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诚实言--佛教戒规

2022-12-15 其他文章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反复提到了诸佛说诚实言一语。如经文说: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文中的说诚实言是佛教戒规对佛弟子言语方面的基本要求。

佛制不妄语戒的故事

作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首先应当在言语上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说诚实言。我们在诸多佛教经典或是佛教戒律中,都能够见到戒律要求佛弟子在言语方面要说诚实言,不说妄语、绮语等虚假华丽的话语论述。在《十诵律》中专章介绍了佛陀为了让弟子说诚实言,制定不妄语戒的因缘。

佛在维耶离国,与大比丘一起结夏安居。当时发生自然灾害,人民衣食不继,很多人被饿死。一般人都缺乏饮食,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给乞食之人。佛陀于是召集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这里人民自己及妻子儿女的饮食都无法解决,我们很难在这里乞食。你们可到你的善知识处,或家乡,或自己信任的人那里去安居。不要再在这里因为饮食的缘故受各种苦恼。

众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各自寻找去处安居了。其中有一些比丘到婆求摩河边村落安居。在这个村落中有很多贵人,奴婢、财宝、谷米丰饶,各种物品应有尽有。当时在河边安居的比丘这样想:现在饥饿,乞讨不到饮食。这个村落中多富贵人家。为了得到更多的饮食,我们应当妄言告诉他们:居士应当知道,你们将要得到大利益。今有大比丘僧在你们的村落中安居。在这些人中某某是阿罗汉、某某是阿那含、某某是斯陀含、某某是须陀洹。某人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某人得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这些比丘作这种思惟之后,就到村落中的富贵人家将自己所想的话告诉了这些贵人。

这些富贵居士听了比丘的话,随即生起清净心。于是想:我们将得到大善的利益,有这么多大福田僧来我们村落安居。并且他们都是有修有证的有成就比丘。这些居士得到这种信心,便将自己家中的各种上好饮食供养给这些比丘僧。那些安居比丘吃了这些饮食,精力充沛,容颜丰润,皮肤光泽充满。

按照佛陀的制度,每年有两次比丘聚合大会。春末最后一个月和夏末最后一个月。当时正逢大众夏安居三月已经结束,这时婆求摩河边的比丘安居结束,来到维耶离佛陀住处。维耶离比丘远远见到这群比丘,便前来迎接,为其安排住所。维耶离比丘问他们乞食是否容易,旅途是否劳累。婆求摩河比丘回答说:我们乞食不缺,但一路走来很劳累。

维耶离比丘看到这些比丘容颜丰润,便问道:现在到处都没有饭吃,你们是什么因缘能够乞讨到食物,使自己颜色肥盛。这些比丘就将自己说谎骗人的事情告诉了维耶离比丘。维耶离比丘便指责这群比丘说:你们所做的事,不是沙门应当做的,不符合佛道,出家之人不应当这样做。你们不知道佛陀经常呵斥妄语,赞叹不妄语吗?你们仅仅因为饮食的缘故,自说言得,怠慢圣人之法。维耶离比丘又将此事告诉佛陀。佛陀于是招集众比丘,制定了不妄语戒条。

妄语害人命

说诚实言的反面就是对人说妄语。一个人若经常对人说虚妄的话语,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有时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据《佛说兴起行经》载:有位大财主的儿子得了重病,就请当地一位名医来为他医治。他对名医说:如果你这次能治好我的病,我一定会重金酬谢你。名医听了财主儿子的话后,就认真为他医治。

几天后,财主儿子的病就痊愈了,但却没有给名医任何报酬。时隔不久,财主的儿子又生了一场大病,这次他又请名医来为他医治,他告诉名医说:这次你把我的病治好后,我将你这两次治病的钱一起给你。这次医生还像上次一样,用心为财主儿子疗病。经过精心调养和医治,财主儿子的病不久就好了。可是,这次财主儿子虽然作了承诺,却仍然没有兑现。医生这次很生气地走了。

又过了不久,财主的儿子再次生病。这一次,他又像往常一样请名医来瞧病。名医这次心想,前两次你都谎言欺骗我,而不兑现诺言。每次都让我空手而归。这次,名医痛下狠心,在处方中加了不对症反而有害的药,财主的儿子服药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可见,说诚实言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如果一个人对人不讲诚信,即使他以后变得讲诚信了,也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不仅如此,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不仅伤害了别人,最终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就像财主的儿子一样,因失信于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诚实言和诺言

总之,在我们与人相处时,要有真诚待人的态度,对人说诚实言。只有在我们对别人付出了真心之后,才能得到别人的诚心相待。我们常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你说诚实言来关心、安慰别人时,别人才会以真情来对待你。当你有困难时,别人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帮助你。那种整天花言巧语到处骗人的人,他们永远也不会有仁慈之心,更不会诚心待人,这样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真诚相待。

另一方面,在平时与人相处时,不要随便对人许诺言。如果你真的愿意帮助别人,付出行动比事先许诺的效果更好。对于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事,如果自己有能力去做,并且愿意去做时,你可以答应别人。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千万不要向别人许诺。一旦你向别人许下诺言之后,就要尽快实现自己的诺言。否则,向别人许过愿之后而不兑现,便再也难以取得别人的信任。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里的开光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里的开光是什么?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

花与佛教有哪些联系? 花与佛教有哪些联系?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的宇宙万法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的宇宙万法

佛教的:八吉祥 佛教的:八吉祥

佛教里说的末法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佛教里说的末法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佛教你看前世因缘贪腐堕落官员死后会下地狱 佛教你看前世因缘贪腐堕落官员死后会下地狱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星云大师:人与人相处,佛教教你如何说话 星云大师:人与人相处,佛教教你如何说话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明海法师:诚实勇敢的爱自己 明海法师:诚实勇敢的爱自己

迎接国庆 千件佛教珍品首现法门寺 迎接国庆 千件佛教珍品首现法门寺

佛教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