是说,真实的妙有与虚幻的万物是不即不离的,妙有应化于一切万物之中。”(2014年10月19日)
更新于:2023-03-04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