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佛教徒之本分

2022-08-30 宣化上人全集

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

我们不幸,生在末法时代,去佛已远,虽然做了佛弟子,也出了家,但如果我们只做个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以佛作幌子,高唱佛调,收徒收供养,起大庙、摆排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名为佛弟子实则贪名好利,这简直是佛教的累赘、佛教的败类、佛教的罪人啊!

为什么佛法没落了,就是因为我们不修行,不真正严守戒律,没有真心做到身心清净。法是个无形无相无体的东西,是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它的善恶美丑。众生的心行趣向于善,大家都守五戒十善,世界就呈现出一片祥和气象,这就是正法的精神。

众生都趣向于恶行,贪瞋痴的气氛弥漫虚空法界,把正法掩蔽在黑暗里,那还有何法可言?并不是法的本身有始末,而是人为的正邪使其成为始末。这岂是仅生惭愧心就可以挽救得了的?就可以起衰振危的呢?我们无论是出家或在家,既然身为佛弟子就应该以身作则,事事不后人,发愤挽救在狂澜中的佛教。大家同心协力,使佛教光大兴隆,竭力唤醒全世界的人类明白佛教、信仰佛教、崇敬佛教!

诸位善信!见到世尊当年受人天的恭敬供养,我们真是汗颜。如今一般在家人以及在家居士,看不起出家人,见了出家人都如见鬼神而远之,这还是一般的现象。至于那些较有知识的社会人士,或者是学者博士们,更加看不起出家人。他们觉得出家人根本不懂佛法真理,没有真正的智慧,就这么在佛教里空口说白话,形同骗子,混一天算一天。

现在我们既有此警觉,就要发大愿心,立大志气,潜心精研教理,严守戒律,勤奋修行,把末法时代改为正法时代。祇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的修行办道,那怕我们不证果!你要证了果,到处都能建大法幢、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就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能令佛教发扬光大,能令一般人对佛教生起信心,所以我们一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达到证悟佛果的目的。

证果有什么样的验证?证果的人没有贪心,证果的人也没有瞋心,证果的人更没有痴心;三毒之心他都息灭了。证果的人他在任何时候,任何逆难、讥毁、称誉、荣贵之中,他总是神色安详自在,丝毫不受境界的影响,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清净梵行里。一切的戒律对他已生不起作用了,因为他的行为已融化在净戒之中。

证果的人有真正的定力,名闻利养、挑拨离间,甚至打骂,都憾不动他的心,激不出他一句恶言,更不要想看到他有凶恶的声色,因为已没有三毒蛇作怪了。

证果的人已得到真正的智慧,无论什么事情他一听就明白了,任何问题到他手中无不迎刃而解。任何人他一见面就能知道他的根性,你再会作伪也逃不过他的明眼。一个开悟证果的修行人,他就像晴空的旭日,万里无云的明月,天池的春水,朝露下的碧莲花,他的心中、眼中、口中,永远没有恶人、恶事、恶语,祇要能见到他、亲近他,不必疾言厉色,立刻就能令善人成圣人,恶人变好人;证果的人他就有如是的感召力,但是他还是如同常人一样的生活。

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凡事都不要推诿,要肩负起复兴佛教的重担。不要说什么末法时代不要修行了!那你们又为什么要来信佛教?甚至还别爱辞亲来出家?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吗?这简直是颠倒糊涂,佛教中的败类、罪人!

我曾发如是愿:我到什么地方,那地方一定要有正法住世,我不允许有末法。佛当年虽然曾经慨叹过将来会有末法时代,但此乃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末法,当然也可以仰赖人为的力量,转末法,而成正法。如果每个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勤修种种行门,遵守佛说的戒律生活,依照佛说的经典行持,明白佛说的道理,和祖师们阐扬的理论切实去做,一切都遵照经律论指示以总持,那里还会有末法?那里还会不开悟证果?假设你不依照如上所说去做,背道而行,好吃懒做、到处攀缘、贪名好利、造大庙图享受,那么不成末法时代才怪呢!

