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四最”,修行是一辈子的事

2022-11-29 道了法师

    粤北山林,清远县,飞来寺,大雄宝殿,旧木门上,曾有游人手写的《人生十四最》:(1)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2)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3)人生最大的无智是欺骗。(4)人生最悲哀的是嫉妒。(5)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6)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7)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8)人生最可佩服是精进。(9)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10)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11)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12)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13)人生最大的欠缺是悲智。(14)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沾佛边的人,亦大致可看出《人生十四最》与菩萨“六度”相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以布施为人生安慰,总持“人生十四最”而行之,是大布施。不嫉妒,不欺骗,是真“持戒”。不自卑,不绝望,求精进,知宽恕,是大“忍辱”。以精进为荣,慈悲偿还人情债务,是真“精进”。战胜自己,不自欺欺人,是深“禅定”。不自大,求健康,求悲智,是真“般若”。

    有一个事实往往被忽视:当我们对“十四最”感同身受时,只说明我们悟到了相同的境界,但这只是“知书”的境界,不是生活实际,只有当悟者能够在生活中践行时,才略为进入“达礼”的境界。知书是悟,达礼是悟后起修。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就是教人如何悟后起修:因戒得定,因定生慧。

    依圣贤教诲,守身如玉,奉持善法,不逾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戒。

    中国古贤范仲淹奉劝世人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禅宗慧能大师教导弟子,“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定。

    善护己心,清净无为,是“寂”;善用己身,无为而无不为,是“照”。心如明镜,一切善恶、境缘好丑、时空远近,入我镜来,出我镜去,而心常寂。出入何物,是远是近,清楚明白,自心彻照。总为“寂照”,这就是慧。(2006/12/5) 

大石压草,伏断烦恼

    按照《楞严经》的旨趣,如果杀心、盗心、淫心、妄心等四心不能断除,也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四心必须连念头都没有了,妄想都断掉了,才能够超越三界。“这个事太难啦!”净土宗讲“带业往生”,这些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呢?

    净师说“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指《楞严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

  伏断是什么呢?净师说: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了,这样就能往生。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门真的来得容易。(2007/2/22) 

度母的悲心

    学习佛法要破除一切的执着,即便是“往生西方净土”这件事也不能执着。要福慧双修,修福即是断恶修善,修慧就是修空性。修善是什么理论呢?专门利人,才算真正利己。蕅益大师说,“全他即自”。“利他”的总和就是“利己”。佛教中“度母”的来历十分令人感动:“度母是‘圣救度佛母’的简称,共有21种,称‘二十一度母’,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传说有一天,观音菩萨用圣眼观察六道众生,发现未被救度的众生仍在痛苦地挣扎,而且人数并没有减少。菩萨心痛不已,泪水从她的眼中夺眶而出。慈悲的眼泪落地后竟化作一朵莲花,这美丽的神奇之莲随即又变出绿、红、白等不同身色的化身,共21尊。这就是二十一度母。她们出生后,各自对观音立誓,要辅助观音救度一切众生成佛。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最常见的是绿度母和白度母。”(2007/1/5) 

人到世间的使命:做事和还债

    鬼神是三度以上维茨空间存在的生物,人类生活在三度空间,科学家已经发现四度空间的生物。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有十一度空间。而“科学哲学”和“佛学”认为,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美国轮回学家的一次催眠治疗中,神灵借眠者之口说出眠者不能说出的深奥道理:生命的肉体存在,很苦,灵界生活才是快乐的。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事实上也没有生,生命只是在宇宙空间以不同的形式“舍生受生”而已。但生命为什么要作人,这是轮回的需要:“人”到世间现肉体身,完成两个任务:做事和还债。

    这与佛法的发现很相似,人之为人无非要完成四个使命: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一个催眠案例也证实类似轮回:一位叫凯瑟琳的美国女士,在深度催眠中说出,她现在的未婚夫,就是她久远之世前将她勒杀的仇人,而她现在的亲密女友是她较近的某一世的女儿。(2007/1/5) 

布施的理论依据

    佛法被认为是一部布施法,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为什么要布施?可以有很多回答。净师的一个解答,最为精当。他在讲席中使用了“设问方式”,自问自答。问:“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布施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答:“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虚云和尚讲布施之义,略说有三:一、财施,舍财济贫也。二、法施,说法度他也。三、无畏施,救人之危难也。

