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门》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平实导师 著
目 录
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
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
甲、所得果证高低不同
乙、所度众生多寡不同
丙、所证智慧深浅不同
丁、所修行门内涵不同
戊、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
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甲、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
乙、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
丙、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
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
甲、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
乙、不解涅槃之本际
五、解脱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
六、佛菩提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
七、结语
八、声明
───────────────
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
世尊不忍众生久处漫漫长夜、求出无期,故开示涅槃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门;犹如欲界六天之天主以甘露水润泽一切众生,佛亦如是,欲令众生永断生死,得究竟安乐,故传此二种出世间甘露法门,是真究竟不死药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陆序,页8,佛教正觉同修会。)
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之为甘露法门呢?这是藉譬喻来说明这两大法门的殊胜;譬如甘露琼浆是欲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则是三界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也是佛法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无上大法,所以藉甘露的名称来显示它的殊胜,所以在佛教中,说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二大甘露法门。这两个法门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也可以让人成就究竟菩提究竟佛果,所以就称为二大甘露法门。
三世诸佛出于人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要让大家证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那什么是解脱道呢?如何出离三界生死、不受轮回生死,那就是解脱道。
佛菩提道是讲法界的实相,也就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生命的真实相一切有情法界的根源第八识空性心。修学解脱道只能出三界,不能成佛,所以阿罗汉不能称为佛,因为不回心阿罗汉不知不证佛菩提智;必须解脱道修证完成后,再加修佛菩提道,二道都具足圆满了,才能成就究竟佛果。由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具足圆满,能使人成就究竟佛道,所以才说这两大法门是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门都是要让人在这两个主要道之中修证,一切的佛法也都函盖在这两大主要道之中,所以说这两大法门是佛法中的甘露法门。(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32-33,佛教正觉同修会。)
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
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因为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分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叫解脱道;那什么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
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吗?为什么他们不属于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贪著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2,佛教正觉同修会。)
佛门之内,说菩提者,意谓觉悟。然悟之内涵各有不同,故分三乘;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36,正智出版社。)
甲、所得果证高低不同
佛菩提亦名大乘菩提,或名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成佛时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故名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故名大菩提;所证函盖二乘菩提,故名大菩提。
二乘定性无学所证菩提,云何不能令其成佛?唯能成就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此谓二乘菩提所觉悟之智慧,唯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脱果,不能成佛,是故不名佛菩提。(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40,正智出版社。)
乙、所度众生多寡不同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亦唯能证二乘菩提,舍寿亦入灭度,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度众生出三界者数亦有量,故说二乘菩提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度众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名大乘菩提。(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40-141,正智出版社。)
