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的问题与建议

2021-10-31 学诚法师

一、经典与理论依据

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朝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开创中国佛教的素食传统。隋代智者大师凿大放生池,使沿海渔民受到感化,自愿捐弃捕鱼之业,沿海四百余里尽成放生之地。明代莲池大师作《戒杀放生文》,制作放生仪轨,在民间广为流传。近代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师徒二人合作完成《护生画集》。这些说明,放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放生仍然是我国广大佛教信众一种非常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如今,放生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道德行为和信仰行为,而是更多的具有了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因此,放生活动必须考虑到可能由此引生出来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这也正是佛教放生活动亟待加强引导与规范管理的地方。

目前佛教放生活动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跟放生活动的形式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有很大关系。主要的问题有:

1、影响群众生活

古代社会,动物原生态的生活空间非常广大。现代社会,动物的生活空间则急剧缩小。如果没有适当选择放生地点,放生的动物很容易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不当影响,引发人类与动物在争夺生存空间与资源方面的矛盾对立。

2、影响生态环境

古代社会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生态平衡比较稳固。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生态平衡比较脆弱,大规模的放生很容易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造成种群崩溃与大面积伤亡。再者,古代交通不发达,捕猎和放生都是就近进行,不会造成物种入侵问题。现代社会运输发达,贩卖的动物多经过长途运输甚至跨境运输,这种远离原产地的异地放生容易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3、诱发非法行为

古代中国社会佛教信仰氛围浓厚,而且多有王臣名士支持护生放生,赎物放生更多的是一种教化行为和手段。现代社会佛教信仰氛围相对淡薄,放生者容易把放生看作单纯的商业行为,并掺杂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功利企图,而没有真正体会放生的信仰意义。再者,古代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捕猎贩卖者多是为维持生计,没有形成组织性,不存在规模效益。而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发达,贩卖行为往往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牟利空间巨大,因而容易形成诱发各种非法行为的土壤。

三、一些建议

放生的根本意趣在于启发人们对于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对于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任何时代都应积极肯定的正面价值。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法规,社会上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日益加强。佛教的放生活动也应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需要,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启发社会上人们爱护生命的善心善行。

1、规范活动规模

在放生中应本着一颗真正慈悲护生的心,在个人生活中随缘尽力去做,不应刻意追求数量和表面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护生行为可以多留心、积极去做,例如把飞到房中的鸟放出去,雨后把爬到路上的蚯蚓捡回花坛等。另外佛协组织与各地寺院可多种形式宣传戒杀护生、健康素食等理念,劝化世人戒杀护生。支持有条件的寺院与个人,可参与动物保护组织、资助动物保护项目。

佛教界应该提倡,佛教徒虽然希望通过放生求得身体健康、免除灾难等,那么这里的用心、发心就很关键,用心纯正、发心广大,功德就大,数量多则未必功德大。如果反而对生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盲目无知而造成放生动物死亡的过失。因此,放生必须谨慎而行,不可轻忽放任。

2、拒绝动物买卖

商业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比个人行为能够带来更大范围的影响。佛教徒放生如果进市场购买动物,就会牵连进一步的采购与捕捉,必须慎重而理性地看待,谨慎考虑。组织放生的时候,尽量不要在动物市场上赎买,不要选择奇异陌生的物种。对贩卖野生动物者,可向动物保护组织或公安部门报告,由他们解救动物,佛教界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对动物予以尊重和保护,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共识。买卖动物带来了大量野生动物乃至珍稀动物的捕杀,极大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严重侵蚀了人类道德良知。所以,消除和禁绝野生动物买卖是一种能够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放生。佛教徒应该以各种方式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其他动物保护组织,从自身做起,并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为地球上所有生命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3、普及放生常识

进一步加大引导教育力度,拓宽宣导渠道,帮助佛教信众树立科学放生观念。在这些方面,相关部门与专家学者的参与与支持,将对佛教放生活动的规范提供有益的帮助。

4、争取社会支持

放生活动要尽量争取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己化人,避免造成对立与纠纷。在这些方面,需要各地政府,尤其是宗教部门的关心与指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与支持。

