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2021-01-19 宏海法师

(第一讲)

好,我们闻思讲堂群三的各位莲友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各位莲友,各位有缘,同来的听法众,大家,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大年二十八。常说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欲成正觉,要重在发心。所以,非常欢喜与诸位在网络上、线上,结这个清净的法缘。当然也感恩当下的时代,这种便捷的网络平台,使我们虽然身处在这样烦恼比较厚重,业障比较频繁的这样一个时期,还有这样快捷方便的闻法机缘。这点来讲,相对于古人的千里迢迢,寻师访道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轻而易举地就听闻到佛法。当然这个似乎是一种福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有时候这个甘露法雨来得太平常了,又让我们很多时候很难生起这个殷重之心。

所以对于从恭敬中求才能得几分真实利益的佛法而言,有时候也可能会起到一些障道的作用。所以首先请大家,虽然是对着电脑,当然也许更多的是拿着手机,但是也不失忽对于法的恭敬之心和威仪之态。切莫像我们就好像随便看个小视频,或者翻一下朋友圈一样,这样漫不经心。

这次,在这个道场来开讲这个法课,是因为大家可能有的也比较了解,现在我在普陀山,这个寺院叫白华庵,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叫正趣堂。中正的正,意趣的趣,斋堂的堂。因为白华庵是一个刚刚全新恢复的一个启建的老道场,所以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殊胜的缘起,在这个新的道场,让它有这个所依之处,以法为依。所以特意建立这样的一个缘起,在这个新道场,讲这样第一堂法。

另外大家可能看到直播中,今天不像在北京或者我们有时候线上语音的时候,人比较多,今天在场也是闻法众比较少,就几个听法,摄像护法。但是跟大家讲,正趣堂所在的这个位置非常的奇特,它是面向,跟那边的南海观音,是一个方向,面向大海,它的视野非常宽广。所以我想我们今天除了大家在线上之外,线下还有一些同修,我们也对着海上的这个众生,或者海里,虚空中,所有的这一切众生来听闻,主要希望大家都能够受益,来听闻正法。

当然这次这个法缘也是本人我的人生第一次,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开始出道讲法,不外乎就是两种因缘,一个是应缘而说,就是有的地方人家来请,邀请,那么你去满个愿,给人家做一个法供养,结个法缘。包括咱们闻思讲堂,正法学堂,不过都是如此。另外一种因缘,就是奉命而说。比如说,大家刚刚学完的《弥陀要解》,是奉我们山上的常住和尚之命,做这个法的供养。所以此前的因缘,皆是如此。就像咱们有时候读这个大的经典,都会有这个大的三藏法师说奉诏译,是因为有这个甚至是我们国家的力量组织来去翻译这部经典的。都是有教起的因缘。

但是今天的这个法缘,没有任何外缘的引发,也就是本人我主动地发心来攀缘大家听闻。一者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内容,是我们一直根本所依的法门,就是净土教法。特别是二者而言,这部论典的内容,对于净土的阐述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突出重围的。在某种角度来讲,是净土的正脉。也就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的不朽名著《观经四帖疏》。他在内容中,把我们仰仗弥陀愿力,把来自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和我们的信赖之心,完美地结合在这个心地功夫上,非常很巧妙地,很不艰辛地就达到往生成办的效果。这是他的核心内容。所以这样殊胜的开示,发自内心地想跟大家分享。

我现在也比较能够理解当时佛,当然这个不是说把自己刻意地比作,好像佛陀的功德了,这罪过了。就是说当时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讲《弥陀经》的时候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那我们今天也确实有这样的发心,请大家来作一个听法,所谓的闻思大丈夫。这些天在看《涅槃经》里面就讲到,什么叫做大丈夫呢?具足四法。一个能够亲近善知识,有缘遇到善知识,能发心亲近善知识。第二个能够前来听闻佛法。第三个能够正确地思惟法义。当然根本的是第四个叫如说修行。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如说修行,就是依之而起行持。但是要告诉大家,《观经四帖疏》里面所说的修行,非常不好拿捏。他对净土的阐述,如果你听得不到位,你如说修不起来。为什么?你有负于净土的广大和易行。但是如果你稍微觉得这个借口,当做偷懒懈怠的借口的话,那么历来又有误导,你会有可能陷入到这种,完全这种,所谓有一个派叫做净土真宗的这样的一种窠臼。所以特别请大家在善思法义,如说修行的这个上面,能够可以说叫做善解如说,这个法一定要听对。

这一次讲这个法,我们今天的课程先讲几点缘起。每个法都有缘起。

第一点,就是我们要警醒自他。我在微信上也发过了,跟搅局一样,为什么呢?本来想在年后再开课,我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通常在世间法里边都在这么说。但是对于一个修道的道人而言,大家要知道,年关才是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所以通常把这个腊月,特别是三十这一天,比喻作我们说,生死的大限来临的时候。生死来了,年三十来了,你不能没有钱过年呀。什么叫钱呢?就是比喻我们修道,特别是净土的资粮,你预办好了没有。所以为了应这个景,才决定在年内,也就是临近三十之际呢,开这次课程的第一讲,也借机希望对我们的道业,包括我自己,我们大家的这个出离心,有几分警醒。

因为大家几乎都在热火朝天地在过年,世间的话,大家都在忙着吃喝,争着玩乐。所以才不识时务地搅一搅局,希望我们,后面有这样,常将生死挂心头。不要被这个娑婆世界这个魔乡给迷昏了头脑。善导大师把咱们这个世界叫做魔乡不可留,魔王的魔,故乡的乡。既然是魔乡,那就不是道人的故乡,所以大家也能感受到。现在我们面临的这种国土因缘,外缘内境,一念无明起了以后,这种分别心,不断地相互作为增上显现,几乎都是恶法在显现,而且呈发展的趋势。我们发的善心,大家的善共业,非常的微弱,就没办法现行,这个障碍就重到这个地步,而且烦恼不断地细化,烦恼在不断地细化,千丝万缕。

这种因缘,这种多姿多彩的变现,就几乎让我们都丧失了这个入道的能力,不能够信受佛法,不能够深入佛法。或者想要深入佛法,摸不到门道儿。就是说一个作为修道者极不容易能够入到这种八正道里边来。你比如说,我们常说闻思的因缘不具足,闻思的能力又很差。说讲到佛法,什么是佛法?说空法,但是又不能善解善取佛法的空义,不知道什么是空,佛法的本怀,般若波罗蜜。甚至最麻烦的就是得少为足,稍微有一些所谓的轻安,或者法喜充满,就以为是禅定,就以为已经入到解脱境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止步不前,这是所有世间人和修道者的,全部面临的这样的一个障碍。

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土里面的真实情状。或者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能够稍微有一点相似胜解,但是又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福报,就纠在这里,上不去。很多时候,我想诸位同修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很难解缚。这就是魔乡,就把我们绑得死死的,全面的一个染污世界。所以在这样的里面,你不去警醒,我们常说,晨钟暮鼓要警醒世间人,一会儿没有法,你的心就沉没了,就淹没了。这是我们的第一点缘起。所以说经典里面讲到横截五恶道,就是要截断这个生死流。全凭还有这个横超一法,尚能转危为安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对这个《观经四帖疏》这部论典,可以说我个人心仪已久。当然好像在讲到法的时候,这个词好像不是很适合,但是特别能表达我这个欲诉的心情,想向大家分享。为什么呢?在净土的教法里边,除了五经一论之外,所有注释净土的论典中,有两大高峰不能逾越。一部就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弥陀要解》,另外一部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讲的《观经四帖疏》。

前者的作者是蕅益大师,后者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善导大师。这两位祖师虽然他们的年代相差很久远,但是他们都是教化力,辩才力,这种摄受力,可是非常出众的大祖师。但是他们的风格又是各有标立的。如果大家听过《弥陀要解》的话就会发现,蕅益大师他能把净土的理能够讲透,耐人寻味。这个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他可以把净土的事,能够说绝。就是你就觉得说,哎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原来如此。我们天天号称是一个净土行者,在修净土,原来发现自己的信愿居然有如此的不到之处。所以刚刚我们讲到了说,对于一些行者来讲,一定会有突出重围的增上作用,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蕅益大师的风格比较这种孤标,这种冷峻。

但是善导大师在摄受众生的时候,他就是情怀的,包揽的。当然这两位祖师爷他们都是非常一致,就是说苦修念佛是不绝的。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这么对比着讲呢?特别容易在我们学《四帖疏》的时候,容易上道。因为这两部著作的落脚点,它也没有离开这个信愿行,就是相信,愿望,念阿弥陀佛的范畴。但是它在演绎上是各有侧重的,大家学下来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弥陀要解》,它是重在于持名来印证信愿,这是它的一个特色和角度。这个《四帖疏》,它是要仰仗信愿来化为力行。所以大家听完会觉得说善导大师似乎会更接地气儿,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觉受吧。总之,《要解》来讲,它是以持名来带信愿的,就是说带出,引带出来这样的一个真信切愿的。

这个《四帖疏》,它是以信愿来引带持名。就是让我们把这个死尽偷心的这种信愿心,作为你匡正念佛,念念相应,它以信愿来引带,带到什么究竟处呢?就会让你觉得,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还不是用念佛来表达。可能我现在这样一说呢,大家未必有这个共鸣。但是总之我们就是说在听这个《四帖疏》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心地上的受用,这是第二个因缘。就是早就想给大家倾诉这个信愿,这个持名的这种,这样的一种法门显现吧。

第三点因缘,就是我们要认识到,《观经四帖疏》号称叫做楷定疏。就是它要有一个楷定古今显归本的这样的一个作用。什么叫做楷呀?楷就是,我们现在说写楷书,就是方方正正,一笔一划,一点儿丝毫都不含糊的。定就是决定的,正本清源的,还它的本来面目的。为什么这部宝典它会有这样的一种,类似于说好像绰号一样的。

因为《四帖疏》对于净土法门,它的这个易行难信的这个弘化面貌,当时在这个特别是在史上,历史上,在佛教史上,对于净土宗的弘化,很多人已经开始不断地产生什么呢?误解,曲解,甚至多解,就是过分地来解这个净土,给它设门槛,不断地加高。你比如说众所周知的,说净土是别时意,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具体的内容。就是因为别时意这个概念的提出,至少让佛教史上有一百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净土,不敢修了,因为觉得它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再比如说,依照着《观无量寿经》里面判的这个九品往生,不断地给它加码。比如说,上品上生就只有菩萨,登地菩萨才能够往生,中生至少也要阿罗汉,讲来讲去的话,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往生西方,越来越觉得不可能,都有这样的误区,这个后面我们会讲。就是说几乎是刻意无意地把本来是他力的一个法门,不断地给拽到自力这样的一种立场。让大家就觉得往生的水准需要的太高了,净土已经不堪修持了。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时代,很多人的法身慧命就几乎就夭折了,让人非常痛心。善导大师才发愿给《观无量寿经》写注解来楷定古今,就是说到底佛说的正义是什么意思,你听对了没有。

那么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希望大家达到两个点。一个是断疑,你不要以为说我已经现在相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肯定我是一个标准的净土行人,你到底敢不敢信阿弥陀佛?你确定是不是决定仰仗这个释迦牟尼佛说的,毫不怀疑?还不一定呢。所以就要循着古德,大祖师爷们,他们的这种决定信心,全身心地仰仗的这种信佛的力量,来带出来我们本有的这种功德。

所以第一个叫断疑。第二个叫归本,就是什么是净土法门的真正的核心血脉。因为我们有时候学着学着、走着走着会什么呀?会出现挪移,不由自主就挪位了呀。特别是这部宝典,你看印光法师就说到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说他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到《观经四帖疏》,它是净业行者的指南针。为什么这么说呢?善导大师在写作这部著作的时候呀,他也有因缘。他每天晚上祈祷,称佛名,然后每天晚上梦里都会有一位圣僧,圣僧前来给他指导说,让他说这段你应该怎么怎么写,那段是什么什么意思,才是它的正义。所以每天梦里边都来指导他,直至这部著作写完以后。而且连续三天晚上都有诸佛菩萨,在善导大师的梦里给他证明,说这个《四帖疏》的法义是深契,就是跟阿弥陀佛的愿心悲心,是完全吻合的。

所以才叫楷定疏。他在把这部著作写完以后,还给后人也留下了话,说什么呢?说此义已请证定竟。就是这部宝典呢,已经有圣人证明过了,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因为我们古代,在流通的过程中,它没有现在我们说,现在的校勘也有说一千个字里边可以允许你有一两个字的错误,好像这是正常的。但是善导大师说了,在流通他的这个时候,一句一字都不能加减,想要抄写流通这部论典的,就是要把它当做经典来这样来看待。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缘起,就是你要认识上它是一部楷定疏。

第四个缘起,就是我们要了解一下,因为有一些时候,确实这个知识上也要需要一些必备的功课。现在我们佛教徒,所谓的信徒呀,就是对教法掌握了解的太少。太少是什么呢?一个是背景知识,比如说佛教史上,了解的太少,二一个佛法的基本教义了解的太少,第三个比如说在家,连三皈五戒它的核心的所谓的受持,你守的是哪一点,他也搞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现在三大学佛(的弊病)。首先第一个,我们不了知过往,不知道佛法是怎么传过来的,不知道佛法为什么一直能够流传到现在,不知道它流传到现在,它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就包括光我们说,只讲净土一宗,那么根据祖师们他们的风格,表法的不同,一般通常也有三大流派。你们不要搞错,为什么这里讲善导大师的这一派,它也是异彩纷呈的。

比如说,我们众所众知的庐山慧远大师,他就是一个流派。为什么这么说,慧远大师所处的时代,人的根器还比较不错,还在像法时期。那个时代,比如说,他结的那个白莲旧社,他是第一人。但是,那会儿虽然说同期往生西方,有这样的导归。可是我们要知道,他们身体力行参与的部分,比我们现在要投入得多。也就是那会儿人的根性是比较充足的,他们还可以依照念佛三昧能够见佛,现前见佛,这样来修,来生西方。

但是大家要知道,虽然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首席祖师,可是他所处的时代,《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过来,还没有翻译过来。所以他们老人家当时修成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念佛三昧,依着《般舟三昧经》。他们往生的最低限,就是我们都得得这个念佛三昧,要入一心不乱。他就明着说过说,哎呀,诸三昧,名字很多,但是功高易进念佛最容易。这就我们为什么给他讲了一个叫做什么,叫做庐山慧远一个流派。

第二个还有一个流派,叫做什么呢,叫做慈愍三藏。慈悲的慈,怜愍的愍,愍念的愍。慈愍三藏又叫慧日法师,他代表着什么流呢,禅净双修,禅宗的禅,禅宗和净土。我们给大家讲的时候,不止一次的说过,落脚到我们汉传佛教中,几乎要么就是修禅的、参禅的,要么就是念佛的,就是这两大派系。当时因为禅宗非常兴盛,一定会有一些禅者就比较走偏。为什么,禅宗最麻烦的一个就是执着断灭空,断灭空。一旦他再深深地陷在这个空境里面,他就认为说一切诸法都是龟毛兔角,连善恶的标准都要把它泯灭掉,要把它摆平。没有善可修,没有恶可断,那你还念什么佛呢。还一会儿说东,在娑婆世界,一会儿说西,要往生西方。

他把这些概念都要把它泯灭掉。但是泯着泯着,就容易入到这个断灭空。比如说,后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讲过,他提出来一个什么概念呢,说东方人造恶,往生到西方。说西方人造恶,往哪儿往生。好了,好多禅者认知偏颇的,把这个作为论调来印证说,实际上本质上没有一个东西方,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十万亿国土之遥,当下就是。为什么,因为没有东方、西方国土嘛。

东方人造了罪往西方,西方人造了罪往哪儿走。很多人,为什么我们听法,不能够得正解。他不知道惠能大师的用意,慈悲心,不在于破净土,而在于泯东西。从禅宗来讲,是实际真如一法不立。所以你不能有一个东西的概念,它会障你当下的心性之道。但是结果他把这个法就挪在净土这边来用,以法谤法。本来是两个法,都是一流的法,他把它掺在一起,相互破斥。

再比如说,当时《维摩诘经》也很流行,《维摩诘经》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心净则国土净。所以大家都认为说,心净了就好,当下就净心,都不信净土了。就觉得不必说,何处有净土,此心当下,还何处有净土。还讲到说,凡愚不了自性的,不知道自己心中的净土,还撵到西边去。种种诸如此类的,都属于禅宗的偏见、偏门。在这样的情况下,比如说,慧日慈愍三藏,他就对于禅宗的这些偏见,极力地排斥,大力地来批评他们堕于这种断灭空,然后废舍了修善万行。他主张禅净双修。因为那个时候,从禅转向净土的人很多。特别是他这个流派,后来我们都知道永明延寿禅师,也是继承了他,作为一个禅净双修,净土宗祖师的一个代表。这是第二大流派,叫做慈愍三藏流。又一个风格。

我们今天给大家讲的叫做什么,叫做昙鸾祖师,中间还有一个道绰大师,昙鸾善导流。这一流派,他把净土演绎成怎样殊胜的一个姿态呢,他把净土发出了难信易行的根本判教。他认为说,我们修行净土呀,成就的关键核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修行净土成就的根本。也就是他把他力的修法提到首席,提到最高端处来显现。所以当时昙鸾大师就提出了易行道,难行道。说你靠自己吭哧吭哧地修,太不容易了。只有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叫什么,这叫易行道。

道绰大师又提出来了,我们自己去修,一步一步地走,这叫做圣道门。但是我们现在圣道门很难成就,必须仰仗净土门,仰仗净土。特别是道绰大师他是非常接地气的,针对我们现实情况。为什么呢,他当时对于这种时代性,众生的这种现实的特征,他很负责和很自知之明地提出来说,修学佛法要时节和教法要相应。就是你不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已经大家都不行了,你还在提倡说,古人才能成就的法,现在的人成就不了。

所以他当时就提出来,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你时机和教法,是不是明智地能够对接上,如果说成白话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说了说,因为我们末法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大家依着这个圣道门修行,连解都解不开了,不要说去悟了。所以他说到说,净土法门是适合现在这个钝根,这个时代都是钝根,然后,极容易造恶者唯一的法门。

这一流派流传下来以后,善导大师又把它接住,并且进行了很好的发扬光大。他提出净土法门是针对什么呀,就是给你罪恶生死凡夫,主要针对你这么些人设定的。到末法时期了,几乎人人都是罪恶生死凡夫了,那就正好。所以他讲到说,摄凡夫能够入菩萨才能够去的报土。摄凡夫入报土,全凭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决定性四两拨千斤的增上因缘。大家要记住。这是昙鸾善导大师流的根本修学特色。我们这一部宝典,这部论典给大家交代的,就是这个修行手法,这个修行手法。这是我们给大家讲这一堂法,这次课程,主要的四点缘起。

当然下来我们还有第二个版块要说一下。我们常说饮水思源。希望大家,我们一起现在也要感恩,我们今天有这样的闻思机会。为什么要感恩呢,当然也实话告诉大家,今天感恩不是说感恩什么阿弥陀佛愿力慈悲,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不感恩这些人。第一个感恩的是谁?可能大家也会讲到说,是不是韦提希夫人?因为《观无量寿经》是韦提希夫人受到她儿子阿阇世王,要把爹妈都给杀了,逼迫到苦到极致的时候,才生出来这样的一种出离心。去请问释迦牟尼佛说,她要生无忧恼处,希望释迦牟尼佛教她思惟,让她正受。所以好像韦提希夫人是这部经典的请问者,才有《观无量寿经》,才有《观经四帖疏》。我告诉诸位,也不是。

我们今天要感恩的第一位,让这个法能够缘起地出现在娑婆世界的第一人是谁,是提婆达多,大家要搞清楚。只有提婆达多伙同阿阇世王,他去教唆阿阇世王,就是给搬弄是非,去挑拨离间去了。阿阇世王本来他不是要把他的父王要囚禁到冷宫里面,他要篡王位的。是这个提婆达多去给他说了,说上辈子他们强行把你弄死,你才投胎转世到皇宫。当时还有证据,说他一个小指头,当时被摔下来把他想弄死,摔下来摔伤了。

结果这个阿阇世王被他的煽风点火,一下子给点起来以后,才引发这么一场宫廷***,引发的宫廷***。所以,他就教唆说,我把释迦牟尼佛弄死,然后我作新佛。你把你的父王给让他打入冷宫,让他自己自尽,那么你来作新的国王。咱们俩一唱一和,我是法王,你是人王,教化这个世界。这个阿阇世就听了他的谗言,才引发出这一场宫廷***,才引发出韦提希夫人去请问释迦牟尼佛,才引发出一部《观无量寿经》,才有善导大师注释这部《观经四帖疏》。所以大家要知道,在《法华经》里边,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全凭提婆达多善知识。大家要知道,这个不是释迦牟尼佛说,佛陀修行得好,能够安忍,所以才把提婆达多观照成说他是善知识,不是这样的。

我告诉大家,是提婆达多的真实功德,他就是无上的善知识,无上的善知识。如果没有他这一个恶念的缘起、挑拨,我们现在就没办法能够学到《观无量寿经》,他是第一缘起,大家要知道。所以我们今天好像拐弯抹角地剑走偏锋地,居然感恩这么个人。而且我们依着这个表的法,大家也要知道,《观经四帖疏》里面讲的,为什么叫做只是称念求往生,它的高水平的见解就在这样。就是一旦入到成佛之道,真正的解脱之法,根本就不在善恶上论。你这个韦提希是个善人,这个阿阇世是一个恶子,都不在这个份儿上论,论什么?只论第一义教法。就是不论善恶,只论真法。看你是不是缘起给我们引发出来真正的解脱成佛之法,在这个上面讲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忘了后面还有两句:自净其意,才是真佛教。是解脱法,是成佛法。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第一个感恩的居然是提婆达多。抛开他们的世间的这种恩怨,善恶因缘,重在就是他把真法的因缘给引发,让释迦牟尼佛宣说出来,他是真善知识。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有出离心,娑婆世界就是逼迫的,你只要有一念的轻松自在,满怀希望地投入进去,那你就入了魔乡境界,就是这样。这就是这个法,这个法就是这么表,这么修的,你不要搞错。我们讲到说净土的资粮叫信愿行。可以说是一种亲因助缘。

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它也有亲因,第一亲因就是提婆达多。但是如果没有第二个助缘,我们要感恩的人,我们现在还学不到,为什么?第二位要感恩的,也不是这些大祖师们的注释,或者说他们不断地流通,而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一位居士大德,叫杨仁山。因为众所周知,在民国年间,晚清民国年间,那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晚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的这种欺负,加上我们太平天国,就是内外的这种内忧外患,那个时候要强国,要救亡的,这种国人的主旋律。

所以在那个时候,反而这种什么洋务派呀,什么维新派呀,都出现了。在这种学术界,在佛教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僧俗的大德。所以在清末,特别是民国年间,是我们佛教也算是一次大兴的,就是至少是一次兴盛期吧,可以这么说。你比如说从高僧而言,我们都知道大师级的人物,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这是两大最高的山峰了。其次还有弘一大师,太虚大师,谛闲法师这些高僧大德。相信我们讲到当时,还有一批大的护法居士,大家也会耳熟能详。比如说护持印光法师,几部论典一下子在佛教界声名鹊起的,就是高鹤年居士,相信大家都听过。还有当时的韩清净,我们都看过江味农居士写过一篇《金刚经讲义》,包括我们学习丁福保的大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等这些,也都是当时民国年间的居士大德,甚至包括画画的丰子恺。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气象,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驱者,在引领的先进人物,杨仁山居士算是一个代表,算是一个代表。他对于当时护教、流通是功不可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唐朝善导大师注释这部《观经四帖疏》,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个法宝就没了,就遗失掉了。你比如说,当时对《观无量寿经》的注释,很多的祖师大德都有注解,智者大师很著名,还有清凉国师,还有元照律师,这是律宗的祖师爷,都对《观无量寿经》有注释。从中也可见当时《观无量寿经》的影响力有多大。当然,后来只有智者大师的一直给流传下来,其他的都遗失了。全凭杨仁山居士在光绪年间,从日本,所以你看这个法宝的因缘,我们末法时期了,居然这个福报有这么大。是从日本又把它这个法缘给转接回来,重新回到我们东土。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诸位四众弟子,大家去到南京,可以去参观一下金陵刻经处。我们真正的四众弟子是有这样的情怀的人,去到金陵刻经处,也会被感染的,会受感动。为什么呢?现在杨仁山居士的这个墓,是石头砌的这样的一个塔,还在那个院子里。金陵刻经处并不起眼,还在南京。但是它当时这个木刻版,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出来,还有很多佛菩萨的这种画像,一张纸上去这样拓下来。就是那个风格,那种古朴,那种流通法宝,这种默默无闻的这些,这些可能大菩萨潜在其中,现在去了还是这么一番情形。你去参观一下,就觉得真的是不忍圣教衰啊!这就是杨仁山居士当时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所以他可以说在法宝的流通上,他在佛教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今天能够学习《观经四帖疏》,一个是亲因提婆达多,二一个要感恩杨仁山居士,这个居士大德。这个给大家提及一下。那好,我们这第一堂课,这个论前玄谈内容就过去一大半。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要稍微细致介绍一下善导大师,这部论典的作者。

首先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看这个论题,叫《观经四帖疏》。《观经四帖疏》,就说明它这里边大的版块有四个内容。我们下面要从玄义分讲起,这是后话。那么实际上,善导大师的全部著作,留下来的,还有一些也是遗失掉的就没办法再去亲近、闻熏了。留下来现在俱全的,它号称叫五部九卷,这个是一个知识,大家要了解一下。也就是说有五部著作,一个叫做《观念法门》,都是讲念佛,修净土,《观念法门》有一卷;还有一个叫《法事赞》,一共有两卷;还有一部叫《往生礼赞》,又有一卷;还有一部叫《般舟赞》,又有一卷。这前面的这一共有五卷,叫四部,已经是四部。那么再加上咱们要讲的《观经四帖疏》一共有四卷、五部,加起来是九卷。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留下来的法宝,通常被称为五部九卷。这个我们了解一下。

那么,善导大师他出生在隋朝。在隋朝大业九年,也就是唐朝快要成立的六一三年,六一八年之前。是安徽人。当然也有种说法,说他是山东的,但是基本上主流都认为是安徽人,他姓朱,朱元璋的朱。

善导大师少年的时候就投身佛门,随着明胜法师出家了。但是他的善根呢,显发得很快。就像我们现在学佛,或者出家的小师父,能够宿世地修行,一下子快速地把它连接起来一样。刚开始他修学佛法,是修学读诵《法华经》,还有《维摩诘经》。那个时代《维摩诘经》很流行。那么后来有一次他无意中见到西方变相图,大概就是说太熟悉了吧,因为史上也说他是弥陀再来,这样演绎的,这样示现的。但是可能就是从他的相续的业果轮回中,可能极乐世界太熟悉了,突然间把他本有的亲切感,就给激发出来了,特别感动。看到西方变相图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开始发愿要往生净土,就修这个法。

修这个法以后,后来他受戒以后,跟另外的法师就一起在研习《观无量寿经》。大家要搞清楚,他是在研习,不是在研究。什么叫研习呢,就是钻研来修学这个法门,是动真格的去实操、实行的。由于这样的话,后来他就抉择了,他发现这个法门是他了生脱死的最佳最上的方法,就开始修这个观佛三昧。修这个观佛三昧,当时在终南山修的时候,还真的是入到这个三昧了。常见到西方的宝阁呀、金地呀、楼阁等等,这些宝座等等,都在他的定中,如对目前。

那么他的这个念佛三昧修成就以后,后来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又去到山西。山西众所周知有一个名胜,叫玄中寺。山西这个玄中寺,他去拜见道绰大师的时候呢,听他讲《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讲到说怎么样就继承了他的这个净土一脉,就死心塌地就修这个法、传这个法。后来到终南山,又继续在终南山叫悟真寺这么一个地方去弘化,还老去当时的长安,去京城里边去走走。后面由于他的德行起来了,因缘起来了以后,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就移居到当时的长安,住在实际寺,实际寺。

你看他老人家住的这个寺院的名字,一个叫悟真寺,一个叫实际寺,确确实实他的行持是动真格的。在前面也给大家讲过,三九天念佛念得汗流浃背,念一声佛号,出一道光明,所以被叫光明和尚。六十岁的时候,还被派去造龙门大佛,就是在现在我们说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他在那儿建设了三年,在那待来着,一直把这个龙门大窟给建起来以后,六十九岁的时候圆寂了。这是他大概一生的一个生卒年代吧。

那么善导大师的这种行持,我们也不止一次地跟大家讲过了,包括前面说念佛这样的一种苦修,对于戒律的这种非常地严持,秋毫不犯。他有一个有名的一个法就是什么,从来没有正面看过女众,没有正面说盯着这样看过女众。而且非常不再贪恋这个名利,就是完全不留恋这个世间的名利。

但是他在护教上面是一丝不苟的,我们给大家讲过为什么叫光明和尚。还有一个就是他跟另外一个法师在当时的西京寺斗法,斗法,由于对方对净土法门有一些误解,说净土法门不是这辈子就能了生脱死的,只不过就是说佛陀的一个方便善巧,给这些善根不足的,没什么本事的人,就是让他们再积累积累,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再说,就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善导大师为了印证说他所解的净土法门才是正脉,就是当生了生脱死的法,跟他在西京寺斗法。斗法呢,诸佛菩萨给他作证,全堂的佛像都现证,现放光明。那我们现在想想就会觉得说,哎呀,给他证明他光明,他这个人肯定有神通,他确实有神通。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神通,这个神瑞相呀,也不是说你有点神通就给你显,他不能以神力所致,是以虔诚恭敬心所招感的。虔诚恭敬,诚心所招,非神力所致。就像慧远大师当时建寺了以后,江上面来了一个金像,金色的佛像,菩萨像,结果好多人打捞就打捞不起来,最后慧远大师在江上去做佛事祈请,他自己冒出来。我们听起来好像祖师们都有这样大的好像威德神力,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诚心所致,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为什么善导大师还有一次因缘是什么呢,有人去拜见他的时候,他为了度化这个人,这个人的福报因缘也到了,他干吗呢?他就把极乐世界当场现给他看,这个人一看极乐世界以后说,呀,真的有极乐世界,就像我们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的一个口一样,他一看真的有极乐世界,信心满满的,全部的这个信愿心,信愿生起来了,信就转为证了,直接就出去就舍报就归西了。他有这样的功德。

那我们一般来理解这种祖师们显现的这种绝无仅有的因缘,都会觉得说这就是一种神通力,我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一种信愿力,我们今天讲信愿,那就要把它提出来。为什么呢,你比如说善导大师,他把这个信愿力修的这个法已经成就了念佛三昧,所以他唯心所现的净土,比如说唯心所现的净土,阿弥陀佛也是唯心所现的净土,善导大师也是唯心所现的净土,这个净土,千灯一光,合在一起了,他已经证到这个唯心所现,现成的极乐世界了。那么善导大师在证之前,他也是借阿弥陀佛的唯心所现的净土境界,带出来他本自心所现的。他现在修成就了以后,又可以转带别人,现给他看,就这么个原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性,每个人的心性,众生的心性又是一个心性,你的心性修成就了,把净土圆满在这儿了,那么你就可以带出来他的那个心性,也把净土圆满在这儿,这个唯识上不是叫带质境嘛。

怎么讲呢,也就是说,比如说,假如果这会儿善导大师在这儿,他把极乐世界修成就的现给你看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看呢?也是由于善导大师修的极乐世界把你本具的极乐世界的功德给带出来了,引发了这个增上力,由于祖师爷的这种信愿极强的这种心力,带出来我们的信愿功德,我们的信愿功德跟他的信愿功德一旦持平,这个极乐世界当下就现,它一现,就等于他信愿转成他证到这个境界了,直接就走了,就这么个原理。所以大家知道,就是把这个带质境直接转化为他的性境现量,唯识上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现在听起来好像说,呀,匪夷所思,他把极乐世界现给他看!殊不知实际上就是人家成功地引发有缘众生同步成就了这个净土的净业。这就叫所谓的度化众生,现给他看。所以原理很简单,确实存在。

当然我们讲到说善导大师,说到示现这个法。我们就再插个小曲。我们常讲的,这个是这个佛示现,那个是哪个菩萨示现,到底什么是示现呢?难道他真的是像神话电视剧里面摇身一变,变成的吗?不是的。他也是就着这个轮回的这个戏演出来的。你比如说阿弥陀佛示现的善导大师,他就真的是个善导大师。诸佛菩萨他示现是个人,他就真的是个人,他示现是个鬼,他就真的是个鬼,他示现是个天,他就真的是个天人。只不过他示现成个人,他就在人的因缘中会什么呀,能够起佛的妙用,就这样。

你说他是佛吗?他不是,他只是个人。你说他是个人吗?他又跟佛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威德显现。所以你说示现这一法,大家要知道,他也是把这个正遍知的大圆满觉,以我们以为的这个四大结合的色身给体现出来,所以叫做示现,弥陀再来。所以他既是善导大师,真实历史上生活过的善导大师,他又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所示现的一个化身。大家要如是生信,如是胜解。

那么我们特别下面要介绍一下,就是说善导大师对于净土法义的阐述的这个立足点,我们前面讲到,就是说真的是别具一格,突出重围的。为什么老用这个词,善导大师对于净土的讲解,可以说是立足于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教法,但是他并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上作任何的停留,而是直通到阿弥陀佛的愿力本怀上,他是这么来讲净土。就没有被释迦牟尼佛的这种什么开权显实呀,前面的铺垫呀,为实施权呀,就没有在这个上面停留,直通到极乐世界的教主弥陀的本怀,他是这样的一种法。所以为什么他的法虽然是契机契理,但是它非常很妙,很难掌握,很难拿捏。当然掌握和拿捏是鉴于我们现在听的角度而言的,不是说它真的,法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比如说,从契机契理而言,我们讲到契机契理,契理就是说你要跟佛讲的法要同步,不能违背。但是他在同步释迦牟尼佛深广的这个教法中,善导大师把释迦牟尼佛的法给挖到最深,这是从契理来讲。甚至我们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没说的他都敢说,我们只能说是没有明说的,他敢把它明说出来。他这么挖,这么来契理。所以后面后世的演绎中,有的人就认为善导大师讲的法太过分了,有这种说法,那是因为被后人演绎得过分了,不是这个法有过分。这是从契理来讲的。

从契机而言呢,大家要知道,几乎所有的祖师弘扬净土,都是带着万善同修导归净土的这个套路的,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讲净土说是易行难信,可是从易行而言,我们东土的祖师都比较含蓄,不能够彻底放开。你看在讲到净土的时候,似乎就是不断地在兼容,在包揽,就是一直在兼容和包揽能力很强,就有点类似我们古人说的,古代的皇帝常行一种叫羁縻政策,就没有把它说一针见血地挠到那个痛处痒处,说反正大家往这儿走就行了,还可以可以,大家一起过来。所以你看我们在弘净土的时候,基本上都很多话会说什么,比如说学华严的,华严导归极乐,不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嘛。

特别是学天台的,叫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好像这就是一个非常官方的,容不得批判的一种思想。再比如说我们常讲到说,怎么讲呢,就是说各个宗派,诸宗融会净土,导归净土,又讲到什么禅净双修。反正我们总是在讲净土的时候,总想面面俱到,反而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所以善导大师他就是起这个正脉,他就彻头彻尾地,根本没有跟你讲那么多,他就直接戳到弥陀的愿力上去。说你说这些根本不必在这个,他说直接修行,就立足于弥陀的本愿,面对的就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就这样。不跟你再做其他的商量,不认你什么,还要讲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说什么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说念一了才生极乐,他不认这一套。

甚至我们每天在念《一心皈命文》的时候说,在祈请弥陀说,承佛慈力,重罪消灭,善根增长,或者说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都会觉得说带这些法。为什么要带这些法呢?就是说有点儿预设,带了几丝担心,都会有,大家扪心问一下是不是这样。说白了,就害怕自己还是往生不了,时时刻刻觉得很难往生。所以善导大师为什么叫楷定经呢,他就是说,你只要相信弥陀愿力本怀,彻头彻尾确认自己是生死凡夫,以信愿力持佛名号,就这么一个,你就要作得生想,作必定往生想,你就只管念,将来就往生,就这么一个一带一路法。这是善导大师对于净土最纯粹的挖掘。所以他在契机上面来讲,他完全抛开了所谓的万善同修,就只弘扬这个弥陀愿力,称名往生,把契机的广度调到最广,调频到最广,辐射度最广。他是这样来把这个一代教法契机契理。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是善导大师。

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呢,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善导大师的这部《观经四帖疏》,因为号称是弥陀化身嘛,所以说,只能够我们信任他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梦里面给他指点的这个和尚其实就是阿弥陀佛化现的,那就等同于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是一点。二一个就是他对净土的传承已经直接到原始点了,他彻底就是,因为净土的根本法就是易行难信。就攻克这两点。

所以我们今天跟大家也是讲这么多,大家要有一个思想准备,特别是对于所有的净土行者来讲,学习《观经四帖疏》要出现一种什么效果,打个比方,我们也都号称念佛的净土行人,但是大家尝试着揣测一下自己,面对一下自己的真正心态。就像提了一桶水,真的将来要往生,就是说要汇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大愿海中,清净海众菩萨中。但是我们就提着这桶水不放,一路上就艰辛跋涉,走得又担心它蒸发了,又担心它撒到地上,就护着这一桶不放,提得很辛苦,号称我要把这桶水要汇到海里去。如果说陷入到这种修行窘境的同修行者,那么听了这个《观经四帖疏》,会有巨大的加持力。为什么?善导大师讲的这个法劝诫我们,就是你不要再提着这桶水往海边走了,你放开胸怀,你彻底仰仗,就把这桶水噌地倒在河里边就行了。

你只要把这一桶水现在就能倒在河里边,就保证你的这桶水将来不管它怎么样曲折荡漾,一定会东流入海。你就放开了倒水就行,就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就直接只管念佛就可以了,一直进行下去,你都不要管它说,一会儿拐出去,一会儿绕回来,不要管它,一定会入海,必定入海,只要你倒的时候就确定了它会入海。这就是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里面所说的,称名,乘本愿,摄罪恶生死凡夫直接往生报土,这个一定能成功。所以希望大家对于《观经四帖疏》的学修态度也要调到这个准备和承受力上来。

当然我们讲之前也要略说一下,因为立一法就生百弊,并不是说法有问题,而是随着人的根性给它上面横生枝节,或者说滥竽充数。所以说我们在讲之前一定要提醒大家,我们讲《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他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我们前面说了,他是,一般地我们是以持名来引带信愿,但是善导大师的修法就是说,以信愿来提升持名。并不是他不让持名,或者完全不念,甚至乃说,就恶人往生正机等等这一些的,那么这都是一些可以说是过度的发挥,反而带出来一种有碍普度的效果,那就是断法人,灭法人。所以在此先声明一下,我们只是在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正脉,但并不是在这里在宣讲这个所谓像比如说流传到日本的净土真宗那样的一种法义,大家一定要拣别清楚。

那好,今天这是我们第一节课的课程,先给大家说这么多。那么因为这次这个法务呢,虽然身在普陀山,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法务,还有另外的一些学修共修,常住上的,那么精力牵扯,不可能像往常说每周讲,所以现在我们暂定的是半月一讲。今天我们这是因为是大年二十八,本来应该正常的日子在初一初二,那么大年二十八给大家讲第一讲,来年我们大概在正月十六,也就是二月二十号,同时间进行第二讲。

第二讲我们就迈入到《观经四帖疏》的四帖的四分里边,包括它的玄义分里边的具体内容。如果大家有兴趣继续相续闻思的呢,大家也可以自己去预习一下,了解一下善导大师这个人物背景,特别可以看一下净土十三祖,乃至他们各自的修学特色。然后《观经四帖疏》在净土宗乃至一代教法中的地位,和善导大师这种笃实真修的这种行持,让人敬佩不已,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激荡一下我们这种求生西方的信愿之心。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合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阿弥陀佛。

(第二讲)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我们闻思讲堂群三的各位莲友们,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第二个课时了。今天也特别随喜在场,我们现场也增加了很多的听法众,特别是在普陀山,大家还得漂洋过海,为法而来,所以由衷地随喜大家有这种发心。本来还想着说,坐在这个正趣堂,面对着海上的众生多讲。那还是我们人世界为本,所以今天也很高兴跟大家在一起,来一起学习这个甚深妙法。

其实我们来听法,是一件特大的好事儿。这个并不是说我在这里,好像说咱们坐在一起,说点儿好听的,找一个共同语言,乃至说唠唠叨叨,在这儿叨扰大家。听闻佛法,我们都是生生世世这么过来,积攒到这辈子。所以每当我们,你要听一遍,就从心地上走一遍,也就是我们说的从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边过一遍。虽然现在好像有的说还达不到,用不着,起不来。特别像我们讲到的《观经四帖疏》,要告诉大家,这是从心地上通透了以后才能达到的这种安心顶点,安心起行法。

这个《观经四帖疏》讲的内容,我们听下去的话好像,因为我们前面也学习了《弥陀要解》,有可能会觉得很土,怎么这么实在。但是我要告诉诸位,你的心力越提升上来,跟这个净土一门,也就是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越相应,你会觉得说,你觉得越来越近,反而会觉得它越来越广,越来越高远,这是对的。

这个法一般的人是接不着的。我们发心供养这么一遍,为什么呢?就是说,哪怕我们在里边熏习一遍,你听进去了,虽然暂时这个说心地也罢,愿行也罢,境界也罢,到不了这里。但是大家想想我们有时候的悟性是怎么来的?怎么在某种情况下,一言对机,触景生情,突然会觉得法喜充满,这是怎么来的?就是过去世听法听来的,甚至你根本当时也没听懂,就这么过了一遍,懵懵懂懂跟着法师大德走了一遍而已。打个比方,就跟买电器一样,现在有的很多功能,比如说手机,这么多功能,你暂时你不会弄,弄不上,但是你先让它在这儿。

因为它这个科技一直在翻新,如果你的心慢慢地也提高,就是这个技术你掌握了以后,你再把这个手机的功能拿在手上,那这个用处就是说,等于说方便所在,它提供的作用,种种的功能,你会得心应手。我们听法也是这样,你先听进去,不懂也不要紧,等你的见地,行持,福慧增长起来的时候,它会出来应你的机,知道吧。你的感悟,你的觉受,等到那个层面的时候,它又是一番风景,全凭我们现在能够听进去。如果你熏不进去,没有这个法,那么你机缘现前的时候,你也没办法相应。所以大家莫要疲厌,或者小瞧这个闻法功德,这是我们提前说一下。

我们讲到这个《观经四帖疏》,今天迈入了正题,就看一下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叫《观经四帖疏》。这是一个略称,就是简称,它的全称叫做《佛说观无量寿经疏》。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经典的讲解。有时候如果说古人对一部经典的讲解,一般把它称之为疏。有的时候随着时代的流淌,后来又读不懂了,那就给它进一步地再进行再注释,就有时候叫做钞。所以有时候大家会看到,比如说讲《弥陀经》还有一部叫《弥陀疏钞》,这是再讲解。这里讲的是给它的一个直接对经典的注释。

观经,就是我们说所注释的经,四帖疏是它能解释的名。为什么简称呢?就像你看智者大师是天台宗,他也讲《法华经》讲得非常出名,但是他讲《法华经》,讲到《妙法莲华经文句》的时候就叫《法华文句》,讲《妙法莲华经》这个玄义的时候叫《法华玄义》,也是简称,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说从这个内容上分了四帖疏?它分了四个版块。其实我们发心给大家学的,最最重要的反而是第一个版块,叫玄义分。这个法本,你就翻开第一页过了,第二页就是目录,目录上面讲到第一个玄义分,第一卷。玄义分是讲什么呢?就是讲《观无量寿经》的宗旨。里边一些内容,当时对这部经典的误解,历史上曾出现怎样的误判,善导大师把它拨云见日,力挽狂澜地,所谓的我们上一讲的楷定疏的内容就体现在玄义分里面最多。

第二个叫做序分义,就是讲它的《观经》里边的序文,为什么讲这部经典,怎样的缘起。后边两个版块,一个叫定善义,一个叫散善义。这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讲到十六种观法,就是我们现在修行的法门。一会儿让你观这个落日,一会儿让你观这个水,一会儿观琉璃地等等,到十三观的时候是一个分水岭。为什么呢?因为前十二观都是一般的凡夫心力很难到达。你看我们现在的心力,所感的我后面就这么一尊佛像,这也是个阿弥陀佛的形象,比人还小。一般我们现在凡夫的心力,能够观到一丈六的一个金身就算不错了。你说观西方三圣遍满虚空,说他说莲花叶上面的一个叶子就不知道有多少脉络,像天画一样,你的心力根本达不到。

所以大家要知道《观无量寿经》也不是光给人道讲的,人道里边其实到这个时代,最适合的就是观第十三观,就是叫劣应身,跟我们人身高差不多,观这样的阿弥陀佛。但是前面的这十三个都属于要修定力,你有定功了,才能观得出来。你比如说我们就讲到说,里面有一个内容叫开眼闭眼。大家尝试一下,你这会儿忆念设想阿弥陀佛,把他的形象想一遍,眼睛开合的时候会不会受干扰?他里面的要求达到标准是开眼闭眼如如不动。

就跟我们念阿弥陀佛,持名念佛的时候,不管是有人叫唤,有人干扰,在动在静,你都能名号不断,相续起来,是一个道理。所以这叫定善义。后面第四个版块其实比较重要反而,为什么呢?它叫散善义,就解释的最后三观九品,九品往生。那里边种种的就讲到说,你再怎么不济,再怎么修行差,甚至你什么坏事都做绝,依然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法。这四个版块合在一起,称之为四帖疏。这我们做一个内容上的讲解。

我们今天开始从第四页讲起,翻到第四页,玄义分。我们今天来看玄义分,第一个部分。什么叫做玄呢?我们都讲到佛法里边讲到说谈玄说妙,玄就是什么呢?就是先给你把它挂在前面,让你有所总体的了知和把握,这是玄的第一个意思。玄嘛,就像我们说悬在前边,有点儿谐音。那么这个玄义的玄的正解是什么呢,是幽远深妙的意思。

就是一般情况下,一般乱的这种平常心,一般在红尘滚滚里边,你根本达不到。你必须来听,好好地坐下来听,认认真真地思惟,然后不断地参悟,还要相续他提供出来的这个行持,你要去实践,那么慢慢慢慢你才能达到这个既幽又远,很深,微妙的意思,这就叫玄义分。所以大家要知道,先谈经文的大概的宗旨就是从玄义分讲起来。我们说到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就是你看这个经典,倒是也看得懂,也字认得,但是你看来看去,有些东西你就是看不出来,你只能看出来你看出来的,你看不出来的,需要另外的人看出来的,给你讲,那么相互,这就叫互作增上,叫闻思修。

所以我们讲佛法,大家来听闻,要解,也是有讲究的。你首先第一个你要有正解,不是要偏解。什么叫正解呢?就是佛讲的一切法,说这部经典,说这法的本意是让你断恶修善,求解脱,成佛道。一定不能失去了这个中轴,正脉。所以说你只有听到了正解,不要产生偏解了以后,你才能正得这个利益,就是能不偏不倚,正正好得到这个法的利益,能够得这个正利益。就是正是佛想让你听明白的,往这儿会的这个利益,你要善会佛意,这叫做正解。另外还有一个解叫做适解,就是适合的适,不是过解。大家听明白,适解和过解不一样。适合的适是什么?就正正好。我们有时候讲到说过犹不及,为什么这么说?你听对了,听适合了,你就把佛讲的这部经典的原意,能够怎么说呢?就正中下怀,把它的利益调到最大化,能够得这个殊胜的力用。

所以为什么叫善解佛意,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部经典能于此方国土里边的我们这些众生,能够得什么法,得什么利益,你要听得正正好刚刚好,不能少,也不要多。少了,你没有领解佛的意思,多了,就把你凡夫的心给劈头盖脸盖上去,把佛的本意给什么呀?给歪曲掉,给复杂化,或者走偏。第三个,这是我们讲净土法门比较重要的,就是定解,不是要不定解。什么叫定解呢?就是我们念《弥陀经》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念到说,哎呀,说在极乐世界,水鸟树林,鹦鹉舍利,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欲令法音宣流,其音演畅五根五力。听过这个法,这句话。什么叫做五根五力?第一个,给你信根。就是听了这个法,我就笃定了,相信了,就这么办,这要信根要扎下去。

有了信根,你还经不起别人的忽悠,知道吧,这一风吹,那一动荡,你就走了,歪了,不依这个法了。所以第二个叫增长信力,这叫做定解。决定深信,决定要往生,相信我一定能得生而念佛。这叫做定解,非不定解。第四个,什么叫做玄义的讲解,我们讲到深解这个玄义,就是叫巧解,而不是拙解,笨拙的拙,拙劣的拙。就是说我们来学习,当然我们需要一些知识性的了解,要不然你云里雾里,有的坐在这儿,根本就听不懂,这是说什么呢?从来没有在这里面泡过。但是你知道了,还不能够只仅仅只有匠气的这种贯文,或者这种宣科,大家一定要从信仰,从这个纯正的信仰,仰信佛菩萨的这个功德,从自己的心地修证的体悟中和感应里边,才能跟有缘的大家,去分享这个微妙的见解法义。所以要巧解,不要拙解。

现在好多时候,其实我们看经书,或者学习论典,看上去好像还弄得进来出去很自如,实际上他很拙,没有这个巧。我今天告诉大家,怎么能达到最巧呢?就是相信,这是最直接的一条路。所以说,这个就是玄义的意思。你看,智者大师修的法华三昧,所以才讲《法华玄义》,我们善导大师他是证得了念佛三昧,所以才借《观无量寿经》的这个开示,注释了一部叫做《观无量寿经疏》,观经的玄义在一开始就讲,是这么个意思,叫做玄义。

那好,诸位,我们大家先来关注一下,其实今天头几句,其实也比较重要。可能读的时候都读过。你看,第一句黑体字就九个字,叫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就是劝大家,你看这个劝字是什么意思?又力,再加点儿力,再把自己的烦恼洗一洗,不清净的心洗一洗。再往这个三宝上靠拢,再往上面依托,全身心的皈依,就这个意思。所以要先劝,我们就听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大部头的一部论典,都还要开始先劝?说实在的,善导大师在这里先调动大众发心皈依三宝。我们现在在汉传佛教到这个时代,学习,特别是学习论典,有些东西是流失的。到后来的时代中,你看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比较著名的论典,一般刚开始基本上就是一封序了。大家看到,就是这个作者,这个大祖师爷,他先写一封序,固然说序里面也提出来一种他的发心,对大家的劝诫,想让大家开示到这个法门的殊胜,功德,得到真实的利益。

但是真正的古印度的论典,特别是刚刚翻译到咱们东土的论典里面,其实一开始的标准模式,都是先要念这个《归敬颂》。大家有了解到,比如说,在中国的论典里面,最著名翻译过来的《大乘起信论》,这个有的知道,有的听也没听过,一开始就是《归敬颂》。甚至佛法整个论典里面最根本的核心大论,比如说《中论》,《中论》是讲般若智慧的,讲空性的,但是他开始还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念的是《归敬颂》。现在我们有时候就没有了,只能见到一篇序文,这就是一种演变,演变就没有这个宗教仪式感。所以,你看在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作疏,还是给大家说,先要劝大家大众发愿归三宝,而有这么一大篇的偈颂。

我们从中看,不管说在僧在俗,出家久近,学佛长短,皈依是学佛的初门,也是久修深证者的印证。大家要知道,就是个皈依法。刚刚学佛的行者,刚刚才迈入佛法,啥都不懂,进来看,看你皈依进到佛门,就看你是不是明白了皈依法。现在好多时候不明白皈依法。我偶尔有时到那边放生去了,有过来也打个闲岔的,说耍逗趣的,开点儿戏论,他说我也要皈依佛门,但是我还要吃肉。因为我们不是正在放生嘛。他就不明白,皈依了,可以吃肉。我常说到,不要杀人放火就可以皈依,杀人放火了,后悔了,也能皈依,这就叫皈依法。

不知道嘛。很多人一听到皈依,吓也吓死了,说从此以后什么也不能干了。就有人问过我说,皈依了以后说,那不行,他还想成家。你说我们现在对皈依法就不明了,三皈三结,什么叫皈依呀?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就具足了。标准的一个正经八百的三皈佛弟子。刚刚开始都上不了道。

我们今天在座的,可能在直播里面听的都是号称说老修行了,当之无愧的三宝弟子。可是大家扪心一问,我们的皈依法有没有到位。我自己一说到这个,我都心虚的不行。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不够,心存疑虑,力度不纯,没有佛弟子的人生观,下意识地就体现这个皈依的人生观,没有。皈依还没有依上。比如说学佛多年了,到了一个大坎中,修行的境界,或者说障碍逆缘出来了,为什么迈不过去呢?真的就是迈不过去。为什么?就忘了说仰仗三宝的威德,勤求加被,没有这回说的。你是三宝弟子,你这会儿不用他用谁呢?

