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4 净律社
天台仙圣宅,隔断世间尘。
春夏长留雪,峰峦半入云。
溪行多病淑,樵径少逢人。
欲觅诛茅地,同流傥见分。
——[宋] 释文珦
缘 起
在中国有着很多的佛教圣地
一座座名山大川和庙宇伽蓝
浓缩了两千多年来汉传佛教的历史
也留下过许多高僧大德的足迹
前几期佛教圣地栏目已经介绍了
九华山、峨眉山、鸡足山等佛教名山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我国天台宗的发源地
佛教十大名山之
天台山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
素有山水佛国之美称
天台山共有八重山
四面山势一致
刚好应了天文上的“台宿”
所以取名天台山
它是我国天台宗的发源地
距离上海280公里左右
车程3小时
天台宗的发源地
在南朝陈、隋时期
有一位高僧名叫智顗(yǐ)
常被尊称为智者大师
他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建者
后人推崇他为东土小释迦
中国佛教史上只此一人
印光大师称赞其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智者大师俗姓陈,字德安
他生在官宦人家
仕途可谓近在咫尺
他出生时,长得与常人不太一样
双眼重瞳
他颖悟过人
文章诗词能过目不忘
和别的小孩确实不太一样
老喜欢往寺院跑
寺院里的师父们都非常喜欢他
教诵他念的《普门品》
他一遍便能背诵
在家的时候
也常跟随信佛的母亲念早晚课诵
当时正值战争频繁的多事之秋
父亲叮嘱智顗
多多钻研些经世安邦之学
岂知小小年纪的智顗说道
今生今世,满目只见强者克弱
残害杀戮
一生在世,无论尊卑上下
贫贵富贱无人能免
唯有西方净土
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莲花香洁鸟鸣雅音
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
岂是红尘俗世可足比肩
父亲竟一时无语回应
智顗后来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放弃仕途归入佛门
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智顗后来于天下名山中
选择了天台山作为自己的修行道场
他无心插柳
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他是中国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师
为何说是无心之举呢
智者大师在弘法之初
并没有想创立一门自己的宗派
他所想的是如何将佛陀思想发扬光大
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眼光
架构一套为中国人所能理解的
佛教体系
他提供了一套非常严密的
修行次第与佛教理论结合的
天台止观法门
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当时南北分歧
对于中国佛教来说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意味着中国宗派佛教开启
天台宗的成立
在义理、修行上破除了
儒释道三家的隔阂
自此三种体系不仅有了理论上的沟通
也有了修行上的共同
天台宗正是成立于天台山
宗以山名,山以宗传
济公故里
相信很多人看过电视剧《济公》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让人记住了放浪形骸的僧人济公
天台为之故里
济公俗姓李
天台山国清寺的住持为其取名修元
少小时天资聪颖
工诗文、通经义
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
随后因缘际会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落发归入佛门
说起这济公也是奇人一个
济公在庙里不守戒律
性格幽默诙谐
举止颠狂,徜徉市井
虽是这番模样
但是济公却是扶危济困惩恶奖善
他最喜欢打抱不平
当时人以之为颠狂,而称之为济颠
后世人说他
对生命能自主自在
不为毁誉所动
示现颠狂,只不过是
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而已
天台两大士 谁人不知
与济公一样特立独行的
还有两位诗僧
他们是寒山、拾得
两位大士曾隐居于天台山
当时寒山、拾得与丰干三位僧人
被称为天台三圣
两位大士行迹怪诞
言语非常,处处寓意禅机
清雍正帝封其为“和合二圣”
寒山、拾得正隐居天台山之时
一日丰干禅师正好云游
遇到了当朝的一位官员
官员就问了
你们天台山可有厉害的修行人?
丰干禅师毫不犹豫
斩钉截铁地说道
首推寒山、拾得两位僧人他们是文殊、普贤菩萨再来
你有机会一定要去会会
官员一听
无论如何也得去天台山
与这两位大士打个照面交个朋友
谁知到了天台山
刚碰见两人说了由来
寒山、拾得两人二话不说
一甩袍袖联袂而去
只剩得这位官员在风中凌乱
幸运的是两位诗僧的诗集留传下来
让我们得以窥见两位诗僧的至情至性
这个春天
山间天清气朗
不妨感受一下
佛国山水天台山
朝圣祖师大德的遗迹
古今高僧,如何了断夫妻缘。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世间名利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广钦和尚:高僧告诉你!说人是非本身就是一种恶念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印光大师:题词结缘识高僧,弘一虔敬学净土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天台山文化系列之佛教文化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熙和分享】佛教中的孝文化
“大悲心起抗疫情”主题佛教书画诗歌作品选刊(一)
林国良: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
荆三隆:谈佛教自然观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高僧谈“死亡”经历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南京可望成佛教文化圣地
身体不断涌出舍利子肉身不坏高僧示现佛法真实不虚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徐文明: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其他文章
素食餐厅
汉传法师
宗通说通
藏传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