丙、所证智慧深浅不同
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亿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圆满,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圆满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究竟圆满。
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脱果,三乘无学通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果位,显示解脱果修证之位次,故名通教。是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分四果四向,非唯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无过于阿罗汉与辟支佛之解脱境;三乘无学之无余涅槃皆同一境,无过其上故。此谓二乘菩提乃解脱果,三乘修证俱通此果。
一切种智乃是佛菩提果大菩提果;唯大乘别教有,不共二乘定性行人。大乘除依通教解脱果显示修证位次,复依佛菩提果之修证,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如是菩萨位次,乃依佛菩提果(增上慧学)之修证而建立,如是佛菩提之修证不共二乘,故名别教。(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41-142,正智出版社。)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而出三界;这就是说,声闻佛法、缘觉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性是什么?但菩萨一样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提而出三界,所以解脱道是三乘与共。
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萨修学佛菩提,要圆满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这个却不共二乘,因为菩提果的圆满是究竟佛地;而佛菩提果之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祂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因为祂含藏着未来让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叫如来藏。(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2-3,佛教正觉同修会。)
丁、所修行门内涵不同
声闻乘以从佛闻法而知四圣谛、八正道等理,现观蕴处界无我,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之现观,断除我见与我执,出离三界分段生死;如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观行者乃是诸法无我于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诸法中现观无有常而不坏我是故亲证人无我现观,所观之对象为蕴处界诸法,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之第八识,亦不能知蕴处界悉从第八识上出生;此是四阿含诸经中所可亲见之正理,而蕴处界诸法乃是三界中之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绝无实我可得,故名无常、苦、空、无我,成就人无我之现观,不能亲证常住不灭之极寂静实我,故名证得生空真如,不名已证法空真如。(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349,佛教正觉同修会。)
大乘法之行门内容,则是胜义谛,云何名为胜义谛?此谓大乘法之见道,非唯现观世俗谛而已,更进一步,须证世俗谛中所言万法缘起缘灭之因如来藏须亲证世俗谛之根源、万法之根源。此谓若无胜义谛,即无世俗谛,故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何以故?谓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皆从如来藏中生起;若无如来藏作为缘起法之体,即无蕴处界等法;若无蕴处界等法,即无世俗谛之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正理,故说世俗谛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说一切法即如来藏,故说世俗谛之二乘菩提以大乘胜义谛为理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351,佛教正觉同修会。)
戊、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
欲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道及解脱道;证解脱道者,在于断除我见及我执等烦恼,不因观想成佛之法而得成办。证佛菩提道者,在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起般若总相智;复由此般若之总相智,进修般若之别相智;由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故,即可据以进修一切种智;未具足一切种智之前,名为道种智,即是地上菩萨之般若慧也;若得圆满具足般若之一切种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圆满,如是进修次第之内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91,正智出版社。)
声闻禅是由现观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着手,是以蕴、处、界之空相观行来着手,由此而分证初果乃至四果断尽我见、我执而入无余涅槃。然而大乘通教菩萨亦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分证(详见《大般涅槃经》卷36),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方式而找到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识着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虚妄,亦即找到空性如来藏后,反观如来藏所现一切法是空相、是虚妄的,由此而断我见或我执,而证声闻教、通教之初果至四果之圣果。(摘录自正光居士著,《眼见佛性》,页78-79,佛教正觉同修会。)