所以说佛菩萨的加被,佛的加被,才能给自己信力行力。法功德的加被,大家看,坐在我们这个法堂里面,我们白天在这就吃饭就叫斋堂,现在我们讲法就叫法堂,这不一样的。对无上法宝所尊。那么对善知识的这种教导,速速地心地上去相应,起行,而不是看他怎么样,觉得他不咋地。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的皈命顶礼,就是让你体现信仰,但是往往我们信仰的,还是信自己居多,信自己的聪明,信自己的心计,信自己的手段。那三宝呢?所以看我们现在,为什么在我们的法缘中,这个大家人人都有份,共业嘛。为什么呈现出如此多的舍本逐末的现象,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皈依法没有到位,乱象频生,附会混同嘛。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僧,如果我们在这样的俗情中,你不断地去起身迎合,你还指望在紧急关头你能顶得住?这种大因缘大时代能住持正法?你能靠得上?能皈依?我不相信。所以,善导大师为什么在这里又劝,叫说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我们今天索性也正好讲到《观经四帖疏》,把这个皈依三宝再捋一遍。三宝是人天眼目,这是真实不虚的,长夜明灯。你如果想起信,想修行,想超凡入圣,没有三宝,你根本没门。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是先从归敬三宝开始。特别是包括我们今天,这也算是要演这个正法呀。这满满当当,对面这海上的众生多着呢,我就观想,要演这个正法,但是浊世来讲,障太多了,我们先要劝大家,所有的今天的众生法会,一定要先归敬三宝。归敬三宝,这么起一念,要归敬三宝。三宝有住持三宝,什么叫住持三宝?还有化相三宝,还有理体三宝。

实际上最殊胜的,当然我们常讲到的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法师们接触的多,可能居士们未必能够听得懂。什么叫做理体三宝呢?就是佛的法身是周遍的,他不是有形有相这么一个拟人的角色而已了。当然,拟人成这么一个角色也是法身的一部分。所有的山河大地,万古星辰,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法身,这叫佛宝。那么,这个法身本身就是法,本身就是法,就是真如实相,就是真理,唯一的真理就是这个,这就叫做法宝。

所有的修行者,你比如说僧证阿罗汉,证什么?就证这个空性。诸佛菩萨证什么?证中道实相,就证这个法,见这个法身,这就叫僧。所以理体三宝,有时候我们也叫做一体三宝,他是这么个意思。就是真理只有一条,无二无别。我们也是真理中的一份子,只是现在认不清自己。

我们现在见到的,多是化相三宝和住持三宝。化相三宝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慈悲不舍,到咱们这个世界示现了。我们现在能听这一点儿法,全凭他老人家来,他不来,我们不知道。他成道了以后,不断地弘宗演教,以法宝开始说法,这就叫做法宝。当时我们每部经典里面,那么多的罗汉弟子跟着他,走哪跟哪,那就叫做僧宝。这就叫化相三宝,当时在这个娑婆世界起了个头。化相三宝,化现一种相,在这个人世间流传。可是理体三宝,我们现在也没证到,也搞不清楚,说实在的搞不清楚。化相三宝,也越来越远了。

现在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我告诉大家排名是怎么排的呢?佛在最后,法在中间,僧在第一名。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为什么呢?因为佛宝,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有,你看就这张佛像,只能看见他了。舍利,去礼拜,这就叫佛宝,住持的,还在世的。法宝呢,我现在拿的论典,大家人手一本,这也算法宝。但是这个佛宝由谁来每天供着,我们大殿的香灯师父每天都去上香,师父们都去做功课,礼拜,由僧来供,由僧来显,法宝由僧来传。

所以,所有现在的佛之道法,只有用出家人来弘,就叫住持僧宝,最重要,排名第一。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三宝的功德真实不虚的。特别是到我们末法时期,住持三宝是最尊、最贵的。你们不要以为说,我知道普陀山有一个佛灵僧不灵。其实,可能大家把佛灵僧不灵的法也给误会错了。

跟大家说一句实话,为什么说三宝在末法时期,就是我们已经滑落到这个时代了,也不可能鸡蛋里面挑骨头。为什么?因为好多指标都下降了。这个倒不是说给好像出家人,或者说抱怨三宝,因为我们作为学佛弟子,特别是在家皈依三宝的同修们,这直接也跟我们的业果是有关的。就是大家共同,我们也是这个因缘中招感了这么一个情景,《安乐集》里面讲到说,能够五戒十善持的人都太少太少了,就这么个时代。所以大家要知道,末法时期什么叫三宝?哪怕只有一个名字比丘,就是世间真实的三宝。除此之外更找不着福田给你种,就是没地儿培福去了,大家知道嘛。那我等一下就讲到名字比丘,你们都觉得说,这太受不了了。

什么叫做名字比丘呢?就是持戒都持不全,就是只穿了个衣服看上去像,就从这号人里边去求福求慧求佛法。听起来讲得这么决断,为什么说除此之外不能更觅福田呢?因为在末法中,假如果就给打个比方,说真正有持戒者,当然有。可是如果你把持戒者真正这样出现,以一个持戒清净圆满者的,他都没法在咱们世界待的,知道吗?太染污了嘛。就跟我们现在说,到菜市场里边说买几条鱼,我去了一下,还有老母鸡,甚至是有的人好吃这个那个,泥鳅呀黄鳝呀都有。你说今天在菜市场说卖老虎,没人相信,知道吧。为什么?谁相信有这么回事,菜市场里有老虎,大家都受不了了,知道吧。因为我们现在共业所感的菜市场里边,就只能买点黄鳝、买点泥鳅,买几个鸡,买几条鱼。所以鸡鸭鱼肉,就算我们的真正能吃饱的东西了,有老虎也只能在这儿当猫看。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说法,好像容易说,你是不是给和尚找借口呀,不好好修行,破戒,犯斋,好像。不是的,给大家讲,这里不是说给出家人找冠冕的借口,这是佛早就观到末法的情状,亲口留的余地,告诉大家,亲口留的余地。在《大集经》里面讲过,《大集经》这是佛说的呀。他说的什么?好比真金,就是黄金为无价宝,在这个世间里。那么如果没有真金者,就是银子,白银为无价宝。没有白银了,鍮石伪宝叫无价宝。什么叫鍮石呢?就是黄铜,或者看上去好像金银的,就像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的贴金,那这也算是金色呀,它是黄金吗?不是呀,这叫伪宝。

好比现在我们有时候不是美其名曰叫做料器吗?叫做什么老琉璃呀等等这些,什么玻璃,实际上就是假的。那么如果连这个伪宝都没有了,怎么办呢?就是铜呀,铁呀,铅呀,锡呀,这些都算是无价宝。就是牛没有了,就驴也当宝了,用毛驴吧,反正也能够拉磨。所以他就讲到,如是,说一切世间佛宝是无价的,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无价的。那么没有佛宝了,就是缘觉和罗汉,就是二乘人是无价的宝,辟支佛和罗汉是无价的宝。

如果没有这样的圣人为宝了,能够有点定力的凡夫是无上宝。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能见到有定力的凡夫吗?没有了,怎么办呢?如果没有定力的凡夫了,就以持戒的人就为无上宝。如果持戒也没有办法,就以污戒的比丘,就是持戒没持全,偶尔的犯了一回,破了一次,那么这就叫无上宝。连污戒的比丘都没有了,怎么办呢?说头发剃了,身上穿了个袈裟,一看,名字比丘为无上宝。这叫三宝。

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在末法时期,还算末法中的前期,那我们还能够见到表法,表树法幢,修清净行的这样的一种比丘。虽然也有假冒,这个怎么说呢,外面游荡的骗子呀什么的,但是还是有这样的对比性,这是我们的福报,大家要知道。实际上你说真的假的也没法定。一念真,一念假,念念之间而已了。所以说,有这样的比丘为无上宝,就能把九十六种外道,给他降伏了,有名字比丘就可以。为什么,他就可以受世间供养,为世间福田,能示给大家因果、轮回、佛法。如果有人能够护持成就这样的名字比丘,这个人修行的速度会很快。所以跟大家讲讲,这就叫我们说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到现在的三宝。

那当然我们也要回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法上来,我们具体内容的本位上来,也就是说,从善导大师的法本来看,前面讲的皈依三宝,叫做入门,叫入门。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修净土的,也就是下面开始讲的皈依呢,是你要依止净土法门,开始要入道了,不是入门了,才这么说的,进行一个发挥,提升。那大家要听明白。就是说从修净土,善导大师讲《观经四贴疏》来讲,虽然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法而言,我们现在是就净土的这一法、一门而言,怎么来体现这个深度的皈依。

因为我们现在在专讲净土,只在赞净土,提炼。为什么?因为法界广大,那我们心力太微小了嘛,那只能说我们现在先跟着祖师爷的步履,近水楼台从中先得月。来这么一个皈依三宝的背景下,轮廓下,来更为专精地来皈依三宝。怎么皈依啊?告诉诸位,佛、法、僧三宝。我们修净土的行者,皈依佛宝皈依谁?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阿弥陀佛说,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

六方佛说,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皈依两土世尊、六方诸佛就够了。这就是皈依的佛宝,我们今天讲这个法的现前佛宝。皈依法皈依什么呢?皈依净土的根本经典、论著,三经一论,五经一论,信愿行三资粮。皈依僧皈依什么呢?皈依历代净土的祖师,和净土圣贤录,就是成功已经往生了的行者。这是我们修这个法里边,要皈依的佛、法、僧。大家要把它提炼清楚。如果说再进一步,再进一步说,专修,皈依佛就只皈依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法只皈依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度众生。皈依僧就皈依诸上善人,就是想着去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待在一起。

娑婆世界没有最苦,只有更苦,善导大师叫魔乡不可留。就不断地提炼,你要提炼提炼到心相应到什么程度呢,相应到皈依佛皈依谁呢,阿弥陀佛在他方接引,去极乐讲法的本座也不管了,只皈依临终授手接引的那一尊,这叫皈依佛宝,专而又专。皈依法皈依什么呢,只皈依四十八愿,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前一条记住就忘了后一条了,后面的记住了,前面的也不知道了。那就把核心提出来,只皈依第十八愿,正愿眼心,四十八愿之核心眼目:设我得佛,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佛说的不能兑现,那么三世诸佛就是妄语,那我们学佛有何意义呢?你亲口说了,说: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说的呀,那我就只能相信你说的,怪你说的呀。你说了我就得信,我信了你就得应。所以这叫皈依法,就皈依十八愿,核心眼目。皈依僧皈依谁呢,皈依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这就是我们今天发愿归敬三宝,这就是净土行者里边,当然我再强调一下,不要又说以法谤法,反对前面那种皈依三宝,那个叫入门,我们今天讲入道。

你把这个核心的佛法僧,临终接引佛,第十八愿,观音西方三圣僧能够皈依好,我告诉大家,就大事已办,就大事已办。

当然你能够皈依得住皈依不住,也是要有前助和后助力的。就是说没往生之前,你也要有点助力,对于往生之后你也要生点向往,你才能把中间的这个核心佛法僧能皈依得住。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往生之前,那我们皈依什么呢,皈依佛,皈依什么,皈依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正在说法,皈依这个佛。我们皈依法,皈依什么法呢,皈依死法,没往生之前一定要皈依死法。为什么?印祖说了,修道的人,不忘这个死字的,道业自成。念念要皈依这个死。皈依僧皈依什么呢,就皈依众生生者皆是莲花化生,就皈依莲花化生。这就叫前期助力。

后期这个牵引,后皈依什么,皈依佛,你要向往,皈依佛皈依什么,哎呀,皈依极乐世界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皈依这个变化所作。这就叫佛。你皈依法,皈依什么法呢,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就这么修。你皈依僧,铁定了一生补处,这也是皈依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能够锁定这样的皈依,你能把净土的修法,推至放大到这个层面,那么我们才这里讲到的说,带着净土的发心,透过皈依三宝的功德,那么把自己的心调到究竟大方便,显究竟这个往生之法上。千方百计地调,这才能入道。好,那我们再看看下面几句,这是叫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啰嗦了这么多。

下面叫: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这两个偈颂呢,大家看到了,实际就是给定调。就是说皈依的这个根本法,皈依所对的这个根本境,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愿入弥陀界。

那我们前面讲的想必还没有理解错,它是这么一个皈依。那大家看,总的来看,刚才我们读的这两个偈颂呀,是属于发愿,前期的发愿。后面的十二个偈颂,一直到第五页的这些,五个字五个字的这个,那么这属于正归敬三宝。其实归敬三宝里边呢,前七个偈颂也是归敬序,就是主要针对归敬的内容。后五个偈颂是发起序,就是说我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典,皈依完了以后,再讲我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总而言之,这就叫正明发愿归三宝。

什么叫道和俗呢?在坐的居士同修知道什么叫道和俗吗?什么是道和俗?你们听过咱们跟师父们一起统称叫四众弟子,这个话听过吗?有时候佛门里边又讲叫七众弟子。出家修道者就称之为道,出家有五众:男众,女众。男女众里边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一个式叉摩那,这五个呢都算是出家众,在古印度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出家五众。在家二众,就是在座的男居士和女居士,叫优婆塞,优婆夷。你们不是皈依了三宝受五戒以后就叫优婆塞,优婆夷,就近事男女嘛。咱们合起来,我们都叫,大家不要忘了咱们都是佛弟子,同在解脱路上,把手同行的。道友也是一个称谓,同修也是一个称谓,那么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友也是一个称谓。

所以这里叫道俗,就是指的在家出家,合起来四众七众弟子。那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道和俗呀,不是咱们通常说还有道教,还有什么其他的宗教,这个道是讲的佛中道实相的道,就修这个道的。如果你离开这个道,就属于外道。这个俗,不是指的完全不了解佛法什么的这些凡夫俗子,是指的受了三皈,甚至五戒,已经皈依了的佛的俗家弟子、外护弟子。这叫做道俗,这里讲的这些。

后面的叫时众等,才是指的歪打正着,刚好来了,正好在这个法会里边。所以大家要看到,净土的微妙就在这里,能化的主,就是佛要讲这个法,这个善导大师要注这个法,弘扬这个法的时候,刚好有人遇上这个法。有的遇上了他很明白,有的遇上根本就没明白,稀里糊涂今天坐在这就听了,这也叫做时众等。什么叫时众,就是正好碰上他来了。就像我们去普济寺,正好师父们在唱诵梵呗,哇,你一听听得特别相应,跟观音菩萨亲临来了一样,就泪如雨下。这个就是你正好碰上了,善根显发了。他这里讲的这个情形也是这样的。而且这个时众等,不仅仅是当时善导大师所在的时代,我们现在,咱们坐在这也算在时众等的这些时众里边。

因为这个佛的教法,善导大师注释的这个遗教呀,流布到咱们此时此刻,我们在这个时间段里边,所以叫时众等。那大家要参究一下,这一句话也很微妙,为什么叫时众等?正好说明什么,净土法门它就是这么个特色。你看佛讲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特色。韦提希或者说缘起中请法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特色。法藏比丘当时要作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特色。什么特色呢?就是说他不想自己修行。你知道吗,他在这里就讲到,他不在自己修行断了多少烦恼、证了多少实相上论,他不在这个上面论,他就看你能不能碰得上这个法,能不能承担这个法,弥陀救度的法。

所以我们一直说,不在断惑多少,而在遇缘大小。你正好混到这堆人里边来了,你就得度了,就这么个法。所以叫道俗时众等,它有这样的内涵在里边,那我们了解一下。

各发无上心,要发心啊。这里的无上心就是菩提心,这三个字多少人会讲,可是怎么也摸不到它的热度,滚烫不起来,难呀。你说我们现在修法,不要说胜义的菩提心了,凡夫俗子的菩提心都发不起来,甚至连一颗善良的心都难以保持。省庵法师在讲到《劝发菩提心文》就讲到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你心不发你入不了道呀。

大家在座的,你回想一下这个入道得有多难,自己好不容易才摸着这个道,说要这么办,说这辈子要往生。那多少人活在人世间根本就起不了这一念,连半念都起不了,越活越离得越远嘛。所以说: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立了愿了众生可度,心发了佛道堪成。你不发这个心,经尘劫还在轮回,纵然修点行也是徒劳的。为什么?下辈子换点福报,下下辈子又耗光了,就这样。

不断地就跟我们赚钱一样,买来了花掉,花完了再赚,就是这样。所以这里讲的无上心就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一般我们都讲到说,凭着自力勇猛菩萨的这种根性,在苦海中,在这个三界火宅内度化众生,这不是才叫无上道心嘛,对吧。这种道心罗汉他都不敢发,发不起来呀。众生无边誓愿度呀,世世常行无上道呀。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叫做圣道门,因为他的根性比较强烈,他厉害,他能发得起来心。大家尝试一下,你自己想想,想一会儿,想都不敢这么想,累得受不了知道吧,发不起来嘛。

所以现在我们修的是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因为我们心弱,这是事实。我们自己的心弱,阿弥陀佛的心强大的这种力量才能注入进来,所以这里是有差别相的。为什么他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这里一般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他说世世常行无上道,我们说,哎呀,于一刹那离五浊。这不是两码事啊。切莫认为说前者厉害,后者就窝囊,他是有手段的,我先打不过了,我先躲,躲到哪里,去极乐世界去练,然后再来。所以大家要知道,圣道门当然也是发菩提心,他是什么呢?他属于自力修行,所以他的这个菩提心,各发无上心的差别相在哪里?圣道门凭自己修行的人,是在秽土中发愿,对的,就在娑婆世界发愿。但是他在秽土中起行,还是在这儿修,这属于圣道门的修法,所以叫难行。

我们这个菩提心是怎么发的呢?也是在秽土中发愿,就在娑婆世界发愿,但是将来在什么,在净土中起行,而是先要往生,所以叫易行。这叫无上心。现在我们都是有上心,几乎。有上心就是人天之心,想求点回报之心。真正的无上心的话,至少要出离心圆满才算及格,成佛心发起来了算满分,真的想成佛。所以说各个而发,一人一发,大家一起发,不离现前,大家心都是一个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佛国净土之因。

也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皆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皆同时具足六种神通等等,全从菩提心发心而来。所以不要觉得说自己现在发不起,尽量发,尽量一定要发。你现在发起来了,虽然兑现不了,你将来就知道这个好处是如此之大。

那为什么说难发呢?因为,后一句紧接而来,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大家知道为什么生死难厌,这是实况,真情实景。我们现在觉得生死就是自己活着好像这辈子我离不开,确实生死难厌。我们剖析一下大家就知道,我们确实一个凡夫在三界中轮回的人他有苦衷,不得已的苦衷,他没办法,吃不消。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这个听起来比较专业。

什么叫变易生死?我们先把高的给大家讲一下。变易生死就是你已经跳出三界了,了生脱死了,还没成佛的这段时间,罗汉菩萨受的就叫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什么样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心念的生灭,就是有前念后念的相续。所以大家要知道,都了了生死了,还为什么说生死甚难厌呢?就是厌不出来,成不了佛呢?因为变易生死一般修到这地步不想出来,都是圣人了。大家知道罗汉为什么住在空性中,他觉得自己修行已经修到头了,就住在这种我们讲过的说叫方便有余土里边,他不想出来。这才叫生死甚难厌,他变易生死他不想出来。

为什么,因为随着菩萨越往后高,越往高修越费时间,就说明越难修呀。越难修的话,他已经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要受轮回了,没有这个苦楚了,他就想当菩萨就好了嘛,为什么要成佛呢?所以越往后修越慢,越费的时间多,三大阿僧祇劫呀,从八地到佛就用了三分之一,前面的用了三分之二。所以你看为什么像这个天台宗讲到一个六即佛里边,已经修到分证即佛,就是到了第五步了,就差第六步到了,还说什么呢,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就是月亮还没看清楚,还是朦朦胧胧,好像有一层雾给罩着,乌云遮住了。

直到说究竟了以后才说,哎呀,从来真是妄,今天妄归真。原来都以为是妄想,今天原来本来就是佛。这个时候才算是什么呀,彻底出了生死了,变易生死也出了。所以第一点大家要知道,变易生死就是不想出,他不是不出,他觉得不想出,连想出的那个念都很难生起来,这个非常难,比我们分段生死更难。

可是分段生死对我们来讲已经难成这样,为什么?没有能力出,不能出呀,出不去嘛。六道里边轮回不息,你没有能力拔出根本业缘。《地藏经》里边讲到的,说菩萨于百千劫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但是这些人呢,一会儿堕大地狱,一会儿堕饿鬼,为什么?然后菩萨还以方便力拔除根本业缘,让他遣悟宿世之事。可是这些人呢还是没办法,一会进来一会又出去,把他弄出来了又进去了,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还没有办法。为什么?不能,出不来啊。

就跟那掉到水里面的人,你一根绳子拉给他,拽着拽不上来,棍子拉给他拽着拽着,好容易差不多了,噌地又滑下去了。我们就好像医生跟病人一样,佛要给我们打针吃药,佛菩萨,自己碰都不让医生碰,疼。这个大家都是凡夫,我自己也最有体悟了。这就叫做什么,一个是不想出,一个是不能出。从这个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来看,分段生死没能力出,想不起来出,不想出。变易生死就觉得不错了,不想出了。分段生死是出不去。

就光从分段生死来讲,大家要体悟为什么说生死甚难厌,讲这些话不是白说的,就是你要仔仔细细认真勘查自己的心,有没有被困在这些窠臼里边。你比如说我们说变易生死离得太远了,那都是圣人的事,我们就光说分段生死,也是一个不想出,一个不能出。为什么不想出呢?虚生浪死,认他乡作故乡。所以你看一进这个道场里边都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都是说你要出要出,三界火宅。可是问题是什么呢,没有愿望出呀,不想出,觉得还美滋滋的不错。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可是他有因就有果,他在这儿因果牵着他,不想出呀,活得挺滋润的。修行修得稍微涉及一点真正的出离就受不了。第二个,没有能力出,为什么?好了,既然说,已经说不想再苦海无边了,那想回头了,修道之人,为什么,又出不来?这是很苦的,更苦的,为什么,就错认消息。我们现在就是说一般的修行,甚至俗人就不讲,就光说道人,已经要了生脱死,死心塌地已经踏上修行之路了,但是他求取法上的舒服,俗话这么说。

你比如说落入到四禅八定的凡夫定。大家要知道,不要说生在人道了,就生在上面天道,什么色界无色界那些天,还都在凡夫,他一定会还要生死的,还要掉下来的。有天人死的时候又要下来做猪,他自己看见了,最后去找释迦牟尼佛,皈依了三宝了,才免除了这个果报。所以说你只要有一点点刻意修道的心,你就一定是出不了生死,知道吧。你有觉有观,那你还在轮回中。可是一般我们来讲了,我说这个词儿,这也可能只有说用功夫深的师父们,或者说老禅和子们,禅堂里边坐了多少了,或者念佛念得得力的人,才能够听得出来感觉,要不然说有觉有观,你搞不清楚说什么呢。

到这地步他出不去,为什么,他既然刻意修道,刻意修道啊,那就说明什么,既然他认为解脱是真的,那一定六道还是真的,他出不去。就把这个执着又粘在法上了,道上了,不是无功用行。所以禅宗里面讲到什么贴身布衫呀,什么透不过去呀,楞严经里面讲到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你坐在那儿,以为已经境界生得不得了了,什么感应,什么出现,什么从来没到过的状况,心里一喜,一有感觉,一觉得自己还不错,别人没到这儿,完蛋了。

这就叫做什么呀,不能出,你出不来呀,又把你套住了。以为一念不生就是道,实际上只不过是在享受功夫,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以为就是佛法。所以你看还是这两个遭遇,不修行的不想出,想修行的不能出。你真正体悟这些你才说,你不把心靠到阿弥陀佛上,这辈子根本没有办法了,生死甚难厌,是你没有能力厌。大家不要轻而易举地听成说,诶呦,我发不出来一个了生脱死的心。发了都没门。告诉大家,你要知道这种生死的厉害,太厉害了,无量劫来的积累。所以说厌离生死、欣求无为是学佛法的大纲,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厌生死欣佛法。所以这里讲到说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不外乎说一个难字。

那今天我们就先把这一个偈颂讲完吧,也算热身一下,一个半小时一晃而过。

好,下面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各位的闻法功德。

阿弥陀佛。

(第三讲)

好,诸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我们闻思讲堂的诸位莲友,在场的诸位居士,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的第三节课。第二讲的内容中,我们把皈依三宝,这么个老调儿,把它又唱了一遍。也跟大家说过说,其实从开始上道到最后圆满,也就是一个信心、一个皈依心,它这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讲到刚刚开始这个皈依偈颂,只讲了一个颂,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最后讲到这两句。

大家也明白,其实就是说到我们所谓的学修佛法,真正要把它攻克的命题,根本命题,佛法的根本命题就是生死。我们现在说说,觉得说,说厌离生死嘛,要了生脱死嘛,要这个走出生死苦海嘛。可是大家,为什么说生死甚难厌呢?如果说你真的现在,或者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找到过几点,说似乎在生死上有点儿撼动,我告诉诸位,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你曾经不怕死。

如果你还是很温暖的温热的在这个,这种人世间,很舒服的这样,继续进行着得心应手很满意的日子,那么你在这个上面还没有动,没有够得着。所以这里讲到说生死甚难厌,实打实的。什么时候真正逼着这种出离心,这种空性见,这种利益众生,觉得相应佛菩萨的这种大慈大悲的时候,那么你才可能说有点儿感觉,觉得生死也许真的能摆脱。

就像我们现在说,好像说不怕死,不怕死,我这里讲的,不是说你铆足了劲儿,豁出去,好不容易鼓起足了说,哎呀,反正大不了一死。不是这个劲儿。

不怕死的感觉,真正说在道儿上受用了,把它折合成这个不怕死的时候,他是感觉到生死真的是就像咱们禅宗的大祖师爷们讲的: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生死很轻飘飘的,没那么大不了的事儿,要把心相应在这个道儿上,这才叫厌离生死。所以我们说佛法复难欣,因为它难信难行难忍难证,处处都是难呀。虽然就在转念之间,可是它就是这么难。

所以,下面祖师爷就讲了,需要我们建立起来一股力量,发心,相续,精进。怎么办呢?

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特别是这一句,大家作意一下,就共发金刚志。你看为什么在佛教里面,包括我们今天,大家人多了,这个能量这个气场就不一样,法的这个功德就弥漫开来了,至少在我们人道现前的这个所见中,所以这就是共修的力量。从力量上而言,大家一起发起。你看,为什么要祖师爷们有那么多的愿文,为什么要诵经的时候要大家一起来,大众共同讽诵。

包括我们马上要打佛七,大家来,一起来,团结在一起,顿超,为什么能够顿超,就是能够互作增上力,能够达到这样的金刚效果叫共发,这从力量上。当然从心势,就是心的这个势态上来讲,心势而言的话,大家发起了这个所谓的共发金刚志这个共,是指的两个,两个心态。一个,对娑婆的厌离心,一个,对极乐的欣求心,这两种心完美地合在一起,当这边的天平下去,厌离心出来了,那么那边的天平就高扬,欣求心就出现了,所以它是一体,两个作用。

这样的一种厌生死欣佛法,一厌一欣的天合之作,才叫做金刚效果。所以叫共发金刚志。

可能诸位法师也有的在受持《金刚经》。大家说为什么佛教里边老用这个金刚来作比喻,这里说的金刚志就是我们的心志、志向,也是用金刚来作比喻的。《金刚经》,金刚所比喻的就是,说我们这个不动嘛,坚固嘛,就像大禅定三摩提一样这样的一种金刚不动愿力定力。所以为什么这里说要共发金刚志呀,就我们现在讲净土而言,你不找一个心态,把它调整成一个坚不可摧的一个能量的话,你这个修法修不下去。

你看,你比如说,我们这里引用一下,比如说彻悟禅师,净土宗的十二代祖师,他在给徒众开示的时候就讲过,说这个念佛人呀,你要念佛要生几种心。这个心,你要把它调成一,就是一根筋的这样的心,才能成就。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坚固地用在一个招数上,来制敌,制烦恼。你看这里讲到的横超断四流,他怎么说的,大家来闻思一下。

一个是,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就无量劫来我们造业造到今生此世了,还没有解脱,当生惭愧心。这就是一个金刚志,惭愧心。在法财里边,你看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在七种法财里边也讲到,惭愧是一种修道人的财宝,如果缺了这个心力功能,心的功能,你就没救了。

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处于这种没救的状态。那怎么生惭愧心呢?开始学的时候,确实如此,看着这个精进的途中,也觉得还能不断的相续,可是修着修着确实没了呀,没存够嘛。怎么办呢?这个惭愧心的确也是调养的。你比如说,我们要见到人家善知识,有这个教授善知识,比如在座的居士,看到法师有精进的这种修行,苦修大德,那么见到善知识勇猛精进,自己觉得我这个半吊子,我这又荒废了这么长时间,那你要对比一下,激发惭愧心。你看到一个往生的行者,就像前段时间,我微信上还发了,五台山显通寺的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我去了也常见他,那太不起眼了,简直是老得也是这个背也罗锅了,大家都觉得见了,还调侃调侃他。

他既不是什么方丈,也不是什么大执事。大家一块儿出坡扫地,他还拿个扫把还拿个簸箕,还在那儿晃晃悠悠地跟上去。就这么一位行者,人家走的时候去告假,全寺院里面还不以为然,这是啥意思,还没太明了,直至那天坐在那儿走了,舍利烧出来一千多颗,才明白原来是这么一个密行的大阿罗汉,回向往生西方。

所以见到这种事儿的话,同为道人,我们如此之差,完全没有把握。包括在座的居士也是,人家也有同修,从来不争不斗,和气,默默无闻,也不显山露水,那么最后,一个居士也留下舍利,也能自知时至。所以要调养这种惭愧心。要不然就看看祖师爷们的传,看看他们的年谱,看看印祖文钞,虚云老和尚是怎么过来的,这样的话,都当生惭愧心,能发起这个金刚惭愧心也是需要金刚志的。

第二个就讲到说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就是要,简直说捡漏儿了,得了大便宜买卖了,在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人道里面,听到净土法门。大家要知道,这个从法界众生来讲,不一定的呀。就那会儿跟着世尊,释迦牟尼佛,佛陀,千二百五十人弟子,他在讲《阿含经》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呀。大家想想,也冤枉了那么多年。

所以说,你想想说,好像说能闻个此法门,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大,这个世间谁不知道阿弥陀佛佛号呀,对吧,但凡学佛,《弥陀经》也会念。可是诸位要知道,这法界众生来讲,十法界,我们就九法界吧,或者说就说六道里边,那福报大的,智慧高的多了去了。比我们人道,上面有二十八重天呀,大家想一想,那人家那活法儿,就咱们这水平吗?八十岁的寿命,生老病死。非想非非想天的天寿有八万大劫,他化自在天都是想要什么就来什么。

那你想想,就这种福德大智慧高乃至神通广的各种法界的厉害角色,但是大家要知道,他们未必能听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没有这个福报呀,这才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我也观想前面海上所有的众生,今天也同来听闻这个,它们也是法界众生,但是未必能够听闻信奉净土法门。我们现在听到了。

我们有时候觉得说堕到三途里面众生不知道有多苦多可怜,大家要晓得,佛菩萨看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继续这样停留,这样乐不思蜀的,他觉得更可怜。在这样的情状下,我们能生起,诶,听到净土,当生起非常庆幸的,捡漏儿了今天,得了大宝贝,这也是一种金刚志,就是说相续这个状态。

再一个,你比如说,他这里讲到说: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你说我们活得好好的,倒是现在还安稳,可是这个无常也不断地在显现,业障嘛每天都在发挥。你想想,大家的吃喝拉撒,这庙里边一天,每天三顿,晚上吃的比较少,有的师父们在这个过午。

可是你们在家的同修们,你看看,一天光为三顿饭,要想吃什么,怎么做,到哪儿买菜,费多少心思,所以说这就是业障呀。喏,现在我要喝口水也是业障呀,极乐世界喝水还用端吗?应念即至,水不仅仅不会沉还会往上飘。所以要生悲痛心,不甘心。你比如说,要害怕,真的有可能会下堕地狱呀,落到三途嘛。

这辈子这么悭贪,这辈子十善业修得这么差劲,那都要下堕的呀。万一这辈子,就算听了净土法门,刚才说生起欣庆心,万一往生不成,错过了,怎么办呀,万一呢?所以说像我们这种说当生悲痛心,这个是需要大家修的。如果说你觉得这样想一想,能激荡起来自己一直念佛求生的心,那么你就要刻意地去修。

现在我们汉传佛教不提倡这个,其实有些法确实是要修的。就是说你要在意识里面调频得让你自己这么想,想得多了,顺理成章,成了惯性了,这样才能够上道。这些也是需要一种金刚状态。

再比如说,第四种说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大慈悲父,我们讲到说四十八愿,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发的。现在看看,诸位在世间你看那个,每天不要其他的,我打个比喻,你看幼儿园,或者小学,乃至这个初中,父母亲等在那儿接孩子,干什么呀,车开在那儿,有的条件稍微那个,弄的摩托,还没有个停车的地儿,摩托嘛挪来挪去,就为了守在校门口,干什么,接自己的小孩儿。

我们是在上学放学的时候接送一下。这个阿弥陀佛,他是一直在等着,是真的。他不分昼夜,二十四小时,就是无间断地全情在等着,在接引,在照看,摄取不舍。大家现在就可以作意一下,就是阿弥陀佛就在,是这样的,我们就修它一把。那当生感激心。

这四种心,惭愧心、欣庆心、悲痛心、感激心。你比如说惭愧心和悲痛心来讲,有的人适合这样,为什么?他比较悲情,他就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我不对,我得好好修,那么有些人呢,他这个比较悲观主义者,那么正好借这个势上道儿,你自己体悟,就调成这样的一种心,念念念佛。

还有一种人他比较乐观,或者他比较道义,这一类的人呢,当生欣庆心或者感激心。这样的话,调得久而久之了,就是生悲痛心的这种容易什么呢,就是说,像顶针一样,这样一种精进。那么生这个欣庆感激心的呢,就像这个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一样的这种。各种念法不一样的大家要知道。你像这个生惭愧悲痛心的,就等于说,念念不忘的这种紧迫感的去念。

那么像这个修感激心欣庆心的,就等于说不忘念念的这样,自然而然,我很保本儿,很欢喜的,我已经在念了,反正一直在这个念。各种各类。但是这四种心,有一种进入到金刚的状态,这辈子净业绝对能够成就,一定能够成就。

所以为什么这里说共发金刚志,用这个金刚来比喻呢。金刚就是有,第一个功能,它有破一切的功能,它坚固嘛。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讲到说,金刚能够引发无余功德。无余,什么叫无余呢,无余地的余。无余功德,我们顾名思义一下,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凡事你留有余地,或者弄点儿后路,说明你就怕了,动了。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有这种后路心的,不敢截断众流,有缺口了呀。

如果你的志气就像这个金刚一样,它能引发什么,无余功德,就是你的圆满功德能够体现,所有的刚才的这四种心都能把它发挥到极致,牢不可摧。这样的话,修行事半功倍。这是一点。

第二个,不但这个金刚的这种比喻,不但说金刚可以破坏一切,反过来一切也破坏不了它,外边所有的境缘,顺境逆境乃至娑婆的这个八风所吹,等等这些违缘逆境,都不会撼动他的信愿之心。大家要听明白,就是这个金刚的信愿之心,它就有如此的功用。所以我们这里要共发金刚志,就用金刚来作比喻。是常存不坏的,金刚呢又是透明的无染的,是真正的这个根本真理的一个代表象征。

大家来看后面一句的话,就是比较专业,叫横超断四流。横超这个词就是给我们点出了净土的特色,就叫横超法。在《无量寿经》里面不是就讲过说,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横超的这个点在哪里,我们不能搞错。横超不是说等我将来下辈子,或者说我生到一个什么样的法界了,然后再回转。横超告诉我们的时间点,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这辈子,上至一生,今生此世,下至十念,临命终时。

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概念非常要紧,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净土的妙义在哪里。就是一个你这辈子把握住了,一辈子尽形寿,就能够出。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这辈子积攒的,可能你的福报,善根因缘福德到了,那么最次最次的,下到临命终时,十念,乃至一念,跟阿弥陀佛相应了,临终一搏,也能乘佛愿力往生西方。

不管你处于什么水平往生的,哪怕你这辈子造了好多恶业,临终一念生起来了,只要你往生了,你的功德跟所有在我们这个世间,比如说开悟了的,证了罗汉的,就刚才讲的这个老和尚老法师,舍利烧出来一千颗的,不知道人家的这个功德有多大,你只要一往生,你的功德即刻跟他持平。你就再次再坏再不堪,已经摆平了,一样的。这才叫做横超。

因为横就是相对于竖而言,横跟竖是相对着。那么超就是说,一下就到了,我们叫超车,速度快嘛,相对于我们次第,不讲次第的。所以大家要晓得,竖出三界,你们特别是诸位居士同修到庙里,你见过两边供的阿罗汉,阿罗汉已经供在,还不在主位上,侧位上,那来之都不易呀。一个阿罗汉最快的三辈子,最慢的六十劫才能修成。要到主位上的佛,经过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百劫的这样的行愿。问题是他中途还遇到违缘,就会退,会退。如果懈怠了就不进了,违缘了就会退转。

所以说,我们现在讲到这个横超来断四流,这是净土的一个诀窍。

为什么这里讲到的断四流,四流是什么意思,四流是个概念。一个叫无明流,一个叫有流,一个叫见流,一个叫欲流。这四种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为一个凡夫,一直存在的,拥有的,贴身的烦恼,贴身的,有的自己也不知道。你比如说无明流是最根本的。现在我们大家长成这个样子,你这会儿打的妄想,听的法音,起心动念进行的了别认知,所有的这些,都属于什么,生死念,无明流,这就叫流。

因为它让我们,就这一念,就搞得我们不断地在这个,就入了这个漂流团了呀,你控制不住了,停不下来了,所以叫流。这叫无明流。像无明流等于说,说实在要出了三界,菩萨罗汉们才开始断这个烦恼,无明流。这个有流是什么意思,这个就比较,刚才讲到的,比较接地气了,就是指的,有是什么意思,叫三有。

大家做功课,不是说四恩三有尽沾恩。三有就是指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叫三有,又叫三界。因为大家都凑热闹,拥簇在这个三界,谁也不想出去,那么,前生后世,你追我赶,相互作用,然后从因到果,因果不亡,所以叫有。

这个因果不亡,它川流不息,就在三界内升沉,六道轮回,所以叫有流。有,没不了,上一次讲的,拔不出来。这个是三界内外的流。还有这个见流,欲流,是指的见思烦恼,这个我们就不细讲了。大家如果听法多的也就知道了。所有这些烦恼在咱们这儿,他得一点儿一点儿地断,一点儿一点儿地断。

你比如,三界内断这个见思烦恼,什么叫四住烦恼呢?三界内先断欲界,就我们这个场所,欲界的见惑,再断色界的见惑,再断无色界的见惑,再断三界的思惑,这才能把见流和欲流断干净,跳出三界。再开始断什么呢,无明流。三界内的都属于有流。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叫横超断四流,就是一点就点出了说,所有的渐次断除不叫横截。只有往生西方弥陀净土,那么,娑婆的五道轮回,六道轮回以此顿舍了,就叫做横超。这个大家搞明白,这就叫横超。

所以说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什么叫弥陀界,由横超的功德,往生的愿力,而得以成功入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就叫入了弥陀界。但是要告诉大家,弥陀界从西到东,就是咱们娑婆世界现前也都能入。怎么入呢?如果说把目光投向极乐世界,从正报上而言,那就是我们一往生就能够入这个极乐法会。这是真的。

不是像咱们这儿,还得斋堂,就这么我得左顾右盼的讲,没个话筒了,还传不到远处。极乐世界,人家弥陀法会的话,就是任何角落,任何地上,空中,水里,全部都在同步,清晰地聆听弥陀说法,入极乐法会。这就叫入弥陀界。

从依报上来讲,就是入极乐佛国净土。比如说你在那儿,可不是我们现在坐这么一个法座,这都算很庄严了。大家在下面过堂,这个木头还挺不错的,常住上给请的。可是你要想想,在极乐世界全是无极之体,坐的是什么,七宝莲华,全是七宝莲华。不是说像我们这儿有时候,你看这个水泥盖的。那天,那儿的电断了,这儿的灯闪了,一看又生烦恼说,这些现在质量这么差,没有这么一说了。都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都是用七宝庄严,不是像咱们这儿还得描呀,画呀,这已经古建筑已经很贵。这叫弥陀界,从依报上来讲。

从这个法门上来讲,入弥陀界是什么?就是完全投入到四十八愿,愿愿你了如指掌,愿愿能够对照心性,愿愿都知道阿弥陀佛必须给我兑现,特别是第十八愿。这也叫入弥陀界。全身心的仰给他,靠仰给他。

再一个从愿门上而言,怎么叫弥陀界?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个操作?是要我们发愿而去,这叫做往相,就是前往的往,这么一个相状。发愿而去,去弥陀法界,还要乘愿再来,这叫还相。不是说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享福去了,还要乘愿再来,再回到娑婆世界,乃至有缘的他方国土里面度化,不忘世上苦人多,这个叫从愿门入弥陀界。

当然,讲了这么多,也不一定一下子能入进去,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最基本的入弥陀法界,怎么入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刚才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刻就入。一句佛号一称起来,六字洪名,马上现前当体就是,不是入了,当体就是弥陀界,当体就是弥陀界。所以这里说作: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这里就讲到合掌礼,那我们大家都,但是我也要告诉诸位一下,这个合掌也是有讲究的。佛门里面的合掌,大家要知道身口意,我们说身业,意业,口业。意业,想着佛的庄严相,口业,称诵佛的名号,诵经。这个身业是叫合掌。特别是有的在家的同修,你比如说皈依了,他也没有穿过海青。

大家你看,我们掌一合起来,马上这个庄严相就出来。一个你的身体不是放浪形骸,二一个你口里也不会出那么多的戏论,开玩笑。开玩笑的时候,大家谁见过合掌?除非那些业障鬼,电视上的人学佛门,有时候谤法一样,以身谤法,毫不知觉,还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甚至一只手这样,学济公。我告诉大家归依合掌礼,合掌礼,它是要表恭敬,正好当胸。你不要太上去了,上去了这样,有的还蒙着嘴,这实际上是不如法相。

但也不能这样,有的在上殿做功课的时候,手是这样子的,就半吊子相。所以,合掌当胸,跟鼻子持平,自己这个角度。中间不要把它瓷实了,拍实了,这是外道法。佛道法的合掌,中间要留一点点余地,因为佛法叫空法,佛门叫空门,所以是中间是留这样的合掌。

再一个是什么呢?表示万法归于一心。就是合掌的时候,一端身,你念头就正,叫端身正念。如果你这个身一不端,你在那里翘个二郎腿,弄个什么仙人卧,那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散的。所以合掌代表万法归于一心,不是常有一句话,叫莫向外求嘛。

所以这里讲到的归命合掌礼,那么就能起到这样的功用。从心归命,从身合掌。这是这一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这一句比较简单了。世尊,这里特指是释迦牟尼佛。世尊,他老人家从这个兜率天下降,八相成道,示现在南阎浮提,成佛一场,是我们世出世间所共同所尊崇的根本教主,所以叫世尊。

当然,佛的这种功德在这种时空交错中,我们拟人了,就是拟得好像,我们活的都是人嘛。现在跟大家说说说,本来没有这么多的众生,无众生相,自己都是假的,大家都是假的,这假不起来呀。你眼睛一碰,你是你,我是我,活灵活现的,我的不能给你,我给了你,你得觉得我对你好,所以这个现在摆不平。

但是真正佛的法界,就是世尊,我们讲到佛的法界,他如果说从,不一定是拟人的,从真理上讲,从时空坐标上讲,他是一个最光明处。你看,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候把印度的菩提伽耶叫做金刚道场。当时释迦牟尼佛选择在那儿成道,他也是有讲究的,里面的密义,我们未必能够完全知晓。但是大家要知道,就是当时时空交错的国土,那个最光明处,那就叫世尊。

那么,在六道轮回中,这是依有情讲。六道轮回中呀,虽然上到天,下到地狱,苦不堪言,乐不思蜀。但是整个六道轮回怎么启动的?他有染污。世尊就代表六道轮回他出现的是表法,表的是什么?是最清净处,最光明处,最清净处。那么六道轮回中,我们活成众生,众生众生,就是众生念头生烦恼啊,在这个热恼苦海中。

你看外面,今天又下雨,北京来的同修参加佛七,还觉得这儿,他说,法师,这里比北京还冷。我说,是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冷有热。为什么?热,就是热恼呀,冷就是逼迫呀。你看,这进来空调一吹,吹的我又难受,又出汗。所以怎么调也调不对。这就叫做热恼苦海中。佛,世尊,代表最清凉寂静处,这叫世尊。

所以总归就是,世间中是无上的,叫世尊。出世间中,无等的,大家念《心经》说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无等是什么意思?就是跟他并齐的都没有了,独此一尊,所以叫世尊。

特别给大家,在座的居士同修们说一下,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说,说释迦牟尼佛,那不是说还有药师佛,有弥勒佛,说也都会在咱们这个世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以后判断你会不会认法认人。什么意思?就是在释迦牟尼佛作为教主,我们这一段的佛法中,任何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任何其他佛来了,只能示现作菩萨,最高是菩萨,要么就是凡夫,他绝不可以说自己是佛。

如果他来了示现说,我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也是佛,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三世诸佛。我告诉诸位,你一听这个,赶紧离开他,魔头出现了,邪知邪见。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只有这一尊佛,所以叫世尊。弥勒佛成佛,要在他龙华三会的时候。

那么过去,比如说迦叶佛,他在这儿作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不来的,迦叶佛叫世尊。燃灯佛也是这样。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像阿弥陀佛,虽然来娑婆世界接引,你看他就站一会儿。阿弥陀佛的像都是站着的,他站一会儿就走了,知道吧,他把你接着,马上转身就走,他不在这儿当教主,他在极乐世界作教主。这叫世尊。所以这里讲到的世尊,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

世尊我一心,这里讲到的我一心,就是对于三宝的心,念念相续的皈依,没有其他杂想,这样一心一意的。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什么叫归命?有时候我给念皈依的时候,说念皈依,皈依,有时候把皈依说成归命了,吓了一跳。说归命,这是要我的命吗?归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也就是皈依的意思,也有发愿,也有回向的内涵。为什么这里,祖师们把它写成叫做归命,是因为我们有心的众生,就是你还在三界内执着的众生,最怕的就是死,所以他是把活当成宝的,把这个命当为宝,人命关天嘛。

不是常说人命关天,说什么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就说明命是最尊最贵的,连命都不要了,就豁出去了,没什么怕的。所以正因如此,咱们人道里面叫做以命为宝,叫命宝。这个人里边,一切宝中,命宝第一。所以他这里讲到了归命,就是指的什么呀?去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但凡是一个所生的众生,他最重的莫过于命为先。

所以他把这个最尊贵的命宝归向于三宝世尊。所以,像善导大师,这里他已经得到不坏信,就是他的信心没人能够坏得了。我们现在的信心的话,你可能在这儿听我讲一下,哎呦,觉得好,很激情,慷慨激昂地,就把你的信心调出来了。等回去一下就跟气球扎了一根针,呼地又没了,坏掉了。善导大师得的信心叫不坏信心,这也是刚才我们讲的金刚智的一种。所以说,他尽自己所尊贵之命归向三宝,叫做归命,归命。

另外一个,归命是指什么意思呢?大家皈依的时候,都听过一句话,叫说你能否,受戒的时候说,能依教奉行否?说能依教奉行。这就是归命的意思。把诸佛所说的教法,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叫教命。所以,我有时候想一想,虽然说自己这个凡夫僧讲法,照着说,我也觉得尊贵无比,很难得。

为什么?因为我是把佛的教命,这是我们法的命脉啊,我不断地说啊,我的舌根在演这个法,大家的耳根在闻这个法,那么这种因缘和合中,这个就叫正法久住,知道吧。我们看的是世间的书,听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就叫做轮回不息啊!所以就看你往哪归,往哪顺,这就叫归命。所以说,命就是指的诸佛的教命,法命。那么,善导大师敬奉如来的教命,来传扬开来,弘法利生,就叫归命尽十方

为什么叫归命,最后说命是谁呢?归的哪条命?归什么命?归永不死之命呀,无量光,无量寿的命,这才是这里的本意,真意,其实就是皈依阿弥陀佛,上次我们说了。那么,阿弥陀佛他的这个因缘很广,跟十方三世国土都有因缘,所以说尽十方,就是指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代表,也不妨碍阿弥陀佛法界藏身。

诸位法师,特别是跟着功课的居士们你也听到,每天下午就是念到这个紧急关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所以就是归这个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边,心行无边,愿力无边。那么故以,因为像诸佛这么慈悲,众生这么受苦,借这个法,借这个皈依的愿力,把诸佛的慈悲跟众生的苦海,把它给衔接起来,度化十方,这就叫归命尽十方所以,大家看这个法多妙呀。有无量的义趣,只要你理解对了,想对了,相应了,信心增起来了,就对了。这就叫归命尽十方

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又看到这两个字了。我们每天功课里面都念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是这里是两重意思。这里的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是指的什么呀?法性就是指的法身佛,报就是指的报身佛,化就是指的化身佛。所以,这里其实指的说,归命了十方诸佛以后,特别又提炼出来说什么呢?皈依法,报,化,三身。

如来有法身的。大家能认出来自己的法身吗?法身在哪里?为什么见不着法身?法身他是周遍的,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见不着?就是因为你在了白华庵了,你都在不了普济寺,你入不了这个法境,破不掉这个执着,我执嘛。所以说,所谓的法身,其实就是咱们讲的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什么真如佛性,我也常讲过了,什么如来藏,这些都是一个意思。

报身就不一样了。报身就是我们修这个六度万行,修得这个果报现前了,非常庄严,比如说在色界之顶,现的是圆满报身相,或者说在这个,一种说法啊,还有说,一般就是实报庄严土里边佛的报身。那么,化身就是指的千百亿化身。报身是以修因功德为身。化身是以因缘为身,就是诸佛菩萨啊,他真的会变化。

你比如说,跟这个鬼有缘,他赶紧就到鬼道就化一个鬼,而且这个鬼就是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中,不断地给他化现,离开这个他也是空空的。人道里面有缘度化谁,那么他就会化现成人,真的是一个人。什么样的缘,他就应这个景,这叫做千百亿化身。

报化等诸佛,法性真如海。这里为什么老用海来作比喻呢?因为海就是大、广的意思,不可思议嘛。而且还有一个,你看我们,比如大家从龙湾这儿走,刚开始是什么,只能没脚,对吧,过一会儿到膝盖,再往里走到腰,你再走到脖子,你再走走试试,就把你给淹没。

所以它还有一个什么功德呢?越来越深,就代表我们修学佛法呀,所修的信心越来越深,所证的证量越来越深,所发的愿力越来越深。你的心跟佛法的心交涉在一起,相应得越来越深,就成就。大海有很多的功德呀。你比如说,它的纯洁无染。为什么?大海不受死尸的,人的尸体,死了,漂在海里,它给冲到岸上来,它不会纳受死尸的。大海里面宝贝很多,所有的什么江,湖,小溪,只要你汇到大海,全部是一个颜色,一个味道,这也是海的功德。所以才这里讲法性真如海

我们有时候听到一个老和尚往生了,噢,说他色身融入法界了,其实就是融入到法界真如海,就这个意思。

这是我们讲到了皈依佛宝,这里讲到三身。法身也罢,报身也罢,化身也罢,是指的佛宝的三身,皈依佛宝。

下面开始就是皈依什么呀?僧宝。皈依僧宝,大家来看,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第一句是正说僧宝。你看这个善导大师,我们,特别是在座的法师们,我们也有时候写一点,说一点,相应一点。善导大师这位老和尚,特别有一个可怕的劲儿,就是认真法。你想想,他是有大神通,大智慧的再来人,阿弥陀佛给他梦里面指授他怎么写这个著作,都这种地步了,他念佛念得一丝不苟,做事做得极其认真。

你看他这里写的,就看出来老人家的风格,一一菩萨身,他不像我们说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圣贤僧。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他要怎么样呢,要一个一个去归命礼的。所以跟大家讲,像我们,你得看你自己的观力怎么样。你比如说,我们在念八十八佛,或者自己忏悔的时候,你的心只能够针对一尊佛,一再变,一挪,你可能心就乱了。

但是有的人,他的心能够摄持得住,他就一尊佛,他马上一尊佛,一尊佛,他心不乱,然后一尊又一尊,就是各个佛,他各个礼,或者他观想自己的一身,化作无量身,去十方国土里面去礼每一尊佛,这也是一个心量,这样这种训练。你看这里善导大师,人家就认真,一一菩萨身,还有讲包括他们的眷属,因为菩萨嘛,有上首菩萨,像大家常迎请什么,一说,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什么诸大菩萨,这些都属于上首菩萨,他们都有眷属的。

你去五台山,文殊菩萨有一万眷属常绕清凉,普贤菩萨他有无数的眷属都跟着他做这个大行。

所以这里讲到的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庄严及变化,十地三贤海。庄严及变化很简单,庄严就是指菩萨和他眷属的身相庄严,国土庄严,正报依报庄严,就是好看,摄心。你真正到了那个真正给你显现的时候,我们现在有时候天上显个瑞相,都哇哇地直叫。

去南海观音拜一下,三十三米高,哇,头一仰,都觉得庄严无比,那真正要是登地的报身菩萨来了可不是这样子的,吓死你了。庄严及变化,变化是指的菩萨的神通妙用。像文殊菩萨他能厉害到什么程度啊,他不要说把地球了,他把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给你揉搓着噌地就扔到十万亿外,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众生毫不知觉,不知道在三千大千世界外还发生了这么个事,还以为坐在白华庵在过堂,在打佛七,实际上已经在那儿呼噜噜地转了十万八千都不知道,这就叫神通。

不要说菩萨的神通了,罗汉的神通都大到什么地步啊,就直接,你比如说从咱们这龙湾穿进去,能从哪儿出来呢,就直接从美国的夏威夷就出来了。上山入海,火里进水里出,这些都是小菜,神通妙用,为什么,因为他达到这个妙用。现在我们这个妙就用不起来,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地位不够。

大家看到他这里讲的归命的地位是哪些人呢,哪些菩萨呢,十地三贤海。诸位居士有知道什么叫做三贤的吗?有没有知道的?每天功课上说什么,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这是指的什么?你从准信开始初发心修行,四十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如果加上十信位,五十年的媳妇才最后成佛。

这里的三贤是指的什么呢,菩萨发心开始有一个叫十住,十住就是住下来的住,这是前十个位次,还有一个十行,修行的行,还有一个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就是这三十个官衔,法界的官衔,就叫做三贤,三贤位。那么第四个位叫十地位,就是从登初地到十地,我们常讲的登地菩萨,像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这样的地位已经把十地就登完了,就差一点点了,最后一地,差那么一点儿,待会儿我们会讲金刚道。这就是指的是十地三贤海。

修行有这么一个位次,这就叫贤圣。所以这样的僧宝,你看很有意思,他为什么是先说的十地,后说的三贤呢?大家有看出来了没有,其实三贤的这个本事是没有十地大的,三贤如果说配在天台教下来讲,三贤都属于什么,还属于有的甚至是凡位,还是外凡位。那为什么这里先说三贤,后说十地呢,先说十地,后说三贤呢?