我们为求无上道而宁舍生命。把生命都不要了来光大佛教,改进佛教。佛教经过了漫长的时代潮流,难免有些地方不适用于众生,我们要用善巧方便,斟酌改善,这才是每个佛弟子应该积极从事的要务,尤其是出家人更应该知道,不容掉以轻心。

讲到这儿,我想有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贪瞋痴的人,就是证果的人?现在我把贪瞋痴的重点,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说给大家听。所谓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没有了贪心,就是断了欲念;没有了欲念,就是没有淫欲的心。男女两方见面接触,互不生此妄想,不仅此念不生,就连生理上都不生一点反应,男女根也不动了,这才是真的断了欲念,息了贪心。

诸位!你们不要惊奇我说得这样坦白彻底,因为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到究竟处经典都是讲这个问题。要是没有这个“欲”的问题,什么经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断欲去爱,你就是出家了八万个大劫,也只是在佛教里混光阴、吃造业饭。若能断欲去爱、除淫心,才真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就没有烦恼。

要什么时候才能把贪心断灭呢?必须要破无明,才能断除贪心。菩萨修行所以勇猛精进的缘故,就是为了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达到等觉果位时,才把尘沙无明断尽,证得佛果。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难断尽的。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我再说瞋心。瞋心也是烦恼,没有了瞋心,并不是就没有烦恼了,而是以修行的功夫,把烦恼转变为菩提心,把无明火变成智慧水,用智慧水来灌溉菩提芽,将来结个菩提佛果。若是无明火不灭,智慧水不生,就没有菩提果成就。

诸位!希望你们特别注意听,牢牢的记在八识田中随时受用。同时反省自己学佛多年,听经、拜佛、诵咒、坐禅,日日都在精进,为什么还没有达到断欲的工夫?做不到,就应该加紧勤修戒定慧。即使已达到了断欲的程度,仍然应该勤修戒定慧。你们听《华严经》,每一品上面都是讲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而不忘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事实。菩萨不惜生命,到处教化众生,从不厌倦,从不休息,也从不退转。我们才出家几天,就想贪图享受,这真是佛教中的可怜愍者、颠倒众生、末法的种子。

凡为佛教徒,都应以佛教之兴衰为己任,尤以出家弟子,更应担当起大责任。人人有如此的抱负,何愁佛教不发扬光大!就因为互相推诿,关起门来自图扩张,发展一己的势力,作自封三齐王的教皇,把整个佛教的兴衰,放在脑后,说风凉话,你看着我,我看着他。所谓“龙多失靠”,又如俗话说:“蹶拐李,把眼挤,你看我,我看你。不是我的事,抛开自有他人理。”人人抱着这种观念向后退,于是把佛教弄得死气沉沉,还说什么这是末法时代呀!其实这都是因为人人的自私心作祟。不修行,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在佛事上下功夫,反而懒惰、退缩,充分的贪瞋痴,这才是促使佛法沦为末法的致命伤。

诸位善信!我们既明白这个关键,希望大家为佛事尽心尽力护持。为了自救自度,要勇猛精进学习佛法。大家同心协力令佛教一天比一天的兴盛、光大,让正法能长住于世,如佛在世一样的光辉。

说到修行,我觉得出家人第一不要到处攀缘权贵富人,第二不要常常向外化缘,第三不要事事向人求缘。金山禅寺里有幅对联:“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以这三大宗旨,作为我们修行的座右铭。我希望所有的出家弟子,都能赞同这宗旨,而且能互相勉励一定切实做到。再者,我们还共同立下三大信愿:

一、舍命为佛事:我们既身为佛教徒,而且又出了家,不能眼看佛教衰落,受人轻视。宁舍生命也要令佛教重光,以正法来拯救这残酷的世界,让众生能有和平安乐的生活。

二、造命为本事:我们本是个凡夫俗子,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凡夫俗子改造成为圣人。古人说:“君子有造命之学,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老子的话,如果觉得有道理,也可拿来作参考。没有道理的话,不必执着于说话的人。

三、正命为僧事:太虚大师说:“正命为僧事。”所谓的正命,并不是指流血牺牲人的性命,乃是改革之意。丛林中流传下来的一切清规,好的固然应该保留,但有些陋规,或者有的已不适应于今世,我们也可以根据事实的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番。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死守着一成不变呢?把过去一些毛病,当除的都除掉,有些不正确的理论,都把它改正。

总之,一切有关佛教兴盛的事,一定要力求进步,不能再因循茍且,迟延不决了。以“即事明理,明理即事”为原则,“推行祖师一脉心传”。人人切切实实去做,话只须说两分,事做到三分,信得过自己,别人一定会跟着来。这样既尽到出家的本分,佛教也因此振兴,末法自然变为正法了。我要肯定的说:“有一天金山禅寺,就有一天正法住世。”现在佛教初来西方国家,需要的是正法,需要的是证果圣人,所以我们要赶快造就证果的圣人。凡为佛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要立志发愿做圣人。

我当初来美国时,曾发下很大的愿心:我到西方来做什么?

