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无住、无念

2022-10-25 其他文章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得理念的指导下,契入诸法实相。实相是无相的。如《金刚经》云:实相者,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由认识到实相之无相,从而生起无住行。又云: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由无住达到无念的境界。 《坛经》也以无相、无住、无念,作为禅者的修证要领。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相?《坛经》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以无相为体。

无相,是了达一切现象皆为因缘假相,通达性空无相之理体。何为无住?《坛经》云: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是于念念中保有智慧观照,不住著于尘劳妄念之上。何为无念?《坛经》云: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见《定慧品》)

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接触,或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时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无。 般若的开发,是从无住、无念的修行中成就。《坛经》云: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见《般若品》)

能时时具足智慧的观照,于一切尘劳境界中不取不舍,便是见性成佛。又云: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见《般若品》)内心常起正见,不为烦恼所染,便可见性。无念的成就,正是般若的成就。《坛经》云:善知识!悟无念法,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见佛境界。悟无念法,至佛地位。(见《般若品》)这都是显示了成就无念在修证中的重要意义。《坛经》中,行思、怀让、永嘉参见六祖,因深契无住、无念之旨,而得到六祖的印证(见《机缘品》)。

日常修行中,禅宗也体现了无住的风格。对于坐禅,以往的禅者都非常注重坐相,对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见《机缘品》)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来看,禅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

因为道是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行动中去体悟。 又如坐禅的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要求行人在坐禅时心无所住。六祖曰: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见《坐禅品》)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显然不同于小乘禅观的由定及慧。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

【无相恋爱】念佛就像谈恋爱:无相念佛、无相「谈恋爱」 【无相恋爱】念佛就像谈恋爱:无相念佛、无相「谈恋爱」

佛教名词:佛教中的【无相】是什么意思_佛教无相释义 佛教名词:佛教中的【无相】是什么意思_佛教无相释义

佛为什么说无相

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

要修无相的功德 要修无相的功德

只看到挥杖鞭策的外相,见不着无相的慈悲 只看到挥杖鞭策的外相,见不着无相的慈悲

「世间」就是个无相的大禅堂 「世间」就是个无相的大禅堂

月悟法师:佛的真实相,无相、无不相 月悟法师:佛的真实相,无相、无不相

宽见法师:有相与无相——分母与分子 宽见法师:有相与无相——分母与分子

只看到挥杖鞭策的外相,见不着无相的慈悲 只看到挥杖鞭策的外相,见不着无相的慈悲

圣空法师:什么叫无相? 圣空法师:什么叫无相?

宣化上人:要修无相的功德

圣严法师《无我无相,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