就举例我们皈依,《四十二章经》里面讲过,说我们供养,说供养一恶人,不知道供养多少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者;供养多少善者,不如供养一个修行者,供养不知道多少个修行者,不如供养一个,就是罗汉不如辟支佛,辟支佛不如菩萨,菩萨不如佛。最后说,供养所有的还不如一个无修无证,就是彻底证空性的这样的,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次第。

那我们皈依也是一样,要从最高处往下皈依,先皈依佛,再皈依深位的菩萨,就是十地,当然也要皈依三贤菩萨,哪怕他是凡夫僧,那么我们还是要这么多的僧宝里面先归上位,再归下位,如此僧宝广大如海,叫做十地三贤海。我这么讲,居士们能听明白吗?会走神吗?是不是空调太大了,犯困。

大家再往下看,这些都是知识,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否则后面讲的你搞不清楚了。什么叫做时劫满未满,智行圆未圆。什么叫时劫满未满。刚才讲到了。就是你媳妇要熬成婆要三十年,要时间到了。熬中药,要一个半小时熬到了,它才能成汤药,光开始泡一下是不起作用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时劫满未满,到底成佛路有多长,三大阿僧祇劫。刚开始修还比较容易,为什么容易呢,你看,你比如说这里讲到的三贤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证到初地了,一大阿僧祇劫。登地以后就比较难修了,从初地到七地要第二大阿僧祇劫,要占一样的时间量。从八地到佛,七地以上八地到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告诉大家,修行是越高越难越险。但是往生就不必这么艰辛了,可是往生也需要这个信呀。《起信论》里面讲到说,一个行者光把信心修圆满了,就是你的信心真的信佛了,信三宝了,别人说有没有三宝,佛法真假,你都不会动,彻底金刚了,要一万劫的时间,才能把信心修圆满。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能够在这个份儿上能听到净土,还能够生信心,你也是过去也不知道多少劫才修来的呀,你不敢小看自己,不敢小看自己。这叫时劫满未满。

智行圆未圆,满未满就是你的三大阿僧祇劫,有的满了三大了,有的满了两大了,有的满了一大了,甚至有的还连一大都没有满,等等诸如此类,就是不管你修到什么地步吧。那么智行圆未圆是什么呢?时劫满未满是从时间上讲,智行圆未圆是从你的证量、你的德行上讲,就是你过五关斩六将,你过了多少关,身经百战。

什么叫做智呢,般若波罗蜜,空,看破放下,不执着,这就叫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智慧。所以《心经》里面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也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都是讲的空性,都是讲的佛法的智慧,所以叫智。什么是行呢?六度,六度听过吧,六度的最后一度,是我们刚才讲的智,般若波罗蜜。

但是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样都不能少。你在这样的一种世界里边,把这个本事给练出来了,才叫你的行满了,智满了。所以叫这里讲智行圆未圆。

那么当然我们讲到这个六度了,大家也都知道一点,六度总讲到,第一个就是布施。好像是一说起,哎呀,特别是专业的同修们,他会说知道六度,六度是,前五度是足,走路,般若是眼,是核心,前五度是辅助的,般若是为导,根本核心。然后有的人就注重这个,就开始讲般若波罗蜜都是空性,就不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了。就光这个招,就是这个认知上,就不知道有多少人。

所以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纵然前五度属于行,第六度属于智,智慧般若,但是你的前五度不到位呀,般若永远出不来,导不了。你什么时候身经百战,前五度练出来了,行到圆满了,那么你的智慧也自然圆了,所以叫智行圆未圆。虽然智在前面,可是必须由行来保障。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布施也是这样的。你说布施说舍,咱们这现在,我说最,为什么有放生这一个法门呢,我说人嘛,人最难舍的就是财,最害怕的就是断命。

所以放生正好用最难舍的财,救这个众生最害怕断的命,是非常划算的。可是问题是财难舍呀,咱们最直接的就舍钱来讲,布施,一开始还觉得过去有点善根,能拿点儿,最近生意也不错,家里收入还可以,那就拿点儿吧。从开始心疼,忍一忍过去了,拿点儿,慢慢善根随着这个显发。可是拿着拿着,久而久之,他就有点儿烦了,说老这样,就是用这个舍钱吗?这个时候往往舍心,如果进入良性循环的话,你的舍心会越来越大,福德会越来越大。

可是如果你的格局,这个舍心没有大,舍的最后就舍不下去了。或者说你舍的格局大了,舍得尽情了,那么开始慢慢地一直坚持做,坚持做,还能不退这个心,不被别人这些杂染的这种语言给你搅你的耳朵,说是这么回事,突然间就退了。大家要严防自己的心,真的会突然退。

我自己也常放生,这个心说退就退,而且一退它就包住裹住,你就怎么撬它都撬不开。所以说不敢让退,那么自然而然你行得久,为什么叫行布施,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呢,观音菩萨,观自在,你行得久了以后,你自然而然就不当回事了。不当回事的时候,又容易退,为什么呢,又觉得没意思了,我老这样布施,那三轮体空嘛不是说,那布施我还这么执着,算了吧。又错了。

一直坚持,一直坚持,坚持坚持得很自然而然地把它不当回事了,还一样认认真真地做这个事的时候,就叫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叫智圆满。但是问题是你这个离相怎么离呀,你必须从有为的心上慢慢地去断,去抛,去弃。你光坐着一分钱都没花,你在这说我布施不执着,那都完全是属于吹牛。当然说我们有的人修得不错,到了这个地步还可以。

可是你要知道,这个智行圆未圆,你再说布施,布施要舍彻底。现在我们世间法好像舍得差不多,财色名食睡,反正有的能舍,有的能不舍。现在我问一下大家,特别是诸位居士同修,我说信仰,这个也是假的,你敢不敢舍。说信佛,前面讲了这么多皈依三宝,现在我说,信仰法,这个执着法也是假的,你要舍掉。哦,吓死了,我自己说的时候就心里有余悸,知道吧。

为什么呢?你说我好不容易才学佛,我们好不容易才三皈依,好不容易受五戒,还能受个八关斋戒,吃斋,诵经,做功德,等等这一套体系,好不容易算是个学佛修行了,突然间最后他让你咵地一下子也得扔,不敢舍呀。可是问题是你不敢舍,你就到不了这个智圆的地步,所以《金刚经》里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当然我们今天这是算是什么呀,吹牛一下,真正不敢到那一地步,因为你自己现在行还没满,为什么,你的智还没满。所以不管是,这是就布施而言。那包括持戒来讲也是,一定要拼命地尽量不能干的就不干,想起来止住就止,过失完了赶紧忏悔,这样的话,这也算是一种说不断的一种精进吧。这是指的时劫满未满,从时间上论。这个智行圆未圆,从功夫上得,两头入。

下面开始又是什么,正使尽未尽,习气亡未亡。正使讲起来好像还听得少,习气大家总听过吧?那谁能说一下,各位居士,什么叫习气?什么叫习气?习气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就叫惯性。我们佛门里面也有一句逗趣的话,说你点香抠脚,养成惯病了。惯性知道吧,陋习,不管陋习好习,它就叫习气。

这里讲到,我们来看,正使尽未尽,是指的,正使是相对习气而言,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四种烦恼,四种烦恼不包括前面讲的四流里面的无明流,就是指的见思烦恼,三界的见惑和思惑。为什么叫正使呢?因为它是作为主旋律,正牌的核心力,驱使众生流转到三界轮回的一个力量,所以叫正使。这里讲到的正使尽未尽,说你有没有把见思烦恼断干净,有没有出三界,出了的,没出的,都在其中。这里讲到的习气亡未亡,什么叫做习气呢,就跟大家就是说,就是你留下的习惯,余味。

为什么说装酒的瓶子,你比如说我们装酒的瓶子,虽然你把这个酒都倒净了,又用开水涮了好几次,可是你把瓶子凑到鼻子上,闻到什么,还有酒味在,这个味就叫习气。你放香的一个桶,我们点香上香,那么这个香桶不是香,对吧,但是它的香点完了以后,把所有的香都抽出去了,这个香桶还会散发着香,这个就叫习气。

所以为什么佛陀世尊的弟子,当时你比如说有一个叫牛呞尊者,知道吧。牛呞尊者,因为他以前讽刺挖苦一个圣僧,说他吃饭,老了嘛,说像牛嚼东西一样,没牙了,不是嘴这样吧唧吧唧地吃嘛,他笑话他,结果受了果报了,五百世做牛。五百世做牛以后,受牛报受完了以后,又出来了,又碰到释迦牟尼佛,还出家,还证了阿罗汉果,成了圣人了。

大家要知道,就是说他的正使已经尽了,没了,但是他吃饭也跟牛一样,是在那儿,牛的嘴巴不是就来回嚼嘛,咬一口就这样来回嚼嚼嚼,那么这个罗汉他吃饭也跟牛嚼一样。逼得释迦牟尼佛都没办法了,为什么?害怕别人看弟子这样的,诽谤三宝说出家的这些所谓的圣人还是这个样子。最后把他遣发到天上去,受天人的供养,天人有智慧有福德,不会嫌弃他。所以就叫牛呞,又叫天供第一,《弥陀经》里面有。这就叫习气亡未亡,还没有亡。真正习气要亡,得到成佛。

这个习气也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大家要感受一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习气,但是我们现在身在其中不知道,我做个比喻你就知道了。比如说,咱们再说到钱,我们非常大家都贪财,喜欢钱,这是正常的。那么贪财的时候,你比如说我们见到钱了,哎呀,人民币,见到这么一沓一沓的,马上就眼圈发红,心跳加快,觉得就是,觉得有反应了。

那么这个时候你想到见到钱,想把这个钱拿过来的这个心劲儿就叫烦恼,就是这里讲到的正使尽未尽的正使。可是你一直这样惯性地见了钱就想拿过来,见了钱就想拿过来,慢慢养成了什么惯性,就是见到钱,不容分说,不管是非对错,马上下意识地就想拿过来,这个时候这个劲儿就叫习气。

所以佛陀的弟子罗汉里面确实都有习气。你们知道阿难,还有一个阿难陀,就是难陀,难陀也是佛陀弟子,是释迦牟尼佛用方便善巧把他从家里骗出来,给剃度了。家里骗出来剃度,为什么呢,他的媳妇非常漂亮,他就舍不下他媳妇,世尊让他出家,他什么都可以,就觉得他媳妇漂亮。结果释迦牟尼佛就去他们家去托钵,托钵呢,媳妇就让他给释迦牟尼佛盛饭,佛说那你得把钵给我托到,跟我回到精舍去。他特别怕老婆,老婆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说等这口痰干了,你就得给我回来。释迦牟尼佛把他,带走了以后,他想回去,佛就一直把他捉拿着,他走远了,佛陀就在跟前显现,他回不去,不好意思。

最后佛为了度化他,把他带到天上去,哇,见到天上的天女漂亮得不得了,说你还觉得自己的媳妇漂亮吗?说太丑了,跟猴子一样,看都不能看了。这是难陀呀。后来又把他带到地狱,那个狱卒正在点油锅,点油锅,锅还没有开,很多油在里边,下面的柴火,说为什么不快点加柴让它烧开了。说不急不急,说现在难陀还在人间,他现在正在出家,为了上天他才出家持戒,等他上了天以后,跟天女娱乐,享欲望享完了以后,那会儿再下堕的时候,这个油锅开了正好。

一下子把这个难陀吓得赶紧修行,再也不想生天跟天女去谈情说爱了,最后一心一意修得果然证果了,证了阿罗汉。可是大家要知道,证了阿罗汉,还有一个习气,什么习气呢,因为他生生世世酷爱美色,好色,所以这个习气导致他升座讲法的时候,就是整个这个现场听法会的,虽然说男众女众都有,他一开言吐语,马上目光先投向女众,这是他的习气。

你看我也有一个习气,但是我就左右是平均的,左一下右一下。难陀他这个习气是他讲法登座的时候,先看女众才开言讲法。大家要知道,烦恼好发现,习气最难断,所以我们真的先了生死是断烦恼,慢慢还有漫长的时间去断习气,叫习气亡未亡。

后面又来一句叫做什么呀,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这又是从什么地步讲呢,这个就严格要求了,这是从登地的菩萨讲。那我现在讲一个什么叫做功用无功用,我跟大家说,功用,就比如说你今天要做点布施供养放生,我那天智通法师我们一起放生的时候,我还心里说,因为放生的时候,不是有一些净资是计划好的嘛,今天拿去放生,这个心已经发出去了。

那发出去称的时候有一些活物它今天过量了,知道吧,过量了,你说,这一缸鱼把它称完了,那一缸放在那,心里不甘呀,说一样的命,你说你就舍不得几个铜板就把它放掉了,救命呀,你不是号称放生,什么无畏施嘛,行观音菩萨之道嘛。可是这个时候觉得说,海鱼太贵了,你们知道吧,我们原来在大陆放,鲫鱼很便宜,七八块钱一斤,海鱼四五十块钱一斤,这一筐称出来,哎呀,心里算了一下,又把千八百没了,称两筐又把千八百没了,一不小心就超支,四五千就没了,又透支了,没钱了呀,心疼了,知道吗。

心疼了,怎么办,就得想,到底钱是真的呢,还是今天救命的功德是真的,好像我们今天救命的功德看不见摸不着,钱嘛,吐沫一蘸,叭叭叭一数五千。但是大家要琢磨一下,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划算。诶,所以当时就是要刻意这么想一下,心咵地就开了,智通法师给我一开示,我马上也就心开了,这个心就发出去了,这就叫做功用。

为什么?因为你刻意地翻江倒海作意了一番,就是起心动念这样,怎么样呢,刻意了一番。无功用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慈悲心修得确实是已经很高了,见到了,不要说有钱没钱,就跟永明延寿禅师一样,放生放得把他自己公款银子他都给放出去,还很高兴,不容分说,不假思索地放,有多少放多少,心里非常欢喜的,一点都不打咯噔说这钱今天花谁的,够不够,不想这些了,这个就叫做无功用。能听明白吧。

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些贤圣僧们说,时劫有没有满,智慧行持有没有圆,烦恼有没有断尽,习气有没有烘干,最后说他证到这个地步了,那么他修的一切六度万行是刻意的呢,还是已经任运自如了,都不一样。那么具体说,菩萨之间功用刻意和不刻意,自如有什么样的差别呢,那我们今天时间到这里了,下次继续在第四讲的时候《观经四贴疏》再讲这个。

那特别是要给大家通知一下,就是以后我们的《观经四贴疏》,闻思讲堂、净土大讲堂的这个课程就暂固定放在初一十五,初一十五半月一次。那么因为今天是二十九,是因为初一开始我们要打七,那么等到二月十五的时候是第四讲,大家特别是在看直播的同修也记住,不是下个月初一,二月初一,几天以后就是第四讲,是十五第四讲,然后三月初一是第五讲。

那好,大家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感恩诸位。

阿弥陀佛。

(第四讲)

好,我们各位闻思讲堂诸位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讲《观经四帖疏》的第四讲。我们也是行什么法就赞什么行吧。听法呢,如果常听,听得能够相应,也可以桶底脱落,也能够净土现前,怕就怕当真,这个功德。所以,如果你相应的话,这也是当下的修行功夫。有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听那么多,说那么多,有什么用,说这个说不如做。实际上,说的时候,听的时候,就是在做。你不来听闻,不来闻思,你也没做。

所以说,其实多听也是多做,因为一切都是心法,这个心一直在相应的。那你看,也随喜诸位,特别是远道而来,来听法的。可能我自己也发了这个愿,我说没人了,反正对着大海,都是龙王老爷带着他的子孙们来听,就可以了。结果这一发愿,还每次噼里啪啦,每次噼里啪啦,一讲法就下雨,下得没完没了,这可能真的是来了。所以说,不管是哪一道,我们现在都在六道。

上一讲,我们讲到这个发愿归敬三宝颂的时候,就讲到说六道三界的众生,由于这个正使,就是烦恼,还有习气,没有尽,所以只能叫做贤,不能称之为圣。大家要知道,就是说这里讲到的这个,第四页这里这一句,正使尽未尽,要尽这个正使这个烦恼是很难的。在经典里面讲到,就像隔断四十里的瀑布一样,这么难。断习气的话就更难了。

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几年,不要说几年,就算一辈子吧,一辈子养成的一个习惯,都很难改,一人一个样,你让他改一改。最后修行好的,都是改了自己了。

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习气。我想一想,有时候出去讲法,到另外的地方,或者远一点,出国的话,你说我们养成的一个作息时间表,一个时差你想倒过来,就整整的一个星期,还难受得不行。你想一想说,一生一世,何况累生累世形成的这个种子,这个现行,它的合作,你想把它掰过来,真的有时候觉得就跟那个凌迟一样,这就是修行的难度。

所以说,后面紧接着讲到说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外相上看他的这个风貌,就是说你的烦恼有没有断,习气有没有亡,这一句是从内证的功夫上而论的。

大家要知道,通常,比如说我们通常的就是自力修行,你必须,我们常讲到登地菩萨登地菩萨,你必须要登到初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开始上了初地的菩萨,乃至到了这个七地,这个地步,就是从欢喜地到远行地,这个时候他会出什么功德,他就能够化身现身去百千万亿个无佛世界去八相成道,度化众生。

这登地菩萨的功德。但是七地之前还要干什么呢,就是他想做这个事儿,他必须要作心才能入三昧,才行。什么意思,就是刻意起了,我想,我要做这个事情的这个心念,虽然这个心念我们凡夫已经完全摸不着边了,但是他必须有刻意的心,才能入到这个三昧里边,化身百千万亿个佛土,他不能够什么呢,叫任运自如。

所以,这里讲到的功用无功用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你是有功用,你就是刻意地要去做。如果说无功用,得到什么地步呢,得到八地以上,才叫无功用,这才叫做证智。七地之前,你还是有功用的,不能叫做证智,还得用这个智。所以,你看,为什么在八地以上就不管是在定中在散中,他都是自在的,一直在定,没有不定的时候。

我们把八地的菩萨叫做念不退,也就是念念无有不在定,散也是定,定也是定,这个跟七地之前是有差别的。七地之前的话,他得努一下劲儿,才能去,八地之后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只要你有水,哪儿哪儿都影现出来,不要动,同时就去。

当然讲到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凡夫听起来,觉着有这么可能性吗?我们想想,初地以上的菩萨都能到一百个佛土去作佛,何况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已经大圆满觉,成了极乐世界教主法王,分身散影地来接引嘛,想往生,他就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一个凡夫的小心小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不要说,哎呀,还得登地菩萨这样的去,这样的去做大功德了,你发点儿心都很难。你比如说我们说,我们学习大乘法,你发点儿利他之心,你为什么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要发四弘誓愿,要有这个四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样的,你得修呀,就是你不断地要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反思自己,把他这样的一种发心要养成一种常态。

一有常态,那么一旦在因缘中,有一个因缘出现,一有对境的话,那么你的这个利他的这种心是练出来的,就是一直是无间的,不会断,不会转成要自私。有时候,人家修得好的,他一直在这个劲儿上,一直有这个劲儿,来了一件因缘,一件事情,他马上就发起心,为他着想,希望他学佛,希望他生信。

如果你不去修,你自然而然你就只为自己。那我们都是修行人,都有这个感触的。只为自己,就不能够无功用地利他,必须还得,在教法上一看,哦,我这发心不对,得转向说我得多护持他,善护他心。那想想,不要说无功用地说利他了,利自我们现在都不能利。为什么呀,还刚刚打过佛七,要念佛,要每天要定功课,就因为我们还没有无功用起来。还得要功用,要发心,要引发,要劝诫,要引导,促使自己去要念佛要求生。

如果你把这个求往生的心一直在,调成一直相续不断,一旦因缘成熟,机会来了,你顺势就走了,一拍即合嘛,往生大业就成就了。如果你没有无功用的这个常态,那么有功用的时候,佛来了,你可能都走不了,你会迟会疑。

那就和日本的那个佛像,日本有一个歪头的这么一个阿弥陀佛像,就说了说,那个永观法师,说你晚了一步。所以说,入到这个无功用中呀,不管是圣者,包括我们凡夫,都要调到这个,叫常态。这就叫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

妙觉及等觉,正受金刚心。妙觉就是佛,已经修圆满了,到顶了,可以歇了。等觉是等于说,已经是佛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又叫说一生补处,有时候也把他叫金刚心,有上士,就是只剩佛比他高了。一佛之下,万菩萨之上,所以叫妙觉及等觉。

等觉菩萨也很有意思,如果他跟十地菩萨相比,他就叫佛了,他向上望佛而比的话,那他还叫金刚心菩萨,所以这里说正受金刚心,就是举他们的觉的这个德行,就觉悟到什么程度。金刚心又叫金刚定,就是等于说入到这个,从等觉相续,一刹那到妙觉的那个其中,这个无障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无功用的,就叫金刚定,就是指的这个层面。

后面还有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什么叫相应一念?诸位,我们都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但是我们现在的行为是凡夫呀。行为是凡夫,就得开始皈依,出家,戒定慧,修。从开始第一念起,我们也没有离开我们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彻底修得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了,现见自己本来是佛了,就那第一念的始觉跟本来是佛的本觉,本觉和始觉合在一起。

原来就跟我们眼睛上,大家一看,眼睛噌的一按,哎呦,你看每个东西都跟眼全花了转一样,是幻相。你这个手指一移开,哦呦,彻底把这个境界看清楚了,原来就是因为按了一下,才按成两个影子。实际上,一放开,从开始到结尾,一直只有一个影子,真实的现见。这就叫本觉始觉合在一起,就叫相应一念后,也是指的修行成就。

后面讲到的果德涅槃者,那就更不要说了,不是常说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即菩提。大家能体悟什么叫烦恼即菩提,这个滋味非常甜,妙。我们总以为说烦恼就是烦恼,这不断地给自己烧火。

要么说,说发火的时候已经就没有觉悟了,说要觉悟的时候,肯定得乖乖地看好自己,守着在那儿,端身正坐。有的人威仪非常好,把自己管得憋屈地在那儿,石头压在那儿,难受得要命。什么时候真的能相应到烦恼即菩提,这是真事儿,但是这个法又说不得,说了也白说,为什么呢,够不着嘛。

生死即涅槃,你看那些大成就者,说走就走,有的那走了,为给后人留点儿信心,还走的坐化完了以后,谁说一句话,又把眼睛睁开,再给你留几句,又走了。这就叫生死即涅槃,叫果德涅槃者。

这一系列,前面的:证智未证智,妙觉与等觉,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这一系列其实都是最高程序。从前面的时劫满未满,十地三贤海,等等这一系列,可谓是什么呢,从凡到圣,从因至果,从初发心到大圆满觉,一切的圣贤僧,在这里,一一归命。

所以这里道: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一一在这里,都咸归命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皈依呢,大家不要丢开了,这里的内容一直在讲归敬僧宝。圣僧,贤僧,凡夫僧,初发心僧,都是僧宝。为什么要归命,因为他们在住持佛法,是僧宝的相貌。二一个,他就在我们人间,皆是成佛之道中的同行教授善知识。

第三个,这个咸归命,在净土法门来讲还是什么呀,就是一股脑儿,不管你是上圣还是下凡,反正咱们都扯平了,为什么,皆入弥陀法界,九界同归,都入佛界,就一样了。所以叫咸归命,就是都归到这一个法上来。

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这里讲的三佛,大家听过一点知识的都知道,佛不是有法身报身化身嘛,实际上他就是讲佛的究竟功德,一体三功德。什么叫做法身呢,叫法身菩提,你看这里就三佛菩提尊,法身菩提就是本来自性清净,天真佛。这个又刚才说到烦恼即菩提,你看这桌子,看大家坐的凳子,再看看自己自身的这个色身,乃至你反观一下自己这个多么聪明,哎呀,灵机一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个脑子,脑瓜子,这些心思。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法身,本来如如不动,就算我们在上面不断地乱动,它就是这个,也没有动。这就叫清净法身。不是你,你再怎么累死,再怎么发心,它也不是修出来的,它本来就这样儿,本来就这样。什么叫报身菩提呢,这个就是要修了。

为什么,因为他有因和果呀。法身虽然说不论因果,可是不是没有因果的作用。你造了十恶五逆,那你就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你造了六度万行,因圆果满,那么酬还的时候,你就是实报庄严土,最庄严的佛身叫圆满报身,所以这个叫做报身菩提。什么叫做化身菩提呢,就是从报起应,你这辈子该以什么样的身得度,就像观音菩萨,他就给你化现成一个什么样,你转头迈眼神儿之间,他就给你化出来。

你以为你行走在这个真实的宇宙世界,实际上你迈个眼神儿,就跟我,诶,往后一看,这个布,布帷就是化现出来的,我往左边一看,诸位就是化现出来的,往右边一看,诸位也是化现出来的。

这就叫化身,千百亿化身,这个是非常厉害的,为什么,他就为了利益众生,叫做化身菩提。实际上,听起来好像有点儿生涩,其实我们每天也常在念。

你比如说,什么叫法身菩提呢?我们说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就是法身菩提。什么叫报身菩提?无边罪障悉消除。什么叫化身菩提?世世常行无上道,就这意思。

如果说按咱们净土行人来讲也没有落下,大家知道,光说的我要往生西方,其实也是这个法。你比如说,愿生西方净土中,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法身菩提;九品莲花为父母,就是报身菩提;不退菩萨为伴侣,就是化身菩提。所以这里说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是一个法,是一个法,大家这个上面不必把它给裂开了。

既然说皈依了三佛菩提尊,那诸佛菩萨的神通妙用,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大家一讲到神通就神得不行,因为我们一般人到不了呀。你放不下这个不通的这些障碍,就通不了这个神通,有分别,因为我们一直空不掉,就不通。但是,我们这里,你看,讲一下什么叫神通?我们听得多了,一说到神通,不知道有多么神,这个人马上就魅力无限,这些居士同修们一听到有神通,眼睛马上都发亮。为什么,为什么就好这口儿呢。

神通,今天专业地告诉大家,叫做神境智证通,境界的境。什么叫做神呢?不是神叨叨神乎其神的神,叫做等持,这个叫神。什么叫等持呢,就是一心一意,我们佛教里面叫一行三昧,就是你一直心在这个上面,一直相续,一直持守着。那么,你一心一意这样长期下去,一直下去,就能够打通这个障碍。

因为我们现在的心不是等持,呼嗵呼嗵地在起心动念,那就一个念头就隔一下,你通不了。所以说,这里叫做神就叫等持。神境,境是境界的境,境是什么意思,就叫行化,为了度化众生,周遍法界,无所不做,无所不能。像俱解脱的阿罗汉,咱们就不要说大菩萨了,俱解脱的阿罗汉都有这种神通。

他可以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真的就跟《西游记》里面那天兵天将下来一样,他可以从我们这里蹭地钻进去,就从美国直接就出来,澳大利亚也可以,都可以。这些呢,这就是他的神通。在他看起来就玩转了,彻底,你想,一念心把法界都玩转了,何况小小的一个地球,什么太阳系银河系。

所以这个时候,因为他无壅了,就是那个中间有这个,就跟脑血栓一样,血流不动了,就感觉到行动缓了,这就是凡夫。为什么,吃饭你得一口一口地吃,走路也得一步一步地走,脑子得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用。神通起来的是什么呢,一念就哪儿都能去,神足通起来了,还用你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这样走了。

所以说大家要知道,就是有血栓,所以我们通不了,实际上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所以说,经典里面讲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我们没有尝到这个味道。你真正一念相应了,就神通,你都觉得太小儿科了。我们现在因为是,虽然也有通,凡夫,人还是有通的,但是因为通得不透彻,不厉害,还得假借一些着相的东西。

你想,其实我们也有神足通,就是会飞,但是因为你现在因为有这个着念,有这个贪着分别,那就必须借用飞机。实际上,大家想想,飞机怎么飞起来的,如果我们本来没有这个功能,它就几片金属,航空器械,弄起来就能飞吗?它跟我们的业习有关呀,这个业习是因为我们执着成一个业习,贪着成这个分别了,本质上它就是我们本具的能量和功能。

所以这个神通大家要知道,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往生,只要你一入极乐世界,全都有,阿弥陀佛已经给你备好了。所以说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这里我们是凡夫,就要常祈请具足通力的无碍的诸佛菩萨,他来加被我们的心行不到之处。

大家常要知道,这个其实最上的修法,我们往往容易忘记。因为我们一有点儿问题,就是削尖了脑袋想办法怎么解决,其实下意识就是自己解决,虽然来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菩萨,实际上他不敢靠菩萨,还是觉得自己,半信半疑,试试看,行不行,反正有这么一条道,就走着看一看吧。

所以这样的话,心行不到,就感应很小。实际上,你全身心地靠给诸佛菩萨,相信他的不可思议智,那么这就叫做摄取不舍,就是这里讲到的愿摄受,深信不疑,就可以了。这个法,因为我们,就跟饭一样,常吃不到,吃不到就不知道它有多香,因为不敢口张开把它咽下去。

我等咸归命,三乘等圣贤,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这里讲到的我等咸归命,又一句三乘等圣贤。三乘,这是一个术语,大家都知道,像罗汉叫做声闻,辟支佛叫做缘觉,还有菩萨,我们常说到的三乘。这里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呢,三乘等圣贤,学佛大悲心,大家稍微有一点知识都知道,好像这个大悲,慈悲心,好像仅仅是菩萨,一般来说二乘的话就是光自利不利他。

实际上二乘也有很多种,就是声闻,罗汉爷也有很多种。有一种他是定性了,就叫做定性声闻。他确实就是这点儿水平,入到这个窠臼,他没办法超越。还有一些叫做增上慢声闻。其实有时候我们出家的法师吝法,或者有时候别人来请法,自己觉得了不起,或者烦了,或者心情不高兴,不给人家讲,又觉得我的法轻易就给你传吗,这种心念生起来,都叫做增上慢,增上慢。

当然还有一些是退失菩提心的声闻,就像舍利弗一样,发了菩提心,人家要他的眼珠子,也给了,最后给的人家不高兴,抱怨了,他就受不了了,就退下来了,曾经发过大悲心的。这里其实正指的是什么呢,有一种叫做应化声闻。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你们天天去普济寺拜佛,可能你们也没有仔细地看过。

普济寺两边有三十二应化身,那里面下面石头上面雕着,有一个部位,有两句话,叫做什么呢,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就叫应化声闻。实际上大菩萨来的,他在这里示现成一个罗汉,也有这样的。这叫做三乘等圣贤,学佛大悲心。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常讲说,好像罗汉就没有慈悲心,不发利他之心,他也是有的。但是为什么说不如菩萨常行利他,菩萨是专业的,任运的,一直相续的。罗汉是什么呢,就是随分随力的,叫法缘慈悲。就是凑到跟前来了,有这个景了,他应一下,没有了,他也不刻意发心,是这样子的。

所以说,声闻的慈悲,就好比我们人都长的,就像咱们说的皮毛一样。菩萨的慈悲,就像里面的肉一样,比较深。佛的大悲心,就像骨髓一样,完全透进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有骨髓,骨髓是我们的核心中枢,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我们总是重个皮毛。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学佛大悲心。

当然,另外一个理解点也可以,为什么呢?就可以理解成说,罗汉,缘觉,菩萨,他们都是遇到佛,发大悲心度化他们。你看这里学佛,学什么,就是佛发的大悲心,给声闻说四谛,给缘觉说十二因缘,给菩萨说六度法门。这个也叫做学佛大悲心,随自己的因缘来学法。

长时无退者,你看,善导大师讲法,他能抓住七寸。长时无退者,这是咱们这儿的情形。短时间你不退还容易,大家也有来听法的,你看今天来的就不一样,下次来的更不一样。我这个经的见的多了,一开始信誓旦旦,无比激情,最后七零八落,最后烟消云散。所以说,为什么,短时不退还可以,长时不退太难了。可是问题是,成佛就是长时不退才能成。

所以这里请愿遥加被,念念见诸佛。常请加持,常请加被。遥加是什么呢,就是你相信佛的神力弥漫,普被,就是一直储藏在那里。遥,是因为我们现在有烦恼,跟佛好像遥不可及,你不要忘了,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常在此处。

我们现在去普济寺烧香的时候,朝四面磕,我老现在在批判他们这个法,不如法,磕头跟捣蒜一样,不知道在祷告什么。如果他真能磕得,就是觉得四面都是阿弥陀佛,这倒也不错。走哪儿,反正你前方此处,活生生灵动动的,就是阿弥陀佛,捧着莲台,给你加持摩顶。

你能够一直相续到,观法能观到这样,那也不错了。如果大家常持往生咒,就有这样的功德,你看不见,佛就一直常住其顶。所以说,你说这些法,现在因为我们的障碍这么重,祖师爷他亲自得了这个功德利益,又用文字给我们表达出来,我们在这儿念呀,听呀,还是觉得羊皮上刮风一样。

实际上,真的,末法时期,包括我自己在内。所以这个讲法的功德,就是在这里,听法的功德。哪怕说羊皮上刮风,也比完全没风强。万一这根毛一下子吹开,渗进去一点。所以说,这里是请佛来遥加普被,因为感应道交,正是时机嘛。

大家要知道,造这部论典也不容易。《观经四帖疏》,我自己也算发点小心,这样出去讲。确实昨天还有北方的同修,还给我回馈发过来截图,说他们的群里也不知道从哪个渠道就转在那里,他们觉得听得,诶,实际上我就照着祖师说的讲,他们就觉得听得非常法喜。你想想,这部论典一出,有多少人又要峰回路转,而依净土了生脱死。

这个功德太巨大了,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法,一定有魔来扰。大家不要以为说,哎呀,菩萨到处都是,龙天护法悉知悉见,常来护持。我告诉诸位,我们现在在三界之内,魔王关注得更紧密。你一旦有出轮回,一旦有机可乘,他马上就来伺机来阻挠破坏,就会有魔事的。特别是你还没有圆满,没有功成的时候,他给你把这个因缘弄断。

所以说,祖师也是害怕说,造这部论典不能够有始有终,所以才这里说请愿遥加被,念念见诸佛。多殊胜,念念见诸佛。我们每个人,此时此刻,都有这个念念的功能,为什么见不到诸佛。实际上,就刚才我们讲的,佛菩萨也在,我们的现前一念中就有佛。因为我们天天念的佛,祈祷的观音菩萨,他就在我们的一念中,佛就在这个本念中,念中本来就有这个佛,他是真的是可以念念见诸佛。

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念力不够呢?一个是我们念力中的信力不够。信力不够,你的感应就成就不了,力量不够,他显现不出来。换一种方法,我们念力里面的定力不够,因为我们的心有染污,不能够水清月现。这是真的,你不要说,真正的像出家师父,特别是常住禅堂,乃至参学有心得的,你自己在那个很热闹的那些大马路,商场里面,音乐厅,你在这儿待一会儿,你回去再在自己的家里,或者有佛堂,你在那儿静坐一会儿,就这两种情境,一样吗?不一样。

你在家里待着,你来到白华庵住一下,一样吗?为什么叫水清月现?这是定力。要么你的念里面有信力,要么你的念里面有定力。当然,还有一个可以,你的念里面有观力,你观力成就也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能一念起来,就是四方皆是阿弥陀佛,也可以,也可以念念见诸佛。因为唯心所现,执持成就。这是我们念的功用。

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怎么样子呢?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大家想,我们的色身,这块肉,从哪里来 ?佛那会儿给弟子说,说我们生生世世轮回,假如果这个骨头能够积攒起来,一生又一世,生生世世积攒起来,高得比须弥山都高。那还不是光人骨头,动物骨头也有。

所以大家说,我们这个色身哪里来的?他是愚痴所引发的业果,召感的有漏色身。为什么《心经》里面说,色受想行识,这五样联袂猛坑猛拐骗,把我们骗了一辈子。第一个就是色,色就是我们的这个色身。你说我们这个穿的吃的,哪个不是为这个色身。你们女众喜欢打扮,描一下,扑一下,就为这块肉。可是这块肉,最后也得坏呀。

你看有时候出去放生,活的时候,鱼就游走了,舟山黄鱼肚子翻过来,死在那儿了,就一块肉。你说有啥意思呢?可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就这个有漏的色身,我们百般呵护,念念不舍,相续到这一块肉坏掉了,还能召感下一块肉。所以说,这个愚痴相续不断,层出不穷,就成了什么了,旷劫来流转。

愚痴有两种。最可怜的就是不上道。他既不相信生死苦海的这个苦果,也不相信净土往生的这个乐果,不相信有这好事。他往生无份。当然还有一种愚痴比这种强点儿,可是品位不高。他虽然相信苦乐因果,可是他从圆融的真理,现象上,他把它合不起来。就是说,他讨厌娑婆世界,真的讨厌,一心一意就要往生西方,这也是可以往生的,但是他解不了第一义谛,品位会受影响,但是他还是可以往生的。

如果说我们想了断这个愚痴身旷劫流转,有个什么指标?大家读《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话特别重要。我们总是觉得功课有多少,今天有什么感应,菩萨灵不灵,却不知忘掉了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心,是什么呢,求道之心,坚正不却。你有这样的心也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着魔,一定有诸佛菩萨护法来加持。求道之心,坚正不却。

甚至有时候你断线了,他都给你补足,就像这个桥梁断了,哪里断了,他就赶紧给你填平,火车咵地就驶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子的。你要知道,末法时期诸佛菩萨,我们老和尚以前也讲过,说一个两个来根本就不顶事,得一群来,一批一批地来,围绕着一个,这样度。

那么,好在我们有这条救命船,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遗迹就是遗教,遗迹之教。大家都知道有这个概念,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有一种说法,《大悲经》里面讲到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也是一万年。

我们释迦牟尼佛,你看今天我们居士同修们发心,请的这尊佛特别庄严。这个佛像,大家等一下也可以瞻仰一下,这才叫佛面犹如净满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就再怎么讲什么高妙的法门,一定要前面供世尊呢?因为所有的这些法,都是他老人家说的。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过去有愿,因为有一些前面的诸佛,有的佛的正法七天就灭了,大家知道吗?七天,就只能在这个世界流通七天,就灭了。

他看不下去了,那会儿才说,将来我成佛,我的正法至少要住世五百年。五百年跟七天嘛,大家想想他老人家的愿力。我们有的也可能读过《遗教三经》,这里讲到的末法之遗迹,这个《遗教三经》是释迦佛的遗教,但是大家要知道,它是正法中的遗教。世尊涅槃说的这个《遗教三经》,是最契当时之机的教法。

那么大家要知道,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净土法门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末法中,遗于末法中之正教。在这个法末之机,才是最当时机之教,所以这里的这个末法之遗迹,大家要搞清楚。因为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不是还有《遗教三经》嘛。《遗教三经》是正法中的遗教,所以从这个对比度来讲,末法的遗迹就显得十分可贵了,大家知道吗?太可贵了。

可贵到什么程度,我打个比方。你看我们现在有喜欢,特别是在座的诸位法师,有写书法的,那书法上面的这个帖,叫书圣,不是还有什么三希堂,其他的不说,就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吧。大家想想,王羲之活着的时候,那他还随便走哪儿都大笔一挥,随便写个这个序那个序,那随处可见。

到此时此刻了,你再把王羲之的《兰亭序》拿出来,哪怕是临摹的,已经是举世独此一门,独此一幅,没了。这个一坏,一没,就等于彻底见不着了。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在于末法之遗迹,就有这样的一个功德。就这一门,稀世罕见。

所以说后面讲到,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这个遗迹中的遗迹是什么?就是极乐之要门,阿弥陀佛的誓愿,四十八愿。前面也讲到了说,十六种观门,弥陀的愿力,十六观法,这是净土的核心眼目,通往极乐世界的切要之门。

特别是这里讲到的说,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我们了解《观无量寿经》的,可能你还能听得懂。没读过的,这儿就听不懂。前面也讲过,什么叫定散等回向?定散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有十六种方法,一系列的法门有十六种。十六种前十三种叫定善,就是你必须修定力。后面三种叫散善,就是你行点儿善法,行点儿功德也行。

那么,这里讲到的定散等回向,不是说修好,成就了定善,或者也培植了一点儿散善,等等这些善一起回向,皆能够往生。而是什么呢,说定善,你比如说在座的法师,他出家为僧,专门修观法,非常殊胜。他的观法成就了,这辈子能够证这个三昧了,能够入无生忍了,就像印光法师这样的,他能够见佛了,这就是定善修成了。

那我们修不成怎么办?我们只能在白华庵来做点儿功德。他们好多人还问,白华庵,你们做什么佛事?我说没有佛事,这儿不让做佛事的。这里是一个阅藏修行的道场。我跟他们说了,我说我们这的佛事只有一宗,就是供僧,无条件地供僧。我也不知道其他的可能有圣僧吧,我是凡夫僧,反正就这些圣贤僧。这也算造了一点儿散善。散善还有,读诵大乘经典,读了几部经,持了点儿咒,放了点儿生,反正总之这些散善都算在里边。

但是大家这里要搞清楚,这是给予我们希望,就是哪怕说,出家师父他厉害,他修成了定,那我们在家居士没办法,日子也得过,生意还得做,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我行了一点儿善,不管是定,或者散,只要回向往生西方,平平等等都能往生。所以叫做等回向,是这个意思,大家不要搞错了。

说反正诸如此类的等等都回向能够往生。也就是你善修得好,有了定善,你没修成,只有点儿散善,只要回向往生,都能往生。从往生而言,这个事情是一样的,平等的,九界同归。就这个意思。我讲的能听明白吧?特别是居士同修。这就叫上圣下凡,在这儿持平了,待遇一样。

什么待遇呢?速证无生身。这是讲往生以后的利益。从刚开始而言,只要你一往生,五逆重罪后悔了的,十念往生了,都能入不退。因为一旦九品往生,都得不退,何况你还修的定善。这是从开始而言。从终而言,从始到终,可以证什么?可以证悟无生法忍,就是快速证无生法忍。

现在我们根本就想象不来,无生法忍意味着什么?刚才给大家讲八地菩萨,证的是无生法忍。现在我们就我们这点忍力,叫什么忍呀,我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叫生忍。还有一些法师跟我问说,他说海师,什么叫做生忍?我说,生忍就是活生生地忍住,硬生生地忍,这叫生忍。

你想想,生忍憋屈成这样,痛苦成这样,你想什么时候悟到无生法忍,就是一切法都如梦幻泡影,随便,无所谓。还没有无所谓这种傲气,这种清高,就是一切都心,彻底,我佛垂双手抹平了,就叫无生法忍。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速证无生忍,唯有道人才能够体恤到这种要命的功德待遇。

因为在娑婆流浪生死,他退缘多嘛。为什么?第一个,短命,生病。再一个,恶缘多,坏你的信心。你不修了你倒还可以,你想稍微发点心,其他的不说,就像我们这儿阅藏也是这样。阅藏也能把,大家要知道,要把人的业障阅出来。为什么?因为你天天等于释迦牟尼佛给你炒小菜啊,他一个人讲的这些经典,你每天都在里边看,天天跟释迦牟尼佛的口业待在一起,心地待在一起,你想想那意味着什么?