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一个是从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然后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的无我观只在现象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去作人无我的观行,或作蕴处界的法无我的粗相的观行,但是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处。
所以二乘阿罗汉只能证得解脱果,无法得到大菩提果,他只得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证的是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修行,到最后,不但证得二乘所证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解脱果,也证得佛地的大菩提果,这是大乘与二乘修证无我法之所以差异的地方。(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页60-61,佛教正觉同修会。)
所以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第二类是大乘的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一、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般若空是讲真心空性,不是讲蕴处界空相;二、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亿法明门,就是如来藏系的经典,这是三转法轮所说的法。修学三转法轮的法,能使你从破参明心七住位进入到初地,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是函盖二乘法的解脱道在里头,而这个大乘菩提不是二乘人所能知道的,它唯大乘所有,不共二乘,故名别教。
综而言之,解脱道和佛菩提道就是全部的佛法。解脱道如果有因缘,一生到四生很精进的用功修行,可以圆证;可是佛菩提道呢?要历经三大无量数劫才能圆成,所以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一般众生可以说很少有机会可以听闻,更别说修证了。(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5-6,佛教正觉同修会。)
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菩萨人无我智与二乘人无我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乘人无我智唯依蕴界处之无常、苦、空、无我及缘起性空而作现观,菩萨亦如是现观,此是同者;异者谓菩萨亲证如来秘藏自心藏识,此是菩萨不共二乘、不通二乘法处,故名别教。(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52,正智出版社。)
甲、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
菩萨不唯依二乘法宣说四圣谛,亦依大乘密意宣说四圣谛。菩萨于二乘法中,为众宣说八苦、三苦、一苦,令众知晓苦圣谛乃至集灭道谛;说已复依大乘法说四圣谛:于大乘中,不以苦为圣谛,谓牛羊人类乃至地狱有情悉受众苦,悉知无常苦空之理,是则应有苦圣谛;然彼各类众生悉无苦圣谛,知苦而不知如何离故。二乘有学无学亦无苦圣谛,谓彼等不回心者悉皆不知不闻如来秘藏自心藏识实相;回心之人虽然得闻,而不知不证,心欲修证而不能证,是名为苦;修已得证,能亲领受,入菩萨数,现观蕴处界我之苦空无常无我,乃是依自心藏识为因,方有蕴处界之苦空无常无我;现观蕴处界之缘起性空,乃依自心藏识而有缘起,而有缘灭,而有性空。菩萨如是现观,证实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二乘苦圣谛及因缘观之实相,二乘定性无学不知不证此一实相,畏惧隔阴之迷而不愿再受生死;菩萨证此实相故,不离隔阴之迷而发受生愿,再受生死,心无所惧;是故定性二乘无学畏生死苦,唯有苦,无苦圣谛;菩萨不畏生死苦,不唯有苦,亦有苦圣谛,现观定性二乘无学不知不证实相而畏生死苦故。
略说集灭道谛之理如是:定性声闻缘觉唯知蕴处界苦集之理,不知修集般若真智之理,若闻般若实相真智,则生烦恼,然不思修证,故说定性二乘无学于大乘法中有苦集,无苦集圣谛;菩萨不唯了知定性二乘无学苦集圣谛,亦了知彼等被无始无明所障,不知不证实相,而菩萨如实亲证,是故菩萨于大乘法中已证苦集,亦证苦集圣谛,何以故?谓菩萨于无始无明尚未完全断尽,故有苦集;于实相已知已证,渐渐深入修证,故有苦集圣谛。
定性二乘无学,能知蕴处界苦集灭除之境,而不知自心真如所蕴无始无明随眠灭除之境界,故说定性二乘无学于大乘法中无有灭圣谛。菩萨不唯了知二乘灭圣谛,亦能了知无始无明随眠灭尽即成佛道之理,是故菩萨于大乘法中,亦有苦灭,亦有苦灭圣谛。
定性二乘无学,能知蕴处界苦集灭除之道八正道,而不知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之道,故于大乘法中无有苦灭之道圣谛。菩萨不唯如是证知定性二乘灭苦之道,亦证知无始无明尘沙惑灭除之道,由有般若实相智故;故能化度众生证悟自心真如,由是发起真智,自知未来必定成佛。菩萨以知成佛之道,如实知故,故于大乘法中有苦灭之道,亦有苦灭道圣谛。(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52-54,正智出版社。)
乙、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
声闻乘之法无我智者,即是三法印之诸法无我。彼等声闻行者,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中证验人无我已,复于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辗转所生诸法之中,无有不坏之我,由是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灭之因藏识实相,是故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是故人人畏见维摩诘大士。然声闻无学能为众生宣说诸法无我,故名声闻法无我智,斯人不唯得尽智,亦得无生智,名为声闻法无我智之说通。