我要来做一个塑造师,我要来塑造活佛、塑造活菩萨、塑造活祖师。

过去的已不济事了,现在要造活的来济世救人。我还要把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变为活佛、活菩萨、活祖师。

有人说我办不到,这愿心发的太狂,我认为一定办得到。我若不把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变成活佛、活菩萨、活祖师,我就永远不成佛。只成个光杆子的佛有什么意思?现在,我就是积极的做这个工作,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我就朝着这个目标做。你们不是看见我已度了不少的西方男女青年入佛门了吗?最难度的美国男女青年,他们不是剃除须发出家了吗?这才是个开始,不足为奇,所有众生他们都会接踵而来到佛的座下,入佛之家。

我想有人一定会怀疑:没有烦恼就会成圣人吗?是的,可是烦恼不容易断,所以普贤菩萨都曾说过:“....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但是我们可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尽、虚空无尽、烦恼无尽,然而我们的愿力也可无尽。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求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如佛的上妙智慧,以般若智慧破无明、息三毒,转烦恼为菩提,成大智慧,那时就没有烦恼,都成圣人。

无明火究竟是什么?很简单、很乾脆的说,就是男贪女爱的淫欲心。这种心念一动,连自己都莫名其妙,无法阻止。所以许多人常在这种糊里糊涂之下,做出糊涂事,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无法挽救。当异性相爱的时候,你如去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爱她呢?她为什么要爱你呢?他们一定回答你说:“我不知道。”这就是无明。希望每个出家人都能断欲去爱,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2024-02-04 21:54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一个卖黄色光碟的人患了口腔癌的果报 一个卖黄色光碟的人患了口腔癌的果报

【佛教知识】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吗? 【佛教知识】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吗?

难怪孙悟空的毫毛有84000根,你看和谁有关?出自佛教典故 难怪孙悟空的毫毛有84000根,你看和谁有关?出自佛教典故

惟觉法师:佛教的理财观 惟觉法师:佛教的理财观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大寂尼师:初入佛门应该从哪一个宗派入门学习? 大寂尼师:初入佛门应该从哪一个宗派入门学习?

尽本分知天命你就是菩萨 尽本分知天命你就是菩萨

一个叫化子的故事 一个叫化子的故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香烧越多越好吗?佛教徒不要迷信了!(宣化上人) 香烧越多越好吗?佛教徒不要迷信了!(宣化上人)

一个30岁SY、邪YIN男人的忏悔录! 一个30岁SY、邪YIN男人的忏悔录!

惟传法师:一个得道的人是否能在方便法的形式上,面面俱到? 惟传法师:一个得道的人是否能在方便法的形式上,面面俱到?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一个苦和尚的旷世传奇之具行法师 一个苦和尚的旷世传奇之具行法师

一个无需解释的好故事 一个无需解释的好故事

刚晓法师:《汉传因明二论》中的一个错误 刚晓法师:《汉传因明二论》中的一个错误

宣化上人:关羽正直 人间的一个好榜样 宣化上人:关羽正直 人间的一个好榜样

宣化上人:教你一个能生生世世都不穷的方法! 宣化上人:教你一个能生生世世都不穷的方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休妻毁地,老来不济,说一个遇过的例子 休妻毁地,老来不济,说一个遇过的例子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呷绒多吉上师:一个有智慧、真正的修行人眼里示现的一切都是因果的正见 呷绒多吉上师:一个有智慧、真正的修行人眼里示现的一切都是因果的正见

一个冤缘相报的故事(因果轮回) 一个冤缘相报的故事(因果轮回)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每一尊佛都有一个提婆达多 每一尊佛都有一个提婆达多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巨赞法师:从佛教青年服务团到湖南佛教徒抗敌后援会 巨赞法师:从佛教青年服务团到湖南佛教徒抗敌后援会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一个奇上加奇的真实故事! 一个奇上加奇的真实故事!

请问没有一个佛'国可以接受造作严重罪业的众生,如舍法谤法罪? 请问没有一个佛'国可以接受造作严重罪业的众生,如舍法谤法罪?

一个清净罪障恶业的窍诀 一个清净罪障恶业的窍诀

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妙莲老和尚:要吃二三十年素,才能把浑身的骨髓换掉,完全换一个素身 妙莲老和尚:要吃二三十年素,才能把浑身的骨髓换掉,完全换一个素身

勤者得财,本分所有 勤者得财,本分所有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做一个最好的你 做一个最好的你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付出是本分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付出是本分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启发人的一个佛理故事 启发人的一个佛理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一个真实的怪病缘起的因果故事 一个真实的怪病缘起的因果故事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