所以,我说恶缘太多了,储存的太多了,它容易现行。再一个,外道杂善乱真正的法。你现在来看的话,有一些真的是,所谓的邪师说法如牛毛。你根本辨别不了,看不出来,他显现的甚至比这个正法都,苦行多,宗教情怀浓,不要命的这样的一种修。佛门里面又叫显异惑众。

纵然你这些你过去修得好,还有一个外在的尘境容易动心。为什么?因为你只见烦恼,常不能见佛呀。极乐世界不会死,永远没病,天天有这个诸上善人提携你,没有邪法,天天见阿弥陀佛。你说这两土的这功德,就体现在能够速证无生身上。

所以这里最后祖师讲的说: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

这里讲到的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这是一个佛学术语概念,大家了解一下。什么叫菩萨藏?是相对于声闻藏而言,就是大乘叫菩萨藏,小乘叫声闻藏。这儿有点判教的意思。就是对释迦牟尼佛一代的经书,进行了一个整合,分成两大类。

大家常听法的都知道,天台宗有五时八教,华严宗也有三时教,那么还有一种判教最直接痛快,就是说,没有那么多的线条,只有二藏,一个是大乘菩萨藏,一个是小乘声闻藏。

所以这里叫我依菩萨藏,就是指的净土法门是大乘法,是一乘法,所以叫顿教。大家要知道,顿教呀。我们都知道禅宗叫做顿教,殊不知净土是横超法,一生成就法,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叫顿教,因为它一顿就给你顿出去了。

禅宗是因上的顿,净土是果上的顿,禅宗以明心见性为顿,净土以一生成就往生西方为顿,各有千秋。所以说顿教一乘海,一乘海就是说,其他的法不讲了,四十八愿作慈航,一句弥陀作大舟,我们常说的,就是表一乘之法的。

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今天在这儿,在此处呀,宣说了这么多的偈颂,赞叹皈依三宝的功德。这是讲到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这是换了一个说法。

善导大师说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其实我们每天如果大家念《普贤行愿品》呀,《忏悔文》也都念,实际上就是我以清净善解心,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也是这个意思。像这个或者《弥陀经》里面,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是这个意思,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今秉二尊教啊,二尊,我们前面讲到皈依谁呢?就是皈依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的殊胜之事,能说的释迦佛和所说的阿弥陀合在一起叫做二尊。或者说释迦牟尼佛讲极乐净土要门,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宏愿,这也叫二尊二教。

还有一个这里我们理解什么叫做二尊教呢,后面善导大师啊,这是一个千古绝喻,什么叫千古绝喻?他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后面内容中讲到有一个二河白道喻。什么叫二河白道喻呢?就是一个人,比喻我们凡夫众生,跑着跑着后面有强盗追,两边还虎狼狮子,到了这儿了,有一条,就是白道,中间一般是个独木桥一样,这边是水,这边是火,水不断地瀑,瀑流,火呢不断地烧,就中间这么一条白道。

释迦牟尼佛说,你去,没问题。阿弥陀佛说,仁者,你来,我保你不出事儿。就这两土世尊讲的这个法,被善导大师给提炼成这么一个绝喻,叫二河白道喻。释迦牟尼佛说苦,你赶紧去,阿弥陀佛说我这儿乐,你快点儿来,就叫二河白道,天合之作,所以叫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所以大家要知道,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这么恳切地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只有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才讲设我得佛,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叫二尊教。由于他们这样一唱一和,把这个法演得很微妙。

因为释迦牟尼佛讲的其他法都是一尊教,哪怕他经典里面十方三世诸佛都说遍了,只有一尊教,唯有这个法叫二尊教。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广开净土门。大家要理解这个广开,刚才我们讲到了,有的人就因为学习这部论典,怎么样呢?峰回路转。本来以为就没辙了,这辈子不济事儿了,结果它给你把门槛儿,这广开第一个是什么?最大化呀。

就是我们原来以为说像我这样的肯定往生不了了,结果一看《观经四帖疏》,原来我也在其中,这就叫广开。然后还有一些人吭哧吭哧地修,觉得自己这辈子修得这么苦,这么艰辛,能不能够了却,最后一看《观经四帖疏》,这个这么好修,那比我现在要,这些难度要容易得多,同样成就,这也叫广开。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广开的,以为自己,我就碰见也有的同修说,我这辈子估计往生不了了,我业障太重了,我这辈子是女身,我下辈子投生成男的,我再往生,再好好修。这叫什么呀?闭上了,关闭了,不叫广开了。本来这辈子就能去,她非得给你绕远。下辈子能不能去还两说呢。

所以这里的广开就是最大化,因为里面有一句最要紧的话就是,一切凡圣莫不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强缘,增上因,才得以往生的。所以这个广开就是说,再撑开一点儿,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对净土门是合上的,或者半开半掩的,知道吧,甚至是只是把它掩在那儿,没有关而已,有的人还觉得以为自己开,自己推。

实际上净土一门是永远都没有门,就这个槛儿,没有槛儿,就是只要你往这儿走就行,这才叫广开。当然就本经而言,就《观无量寿经》来说,不但它里面的主人翁,就是韦提希夫人,是《观无量寿经》里面的,还有她五百个宫女,这些呢,但有见闻者,都能够往生,才叫广开净土门。

最后一个偈颂就是回向,这么多的归敬颂讲完了以后,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家知道,这个回向法门,是很重要,它是根本。有时候因为我们就缺了回向,有些把些功德都散掉了,知道吧,就浪费掉了。你看我们在白华庵,我跟师父们一起阅藏,

虽然我们简短,但是我们每天在阅七的时候,就是初一、初七、十一、十七、二十一、二十七的时候,哪怕阅一早上,完了我们也要回向一下说,这个阅藏功德殊胜行。当然有时候心力弱,有时候心力强,有时候心力散,有时候心力真,那功德也不一样。你如果当真今天说哪怕我在这个龙藏里面看了一句话一个字,这也是佛说的,你觉得它功德无量,你当真把它回向:阅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无边胜福皆回向,那它的功德就这么大。然后配上: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就是你的心靠近了,当真了这么过一遍,而不是说嘴里走一遍,心没动,这个差别相就出来了。所以说这里讲到的,回向也是要他把写这个《四帖疏》的功德要回向,发心往生。

那大家可能也有一些疑,说这论典还没有开始写怎么就回向了?难道回向还可以透支吗?我告诉大家,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回向可以透支。就是你可以贷功德,咱们世间做生意叫贷款,没有钱了,你现在可以先贷功德。只要你的发心是真的。为什么回向可以透支呀?我自己那会儿,我也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俗家的这个,有一次一个俗家的兄长死了,突然间心脏。那我回去怎么办呀,我只好念佛号,往生咒,那每天给他诵诵《弥陀经》。

那当时想想我说这个,他这个死得这样的冷不防,但是也不知道到哪一道儿去。哎呀,我就跪在那儿,因为带回去个小佛像,念佛机,我就念完《弥陀经》了,我说哎呀,只要我未来的讲法功德也先给你回向一下,希望你能够离苦得乐,不要下堕。诶!还真是这样,后来还梦到他了,一次比一次好。头一次梦到满身都是血,第二次梦到了好像就穿了那个医院的那种治疗服一样,头上也包装好了,第三次梦到的时候已经坐起来啦。

这个我也不是打妄语,而且是什么呢?妙就妙在哪里呢?每次今天有法务,只要今天讲经,讲完经晚上必梦,至少三回。所以你看这回向可以透支。那我们想起这个法,回向你得今天对吧,做了功德念了佛了,念了多少声了,你才回向。我告诉大家,这理上是能讲得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的善心,我们做的功德,它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念心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全在我们现前一念当下的作用。

《华严经》里面就讲过这个法,就叫回向三世善。所以这应急的时候是可以的,只要你把它补足就行。所以大家想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求菩萨说,哎呀家里有事,说菩萨我许个愿,完了来还愿。这不也是透支吗?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观音菩萨就是只要大家,你发那么一点点的善法他都不嫌弃,跟地藏菩萨一模一样呀,看见说,南阎浮提众生只是有纤毫善心他就让你什么,微小转大。

所以说三世善根,那这个理很深,可能法师们听一下。虽然我们说,因为还没有造善业,那么说明你未来的善根虽然还没有,但是大家要知道,法师们懂这个,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叫种现相生,就是熏习这个种子,当下一念心,如果你当下一个愿力发出去,对吧。说明你的心地里边已经有了这个善法种子了,这个善法种子它会有这个摄持力,将来你修的善法就跟那个注射器一样,大家知道吗?就任运你修的那个善法,摄持在你发的这个愿力中,就是出不了愿力这个范畴了,它就像注射器一样,输液一样,全部给你打点滴打进来了,打到你提前发的这个愿力中了,所以就可以提前回向,不待后行。这是第一点。

另外再有一点就是说,我们菩萨摩诃萨,包括我们凡夫,修的一念善,能够摄持什么,遍于九世啊。什么叫九世?现在未来过去,过去中又有现在未来过去,现在又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又有现在过去未来。所以这一念中遍于九世,所以说我们用这样的善根回向,但是回向心中呢,虽然不说未来的善根,可是它的未来在透支的这个法门,它是起作用的。

所以这里才敢说叫平等施一切呀,什么叫平等施一切呢?平等施一切就说明说不但施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众生。按说的话他现在善法还没到位,未来还没有来,它怎么能够回向未来呢?心平了,功德就平了。所以说平等施一切,大家一定把这个法,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要听明白,要不然我们有时候觉得,会遇到这种质难,法师们也有时候会听到一种质问是什么?说佛法中不是说自作自受吗?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也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吧。

那么这个典型的自作自受,你这个回向不是回自向他,你能顶事儿吗?对不对?有时候我们说,哎呀祖上积了阴德了,我特别喜欢,来到浙江以后特别喜欢有的,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小青年还给白华庵来送一幅观音像,哎呦,我听他说了一句话,我是非常的相应。他说,哎呀,蒙祖上的福德,就是说我现在有点儿福报,蒙祖上的福德,现代的年轻人很少信这个的,何况还跟你这么说。但是大家想想,父母祖辈修的福,你儿子怎么享受?说不通呀。

那这里道理在哪里呀?大家要知道,不但有因,还有缘。这个回向利他,主要是用这个缘。虽然说自己的业不能他受,但是我们彼此有这个因缘互助,能够相助,就让自己所修的善回施于他。所以你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度化的众生更多呢,就是曾经回向功德所召感的。他把一切众生都放在自己的觉海中了,能理解吗?觉海。

觉海就是我们发心,诸位居士来了,你们每天上功课就可以觉海说,有的发心,六亲眷属都要把他们度了。厨师你在厨房,你说谁吃了我的饭,我做的饭,谁将来就是我度化的众生。这一念你发出去不得了啊。所以你不要以为说,这个回向说平等施一切,自己没条件没工夫,任何时候都可以。所以由于你的回向力故,有这个作用力,所以尽未来世他们都不会舍弃你,都追随你,利益众生,令他们修善。

所以这里才需要回向。所以说这个回向法门呢,它就有菩提心的气氛。我们回向的时候呢,将来你自己成了佛了,众生缘就结在那里。这就为什么说把一切众生都要放在你的觉海中,因为我们心量不太大。你看我现在放的就只能现场的听法众,这个直播上的听法众,包括我们海上来的这些众生。那观音菩萨的心性就广大。

再一个你不要小看回向,你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说法人家不听,你说的话也不听,你想度他,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买你的账,为什么?你以前没有给他回向过。如果你曾经给他回向过,那么将来这个众生再见了你了,一定会恭敬顺受你的法,就是你说什么他听,听得进去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说,那我曾经没给他回向,怎么办呀?现在还来得及呦。你试试。有一个人老这样不受你话,你多给他回向,你试试,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了。所以说有时候这个回向呀,真的得到位。我那会儿我记得在五台山拜的时候也是,你的亲心,就亲自内心体悟过那个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众生的那种法喜。

就是我连一点儿都不要了,包括当下我回向的功德,都点滴不漏,都回向众生了,诶呦,这个你的道行,你的福德提升得呀,当然你不是刻意为提升啊,那就等于说有为心了。所以为什么十地菩萨之前,登地之前要表什么法?十回向。十大愿王里边叫普皆回向,普皆回向。

所以这里叫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同发菩提心,为什么说这个回向还能同发呢?回向的功德就能实现同发,为什么?一个从理上来讲,我们其实是一体的,自他不二的,一切众生都是没有差别的。再一个同发菩提心,就是我们在座的,包括咱们今天听法就是这样的,平等慈悲,殷重回向。

你不要以为说等一下我们讲完了也会说,愿以此功德,闻法功德殊胜行,你不要觉得不痛不痒的,就是下意识地作用一下,根本没意识到它还有什么功德,不就是坐在这儿听了半天嘛,腿坐得还疼。所以说同发菩提心的人呀,是生生世世互有恩德,互有恩德的。你一定要相信。

《安乐集》里面就讲过这个回向功德,有的人临终的时候,死了堕到地狱了,堕到地狱里边呢,家里的眷属给他回向,就念佛转读供斋之福,给他回向,他就出了地狱往生净土了,而且跟他一块受苦的都沾光,阿弥陀佛的光明。《宝箧印陀罗尼经》里面就讲到说,如果有作恶的人死堕地狱,受苦无间,正在受苦无有出期的时候,如果他的子孙称他的名字,持诵这个神咒,才念七遍的时候,比如说正在油锅在炸他烧他,突然间就化成八功德池,就会化为八功德水了。

所以你以为这个回向功德,小看它了。这就叫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我们讲这部论典的目标,那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往生西方。

到此就把这个归敬颂讲完了。当然为什么要这么细讲呢?就是这是我们的一种缺乏,特别是汉传佛教不重视这个,不调这个闻法之前的这种宗教情怀,这种相应的这种恭敬和虔诚心。其实因为我们的情还没有断,我们是有感情的,有感情,我们念头不在麻木或者恶念上,那一定要把它调成善法,要调成善法。

后面这一段我们再把它贯一下就可以了。你看后面是一个说明,因为再往后就要开始一段一段地讲了,但是它分了七个版块。大家看,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

我跟诸位讲,一般唐朝人写的,写的话很难懂,在这里也有中国佛学院的法师来的,我那会儿也是,在法源寺的时候,传老就说过,他说唐朝人写得太难懂了。有一个唐朝的应该叫,就是那个念佛宝王,《念佛三昧宝王论》,那个就是,那个法师叫飞锡法师,应该是,就是唐朝的。他写的那个话确实很难懂,非常的深奥华丽,但是读起来我们现代人呢就心走不开,就是把它贯不开散不开,揪着。

但是大家看到了吗,善导大师,后边你往后看,善导大师也是唐朝人,没有一句是艰涩的。所以大家要相信这部论典,真的是阿弥陀佛化作一个圣僧,每天梦里边给他指导。唐朝人啊,到目前为止只出现了两个,一个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流畅,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千百年来还好像在一个频率上。你想想我们现在看点什么,什么唐诗宋词,什么汉赋,你看看汉朝写的那些,堆砌了一堆堆的,你根本就读不懂,咿咿呀呀的。

但是呢,我也跟传老那会儿聊过,传老说唐朝人写得难懂,结果我当时就跟这个小叫板的一样,我说老和尚,《观经四帖疏》特别好读,谁都能读得懂,哎呦,传老也在那儿给磕住了没话了。确实非常神奇,很直白。

那这里讲到的说,一经之内,先作七门料简,就是先作一个总的说明。这里什么是料简呢?料简大家要知道,我们讲过永明延寿禅师也有一个叫《四料简》,料简就是简择的简,有时候又叫料拣,拣择的拣。就是清理整合一下,把义理进行一个量体简别,解释的异名叫料简。就是先作七门来解释。然后依文释义

后面开始我们就要讲了,第一个,先标序题。那法师们可能知道,天台宗不是讲五重玄义嘛,我们讲《弥陀要解》的时候也讲过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那么其实善导大师也有这个意思在里边,但是他的名目不一样。

这里讲到的第一先标序题,有一点显体的内容,就是显这个《观经四帖疏》是以什么为体。然后次释其名,第二次释其名,第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就给谁说的。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就是十三种观法,前叫定善,后面三种叫散善。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

就是这里面有一些其他经典里面跟《观经》里面说的时候,表面的矛盾呀,浅见的人他弄不明白,就以为佛说的是两样法,所以这里他进行了一个融会贯通。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就是最后韦提希听完了以后,人家直接就证果,现见阿弥陀佛,现证无生法忍。从一个哭哭啼啼被儿子逼得要死的一个宫廷里边的一个皇后,一下子变成一个大菩萨,现证的大菩萨。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一部的功德。那么善导大师用这七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那我们今天是第四讲,时间也差不多了,到此为止。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迈入正题,从第一先标序题者讲起。

好,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诸位。阿弥陀佛。

(第五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的第五讲。在今天讲之前,我要说一下,今天的内容非常重要。从缘起上来讲,能够缘到今天晚上这一课的因缘中,也是需要福报善根的。你先不说能不能听得懂,能不能吃得进,就光这个缘法上来讲,确实也不一般。因为我们今天第五讲,要讲到这个论典,以开场的姿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核心的佛法到底讲什么。虽然我们在讲净土,要断疑生信,要念佛求生西方,坚正不却。

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法它也是佛法,你不论以什么形态,你在信愿行上哪个比较突出,它是离不开根本法的。一切的佛法也就这一点点,我们常说的佛知见。所以每每讲经,你看,像天台宗的五重玄义里面常讲到,要显体,要标这个体。这个体就是说,到底一代教法,释迦牟尼佛出世,他讲了个什么东西。你说来说去,这么多的经,他核心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第五页的这个,第一先标序题者,这一点内容,也有一点显体的作用。

我们还是循着论文,不要走样儿,大家来看: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这一句,大家来看,窃以是个什么意思?窃以是一个发起词,在古文中,一般都有点像我们常现在说的个人意见,说我个人意见这样认为的。

但是这部论典,它是由圣僧在梦里指点的,它叫楷定疏。所以好像不能说,作为说,我们说私人意见这样来表达。那在座的,特别是诸位法师就知道说,这个佛法是无言、不动、不可思议、不可说法。我们这里就把这个窃以,可以理解为说,从凡夫的角度,用语言文字来认识圣境,很难相应,也就是它是不丁对的,不能吻合的。

只是我们这么讲,是从道理上来先起这个信解而已,所以叫窃以。窃以什么呢,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就这么一句话,直通根本的佛法。我要说一下了,我们在此之前,特别是常听法的人,你看我们讲《心经》的时候,讲到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楞严经》的时候,讲过说,如来密因,妙真如性;讲到《观无量寿经》的时候,也说过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讲《弥陀要解》的时候也讲过说,现前一念心性。

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真如实相。佛法就这一点狮子乳。十方三世诸佛就这一条心。包括在座的居士同修们,你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用的这个东西。大家在受持五戒的时候说,尽形寿不杀生,能持否,还是用的这个东西。

所以一说到说真如广大,哎呀,我们就觉得说,大家不要以为说,常听说,讲到真如实相这个词,但是你要真正地相应,我们所说的相应,大家不要说,弄懂了,理路上搞清楚了,相应这个字是最难的。之所以我们用相应来表达,也是如此。就这么个真如广大四个字,你要常闻勤思,如法奉行,你才能出点儿这个道理上的相应的感觉。

所以,我们常因为佛法太高了,众生很广,我们凡夫心根本就拢不住,拢不住呀。你一说真如,你就搞不清楚什么是个真如。那么为什么这样相应不上呢?就是问题就出在不认识我们心的真相,认不出来了。

所以现在,我们今天干什么呢?就只能用文字来勾绘,来描绘它这个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讲经说法,大家闻思修的闻的所有价值和意义所在。

大家来看,这里讲到说真如广大,这是就远而言。五乘不测其边,什么是五乘呢?大家了解佛法知识的都知道,就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这样讲到的,就是说不管你是人天乘来讲,是一般的凡夫,三界内轮回的众生,声闻缘觉算是跳出三界外了,但是还没有成佛的这一段路程,菩萨已经越来越近了,但是他的修行更加的,可以说是更加的艰辛跋涉。

就整个在这样的修行路上,成佛道上,这些人都不能够全盘地掌握佛法的这个真如实相。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见中道佛性。这个道理,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可能听听说,这个真如实相这个字里边,经典里面常听,你要见它是很难的。

有好多菩萨了,还见不着,只有登地以后,才能一品一品地,就是说一点儿一点儿的光露出来了,就像门缝儿一样,一开,一开,一开,给你越来越(显),你才能感受,看得清楚,尝得到。

所以这里说五乘不测其边,你就是见不着这个法境,摸不着。当然另外一点,为什么说五乘不测其边呢?因为佛法里边就是讲五乘教法,都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当然大家也知道,我们还有教外别传之法。所以这里讲的五乘不测其边,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字思维上去死抠,那么你永远相应不到这个根本境界。就是这个道理,作如是解。

到底什么是真如?我只能说,真如肯定不是假如。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假如的世界。就是弄假成真了,真的就反而成了假的了。所以大家,下面供养大家一段,在《大乘起信论》里边,我们要跟着,心要跟着走,这会儿如果你一念脱开了,就跟进不上了。

《大乘起信论》里边说到说心性不生不灭,但是我们所有的感受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分别。就是我们的这些所谓的感觉,如果离开这个心念,就没有一切境界之相。大家听,什么叫境界之相?就是现前的这些境界。我们坐的板凳,前面摆的桌子,看得见的电灯,那儿摆的这个时间钟,窗户,窗帘,所有的这一切境界。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都是我们的心念起伏分别中,影现出来的幻相。如果没有这个心念,就没有境界之相。不是没有境界之法啊,大家要搞清楚。有的时候,我们一听到这个,没有一切相,就以为把它抹黑了,彻底弄没了,才叫说没有境界之相。它有这个境界法,但是你在这个境界上,不会有刚才我说的这一系列婆婆妈妈的认识。

所以他说从本以来,离言说相,我们现在正在讲,离言说相,就是你一说就心念就动。离名字相,你一给它有一个概念的定性,那么你即刻就中招,就把这个假的当做真的了。离心缘相,心就是我们心念的心,缘分的缘,离心缘相就是说只要你一起缘法,就会启动分别的机制,在你意识心中就会启动分别。

所以他说: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大家想想,这里讲到的说无有变易,我们明明看见这个万法是刹那刹那地生灭的呀。不可破坏,那不是说生老病死吗?所以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和本性的勾兑中,把这个法,把你的心,给推到这个角落,悬崖边,然后你自己去悟这个无言之境,就是所谓的真如。

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就跟不断地流的水一样。你说这个水没有变易吗?它刹那刹那在奔涌而出。你说这个水你能够把它破坏吗,真的破坏吗?你拿刀子砍,抽刀断水水更流,它一直就这样流,一直就在这样不动地流。所以说因为我们现在,真实的现前的这个情状,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了,所以我们能反观到的太少。

其实就是我们潜在下意识中的这些妄念非常多,但是我们根本就反观不到,所以就没有办法缘到这个,触到这个,触摸到这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滚烫的这个,所谓的真如实相,因为包装太多了。包括我们现在希望大家认识,搞清楚,还是一种特别不易觉察的包装,特别不易觉察。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就广大而言,我们的思维的局限性太小了,不测其边。大家想想,如果你把心念提升到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真如的本体的一分子,它就跟这个心性是不二的。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间中,遍一切空间处,遍一切的心,就是说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所有的这些,它都是周遍的,所以说五乘不测其边,就跟我们自己想把自己看见一样,看不见嘛。所以说这是第一句。

大家来看第二句,叫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法性就是真如的又一个名字,又一个异名。法性来讲,这里讲到说深高。一听深高,我们怎么讲呢,就会觉得马上要把它风尘仆仆地,遥远地,千里迢迢地要把它散布扩展开来,不知道有多么广大。实际上它就是一直没有动过的一个状态,一直没有动过。

所以这里讲到说十圣莫穷其际。十圣就是指的这些登地菩萨。比如说,登地菩萨来讲,从初地到十地,这样地来讲说是只能够分证,不能够满证。就登地菩萨了,开始只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见,一分一分地见,不能给他一下子全盘端出来让他见,他没有这个,所以叫莫穷其际。这两个描绘都是从广大,从远景上来讲的。

那么如果就近而言,下面一句开始就近而来描绘了,大家来看: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你看他先尽量地往外,往扩充地讲,这里开始又往内收。

我们很难就是说能够把它打通的一个对立面,就是说特别宏观的境界和极端微观的这样一种认知,其实它们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不一样呀。你想,整个普陀山跟白华庵就不一样,觉得有大有小。整个白华庵跟这个斋堂又有大有小。斋堂整个这个场景,跟我们一个小针,或者手、脖子上戴个念珠,又觉得有大有小。

所以他不能够把这个无碍起来,有障碍。如果你无碍起来的话,那么大,其大无外,小呢,也没有一个小的边际,所以说体量不出蠢蠢之心。什么叫蠢蠢呢?就是说,你的起心动念,就这一念,一个小念头,蠢蠢就是蠕动,蠕动起来的意思。因为我们的妄想,就此时此刻,编排了这么一堆,跟这个真如,本来也是相互交彻的,所以这里讲到说不动。

非常形而上,很难听得懂,但是只能这样表达,就看大家的相应了。因为我们一听到广大高深,就开始描绘,不知道要远到天边。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广大高深的同时,它还有一个相对的同步内容就是近在咫尺,就在眼前,甚至咫尺眼前都把它隔离开来,本身就是。这才叫做不出蠢蠢之心。大也是它,小也是它,来也是它,去也是它,生也是它,灭也是它,就只有它。但是你真的认为有个它,又出了它,又溜出来了。就这么一个法。随分,自己相应。

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你看这个就讲到,我们讲到的,每天看到龙湾的水,龙湾的这个海,有时候去到那边放生。潮涨潮落,中午去了,有时候在涨,有时候在落,潮涨的时候放的时候觉得这个,可是不管潮涨潮落,这个大海的水就是不动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动法。

我们现在,在讲到说,好像讲到真如法性它是一种悟境,就像佛的觉性一样,觉行圆满,觉体。可是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心滑落回来,就是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每天迷得要命,也没有离开这个觉体,用的就是这个觉体,当体还是这个觉体。你就不断地这么想,这么信。你这个法体,在我们迷的时候,它没有染嘛,所以它是不动的。

你有染有净,难道是从净的时候怎么到染的呢?它没有动呀。如果说,再跳出来讲一下,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客尘烦恼,把它弄成这样的,它自己没有动。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海水,海水它怎么起浪呢?因为有风过来了呀。这个真如法性,它就跟海水一样,因为我们的烦恼心起了风了,那么它就变成波了。

但是这个水的波和风刮的劲儿,它是一个东西,不相舍离的。海水在起波起浪的时候,是跟着风走的,风走的形状,就是海水起浪的形状,所以水的相和风的相状是一个相。但是,水是不会动的。风停掉了,水就不会动。众生我们的这个无明的心,只要你一动了,那就滑落到了有为烦恼世界。

只要你不动,没有念,动的这个心念灭了,那么,相续的就是你的智慧现前。但是不管你在动和不动,或者在起心动念和智慧现前的时候,它就是这样,就这么个东西。所有的法门,所有的行门,最后的落脚点,你就要回到这儿。出发点也是这儿,究竟处也是这儿。可是一般听了,难以信受,难以理解,甚至难以对接。

你说我们每天活得这么真实灵动,有模有样,他非得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哎呀,光这个动和不动,你就很难把它打通。所以,为什么古人讲到说,利根的人听到讲道讲法的时候,他厉害一点,就是善根好一点的人,他听了说,这个说的,没有听过,是这么回事,我得试试,然后慢慢慢慢就入道了。一般的人听了吧,糊涂,听懂一句半句,再下一句,又弄不清楚了,然后就半信半疑。

最下,不上道的人呢,一听说,哎呀,你讲的这么高深,大师,好好好,鼓掌,然后拜拜,完全就不搭嘎了。所以,信真,你信佛法呢,就要逆俗,就跟世间的这些俗情不一样。

你看这里边体则元来不动,就光这个不动,我们就觉得现在接受不了。在佛教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论典,叫《肇论》。《肇论》里面有一篇小篇叫《物不迁论》,我相信有的法师他有可能看过。

《物不迁论》里面就讲到这么一个事,僧肇法师著的,他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就是大家都看见,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寒来暑往,不断的季节在变换,他说有物流动,人之常情。明明寒来暑往,春夏秋冬,这个流淌起来,这就叫时光,这个就叫岁月,人人都认为这是对的。

结果他说什么呢,余则谓之不然。我认为不是这样。怎么不是这样?他说法无去来,无动转者。他说,你不要看到来来回回,在转,在变,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动过。我们一般的凡夫的思维的话,一听说没有动,赶紧就说,你给我停下来,你给我停下来。人家大师怎么说呢?他说寻夫不动之作,就是你想见到这个不动的本来状态,不是释动以求静,就是要把正在动的一切给我停止下来,万籁寂静了,这才叫做静。

他说什么呢?他说在吵吵闹闹,热闹无比的当下,本来就是虽动而常静的,从来没有动过。最后他总结了一句什么呢,动静未始异就是动和静从来不是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而惑者不同,能听得懂吧?迷惑的惑,就是我们凡夫,惑者不同,你心里有执着,有挂碍,有分别,所以导致了这个幻相的出现,你以为不断地在动,就这么一点。

所以大家看了,为什么说法性跟真如,法性高深,这个高深,就是说已经高深到没有一个高下的对立面,唯在于我们的心是净的,还是染的。取证,你想弄明白它,易如反掌,易如反掌,但是就不会操作。

所以这里,这一段话,前两句,是从广大的上面,来形容真如实相;后两句,是从微观和本来面目上来描绘这个真如实相。这两句就这么过了。

大家再往下看。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这些话非常专业。

你说什么叫无尘法界呢?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看一下,反正桌子上有了灰尘了,就把它扫一扫。相应的推比到我们的心地上来讲,就是说你有念头,你有想法,你有思维,这些都叫做六尘,都叫尘。真正的所谓的无尘法界,又叫一心法界,它是清净无染的,刚才讲到的,不动的,没有边际的,高深的,有时候叫不二法门,有时候叫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凡圣齐圆呢?你看刚才也给大家讲了,反正圣人,他成了佛也是这个,我们虽然在凡夫,他用的也是这个。你想在这上面,把自己的见地建立起来,你只有一个,现在我们人的功能来讲,只有一个法子,我可以告诉大家。你只能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高无下。

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就相信所有的这一切法,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佛法。他当时讲佛法的时候,是就着这些,把它提炼这样,作了一个提倡,然后还回来,要告诉大家都是。另外的一点,你只能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凡无圣,这个时候就属于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了。

这个法就是说,简单到已经再简单得不能简单了,就是连一点力气都不要用,但是我们就不敢,就不敢认,不敢接,接不住。所以就有挪移呀,对不对呀,行不行呀,我是不是这料呀,我们对这个法理解得错了吧,真的有这么简单明了吗?一犹疑,就已经白云万里,十万八千了。

所以这个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还是说的这个道理。当然他这个比较专业。什么叫做两垢如如呢?如如就是指的真如的意思,刚才我们讲到。但是真如有两种,从道理上来讲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呢?叫做出缠真如,就是成佛了。刚才我们讲到的,已经见到真如广大了,彻底入了这个真如实相了,这就叫做出缠真如,所有身上的烦恼,绑定你的束缚的全部解开了。

那么如果我们是一个凡夫,你的佛性虽然在,但是你还没有成佛,你的心性是佛,你的行为还是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就叫在缠真如,还在缠缚中,没有摆脱出来。这两个如,就叫两垢如如。为什么呢?因为在缠真如叫有垢真如,出缠真如叫无垢真如。

有垢真如,就是虽然自性清净,但是你的烦恼把你的自性清净心给覆盖了。这个无垢真如,就是佛果已经清净了,彻底不为烦恼所覆盖了。那么打个比方,前者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是一朵莲花,但是你还在泥中,还生长在泥中,莲花并没有被染污,可是你现在还在泥中生长,叫在缠真如。那么出缠真如就犹如天上的满月,彻底朗照在这个虚空,有目共睹,可以辉映在任何角落,这就叫出缠真如。

这里讲到的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是什么意思?含识就是凡夫嘛。诸位居士跟着师父们在念功课的时候,不是讲到说,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含识就是凡夫,你有情识。这里为什么讲到说普该于含识呢?

就是说,依照我们通常讲,不是说超凡入圣嘛,从凡修到圣,断了凡夫的心,得了圣者的智嘛,它是有前因到后果的,这是我们通常的想法。

但是今天,我们从佛法的根本上而言的话,凡圣是一体的,因果也是同步的,相即不相离的。所以他这里就是在法性上来论,就是既不说因在前,也不说果在后。也不说凡夫是先,后来才修成佛在后。他只说什么呢?轮回就是解脱,没有轮回,没有解脱,当下就是。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假的,涅槃也是假的,除去这两种假的,当下就是。

众生即是佛,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本来就是佛,没有多此一举,既没有凡夫,也没有佛,就在这个层面来讲叫普该,叫普该。就是说,都能够在上面体现出来,你不要说什么前面是凡,后面是圣,当体,在缠出缠,不管在缠出缠,这个真如,它就能够在当体的这个非众生非佛的这个法界上,能够把它体现出来,所以叫做普该于含识。这个意思。

后面大家来看,又讲到说恒沙功德,寂用湛然。恒沙功德是什么意思?大家每天都在讲,哎呀,你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实际上恒沙功德就是指的功德无量。但是我们一听功德无量这个话,马上就浮想联翩,哎呀,一定是,不知道今天,他大老板,发大心,盖了很大一座寺院,投资不知道多少亿。

然后,今天发了多少心,印了多少经书,花了多少钱,放了多少生命,我今天念了多少佛号,磕了多少头,持了多少咒等等,就以为所有的功德就这点儿。我告诉大家,我们凡夫心能想得到的这点儿功德呀,就跟这个恒沙功德,就连一丢丢中的一丢丢都不够,就太不值一提了。

什么叫做恒沙功德之相?我们一说功德,总是觉得说,当然,我们讲到说,比如说一个人修成就了,那么他的所有的善愿都能成就。他有这个善愿,他就善用这个心性之愿,这个如来藏功德,来度化一切众生的妙用,就是说任何一个众生到了他跟前都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都能搞定。搞不定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辈子不行,生生世世,尽未来际跟着你度。

这就叫恒沙功德,这就一个圣者度化众生而言。如果从我们的,就刚才讲到真如法性,我们的心地而言,这个恒沙功德的涵盖量太大了。我说一个吓死人的,就是不但包括善法,还包括恶法,也叫恒沙功德。那你敢信吗?而且他起用这个,具足这个恒沙功德作用,他还不是刻意做作的,是任运自如的,自然而然的。

那我们想想,一说到这个功德,你要把它扩充到什么程度,不仅仅说这个真如佛性,比如说极乐世界,就是它这个真如法成就。我们往生,也是全凭这个真如实相。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关注得多的都是净土,都是善法,特别是佛弟子都是要功德,都是要成就。

那我要告诉大家,无间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也属于这个恒沙功德之中的一个功德。我们一说起地狱就觉得害怕,觉得奇妙,就觉得不那么奇妙,觉得害怕多,奇妙少。一想到极乐世界,就以为说妙不可言,无比殊胜,将来要向往不尽。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极乐世界,无间地狱全部都属于是什么,这里的恒沙功德中的一分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来这个真如实相,叫做寂用湛然。寂,是什么呢?就是无始以来,就是这个真如从来没有变过。用,就是说你想怎样就怎样。这叫寂用湛然。

你比如说现在你看我们造这个世界,我此前也讲过,因为讲的越来越深奥了,没有一个比喻,大家难以契入进来。假如果我口渴了,比如喝一口水吧。什么叫做寂用湛然,我现在喝这口水的时候,在咱们人道里面,它体现就是个水元素,水分子,有解渴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用处。

但是在经典里面讲到,一样的水,就是这个水,在饿鬼的世界里面,它就是脓血,可不像咱们这样,清凉,透亮,能解渴,就是脓血。饿鬼的世界里面拿起水,根本就入不了咽喉,知道吧,不能受用,他的心就发挥成这样。如果在天人界的话,它就是琉璃,不像我们这儿还这么沉重,一桶水还得提起来,早上我们职工、师父们行堂的时候,一桶汤还得提半天,沉呀,那里面也有水元素,那个时候就发挥成那个功德,那个用处。

你做成饮料嘛,就叫做可口可乐。如果发挥到天人界,它就叫琉璃,是软体的。但是我告诉大家,如果这个水元素,恒河沙功德,它发挥到极乐世界,就是七宝池里面的八功德水,就更加的殊胜,更加的作用广大,为什么?它不但能够向下流,还能够向上流,叫做微澜回流,这经典里面有这句话。

如果在我们凡夫心,再比如说,生老病死,这种有漏的色身不堪中,那我们吃喝拉撒,拉出来的也还有尿,拉出来的也还有屎,粪坑里面,它也有水,它发挥成了屎尿了。还有一个屎尿地狱。所以大家看,同样的一个水,如如不动一个水的元素而已,它在各个法界,就能发挥成这么的变化多端,这就叫做寂用湛然。

寂,就是这个水,它就是个水元素。用,就是它想怎样发挥就怎样发挥。湛然是什么呢?你不要奇怪,不要以为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伟大,从来,无始以来,一直尽未来际,就这个样子。这能听明白吗?这就叫恒沙功德,寂用湛然。用专业词儿讲,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么个意思。

哎呀,这个确实比较难理解,难为大家了。法师们的话,可能这个不在话下,特别是居士同修,你们平常,哎呦,念惯佛了,做做功德呀,今天去拜拜忏呀,或者说捻捻念珠的,一听这个,绝对跟不上来。那没有关系,我们刚才讲的是什么呢?是核心力,是纯金,叫本具的佛法。

下面话锋一转,开始讲什么呢,那我们讲缘起的佛法。怎么学佛,怎么入道,为什么要有烦恼,何以故我们要修行?这一句开始,大家看: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听不懂是对的,知道吧,是正常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垢障,有烦恼,有障碍,把我们包裹得太多,太重,太久了。

虽然我们前面讲到了真如实相它一直就是这样,从来不变,甚至不变到什么程度了,有佛出世,没佛出世,佛说和不说,它都不变。但是问题是,现在我们想要成佛呀。你要说这个佛法,你必须什么呀,有因有缘,因缘具足才能成办呀,对不对。

所以问题是,现在如果我们光知道说,这个真如一直在那儿,问题是它被堵上了,你看不见,怎么办呢?净体无由显照,一个是不能显现,我们受用不了,一个是不能普照,我们没办法操作。这叫无由显照。你看观音菩萨怎么都行,别人对他怎么都行,他度化众生怎么都行,这就是人家已经显照出来了,所以叫做普门大士。无由显照。

然后什么呀,故使大悲隐然施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你看,虽然真如一直在,但是我们这儿看不见,搞不清楚,一片漆黑。这个时候呢,缘起的佛法出现了。伟大的人物,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两千五百六十三年,现在的佛历,在那里开始示现成佛,降生到我们这个世间。

所以大家也要知道,这个就是佛法的重要性。我们有时候说,这个实修,实修,我自己可能有点护短吧,自己实修不好,因为讲的比较多。但是,如果你连讲都不听,你怎么实修?什么是实,什么是不实,你搞不清楚。就好比说,我们都知道说,这个木头,好,这个桌子,我们出去,木头劈成了柴,木头里面都有什么呀,都有火性,这个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都知道有火性,你没有一个点火的机制,你不借一个打火机,把它点着了,这个火能烧得起来吗?这个木头的火性永远体现不出来,没有火能够自己烧起来,烧木头呀,知道吧。

众生也是这样,虽然我们说,本自的这个无差别佛性具足的,这个真如是在的,两垢如如,普该于含识,在的。问题是没有佛菩萨、善知识以为缘起,你不可能天生就能够断烦恼,能够成佛呀,谁有这个本事。你天生就能够断烦恼,你就不会轮回来了呀,本来就是佛了呀。

所以,才这里讲到的,就像镜子被蒙蔽了灰尘一样,这个比喻什么?套在我们当下来讲,就是我们现前的这点小心思是怎么启动的,这个很要紧。我们都知道说,哎呀,无始劫来。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无始劫来的无明是怎么启动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冤枉的被动成这样?作为一个凡夫,而且还念念不相舍离的,在继续推动自己作为凡夫的身份。

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但以垢障覆深,这个垢障是怎么出现的?我们明明白白闪闪亮亮的一面镜子上面的灰尘,第一个颗粒的灰尘,怎么出现的?当然,本来这里的内容不应该这么细,因为这个事情太重要了,我们再讲一下。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凡夫怎么滑落到凡夫的,既然本来是佛,怎么就成了凡夫。

我告诉大家,问题就出在什么呀,出幺蛾子,生事儿。在《楞严经》里面讲到一个叫做什么呀,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大家认真听一遍,思惟一遍。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还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呀,知见立知,就是无明的根本,知见无见,就已经涅槃了。

所以首先大家要了解,虽然我们每每在形容无量劫来,累劫以来的这种形容,大家一定要相信,十世古今,首先不离当下一念。我们在透过这个心地法门的时候呢,一定要把它浓缩到现前来,你不要往前瞻,不要往后顾,你听这个法的时候,你要挪到现前来,就是我们一念无明怎么出现的,所有的现前再怎么细化的烦恼,都是这一念无明的细化,你先把这一念搞清楚,第一念是怎么出现的。

那我告诉大家,就这么出现的,你看我们现在,只要我想给大家讲的这一念心生起来的时候,无明就出现了。只要大家想把今天晚上的法听明白的时候,你不要管其他的,就说当下,无明就显现了,所以叫自心取自心。是什么意思,就是本来是非常新鲜、滚烫、无染、无别的一个真如实性,或者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或者说叫做妙真如性,或者叫本来面目,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点痕迹都没有。

那么第一个叉,就像我们现在开车一样,第一个在车上面,本来油漆刷得光光亮亮,就这么好,光彩照人,可是一旦出现了第一个划痕的时侯,你开始就生事,就找茬,为什么,你的眼里出现了划痕,这个划痕怎么出现的,打个比方,我们的心怎么启动了无明,就是你想搞明白。

包括我们此时此刻,抛开所有轮回中的过往烦恼不说,就此时此刻,你想把佛法搞明白,就入到无明了。你相信当体本来这就是,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此时此刻就是,所有的妄想只要咵地一落停,就是涅槃。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明了。所以为什么叫自心取自心呢,就本来明明历历的,祖国山河一片红,你非得这会儿出来说,来了一个叛国者,启动了大家的目光,噌地就锁定他了。我不晓得这样的比喻,大家能不能懂。

打个比方,就比如说我们说和一团面吧,在厨房里面都有过,大家蒸馒头,南方叫面包,你活的一团面,它就是这团面。突然间你想把这团面揪出来个馒头,或者你就把它定位成个馒头的时候,就滑落到无明。你塑造一个形状出来的时候,这个无明就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他想搞明白,第一念就是因于你想搞明白。

所以在经典里面,专业地讲有两句话,叫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说,比如说第一个,就是我们本来清清净净的,怎么出现了这个裂痕,开始的第一念是什么?就叫无明业相,你的心动了。心动了是什么概念,就叫知见立知。本来就是一切历历在目,你突然间就说,哎呀,给我看一眼这个,好,这个时候你就只能看见这个,其他的已经不能够历历在目了。我这么讲大家能听得懂吗?

就比如说我看诸位,满屋子都是人,本来一目了然,一屋子人尽收眼底,你不要说,也不要动,就看就行,所以以前用功夫说:老僧只管看。但是呢,有的人,比如说我看大家,哎呦,这个居士我认得,他是上一次来过住过一回,噌一下子,我的目光锁定你的时候,这个烦恼一启动,整个这个局就乱掉了,知道吧。

然后我就说你是谁谁谁,然后相对于你又说他是谁谁谁,两边的是在家人,中间的是出家师父。所有的这一系列烦恼就演变成貌似就无始劫来,累生累劫就这么出现的。累生累劫再怎么劳苦功高,可是它还离不开当下一念,所以说知见立知。只要你有一个起心动念,就是凡夫。就是这样子。所以第一个无明业相怎么启动的呢,就是想觉,想弄明白。本来是明白的,你非得又想弄明白,这个明白就是不明白的第一念。这就叫做无明业相。

一旦无明业相启动了以后,下一个环节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诶!既然无明业相启动了,想弄明白,会出现一个对立度,对不对。想弄明白的时候,比如说这只手和这只手,都是我身体的一分子。但是当这只手,突然间想冒高,想出格的时候,就说我要弄明白的时候,它就开始有一个主动性,对吧。一相对主动性,必然有被动的局面。主动跟被动一结合,就说明我一定要见,搞明白;他一定要为我所见,被我弄明白,就开始二元对立的世界,就叫做转相。翻转到凡夫世界里,一转就有了能所对立,这就叫无明不觉生三细的第二个念,叫转相。

随着转相的不断地割裂,一条一条、一条一条这样的伸展,就像我们树一样,本来是一个根,开了两个叉,结果这两个叉子上面,不断地枝叶花果,不断地茂密茂密,开始就没完没了就出现什么,芸芸众生相就出现了。《楞严经》里面形容是这么形容的,他说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什么叫异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各种世界的情景就出现了,这就叫不一样,就叫异。相对于山河大地,异彼所异,因异立同,我们又觉得说,眼前这么多的场景,但是好像,诶,手一挥,这个虚空这是没有变,这是相同的。

有同有异,就有了世界,有了虚空。有了世界和虚空的时候,我好像既不是像世界一样有异,为什么,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共同,你看我讲法,你们凭什么你们能听明白呢?好像我们的觉性是一个觉。如果不是一个觉,我讲,你们大家怎么能听明白。我各处讲法,都会做这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一说出来,大家都从来没想过说,怎么弄不明白。

大家也思惟思惟,为什么我的讲话,你能听明白。这个纽带出在哪里?为什么我讲话,大家直播,各自在手机上都能听明白,这个纽带,在哪里存在?告诉大家,还没有出我们刚才讲到的觉性、真如性。就全凭这个东西。但是被我们误解了错认了以后,诶!既然有山河大地,又有虚空无边,那么怎么突然出现了,我在这个山河大地中是个什么角色啊?开始认知了。

为什么,因为我,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就叫做异。但是好像大家的觉知又是一个功能,就叫做同。既不是同也不是异,就说明也不是世界也不是虚空,突然间噌地一冒,我,当下就在。这个我摄取不舍,不断的错觉流淌中,就成了一种生生世世的轮回不息,这就是所谓的烦恼、无明、轮回、生死。

这个讲的这一系列,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就这三个步骤,就是这里讲到的垢障。垢开始出现了,障碍了我们本来的觉性。大家现场你实验一下,我们常说佛的觉性,觉性,觉性,你想想我们现在也有知觉呀,那佛的觉性叫大圆满觉,难道我们现在的知觉就不圆满吗?我们这个觉就不叫觉吗?我们这个觉的质量,跟佛的觉的质量就不一样吗?一模一样,同步圆满,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就用到这个错觉上了呢?佛就成了正觉了呢?一个体,两个用,就开始这个步骤,滑落到错觉了。

你自己观察,自己启动的这一念心性,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向外攀缘,每一个心向外求,都是一个呼之欲出的状态,都是一个呼之欲出。你只要把这个止住了,无明烦恼就落了。当然这个止住,也不要你刻意地去使劲,一旦起使劲的时候呢,随着它还没有止住,又多了一层波浪。那怎么止呢?不止而止,不断而断。就是这样。所以说,这里说无明不觉生三细。

那么慢慢地再滑落到境界为缘长六粗,是怎么开始的呢?随着这样的一种世界出现,然后我们就觉得自己很聪明。为什么,这个聪明感是怎么出现的呢,产生了分别了呀,分别了以后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这是人之常情,对吧。

然后这个心念再不断地相续,对自己喜欢的我一定要弄到手,对自己不喜欢的我不断地去排斥,又多了一层。在这种情况下,喜好一定了,我就喜欢这个,我就要这个,长久以来,就养成习惯了,越来越根深蒂固,又多了一层。越来越根深蒂固以后,为我所用的,在我的价值观体内的,我给它进行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断地用各种定义来细化,又多了一层。

然后由于你的审美观念不同,所以你的行为,肯定也跟别人不一样。那么你一辈子只对自己负责,你的取舍,你的生活经历,你的一切这种遭遇,你对生活中的所有的这些行为的付出,等等这一系列,又多了一层。最后由于这个不断地有不断地有,把你系在这儿,你就永远没办法回头,一直向前,不断地不知道奔向哪里,这就叫做境界为缘长六粗。

又多了这六个步骤:第一个叫智相,第二个叫相续,第三个叫执取,第四个叫计名字,第五个叫起业,第六个叫业系苦相。从道理上这么次第地给大家讲,但是你把它一理解,你就说我为什么活成这个样子,就这么活成这个样子。这就叫做垢障越来越覆深,盖住了。

在这样如此的情况下,才开始什么呢,大家看,后面就比较好理解了。故使大悲隐然施化,大悲是谁呢,就是指的佛陀。这里具体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本来想涅槃,当时呢不说法了,因为他看到众生太难度。后来呢,终归有人劝请,那么慈悲不舍,开始度化众生。

度化众生是什么意思呢,本来人家成佛了呀,要到他自己的净土去享受这个佛的境界、这个佛果的这种法乐。但是因为慈悲,一慈悲怎么样呢,惊入火宅之门。这个比喻出自《法华经》,《法华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叫做火宅喻,就是他讲到说,我们这三界内呀,就像一个火宅一样。这个宅子里面呀,老宅子嘛,着了火了,那么木头也有点腐朽,火烧起来了,眼看着摇摇欲坠要塌下来了,这里面的这些他的这些小孩,儿子,有小的,有中不溜的,有长大一点的,还在里面玩得没完没了,浑然不知这个危险。

这个时候呢这个爹,就比喻是我们的大慈悲父,释迦牟尼佛呢,就叫惊入火宅之门,赶紧要把这些儿子给救出来。大家能体悟到我们三界如火宅吗?我们现在这里是欲界呀,估计很难。你看我现在就说话说得口干舌燥,大家知道这是怎么搞的吗?就是因为这是火宅呀!这不是说作了一个譬喻,它实情实景就是这样的。

你说我们为什么这火,就是每天都觉得说火烧火燎的,就是因为有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追着来。其实得到了同样还是苦。如果有一点愿力的,或者有一点福报的,你去求,求来求来的,原来特别渴望,非要怎样,那到了那个点儿上又怎样呢?你试试,每个人都有如愿以偿的时候,到了那个点儿,就包括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等你成佛的时候又怎样呢?得到的同样还是了无止期,心向外贪。

像《无量寿经》里面的有无同然,忧思适等。经典里面讲得特别到位,就是说,有了的,还想有。没有的,一直想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种趁人不备的这种火烤的这个火宅之中。大家来看,就现在我们正在季节变换,你看现在那微信圈里边,可能有的也在拍、也在晒。

到处去什么踏春呀,拍个花呀草呀的,不知道多么美。到了夏天了,我们古来也在说,什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好像美景美得不得了。到了秋天又说秋高气爽。到了冬天还到东北去看什么冰雕雪村。就想着找乐子。你不知道春夏秋冬貌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叫老病相催呀。过这么一圈,你就老这么一轮,正在烧呀。你还以为四季美景?正在烧呀。

所以包括我们,当我们如愿以偿之际就是又要失去之时啊。所以这里火宅内就是大家都是烧烤,知道吧。我们天天出去吃烧烤,实际上自己都是放在烧烤上的一个可怜的那一分子。这就叫火宅,是真实不虚的。

那么诸佛菩萨呢,就如同火里的莲花,如同火里莲花。四川有一位高尼,叫隆莲法师,大家可能都知道。她就写过一首词,就借用刚才的诗。她说,怎么说来着?并非清闲便是仙。我们现在一般觉得说修行,那要清凉下来,一定要无所事事。她说,并非清闲便是仙,未必,对,她说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金仙就是佛的又一个名字,就是佛原是火中莲。为什么?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就这些事纷纷扰扰,正在催促你撕裂你的时候,骄阳当午呀,晒得你,烤呀,那么池塘静,你的身心不动,自然清凉。映日荷花别样鲜,真正在火宅里面修出来了,那么才成就。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洒甘露就是指的,甘就是甜嘛,相对们这儿的苦呀。露就是滋润的,相对我们这儿正在烤焦的呀。辉智,就是智相对于迷。这个炬,火把呢,相对于光明,对我们这儿的黑暗来讲的。《法华经》里面就讲到说,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经典里面好多这样的话,这是一种引用。

后面讲到说三檀等被,四摄齐收,这八个字说的是什么呢,是诸佛菩萨,度化我们众生的一种手法,说俗一点就是套路。他只能用这些手法,为什么?因为我们这儿,你看这里嘛,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就是我们这儿都是黑暗的呀。大家一听到说长夜黑暗,好像还这是一种比喻。

太阳一照,灯一开,明明我们有两个眼珠子,什么都能看得见,怎么叫做黑暗呢?我告诉大家,我们现在人都是睁眼瞎,你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这个局限性的幻境,六道轮回你都看不见,十法界你更看不见,现前一念真如法性你更看不见。唯心所现,唯心所现这个净佛国土,你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这是黑暗的。正因为处在黑暗中,那么,他举光明来度化,他要用方便法,来怎么摄取众生,怎么跟你对接,怎么让你相应,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什么呀,要有技巧,这八个字就是指的技巧。