    虚云和尚解释净施与不净施的区别: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之名誉福利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布施也。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也。

    六度中有布施,四摄法中也有布施。两处布施含义不相同。菩萨行,即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中“布施”,目的在去“悭贪”之行和贪吝之心。菩萨度众生,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中“布施”,目的是与众生结善缘,以利其欢喜接受佛法。

    布施必有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为众生服务)、外财布施(物质帮助)。法布施也叫智慧布施。无畏布施可以解释为令众生得安乐。(2006/12/12)   

佛讲经是给人治病的

    净师说,初学佛的人,经典看多了,会看出麻烦。看到最后,可能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信了。在这部经里,释迦牟尼佛说有,在那部经上,释迦牟尼佛又说空。释迦牟尼佛讲经,是给众生治病的。众生执着有,佛就讲空,破其“有”,使得利益。众生执着空,佛就说“有”。听者开悟了,就得利益了。净师提醒说,如果发现佛“讲错”了,一定要知道,那部经不是跟你讲的。所以,老老实实先学一种经,从这一种经里面得到三昧了,开悟了,再看其他的经就都懂了。所谓“一经通,万经通”。而如果没有开悟、没有得三昧,经又看多了,看到最后,连佛都不相信,学佛变成魔了。(2006/11/30) 

证道的最高享受

    人人皆有佛性,学佛的关键是要做到“悟后起修”。知“道”并不难,难就难在“证”道。只有获得自己亲证的“道”才能自己受用。学佛的受用,在心,是破迷开悟;在灵,是提升境界;在身,是离苦得乐;在思,是不妄想、不分别、不执着。能入此境界,是真境界,是人生最高享受。观佛像而醒“觉而不迷”,读佛经而修“正而不邪”,见真僧而慕“净而不染”;谢绝世间喧嚣,善入清凉世界;求有道,交善友,念佛徳,破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身心虚利;身健,常露喜乐;无我,游戏神通;寄情虚空法界,心住阿弥陀佛国土。存至诚之心,感无缘感应,不登天,不求人,而能左右逢源。这是享受人生最高境界的生活。(2006/12/6) 

放下身心即是禅

    觉海法师录一首参禅诗,用手机短信传给我。其诗曰:“凝眉向九天,浮云散如烟。才觉日暖已西迁,叹人生苦短!欲问归途何也?诸圣妙语难宣。放下身心莫问禅,故乡何曾远,不离方寸间。”这首参禅诗的妙处是“无禅即是禅”。

    我依原诗韵脚,和诗回复:“低眉向心间,看破云与烟。任他日暖已西迁,人生无苦短!欲问归途何也?弥陀观音常念。放下身心即是禅,故乡无远近,不在方寸间。”我表达的是“念佛即是禅”。(2006/11/17) 

家有《止语》

    佛家有“止语”法门,要求做到没有一个念头生起。我常挂门头墙上的墨宝《止语》,“止语”两个大字大,两边配有字体略小的联语:“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少说一句话,就是保持静默。但闭口不言,心中免不了烦恼一大堆,所以用“多念一句佛”对治。人的烦恼是执着太多,凡夫又不可能没有执着,于是佛家的对策是教人执着一句阿弥陀佛。禅家通过执着“定中”来达到解脱,念佛人则通过执着弥陀名号达到解脱。(2006/9/15) 

学道就是吃定心丸

    修行学道,怎样才算吃到定心丸呢?一心求道,把一切交给佛菩萨。一心一意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为自己的利害得失操心。遇到顺境,佛菩萨安排的!遇到逆境,佛菩萨安排的!真正做到逆来顺受。顺境,帮助自己提升境界;逆境,帮助自己消除业障。世界原本是那样自在,我们为什么不过得自在些?令人欢喜的事,让人烦恼的事,有时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时候忽然就来了。也有时候,想望的好事,欲回避的坏事,不见得如愿。还不如这样相信:过去和未来,都是佛菩萨安排好了的,又何必在意“定心丸”的有无呢?(2006/9/12) 

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充满了智慧的论述和趣味无穷的故事解说,是一部很好的佛教启蒙书。西藏上师经常忠告其弟子:“想办法不要制造太多的希望和恐惧。” 索甲仁波切启示我们:停留在“无住、赤裸的自在”的状态中,因果业报律再也不会束缚你。