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亦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现观识(阿赖耶)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故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如是,然犹未能证得自心赖耶,故于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如是辟支佛,能为人宣说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名缘觉法无我智之说通。
二乘无学有如是法无我智,然此法无我智未与实相般若相应,非能证知诸法无我之实相,非能证知诸法法性之无我性,故非真正法无我。菩萨不然,依自心藏识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辗转而生之一切法,悉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悉名大乘法无我智;菩萨随其所证法无我智,而能为人宣说者,名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所说函盖二乘诸法无我之法无我智。(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54-56,正智出版社)
丙、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
如是观之,大乘佛法之分宗立派、固步自封,实乃局限自身之见道修道,无益自他;错悟之人若更自是非他,以自身误会之宗义非他宗派,则成破法之人,更障自他道业,于自于他悉皆有害无益。由斯正理,余倡是说:大乘佛法应双具解脱果及佛菩提果之见道法门修道法门,不应分宗立派自是非他;一切悟者悉应检异辨魔,摒(bng)除邪知邪见于佛门之外,令人天获安。
复次,佛法分为三乘,乃是方便,本质应是一乘大乘别教修证之唯一佛乘已函盖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故。为令急求解脱出三界者,令其先证解脱果二乘菩提;证解脱果已,方信佛语真实无虚、佛法真实可证,乃敢回心大乘,修学别教之佛菩提果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以慈悯及智慧善巧故,佛于唯一佛乘,一分为三,遂有三乘菩提之异同,然实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如此方是《法华经》终教之真实义。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2:
【尔时圣者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 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乘差别,何以故?以法界性无差别故。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令诸众生悉入如来诸佛法门,令诸众生渐入如来大乘法门;如学诸伎,次第修习。】
大乘别教法门之修证中,既已函盖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修证,亦具足显示佛菩提道之内涵,何须别立二乘菩提之法?而有通教菩提?皆因别教菩提难悟难证,未悟之人闻之,极难信解,何况修证?不如先说解脱道,故另建立二乘菩提,易解易修易证故;证已再观时机因缘,渐渐引入佛菩提道令修如来藏自心之般若中观,乃至如来藏自心之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是故 世尊观机逗教,依根机差别、依境界差别、依法相差别,依功德差别,而将唯一佛乘一分为三,建立三乘菩提差别。然三乘菩提皆是同一法界性如来藏性,皆依藏识而建立;而藏识法界体性本来悉无差别,是故不应分为三乘。今我大乘别教法门既已函盖三乘菩提,圆满具足,何须再分三乘?故应依别教法门修证全面之佛法,尚不应分三乘菩提,何况于大乘法中再行分宗立派耶?(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366-368,正智出版社。)
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
探究南北传诸大师之不证二乘见道缘故,咎在二端:一者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二者不解涅槃之本际。前者令诸南北传大师不得二乘菩提之见道,后者令诸南北传大师于二乘菩提生诸邪见,误导众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28,正智出版社。)
甲、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
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众所知之。然诸大师不解意根,多谓大脑即是意根,便生种种邪见。云何大脑非是意根?谓佛开示意根能去至后世故,故大脑非是意根。举经为证:杂阿含卷14(大正藏36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白话翻译如下:
如果有思量性(作主审断性)不灭,如果有虚妄想不灭的话,则有结使攀缘之第八识存在。因为这个具有结使攀缘之第八识存在的缘故,所以进入母胎名色之中。进入母胎名色之中的缘故,便有未来世之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
云何有攀缘识住之识,余说之为第八识?谓 佛说此识入胎,住于名色中故,甫(fǔ)入胎时之受精卵及意根即是名色故。甫入胎时,既由此识入于名色中,而此时之名尚无前六识,故名唯是意根,色谓受精卵尚未分裂时之单细胞也。名摄在心,非是有色根,故意根是心;前世死时之六识俱灭,不能去至来世,当知识所入住之名色之名,唯是意根;意根是心,非有色根故。名既是第七识意根,则能持名者必是第八识,前六识尚未有故。若谓此际意根之名为是大脑,则背事实;若谓甫入胎时唯色无名,则背四阿含佛说,佛说此际名色具有故;故说意根是心,非是大脑,大脑不能去至来世故。
如是,《阿含经》中佛语正真,已证实有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持名色之识,则已具足八识,不须如诸大师于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识细心,以之作为前后世生死轮回因果之联系者;亦不须彼等外于佛说,另行建立意识细心为涅槃之本际,佛说意识依意根有故,非是本来自有之心故;佛说意识若在,即不能入无余涅槃故;佛说意识之最细者无过于非非想定中意识,此心若不永灭,则不能令意根与第八识舍寿入胎故。是故诸大师建立意识细心为涅槃实际、为前后世生死之联系者,名为妄说。如此妄说形成之因,端在天竺月称寂天等人不解阿含十八界法,别创应(yng)成派中观邪见,后人受其邪见学说蛊惑,故极力否定七八二识,别别建立意识细心而广弘之,不唯违教,复兼悖理,一无可取。(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28-230,正智出版社。)
乙、不解涅槃之本际