三檀等被是什么意思?檀,诸位居士有知道什么叫檀的吗?檀是什么呀,就是舍呀,就是布施呀。三檀等被是什么意思,就是财施,布施财物,财也有内财外财,我们现在基本上能舍点儿钱都不错了,真正的身体叫内财也能舍。释迦牟尼佛当时成佛的时候连身体都能舍出去,所以才把这个布施的这个法给修圆满了。

第二个叫做法施,就是给他分享佛法,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第三个就是无畏施,观世音菩萨不是又叫施无畏者,救苦救难,救他于危难之际,这就叫无畏施。那怎么这儿就用了一个三檀等被呢?就是我们现在有时候布施呀,你做了财施你就做不到法施,你有时候布施法你舍不得财,所以不能够等施,等被。佛菩萨他能够等被,你看为什么菩萨修六度万行呢,大家要知道,六度法门其实就是这三种布施。因为什么呢,六度里边的第一个布施,就是这里指的财施,财施。六波罗蜜哦。

那么还有一个精进,禅定,还有般若,这就属于法施,布施法呀,精进也是一种法呀,禅定也是法呀,般若波罗蜜更是法呀。持戒、忍辱,就叫无畏施。这个可能大家听起来还觉得,怎么持戒这反而是比这个般若波罗蜜还厉害,成了无畏施了。

大家要知道持戒有两种,于自于他都是给施无畏的,为什么?五戒就叫做五大施,你比如说你自己持不杀生戒,一切众生在你这里就不会生起被杀的恐怖心,这就叫无畏施。能听懂吧?那么我们自己持戒,持五戒持得没有毁犯,那在因果上我觉得问心无愧,你心里不会生起那种恐怖或者将来遭果报的心,这也叫无畏施。

所以说,持戒,还有忍辱,忍辱就是你有这个法,般若波罗蜜,那一切都是无生法忍,如如不动,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也叫无畏施。所以大家你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六波罗蜜,六度万行正好就是三种布施。所以菩萨们修六度万行,全盘上的时候,就叫做三檀等被,是这么来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如果你不等,等布施,不平等去施啊,你就会有亏,有漏。你比如说我自己做一个法师,做一个法师,比如说我要行这个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的时候。那如果比如说我一讲法,你去布施这个法施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精进,这个我自己最有发言权了,说实在的,我不吹牛的,如果你的心没有这个精进,你给别人说法的时候你会疲倦呀,知道吧。

说来说去就这样,不断地还要继续说,今儿在这儿说,明儿在那儿说,过几天就到了初一了,隔一段又到十五了,就不断地说不断地说。这个你会生疲厌心,就不能说法,所以就需要精进。但是你精进好了,如果你没有禅定,这个我就惭愧了,确实如此,你会贪名闻利养啊,知道吗。

那天我就没,这个心念一动就我慢心又生起来,为什么?说哎呀,算计了一下,我在五台山黛螺顶我也讲过法,哎呦,回来这儿普陀山普济寺也讲过法,诶呦,就觉得很牛,从我一个讲法的法师来讲,这还确实有点儿牛了。突然间那天接到杭州灵隐寺的邀请函说,邀请法师去灵隐寺去作为这个法布施,哎呀,我更加的这个毛孔舒服起来了。

为什么,灵隐寺是我这辈子点头一炷香就是在灵隐寺点起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缘,前生后世吧。生我慢了。所以这个时候什么,你贪了这个名闻,包括利养,没有禅定,动了呀。被这个法,被这个境给动了呀。那么,这样的话,你更不要说你去接受,还有纠缠的,还有无谓的来,这些违缘,还有诽谤的等等这些,那么你就是以染心说法,没有禅定了。

那如果说你没有智慧,那你说的是相似法,是颠倒法,知道吧,你不是说的佛法,这就会更有很大的过患了,生生世世破人家的见,祸害别人。所以说你不离开这三种你才能叫平等的,叫做法施。就光法施,里边你也要等施,不能够偏施呀,你缺了一样,你就有漏。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家也要平等施,你比如说,我又要讲到这个放生了。你比如放生吧,放生这一法里边,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说具足了三种布施:财施,你要出钱买;法施,你要授三皈;无畏施,你今天就救了命了,省得被蒸了煮了。

但是有些人呢,我告诉大家,有些人他就这样,他钱给你噌地拿来了,说,法师,我放生,我这那我自己也说好嘛,那就今天我也放,一起啊,可以。他只发了这个我掏点儿钱的这个心,他没有参与这个,那他没有法施,他当时没有去把这个活物救下来,帮着去装袋子呀,或者说怎么样,把它抬着,再亲口,放着一边儿念佛,没有参与这个过程,那他只能算点儿财施。

当然我也不是说,其实能出钱的已经很好,这年月这年头,最难舍的就是财,最害怕的就是命。所以布施,去放生,就是将最难舍之财去救最害怕之命,这是功德第一等的。可是,我们有时候真的不能等施。你比如说有的人他吝啬财迷,知道吧。他喜欢跟着去放生,哎呦,放生的时候,他这样合掌,战战兢兢跟着师父念皈依佛皈依法,说这个最重要了,法布施最重要,他不出钱。明明你有钱你为什么不出点儿呢?那你就不能等施嘛,你这里就打着法施说这个最重要的帽子,你没有去进行财施。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才叫做什么呀,叫做等被,叫等施,做不到的。还有一些,今天说开了也容我吐吐槽吧。还有一些,你比如说见到我放生了,他也在微信上,有时候,我一人认得,那要是我弟子了嘛我就呵斥他,说他,为什么呢?你让师父给你放生,你得感恩,你得辛苦了师父了,这确实我今天去替你做功德呀,我吃完了我还得一步一步走到那菜市场,买回来,又弄到海边儿还得放,腰酸背痛的,现在也上了年岁了。

但是这也无妨,随喜你的功德无量。他有的是这样的知道吧,他发一个微信,有的也认不得,比如说二十块,他说供养法师放生。哎呀,我说你怎么这么会,这才叫,他大概认为这就是等施吧,既财供养,又能放生,一箭双雕嘛。我就给他说了,我说你再不要这样了,你供养我是给我,知道吧,我要对着镜头说一下。你放生这是给你放,你把钱拿来我替你放生了,我替你还办了事儿,你当然要感激我呀,你在那儿当甩手掌柜的。

但是这个我可以包容,为什么,我愿意干,可以,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要说供养法师放生,你知道吧,你供养我了,我拿了这是我的了,我可以愿意去放生就放生,我想买冰激凌我就要买冰激凌吃了,这是不一样的。你不要说供养,你供养就是供养,放生就是放生。哪儿有这个,在这儿这个浑水摸鱼还一箭双雕的事儿。

所以这就偷心,知道吧,藏了奸心了,当然,不知者的,就是没有往这儿想的不算,如果你真的起这种心念的,我告诉你你要改啦,否则你看着你做了功德了,你反而给自己打折扣了。所以这里讲到佛的三檀等被,就是这样子的。

大家要知道,佛法是通的。其实我跟诸位讲,你看我每天到庙里边去拜西方三圣,就表的是三檀等被。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求什么得什么,其实表的就是财施。为什么说大势至菩萨叫做法施呢,顾名思义啊,有时候我们把大势至菩萨,你想想,为什么叫得大势呢,什么力量最大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如法性,这个现前心性呀,这个力量最大,念佛念得,忆佛念佛,现前见,就是把心量打开了呀,彻见法界之心,这就叫大势至。

大势至就是把这个心打开了,心的这种智慧力量圆满了,随心所欲,大作佛事,妙用现前了,就叫大势至,就代表法施,知道吧。那当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现在其前,就是在我们生死最危难之际,接引你往生西方,还有比这最纯粹的无畏施吗?大家想想。

所以西方三圣就代表了三檀等被,佛法是通的。信愿行,信就代表法施;愿就代表财施,你求什么得什么,极乐世界;行就代表无畏施,你念佛,念念与佛相伴了,那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无畏施。

所以大家要知道啊,三檀等被,四摄齐收,四摄齐收也是一个概念,四摄就是我们讲到的,说菩萨不是有四种化他之行嘛。当然其中有一种也叫做布施摄。什么叫做布施摄呢,我跟诸位讲啊,就是有些人,你比如说你度化他不行,度不了的时候呢,你要给他好处,那么给好处呢,最好给点儿钱,喜欢钱的,现在都喜欢。

所以有时候说这个庙里边法师们出去,行这个慈善事业,给这些穷困啊穷苦的地方去做一点慰问,实际上这就属于是一种什么呀,四种摄的布施摄,布施摄。就先让他对佛法产生起好感,对三宝产生起不讨厌心,那么在这个轮回的前生后世中,他再来一见三宝他就起欢喜心,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怎么入的道呢,都是这么入道的。

当然有一些的话,他还,有时候菩萨度化众生他先结缘,给他们他喜欢的东西,有的甚至这个功德大一点的,要什么给什么,那自然而然因果回过头来了,你拿了人家的嘴软呀,手短呀。所以说,这个就叫布施摄,摄受的摄,把你给摄住,摄取不舍,你生生世世不离三宝,那你必须修行上道。

当然在做功德的时候,你肯定还说些好听的话嘛,这就叫爱语摄。过年了,哎呀,老爷子老太太过年好,长命百岁,健康,来年这个怎么怎么样,全家平安幸福,子女都好。诶,说得他很高兴了,大家不要忘了无非还是身口意呀,说柔软语,赞叹语,亲和语,你让他高兴,这就叫爱语摄。

因为有的人他就经夸呀,他喜欢说好听的嘛。有的人啊,他只能听进得去道理,他比较理性。那么有的人呢,他喜欢意气相投,肝胆相照,那就说这些话。反正就彼所好,随顺而言,这就叫爱语摄。当然也有那种滚刀肉,滚刀肉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你横说横对,竖说竖对呀,那怎么办,你给他回向吧,上次讲了回向也行。

回向就是什么呀,就是第三个叫利行摄。利行,利益他,当然这是从浅表来讲。真正的利行摄啊,现在我们说实在的,汉传佛教这个利行摄很差、很薄、很弱。利行摄是什么呢?比如说现在我们去接引众生,来了一个有缘,你想让他修学佛法,你得让他自己往道儿上走,他自己上了道儿了,他尝着这个法味了,比如说轻安呀,法喜呀,乃至禅定了,他这个味道尝得,真的尝得说,原来,呀,佛法真实不虚。

这个时候你还用管他吗,自然而然他就摄着追随着,就一起把手同行,这就叫利行摄。行是什么呢,就是让他迈入真实的修行。不是说今天来了坐在这儿,说几句好听的话安抚一下,好啦,看看师父,拜拜师父啊,给个红包,结缘一串手串儿,行了。就仅此而已吗?所以我们要,学佛要带他们,让他修呀,要念呀,一天要磕多少头呀,拜多少拜呀,要念佛,要让他念出来感觉呀,让他打坐要打得坐得真的出效果呀,这才叫利行摄。

真这样的根器的话,你就不用多说了,他也不要其他的东西,你不要给他结缘呀,说好话呀,没用了。为什么,你只让他修法,只让他修法就可以了。再一个就是同事摄,同者就是同等嘛,事就是事业,你变化得跟他一模一样,共同生活,这就叫同事摄。

所以说总而言之吧,哎呀,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那开示悟入佛知见他也有线条的,我们跟别人分享佛法,你刚开始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哎呀自在学佛,大家一说自在都以为说每天必须要高兴,才叫自在。

可是佛法它是什么法呀,它是离苦得乐法呀,对不对。这个世界它本质上归根结底上它都是苦的呀,你从哪儿找乐呢。所以说入佛知见,就是为了得离苦得乐的第一正因,就是要知苦,要认识到苦,要感受到苦,要足足地知道苦。

后面开始讲到,开示长劫之苦因,令证永生之乐果。这才是如来出现摄化的本意。为什么,因为从因缘的总相上来讲,就是为了让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大家知道,在这个观念法门里边,就讲到说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就是为了度化这个五浊众生的凡夫,才慈悲开示的十恶之因呀,就是给你们讲恶法苦法,希望你们不要堕到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果报。

先是讲的这个法。包括我们修净土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厌离娑婆呢,因为苦呀。所以大家想,一切的佛法,在座的法师可能知道,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说,哎呦,比如说讲到这个四谛法,好像这是给二乘讲的,好像是小乘法一样。四谛是什么呢,苦集灭道,它的这个顺序就一般我们讲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首先你要了知苦的生起是怎么来的,这是苦的,这个苦从哪儿来的,那么怎么样你可以解脱,入灭,有涅槃,然后你再去修这个八正道解脱法,三十七道品。这个从狭义上讲来,好像是单纯地讲的小乘法,实际上这个四谛法通一切大小乘。

特别是诸位法师你想想,你比如说我们学《金刚经》,《金刚经》这是无上根本究竟大法。但是《金刚经》也是讲的苦集灭道,只不过,包括《心经》,《般若经》里边,它的这个层面有所提高而已。《心经》里面讲到,他说知苦,什么是苦呢,只要你有执念就是苦的。他不再说什么生老病死呀,什么爱别离了,不在这个上面说了,只要你一念,刚才一念无明启动就是苦的,只要有一念动,就是苦。那么怎么断集呢,只要你执着有执念有分别相,这就叫集。怎么叫慕灭呢,灭就是无所住大涅槃,没有生死,生死即涅槃,这就无所住了。

修六度万行,修道。这也叫苦集灭道,大乘法。像咱们净土也是,知苦就是,哎呀,愿离娑婆呀;断集,就是说愿生西方净土中呀;慕灭,就是说不退菩萨为伴侣呀,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故乡风月嘛;修道,那就是信愿持名,回归故乡嘛。所以你看每一个法一开始一定是什么呀,给他说开示长劫之苦因,绕不过去的。你不要自欺欺人了说,在这儿还想寻找一个快乐无比,幸福美满,这个永不磨灭的法,没有。

你看,这一个半小时的讲法,如果说从这个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来讲的话,一晃眼就完了。如果从听得烦了,坐在这儿如坐针毡,不断地要瞄一眼那个钟的话,为什么,这也是苦呀。所以说念念不离苦法,念念皆是以苦来入道。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第六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我们今天讲《观经四帖疏》第六课。

上一讲我们讲到这个三檀等被,四摄齐收,开示长劫之苦因,令证永生之乐果。只为群迷性隔,乐欲不同。

就是讲法呀,佛要善观根性,每一个众生,我们自己都知道,一个众生一个习气,一个性格特色,而且是一会儿一个习气。当时佛在这个《法华经》方便品里面,就讲他思惟啊,成道后就思惟,说直接就赞叹佛的果地佛乘功德呀,说众生就永远度不了。

为什么?因为如果直接说一乘法呀,他的根器接不上,接不上怎么办呢?还在苦海里面捞不上来,你没有台阶嘛,他上不来。所以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不但不能信,他还要说你瞎说。这是当时释迦牟尼佛,所以讲到说,乐欲不同。

虽无一时之机,等有五乘之用。

就是虽然没有从一的这种真实的这种时机呢,但是有五乘,广有五乘,各种各样的习性。你比如说人乘的话,就是乘五戒的行法,受五戒。天乘呢,乘十善业道,修十善业。声闻乘呢,修四谛行。缘觉呢,十二因缘。菩萨呢,六度万行。这就是这个等有五乘之用,他们需要这样的一套一套地,各个传授给他们。

这样的话,才能算是把整个法雨呀,彻底地给普降弥漫开来。就像《法华经》里面讲到的,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山谷呀,川林呀,等等这些丛林,都是药草一样的。那么下雨下的雨量是一样的,一雨普润。看你这个小根小茎,中根中茎,大根大茎的这些植物呢,看你自己吸收的水有多少。这就叫做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

一般我们针对这个说法的时候,非常自豪。大家都称之谓说,这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今天也打击一下积极性。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法门,我们有没有想过。说佛本来一招就够了,为什么要面面俱到地讲这么多。

实际上反而衬托出娑婆世界的陋劣。这种劣性,无处不在。正面讲起来好像说,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那么实际上佛才有一雨普润的效果。那为什么不同?因地,你的习气,你的起心动念。你看包括我们现在,在这里听法,大家也是一人一个念头,一人一个动向。一念无明起来了,就各烦恼各的,各分别各的,还每个人还显现的不一样。

所以,说是说五乘,实际上,一个人一个法门。再说丑听点儿,就是说因为我们因地思维中各怀鬼胎吧,只能这么说,所以导致现在的根性,就是各个差别,无休无止,美其名曰说八万四千法门。

大家有想过说,如果在他方国土中,有的人家的一乘佛法,有一招儿就够啊。所以说,阿弥陀佛就最伟大了,他就以一招儿来应万机,以万机来归一招儿,就说净土。所以说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

下面,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这里有一个字不太常用,叫洽。洽就是说能够把你沾上,能够滋润你的意思。这里就说明说,如来说法真实不虚。你生的病,他给的药,恰恰对接得丝丝入扣。所以说这个为什么说真的是妙,为什么叫世间解呀,叫正遍知呀,叫调御丈夫呀。

他的这个功德,佛说法的功德,你不要想着用自己的凡夫思维去掌控,大家知道吗。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去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信受。你去掌控佛说的一切法,说法的功德,可以出乎你的一切意料之外。这种不思议,他也是被众生的苦给逼出来的,这种不思议的相应。你说他讲的这个法,各种法,他有的法是说的现前作用。

有的法,他是现前作用为了意在于当来作用。还有的法,他是立足于当来作用而施设现前作用。还有的法,他是直接坦呈这个究竟作用。还有的是权巧作用。总之是一句话,刚刚好。我们俗话不是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圆成实,圆满,现成,真实。佛说的法,就是这样的一种功德。

不要听起来觉得好像说,哎呀,这莫不等洽尘劳,这不是就是佛厉害嘛。我们能把心相应佛的这个厉害,现在还远远不够。之所以有八大宗派,有自力,有他力,有通途,有净土,就说明我们根本不够。如果真正我们的这种对佛的这种相应,不思议的这种智慧相应,完全接纳的话,一招就够。

这就是为什么净土极难信。但是释迦牟尼佛他慈悲呀。他既然讲了等洽尘劳,就是平等地滋润我们这些各种各样的尘劳,就是烦恼、意识。普沾未闻之益,都能够听到,哎呀,闻所未闻的智慧之语。

相信诸位在座的同修们,包括我们听直播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佛法一入心田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真的动心了,觉得这个讲的是这样子的,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这么听过,那真是跟久旱逢甘雨一样,叫闻所未闻。

在经典里面就讲过说: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佛出世的时候,你碰不到这个点儿上。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你听到了经,佛法,能不能生起信心,这是一种智慧。你看这里讲到的说,都能够沾到这个未闻之益。这个未闻之益,大家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不一样的。未闻之益。

有的未闻说,哎呀,从来没听过,有佛法,说人是轮回的,这个世间法是因果造就的,不知道,原来,这也叫未闻有佛法。有的听到佛法是这么一个说法,他觉得跟自己不搭嘎,未闻能解脱,他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从来没想过说,人可以了生脱死,得解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再进一步说,从来没想过,未闻什么,我能解脱。

觉得反正人家修行好,还有出家人,听说还有大菩萨,观音菩萨,这些都是解脱不思议境界的,自己也能解脱,没有想过。未闻我能此生解脱,梦也梦不到说自己能解脱,这辈子就能解脱。未闻我所解脱,不是说自己吭哧吭哧修来,是蒙什么,是蒙佛前来接引,莲花化生,往生净土,所以叫未闻之益。

这样的法能够入心,那大家意味着什么。这才叫做后面讲到的,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你感受一下,闻法为种子,我们开始启动心念,发心为抽芽了,依心而起的这种殊胜的修行。

你看说: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这就佛说的法,摆在这儿了。门余是什么意思?门余就是按照自己的力量,自己去修吧,道理摆在这儿,你一点儿,叫门余大道,这是相对我们说净土门而讲的,叫门余法。

所以常讲到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随自己,你喜欢渐渐的修,你喜欢直指顿悟,随自己的因缘吧。所以总归是八万四千,就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实际上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法门,一人一个样儿。

你其他的不要说,大家都是,从净土来讲,念佛的,你看。光念佛的方法都一人一个样儿。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叫持名念佛,还有什么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光持名念佛里面还有什么金刚念,有的人气儿不够呀,中气不足嘛,所以就只能默持,好像嘴在动,声音一直在,这叫金刚念。

有的人呢,信愿出离心不足,那么,这会儿就跟克期求证一样,叫顶针念,一句连着一句,一句连着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字这样顶着念。有的人习惯了进一口出一口,呼一下吸一下,这叫随息念。就各种各样的。

光念佛法门都有这么多,就所谓的随缘者皆蒙解脱,何况我们通常的法门。这是这一段,以上内容是专门讲通途佛法,就是凭自力修行。不要忘了,我们这个法本是重在弘扬净土的,下一段开始,要急转到根本法来了。

大家来看: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这个话说起来,我们也都会说,哎呀,我业障深重呀,障深福浅呀。觉得说也就是净土是易行之法。大家从这种话锋中,我们也感觉到,祖师们来造论呀,他真的能够把住这个来龙去脉,条理非常清晰。

前面说佛为什么出世,怎么讲法,大家随你自己的因缘去学。但是,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因为一个叫障重。大家知道什么叫障重吗?我们现在就非常明显。我们的生命属性中,这个特色越来越突出,每个人皆是如此,障重。你不相信,你比如我说两条。

第一个,没有惭愧羞耻心。我们自己,我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你就佛这么说,天天深入经教,或者什么,行为心性上一点儿都不挪,从来都不挪,软都不想软一下,老子天下第一,你算老几,你想教化我。所以说,说起来根本不在这个起心动念上,一点儿都没有那个不好意思,非常好意思,

我就这样,没有惭愧羞耻心,那你修行修行,你怎么修呢,要削尖了脑袋修呀。这是一个障深的最典型了。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另外一个,更加切身感受,为什么,就是言行不一致。道理在这里,心行跟不上。我不知道诸位的修行,反正我自己就着我自己的心性,就稍微拈了一下,就拈出来这么两条,典型的。

为什么言行不一致?我们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好,应该如此,但是这个行为心行上怎么都同步不上,就是扔得远远的,落下一大堆。为什么?就是因为有障。中间有障重,重障。所以说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凭你的自己的力量修行,你看,一个取悟之者难期,我们有几种会意方法。

你比如说第一个,在座的诸位法师们都在,能够遇到一个开悟的有实证的明眼善知识,现在这个时代,上哪儿找去嘛,真正的善知识,开了正眼的。所以说取悟之者难期,碰不到开悟的善知识。再一个,虽然真如佛性就在眼前,本来如此,本来面目,但是任由错过,念念错过,遥遥无期。这也叫做取悟之者难期。

怎么也回不过这一念,尽未来际的还准备去轮回。当然也有好处,为什么,取悟之者难期还有一个理解就是,虽然遥遥无期,大家不要忘了,一念回心,就能得。只要你改悔,回心转意,他一直不过期,一直是新鲜的,随时随地都在守候。自是不归归便得。这是我们的这个优势,也是我们的缺点、果报。

所以在这样情况下,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你看。大家知道吗,我们白华庵这里就是专门阅藏。在座的诸位法师都是来深入经藏的。可是呢,虽曰教启多门,这藏经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太难受了。深入经藏,不是那么好深的。你给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深入去。所以说,虽然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如此多的教门,但是我们不得而度。

你想一样一样地学,不要说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的这种根性了,这现在已经没有了。你就说我要先一样,先学戒,再教,再参禅,然后再试试密,等等这样的,哪里有这样的根性嘛,现在。你现在作为居士同修来讲,你去问问,多少人都不知道三皈依是什么,和出家混为一谈,害怕皈依了以后不能结婚。

这个问题我常遇。前几天我发了一个,说咱们普陀山不是又要办五月底六月初的一个三皈五戒法会嘛,就有人问我,我已经明文发出去了,我说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就可以来求皈依,他还要问说,像我这样的人行吗?我说你能不能仔细看看我发的文呢,他很委屈地说,法师,我原来以为只有出家人才能去皈依。

就这种法盲,没有办法。你说你还去教门,去开启这个教的多门,你怎么去启嘛。各个宗派,大家知道,光最简单的说一下宗派大意就有这么厚一本书。再涉及一下,我们法师们知道,唯识的名相,天台的繁复,中观的玄义,律宗的开遮持犯,你要细学起来,你记都记不住,何况说通达法义呢,何况去随法去观行证果呢。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宗派尚且如此,何况多个宗派,叫凡惑无由遍揽。

大家看看,这个铺垫意在于什么呢,让我们直接把自己的心引住到净土法上来。大家看,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看上去这个有点儿突兀,所以我插个曲,诸位大家要听法,要听《观经四帖疏》,回去最好要把《观无量寿经》要读读,把它内容读一下,后面我们再往下讲,用的内容更多。

所以你光在这儿听的话,你觉得直接怎么出来个韦提希是谁呢,韦提还是简称,全称韦提希,是古印度的一个皇太后。她呢因为儿子想篡位,把老国王就给囚禁起来了,她天天给送点儿吃的东西,结果儿子反目了,把她也要弄死。在这样情况下,苦得受不了了,见到世尊说,哎呀,希望佛为我说无忧恼处。所以才拉开了《观无量寿经》的序幕。

这里引的就是经典里的内容说,由于我们没办法,苦得受不了了,教又学不了,法又修不成,自己的力用不上,怎么办呢?遇因,终于跟同步,跟韦提希同步发心,就希望,经典中韦提希有这么一句话,引起我们在座听法者的共鸣。那我们此时此刻也是《观无量寿经》的请法者。

所以说,这里说,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大家看到人家的这种请法态度。唯愿,唯愿什么概念呢?我只听佛的,一心一意随顺佛的教诲。教什么,教我思惟。就是佛知见告诉我,我用佛知见来转我自己的凡夫自己的知见,来树这个正念这个正思惟。这就叫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什么呢,我就依着佛教的来思惟,依佛的教而信受,这就教我正受。

所以,后面,大家知道韦提希的问呀,其实她主要是请问定善。我们再复习一下,因为《观无量寿经》里边的十六种观法,前十三种属于定善,就是你要修成了,入定境,才能圆满。后面还有三种叫散善,就是你做善事儿,做好事儿,乃至不做坏事,甚至做了坏事后悔了忏悔,乃至一辈子没忏悔,死的时候后悔了忏悔,所有的这些,临终的时候,都能够来接引往生,这叫散善。

那么这里有个什么微妙法义,我要告诉大家揭秘一下。韦提希所问的,主要是问定善,就是让我怎么修行,怎么观想,怎么入定,所以才说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可是她没想到,韦提希的功德无量在哪里呢?她正问的是正请法请的是什么呢,是前十三种观法,定善,这个法门。

可是佛顺势,把后面的散善,也就是九品往生,也给它带着说出来。所以大家都知道说《佛说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不知道《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后半部分,也是无问自说的。因为没办法问,谁都不相信,到了这种地步,还能够往生西方。

只想着说,我自己要修到什么地步,够格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说,后面的九品往生呀,这就是净土的要门,是佛自说的。但是他是由韦提希请而引发的,所以韦提希也没有想到,她所问的无忧恼法,能够最后到了方便易行到如此的地步。

我们来看,后面讲到: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大家看到了,广开两个字,就是告诉我们,本来只说前十三种法,应韦提希的问,广开,就是特别把后面的九品往生章给连带上来,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广开嘛。

大家想想,九品往生的内容,你回去看一下,我们一旦把后三观的内容给信受了,不知道要多多少人生起了决定往生的信心,而真的能够往生。所以说,从这点来讲,这是韦提希的功德。

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安乐是指的极乐世界,能仁是佛的又一个称谓,就是指的阿弥陀佛。什么叫做彰别意之弘愿呢?别意之弘愿,那肯定有一个总的,总和别是相对的。什么叫总愿?大家要知道,总愿就是我们每天,只要来跟师父们一起上功课,就会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叫总愿,十方三世诸佛的总愿。

一切发菩提心求佛道行者的一个核心愿,都是这个心态。这里指的彰别意之弘愿,是指的阿弥陀佛单单特意,特别是这四十八愿,是针对娑婆世界众生发的,叫做别愿,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你看他这里就是对前面一句总括的讲,解释。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从我们修定来讲,息虑以凝心。大家用过心的,体悟过禅修的,都有这个心路历程。息虑,就是我们人呢为什么叫人,人的概念就叫多思多虑,起心动念。那么把这个平息下来,制心一处,这就叫禅定,有时候也叫止观。作止观更为确切一点。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说,这个起心动念歇下来是一个什么感觉。大家想体悟一下,把你的眼睛压一压。我们有时候看东西的时候,眼睛压着看,就成了个双重影了,这是在经典里面的一个比喻,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肉眼看到的一切这些场景呀,都是一个双重的幻觉。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幻觉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刹那地在起心动念,在分别,在思虑,而凝固成的世界,它的凝固的能量还在。那么,如果你的心歇下来,你看他这里依然还是息虑以凝心,你凝固的不是妄想,而是你的真心一直安在这个真心相续执持,就等于说,按着眼睛的这个手,砰地一放,恢复原状,一切真相就现前了。这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所以说,这是从定的层面来讲。

散即废恶以修善,回向,那么大家要知道,不管你是修定也好,还是修善也好,记住有一点,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也就是说,我们最后,我们最后往生的决定性因素,是靠我们回向,发愿,阿弥陀佛来接引。不在乎你修定一定就比修散的好。当然品位上可能去了会高。但是能不能往生决定是靠弥陀来接引。所以这个上面呢,大家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你看,这就说透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说,之所以能够往生,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说直白点就是这个意思。能够往生,全凭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管是定的行持,还是散的善法,这只是一个内因。决定性的缘,外缘靠什么?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和缘和合,才能往生。

所以说,我们现在,你想一个凡夫能够往生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你说凭什么去往生?全凭,你看这里写的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什么大愿业力?大到什么程度啊?大家知道吗?极乐世界光设计就用了五劫的时间,这就叫大业。现在我们一个事情,你稍微想一下就造业了,这叫太小,就这么点业。

人家光设计极乐世界,用了五劫时间思惟。修成就这个净土,叫什么呢,兆载永劫,六度万行。兆载永劫,就是数不清的时间,一直在行六度万行。你去把《无量寿经》翻开去看一下,看得都累,不要说修了。现在已经成佛十劫了,还在利益众生,接引众生,这叫大业,这叫大愿。我们能够往生,就全凭阿弥陀佛的这些力量,作为增上缘。

大家知道增上缘是什么?就是说,对根本质量能够影响,让它有一个猛地增进,这叫增上缘。好比我们现在为什么能消灾免难?问一下诸位居士,你们来了普陀山说,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消灾免难。那为什么能够消灾免难呢?为什么?观音菩萨就是一个强大的增上缘,就靠观音菩萨,就可以让我们消灾免难。

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只要你长眼睛,那么这个眼睛就是一个殊胜的强缘,你才能看到东西。你没有这个眼睛作为强大的增上因缘,你什么都看不到,没有眼识。之所以能产生眼识,全凭有眼睛。之所以能够消灾,全凭有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够往生,就靠弥陀愿力。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你看: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这里讲到佛的密意。因为佛讲法的时候,有的是显说,就是明着说的。有的是含蓄的说着,密说的。有的是用语言说的,有的不是用语言说的,是用眼神说,用肢体说。像禅宗就是拿个花,用眼神说。

所以大家想想,用语言说的法,都已经微妙的,已经我们根本就学不到头了,何况还闻外之妙法呢,语言外的妙法。有的时候又是广法说成略法,浅法引入深法。各种各样的开示施设,开始怎么施设,让你上道。入道了以后,怎么行方便,让你精进。从哪里开始,走到尽头了,峰回路转。然后再使一招,让你就路还乡。

整个都下的狠手,用的猛药,你都搞不清楚,你只有由着他。所以这就叫做佛的密意弘深,教门难晓。教门难晓到什么程度呢?三贤十圣,三贤十圣是什么概念?叫四依大士。四依大士是已经都能,可以什么呀,能够造论,能够解经了。

像善导大师就可以称之为四依大士中的一员,那我们对他的信心。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这四十位圣人菩萨,怎么呢?说所弗窥测,就是根本看不到,看不全。连他们都猜测不到,只能够一分一分的知道,不能够究竟圆满的知。

后面讲到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什么意思呢?信外轻毛就是说,十住菩萨前面还有十个位次叫十信。十信前面是什么呢?就是足斤足两的凡夫了。所以这里,善导大师是客气自谦的说,自己是十信之回的,十信都没上道的凡夫。所以,经里讲到,十信的人都跟轻毛菩萨,修到十信的人叫轻毛菩萨,大家知道吧。什么叫做轻毛菩萨呢?就是信根还没有完全立起来,谁要是忽悠一下你,你就退掉了。我们都是信外轻毛,大家能意识到吗?

大家看看,信外轻毛有些什么表现啊?一个是禁不住诱惑。本来学了两天佛,今天还说了到庙里面去听法,或者做做义工。说好了,信誓旦旦说,哎呀,又要直播了,现场听了更有加持力。结果一听,今天有什么好的,打麻将去了。或者哪里跟着旅行社就走了。说好了初一十五吃素,最后又决定过午不食,结果狐朋狗友一来,拿着酒杯,跟你砰地一碰,一口就抿进去了。这就叫轻毛,知道吗。

有劲儿的时候,忽地飘上去了,没劲儿的时候又落下来。想好了说我一定要吃素,顶多吃个肉边菜。结果一看那个香气扑鼻,无始劫来的习气呀,闻到那个肉味儿,做熟了,卤的,清蒸的,红烧的,就香呀。大家要知道,这是一种畜生习气呀,我们做畜生的时候带到了人道里面来了。

所以一说,我告诉大家,我这会儿说的时候,有人都会流口水。为什么?这就叫习气,禁不住这些诱惑,这世间法里面。出世间法同样如此。本来护持听法挺相应的,另外一听哪儿哪儿有名的,有国际范儿,海外的,中国人的这种媚外思想。

本来说修净土很好,就它了,结果一听还有什么大法,奇妙法,就忘了,禁不住,新修的厕所香三天,就转了。所以这些呀,还找一堆理由,这就叫轻毛菩萨,知道吧。

再一个禁不住煽风点火。本来修行修得不错,结果佛菩萨来考验他了,说师兄,师兄,谁谁谁,你怎么得罪他了?他为什么要那样说你?哎呀,一听,说怎么能对我意见这么大呢?马上就上当了,就要找他的茬。我自己也常听这种。来了说,师父,师父,说法师,你不能让他护持了,他到处怎么怎么样,他坏人家的信心,结果,说行,不要让你做这个事了,再换一个,还不如他。这就是现实作用。这就叫轻毛,知道吧。一听马上就来气,翻江倒火。只有佛菩萨在那儿偷着笑。

另外,我们有时候修行起来,也面对不了自己。说是磕头吧,说了今天拜一百零八,拿个小计数器,数着数着,就只能拜四十八。一头磕下去,不知道心念往哪儿飘,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事就,平常都想不起来,这会儿全想起来了。

大家要知道,这就叫轻毛菩萨。你其他不要说,就这会儿,比如谁的手机一响,那儿打个嗝,包括说不好听的,谁放个屁,噌地一下子,马上你的耳根注意力就跟进去了。为什么?轻毛菩萨一言以蔽之,就是飘忽不定。飘忽不定,知道吧?你眼根现在盯着法本,你都飘得不行,盯不死。这叫信外轻毛。你都这种水平,你还想去了解净土宗的究竟法义,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怎么办呢?只能够,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你看这个态度调得非常好。就是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呀,后面也会讲到。现在只能凭着说,哎呀,释迦牟尼佛示现到娑婆世界来,就为告诉我这个消息。那么这个消息说,阿弥陀佛将来一定会来迎接。我只要知道这个消息,可以了,得度了。那边来呼唤,这边来遣送,我就走在这条路上,所以岂容不去也。

那我们剩下什么份呢?唯可勤心奉法,就是依教奉行。毕命为期什么意思?尽形寿不要换,不要改了。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这是最后一个赞叹之词。此即略标序题竟,前面玄义分里面的第一个内容讲完了,第一个内容讲完了。

我们总结一下,大家看清楚这一段的用意所在。我们要读懂它核心的用意在哪里,思想脉络我们要吃透。

一个,我们通常说在末法时期适合,没办法了,只好修净土。那么这里传达的信息,大家看出来了吗?还在正法时期,还在佛在世的时期,还在劝修净土。所以,为什么说《华严经》的时候就开始导归极乐了?大家要想这些问题是为什么?你现在我们,包括诸位禅者,你说断这个烦恼能断得了吗?这是要真修实干,真情实感地把它弄出来呀。不要说断得了,能伏得住吗?不要说伏得住了,能看得住吗?就说这个看得住,静中能够看得住点,你动中能够看得住多少?你病中的时候能看得住多少?你要死的时候,命终的时候又能看得住多少?没有办法呀。所以这里第一个告诉我们,就是净土,要仰信,是我们的大靠山。

二一个,就是说,你看,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韦提希既是凡夫,就说明跟我们一样,她是罪恶生死凡夫。但是她听完《观无量寿经》,即证无生法忍,我们也是这个样子。我们证不了无生法忍,这个是打妄想了,不如人家。但是我们的起点一模一样,那就说明说,她能够有这样的善根,我们也有这样的善根,我们此时就在听嘛,直接就问的这个法门,被我们直接听到了,这个功德是一样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这个教法是现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娑婆化主,安乐能仁,彰显这个所谓的别意弘愿等等,这一些,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最重要的一点,大家要记住,不管我们修定,修散,你定到怎么高深,散到什么地步,但是这两者能够往生的共同点是靠什么,着力点是靠什么?靠弥陀的愿力是根本的成功点。这个一定要学透了,最后说我们只有依教奉行的份儿。这一大段的内容,就告诉我们这个线索。

那好,我们再继续往下看。玄义分的第二个,就开始次释名者,开始解释一下了。那我们跟着也学习一下。有时候,其实知识也很重要,道理也很重要,你不听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你才能明白,明白了,才能够启悟。通常我们再再地说,哎呀,道理说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是做不到。大家知道为什么你的心到不了,做不到呢?就是因为道理其实根本就没有弄明白。道理在心性上明白了,那你的观行就直接就跟上去,它是一体的。所以禅宗说只贵子见地,也是讲的这个道理,见地到了,修行就到了。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那大家知道,在梵文的经典中跟汉文不一样。梵文的经典里面就是,没有前面的这种所谓的经题题目的。每部经典前面立一个题目,它不是原来印度的载体,是到了中国以后,比如说从东晋的道安法师开始,他提倡说在经初要安立经题,中国人喜欢提纲挈领。那么为什么要立这个经题呢?他也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我们一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它的部类,和是讲的什么法门,部法。

你比如说一看《佛说观无量寿经》,那就说明说什么?属于什么部类呢?大家知道净土经属于方等部类,讲的是净土法门。一看经题就明白。另外列经题呢,有智慧高的人呀,他一看经题他就能知道里面的广讲是讲什么。龙树菩萨是最典型的一位,一看经题就知道里面的内容。

再一个我们看到经题的话,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法门跟其他剩下的法门呀、部类呀不一样,很明显的就把它区别开来了。还有一个啊,特别重要,就是说有些人的福德不够,时间没有,因缘就这么一点点,一闪而过,那么赶紧让他哪怕看到这部经的经题了,也算是能够获得真实的利益了。

所以大家看在三辈九品里边讲到说,有的人呢,临终的时候给他讲十二部经首名字,就是根本就不知道经典讲什么,给他说了十二部经的名字,让他听到耳根里面,都是什么呀,往生资粮。所以大家这个要弄明白,甚至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见着经的,那么见到题目了,都是可以给他得到利益的。这里说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

当然呢,这里讲到的说,《观无量寿经》还有一个称谓叫《无量寿观经》。我们历代的祖师里面呢,《观无量寿经》原来在净土三经里面,受欢迎的程度、关注度是最高的。现在我们因为到了这个时代了,我们也无暇顾及了。实际上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两部经典是最吃香,一个叫《维摩诘经》,一个就是《观无量寿经》。

当时有几位代表性的法师,你比如说有一个叫慧远大师,不是庐山东林慧远,是净影慧远法师,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师,他几乎对当时热门的经典都有过注释,所以我们现在看一下净影慧远大师的著作,大概就知道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经典。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还有中观宗的吉藏大师,三论宗的。

他们都是当时一线的讲经者。所以现在你看,在这个历代的讲经里边呢,像净影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包括道绰大师呢,都用的是什么,用的是说《佛说观无量寿经》。

那么龙树菩萨,昙鸾大师,像吉藏大师呢,他们都是用的我们现在这个版本,我刚才读错了,叫《佛说无量寿观经》,观字在后面。这也是有区别的啊。如果说就是说笼统地来讲的话,反正就是根本上是一样的,对吧?就依着汉语的话,观字在前面,我们说《观无量寿经》。

依着梵语的话,它可能是倒装过来的,就是说《无量寿观经》。但是如果细究的话,它确实不一样,你比如说,还有一部经典叫做《观佛三昧海经》。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解释这个三昧的意思,有很多很多的三昧。那么从这点来讲的话,这里讲到的说无量寿观,它就不是讲这个三昧的,是讲这个观,意思是说有很多很多种观法,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经典讲的是什么观,现在告诉你,讲的是无量寿观,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才叫做《无量寿观经》,而不是说《观无量寿经》。这有区别的啊。无量寿观的话就等于说,所观的境,这个法门的这个操作方法直接就告诉你了,操作什么呢?就让你观想无量寿佛。把所观的境列在前面,由所观的境引发你能观的智慧,就是你修行的这个相续观照的智慧,所以微细的话这上面有差别的。

就比方我们各位法师有的知道,就中观中观,为什么叫中观不叫观中呢?中观就是由为中在前面,就是中道实相来引发的这个正观,所以叫中观。那么这里讲到的佛说无量寿观,也是这个意思。就主要讲这个,讲什么观呢?讲无量寿观。把无量寿佛放在前面,让你观什么?就观无量寿,这么一个观法叫无量寿观。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的话,那又是有差别相的。

好,后面我们再往下看,言佛者,这个就是通常话了,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大家常讲说此土名觉,什么是觉?什么是觉啊?咱们也不说那么多教条高调的话。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功,什么是觉呢?你看我们正在讲观,观就是觉。观就是什么,观察觉察的意思。烦恼起的时候,如果你有这个能力,现在我在不断地讲,大家在不断地听,一直在起心动念,就是这个起动的时候呢,你一直有觉照在,你的心力强,能够增明,那你就是你在转它,不是它在转你。就像我们家里来了一个偷人的贼,这个心地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偷人的贼进来,如果你把他认为,认贼为家人了,他想偷什么偷什么,就相对于我们现在就起心动念,投入进去了,有分别心了。

如果你一眼看住他这个贼,他在你卧室的时候你盯到卧室,厨房的时候你盯到厨房,他啥都拿不走。你一时一刻都不放松,这就叫观,就是觉。观就是觉。另外我们常说念佛念吧,念也是觉,为什么?以一念制万念。念就是觉。你一念念的时候,念什么?你就念这个觉,念念与觉相应呀,不去思量前因后果,这叫善用现前一念,这就叫觉。什么是觉呢?持就是觉。

你把佛号持起来,把般若观照持起来,执持一法,制心一处,那就会现前觉悟的,这就叫觉。所以什么是觉呢?一个就是你的心力要强,二一个要仰仗这个心地,那有时候要韧劲儿要足,这些都属于觉的范畴。因为我们对于这个觉太能脱口而出了,但是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晓得怎么用这个觉。你看这里说西国正音,就印度话,因为咱们这儿叫东土嘛,古来。

大家到普陀山走到那个百步沙停车场,再往法雨寺走看见有个什么?震旦第一佛国。看见了吧?什么叫震旦呢?因为震旦就属于东方。所以相对东,印度在西,叫西国正音。正音是什么,它的官方语言。印度以什么为官方语言?以梵语。因为印度人认为他是梵天的后裔,所以认为他讲的梵语,这是正经八百的话,是梵天传来的,所以叫西国正音。

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为什么叫自觉呢?言自觉者,简异凡夫嘛,因为咱们凡夫不觉嘛。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所以又说言觉他者,简异二乘嘛。自觉觉他。

那么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像观音菩萨都能够悲智双行了,不著有无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还有点儿不到之处,还差一生补处。所以叫,相对菩萨来讲,佛叫觉行穷满,简异菩萨。

所以总而言之,此由如来智行已穷,你看人家讲的,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这就是我们联想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真的这个是积功累德,深般若就是时间久,功夫深呀。正好你看,智行已穷就是功夫深嘛,时劫已满就是时间熬到头儿了。

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如果你要想着成佛,自己去能熬到三大阿僧祇劫才到头儿。如果你想说到极乐世界去修,这辈子到头儿就差不多了,那就也没多少年了,基本上差不多我看大部分都过半了吧。所以说这就叫做时劫已满了。因为佛比前面的这三个,凡夫、二乘、菩萨都到位,恰恰每一步都比他们到位,所以叫做佛。

所以大家泛泛地来讲,其实我们真的你想觉,皈依的时候就是起觉了嘛,皈依的什么,皈依的就是觉道呀。我们念弟子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诸位出家的时候就是觉了,为什么?因为舍这个烦恼无明之家嘛,到这个觉道场嘛,出三界家嘛。忏悔也是觉呀,将我们这个迷中的所做的业,忏干净了,就叫净,净就叫觉嘛。所以这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说每一尊佛,他的每一个功德里面都是具足的,不缺的,不是乱说的,不是教条说的乱说背诵。

你比如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说是这一辈子示现到咱们印度,这是两千多年前了,实际上久远劫来已经早成佛道了,这就叫觉行已经穷满了。但是他还不舍弃,自己思惟呢,又八相成道来示现他成佛,这辈子成了,这就叫自觉。说法四十九年,特别是专说净土来利益众生,这不就叫觉他嘛。

阿弥陀佛也是如此的呀。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大家知道他也是法藏比丘干了什么呀,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叫自觉嘛。后来听法听得受不了了,他要独树一帜,就说了四十八愿度众生,这就叫觉他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不就觉行穷满了嘛。

所以三觉也是一体的。观音菩萨也是这样的,我告诉大家。应以何身得度,就是应的觉他功德。即现何身说法,就是应的自觉功德。普门示现,无刹不现身,就是觉行穷满。所以观音菩萨将来极乐世界叫普光功德山王佛。

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好像离自己很远,大家要知道,比如说我念阿弥陀佛,你们念的,念一句,这一句噌地念起来你都不知道有身,自己的色身;也不知道有世,你在哪里,只要一念,无自亦无他,这不就自觉觉他吗?你能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念念觉,这就叫觉行穷满。所以都不出这个自他圆满之觉。所以称为大觉世尊,叫做佛,故名为佛。

后面我们再往下看,言,这个口说者,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这个法呀,也是不说的时候我们都习以为常,说出来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说,原来我们会说话有这么妙不可言。你想想我们怎么就会说话会听声音的呢?大家反思过这个法,怎么会说话还能听声音呢?为什么经典里面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大家要知道,声音是我们这个世界里边最佳最突出的效果。我们一切的存在感,最主要的就是以声尘为本。你看我现在要讲经,要说话。所以这里,口音陈唱故名为说。

但是大家要知道啊,各种国土里面的相状也不一样的。如来说,就是佛度化众生,化仪,说法的形式也不一样。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说,形式不一样一定是像咱们这儿,有的是说长行,有的是念偈颂,还有的没有开口光在那儿笑。我告诉大家,真正十方国土里边的差别要比这个幅度要大得多,大家知道吗?