    索甲仁波切善于用很现代的语言,论述深奥的佛理和修行秘诀。比如他说:“不要急着想解决你所有的怀疑和问题;诚如上师们所说的:‘急事慢做。’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不可以过分的期待,因为精神的成长需要时间。光是把日文学好或成为医生,就需要多年的时光:我们怎么能够期待在几个星期之内就获得一切答案呢?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会变得谦虚。西藏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抱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对于我的传统,我最欣赏的是它的脚踏实地和不尚空谈,它强调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长的时间。”(2006/8/30) 

洗碗拖地是道场

    试问:一个初学佛修行的男士,欢喜承当三餐洗碗和室内打扫的义务吗?曾写了篇《我的洗事(喜事)多》,聊以自娱:

    “三餐洗碗刷锅,常常拖地洗尘,勤作家务,调剂身心,我得心喜。居家有分工,人各乐所执,愿做小事还是丈夫,随喜功德不算无能,我获徳喜。洗碗是道场,能洗清净心,拖地是道场,能扫心中垢,我得法喜。听讲经光碟,赏梵音天乐,入法藏,生境界,我获道喜。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身在我中,方能出我,修圣徳从献身起,我得无我喜。”

    自古高僧大德表演“做小事,成大道”,禅宗五祖看中六祖惠能时,惠能只是一个劈柴、舂米僧而已。寒山和尚、拾得和尚,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再来,也都是厨房里的做饭僧人。

    印光大师一生不喜爱结交社会,当时的佛教协会也没有他的名字。印祖始出家,从陕西老家逃到湖北莲花寺,讨了件苦差做,为寺里40多人烧开水喝,挑水进寺,挑煤渣出寺,日夜不间断。后来因其诚实被寺方安排去管库房。光绪19年到普陀山,看守藏经楼,“只做一名吃饭的闲僧”,30多年没有担任任何职务。(2006/8/18) 

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理念

    2004年3月初,我参加北大禅学社的一次活动,得到一本小册子,著者是净慧法师。几天后在北京友谊宾馆,我拜访到净慧法师,他的名片背面上面印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及他的生活禅的理念:“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天地皆禅,概括了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理念:

    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

    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

    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禅,无处不在。净慧大和尚在《生活禅开题》一文中,引用了大量禅言禅诗,说明这个现象:

    生活充满禅意和禅机,古代修行人有“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悟道后如何“保任”,晚唐的天皇道悟禅师教弟子:“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昔有慧海禅师回答弟子“修道如何用功”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大自然处处有禅的空灵与恬静,故陶渊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宋代一位比丘尼得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苏东坡的《琴诗》空灵绝妙:“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古德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禅者认为,“何处青山不道场”。四时美景充满禅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006/8/29) 

修行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铅华褪尽成农妇,昔日女强人如何一步步接受落差人生 铅华褪尽成农妇,昔日女强人如何一步步接受落差人生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从宇宙之浩瀚,看人类之渺小,人生有多苦短? 从宇宙之浩瀚,看人类之渺小,人生有多苦短?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人生的春天与镜台山的春天,竟是两重天 人生的春天与镜台山的春天,竟是两重天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不想负责一辈子 不想负责一辈子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人生百味已尝尽,人到中年何去从? 人生百味已尝尽,人到中年何去从?

高考追思与人生大考:曾随波逐流的我,如今主动掌握命运 高考追思与人生大考:曾随波逐流的我,如今主动掌握命运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的阴霾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的阴霾

《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修行 《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修行

这八种逆境修行必须克服 这八种逆境修行必须克服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修行从自律开始 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修行从自律开始

“一万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学佛修行吗? “一万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学佛修行吗?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真正修行密法的人,有任何的功德都不与人说 真正修行密法的人,有任何的功德都不与人说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人生之难,难在放下;学会放下,人生不难 人生之难,难在放下;学会放下,人生不难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不计较的人生,天更广,路更宽 不计较的人生,天更广,路更宽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只有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才更具价值和人生高度 只有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才更具价值和人生高度

人生红绿灯 人生红绿灯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换个角度看人生,天宽地阔 换个角度看人生,天宽地阔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无数劫的罪业,让资粮得以圆满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无数劫的罪业,让资粮得以圆满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人生无常,珍爱时光 人生无常,珍爱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