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境用心当下解脱
—— 依他起性诠说
诺门之子:西莲
礼敬最胜上师尊!
我们众生之所以有烦恼,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分别、执着、妄想所起。此话自佛至祖,自古而今,老僧常谈,自老至幼,学佛不学佛,皆知之,何劳于此添赘?恐非如此。且不说佛与祖,语出隐慧,密意难参;就连我们自己,又有几个不是顺着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的分别、妄想、执着?反过来问一下自己,到底自己知道了什么?其结果,除强辩绮词外,让自己也能明明白白地承认放下什么,执着什么,该妄想的,不该妄想的,该烦恼的,不该烦恼的,以及无明的胜义处和障难处的,就不多了。
要知道法界是空性的,大千世界是空性的,无论是什么分别、什么执着、什么妄想、什么无明、什么烦恼,都离不开空性。空性中一物不生,又何来分别、执着、妄想、无明、烦恼呢?分别等非真如体,要知道,空性中虽是不生,而并非皆无。一切皆以所缘性中而显,无依而依空性,就是我们的日常所对之境,也无不依于空性;尽管依于空性,而境境皆实,无不为现前所用;尽管说为现前所用,而无一有真实不变出生处,是名“无依”。以无依故,无一不归于空性;以现前故,无一不应如如以对;复以无依皆归空性故,无一应作常想。是故,在如如以对时亦当如是放下,是为远离分别、执着、妄想、无明、烦恼。为什么?以知前所述故,知境本无实性,无依而依空性,更通俗地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唯心造作。而心不可觅,偶于空性,应所缘而生,缘生缘灭,无有住处,是故不应执着现前诸有之得失而住于分别、执着、妄想、无明、烦恼。
一切大觉于境如如,如两山相对,如两河并行,如天地朝暮,如两幢楼房并立,各各明了,各各如如,不相缠,亦不曾不知。我们众生就不是这样,往往于一境现前时,随起种种分别造作。如少女见看的少男,立即脸红,或低头、或微笑,或示羞、或示怒,此皆少女以自心分别自身之相,而分别于他人所致,由此分别生一切事端。如人行走在路上,见一黄金在道边,随生种种分别:哎呀!谁丢了金子?这金子是谁的?有没有人看到我看到了这金子,会不会是人故意作饵,我要是拿走会不会有麻烦?……我要在这儿等着,别让拿走,直到失主来,等分别。由此分别、执着、妄想能滋一切事端。如此种种一切境界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令如镜映物似的立生分别,由分别而生取舍,生喜怒,生恩怨,生是非,生好歹,生人我,生爱憎,生得失;以分别故,随起执着,住取舍中、喜怒中、恩怨中、是非中、好歹中、人我中、爱憎中、得失中等。如是这些分别、执着的生起,生一切事端,造诸有碍清净、有碍解脱、有碍生死、有碍大悲、有碍菩提事业的有漏行为,成堕业,入恶趣,此为妄想、分别、执着。
而我们就不知道以如是心对如是境。如何是“如是心”呢?知大千同一体性,法界同一体性,物物境境虽异而性本无二,性性相融,如是了知,万有体性本一,而物性无生、无依,无不于空性中显现,包括自身在内,亦为无依空性中所现。以知空性的原故,能见一切,能纳一切,而不于一切外,不于一切内,不见一切,不纳一切。能对之心如是,而所对之境亦如是,如如而如如,是为“如是对如是”。
又即或不能如如者,应知妄想、分别、执着无不由心而生,虽由境而起,实与境没有关联。如三人见一怪石立于路中间,一游人心喜若狂,视为天造之作,叹绝称美;一石匠愁眉苦脸,无一能用石料;一过路之人视若无睹地走过。而石还是石。是故分别之心与境实无关联,纯由心造作,因造作生烦恼。既知如此,知心作心是,反过来造作一番,亦不失为智者明澈之觉境。怎样才是智者明澈之觉境呢?
一者思维,此乃我如佛之上师之微妙法身,此乃佛之应机化身,令生增上故,令生思维故,令识法界故,令识自心故,令识自性故,令生一切善菩提业趣故而示现我前,我当如理思维;
二者,此护法之善巧;
三者,此我应度之众生;
四者,佛、我、众生,心性三无差别。
如此我亦具,故尔我当紧守、勤守心性,礼我自性法身,礼我自性化身,礼我自性护法,度我自性众生。如是知一体三性皆由心起,一心数境于一境生,诸境本净,一切差别由心发。如此觉知一体三性由心,一心三境由心,三性一体由心。如是知已,于诸境界了然坦住,不生执着,不生分别,是为解释如此皆因妄想、分别、执着所现烦恼。
以如是知所对之境无不亦如故,于诸境现前时,随缘以对,不执不离,是为对境当下解脱!
佛历3030年6月9日
公元2003年7月8日
诺那普贤阁梦幻关房
更新于:2021-03-29 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