你比如说,有一些国土里面他不是耳根最利呀,就不是耳朵最灵,是什么?是眼睛最灵。四面八方稍微有一个什么东西一闪过,他马上就映入眼帘。在这个国土里面就不能用声音说法,要用什么说法呀?要用东西说法。就跟玩儿木偶戏一样,一会儿给你演成这样,一会儿给你呈现出来这个,一会儿给你呈现那个。这就叫以色尘说法了。还有的国土里面以鼻根利,舌根利,声根利,意根利,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就只能用不同地用色声香味触法,哪个突出就用哪个来进行度化。这叫做六根通说。

我告诉你们啊,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子的。我给大家读一段经典,你们就知道了。经典说到说往生极乐世界里怎么个六尘都能说法,不是光耳根,声音说啊。

说极乐世界的菩提树,就是道场树,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身体怎么触呢?就是触它的光明。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这就是极乐世界的情状。

你看要比咱们这儿要全方位立体式呀。为什么咱们这儿修得慢呢?盼得给你说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能不能好点儿嘛!好不了嘛。越说越不好。

那极乐世界它不仅声音给你说,色法给你显现,味道给你不断地充满,身体不断地让你触摸,全部都是解脱的无为法境。所以它跟咱们这儿,咱们这儿一讲说一定是以声尘为佛事,那么在声尘中才有顿渐显密不同。

你看,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这就不一样了,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这里讲的什么呢?六根通说就有点意思了啊。

你看有的这个佛他说的时候呢,他是放光,放光众生一旦遇到他的光,马上就得利益。有时候他用这种神通变换,直指其心,让你得道。还有些人呢,闻到佛这个遍身毛孔出这个妙香,大家闻到了也得道了。

还有的是给你吃点儿东西,我觉得吃东西的这个感应咱们可能听过的最多,自己没吃过呢听别人说过。在教史上也有嘛,有的这些行者就试他,在梦里边本来看见的是一堆脓血,说让你吃,吃吃吃,他的信心增起来真的吃下去了,就变成甘露。

弥勒菩萨不就这样化成一只狗嘛,结果到处流脓,那个人给他把流脓这个全给他吃了,舔了,结果一到口里就变成甘露了,那狗一看,原来是弥勒菩萨,他把这弥勒菩萨背在身上到处去走,别人一看他为什么背一只狗?你看,这就是他以这个食物化成甘露得道的。这就叫六根通说,相好亦然,都在这个范畴内,这个意思。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另一段起,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无量寿是阿弥陀佛译过来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寿嘛,所以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就是印度里边讲。现代我们,大家有去印度朝圣的话,不是说,印度现在几乎也没有佛教了,印度的所有的佛教圣地呀,都是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去朝圣,去膜拜,去参观,去修法,印度的佛教已经几乎没有了。

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样呢,他每个教呀,包括印度教也罢,这些婆罗门教,这个他们还有在信受。大家去朝圣,比如说碰到印度的导游,或者怎样,他早上一见你们,他还会念说,Namaste,Namaste就是一个问候语,还能听到南无这个意思,几乎所有的印度人都会说,所以这个,但是,这里是西国正音,就是印度话。

后面这个善导大师把它配得非常的完美,从来没有说有人这么配过,你看: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你看他这个讲的,是真的是对得非常工整,也干净利落。

有时候我们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人家直接就给解释成归命无量寿觉,就好了嘛,归命无量寿觉嘛,归命嘛。归命是什么意思?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讲到的,往生者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你要具足三心。

一个是至诚心,我们归命啊,大家包括皈依来讲,就是你的心不是假的、不是拖泥带水的,掺了水的,是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就是信佛深信佛而不怀疑的深心。第三个是你来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归命无量寿觉,那么就说明你,就是要往生西方的回向心,这叫做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就是归命的意思,归命无量寿觉。

所以有时候啊,我们很多可能都有一些不到之处的理解。你比如说,我们通常总会下意识地把说,哇,口念弥陀心散乱,喊尽喉咙也枉然。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话,心散乱,那就肯定是这会儿在打妄想或者什么。

我告诉你们,如果从根上去究,根上去究,什么叫口念弥陀心散乱呢?就是虽然你口称极乐世界,但是你没有发足了这个归命的心,那么怎么,也枉然。为什么,你的信愿行之心,可能是虚的、浮的、不地道的。那就也枉然,就往生不了。所以说这里的南无,我们都知道说,南无就是归命,有时候也叫做请佛救度的意思,就是归命、发愿、回向。

咱们现在呀,到了,唉,这汉传佛教地带,真的是特别是这些香客多了,见了师父们,还哪有半点恭敬心呀,都当侍者,都当导游,都当提茶倒水的用了,给你塞点小费喝茶去吧。大家知道真正在这个佛法兴盛的地方,那就是僧宝呀,大家步调一致,像泰国的那种供,乞食的时候供养。

你再去其他大乘佛教进入那种全民信教的地方,你去看看,甚至人家其他的异教徒的那种宗教情怀。所以你看我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女的,那个女的,也有点儿神叨,她好像把各种宗教都经历了个遍,然后她说,我曾经也信佛,还信过藏传佛教,后来我不信了。到了印度,信了个什么奎师那什么教,还是什么奎师那神教吧,我也搞不清楚,反正是也是某种宗教吧。我说你信佛信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信这个去呢?人家来了一句,说得我哑口无言,她说那个教派的人,宗教素质非常高,信仰素质非常纯粹。

我们现在呢,内心信是信,相信大家都信,信仰素质体现不出来,就不能够齐心协力地弘法度众,只能够就逮着一个算数,落了网的也不管了。就跟你们舟山去打黄鱼一样,打住了算数,落了的就落了吧,你没有办法。所以说这个归命还有请佛救度,就是度我度我的意义在其中,这就是南无,南无。

后面讲到,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就是讲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呀,无量寿,那么是讲的这个法的内涵,觉呢是说佛,是拟人这个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后面开始就是又是一个新的版块,就是进一步的解释,解释是怎么个解释呢?你看,为什么我这里,刚才要要求大家下次再来听的话,一定要先看一下《观无量寿经》,那十六种观法到底是一些什么内容。比如说第一个观法,就是说为了让我们凡夫的心性不定呀,先做一个演习,演习的问题是什么,极乐世界你够不着,不能现见呀,那先从娑婆世界迈步做起。

娑婆世界的一切物像境像中只有落日太阳,最像将来极乐世界那个情形,状如悬鼓,又不刺眼,所以第一个就是落日观,你看我们佛的背光不是也是一个圆盘吗?佛盘腿结伽趺坐的时候,不动这样,所以说落日那个影像,你就不断地观,就这样思惟,定在上面。特别每一观里边都讲到说,开眼闭眼,都不能影响,这就相续成就了。

开眼闭目都有在这个观中,在这个定中,那么后面的这三大段内容,就涉及到很多的是具体的《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内容。那我们这里听听也好,但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还是要熟一下《观经》。

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呀,可能有的听着听着就又绊脑袋了,说讲到哪了,讲的什么呀?告诉诸位,在讲一个祖师爷善导大师,专门讲佛说的修净土的《观无量寿经》的一个论典,我们在讲他的论典,他论典是在注释《观无量寿经》,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内容。所以这个,只能够对经的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深入地看透这个注释,否则觉得说,怎么讲来讲去,这是哪里的名堂啊,具体内容很突兀。

那好我们这样,前面不是讲到阿弥陀佛是人法的组合嘛,这里说又言人法者,又言人法者呢,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理解。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人和法就是我们所观的境,你不要把观想得太难了,诸位听法者,不要把观想得太难了。

它就是一个你会的一个事,这个事如果你做成了,你就不要轮回了,就往生了,不要再堕地狱了,也不必害怕当鬼了,畜生也做不了了。所以这里的人和法,为什么就是所观的对境,就是我们所观的这个情境,观就是法,不是前边讲到是觉嘛;境就是无量寿,无量寿不仅仅指阿弥陀佛,包括他所在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一切情形,叫做依报,阿弥陀佛叫做正报,所以我们有时候把他叫依正庄严。

这里讲到的说,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就是把他观法中的对境,又分门而论,分了两种,一个是什么呀,一者依报,二者正报。依报是什么呢,我们先不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压轴的,我们先看极乐世界有什么情形,你要了解。

所以说就依报中即有其三,这个大家跟着贯一下。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天上,地上,地下呀,三个场景。

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你看看《观经》里边的内容,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地嘛,好像脚踩是大地,地形里边也都是些土呀,灰呀,岩石呀,乃至水呀。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子的,极乐世界不是这个圆球高低不平,它是下面有这个金刚在那儿撑着,每个金刚上面还描绘的有八个棱,相互这样相互制约,牢牢坚固的金刚宝把这个极乐世界给托着,这就叫做地下庄严。你看,一切宝幢,在那儿托着,光明相互照耀辉映。

那么二者地上庄严是什么呢,就是地上看见的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都是七宝庄严而严饰之,《弥陀经》里边不是讲的,这是地上庄严。

第三个是什么呢,虚空庄严。一切的变化的宫殿,我们这儿啊,你比如说,你修净土的人呀,如果你观空,就是对佛法的空性呀,或者有一点禅定这种观一观,那么你去了极乐世界,你可以随便地飞起来,想在空中讲法就在空中讲,想在地上听法,就在地上听,想在池子里面,一边这个八功德水灌,一边被加持灌顶,一边在听法,一边还能大做佛事,到他方国土去供佛度众生,都在这一念间,就这样的庄严。

所以说他是分门别类地说: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在大经里边讲到,极乐世界微风一吹的时候,整个这个树上就发那个声音,而且那个风呢,它不是说像说我们这儿一曝十寒,那个风就徐徐地过来,你感觉到它是风,心知肚明它是风,但是又没有这种摩擦刮的这种感觉,那么各种声音同步起。

你看人家这里描绘的,化鸟,鸟是化的;宝云,云是众宝所成;风光,风是一种光的形式在这样,这样蔓延。动发声乐,就是大家不要把这都当做一种描绘,或者是一种寓意,你到了那个法界里边,它都是真实的情状,不可言说,妙趣横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所以说这是三种庄严。

那大家想想,你想我们本来在这个世界,我们国土里面,你说这个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虚空,又有世界,是因为我们尚在一念无明,不是启动了世界的差别嘛,叫做异嘛,由于虚空是一个质量的东西叫做同嘛,无同异中突然起异。那现在我们还源要术,就是修这个观,这个妙不可言,还不在我们,真的,当真的去极乐世界将来要享受这些,而是在你观的过程中,慢慢地会怎么样呢?

大家来看,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大家一定要体悟,为什么这里说,虽然有这样三种差别,本来是无差别相的,但是因为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人,有烦恼分别心,就被它引诱成一种种种的有求之心,宝贝之感。可是在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你见到这样的是,它是一种什么,不是染土所生,是净国,而且不是杂染的,是无漏的,而且还不是一种陋劣相,是什么呀,是殊胜相。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只有一条是统一的,就是真实。娑婆你修观修得入到这个一真法界,入到这个真实境中,见到的也是真实,虽然种种的幻相,它表的法性是真实法,但是只是陋劣的,是染着的。极乐它虽然这么殊胜,是无漏的、是净的,清净的,但是它表的依然不离开这个现前真实法。

所以说,不论是殊胜还是劣,胜相还是劣相,皆能够从中所见这个真如实相,所谓的真实。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染土要见,难于登天,在净土要见,顺水扬帆,这就是净土的真实相。所以,此即总结成依报庄严也。

好,我们时间已到,今天呢,就讲到这里,讲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阿弥陀佛!

(第七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讲《观经四帖疏》的第七讲。大家来听法,这个特别是要告诉一下我们,各种因缘,刚好聚到这个会场来,特别是居士同修,因为在这里讲呢,每一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因缘出现,也有一些误入到今晚的法会中来的,这反正都是因缘。一般大家听佛法,听法,就是来听经闻法,到底为什么呢,到底它产生的一个什么作用,才是我们最值得的。

虽然讲到说,哎呀,我有信仰了,相信了佛法。其实,刚刚开始生瓜,开始听经闻法,只能算有时候会生起一点信心,叫做兴趣之信心,就是说逗起了你过去,有一些善根,有一点因缘。那么接下来,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相对的一个时间段,基本上就是扫盲,热身。你比如说,我们必须要先了解知识,要听法相,所有经典里面呈现出来的这些,特别是大量的专业的佛教的名词术语。

其次,你要了解到,到底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说法,它有个什么结构,它的脉络,这都基本上都是第一阶段,最浅白的都要把这些掌握了。然后不管在僧在俗,先开始扫盲,然后才能够混点儿什么呢,我这话说的有点儿那个,混个耳熟,说实在话。就是慢慢地能够把这个深化在心,运化在心。你比如说,如果说从义理上来讲,我们要听明白一些法门的特色,甚至去触摸一些过来人的修证功夫的境界,乃至说万法唯心,那么在心地上一些称性圆融的见解。

特别是这个时候,还要有很多辅佐的助缘。比如说,你要了解这些大成就者,千百来年,修法护法的这些大德,他们付出的心血,他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这个受用,甚至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断地这样的激荡得我们的这个宗教情怀,我们说,我才有点儿信仰。

所以,实际上,听法呀,为什么在菩萨戒里面都讲到说,如果有法师说法,四十里外都不去听,都有过失。因为它最终的相续终极目标,其实就是不断地长养我们的信心,不断地坚固我们的信心,不断地让我们的信心入到这个不退,能够入信位,直至我们所谓的证,证,最后证到的还是曾经信的这个法,才能持平。

所以,听经闻法,既是我们常说功德无量,但是也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这个需要莫大的福报。不管你是初学还是久修,不一定都具足这个福报的。我们大家要了解一下,特别是听不太懂的,或者是有一些云里雾里的。因为我们已经讲到第七讲了,有些居士同修,你不妨在网上搜一下,我曾经讲过《观无量寿经》,有二十多讲,听一下那个,辅佐的再听这个,可以进行深化和定解。

那么我们上一讲讲到,现在在正在讲这个一个部分,就是讲这部经的经题,《观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一讲,我们讲到说,人法呀,所观之境。实际上,说白了,就是心里忆念,缘,不断地攀缘,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境。正报,就是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清净海众,这些也都是活灵活现的,就在人家极乐世界。依报,什么这个宝池呀,楼阁呀,种种的这样的一种云呀,化鸟呀,等等这些庄严。所以,说来说去呢,就在一个观上。

我们要跟大家讲,就是这个观法,我们说的这个法的这个模样,说的时候,好像它也有一些次第,那是因为我们的现在这个心呀,它是迁流变化的。但是,大家要相信,这个真心它是不生不灭的。不管我们的所谓的信解行证呀,止呀,观呀,止观呀,全部都在这个现前的一念心中,都是具足的。就看你怎么摆弄,怎么走向,怎么具足。

这个念佛法门呢,它确实是一个圆顿观法。你比如说,我们就讲到,因为天台宗呢,法师们比较了解,天台宗不是常讲说止观止观。虽然分开说止,观。可是,你看,我们不妨就是说一念起来,其实你只要一念观起来,它止的成分就在,止就是定,观就是慧。可能居士有的他听起来可能会涩一点。打个比方,最直白的讲,只要我们一念正念起来,就是佛法的正念起来的时候,你一定会马上就有一种什么呀,定的感受。只要你正念起来,好像这个定力就会出现。

所以说,其实这个正念就像观一样,这个定的感觉就像止一样。你有止的时候,也有观法在其中。你比如说,如果一旦是,你一直在正念住心,那你一定有觉照,否则你这个正念是起不来的,你肯定是投入到这个生活中,忘我地去眼耳鼻舌身意去了。

所以说,一念正念提起来,就一定又有觉照又有定力。所以说,照而寂,寂而照。这是专业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就不管你是懂不懂,都能操作。这就叫圆顿止观。因为,为什么要这么讲一下呢,一旦你能够悟到这个,净念的话,基本上,你念佛或者观佛的时候,你是,就是这种,我们只说信心吧,是满满当当的,不会有失,不会有缺,不会有欠。

如果说再从微细上讲一下,你比如说,诸位法师们,我们也常讲,你看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其实圆教里边,虽然讲它的叫不思议观,不思议境,不思议观法。我们一般,昨天还跟一个法师在商榷,就是一般说这得要多么专业的修行人,多么有见解的大德才能观起来。

实际上,你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已经就入在这个圆教的圆顿止观中了。这个是非常(不可思议)。真正的圆顿观法不是在于观,这是我个人意见,在于什么呀,就是观,为什么叫观,不思议观,重在不思议。这是圆顿止观。那这个观起来,确实和藏通别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家有看过那个天台宗也有一个《始终心要》,像《心经》一样短的这么一个著述。里面他讲到的,圆什么呀,圆伏三惑,就是同步就能把见思烦恼,尘沙惑,无明惑,同步能搞定。

这个说起来专业,我给大家细讲一下,你就明白了。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内观,断这个见思烦恼,就是一点一点地,在自己的感觉上,断自己的这个妄想,起心动念。但是,大家要知道啊,你再怎么把它修得纯熟,你一定脱摆不开,无明惑还在,因为你有修有断的时候,已经就在无明惑中了,这个是一定脱不了无明惑的。

但是,你只要忘我的时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不顾的,就这样,一念念起来,念念相续,念念都是圆顿止观。就是念念圆伏,不仅仅是见思惑,尘沙惑,包括无明。因为你在上面没有启动无明,那就说明已经把无明给收伏住了。所以说,说起来这么深,大家也要知道,所谓的《观无量寿经》,就是你一念心,用在佛法上,信在修行上,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再讲,比如说,我们想一下极乐世界的这些依正庄严。实际上,你比如说,我们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黄金为地,七宝而饰的时候,它是一种什么呢,依照着经典里描绘出来的带质境,把我们内心就有这个功能,给它把这个功能给调出来。大家一定要听入到这个法中啊。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讲这个观法的时候,会觉得说,那是怎么一回事儿呀,我这么做对不对呀,或者我这么一直修是怎么,修的是到了哪个地步啊,都几乎是一种设想。

最佳的状态就是说,你只管想,不要设想,你只管想西方。看上去,虽然说,哦,想极乐世界的种种相,我们不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可是实际上,这个是什么呢,一旦你真实地入到那一念中,就是你的观法相应的成就的时候呀,实际上,就只有法没有相了,一定是这样的。绝不会出这个范畴,就是只有法,真实的受用,没有这个相的执着。但是,我们基本上平时在妄想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没有法,只有相,就只有虚妄之相,但是这个法你并没有入进来,这就是解和行的毫厘之处,差之千里。

所以,其实修行的诀窍就在那么一个关口上,就是我们根尘相对的时候,你只要现量就可以了。有触,虽然眼对色法,耳听声音,声尘,但是你只有触,不要在上面生想,不要再想。那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在上面的一个,所谓的这样的一个见解吧。但是,这个东西也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相应,我们只要圆满地来信受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可以了。当我们心作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刻意感,实际上,把这个刻意的去掉,就是心是,就是心是。

我们不断地这样的相续,就是《观经》里面讲到的,为什么他要要求你说,开眼闭眼,非常了了分明,实际上就是入这个三昧。我们现在讲的观法。实际上,大家讲到净土的诀窍,就是信是首当其冲,信也是止,信也是观。相信此时此刻就心作心是,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上一讲的时候,讲到第八页的第一段,就是讲到其中的所观之境,那么有依报正报。光前面讲了依报中,有三个方面进行了判断。后面还有一段儿,是说叫做,第二段,又言依报者,这一段就是从另外的,这种十三种观法上面呢,一点一点地作了一个判分。后面这两段论文,我们跟大家稍微这样贯一下,基本上就明了了,太讲开了反而会乱心的。我们知道祖师的这种判别,才能了解他的用意吧。

大家来先看:又言依报者,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日观是第一观,就是《观无量寿经》一开始就教她说,观这个太阳,快要落山的这个太阳,什么状如悬鼓开始,到华座观,华座是第七观,都是观的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不是指的正报有情,就是那个世界的种种境相,物质性的东西,国土庄严。但是他这里又讲到说,光这个依报中,总明依报,就是总的依报中,物质中,又有通有别

什么叫别呢?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也。就是说从第一观到第七观的这个依报庄严中呢,有大家共同体现的,都在受用的,也有别,就是只有佛来体现的。你看这里,他就把这个华座观,就是阿弥陀佛所坐的须弥座,大家看一下《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那个心量广大微细庄严极了。那这里他,善导大师就把它判作说,这是观为别的依报,是只属于阿弥陀佛。

在华座观之前,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就是前面的六种观法属于什么呢,整个法界凡圣,所有的往生者,来共同受用的,同步体现的,叫做通依。有点儿类似于咱们这儿讲的别业共业。共业就是反正地球上的人都在享受地球,但是如果从别业来讲的话,这个首脑,国家的元首,跟一般的老百姓,享的就不一样,他的福德有差别。所以这里,净土它不是业所成的,所以它就是观法所成就的,叫做通依别依。所往生的人,都能够所见到的,像前六种观法的庄严,但是呢,这个华座观独属于佛的庄严,这叫做别依。这是通别之别。

下面开始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但是,这个真假呢,它不是我们说决定性的那个真的假的,它有点儿叫做借假修真的这个真假。怎么说呢,大家来看:言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见境相故。为什么叫假依呢,就比如说看太阳,观到落日的这样的一个境相,再比如说水,再比如说冰,前三种观法,就是从这次第一步一步地观下去。

那我们要知道,你比如说这个,咱们这个世界看起来,比如说,太阳它好像是真的,这个大海水也是真的,冬天结冰了也是真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假的。我们此土的这些,我们以为的真相,实际上它是假的。但是它看起来,你比如说,太阳看起来,特别像佛菩萨这个背光,这个庄严相。那么水看起来,水呀冰呀看起来,它就是一个平的,极乐世界没有高矮不平,因为他的心,所有往生者的心都是平的,召感的国土也是平的,但是它又是无染的,是透明的。

那因为为了借这个我们这个国土众生眼根所可以见到的境相,借这个眼根所见到的这个假的境相,来成就,观成彼土殊胜的境相,就叫借假修真,所以叫做假依。就是告诉我们这么个道理。所以说,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见境相故。

后面什么叫做真依呢?言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因为后面的水观冰观观成以后,再一个观,就是观极乐世界的国土叫琉璃,透明无染,下面又说有多少个棱的这种,就是我们说擎天柱一样的,把它给撑着,整个这样的,当然不会有地震或者什么。所以这里讲到的,从琉璃观,还有宝楼阁观等等这些。你看下面说: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已来是其真依。

为什么呢?由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境相故,就是它已经脱离了我们此土的,陋劣的,日常所见的境相,而是把目光投向极乐的真境,用过来,用在我们的心眼上。所以大家看,这个合作是天衣无缝的。其实也是一种厌离,割离娑婆和欣求极乐的一种修法。先借娑婆中比较殊胜的,类似的这样,往那儿推,然后再把极乐世界日常的场景,往过来揽,这样无缝的对接。但是,它前半部分是假依,这半部分就叫做真依了,是极乐世界无漏的,可见的,真实可见的境相,就叫真依。

说实在的,其实这一段也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家修净土,基本上我们一直在提倡说,要持佛名号,好好念佛,一心念佛。那这样,往往我们就基本上关注的只有它的正报。在关注它的正报,也只是一个模糊相,就关注着说,彼佛,有极乐世界,名曰极乐,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就是一个,很容易把它抽象化。

虽然《弥陀经》里面也讲到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只有佛号,只有弥陀,而且弥陀的庄严,我们也很少去观得来。这样实际上,当然持佛名号,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的众生只能这样修了,那么稍微有点观力的同修来讲呢,实际上缘的境更加的广大。这个也没办法,因为我们是凡夫的心力。凡夫的心力跟菩萨有一个反比例是什么呢?就是凡夫的心力,缘的境一旦一广,马上你的质量和定力都会下降,这是凡夫的一个,就这点儿水平。

可是如果是菩萨,他是什么呢?他缘的境越广,他的心越定。所以跟凡夫正好成反比。为什么在刚刚净土宗开始广弘广修的时候呢,几乎都是依着《观经》来成就的。那会儿《观无量寿经》非常流通之广。越到我们这个时机,基本上就是《弥陀经》,执持名号。所以大家有时候,因为有一些修净土的同修呀,他是口里有口称,他意业还要系念。那么不妨呢,就是说把这里,把它的境再稍微广一点,也许,或许在品味上,信心上,都会有所增进。那好,这一段,包括我们上一讲的前一段,都是在讲它的依报。

下面我们来看:二就正报中。大家来看,就正报中,还是在讲《观无量寿经》的观字。这是善导大师在注释这个观字。在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你看,前面这个依报中呢,他讲到了有三种,有通有别。这里讲正报呢,也总的有两种。一个叫主庄严,就是指的阿弥陀佛庄严妙相。大家有的看过这个极乐世界变现图,中间的本尊,主尊,几乎就是最大的这个,体相庄严的,就是阿弥陀佛。

其实应该修净土的这个行者来讲,就应该把阿弥陀佛看作是世界的核心。他是一切往生者的对境,也是我们往生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原动力。不堕恶道,必至灭度,一定住正定聚,得以圆证三不退,所有的根本保障,就是因为能够现见,常见,无间见阿弥陀佛。大家一定要明确,这为什么,就是完全仰仗佛,到极乐世界更是如此。我们娑婆世界来讲说,念佛就是不断地攀缘,到极乐世界的话,就是念念都是要跟佛相应的,才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说,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

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这个就有意思了,大家听出来了吗?就是除了阿弥陀佛为本尊庄严之外,所有的海众庄严中呀,不仅仅有已经往生的。已经往生的,不论是新往生的,还是旧往生的,早就往生的,十劫前往生的,刚开始就往生的,还是现在刚刚到了净土的,我们的因缘中,六亲眷属中,昨天,前天,大前天,才去的,一直有。这里就叫圣众庄严。

但是大家要知道,还有一部分的,是我们现前,也许就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有这个自信。说了嘛,已发者已生,今发者今生,当发者当生。所以说,有没有往生,只要你心行具足,决定往生,这里就叫做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就在因中就可以体现这个果,决定往生。所以大家想一想,你看这个美不美。就光我们现在描绘极乐的圣众庄严的时候,其实已经就把我们的,正在因行具足的这个,将来感的果已经带进去了,这就叫圣众庄严。这是我们从正报来讲有两种:主庄严,圣众庄严。

其次,我们再往下看:又就此正报中亦有通有别。又讲到通别了。那么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光讲别者,也是单指阿弥陀佛。但是阿弥陀佛中,又开始他又判到也有真有假。可是我们在听这个法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要看作他是真假的假。一旦有的人一说,也有真有假,难道阿弥陀佛还有假的吗?到时到底谁来接呀?大家看那个十六种观法里边,随着你的品位高下,有真身,有化身,有报身,各种各样的来接,持的金台,什么银台,也都不一样。

但是我自己有时候也在想,难道弥陀佛的差别相这么大,实际上,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现前的修行功德了。你也可以这么猜测一念,就是在往生的前一刹那,这些分别丝毫不差,就是九品三辈。但是一旦往生以后,所受用的这个境界来讲呢,就是整个给你来一个天下大统。它就这么妙,就这么不可说,可以成功的反转,但是你也不可能,就是说以凡夫心来逾越,它就这样子的。

所以你看,为什么他这里讲到:亦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这是第八像观里面的内容,包括两位菩萨。他是因为凡夫的心太下劣,那么他一下子观佛菩萨的真身,他不要说观了,他设想都设想不起来。大家想想,我们有时候障重呀。障重的人,你就这样闭目去观阿弥陀佛,你有时候观着观着就成仇人就冒出来了,或者是你贪爱的人就冒出来了,有时候是一种凶相,有时又是欲心感召的赤身裸体,各种各样,修道人都有这样的,我告诉大家。甚至一团乌黑,或者什么,千奇百怪,等等,诸如此类的。为什么?就是染惑处深

你看这里讲的: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染呀,染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你顾了这个,那个就顾不来。这边的份额太多了,那边的份额就起不来。所以一下子让你投入到这种真境中,咱们不是不想投,不是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不是说自己不想马上就得这个三昧,但是,你投不进去呀。

我们自己,我自己就是说,一个穷子吧,像《法华经》里面的,大富长者常在,钱一点都没有丢掉,就等着去继承。可是我们现在是一个穷子,这个显现他相应不了,没办法。所以说,故使,现在先假,假借这个真金像来用什么呀,用注心。把我们的心投入到那里。注就是注意的注,来注心。

所以大家来看,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这里是安住的住。有时候大德们的解释也有注,就是关注,注意到的注,其实意思应该是一样的。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就是你观想成了以后,跟佛一样,以这个所证的境界,是佛的真身境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假正报。我们常说的,有一点借假修真的意思在里边。这是从通别中,又在别,通来讲且不说,就在别里面又开了两门:一个是假,一个是真。我们现在讲一个假正报。

下面,再往下贯一下: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大家翻开原典经书里面,你去看一下第九观。第九观把西方三圣描绘的呀,就是我们的凡夫心力,你不要说去运用,去观了,你的心跟着那个经典的描绘走,你都觉得可以说是很辛苦,也可以说是业消的简直就真是跟洪炉化雪一样,太庄严了。

所以说,这里是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就是前面修行,借这个假的正报,慢慢怎么样呀,渐以息于乱想,慢慢把我们的凡夫心,妄想心,分别心,给歇下来了。慢慢这个心给练出来了,清净的这个止观定力了,再怎么样呢,大家来看,心眼得开。这非常微妙。

大家看,这里讲的心眼得开不是小心眼儿,说你现在突然间花花肠子多了,聪明了,哎呀,修行修得好。很多时候,我们现在修道人,本来应该木木的,拙拙的。但是这个社会容不下这样的人,最后就导致他觉得,我智慧不够呀,就开始学小聪明。但是这里的心眼得开呀,不是小心眼儿。而且也要告诉大家,也不是说看得更大更广了,才叫做心眼得开,有时候会误解。这个心眼得开是什么呢?就是说,心地打开了。可以说,是见性,闻性,本性显现了。也就是唯心所现的理,唯心所现的境,同步现前,就这个真身妙境现前了,就叫心眼得开。大家到不了,不要紧,你可以设想,你尽情地设想,就往那儿种种子,就攀这个殊胜缘。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典里面讲到的,就叫做什么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经里面讲叫做粗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因为你根本的障碍已经把它给伏除了,就能见到极乐世界的真实境相。因为见到的是真实境相,所以叫做什么呀,叫做真正报,由假见真。所以我们大家,特别是法师们,可能会随着你所钟情的这个经论,有时候尝试着心地上去试着去用一下功。这个法这么用一下,那个法,有时候会贪多的话,你用一下,再慢慢把它通,通通通,通到最后,什么禅宗,什么净土,真的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手法,无非就是这一念心地,就简单得不得了,这也算是一个法喜充满吧。

所以说,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言通正报者。前面讲别,这不是有通有别吗?言别者,是阿弥陀佛。但是别里面又分了真和假。这里就说:言通正报者,即观音势至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就是总的前面的这些说法,总的这一种说法,只是依着经题作了一个对照性的划分,为了让咱们便于理解。就是无非告诉大家一个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厘清一下,或者听得多了就散掉了。

这段内容,总的从上一讲的这一段开始,到我们今天贯的这一大段,总的说明什么。一个,《观无量寿经》观所对境和内容,乃至功德。就是观,你到底是观什么,有多少种观,显现什么功德。第二点,就是它里面给我们讲了观的前方便次第,还有后面得了观,成就这个观以后,所显的真实所现的境相。这是告诉我们第二个消息。第三个,其实它也从中体现了观法成就的原理。大概就是这三个脉络,我们了解一下。其实总的就告诉我们,但凡我们,只要你有心,有眼,有想,有识者,就是这部经典,这个法门的根性。大家完全可以照着这个起修,皆能得到这个极乐现前的利益,往生西方的利益。这就是直白,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段就算我们贯完了。

为什么说都能够得到这个利益?何以故呢?就是因为全部的作用过程就串联在这个观的力量上。观,又见。从娑婆又见极乐。这个又见就是说,我们本具的功德,我又要见到它。又见就是说,换一重我们整个的对境系统。所以,你怎么理解都行。只要是为我们的信心修持服务就可以了。

大家再往下看这一段:言观者,照也。还在讲这个观的意思。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就这句话,总结得就如此的精辟。大家读一遍过来,就我们怎么讲呢?你说祖师爷说的这些话。以净信心手,就一个绝对的信心嘛,纯净的信心。怎么样呢,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就说绝了,真的是说绝了,这就是过来人的圆满见解。你看,所以说,这一句话虽然短,好像内容不丰富。大家要知道,实际上操作起来,实践起来,它是非常丰富的作用和内容。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在里许。

他这里解释说,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照也。那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什么叫做照?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我记得讲《心经》的时候,就说这个照,太妙了,就跟灯一样。噌地开了以后,了了分明,但是它就不挨着你,就不粘住你,绝不会执着你。你也挨不着它的边。它这整个前后左右,一览无余。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换一种说法,就叫定慧等持。你如果处在一个照,观照这个照的之际,一切的外法都无力干扰,而且你自己又能明了显现万法的真相。说白了,照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

所以,善导大师这里解释为常以净信心手。常就是说一直相续,处在这样的状态。大家知道为什么每个菩萨的功德不一样,每尊佛的名号不一样。我刚刚我们去菲律宾,也参加了一个千佛拜忏法会。这个法,我还发愿,我说以后在微信上我想每日一佛,把这个所有千佛的名号功德,都给他会到无量光寿上来。

当时我还发了这个愿,为什么。那么多尊的佛,他为什么功德尊号不一样呢,就是过去他持的法不一样。他在持什么法,你看这里说,为什么叫常以,就是一直要持,相续。常以净信心手,净信,不怀疑,这是第一个条件,纯信净土不怀疑。第二个就是不杂,第三个不能退不能断,第四个不容动摇,唯此一味的之信就叫做净信。

一旦你有这个净信啊,为什么这里他讲到净信心手呢,这个净信一旦你入到这个净中啊,它既是根本,就体现的是我们的心地,一切众生的心地。既是根本又是智慧,包括我们对于佛法的见地,也是这个净信。而且所有的修行手法,包括妙用、作用,还是这个净信。

所以说正当你以这个净信观照之际,就是我们用修行手法通心之际,就叫做相持,以持智慧之辉,遍照极乐依正之事,全体都在我一念心性之中,真的是妙不可言。这个语言太苍白了。总归,反正就越信越净,心清净,越净就不由自主地越照,越照就越信。反正就是其实就是一体心同、心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没有错了。就只能这么说了。

好,我们大家来再看下一段: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这是善导大师讲这个经的字面意思。他老人家讲经倒是没有像那么按部就班。那我们听经的时候,这个经那个经,把这个经字也听了不少了。光我那会儿讲那么多经的时候就头疼,说一会儿说《大佛顶首楞严经》,一会儿《般若波罗蜜经》,一会儿《无量寿经》,《弥陀经》。这个经字怎么讲呢,讲来讲去都,真的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推陈出新,这就是妄想。

什么叫做经呢?解释这个经字,实际上,我们常说的解释解释,最根本的解释就是不解释。为什么,因为有一种境界有一种法叫做顾名思义。你一看这个经,你马上就顾名,顾这个名,马上就思义,心里就马上知道它,经的体现,它的内涵是什么。经是什么呢,经,它就是经呀,经就是经呀。好比我们现在说,哎呀,一撇一捺写了个人字,说人是什么呢?阿弥陀佛,天老爷,我怎么跟你解释人呢。就顾名思义,人就是人,什么是人,人就是人呀。

所以大家,真正认识经就这么就得了,不要那个再出幺蛾子了,一会说什么贯摄常法呀,一会什么绳墨呀,楷定,当然这些都是它的种种功德。那实际上经就是经,没的说,不容商量,只有随顺,欢喜信受。所以这样的解释法才叫做什么,叫做法说,就直白地把这个法直通给你,叫做法说。后面才开始叫做譬喻说,这个法告诉你,你一愣,这是什么说法呀,没有听到过,理解不了。

那他给你打个比方,才开始说,经是什么意思,它能持纬。什么叫做纬呢,大家见过那个,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知道,上一代,上上一代人中,那个年代他没有穿的,叫织布。织布是什么呢,很多的棉线一条一条地把它排在那儿,然后拿个梭子穿来穿去,把它穿在一起就叫得成匹丈,一匹布纵横交错。一条一条的义理把它摄在一起就形成一部经。

所以这里讲到的,你看: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就是前十三观属于定善,后面的三观属于散善,十三观,三观,一共十六观,把它一串穿起来形成一部,就叫做经。定善也罢,有这么十三条线,散善也罢,又有这么三条线,三条线里边还有好多的微细线,一缕一缕,总归用这一股绳子把它穿起来就叫做经。经是能说的言教,那么它讲的法呢,是所说的这个定善散善,就是让你怎么观极乐世界。所以才说定散随机,义不零落,义不零落啊。

那么,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这就是说,开始你就修嘛,修行就往那儿走嘛。那修成功了一定能到那儿,就叫做趣嘛,趣就是趣向的意思。起行,当我们的修行启动的时候,就开始就,能令修者。那么一旦你启动了,那你心就安在净土法门上,这就叫做趣。实际上在座的诸位,如果现在你的心已经彻底落停在净土上,这个法喜皆只有自己知道,这个心安只有自己知道它多么的安。很多修行者还在苦苦追寻,还在百思不得其抉择,我到底怎么修?法门怎么样?能不能成就?很担心,落不了停。

所以才叫一切恐惧为作大安。那如果我们的心行修成就了,心行就叫做修了,一定能够往生成佛,就叫做趣,修趣之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是教法,就是缘嘛,我们今天听到了这个法,知道这个方法,这就是给我们很大的增上缘,提供给你了。借这个法来成就这个什么呢,成就我们的修行,行就是因,教就是缘,以这个教缘之行因,得将来往生之果,就叫做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因为我们往生一定是什么呀,主要靠的是佛的愿力,所以叫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

你看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了,所有的往生者那个快乐仅次于什么呢,无为泥洹之道,仅次于无为泥洹之道。里面劝了很多,大概意思就是说,哎呀,反正你这辈子呀,你就辛辛苦苦修吧,你舍了这辈子,临终成功地一跃,就鲤鱼跃龙门就跃过去了,叫舍弃今生。说你这个苦哈哈的一辈子,你在这儿吭哧吭哧的有什么劲呢?大家都在互相欺骗,欺瞒,大家都在互相作乱,什么臣欺其君,子欺其父,所有的这一些陋劣的,都是说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趣。

但是你看:既生彼国,更无所畏。所以说学习善导大师的这个论典呀,真的是也是难为大家了,你要对净土法门就等于说你已经心安在净土上了,现在只是百尺竿头,想更进一步而已。你刚刚来听净土的几乎还是很难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生死间隔,所以没有怖畏。没有三途之险,所以没有怖畏。任运长时起修行,自然增进,即证佛果,所以叫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给我们透露的法界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修行手法,告诉我们将来能得的利益,就这点。这善导大师已经把它全盘托出了。

后面再来看言一卷者,他讲得很细,前面讲到的是《观无量寿经》,那么这里又讲到说一卷。《观经》不太长,很短,比这个《无量寿经》要短得多,稍比《弥陀经》长一点。那么虽然《观无量寿经》,这一部经典是在两个地方讲的。一个是在当时的王宫,阿阇世王太子要杀父的这个王宫。另一个呢,后面就是最末端有一小段讲到说,世尊回到灵鹫山以后,又告诉大家,《观无量寿经》,又讲了一遍。所以说在两会、两处所说的,叫做一卷,就说的这个内容。

当时在灵鹫山啊,大家设想一下,就不只是王宫里边的这些,韦提希夫人呀,或者宫女呀、国王呀、太子呀、大臣们听了,那就是不但有凡夫,还有圣众。所以大家想,这个有可能当时世尊回到灵山以后,大家有去过印度的,上过灵鹫山,还有说法台,现在还在。现在的那个山形就真的是特别像灵鹫山。

到了那些圣地呀,想想说这些圣言量,像祇树给孤独园呀,竹林精舍呀,全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心性中,从这个法界化现中呢,流淌出来的圣言。那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斗转星移,似乎已经到了***浙江普陀名山的白华庵斋堂来讲,实际上也没有离开灵鹫山当时的一念。所以说这一卷经,实际上再要把它往上会一下,就是这一念法而已。一卷经就是一念法。所以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即释其名义竟,到这里就把《观无量寿经》的经题讲完了。大家要知道不是我讲完了啊,是善导大师把《观无量寿经》的经题讲完了,我们把他讲经题的内容给讲完了,学习完了。

下面开始第三个版块,就是要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所以你看后来天台宗的五重玄义的讲经方法,其实也有很多继承和集大成。你看善导大师唐朝人,虽然他在讲这个《观经》,实际上这几个内容点,也差不多就是五重玄义的这种核心介绍。但是它这里有一个时代的烙印,大家看,它后面的内容是: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这是什么意思啊?

首先我们来看,你看为什么他这里讲到辩释宗旨不同。大家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时讲法的时候、讲说的时候,他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他今天要讲一个什么核心的修学法门,他讲以什么角度来契入这个宇宙的真相,那么它就是一部经典可以说是一个路子、一个套路。所以每部经典都有它的经眼所在。经眼是什么意思,法就这么一个法,看引导你怎么看,往哪儿看才能看清楚,给你瞅准一个角度,这就叫辩宗旨不同,一部经的宗旨。

所以我们看这个宗旨的意思,宗旨什么意思啊?宗嘛,你看我们说宗派,你所属的哪一宗。那什么宗,宗就是我最瞩目最抢眼的这个地方,在这部经典最抢眼最瞩目的地方在哪儿,就是它的宗。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尊贵的尊,大家万众瞩目,主要就是这个点。说句罪过的话,就这部经典这个法门的卖点在哪儿,博眼球处在哪里。

那么宗也是它的一个主要的,就是核心思想在哪里。所有这部经典的语言一定是把它推向这个核心思想,让你读完诵完以后,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的心地总结在那里,趣向在那里。从始至终护持你,趣向这个法界,这就叫宗旨。

所以像以前的法师们在辩这个经的宗旨以后,他也会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比如说宗旨是什么呢,叫做独尊义,这一部经典主要讲什么。就像天没有两个太阳,国没有两个国王一样,它一定是围绕一个核心法门,这叫独尊义。第二个叫统摄义,就是它所有的这些言辞,这部经典不管它纵横交错,就横看成岭侧成峰,好像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它都是给你讲庐山真境的。你得要记住我们想目光锁定的是什么,庐山真境。你不要在这个是峰那个是岭上面大做文章,统摄义。再一个叫归趣义,归趣呀,众星拱北。虽然这个水不断地在流,它一定是往东流就好,这就叫宗旨。

但是大家发现了,为什么他这里举了两部经典,一个是《维摩诘经》,这是在当时非常流通影响甚广甚广的一部经典。维摩大士现在很多经典里面的,像不二法门呀。大家看到不二法门,你随便到庙里边有时候转一转,就转到不二法门。一个月门上面有个牌匾,不二法门,那就是出自《维摩诘经》。那每个庙里边都有方丈、丈室,也出自《维摩诘经》。

我们说的不思议呀,专门讲不思议的境界就有一品,叫不思议品。所以这部经典当时流行非常广,所以大概是为了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某种意义上说为了顺应时代性,当时不是解这部经嘛,那总要博引旁证。所以大概这里,善导大师说,把《维摩经》拿出来说: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不思议解脱就是真如实相,就是说不起心动念了,不去起心动这个分别心了。那么这个心念一旦与这个真如实相相应,那么现前一切法都是解脱的相貌,而不是贪着的相貌、执着的相貌。所以他说以这个不思议解脱为宗,这是说的《维摩诘经》。

那么大品经是指的什么呢,指的《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通常来讲,我们现在来看应该是指的罗什法师翻译的《大品经》。因为后来龙树法师著的《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就是解释这个《大品般若》的。但是他这里讲到的宗旨是以什么呢,以这个空慧为宗,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

那他讲这两个啊,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把它牵强附会一下,也很有意思。大家要知道往生净土法就叫不思议法,净土还有个异名叫做摄受一切有情之不思议之究竟不思议净土。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信就信,你不信就拉倒,不跟你多说二句话,就这么铁,就这么个法。但是往往有福德智慧的人直接就从这儿上道,就得了天下,就买了乖。只有说受不了这种法的,才跟你再进行思议的对接,怎么个好,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信愿往生等等诸如此类。如果你真的相信净土就是阿弥陀佛摄受,你去不去,就这么一念法。所以你看他这里讲,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实际上净土法门也是不思议法,往生即是解脱嘛,所以也可以说是不思议解脱。

那么《大品般若》以空慧为宗,实际上往生净土这个法也是建立在毕竟空义的基础上。论典里边讲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一切法就包括信愿行法、往生法、圆证三不退法、一生补处法,和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之法,所有这一切法都是因为以有空义故。这个根本我们也不要忘了。就往生净土啊,亦复如是,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此例非一。就是大概这个意思,不思议空慧。

那么就如同说,这两部经典它们都有自己的宗旨一样。我们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那么引出来一个什么呢,就是现在的《观无量寿经》,它是以这个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的。因为前面的十三观里边呀,是韦提希请而说的十三种观法,它是以观佛为根本的修法。

但是后面的三观呢,是佛无问自说的,它里面又立了说,这个就是说你持阿弥陀佛名号,持无量寿佛名,那么你是以什么呀,又以念佛为宗。这两种行法,都可以入什么,入三昧。言观佛者就是摄心观佛嘛,摄心观佛的色身相嘛,言念佛者,就是出声,称彼佛名嘛,总归无非就是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制心一处。

所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三昧。观也是佛,念也是佛,念就是观,观就是念,总归就是见佛成佛,最后就是入这个三昧。所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前面的这两个宗旨呢,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是属于因;那么我们成功的往生呢,是属于果,所以往生净土是本经的根本归趣。这就是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这部经典所要主导的修行体系。得以往生,最后就是为了往生,这就是佛说这部经典的本怀吧。

所以大家,听法听到这里,你也听来听去,听到了这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搞明白。这个宗旨要是一旦吃透了,很重要。否则我们听来听去,老是抓不住重点,大家要知道。有时候,我自己讲法也是,你这讲法要撒开网,还要收网,你带着闻法者,你可以说撒开了把它谈玄说妙,但是你说着说着,自己都跟着走了,那大家,你说怎么来洗耳恭听。所以听着听着,一定要,也是要收放自如,有广法,有略法,有进法,有出法,就是看我们怎么,总归就是为了做这个梦幻佛事。所以大家听着也要,听到哪里,就是听到宗旨为归趣,到底学这个法是干什么的,就让你干这个,念佛、观佛、求往生,就这一件事情。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前面的是辩它的宗旨,后面开始呢,是辩它的教之大小,也是不同的,就是净土属于大还是小教呢。一般大家学习一下佛教史的时候呢,都会关注到当时不是有几次结集经典嘛。结集经典的时候,我们现在往往容易喜欢判点史实,实际上史实我们很多时候也不知道,何况当时诸佛菩萨的神通妙用,罗汉的这种发心,我们更不知道。

实际上当时啊,阿难、迦舍尊者着手组织人员,去结集经典,五百个人结集的是什么呢,在王舍城的七叶窟里面结集的是声闻藏。同步,阿难有多少,阿难有这个八不思议法呀,同步,阿难跟文殊菩萨在铁围山结集的是什么,是摩诃衍,是大乘法,叫做菩萨藏。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就是说这个《观无量寿经》到底是属于声闻藏,还是属于菩萨藏?那告诉大家,这里是菩萨藏收,是纯大乘法。为什么?因为在小乘部经中呢,从没有说到净土,你大家去看一下。那大家看到这儿,哎呀,我们能够生在大乘法的流通之地呀,大家设想我们现在的佛教,三宝,你说在以什么法来广摄大众?几乎念阿弥陀佛是学佛的标志,是佛教的代表。

以什么法我们来广结佛缘?那合掌一下,阿弥陀佛。诸位同修,阿弥陀佛。大家感恩法师,阿弥陀佛。以什么法来个得一生解脱,得不退转?只有这个法。就是说很多现在我们净土法门达到的指标,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虽然口口声声也在宣扬,在受用,还意识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小乘经部中呢,就是整个翻遍这个贝叶经里,没有一个字说净土的,因为当时受不了嘛,讲《华严经》吃了亏了嘛,所以就完全在这讲阿含里边没有一个字说有净土,何况说劝人往生呢。

在小乘部类中从来不谈还有另外的佛,还有药师佛,有阿閦鞞佛,有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没有一个字说有阿弥陀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弥陀这个名词概念只要我们一入耳根,即刻你下的种就是大乘佛种,就是大乘佛种。这学佛也很要命的呀,开始下种就看你下的什么种嘛,对不对。这跟那个,这跟买股票一样的呀,你下手,你下的,买的什么股呀。大小乘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我们确实有时候觉得我们的行持好像天天吹牛,说大乘玄妙,行持连小乘都够不着。可是要大家知道,在缘起法中,不可同日而语。貌似我们就我常说就跟盖楼一样,你下的这个种,你盖楼盖的地基打得好,面积非常宽,你起来它起来的是什么概念?你下种就下的地基就这么点儿窄,你起来你再怎么高你也粗不了呀。好像现在盖得慢,好像这个面积广,好像不如那个嗖嗖地搞得一层又一层盖得快。但是呢,一旦成就了以后,就这个地基小的就要后悔,悔青了肠子了,还得从头来,还得回心向大。

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说:菩萨藏收,顿教摄。因为在修行法门里面呢,有大乘小乘,那我们现在说净土是唯大乘,在修行法门里有顿教渐教,净土法门叫唯顿教。大家要体悟这个顿是什么呢,它不是说,我们一般习惯说,禅宗不是直指人心嘛,好像是顿教。什么叫做顿,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渐,渐次的渐,渐渐的渐。你是从小慢慢地入大,这个叫什么,叫做渐教,渐法渐修。你直接就入的大,从来就没经过小,这就叫做顿教。

韦提希夫人她就是个凡夫,气得要死,都想自杀了,活得已经彻底没法活了。这个时候她找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直接就劈头盖脸就把这个法讲给她了,最后她就摇身一变,就彻证无生法忍,这经典里面说得非常明确,这就叫顿教。没有让她说你先修个小乘,慢慢地从几地几地怎么怎么样,从来不说,就直接,这就叫做顿教摄,顿教摄。所以我们圣道门里边凭借自己的修持出离,那么净土法门借着他力的这种摄受来出离。就好像我们现在呀,春天呀,大家也知道,把原来那些枝枝末末全给它削掉,剪掉了,直接就留一个主干精华,就给你透露出来,这就是净土的一脉修法。

这是我们辩到这个第三个,宗旨和教理大小,在讲《观无量寿经》。

后面我们再看这一小段,就是第四个版块,就是说辩说人差别者,说人差别者。你看,他首先讲到说: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仙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这个内容呀,有好多论典里边,《大智度论》里边也讲的非常明确,就是说经典,讲经的呀有五种情况,但是后面的四种啊,就是佛的弟子,佛的圣弟子就是指他的菩萨罗汉弟子。你像《法华经》里面有一个品阶叫做转教付財,就是讲般若的时候呢,让罗汉给菩萨讲般若法,转教付财。那么像《维摩诘经》也是菩萨说。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这一段说的啊,说这是佛自说的这个明确呀,它从义理而言,好像没什么重要性,但是大家,不代表说,它因为没有讲什么深奥的法义。但是为什么在这里侧重要讲了一个版块呢,是因为从劝化起信而言,它有根本性的重点,透露了一个什么信息,《观无量寿经》是佛说的,不是其他弟子以下的人说的。

为什么呀?因为净土之难信之法呀,假如果是佛以外的几种情况说的啊,现在是佛说的都没人信,很难信嘛。你想想要是其他的几个情况说的话,谁能相信吗?因为只有佛才是这个实知、实解、实见、实证者,我们常说的正遍知,无上士。有这样的名号加持,才能让我们凡夫,所谓的信心百倍,信心十足,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加持。

如果没有这一句话,没有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你看着吧,完了。为什么我们说有四依,叫做依了义教,什么叫做了义教,菩萨以回说的都有可能不是了义教,不圆满,因为他觉行还没有圆满。所以这里就这一句是佛所说,就确定不是说菩萨以回,有的他还是自己心还是疑惑心,他怎么说决定法吗?大家想想。菩萨以回的众生,九法界还是都是处在疑惑心呀,没有彻底扎到底嘛,所以我们心里就得不到这样的一种加持。你看为什么我们平常有一种修饰语说,哎呀,有可能吧、也许吧、大概吧、应该吧,你一旦用这几个词,一加持实际上就是不负责,不敢担保嘛,不敢拍着胸脯子担保疑惑心就是飘忽不定的。

你看有的祖师们在开示的时候讲到说,净土法门特别害怕还有一个什么,被他宗知识所转。这是什么意思?被他宗就是说被其他法门的知识,知识来讲,其他法门宗门下的知识,他人家也是真正的善知识,是善知识。但是呢,他弘那个法,有时候就不能够偏赞这个法。所以由这个角度来讲,他是那个宗的善知识就未必是净土的善知识,所以专修很重要。

这里说是佛自说的,其实就是让我们安心专修,没有问题。判定这个就是佛说的了,不存在半信半疑了,就根本底气就给你了。为什么?因为如果佛都不可信了,还有什么可信的呢?诸位同修,大家设想一下,这个话是实在话。你现在想想如果都佛都不可信了,还有什么可信的,这世界没有什么可信的了。

那我们再看一下,还有一句讲完就今天结束。问曰: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答曰:佛在王宫为韦提等说。太浅白了吧。这么浅显的问题,问答,是给谁说的呢,说给韦提希说的呀,经文里面明目标写的嘛,说在哪儿说的,就王宫里面说的。可是大家知道,一体悟就皆有深意。为什么啊,你看我们分析一下,剖析一下啊。

这两部经实际上有两处,刚才讲了,一个王宫为韦提希说,一个灵鹫山为大众说。那如果我们一定要注解一下,立足于净土的修法来注解一下,换句话说:这部经典什么呢,在苦处说;为谁说?为苦人说。大家要悟到,为什么说在苦处说?呀,我们想想王宫呀,这是人间第一尊贵地呀,大家不要忘了,依然是八苦交煎。我再次地讲过,实际上就是缘于一场宫庭***嘛,宫庭***就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就全部占全了,这宫庭***这场戏演的,所以就是八苦。这个韦提希虽然已经贵为皇后了,依旧是怨亲逼迫,做不了主,所以典型的就是什么,就是苦处嘛,王宫,就是为苦人所说嘛。