复次,彼诸南北传大师,不知不解不证涅槃,于涅槃生诸臆度,堕于情解,便以情解臆度而弘传常见外道之涅槃,悉堕《楞严经》所说之外道五现涅槃邪见,误导众生。悉皆欲以意识心入涅槃故:或以见闻觉知心为涅槃心,或以意识细心为涅槃本际,或以意识极细心为涅槃本际。
当知 佛说涅槃者,谓阿罗汉断尽我执,舍寿时,令自我灭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俱灭名为涅槃。此谓六识及意根俱灭,第八识不入母胎,不生于天界,故不再有来世我现行,名为无余涅槃。今诸南北传大师(包括现今传闻之南洋阿罗汉),不解佛意,悉以意识之觉知心性欲入涅槃,堕于外道五现涅槃邪见。若如诸大师所言有不可知之意识细心,此乃虚妄建立之邪见,如兔角法。谓意识一旦现行,皆必可以自己觉知,不论细至何种程度;意识具有证自证分故。
如 佛于四阿含中,处处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名色俱舍。色谓色身,名谓意根及六识与其所引受想行蕴。如是,意识舍已,尚有何种细心存而不灭?若有意识细心不灭,则不可谓意识已灭,则 佛应云尚有意识细心不灭,则亦应云尚有意根不灭,佛于阿含诸经中说意根与法尘为缘生意识故,则应无余涅槃位尚有三界:意、法、意识。审如是者,阿含诸经佛语成妄,应须改写;若不如是,则诸大师主张有不可知之意识细心,则成妄语,乃是虚妄想所建立之兔角法。
由斯阿含诸经理教,说二乘菩提不得离于七八识而单独成立;由基本之十八界法及涅槃本际,即知二乘菩提俱以如来藏为根本而建立故;二乘无学证得十八界空,舍寿时灭尽名色十八界成无余涅槃时,非空亦非有故。非空者谓有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独存,非是断灭故;非有者谓三界有、十八界有、名色有已灭尽故;如是涅槃成中道义。非如有人所言:蕴处界灭已,灭相不灭,故名真如。此名邪见断见。灭相是空无,不可谓非断灭故;知灭相者是意识心,不可谓非常见有故。
是故一切人不得外于第八识如来藏而言二乘缘起性空之法,佛于四阿含中,已处处说第八识故;许多人读之不解佛意,妄谓 佛未曾说,如是诸人尚不能入二乘见道位,遑论大乘别教果证?于此余作斯言:二乘菩提不外如来藏,依如来藏而显。(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30-232,正智出版社。)
五、解脱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
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著修除掉,然后他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蕴处界就全部消失不见了,这叫无余依涅槃,简称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所证得的解脱。(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14-15,佛教正觉同修会。)
而缘觉的解脱果不同于声闻乘,他也是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但他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什么叫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名色,就会有六入(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叫做缘起性空。
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众缘所成,才会有这十二有支,所以众生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如实现观以后,舍报也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是缘觉的解脱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15-16,佛教正觉同修会。)
六、佛菩提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
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著;我所执著已除,继断我见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证如来藏已,进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复再进修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自能通达二乘菩提,亦能修证二乘菩提,断除我执及我执之习气种子,渐证诸地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渐次成就佛道。
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学,皆须以亲证如来藏为先,而后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道业。是故大乘学人若欲真学菩萨行,若欲真求佛道,非唯纯求二乘菩提所证之解脱果者,当先勤求禅宗之证悟明心,以此为首要之务: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证悟见道才是大乘之入道故,才是大乘法之入门故。而于求悟所须具备之定力、慧力、福德,亦当随从真善知识而戮(l)力修学,然后次第修集、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故说临济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标、之急切目标。舍此禅宗破参开悟之亲证,则不能真入佛教内门修学佛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代序,页25-26,佛教正觉同修会。)
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别相智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复又进断异生性,发起金刚心,进修种智第三转法轮诸唯识系经义,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之十度行,渐次迈向佛地。此是佛菩提道,以修证自心第八识为根本,而后次第渐修,地地转进,不得躐等躁进,是名佛菩提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5-6,佛教正觉同修会。)
扼要言之:成佛之道须依唯识五位渐次而进,乃至究竟地。
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
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始也。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之知见,即是四加行也。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