为此,中国佛教协会今日将向全国佛教界、各佛教团体、佛教寺院,发布《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倡议书》,吁请全国佛教四众弟子高度重视,切实按照倡议书的要求进行放生。希望共同努力把佛教放生这一具有信仰特征的公益活动如法如律地进行,令其始终发挥积极深远的社会影响与作用。

2024-02-04 21:54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欢喜放生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欢喜放生

放生得智:56.折箭登仙许真君《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得智:56.折箭登仙许真君《江慎修居士选录》

砗磲文化:从佛教圣物变成珠宝市场新宠 砗磲文化:从佛教圣物变成珠宝市场新宠

大学演讲系列之寻觅爱的足迹—佛教文化的价值观 大学演讲系列之寻觅爱的足迹—佛教文化的价值观

真圆法师答:关于杀不杀生的问题? 真圆法师答:关于杀不杀生的问题?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知识

邪淫重的人一定要多放生! 邪淫重的人一定要多放生!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买沉香手串,不能只认重量!解读关于珠子的价差问题 买沉香手串,不能只认重量!解读关于珠子的价差问题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圆因法师:放生的十六种功德利益 圆因法师:放生的十六种功德利益

圆因法师简单地告诉你放生的道理 圆因法师简单地告诉你放生的道理

圆因法师答:劝人戒杀放生,岂不断此人生计? 圆因法师答:劝人戒杀放生,岂不断此人生计?

智海法师答:开悟的人是不是看问题很宏观、很彻底,一下就想到事情的结果,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生灭的?开悟人是 智海法师答:开悟的人是不是看问题很宏观、很彻底,一下就想到事情的结果,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生灭的?开悟人是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食用问题奶粉住院治疗的婴幼儿有5824名 食用问题奶粉住院治疗的婴幼儿有5824名

明海法师:坐禅、行禅问题解疑 明海法师:坐禅、行禅问题解疑

学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后,面对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还是很苦 学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后,面对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还是很苦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放生的真谛是什么?放生到底有什么好处? 放生的真谛是什么?放生到底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放生能治病 为什么放生能治病

多多放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多多放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使命 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使命

现代因果实录:放生感应录(二) 现代因果实录:放生感应录(二)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定期放生,落水免死 定期放生,落水免死

卖给放生的缺斤少两,必下地狱 卖给放生的缺斤少两,必下地狱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常年坚持放生的感应 常年坚持放生的感应

华山思过崖:放生时候,我们学到什么? 华山思过崖:放生时候,我们学到什么?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六、缘起与性起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六、缘起与性起

发心放生救亲人 发心放生救亲人

放生的因果,功德 放生的因果,功德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放生鲈鱼的感应 放生鲈鱼的感应

南亭法师:六道轮回的问题(四) 南亭法师:六道轮回的问题(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放生的感应真实例子 放生的感应真实例子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放生的功德和福报感应 放生的功德和福报感应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谛闲法师:高僧大德如何赞叹放生? 谛闲法师:高僧大德如何赞叹放生?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放生的大鳖来报恩 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放生的大鳖来报恩 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蕅益大师:放生就是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放生就是念佛三昧

佛菩萨放生感应 佛菩萨放生感应

素食与放生的感应 素食与放生的感应

小叶紫檀中新料与老料的问题 小叶紫檀中新料与老料的问题

解振华:不能拿人类生存问题赌气候变化科学性 解振华:不能拿人类生存问题赌气候变化科学性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陈光标建议立法在生活用品上印 “慈善责任标语” 陈光标建议立法在生活用品上印 “慈善责任标语”

诚心放生有感应 诚心放生有感应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放生后 放生后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莲池大师:暗将鳖放生 患病来报恩 莲池大师:暗将鳖放生 患病来报恩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