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净土的根本思想,就是欣厌思想,就是以苦为入道根本。当然另一方面也提出净土的三根普被。你看,上至王宫贵族,下至里面讲到了有五百侍女,跟着韦提希的五百侍女,这算卑贱的了,同时证无生法忍,所以说这三根普被。那我们一想想,那王宫算是苦处了,这灵鹫山是大圣地。我告诉大家,依然,虽然在灵鹫山为大众,有罗汉有菩萨众,还是什么呢,还是苦处,还是苦人。

大家在学《弥陀要解》的时候,就应该还记得,灵鹫山再怎么人间第一圣地,可是依旧还是什么,还在娑婆世界呀。娑婆世界是一个苦道场,这些圣弟子们修得再已经达到了这个修证不凡之地,非凡之地,问题是什么呢,哪怕他修到等觉菩萨还要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不圆满之苦,还是属于什么,苦人。所以灵鹫山依然是苦地,诸圣弟子依然是苦人,这部经典就告诉大家,一个什么呀,了苦之法。

我们要知其说处,知其为人,则知道尽娑婆无一处不是苦地,无一人不是苦人,包括菩萨示现到这里,依然如故。所以说我们学修净土,要看清楚这个苦趣,发这个真实心,你要不发真实心了,菩萨就真实地让你苦,实际什么时候你苦得受不了了,自然而然就发起来了。

今天呢,就给大家法供养到这里。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阿弥陀佛。

(第八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讲《观经四帖疏》的第八场,第八课。我们常讲到,所谓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时代,几乎也一直在提醒各位行者,说我们现在身处在末法时期。实际上,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它也是周遍的。你比如说,我们常说到正法时期,说解脱坚固,解脱的人多,圣人多。

所谓解脱,就是不为生死所系,解缚,没有执着,彻底放下,这就是代表着正法。那么像法时代,就是指的大家都在提倡,要好好学修,要读诵,要礼拜,要闻思,要禅坐,这些其实就叫像法时代。因为确实解脱的开始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脱。那么末法时代就是不好好学,好吃懒做,不把学佛当做正事儿。我们常就是这么说。

实际上跟大家讲,就是说我们一天呀,念念之间,每个人的心地上,时时刻刻都在这个三个法时代给穿梭,起落。同样,大家今天坐在这个法堂上来听法呀,亦复如是。你如果能够随文入观,能够相应这个正法,这就叫正法,你当下你就处在正法。如果你依文解义,这样过了一遍,就叫像法。你坐在这儿,抓耳挠腮,心猿意马,那就叫末法。如果你听了半天,什么都不相应,还生起一肚子邪见,诽谤心,那这就叫灭法时代。所以我们当下念念中,其实都在,就看你怎么来相应和受持这个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那么诸位,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正好讲到说,善导大师讲这个《观无量寿经》,说这是谁说的,是佛金口宣说的,真实不虚的极乐世界,真实不虚的净土法门。再讲到是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人说的,说在王宫里,为这个王族,老国王,太后,宫女,为他们说的。我们上一讲的时候,落脚点就是说,虽然说在这么高级的地方,给这么高贵的人讲,实际上,就离不开一个苦字。在苦处所说,为苦人所讲。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到第十页的第五个版块,就是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大家知道,下面的内容开始,才是善导大师以这个正法眼说净土藏。就是他才真正把这个独到的讲经的相关,独到的利益相关,给它判定出来。此前我们对于经典的内容判别,整个所有的讲这部经的人呢,都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不是很到位吧。

你比如说,因为在《观无量寿经》里面一共有十六个次第的观法。观法呢,前十三观属于叫做定善,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后三观呢,属于散善。但是大家笼而统之都认为说,当时韦提希夫人去见到释迦牟尼佛,她要给他说,你教我怎么修行,我要往净土,不想在这儿活了,受不了了,儿子都要杀我。那么,她就向世尊请法。

但是世尊非常慈悲巧妙的是,应着韦提希请法,他不仅仅说了韦提希所请的针对性法,他把韦提希乃至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众生,根本意识不到有这么殊胜轻易的法,也给它带了出来,就是后面的三观。但是,别的大德法师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呢,没把它给厘清,可以这么说。这是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这部经典里面的后三观,是无问自说的,无问自说的。

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修法呀,一般人都就是说觉得一定要修到一个其他人所不到之处,就像这前面的十三观,一般人很难能够修法入定成就。但是后三观呢,就是完全没有丝毫的定力功德,你只要还有善心,能够做点善事儿,真的回向往生,就是在你的修行中,你只有修福,你连一点儿慧都没有,这个慧不是我们所说的聪明,是佛法里面讲的智慧,你完全没有,但是也属于往生资粮之善,就是说,这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了。大家一定要把这个,不管我们,因为说实在的,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呀,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他能把这部经典解释得如此透彻,简单到如此地步,一般人就吃不消了,大家知道吗。所以我们在听的时候,你要用你的慧根,看看你敢不敢承担。

大家看一下这里的论文,前一段是把它作了一个划分。一明能请者,即是韦提;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这是从这一对上来讲,就是明能请的人和所请的人。他为了拣别,就是把它什么东西给划分呢,就是说他想说明一个,韦提希去请,是请的定善,世尊自己说,是说的散善。能请的人,就是韦提希这个人去请的时候只请了定善,没有请到散善,但是世尊说,受请了的,他连说了散善,那么这里边是有差别的。第一个大家要厘清。

第二点,三明能说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这是第二组,三、四。这里要差别什么呢?明确地告诉我们,前十三观是定,后三观是散,一共就十六观门。

第三个,五明能为,即是如来。六明所为,即是韦提等是也。这个是给我们说什么呢,就是说佛讲法呀,他要契机,他能说的这个法理是契机的,就是说让大家都能听得懂,敢来修,觉得有希望。那么所有听闻的人呢,就韦提希这些人听了以后,她也能够修这个法来契这个理,就是我觉得我能够入到这个境界,能够依佛所说的,依教奉行,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这就叫机法具足。告诉你修的法门也有了,那么你也能听得懂,你也会去修,修完了,你能得到这个法,这就叫机法具足,相扣相应。所以这六点,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三对。大家明了一下就可以了。

下边我们再来看,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这就给它进行了一个划分。这个问题看上去是一目了然的,不就告诉你定善散善,一个是韦提希请的,一个是释迦牟尼佛自说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他防卫了很多的隐患。我们一定要在这里,要把它提炼出来。

净土法门的机教相应的隐患是什么呢,就是净土这个不思议的这个圆顿法呀,它在表显宣说,就是特别的微妙,微妙到什么程度呢,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可是你还该多的时候要说多,该少的时候要说少。轻也不得,重也不得,但是你说重了,你就要重重地说,说轻了,你就要一笔带过。就这么一个法。所以说,你看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呢?就告诉你,佛说的这个,才真正地把广开净土所摄的根机彻底给打开了。

其实大家,平常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一种声音。你比如有的人就说,哎呀,我不行,我不行,我根机太差了,我一心不乱,太难了,达不到,我往生不了。会有人这么说,对吧。那么还有一些说,就你这样,你还想往生呀,你这辈子你能得念佛三昧吗?你一心能得不乱吗?那么,哪怕你这个念佛念得足金足两,你把烦恼给伏断了吗?你得了清净了吗,你还想往生?这又是一种说法。所以说到此处,我们就要问一声说,到底能不能往生,听谁说了算。这个是决定性呀。

我们去读《观经》里面,就是佛在这个散善里边所说的这几种标准啊,就是几乎人人都能达到,大家要晓得。就是几乎人人都能往生,都可以往生,都是种子选手,但是我们不敢相信。当然,从修持上讲,我们当然应该竭尽全力地去尽力修持,去念佛,尽量主动地去得一心,得入三昧,这个完全没有错。

但是大家要知道,有时候我们这个人的根性呀,我们的这点儿福德呀,他不是不想呀,他不是不想修呀,可是问题是他这一生的习气烦恼,注定他根本就到不了这个地步。怎么办呢?所以为什么净土宗能够摄机之广,它能够直接把这辈子只能种种子的人和这辈子只能调停令他熟的人,最后直接拉到这辈子解脱的地步。这就是净土的胜义殊胜。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他虽然得不了这个地步,但是他可以往生,品位我们再论。可是,你说他不能往生,这是不负责,断人的慧命,因为佛没有这样说。

所以我们各位同修出去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我们去宣讲净土,只有一个,是劝人信了再信,你只管让他放开了信,这个绝不会到头,什么时候成佛了到头。再一个就是劝他行,你只劝他行,你不要给人家说,扣帽子说,你不行。谁都行。所以我们有时候,你看大家也会,现在其他的不说,就这个微信圈里边,很多链接,很多说法。

甚至有一些,甚至说大德法师讲法讲其他宗派讲得很好,但是,因为讲其他宗派他是以自力为主,所以有时候他会自己不易觉察的就把这个自力带到以他力为根本的这个法门里边来。甚至再再地强调说,你如果不这样,你绝对往生不了。大家要知道,这也是一个双刃剑,要么他功德无量,为什么,因为确实有这样的人,你不去吓唬吓唬他,他不好好修。有的人他是属核桃的,知道吗。属核桃的,你们知道是干什么,就要捣着吃,你抬举得把它揉一下,搓一下,它不破,吃不了,就要捣着吃它。但是问题是有一些人呢,他的信心具足,定力没有达标,他本来是可以往生,但是你把他的信心也给打散掉了,怎么办。

前些天我还在圈里看到一个链接,不知道哪位同修,因为人太多了,搞不清楚。他上面讲的就是说,说净土法门,说靠他力,说提倡,意思说不太对。为什么呢,他说如果这样的话,你自己不去怎么怎么样,然后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接引,说这跟什么基督教呀什么的不是一样吗?他说这属于外道法。这样的知见就出来了。

而且还引了一个,大概是学过什么中观还是什么,他引了说:本来诸法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那你如果说阿弥陀佛来,靠阿弥陀佛接引,你就成了他生了,这是不对的,成了外道法。当时我就看到这个,至少我个人意见认为,有待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一定要用中论里边的这个来判别净土,那你想想,诸法不从他生,难道你靠自力就成自生了呀,你说靠自己的力感应阿弥陀佛的力就成了共生了,这都不对了呀。佛说的就这个法,那么我们依教奉行,欢喜信受,这就是佛道,怎么叫外道呢。

所以善导大师下面的发挥就主要的把这里说,散善一门,是佛自说,给它提炼出来。这是我们听《观经四帖疏》特别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在意。

我们再往下看,说: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虚,何机得受?这个问题是跟上一问题是相关联的。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不是讲说定善是韦提希请的,这个散善是佛自说的,可是你既然这么判,你凭什么这么判。外人就说了,你善导大师这么判,你没有经文明了的来证明。

你觉得这个法,你这么认为,是出自哪里,有没有出处。这是第一问。第二问,纵然有这样的教法,什么样的人,什么性质的根机才能够承担对应。也就是他讲这个法,什么样的人能够摄进来,修这个法,这就叫因教问机。所以你看这段话的回答来讲,本来是先问第一问,说这个定散二善出在经文哪里?然后再问说,你说的这些教法,什么人能够得受用?

但是后面的回答是什么呢,他先回答了什么人能够得受用。因为就像我们说,一个人生病了,先要去抓药,你没有病,不要去买药,你有了病以后,你再去买药。所以善导大师这里回答的,也先是从有什么样的根机,生了什么样的病,在下面再说这段经文出自何处,这个定散二善。

那我们看来,说:何机得受?答曰:解有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顽石,不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你看,大家听出来了,善导大师他回答问题,先说,既然你问我,说什么样的人能够受用这个法,我就先告诉你,什么样的人不能够受用这个法。这个回答很巧妙的,就像我们去买东西一样说,你想买啥啥啥,但是今天这个人来,他准备砸场子的,他全部给你,给你整个把你的店面给你包了,他只有几样儿不要。所以他就告诉你,我不要啥啥啥,你把啥啥给我剔除去,剩下的全包。这个回答问题的技巧在这里。

所以大家来看,说什么样的人不能受这样的法呢,第一个,一者,谤法、无信、八难、非人,这四种根器。大家来看,这个谤法,诽谤正法嘛。大家平常也常说这个谤法是五逆重罪,到底谤法也有多重,有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有,可能没表现那么明显,甚至生起来这样的一种邪知邪见恶念。什么是谤法呢?最基本的就是认为,没有佛,没有佛法,大家看,他跟三宝是绝缘的,没有菩萨,没有菩萨法。只要你这样的一种见解,你从心里自己认为,或者是从他处听闻得来,但是你马上就心里生起一种决定的见解说,真的没有,肯定没有,这个时候,就开始叫诽谤正法。

大家知道谤法。有时候,我们现在的人嘛,不是在讲这个个性,讲这个自我,有时候我们觉得说,哎呀,这是人家的人生观而已嘛。确实,有的他,有些人呢,他虽然素质很好,学识也很广,但是大家要知道,他就是不信,这就是诽谤正法,他就信不起来。大家知道,如果没有佛没有菩萨说这个世出世间的善法,来教化众生,那么,大家知道,就没有道德良善,没有出世的这个圣贤之教。所以我们常讲到说,虽然有五逆重罪,五逆重罪就是连父母亲都杀,这个整个太大逆不道了。但是五逆重罪从什么生起的,就是从因为没有正法而导致生起的。就进入野蛮了嘛,完全没有人伦天理,没有法则。

我听过一个大德,某大德,就讲到,他们是另外的一个体系学佛的,另外的一个族系。他就讲到说,我们这个其实跟人家汉人还不一样,咱们是汉族,他说因为汉人呢,如果不学佛,还有儒家思想,还有仁义礼智信,说如果我们不学佛就彻底就没,就野蛮了。所以有时候这个也有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法的教化,那么这个五逆重罪,就是从没有正法生起的。你想想,如果生在法的时代,就意味着我们能解脱作佛呀,人人能作。有法的时代,就是佛的真身住世的时代。所以,大家知道,我们谤法的时候,谤法人就是在杀佛。因为有正法才有佛身法身嘛,你杀佛,你想想这个其罪最重。

当然,具体我们讲到这个诽谤正法,今天略微插一点,其实头绪很多,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犯,我们还不知道,甚至不忏悔。谤法粗浅地讲有四种,最严重的邪见,最严重的,就是说,认为一切都没有因,没有果。就是像我们佛经里面讲到的一阐提,他认为没有三宝,没有佛法僧。包括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佛法是迷信,哪有什么解脱不解脱,哪有什么前因后果,前生后世,等等这一些就属于最严重的邪见。

其次,中等的邪见呢,他会这样,他相信有因果,我就遇过很多这样的人,他说,哎,你们佛法,佛教讲的这个说,做善事有好的果报,造恶业将来会遭报应,这个我是相信的。但是你说什么观音菩萨,什么极乐世界,那就太子虚乌有了,他不相信。这种就是什么呢,就是中邪见,中等的。

或者还有一种,他认为三宝佛法僧不及外道。什么外道呢,比如说世间的学问,世间的一种学说体系,或者乃至一种教派。他认为世间的学问,这才是真正的真理,他让它驾临在佛法之上。这也是一种邪见。

甚至有时候,我们现在讲到的什么,哎呀,一切世界大同,大家听过这种话,甚至有时候我们为了和稀泥,甚至也会附和这种话。就是什么这个教,那个道,都是一家。不可以。大家要知道,不可以说什么这个教那个教都是世界大同。这是佛的视野。

我们现在单说教法,单说佛法,单说佛教来讲,你忘了说归依佛法僧吗?尽形寿归依佛,怎么怎么着来着。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归依体都坏掉了。而且从佛法来讲,它是不共法,特别是佛法的般若波罗蜜,忘了说什么了吗?是无上咒,无上咒就是没有人能再跟它比它强呀。是无等等咒,就是没有一个再能够跟它并驾齐驱,也没有。这叫不共。你都把它混成一体,说都一样,都是这个样子,这在和稀泥,也属于邪见。

现在还有一些认为说三宝不如外道,说什么,学什么传统,什么这个学,那个学。当然,传统,国学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特别有本事,不管是什么门门道道,一弄弄得,他就都给你搞砸了,搞坏了,变味了。所以说,还有一些所谓的慈善团体,特别有影响力。最后四月初八浴佛都不浴了,不浴佛了,浴人去了。不知道在你们的见闻中有没有这样的。还有一些,比如说,虽然他知道三宝的殊胜,但是他不说,他不明着说。他就认为说,佛法不如世间法,说你们佛法好好好,好好,但是我心中根本就没有心悦诚服,不归依。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生起的见解,知道吗。这就叫中品的邪见。

还有一些现在,你比如说,再次一点的,他虽然不说三宝,或者也不去相应这些外道,但是他会舍弃大乘修小法。大家知道吗?在佛经里面就讲到,我们这个时代开始,典型的就是不信大乘佛法,他方国土,十方三世诸佛。就相信自己的这点力量,怎么去观,怎么去,就好像自己修学的佛法没错。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修观法没有错,一切的法都是佛法,一定要落在大乘知见上,一定要落在大乘知见上。这是最下等的邪见,就是说他还不反对佛法。

那么,还有一些杂的邪见。你比如说,有一些偏执的。偏执的,有的人又会说,哎呀,就是大乘的好,就骂小乘,说没有小乘,不是佛说的。佛也说过,诽谤声闻藏是犯轻垢罪的,也不能诽谤小乘,小乘不是贬义词。

还有一些,比如说偏诽谤一部经典。大家听过,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楞严经》都是伪经,都吓死人了。他敢说《楞严经》是伪经,这个罪过大得天地都容不下。《大乘起信论》这样的究竟,像《楞严经》等于说是三藏十二部的一个百科全书,浓缩在里面一样,他都敢说。所以诸如此类的,这就是杂邪见,杂邪见。

还有一些,他虽然心里不悖因果,他也相应三宝,大乘佛法,但是只要碰到一个外道,一给他显点什么妖通,鬼通,他马上就跟着走了,就觉得这个威力无比。现在好多的什么附体呀,出马仙呀什么的,我就碰到的。就是眼前一片奇幻的利益。这些人呢,太可怜了,就是没有见过法界的世面,大家要知道,没见过法界的世面。

当然,现在人也真的是,有时候也是千疮百孔,这个心灵。碰到一个稍微外相上,看上去好像有点德,有点福的,再给他讲的头头是道,马上就把他奉为教主,就追随,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在太多了。就认为是真善知识。大家要知道,真善知识,是从德上见,从道上见。你不要认为他对你好,关怀你,满满的都是甜言蜜语,就是善知识。你不要搞错了,有的善知识对你不客气,要收拾你的,所以他在法上见,不要搞错。种种诸如此类的,都属于谤法。只不过有严重,再一个比较轻微。

特别是现在还有一个叫做暂信小乘。什么叫做暂信小乘呢?就是说,本来他的大乘知见也建立起来了,他也知道。但是大乘法修起来太高胜了,知道吧。我们现在说断烦恼,烦得烦得不行了,这会儿,然后静坐一下呀,那马上就有感觉呀,就舒服呀。可是大乘法它的这个幅度很大,辐射很广,他说烦恼即菩提,不让你断,不让你求,你说你能受得了吗?所以一下子就来了,就觉得,马上就先去跟烦恼较劲。结果呢,实际上就进入到念退了,念退了。这是插点小曲,给大家讲到什么样的人受不了这个法,就是这种人。

还有一些无信之人。凡是听法的人,他会有四种反应。一个是生起深信,深深地生起这个信仰,笃信。那么这就得解脱。还有一个是浅信,生了一种,好像不错,是这样。那么就能种下结缘的种子。还有一些虽然听了,但是他没有反应。他也不说好,也不信,也不谤。最次的人就是听了以后生诽谤。这里讲到的谤法与不信呀,就是指的后面两种,听了以后没有反应,甚至诽谤。这种人也受不了这个法。

还有这里讲到的八难,我们都知道了。八难,我们说三途八难俱离苦嘛。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什么长寿天,实际上呀,长寿天,有时候我们特指说什么无想天呀,这个天,那个天的。跟大家讲,实际上只要人道以上,都比咱们寿命长,都比咱们福报大,都比咱们享乐多。所以,一旦生天了以后,可以说是你这辈子修得还不错,福报大。问题是什么呢?后患无穷。因为三途里边,是受苦受得没工夫学佛,天道里面,是享福享得没工夫学佛。如果从究竟上来讲,一样的倒霉,知道吗。只不过就是说,一个在吃苦瓜,一个在吃蜂蜜,但是吃下去的都会祸害。

那么你像这个佛前佛后呢,没有机会,八难。世智辩聪呢,入不了道,太聪明,太精了。六根不具呢,眼瞎了就见不着佛,耳聋了就闻不着法。所有的这一切也不能受用这个法。

最后一个非人呢,就是因为有一种,典型的,比如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一种叫做紧那罗。紧那罗又叫疑神,就是怀疑的疑。他就是疑神疑鬼的这么一个生性。长得像人,头上有角。所以善导大师说,这些人受不了这个法。他们就像朽木顽石一样,不能滋润,净土,特别是以善法回向往生的这个法,根本就不能滋润。

后面就开始讲了,什么样的人受呢?除斯以外,大家看,我们刚才讲的,把你的场子给你包圆了。就是只要除了这些人以外,怎么样呢?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全部都能成就。所以,大家看这句话,你说我们有时候,为什么要依着祖师大德的来,为什么说祖师大德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个鼻孔出气呢?大家看这句话,他说什么样的人能够往生?是跟经典里边完全同步,没有一点差错。

你看,这里讲到的一心信乐,耳熟吧,经典里面怎么讲的,至心信乐。求愿往生,经典里面怎么讲的,欲生我国。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你看他表达得多精准,就是乃至十念。随便你念,只要你念,念到多多益善。但是最次最次的,乃至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完全一样,跟圣言量一样。所以说,这样一来就敢说莫不皆往,就是没有往生不了的。

这个保票是佛在这儿打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大家此时此刻,我们就可以当体把自己确认对照一下,够不够,好像已经够了。我们没有落到诽谤正法啊。你说相信吗?我们确实现在已经相信了啊,这个也给大家讲。

我们刚才是不是讲末法,像法,正法。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从灭法时代,根本不信佛法,慢慢地进入到末法时代,有一点点了,再往像法时代修,再往正法时代圆满,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自己这些年来,说是讲经,为什么讲呢?就是也是给自己讲,实际上也是给自己讲。

你越讲越信,有时候我现在对照一下,我修行再怎么差,但是这个信根来讲呢,就是不断地在坚固,倍倍地在增长。这个我也不吹牛,扪心自问一下。因为不断地在相应佛法,你要当真把它这样的相续呀。诸位在此啊,你在听法的时候,你生起一念嗤之以鼻,不以为然的心,都会将来成为你障道的第一疑情种子。这个没有办法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吹什么牛呢?都是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人,谁还不知道谁呀?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个上面,真是再再地去,为什么叫闻思闻思。

这里讲到的说,此即答上何机得受义竟。就是你刚才问我,什么样的人能够往生。我现在告诉你,只要是这样的,都能够往生,到此为止。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下面这段话,就是从通别两个角度。通,是总的打在一片说,别,是格外地又提出来它的独特角度。这里用了五段的文字来证明说,确实第一个韦提希请的法有定善,但是佛又特别说了有散善之义。因为前面的问题不是说你凭什么认为說有定善和散善两种呢?那么这五段文贯过来以后,其义就自明了,大家来看。

就通而言,言通者,即有三义不同。何者。一从韦提白佛,唯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者,即是韦提标心自为通请所求。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经文里边,经文里边这个韦提希,去见世尊去了,见到了。见到了以后满满的伤怀,痛不欲生。说我为什么生了这么一个逆子。她还有点抱怨释迦牟尼佛,知道吗。

说我生这么个逆子也就算了,说生此恶子,我过去造了什么孽,就跟咱们现在说的。说你释迦牟尼佛,你也是什么因缘,你碰到个提婆达多?因为提婆达多把她儿子给教唆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她就是说,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就提出来这个第一问。然后呢,说我当往生,我不想在这儿,就不愿意在这儿生了。教我什么呢,观于清净业处。所以说,你看,即是韦提希标心自为通请所求,就是她整个来讲,无忧恼处,是希望佛为我说无忧恼。那么大家要知道,这个无忧恼就包括一切的净土,有可能是其他的国土,都是无忧恼处。

其次再请是什么呢?即是韦提希,二从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是什么呢?就是说希望释迦牟尼佛,你现在教我怎么样观于清净业处,就是我怎么修,怎么起心,怎么动念,造这个清净业,让我往生无忧恼处。然后佛就给她,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然后化为金台,所有十方诸佛净妙国土都现给她看。回想起阿弥陀佛作为法藏比丘,去亲近世自在王佛的时候,也是把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现给他看。这就属于通请。什么叫做通请?就是笼统而言。

现给她看了以后,下面就叫言别者。你看,三从世尊光台现国,即是酬前通请为我广说之言。你既然问我,佛就说,你既然问我,为我广说无忧恼处,那我就给你说,一个国土又一个国土地给你看,就这么清净,就这么殊胜。结果韦提希确实是个净土当机,确实跟极乐世界有缘。她怎么办呢?他说,言别者则有二义,一从韦提白佛,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

听出来了吗?我哪儿都不去,我要去阿弥陀佛那儿。单独选择极乐世界,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这就叫做什么,别所,别请,即是韦提自为别选所求。二从唯愿教我思维教我正受者,即是韦提自为请修别行。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她是特指,我就要怎么思惟极乐世界,怎么修观,让极乐世界现前。这是她的别请。就是说其他的我就不修了,就锁定净土法门里边的一个国土,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说,善导大师对于这两段,以上的回应,就是说,韦提希见佛后,她这种违缘,当时她的遭遇如此的不堪,实际上这种违缘给她一个很好的增上加持。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在强大的这种逆境的作用下,才让她发出了强烈的出离猛心,大家要知道。那么这个强烈的出离的猛心,由此猛心又牵引出无上的求道正念,才招感的佛给韦提希说这个定善之法,并且趁机附带出散善往生。

大家知道,一切众生的入道模式都是这样子的,没有一个不是这样子的。从乐转苦的觉受,猛地一下,不得不接受无常的提醒,这就叫止,开始不能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了。提醒你要了生脱死,要修道了,不要美滋滋地待在娑婆世界就不走了。那么,重新审视我们前因后果的人生境界,这就叫观。所以,一切法,任何体系,任何时刻都是有止观的,一定从这里上道。

这就是我们讲到的这五段文,就是善导大师正面回应说,为什么我能判别出来,所谓请的法和他说的法有定善,散善,有通有别。总共这里来都是嵌在其中。

我们下面再看一下这个论文。这里讲到说,虽有二义不同,答上别竟。到此为止。从此已下,次答定散两门之义。就是特别的,前面不是就说,就这个能请和所请为义嘛。下面就是说,从能说和所说的这个定散上,进行一个厘清。

大家来看,前面首先来是一个定善和散善的划分。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这是正面回应。因为前面还有一个叫净业三福,在《观经》里面说什么,孝养父母呀,奉侍师长呀,这些也属于散善,被摄在里边。那么其次,他讲到了,还有后面的九品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乃至下品上中下生,一共这么九品,他把这里全部都划作散善。那么,关于定散善的不同,因为定善中它有一个入道的浅深差别。现在,在这个经文的论据中,不是人家说了,凭什么有定散善。他这里就进一步地给说明。

你看他,问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别?出在何文?大家来看,答曰:出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他怎么找到,说这是定善的依据呢?就是由这八个字。就是他认为韦提希在这里提出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这两个层面,就证明前十三种观法属于定善,就要修这个观,要入这个定,这样才能够成就。

我们来看一下,你看后面讲到说,言差别者。即有二义,一谓思惟,二谓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大家的思路要跟得上,他为什么这么详细地讲啊?就是因为当时有一些法师判断的话,说你凭什么说这是讲这个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讲定善的,因为通常我们来讲,思惟不是起心动念嘛,对不对,哪有什么定?所以有的法师就把教我思惟判作属于散善,教我正受把它判作属于定善。善导大师这里他就提出自己认为,他认为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全部是属于定善。

但是在这个定善里边,教我思惟的这个思惟属于前方便。大家听明白啊,这个也很重要,关系到我们平常的用功的心地上的这种观的操作手法。为什么属于前方便呢?就是说,通常我们来看,比如说入进去观了,入观了,在《观经》里边讲到说:开眼闭眼,了了分明。那么这已经叫入观了,就叫定心了,入到定心中了。

但是前面的方便就是说你还没有入这个定心,还在渐渐地摄自己的这个散心,慢慢地执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闻思修的闻思的前面的地步,这就叫做教我思惟。但是虽然还在散心的状态,但是它已经是修慧的方便,所以也属于定善,很多法师给判作应该属于散善,教我思惟。

那么后面讲到说,其次言正受者,说想心都息了,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攀缘的心,思虑的心,缘虑并亡。总体来讲,就是不生这个起心动念。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说三昧相应,名为正受。这才是讲的正受的境界。

因为我们一开始一定要依着思惟正念。你想想我们现在听法也得跟着走呀,起心动念,也得听懂了,然后再自己考察,考量,取舍抉择,怎么样去操作。那么这些,相续,念念无间,不断地相续,不断地相续,从这个有思惟的起心动念,不断地相续,念念无间,就能够入这个无思惟的定心。这是一个势所必然。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这里他举了说,比如说,前面讲到的如是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就是你粗显地见到极乐世界的这个国土的这个庄严,这就属于教我思惟,还在思惟的部分,还在进出之间,还在恍兮惚兮地还有,自己有主观能动性。那么,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这就是说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了,摄持定在那里,不会轻易再散掉了,这就叫做什么呀,正受,正受。

跟大家讲,实际上善导大师讲的这一段,如果我们套在自己的心,平常的用功处,就是讲这个经文里边给我们实修的方法和觉受。怎么修呢,你首先依着思惟的状态,刻意地去运作,你就要想极乐世界是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庄严,怎么怎么美妙殊胜,你就要去想。然后,不断地用净土的庄严之相,自己的思想,然后不断地这样从刻意的运作,慢慢地相续到没有刻意的运想,任运的想,慢慢相续到没有刻意的运想,自然而然就见到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之相。这个东西呀,也是很难说,如果你没有这个经验体会的话,会生起一种疑惑。

为什么生起一种疑惑?说,如果在思惟的境地,教我思惟怎么能够叫做入定呢,对不对。那么如果已经是缘虑并亡了,想心都熄灭了,那怎么还能称叫做观想呢?极乐世界还了了分明,你怎么去感受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之相呢,对吧。不是已经都没有这个,缘虑都息了吗?我们此前给大家讲过,我们入定了以后呀,不是没有所缘的境了,只是我们不起思惟的想心了,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否则你以后容易给人家入这个断灭见。

大家看修行呀,从浅至深,你这个入道启修到证道,它就是这么一个手法,就是先开始思惟,自然而然就能够入正受。实际上平常佛门的一些大白话,比如说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就是说的这个法。教我思惟的时候呀,就是让你忆念极乐世界,一念起来,一念起来,不断地这样飘忽不定,但是一会儿又想回到现实世界了,很烦,一会儿又观到极乐世界了,很殊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比说风前的灯一样,它不断地给你吹,你晃,晃晃地跟着闪,虽然有灯,可是呢,你照东西还照不明朗,这个就叫粗见,属于教我思惟,前方便。

那么什么叫做教我正受呢?就是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大家仔细体悟这些话。了了分明,就是你看一样是一样,明明白白,不是完全没有境界,但是又不可具说,当你思惟心言语心启动的时候呢,就出来了。所以它比喻就像已经到了密室中的灯了,就是一点风都没有了,这个密室就是我们屋里边嘛,把灯咵地点着了,它不动了,这个房间里面的情境了了分明。

所以这里呀,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有时候一定会误以为说,一旦入了三昧,就像这个《观经》里面讲到的观法,就觉得说,观境界的时候,那一定是一个境界一个心嘛,这才叫做定,对不对。实际上是什么呀,是一个心,但是会缘移,缘是攀缘的缘,移是移动的移,会缘移一一境界,大家搞清楚。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在娑婆世界,还是这一个心,可是我们每天,你的,你想想你进出进退之间,你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生活场景,这种境界,都是不定的呀,一个接着一个。

但是你的心有变过吗?所以真正你要悟到这个法的话,就是说,我们常在定中,楞严大定就是这样,楞严首楞严三昧,没有不定时。而且我们娑婆世界也是过去观,修观,观成就了呀,现在在受用呀,受用的轮回用呀。那我们观极乐世界是反观回去,从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把生处变熟,仅此而已,心还是这个心。

在坐的居士同修,我这么讲能听得懂吗?能不能听得懂?都懵了吗?能听得懂吗?有点感觉没有?我们再给大家说一下,再浅白地说一下,就是说,关于这个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它是一个次第,就是先来后到,知道吧。你甭想绕过先来,就是我一下子就入到什么也不想那个境界中,没门。一定要从前面慢慢地想,往正道上想,往正道上思惟的这个门,来入那个门,入那个境。它既是一个次第,也是一个一体的禅定境界,就是说你在次第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次第,如果你入了这个定了,它就全体都是定境了,就这么个意思。

我再给大家讲个比方,比如说我们有的人呀,他不知这个法的深浅,他也没有用过心,他就说你看你还让我们观极乐世界的相,不是《金刚经》凡所以相,皆是虚妄,不能着相吗?他就认为不着相就是什么都不观,什么都不想。说你观到佛的相好,这还不是虚妄之相吗?

所以这里就大家要知道,我们一定是要是什么呀,从思惟庄严相,不断地思惟,不断地执持,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怎么样呢,出现一种必然的势态,就是一定会离相,能明白吧,这就叫做说,从相入无相。你不要想着把相给彻底把它搞坏了,破坏掉,入不了无相,这就叫从思惟到正受。

你没用过心的也没办法讲,因为你不知道里边怎么回事儿,你没尝过嘛。你哪怕曾经尝试着,试着这么弄了一下,好歹你也有点甜头。你说现在我给你讲,你没甜头,怎么讲也没办法。那换个比方,比如说我们求观音菩萨,对吧,说你们佛教徒都求,我们不信佛,我们都不求,你们的求的欲望太高了。

这就是门外汉的话,怎么样呢?如果求,他没有求过,他就不知道说,从求,拼命地求,再虔诚地求,不断地求,求到慢慢就入了无求了。他不知道这个手法。所以他光说你求,那你永远也到不了无求,他不知道这个无求永远是从求到的无求,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必然要这样才能成功。大家知道。

所以说中间的程度,就是取决于我们的虔诚心。祖师们开示到说深信因果者,一定会大明于心性,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大明心性的人,一定不会舍弃于因果,还是讲的这个意思。一个叫教我思惟,一个叫教我正受。所以经典里面讲到说,因果就是空。

我们想想说,因果怎么叫做空呢,因果不是缘起吗,空就是性空吗?大家尝试一下啊,你每次在起心动念的时候,你深深地观自己起心动念的这一个因,你不断地相续来善观这个因和果,你慢慢地你就会跟空性相应,而不是执着于因果。这个一定是这样的,大家慢慢地去修。这就是这里讲到的说,实际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都属于定善,都属于定善。

那么下面呢,这个善导大师呢,又跟其他的法师的解释不同,而作了说明,就是因为有其他的法师解释的跟他不一样。大家把这一段贯一下,来看一下。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就是前面我已经给你回答完了。又,上来解者,与诸师不同。就是我刚才解释的这个,跟其他的法师解释的不一样。为什么呢?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

就其他的法师讲这个《观经》的时候,都把说教我思惟,是指的三辈九品,或者说净业三福。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就是只有说教我正受这一句,才是这十六种观法,都通通在里边的内容。如斯解者,将谓不然。说我认为这个不对。何者?为什么呢?

大家来看,第一个,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那他厉害吧,他把《华严经》给拉出来了,说在《华严经》里边就说的,所谓的思惟和正受都是三昧的异名,就是定境的异名,禅定的异名。所以他这里引用到这里说,不能将思惟判作属于散善,这是其一。

第二点,他怎么说呢,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也就是说,这个韦提希的祈请文中,请释迦牟尼佛给她讲法的这个话里边呢,已经明确了她的意思说,第一个,你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就是我要修定。其次又说,请教我思惟正受。两个层面的祈请,都是说我要修定,这是这个意思,唯是定善。

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就是说,散善的这个没有请,韦提希没有发愿去请,是佛自己说的。凭什么这么证明呢?下边有一句,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以下,即是其文。怎么讲呢,就是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回应韦提希的时候,韦提希请法他怎么说呢?他说,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就是你既然想修这个定,那我告诉你,一样一样地说,有日观,有水观,有地观,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西方三圣最庄严妙相,种种这些我都跟你讲,你慢慢就跟着观。

这叫做净业成者,谛观彼国。但是后面又加了一句是佛自己加上的,怎么说呢,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告诉大家,这就是为我们说的,为我们现在准备的这一句,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后面还有两句话,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修不了定,这辈子定不进去了,也没门了,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凭散善回向发愿往生,也能够。

那大家可能听了半天说,这说了这么多,今天讲的这些课的意义在哪里呢,为什么要说这些?我们来通的把它总结一下。首先,善导大师明确说,我讲这个《观无量寿经》跟别的法师讲的不同。为什么?教我思惟也属于定善,不要搞错了,不要把佛意给用歪曲了。为什么?如果你把这个教我思惟用于散善的话,这个散善他就是被机不广大了,不是说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往生,后面就有弊病。所以第一个他引《华严经》来作为证明,再一个他说韦提希请法请得就明确,她就是请的定善。第三个他明确说我说的这个是散善,是为未来世一切凡夫。

说了一晚上,它的意义在哪里?告诉诸位,就在于引出这个散善是无问自说。记住啊,十二部经典里面就有无问自说,是最殊胜之法。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人,难以置信,它不在我们常情之中,它这个法就成就得容易到什么程度呢,太出格了,太过分了,过分得没有人买账。所以说,在九品章中呢,才说了凡夫行善,在下品中呢,说到十念一定往生。就要总结这个法,就要告诉我们最后就要明白这个事,它是这样的。得度方式的出现,得度方式怎么样呢,成功高,成功率太高了,高到就是说几乎就是全面覆盖了。下手易,易到谁都行,再坏的人都不嫌弃,都可以,行。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善导大师出了一句话,叫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因为所有的法门都有拣择,都有行和不行,只有净土法门,说只要你愿意就行,就已经慈悲到这份儿上了,可是我们往往容易给它上面设台阶,阻人往生。所以这个讲法,这要命的,真的是,不敢乱讲,就要照着说。所以说了这么一通,最后就是要落脚,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慈悲到什么程度,无条件的接引到什么程度?就到这个程度,唯说弥陀本愿海。是难信,虽然是难信,但是,是佛所说的,是佛所证的,佛的愿力,相信有此功德,无问自说此法,那么,愿生西方净土中。就是这样子的一个。

像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时候呢,大家就简直是就觉得说,这个十六观里边,你比如说像下品下生里边,就什么样的人,说有的人呢,怎么办呢,他就善法一点都没有,就一辈子就坏事做绝,他天生就要干坏事,那说这样的人还能修学,还能修福,还能成就吗?能呀,他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就愚痴到这种地步的人,怎么办呢,以恶业故,本来要堕地狱了,而且是到了地狱里边就基本上出不来了,这样的愚痴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一讲说有净土法门,有极乐世界。

然后,他在这个时候拿到救命稻草了,诶,至心念佛,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临命终时,佛就来。就这样,下品下生。下品中生的人,已经怎么样呢,说受个五戒,五戒还持不了,破戒了。那么受个八关斋戒吧,也守不住,一会儿就晚上就吃东西了。就这种人,就这样的人,什么戒都守不了,什么戒都给你破尽了,然后怎么样呢,到常住里面去偷东西,庙里面东西他都敢偷,十方来的东西他都敢偷。

然后人家讲法的时候呢,他就是贪图,就是连哄带骗给人家说佛法,就这种人,怎么办呢?临命终时,地狱火已经烧起来了,那么有人给他赞叹这个阿弥陀佛,诶,说阿弥陀佛多么的厉害,多么的慈悲,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听了以后,就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听到就可以,就这样。

哎呀,所以说,我们说净土法门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笼而统之的,因为,我们太笼统地说信愿行,大家念佛,念佛嘛,念嘛,好嘛,念。念念,念得有时候说念得,问题是你念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才能生呢?你不敢只往上伸着脖子看,你一定要回头说,我现在有可能已经够生了,我只不过念一句,品味再往上增,莲花再往上大,到了极乐世界修行的这个时间再往短缩,即闻佛乘,顿开佛慧,这是最好了,即刻就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就像那个愿文里边说的: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普贤十大愿王,就尽在你一念之中。都不要像我们这儿,还说礼敬诸佛,吭哧吭哧地见了庙,进去看到佛像了,才赶紧恭敬地拜。现前就是,礼敬诸佛,就是一切众生都是佛,有情无情皆是佛。那么极特净土法门,净土法界里边,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能入这个法,就入了一切众生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所以,哎呀,我们来听法呀,和会呀,先把见解建立起来。你不要觉得,我这个啰里吧嗦的,大家一会儿觉得又听不懂了,生涩的,特别是居士们。一会儿又觉得有点儿,诶,这讲得好像有点灵气了。大家要知道,就是每次一堂法,只要把你的心能够提到曾经不到之处,你就没有白来。你要知道,他方国土里面的多少菩萨都因为听不到净土法门,都退失信心、道业,这是真的,佛说的。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各位,阿弥陀佛。

(第九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的第九讲。今天可能有一些另外的因缘,特别是这次来到普陀山受三皈五戒的,有一些居士,那刚好时间对到一起了。我昨天在微信上还发了一个内容,好像是现在咱们普陀山举办法会,这个观音菩萨,龙天护法显灵,就已经等于说签了常约一样,就不要再去祈祷了,就是好像是菩萨指点他的这些护法弟子们看着办,该什么时候。就跟这雨天晴天也是,用得着了,你就不能下了,因为要到户外。那么户内活动嘛,你随意。菩萨还为了让,特别是初机起信呀,往往是下着下着,不需要下就不下。这个不需要的时间过完了,他还掐着点儿,又开始下。所以真的是琉璃世界。

我也想到,我们学佛,认识法,会修行,它其实也是一个思想觉悟的过程,要有思想觉悟。否则,就容易一个是停滞不前,另外一个就是有可能走错。你比如说,就说这个观音菩萨灵吧,那么一般都是,因为这里是接引道场,如果说入到这个甚深法藏,大修行人在这里呢,你是看不出来的,他只负责在这里镇守,让这个灵气相续。那我们没有起信的人,菩萨这样显一下,大家生起个信心,或者说已经起信的再让他增长,他有这样的一种功德。那么我们初学佛的人,为了让你起信,他会灵,而且十分灵,灵得你简直不敢相信,但是又终于信了,他是这样子的。他是顺着你来灵。这是处于起信的阶段,启建决定的信心,金刚信心。

等你慢慢,第二个步骤,就是开始入道的时候,他还是会十分灵。但是这个时候,因为入道必须首当其冲要生出离心,所以这种灵呢,有可能开始是什么?逆之而行的显灵了,不由着你了,可是你又相信,对菩萨的功德欲罢不能,说服不了自己从此不再相信佛法。然后他就这么动不动就用手段,示现各种对治为难你之法,让你生出离,求佛道。所以入到这个层面的行者,实际上到一定的关口,他会修逆境会修得上瘾,就觉得真正的修行是在逆境中,像蕅益大师就说了,把逆境当做真实皈依处。这个真的会上瘾,上瘾到有时候你觉得,突然菩萨觉得你这个业习太浓了,让你缓冲两天,你都觉得说,怎么回不到那个境界中,这两天没有逼迫你的事儿。这是入道。

那么如果我们要真正上路真修呀,大家要晓得,就不是靠菩萨的灵了,要自己的心灵了。因为这个时候,菩萨的这种加被,就不在这个相上来显了。不管是顺境逆境,一切境界中,都是空花水月的一场因缘。尽管它也依然还是五味杂陈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但是只要你的心地是明亮的,就任它各种味道,但是我总见的是汤汤水水,任何味道都在这个汤水中,是平等无差别的。这样的话,就算是,特别是修净土,能够心性明了,我们也不说开悟,只要你的心地跟这个见解是同步的,那么念佛不辍,这就是算圆修了。

但是我告诉大家,这里有几个误区。初机学的,最大的误区就是不顺着自己就说不灵,这是一个关口。要入道,修逆境,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说,一定是对抗改变它,才叫修行。因为我们往往不是说修正自己的行为嘛,身口意三业,这样容易出一个就是跟境界对抗,跟因缘拧巴,实际上是由烦恼断烦恼,越发烦恼。

那么如果入到真修的,最大的误区是什么呢?不是说我们把这个心地摆平,而是去抹杀,抹杀这个差别相。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让我们要去接受,去等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微细心处,就是你不要再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再认识,把第二重摆平。任它五味杂陈,但是我们还是汤水一味。是这样子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儿,今天供养大家。

今天我们开始讲具体的内容,讲到第十二页的下面三行,粗的黑体字,就是第六个,叫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那么这个第六点来讲,因为前面我们不是讲到什么经题呀,对说人的差别呀,定善散善。这里开始,第六个问题是,其实跟大家讲,今天的内容才开始真正重要,也是《观经四帖疏》的眼,这个玄义中的核心内容。因为真正的《观经四帖疏》的影响力,它的重要性,就是从下面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而且为什么它叫楷定疏,就是定乾坤的这样一种重要作用,就是因为下面的内容。所以大家还是要用心一下,把心跟进上来。

首先大家来看,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到第四点,这小的四个版块,说的是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关于《观无量寿经》中,不是有上品上中下,中品上中下,和下品上中下的九品往生,到底是何许人才能往生?到什么地步才可以往生?众说纷纭,所判有异。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作了一个对破,就是把它进行了一门分析。

你看,首先是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把他们的见解说出来。然后即以道理来破之,就是说把他们的道理讲出来以后,我们按照寻常理跟经文对照一下,是不是这个样子,一目了然,就不是这个样子。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然后把经文再拿出来,告诉大家说不是这个样子的。

第四个是出文来证,就是从《观无量寿经》里边的圣言量引用出来,说九品往生,正对的是凡夫,而不是为了圣人。这里面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圣人人家已经解脱了嘛,最次最次的都跳出三界了生脱死了嘛,你现在还要赶紧说一部法门,主要针对他们这些受众来说这个法吗,有点儿过。所以推断出来说,就是为了罪恶生死凡夫,越没有本事修,越没有能力证,那么针对这些,给他横辟出来一条生路,这就是对于《观经》的解释。

后面讲到说五会通别时之意,这是又一个问题,叫别时意,我们后面讲。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这是两个也比较有名的问题,但是它比较好懂。最难的就是第一个问题,用四个版块来进行了解。

那我们来看一下。首先,你看他这里讲到的,广施问答是为了释去疑情,释疑情。大家知道,修信心位,就是修你的信心圆满,要上一劫的时间,一劫的时间概念。你要把这个信心修圆满是要费功夫的。什么叫做圆满?就是你对于佛法,对于净土,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对他的愿力,对什么情况下决定能够往生,所有的这一切法,什么是圆满?就是容不得沙子,别人连见缝插针的一个漏洞都没有,铁定就是这样子的。

就跟我们明心见性,就本来如此,必定如此,如是我闻,实打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生起这个圆满的信,首先要有断疑的功德,疑一断,信自然就圆满。不是说把疑断完了以后,然后再给那儿安这个信出来。断疑的同时就是生信,生信的同时自然就断疑。

那又讲到我们永恒的主题,佛法的信仰。为什么说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的六大根本烦恼之一,烦恼心所。在禅波罗蜜里面也讲到说,我们一般的疑,一个是疑自,不自信,我本来是佛。第二个疑师,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切善知识,三宝圣贤僧。再一个就是疑法,告诉我们这个行门,法门,那么你觉得心里有纠结。

所以说通常佛门里面有七种垢,我们心地中有七种垢,其中有一个就叫疑垢,对自己的这种功德生起疑惑。你比如说,不相信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相信我们的心力,我们的念力,我们的愿力,它现前不可思议。也不相信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中国难生,都没有感觉。

所以说这个疑呢,它就是一个覆盖我们心识,让我们见不到真理的这样的一个盖,盖就是障碍的意思。所以有一个菩萨很有意思,叫除疑盖菩萨,有这么一尊菩萨。以后大家的这种烦恼疑情生起来了,你就持念南无除疑盖菩萨摩诃萨,祈请他加持。

所以说这种怀疑啊,可是问题是,对于净土而言,它对于信心的要求又极其高,需要很纯的纯度,不能有一丝的夹杂。有一丝的夹杂,到头来招惹麻烦。为什么,会障碍我们往生的大业。因为我们的信心不足的话,那到时候,一旦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不现行了,它就开始起来造反。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修净土的行者,还真是要在这个信和疑之间,你不能含糊。

你比如说,首先来讲,现在的说法太多了。我不断地在有时候提醒大家,就是说我们说法,接受的信息太多了,不知所依,不能择法,到底听谁的,就会心里犯嘀咕。

第二点,问题是,还有一些他是权威,知名的言论,可是问题是,他这个言论又会对自己,这一个宗派下的信心,让他打散了。怎么办?我们常有句话就是说,被他宗知识所转。大家能听得懂这句,印祖常说这个。就为什么印祖说修净土的,甚至他说一般的根性都不要去涉及禅家一路,因为你最后合并不了,反而把它给掰成两半。

他宗知识所转,你比如说,有一些法,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是醍醐,灌顶的,让他进大步的。但是在净土,可能一到净土的这个定位,信愿行,正在修得很好,正在顺水扬帆的时候,它猛地给你来这么一下力量,反而成了阻碍。你比如说我们在前几讲,不是在《净土决疑论》就讲到,六祖惠能大师是我们中国最***性的,最决定性的人物,中国佛教。但是他的,你看只有他的言论叫做《坛经》。

《坛经》里面就讲过了,东方人造罪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哪里生?那么六祖说的这个用意是什么呢?让我们不要造罪,而且不是破往生,是破东西的定见。特别是从禅宗一门来讲,有这个定见,那你就是执着嘛,执念嘛,要把它摆平。可是放在净土的门下呀,有些人他入不到那个境界中,他马上就把它误会得,就来误会六祖,误会这句话,他就拿来破净土。这种情况就出现的,就是被他宗知识所转。本身每一宗都没有错,甚至是绝佳的风景,但是你把这个风景搅和在一起啦,西湖不像西湖,黄山不像黄山,合在一块了,四不像了。

所以说,因为每个人的业习,你学佛走的哪一个风景角度,那么如果你在这儿来个大拼盘,有时候就会妨碍净土,会妨碍净土。净土祖师里面的开示纠偏的非常多,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说影响久远。这种影响在这个教法上,在佛门内,在佛教的这个研究方面,它有一些影响非常久远和广大的著述,因为它会涉及到专宗专弘,但是你不会转角度,不会在这里讲到说和会经论相违,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因为我们缺乏这个能量,就会非常的烦恼。你看像这里的九品往生的条件,就给砸成一堆锅了,就砸锅了。那么还有一个别时意的提出,这是因为有一些很影响大的著作。我们觉得说,一般的好像说,居士说说也行,甚至当代的法师讲讲,我们也可以说漠不关心。可是历史上非常久远的著述,你比如说这个别时意,是在《摄大乘论》里面提出来的,《摄大乘论》是唯识宗的根本所依的论典,根本法本,那怎么办?这就需要和会。