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果分、修差别分及三学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识行也。
五者究竟位,谓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断,究竟无余,故名究竟位,即是唯识果也。此谓:若人不依别教唯识五位,修学真实唯识虚妄唯识二门满足者,不能成就究竟佛道;此二门则以真实唯识门之如来藏心为根本。(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74-175,正智出版社。)
大乘宗门所证悟之无念心体,乃唯识诸经所说之如来藏、心、阿陀那、阿赖耶、无垢识、真如、所知依,乃是般若诸经所说之空性,乃是阿含诸经所说之名色缘识之识、涅槃本际、有分识、识、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如是诸名,皆指有情之第八识;此识从无量劫来,恒不起念,不与语言相应,不与见闻觉知相应,不于六尘中暂起一念分别,故名无念心体,如是无念体性,无始劫来即已如是,非因禅修而后如是。(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53,正智出版社。)
如是,成佛之道既是由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华严中亦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即可获得本觉之智,则可证实:证得阿赖耶识者即是大乘法中之开悟者,即是大乘法中之真见道者;经中又说证得阿赖耶识而能转依此识上所显之真如法性,能安忍而不退失者,即是圣人,当知亲证阿赖耶识时即是开悟见道也,当知除此以外,别无大乘别教正法之真见道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427,佛教正觉同修会。)
也就是以此第八识为中心而成为一个宝塔似的完整的佛法体系: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基础而修行,阿赖耶识净除烦恼障的现行而转变上去成为异熟识,再净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及所知障的无明随眠而转变上去成为无垢识:无垢识也是真如,异熟识也是真如,这底层众生的阿赖耶识也是真如;涅槃依第八识而有,缘起与性空的佛法也是依此第八识而有,所有一切法都汇归于第八识,以外别无佛法。能够这样子,整个佛法的体系就融会贯通了,就可以使现代佛教之正法,回归到世尊时代的正法内涵。(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216-217,佛教正觉同修会。)
七、结语
世尊成佛时,思惟此土众生难度,欲取涅槃,是因为成佛之道极难宣说故,众生极难信受故。后来因为大梵天的请求,才留住人间,不得不思维应如何为众生说法,所以观察过往诸佛如何利乐众生,最后才施设三会说法,从浅至深,渐次方便引入大乘了义法中,乃先说涅槃的修证,令得解脱生死,生起大信;次则宣演般若中道,令知法界真相,令知解脱不等于亲证法界实相;末则宣演方广唯识教,令知成佛所凭之一切种智内涵,令得进修诸地无生法忍,终能成就佛道。这是有次第的渐渐引入大乘教中,最后圆成佛道,这就是渐教的由来。(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1辑,页106,正智出版社。)
四阿含诸经所说法义,以二乘菩提为主;二乘菩提则是解脱道之法义,专述出离分段生死之解脱道法义,不以实证法界万法实相为内涵,故与成佛之道的佛菩提道无直接关联,因为成佛之道是必须从亲证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开始的。第二、三转法轮之大乘诸经法义,则以成佛之道为主;大乘成佛之道则以佛菩提智慧为主,却又函盖了二乘菩提之解脱道;是故大乘成佛之道,非唯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系诸经所说实相般若总相智、别相智,亦须再进一步求证一切种智增上慧学。般若既以亲证如来藏为始,依所证如来藏才能现观如来藏的中道实相义;而一切种智增上慧学,则是第三转法轮诸经所说如来藏自性妙义,以及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等增上慧学为本;以亲证万法根源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已具足故,名为圆满成就一切种智,名为成佛。
如是,合解脱道智慧、般若总相智、般若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智慧,方可名为成佛之道,非如一般大法师、学者以二乘菩提之解脱道可以名为成佛之道也!否则,一切阿罗汉应皆已成佛也!然而现见一切阿罗汉皆非是佛,亦无任何一位阿罗汉敢在佛入灭后自称成佛也!故知成佛之道函盖二乘菩提之解脱道,亦函盖大乘别教不共二乘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一切种智等智慧也!具足如是智慧,方名成佛。(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3-4,正智出版社。)
当你把佛菩提道和解脱道的正知正见与实际,加以亲证和贯通之后,就已经很清楚的了知佛法的内容与次第;从此以后,此法通彼法,彼法通此法,一一法互通;有一句台湾谚语说:一理通,万理彻。正是这个写照,这样才是佛法的亲证功德。当你这样实证佛法以后,出世弘扬这两个主要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完全依照 佛陀的真实意旨去弘扬,这样的佛法布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甘露法施。(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60,佛教正觉同修会。)
─────────────────────────────────────
八、声明
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抵制说法是: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得。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既已证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诸经所说的法义而实证、弘扬,各大道场都找不出本会的修证及所弘扬的法义与经教不符之处,又都已承认自己的法义与正觉同修会不同,这已证明他们的修、证都是不符经教的,才会与正觉的法义不同。
──正觉同修会──
〔注:转载自2009.05.印刷的纸版本〕更新于:2022-11-15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