再一个,我们现在容易的是什么?就是众口铄金。你说我说他说,传得久久来了,就成了真的了。实际上有时候真理还真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有些道理呀,有些某种道理呀,我们都是糊的,特别是这个修证,这种境界上的事情,你稍微有一点差别,就会出错。而且现在开悟和有证量的人又少,没有善知识,明眼的善知识,你怎么去定这个乾坤呢?所以这些种种诸如此类的,都会让我们疑的烦恼,特别容易现行。所以这就是说,下面和会,这里的一个意义所在吧。

我们来看,这里具体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先要明确一下,就是《观无量寿经》里边的九品往生,到底谁能生。那么善导大师他这里,先把当时法师们,很多法师们的认为,先在这里给我们交代一下。就是针对什么问题,我再强调一下。九品往生的上中下,哪些人是当机众,也就是哪些人可以往生,什么样的人不能生,什么样的人能生,生什么样的品位。

大家来看,到了十三页的第三行。初言诸师解者,就是先把其他法师的见解给说出来。先举上辈三人,是先说一说上品中的上中下,上品上生中生和下生来看。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就是说上品上生的人,能够得生上品上生的是什么呢,是四地至七地已来,那么就是说七地以还,从四地五地六地,这是大乘行位的次第中,因为四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说为上上。

而且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说这些人能生呢,因为他生到极乐世界即得无生忍。在上品上生中,有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些人往生了以后,见佛的色身庄严具足,菩萨也非常庄严,然后演说妙法,他听了以后,即刻就证无生法忍。就因为这句话,其他的法师就给他,为了衔接这个,就给它判作说,只有四五六地的菩萨,能够生上品上生。

实际上这个认为,当时是也算是,我们今天就不在这说这个大德的名字,我们也学一下善导大师,虽然他这里边批判,但是他是就事就法不论人。实际上,大家回去看一下《观无量寿经》的各种著述,你就知道这是谁说的,而且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代表性的法师,影响很广。他可能也是当时受普遍一些说法的影响,那么他呢,一个,他是当时这种法师里边的佼佼者,最有影响力的。

二一个,很可能当时的人的根性比现在强,虽然他这么解释了,但是也能够得到利益,也能够得力。也就是虽然形成门槛了,但是依然大家还能够,也许往生。他出的最麻烦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说凡夫基本是往生不了的,至少是上不了台阶的。所以善导大师这里把它先给列举出来,认为上品上生是四五六地的菩萨。

这里有一个无生忍,无生忍到什么地步呢。其实我们在讲法的里边,此前也讲过很多次了,那我们就着这个也说,什么叫做无生忍。就是你的智慧,你的心地跟智慧相应,那么智慧相应了以后,你的,就像慧解脱一样,就把智慧的心安在这个真实的理。

这样的话,不动,一直不动,就叫做无生忍。我常讲到说,我今见闻得受持,什么意思,你能受得了这个法,能持得住这个法,那么你的知见就是跟佛一样了,叫受持。实际上,他这里就是慧心安在这个真理,如如不动,他是这样的一种高级受持,一个特别里程碑式的境界,就叫无生忍。

忍也有好几种,有的忍叫做伏忍,这是最初级的。伏,伏住的伏,就是把它伏在那儿。我们断跟伏是两码事。伏就是把它按在那儿,像石头把草压住,不让它长,这叫伏在那儿。如果能观这个诸法的这个真相,能够把烦恼伏住,不让它现行,这就叫伏忍,伏在那儿了。

如果到了初地二地三地,这个时候,对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已经信心决定了,绝不会怀疑了,所有的真理,他就认为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叫做信忍。又高了一点点。

如果你对于所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把这个观空遣相,真正的心地不仅只是相信了,而且是亲眼亲心,自己的心地啊,跟这个无生法,慢慢地趋向它,越来随顺了,就是往一块走了。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就叫做顺忍。

所以,实际上这些法师们判的,就是只有修到顺忍的菩萨,我们现在因为没到那地步,你都不敢设想,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太高了。修到顺忍的菩萨才能够往生。往生了以后,到了七地八地九地,证这个真实相,这个时候才叫做无生忍。最后,十地以上,毕竟证入大涅槃了,就叫寂灭忍。

所以无生忍在这五个忍里边,它是第四个,也就差不多快要成佛了,指日可待了。这样的一种地步。所以一往生就能够得到无生忍,他就依照着这个次第,他就判,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无生忍,那么一定是证到顺忍的四五六地才能够往生上品上生,就这么来的。这是第一个层面。

其次,能够得到上品中生者,我们来看。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你看他,这里,因为上品中生的人,在经典里面讲到的就是说,他往生的时候,西方三圣和无量的清净大众手持紫金台,是拿着紫金莲台来授手接引他。

那么他往生了以后,莲花经一夜就开了,然后佛光马上注照,七日就得不退转,然后遍去十方国土去修行,经一小劫以后修成无生法忍,是这样的人,他就叫做上品中生。原因就是说,他修一小劫以后就证得无生法忍。

那大家要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因为这些法师,他还是有教理的基础的,所以他要照顾到这个教理的一种说法。你看他说经一小劫就得无生法忍。在我们这个世界通常什么呢,从初地开始经一大阿僧祇,阿僧祇劫跟一小劫是两个概念。一小劫是人寿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十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这叫一小劫。

一大阿僧祇劫是指的,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大劫,一大劫算八十个小劫,数不清的这么多的八十个小劫,叫无央数,就像恒河沙子那么多,才叫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开始经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得无生法忍,这是咱们这的修法和用的时间。为什么说极乐世界一小劫就得无生法忍,他还有解释的。

他说,因为娑婆的一劫,相当于极乐世界人家的一日一夜,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一劫的时间。娑婆世界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当然在那也不能按小时说了。所以他说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我们这修要一大阿僧祇劫,在极乐世界人家一小劫就够了,他还有理有据的这么说。但是我们争的点不在这个上面,我们先就把它放过去,他只是说了上品中生者是初地到四地的。

然后上品下生者是什么生呢,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这是指的什么呢,种性是个什么意思,就是开始发心要成佛了,一念心发出来了,开始十信位,从入到这个初住,这样往上熟。所以说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三十个位次。

他这里讲到的说,从种性以上到初地以下,其实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这样的菩萨可以往生到上品下生。为什么,因为到了那儿,三小劫以后,才进入初地。

上品下生的人,里边就讲到了,说只要你相信因果,不讨厌佛法,然后心中有一颗无上的想成佛,想了生脱死的心,就光这点功德,只要你回向发愿往生,那么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接完了以后,往生了以后,莲花开了,七天以后能够见佛。七天以后,见佛了以后,在佛前闻法,然后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就是初地。

所以他就认为说上品三生等于说是必须要迈入大乘,然后有修有证的,什么样呢,大家来看,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也就是说跟凡夫没缘,所以最后这一句的定位是最无情了。此三品人皆是,一个是大乘人,大乘人,我们还能接受得了,我发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了。

问题是第二个条件太苛刻了,是圣人,不是凡夫了,而且是入菩萨位的才有资格,与罪恶生死凡夫没份儿,想也别想,听着你都绝望。这是这一段。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段,是指的中品上中下生。中辈者,你看,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这个教理大家稍微要用一点心,因为它比较细。这是从声闻乘来讲,声闻乘来讲什么呢,就是中品上中下里边,中品上生的是三果圣人。

那我们先了解一下,在中品上生里边,经文原典是怎么说的,不是回去让大家熟悉经文,可能有的还是不太熟。中品上生往生的条件,比如说,他受持五戒,或者持八关斋戒,然后修行其他的戒,不造五逆重罪,没有大的过患,这样的善根回向往生,那么莲花开了以后就证得阿罗汉道,也就是成罗汉,到这个境界。那么他就判为说,既然能够证阿罗汉,那么往生之前,一定是阿罗汉以前的这些位次,他就说三果圣人。三果圣人就是:预流,一来,不还,初果二果三果。不是声闻乘一共有四果吗,四种果位,等一下我们还会细讲,先我们这里了解一下。这是中品上生。

那么大家再来看,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品中生的位次的往生者属于内凡。什么叫做内凡?内凡就是说,我们还是一个凡夫,那么开始从凡夫修起。你比如说,开始让你修观,那你就用心去数呼吸呀,然后修什么,就是叫五停心观,看这个因缘是怎么前因后果,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怎么跟色声香味触法衔接,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就细细地去看这些,这都属于什么呀,五停心观,就是把我们的凡夫躁动心,让它尽量的停下来,这样做一个准备。

然后再修四念处,別念处,总念处。就是先一条一条地修,然后再把它一起来修。这些都还属于什么,叫做外凡。刚刚听闻教法,佛法起信了。内凡就是从凡夫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如果有了解的,大家都知道,叫暖、忍、顶,暖、顶、忍、世第一,就这四个位次。暖就是暖和的暖,就是你用智慧观,观得观得,快到了这个智慧的这个圣人的境界,就像那个木头钻着取火一样,虽然火还没点着,但是呢,热量越来越高了,超凡入圣。

那么顶,暖完了就是顶,就是最高顶。但是为什么最高顶反而他不是最高呢,是因为说,顶位是指的到了这个位次,有的人还会退,比如说诽谤正法,造五逆重罪,甚至退到无间地狱。那么所有会退的位次中,到这个位次是最高,所以叫做顶。若越过顶位,再就不会退到无间地狱了,毕竟会成圣人,不会绕地狱这种远路了。

那么再往上,比如说,还有忍位,世第一。世第一就是说在三界内是最高最高,再一刹那,那么就要入圣位了。这叫做四加行,有时候也叫做四善根位。他就认为,中品中生的人必须要达到这种,才能够往生。为什么呢,因为一到极乐世界就能够证须陀洹果,就是能够预入圣流,证初果,他就这么来判断,到那儿七天花开。这是中品中生者,大家盯着啊。

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你看这是世间造善的凡夫了,中品下生才有了凡夫的这种可能性。什么孝养父母呀,然后行世间的这个仁爱慈悲,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了,说极乐世界,给他讲四十八愿,然后他正好死了,正好往生了,然后还碰到两个菩萨,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给他说法,过一小劫就成了罗汉,这叫做中品下生者。

大家看出来,中品下生者。他又说了,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主要是以声闻乘,同样还是什么,圣人的人才能够往生,非常苛刻。这就上品中品就几乎我们没有份了。

咱们再往下看,下品里边,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分为三品,共同一位,应该到这里。也就是说下品上生中生下生,这三品得生者都是什么呢,都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开始学法的人。开始学法可以,但是随他们过失的轻重,还分了三个阶位。

他们也没有这个,怎么讲呢,就是没有圣位,也没有什么所证的功夫境界。也就是说这种人,你比如说,他认为说,过去曾经修行过大乘,发过菩提心,所以他听到这个深妙的佛法,净土,他就深信不疑了。正好这辈子虽然造了很重很重的罪,轻重不等,但是他遇到这个缘了。

遇到这个缘了,那么刚好有这个善友开导他,所以能够往生。但是,其他的法师在注释这个,就是这个下品上中下人的时候,因为在经典里面讲到的,上中下品而言,在经典里面讲到的下品来讲,其实都非常的恶劣了已经。像下品上生里面就是说,都作众恶业,多造恶法,还没有惭愧,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的人,就是破五戒,破八关斋戒,破具足戒,还偷这个庙里的东西,我们上一讲结束的时候。下品下生者者,就是罪五逆十恶,诸不善,就是该干的坏事都干了,唯有就是什么,他遇到善知识给他说法,他还信了。

那应该经典里面讲得这么透彻,你就照着说就可以了,这些法师们还要怎么判呢,大家来看。他说这种人为什么说能听到善知识,造了这么重的恶业,他还信呢?因为他过去听闻过佛法,发了菩提心了,所以才感得这辈子他能够遇到这样的善友给他说。所以他就是说,容易让我们这么一来,我们现在,比如说大家在修净土,就会犯嘀咕呀。那我过去世有没有学过大乘呢,到底发没发过菩提心呢?我也不知道呀。那万一没发过菩提心,那可能我就往生不了。是别人发了菩提心的人造罪才能往生,这就障碍又出来了。本来是无障碍法,这里给它设障。

另一点,他虽然判说五逆十恶,大家知道五逆重罪,就是连父母亲都杀,连佛都敢去破他的血,身体出血,这一些重罪,十恶业就作遍了。但是虽然经典里面说往生,他还要给他解释的说是有条件,为什么呢?他说,造五逆罪的人有上有下。比如说,虽然这辈子生到善道了,人道了,但是他过去造的五逆重罪。

过去造了五逆重罪,那么虽然造了也没有重悔,就听到净土法门他生不起悔恨心,生不起向往心,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往生不了。就同样的五逆重罪,他又给挑出来一部分往生不了。什么样的人往生呢?就是在善道,这辈子生到善道了,但是他过去并没有造五逆罪,是这辈子遇到恶缘了,造了逆罪了。虽然造了逆罪呢,他因为临终的时候有悔了,令这个罪消了一些,变薄了,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往生。

也就是说,你这辈子造的逆罪,那这辈子忏悔了可以往生。如果过去世,就给人感觉说,那我过去,比如说前辈子我造了五逆重罪怎么办啊?那就注定我往生不了了。因为他就认为说只有这辈子造的,遇缘,就是说刚好倒霉碰上这么个缘分,导致你造了五逆重罪,然后在临终的时候,生了重悔才能往生。如果你是生生世世,过去世哪一世造的,那就又往生不了了。

反正是总而言之,大家看到了吗,他就是要想给上面加点味道,包裹几层,把它包装起来。所以善导大师这里说,未必然也,可知。善导大师不认可。

那我们给大家总结一下,因为听得多了,可能又听散了。净土法门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广大无碍。但是,问题是这些法师们的判释,是咱们在九品,就是在上中下品的九生中,他们给判释中,就是让它有了难度,而且是高难度,就设了门槛。你看我们总结一下,上品三种生中,只有圣人可以生,而且一定是登地的菩萨,是大乘的圣人才有资格生。

凡夫也不可以,甚至声闻也不可以,就罗汉都不行。中品三生里边,唯有声闻乘的圣人才可以生。就现在已经落到下品三生里边了,本来已经显示到没有条件了,再怎么犯了五逆重罪的人都可以去。结果他还要给你讲出来个前因后果,以找到适合的理由,就是说,否则你造了这个逆罪,如果不是怎么怎么样,是怎么怎么样的话,还是生不了。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看的,我们学习了,你看,他凭什么来判说,这些人能够往生到这个品位呢?完全看说,他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修到什么水平,然后再跟极乐世界往生后的证量能不能够对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是他判断最重要的根本依据。我们现在要请问,这儿修到这个地步,再到极乐世界弥补,中间无缝对接。

那么,横超法的特色在哪里?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什么地方用?大家要反起这个疑情。就是你已经修到这儿了,然后往生了,继续循着这个又衔接到那儿。那么,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个劲儿往哪使呢?你自己已经用到位了。还是一种通途法的对接而已,完全没有显示出它的胜义方便。大家要把这个问题的核心点要找着,否则你待会儿你就不知道这个论典的殊胜在哪里。极难信之法,这样大的法师在那个年代,还作了这样特别有局限性的格局的判断。

那好,我们再看,往下看,善导大师的回应。你看,这是第一个版块,就是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已经介绍完了,他们的认为,见解。

下面我们就要来看什么,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这里讲的道理,以道理来破可以理解成什么,一方面就是我们讲道理,有板有眼地说依据在哪儿。另一方面就深一些理解的话,可以认为是什么?在佛法中,像这个行者,就比如说入到菩萨道,他所修的这个道,所明的这个理,所成的这个道,就是已经证到这个道了,所证的这个理,其实这里的道理,就是以道理来破,就是另一个深度,就是指的他有了这个境界,他就明白了。你没到那境界,他到了那个境界,他就知道你错在哪儿。

所以这里,因为有时候我们,怎么说呢,理解的跟见到的,跟证到的,它也可能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讲话的时候,用脑子理解的时候,心里盘算的时候,它是一种干慧呀。真正的证量出来的时候,它是一种滋润出来的一种熟透了的这种感觉,那是两码形态。所以有可能这里。

那么,在这个道理里边也分了两头。就是说,第一个,我们先把善导大师的条理,给大家介绍一下,否则你会搞不清楚。第一个就是说,以圣人不可以求生净土,这里我们做一个拣别。就是已经证到这么高的,都是登地的菩萨了,还求生净土?应该说往生净土还差不多,不是求生了呀。这是第一条,用这个道理来破他上品里边全是圣人根机所摄的这个见解。这是第一。

第二,以诸佛菩萨的无分别心中,但是他一定是以这个无缘同体的这种大悲,偏先去救度罪苦的凡夫的这个道理上来立意,来破他所说。就是为什么你说圣人能够往生?圣人当然能够往生,可是圣人已经能够往生了,凡夫现在求都求不到生,你不去给他们希望,不给凡夫偏心,反而给圣人偏心,你说你的佛法的普度,普度在哪里吗?就是等于说雪中不送炭,锦上去添花,知道吗。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就是你说的上品中生和上品上生,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可以生。那么,我这里就要说了,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你说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你给人家判的让人家往生,人家自己已经修到这种本事了,我们看这个本事到什么本事,大家来看。

首先他引用了,这里也是祖师们的常法了。就是你既然说,那我不是自己空口白说,《华严经》,这是诸佛所证的真实境界,华藏世界海。那么《华严经》里面都讲过了说,初地以上的菩萨是什么水准呢?初地到七地,他一天过的什么日子,大家看啊。就是说他已经证到了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最基本的信息就是传达给我们,人家已经跳出三界了,不受生死轮回了,不再分段苦。分段,就是不会再投胎转世的跟我们这样了,已经舍分段生。

这个法性身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他已经证得这个空性理了,以这个理为他的存在感。实际上就是理智相彰,作为圣者的身份。当然他,因为他还在成佛的道路上,虽然已经出了生死,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

什么叫做变易生死呢?千万不要以为说,跟咱们这投胎转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他至少已经没有色身的这种转化。他是因为说,前念烦恼破,无明破,后念智慧生,不断不断地这样的在成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但是因为破烦恼属于因,智慧生属于果,从因到果还不断地这样的在递进。所以有一种什么?叫做变易生死的感觉。

因为还有一种,就是好像在潜移默化的这种感觉,还在进行中,所以叫做变易生死。这个我们只能说说而已,你理解的话,你根本,因为他烦恼无明在死嘛,然后这个菩提智慧在生嘛。所以叫变易生死。你不要弄得,我们说,好像种了个种子,开花结果好像这种生死。或者人从打小生下来,不断地茁壮成长这种生死,已经不在此列了。

那么,如果说这是他的一个显现上而言,如果从他的功德作用,大家来看。论其功用,已经两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了。大家知道,两大阿僧祇劫就说明什么?成佛路上已经三分之二成就了,而且三分之二是主干已经成就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发心到十回向,第二大阿僧祇劫就是初地到七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人法两空。

大家来看,这个功德作用,如果从自利的情况下来讲,就是人法两空,就是证到究竟的空性。因为两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就是修这个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这叫做福,前五度叫做福,后一度叫做慧。如果他断了见思烦恼,证到人空,人无我。破了无明烦恼,证到法空,叫法无我。人法,就是人已经空彻底了,法已经空得差不多了,无明已经破得差不多了,这叫做自利的功德。就是人家自己的本事已经练到这了,这叫做功用,自利的功用。

那么,利他的功用是什么呢?你看,并是不可思议,利他就开始怎么了,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转变无方即是神通自在,什么概念?我不是以前给大家好像也讲过,就比如说一个菩萨,他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扔到十万亿国土之外,我们在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毫不知情。你想想他,大家掂量一下,就是证到这种空性,要空到什么地步,我们现在空不掉呀。

前几天我们打禅七的时候,说是宁波有地震还是什么了,那坐在这儿轰轰轰地就动起来了,有知觉呀。他这里叫做转变无方,大家体会啊。身居报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你们听见前几天我去普门讲堂讲的时候,实报庄严土最典型的概念是什么?就是精神和物质打成一片。你现在,我们还精神物质还打成一片,手放在这个桌子上就到不了下。上就上,就到不了下。为什么?有障碍呀。这个报土就叫做实报无障碍土,所以想象不来的,你根本用我们的思维想象不来的,就是神通自在。

悲化十方什么意思呢?证到初地的菩萨,可以到一百个国土去作佛度化众生。二地可以去一千,三地可以去一万,倍倍增长。你想想,可以同步地分身散影,去一万个国土里面八相成道度化众生。在这里还给人家设了这么个法,说你往生西方,你这是干扰他吧。所以,这就是,就是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

你看须臾遍满,一念间,一念间上万,上百万、千万、亿万,这样成倍地去度化众生,你还给人家忧虑什么?要了生脱死,脱离苦海,不要再轮回了,赶紧往生。还要给他说这些事吗?你还要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就是你还要借韦提希这么一个凡夫之口,请佛说西方净土之法吗,有必要吗?所以说从这点来看,你看,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太过高,太过高了,判断是错误的。

当然,我们这里特别,刚才也提到了,给大家说一下,就是净土法门,我们不是常提倡说九界同归吗?对吧。说这个上圣下凡,就是上到等觉菩萨,下到这个罪恶凡夫,五逆重罪的凡夫,不是说都可以往生吗?怎么这里就说等觉菩萨,登地的菩萨,就好像就是说就没必要往生了。不是说龙树菩萨也证到初地欢喜地,然后往生安乐国吗。

大家要知道,这个要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这里说明,登地的菩萨当然也要往生,他是为了什么呀?速速圆成佛果。就是到极乐世界这么镀个金,快速地,这样顿然地去成佛,一生成满。在那儿它有这个法,在娑婆世界没这个法。他为了这样,所以他往生安乐国。

可是大家要知道,他是往生安乐国,佛给龙树菩萨授记,我们现在是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是要求生安乐国,这不一样。求生是什么呢?你彻底没辙,求助人家。往生是什么呢?顺势而为。到了这个水准了,那我就这样吧。这个大家要搞清楚。

所以这里主要要说明的是什么呢?不是以这个大圣人往生净土而言了,而是说罪恶的凡夫求生,借弥陀的愿力,接引往生,我们三辈九品都是要借弥陀的愿力来接引,在这个上面而论的。因为平常我们也会提倡净土,不是说九界同归吗?那你这会儿怎么就判得好像大菩萨说往生,你就说没必要了,这个锦上没必要添花,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法。这是这一段。

我们再来看,这是说的上品的上生和中生,因为上生不是四五六地嘛,中生不是一二三地嘛。那么下面开始,是地前的菩萨,是怎么样呢?是上品下生者,十四页的第五行。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也就是说,前面这个上品上生中生呢,现在要上品下生的这个道理破。因为从世尊的圣言的经典中明确讲到,明确讲到什么呢?就是说,登地的菩萨名为不退,才入这个不退位,那么此前呢,都还是有退的。

但是这里讲到的未必然,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这是讲什么呢?是讲到的说从初发心,从初发心到地前,就是证欢喜地之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样地步的菩萨也名为不退。名为什么不退呢?身居生死,就是虽然他的报的这个色身还相续,还应现在这个道中,但是,已经不为生死所缚了,实际上咱们常说的示现。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变被动的、受牵制的,这种无奈的去投胎转世的生死,变为什么呀,已经随缘自在地在这个生死苦海中历练了。我们不是常给大家讲过,一个是犯了罪,被判了刑的,关在牢里面。一个是发心到牢里面去看一下,看谁有什么问题,谁有什么难处,去帮帮他们的忙。虽然在牢中,但是你是坐牢的,人家不是坐牢的。这个就叫做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

大家要知道这句话很重要。将来大家往生了以后,也要倒驾慈航,也要乘愿再来的,那尽量到时候就调制成这么一个状态。你体悟说,虽然在生死,又不为生死所染。虽然说起来好像说也能字面上理解,但是进一步作意,又不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态呢。大家想想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态?

好比我们现在,我们体悟一下,现前就跟做实验一样,有时候这种相似胜解很重要。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虽然是我,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是我,对不对?我自己。但是实际上相应在自己的认知中,进行中,可是真正的主导性的这种境界,它其实是无我的。就是我们念念,这会儿以为是我在生活,我在活着。

可是实际上,它本质上,它实际上无我,就是我也是无我,无我还是无我,你要往这儿会啊。这虽然我以我的身份这样活着,但是现在我心里有觉,佛名觉者嘛。有这个觉,就是念念就觉悟到说,我认为有我,实际上还是无我,本质上是无我。我认为无我,同样也是无我。就念念这样相应,我也是无我,无我还是无我。这样就叫不为所染。

这个光说也确实不行,你们得练过,得练过,至少有相似的。你看我给打个比方。像我们那会儿亲近佛源老和尚,老和尚身体不好,老了嘛,侍者也每天去侍奉他。侍奉他,有一天他说,今天病痛很疼,说,哎呀,疼死啦!疼死啦!身上浑身疼,躺在床上。那么侍者说,那给你止一下疼,止一下痛。他就骂了,说:它疼它的,我过我的,关我什么事。

你看,这个话听起来给我们开示呢,但是我们心入不到那个道,你就不了解,说这明明是自己的色身在疼,怎么叫它疼它的,我过我的呢?如果我们一定要对照这个法,它疼它的,就是叫做什么呀,身居生死,前面我们讲到依然五味杂陈,对吧。我过我的,我只管这个清汤寡水这一味,就叫做不为生死所染。大家体悟啊,这个只能够用神去会。从这个凡情来看,有生死轮回正在进行,从圣智来观的话,那就生死轮回的生灭,当体就是不生灭,就是这样子的。这就叫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看你以什么见。

前几天跟师父们打禅七,我还说过有个公案。什么公案?就比如说冬天下雪了,有这个白鹤在雪地里飞舞。那么,我们到底是见白,还是见这个雪和白鹤,是不是。这个雪下的也是白茫茫的一片,白鹤在雪地里飞舞也是一个白色的鸟。那么这个雪和白鹤都是,我们如果锁定它是雪,它是白鹤,这就叫生死。

如果我们一目了然看到,不管雪也罢,白鹤也罢,全是白,这就叫一念相应。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能够把雪和白鹤抛开,见白能见到吗?没有了雪和白鹤,你能不能看到白?没有。所以,你必须在雪和白鹤都在的时候,你才能见白。雪和白鹤在,就叫身居生死,还要从它的这个载体上来见。

那么,不为生死所染就是,虽然雪和白鹤在,你见的只是白,就叫不为生死所染。能听明白吗?能不能听明白?所以这就是我们,你看有时候讲到说,终日吃饭没有吃过一粒米,这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提婆达多堕到地狱里面说,我爽得简直跟在禅天一样。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人家这也是叫做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只不过是比较有局限性而已了。

那这就叫,打了个,你看这里打一个非常妙的比喻,叫做如鹅鸭在水,鹅和鸭子游在水里面,你们有养过的就知道,它毛就湿不了嘛。就像我们手上抹了那油一样,你去水里一泡,它哗的就没了,沾不到你的手。那么我们是个生死凡夫,那嘭地跳在水里,浑身都湿透了,淹死了。

所以这个就是,你看他特别还介绍,善导大师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如大品经说,就是《大品般若经》里边讲到什么,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这才是真的是亲知亲见的,这样的人,才能够给我们讲出来这样的法,而且这么笃定,他知道一定是这样的。

你看,很多经论里边呀,作的这个比喻呀,非常妙,他用鹅和鸭游水这个来比喻这个,那就说明就是,这是《大智度论》里面的一个比喻。就是很多佛,三藏里面的比喻呀,他是极为关注现实细节的,所以他的比喻恰到好处,大家要注意到这个。他认为说,能有到这样的地步,是由佛菩萨两种善知识来守护他,所以他才能到不退。因为实际上真正的不退你登地以后嘛,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前边还会退。之所以他这里说不退,为什么,有守护功德,这才是守护的根本利益,佛菩萨守护。

其实我们现在跟大家讲呀,我们能学佛,都全凭佛菩萨守护,你能够皈依,你能生起一念跟三宝相应,你能念念相续,觉得我惭愧我应该勇猛精进,你能想得到说,我这辈子如果还继续生死下去,还要轮回,这什么时候到个头,所有的这些念头都是诸佛菩萨在加被。否则我们末法时期的罪恶生死凡夫,根本没有能力在这种烦恼业海中,让这种善念冒出来,因为淹没得太久太深了。到此时此刻我们还在流浪生死就足以证明,他淹没得出不来。能够出来,就是佛菩萨善知识守护的。所以这就是守护的根本利益。

第一个,就是我们了解一下,稍微我们细说一下。就是守护善法,守护我们的善法,所谓的摄取不舍,就是时时刻刻念念地相护佑,让我们入道,让我们成熟,让我们得道,让我们解脱。就真的像到了那种重症那种监护室一样,你说末法时代哪个不是重症吗。

有时候我们相对的好像要把这个指标,有好一点的,有坏一点的,但是说实话,一边倒,全部算重症患者。全凭守护,我们能够念佛得度生死,也全凭诸佛菩萨守护、不舍,慈悲不舍的功德,摄取不舍,这就是一种守护善法。

再比如说,守护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让我们,你看为什么说,念佛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对不对。《地藏经》里面都讲,都讲到什么地步了说,种少善根,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都说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就佛就给这么嘱托。那大家知道,我们在称名呀,乃至持咒,持往生咒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常住其顶。诸佛常住其顶来加被,甚至授记。

再一个,守护因缘。守护因缘,说只要你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就是有这样的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就是让把你这个因缘给你保护住,生怕你流浪进去,出不来,说拔出根本业缘,遣悟宿世之事,都是十分巧妙地借你的因缘,让你来重报轻受,让你来猛然醒悟,等等诸如此类的,都是守护的功德。守护因缘。

还有一个叫做什么呀,守护守护,大家能听得懂,什么叫做守护守护吗?佛菩萨来守护着你,让你也心念中生起来这种临摹他们的守护众生的功德,这叫做守护。就是我们发大乘心呀,所谓的这一点点,我要度化众生,我要让他们入道,不能再让他们这样下去了,所有的这种心念不是我们自发的,也是佛菩萨给守护让它不断的。因为我们入到大乘位呀,就我们的这点本事,自己还这个死样子,你还去发心度化众生,发菩提心,一巴掌就给你拍得火冒三丈,没了。所以说,你在这样的情况,一直能够入到这种凡夫的菩提心依然能够不退,念念不忘,这就叫守护我们的守护。

所以你看,在《地藏经》里面讲到的,就是说,说你应该当怎么怎么样,说我也会让坚牢地神,或者让帝释天,令卫护汝。就是说,整个都让你形成一个因缘网,让你走不出佛的这种智慧愿行功德觉海,就这样守护。

当然,这里所说的,由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就是指的守护不退,这是这里的正解,大家也不要走远了,就是为了让他不退,不退则进嘛。所以说,十方诸佛的不思议智,十方诸大菩萨的各有千秋的这种手段,我们常说:主伴互为,守护行者。当然这种也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也有合作的、临门一脚的,到处都是,没办法,就是十面埋伏,无处不在。这就叫守护。

大家不要忘了净土法门就是最典型的守护。为什么?阿弥陀佛在门口接引,派观音菩萨来这儿到处去点化,就这样。你跟阿弥陀佛有缘了,直接就接引往生。你还需要搭个手的,观音菩萨先给你扶一把。为什么,因为他来济生,然后阿弥陀佛来接引以度死,度生死。实在不行了还得借普陀山这块地盘,叫做应化道场。实在不行了,每个庙里边还有流通经书,让你能够读诵法宝。今天讲经也是如此。这大家要知道,我们此时此刻,都属于守护的功德。

而且是属于什么呢,大家来看,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他的这个不退位全凭什么呢,三业加持,外加。那就想想,我们总觉得说,哎呀,我们的身口意那不是由着自己的吗。你的心细了,你遇到善知识,你最能体悟什么叫做三业外加。我跟大家讲,就是让你在这个善法,在这个修行法上,不退。

看我有一次,就是跟着善知识一块儿去散步。散步的时候,因为天天讲法嘛,有时候也一念起来了说,哎呀,说这个中道实相,到底说中道实相是怎么去相应这个法,怎么去相应这个毕竟空呢?诶,旁边来了一句,说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因为当时呢,正好有人在作务,在加水还是干什么,那我们一堆人往过走嘛,我正在思惟这个法义,中道实相的时候,这个善知识就借当时这个情景,在给你注水,就是要掺得兑得刚刚好嘛。就像我们喝热水的时候掺点儿冷水,不烫一样,兑得刚刚好,那就叫什么:多也不行,少也不行。

你看,我们前天,白华庵种地,大和尚过来种地来了,带了一堆人过来种地,跟着他的侍者。那种地的时候,抱了一堆这个,不是要弄点肥料嘛,那旁边烂的那种树干树枝子呢,往这个土下面埋,我在这旁边看着。我就全情地投入啊,觉得说,那今天和尚来种地了,这个庙,我们先把卫生搞好一下,或者怎么怎么样。

结果呢,正好他的侍者抱了一堆烂草往那儿扔,他来了一句说什么,你放下,你的任务就是放下就行了,走开。实际上呢,是当时这一堆肥料扔在那儿,他不是还想往前推一下嘛,结果用不着他手推了,因为和尚拿着铁锹直接就把它埋进去了嘛,就是说你放下就行了,走开。

诶,这个话被我听见了,这就叫三业外加。当时他们用的那个情景呢,身口意,让加持你,入这个究竟道、修行道。这样的情景太多太多了,你要是心细的话,你就觉得说,原来真的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变化所作,不是光在耳根门头。那这就叫三业加持。当然,这是属于他三业。

我们还有自三业,你自己的三业加被的话,那它就是说真的会运用手段,诸佛菩萨啊,让你这个身口意常清净,让你有恶念生起来让你断,让你的恶法不成就,让你的障道因缘给你遣除,有善法起来的让你不断地生,这都是自三业。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他的不退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的。

再看,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你看这里,那这里我们刚才不是也讲这个内容,这里有个疑惑,就是说三贤的菩萨道行,还没有登地呀,证量并不是很高,怎么就可以说,刚才讲了登地的菩萨才可以到他方国土示现作佛,那怎么可以在,他怎么可以其他国土中去示现八相成道呢?

跟大家说,前面的这个三业外加就体现出来功德了。为什么?因为愿力,所以在菩提心文里面讲到什么,还没有修道,先什么,发愿居先。要发愿力。由发愿力,你看这样的菩萨,他这个破了我执,这个方便的智慧现前的时候,由于有愿力,那么他对一切境界就对这个所有的众生呢,就会生起悲心。他有这个悲心这个缘法,他生起这种一念悲心的这种缘法,诸佛菩萨就会加被他,让他去示现八相成道,就能成就。所以你看地藏菩萨在经里边讲到说,哎呀,蒙佛加被,我于过去世佛接引我,使我获不可思议神力,如果没有佛加持我,我就不能作如是变化。

《华严经》里面就明确地讲过说,三贤位的菩萨,还没有登地的菩萨,为什么能在这个有漏身中去八相作佛呢?就是因为,第一个,他的信心成就,信心成就了以后,那么能见少分的法身,就因为有这么一点法身,就是他的资本嘛,不是说法身,什么这个十方法界现前,就能够随着他的愿力去现八种阶段利益众生。就比如说,从兜率天生下来,就像释迦牟尼佛入胎,胎里住着,然后出生,最后演一场戏,出家成道,开始转法轮,最后入涅槃。这一系列,在佛的视野中,在这些菩萨的视野中,一念间由佛菩萨,更圆满的佛菩萨加被他,就成就了,就因为他过去发过悲心,有过愿力。

那么纵然说,虽然说,佛菩萨,佛这么助他成就这个法,可是人家光凭自己的功德来讲,这样的水准的话,已经圆满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经福慧双修圆满了呀。在这一大阿僧祇劫这种积功累德中,这样的殊胜的德行,他还害怕啥呢,还需要韦提希,借韦提希的这个因缘,你看,又说乃藉韦提请求生也,还要去求生吗?

就总而言之,前面所有我们讲这些大圣者呢,就是人家已经就是入到这个富翁级别,大富了呀。虽然不是像佛这样的大富长者,已经入了大富了,他到处走走都穷不了了,他已当然他也可以入极乐世界这个富人俱乐部,他想入就入,很容易。那么跟我们不一样,现在我们只是大富长者子,而且是穷子,知道吧。所以我们现在就还入不了大富长者之家,还不敢相信自己是大富长者之子,这两码事。所以说白了,就是说,善导大师告我们说,根本就没必要给他们说三辈九品,到他们这个水平,也没必要依此而得度了,没必要依此而得度。这是指的上辈者。

所以他说,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这段,从道理上已经反驳了诸法师对于上品上生、中生和下生,什么样的人可以生,什么样的人生不了的一个误判。

我们大家听了以后,你不是说听了光知识了了,你至少要有一种功德,今天晚上听法,就是说,我肯定能往生。因为照这里边讲的话,那圣人人家已经不需要了,就是为我们设定,量身叫做定做,量身定做。所以说这些法师们的,怎么讲呢,就是说这些判断呀,确实是有违佛意的。有违佛意呢,不是说完全把佛的佛意给就是彻底给破坏了,堵上了,而是它本来是很大的一个渡口,他现在把一大部分给废掉了,只留了这么一小口,而且还要特别有钱的人才能进,没钱的人就算了。所以从这里来讲,就不算做把弥陀的愿力叫做和盘托出、彻底圆彰,有保留不尽情,有保留不尽情。所以善导大师在此才进行了一个反驳。

那这是我们今天晚上大家要听到的道理,要了然于心。这样的见解如果种在我们心地识心中,它有这样的功德,因为一个,是我们现前受用。二一个,我们参与了这个缘起。第三个,在我们将来,尽未来际,不管你是法主,或者是你是护法,那么在你的法缘中,这个法已经具足了。一直要说到究竟圆满的话,就是说当我们成佛以后,我们的国土中,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格局局限,因为我们的缘起已经明朗了,只要你对这个法生起信心,在你心地中接纳它,了然,就可以了。

好,今天到这里,讲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般罗蜜 。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第十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我们今天是吉日,初一。上一讲,外出参访有一点耽搁,所以今天我们时隔一个月后,再来学习《观经四贴疏》。今天是第十课。我们现在讲的内容是还在玄义分。实际上,此前讲过说,玄义分是《观经四贴疏》的灵魂。关于它之所以能称之为楷定疏,特别是我们修净土求往生这个法,就是一定要知道信心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个事实是摆在这里的,一直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信心又非常的微妙,它跟我们净土的教义,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就的。这个大家要厘清啊。什么叫做相互成就呢,就是说你听了这个法义以后,觉得说,原来发现这样也可以往生,那么就不由自主地会对照说,我居然也能往生,这是最可贵的一点。然后,我发现我居然能往生,我不由自主地就信了,正好说我就会信,但是信了就真的能往生,它就是需要的这个信,这就叫相互成就。听法。

那么什么叫做相互制约呢?你一直以为,只有那样才能往生,那下意识地拍拍胸脯子说,我根本没有希望,这个修行,超凡入圣的话,从次第来讲太难了,我根本就没有份,往生无份,索性就算了,也不关注了,也不信了。那么正好不信了,就真的不能往生,没有信愿行。所以大家要吃透这一点,这也是,其实是一个诀窍。相互成就,相互制约。荣,就俱荣,如果说损,就都损。它就是这样的微妙。

所以善导大师作这个楷定疏,他干系到我们众生,我们常说得生与否的法身慧命。跟大家讲,我们去分享弘扬修学净土,最致命的,最容易犯的,就是说不能往生,你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不能往生,然后你就按照自己的判断认为不能往生,这叫谤法。大家想,当我们还不断地说,说到什么地步到什么地步,才能够往生的时候呀,你发现了没有,因为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佛已经说了说,到这种水平就能够往生,那么我们说要到某某水平才能往生的时候,你不断地这样说,为什么就叫谤法呢,因为你导致了大家认为说没有用。

本来它是无上殊胜的作用,现在有可能有时候被我们认为,自已认为,演绎,跟别人讲的时候,说发挥不了作用。实际上这就是谤法,谤净土是最要命的,谤净土就是阻碍一个凡夫直接成佛。所以我们以前也说过,说实际上诽谤净土,就把五逆重罪全给套进去了,不知不觉之中。

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就讲过说,上品上中下生的人,这些,法师们都给判了说,至少要地前的三贤,乃至登地到七地的菩萨,才能够把往生据为己有。也就是说,一般的这种凡夫,乃至二乘,罗汉,在上品上生来讲,完全没缘,你看这个法判的。

那今天,我们开始要讲到中辈人,因为善导大师在讲和会经论相违,先讲了法师们怎么介绍九品,什么人能够往生。那么,第二个版块,就是善导大师用道理,用佛法的常规理来破,跟他们辨析。

今天我们的内容,辨析到什么呢,你看次责中辈三人者,就是第十四页的最后一段。其次我们来讲,诸法师们判断说中品上中下生,是什么人能够生。我们前面学过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就是说,这个中辈,中辈三品人,上品是三果,三涂永绝,然此等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就是这三果圣人。

大家有了解到一点点教理的话,知道这三果,实际上常说的是四果,我们常讲到,像《金刚经》里边也不断地说,有这个概念。诸位居士同修应该有的听,有的没听过。

比如说预流,这叫初果。预流是什么意思,就是预入圣流了,逆了生死流,已经开始入到圣位了,就叫预流。这是从凡夫到圣人,最开始的第一个,进门的一个所得吧,一个位次,叫预流。预流,到了预流,意味着什么呢,他就再经过七次生死轮回就了了,叫预流。

其次,二果叫做一来。一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最多最多到咱们欲界的人间,再来轮回一次,而且有可能是在天上,不一定来人间,这叫做一来,再来一次往来。

三果是什么呢,叫做不还。这个不还,并不是说不到三界内生死轮回了,而是说他已经断尽了欲界的烦恼,所以就不再咱们欲界来了。也就是说吃东西,行淫欲,这两大生命属性,他已经没有了。所以他就直接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三界内轮回中,他的级别就比较高了。在那儿就叫不还,受生只到那儿,不再来咱们欲界了。

所以这里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就是中品上生,就是这些人能够生。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来赞叹他们还要来轮回中,还要受生。因为按照正常的次序的话,超凡入圣的次序,他们还有这个烦恼的残余,这是他们烦恼的残余。但是我们现在说的是什么呢,人家已经能够彻底出轮回,离三界火宅,打了保票。最次最次的预流,也什么呀,也进入到倒计时了,也就是说,指日可待,心中有数,这样的人。

那我们想想,这样的人,你看,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果。从预入圣流开始,就是最多七次,也不是说因为他们造的业在招感的,而是就剩下这么多。

有一个比喻特别好,就是为什么预入圣流再经七番生死,他们把这个次位比叫七步蛇。就像我们被这个七步蛇咬了一下,那么这个毒的这个力量,蛇毒的力量,只能支撑着我们再,最多再走七步,就必死无疑,不多不少。预流圣人也是这样,人家最多再轮回七回,一定是证阿罗汉果,了生脱死,这是没得说的。

那我们,这里都知道,前边讲过说,见思的烦恼呀,见烦恼,见惑是下堕三途的诱因,有见惑的时候,你还堕三途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么思惑,是你生到人天的这个业因。所以就此来讲,三果圣人,实际上已经超凡入圣,入到位不退了,入到位不退了。那位不退,他就没有造业的烦恼,就不会再感来果了,必定不招来报。

那么你看这里,佛就说了,如佛说言:此四果人,这就加上阿罗汉,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

你看,说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圣人地位了,已经跟佛同坐解脱床。大家要知道,佛陀,他有两个身。一个叫做解脱身,离开烦恼,离开见思烦恼。所以这里所说的这个四果,即是罗汉声闻乘,他跟佛一样,已经得了解脱身了。在这个层面来讲,说与我同坐解脱床,跟佛平起平坐。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平起平坐,就是法性身,佛的法性身。

解脱身,说白一点,就是他把视野锁定自己,锁定自己的格局,慢慢地就观照自己,观照自己,把所有的这种执念呀,我执呀,放下了以后,他就入这个解脱位。真正入法性位的话,中道实相呀,万法皆是这个佛性的显现,皆是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那么到这个层面的时候,罗汉还是够不着的。所以这里只是说,与我同坐解脱床,但是能够坐解脱床已经了不得了呀,就不再投胎轮回了。

所以说,就这点来讲,善导大师说,既然已经有斯功力,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有什么后顾之忧,还有什么担心的,要靠韦提希这样的一个凡夫,具足烦恼的这样一个凡夫人,凡夫女子,替他们来向佛问一条生路,问一条出路,没必要。大家记住,这是善导大师在用圣言量,经典里面的道理,跟前面的法师在辩解说,你怎么能说中辈三品,这样的中辈的人,怎么是只有四果的人才能生,三果圣人才能生。

我们要了解一下,你比如说,讲到初果圣人,此前也说过。初果圣人,见思惑,他这个见惑已经断尽了,就剩下思惑修惑。他绝不会起什么,邪的贪嗔痴,此时我们还要差别一下,就邪的贪嗔痴是什么呀,就是拽着我们造这个很恶业,能够堕到恶趣里边,这叫邪三毒。

他但有什么呀,还有正三毒。就是正三毒,就是说本能的那些贪嗔痴,在他的这个道力可控之下,好像它还在发挥,但是就剩这七次了,这是初果圣人。初果圣人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说,虽然也会剩下这七辈子的欲望还在,但是比如说他绝不会再去犯邪淫,初果圣人。如果,比如说他这辈子,七次生到咱们人间来了,他没有出家,在家相。在家相,他们成家结婚了,那么他合法的夫妻之外,他绝不会犯邪淫,这个戒叫做道共戒,就是他证的这个圣人之道已经足够,就是他不要刻意地去守持戒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做到这种地步。

你比如说初果圣人,他没有嗔恨心。他这个嗔恨心,微弱到什么呢。他,在这个杀业,比如说杀业,他耕地的话,假如果他这辈子是个农夫,他去耕地的时候,他绝杀不了虫子,他拿个犁耕地,虫子自然而然就离开他几寸,根本就近不了身,他不会造这个杀业。这都是自然而然,任运自如的,不是说他刻意的,卯足了劲,我绝不能干,这是他已经证到了这个圣道的这种力量,辐射力,那么就支撑着他自然而然就这样。

所以大家想想,初果预流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一来不还乃至阿罗汉,还用得着靠韦提希赶紧说给,这个救急的净土法门来,主要的主流的锁定他们吗,不是正解。就像说,在苦海里边游游游,人家这些三果圣人,已经游到浅水区了。就是说,我继续游也可以,但是我可以直接站起来,我直接走着就上岸了。不在苦海里边,自己没有力量,任苦海来,任它这个苦海里边的波浪来激荡。所以说,既有这样的力量,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们作为一个人之常情的比喻,大家看,这个极能说明问题,怎么说呢,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这里就是说,佛的这种慈悲心,在平等性中,他是有差别相的。为什么,他一定会救苦救苦,是以苦为根本。

那么你已经了生脱死了,甚至上了菩提道的这些行者,他修行跟游山玩水一样,那你还在这儿,你还要,专门还要给人家多此一举地去设这个九品往生的这个法门吗?对不对。他一定是去偏救苦的,乃至更苦的,甚至是极苦的,先让他们赶紧上岸。

就像游泳一样,那他还会啪叽几下,虽然不是专业的游泳选手,但是他狗刨两下还会,半时半会儿淹不死,那么何况这些专业游泳的,那就更不要管他了。赶紧要救什么呢,完全不会游泳的,掉在水里边,两只胳膊伸都伸不出来,已经渐渐地要淹死了,最危难之际的。这个时候,才能叫是以劝归净土。这是切实之喻,这个比喻是很到位的。

所以他认为说,我们看,其实前边法师们判的呀,确实是有违佛意,有违佛意。没有把两土世尊的这个大悲彻心,能够全盘不保留地,尽情地能够认识到位,没有。虽然也是在弘扬,但是缺了一大块。

所以讲到此处,我们要知道,这里就是说,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净土法门,特别是《观无量寿经》,这本经书,它可以说就是为凡夫说的,正对的就是我们,不关圣人的事。也就是说为了让我们凡夫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土,才以这个角度,所施设的法门和行门,法门和行门。

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法师们,前面的解这部经的法师们,大多都给判错了。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其实这些典故,在经典里面是常用的比喻。

所以讲到呢,有时候,我们现在来讲到说,听法听法呀,法是不得不听的,法是不得不听的,不论在僧在俗,不敢吹这个牛。末法时期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爱听法,有时候好像白衣又比出家人还更好闻一些,不知道什么因缘,就缘成这样了。实际上,也有古德就讲过说。你看现在我们有一些,在大学里边,他有的就是能够把这个三藏经典研究个透,这些大学者们。但是为什么有的他还未必能够生起对佛法的信心,这其实里边就有因果的,就讲到宿世也是完全不听法义,但是可能一味地在这个干知见上用功,就产生这样的效果。

那么在佛法里面,像我们听得多了,就是这些譬喻,你就知道它的典故在哪儿,马上下意识地这种储备中就调出来说,这个比喻用在此处在说怎么样的一个次第。你比如说这讲到说,溺水之人,实际上,在经典里面也是有讲究的。他就作一个比喻是说,说恒河边上有七种人,有七种凡圣的差别。这七种人,有的是为了洗澡,去过印度的就知道,恒河,每天这个印度人,特别是依婆罗门教的都要去洗。有一种外道,说到在恒河里面一天洗三次,就能解脱。有的呢,是为了这个贼寇,好像躲什么呀,或者有的是为了采花,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缘,则入于河中。

但是入于河中,怎么样呢?你比如说第一种人,他说到什么呀,入水就沉,就是到河里面,马上就沉下去淹死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点点的善根力,所以他完全不会游。比喻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一阐提,完全没有善根,没有佛性,就是过去没有一点儿善根,今生也不会生一丝的信心,就叫不会游。所以你看为什么,下品三生里边就大部份都是这种人,就在临终的关头,看看他能不能有善知识,能够给他引出来一点儿善根,只要一点儿就行,这是第一种人,入水就沉。

还有一种人是什么呢,说虽没还出,出来还没。就是他掉到水里边了,虽然掉进去了,但是,他为什么呢,他的身体有力量,就比如说,我们掉起来了,一下子,赶紧站一下,站起来了,站起来了,又发现这个水很深,虽然你站起来了,猛地,可是不会游泳,又给淹进去了,这是第二种人。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造恶的人。造恶的人,虽然他过去可能善恶相掺,善恶相掺的话,所以他有时候会,过去有一些善根,可是今生又没有修,不去学这个游,所以虽然说,能够站起来一下,最终还是沉下去了。

那么还有第三种人,就是我们说的,已经修学佛法,已经开始想上道,但是还没有到圣人的这个层面,我们有时候把他叫做内凡。就是说,掉在水里,没进去了,淹进去了,突然间又出来了,出来了以后,他这个精进勇猛就再不往里边没了。为什么,因为他身体有业,有烦恼,会退,所以他掉在水里淹没了,但是他有这个佛法的力量,他能够得出,他游一会儿,慢慢就学会游了,出来就再不入水了,这就已经开始算内凡了。

像第四种人,就是说的这个四果圣人。四果圣人是怎么样呢,就好像掉在水里面,赶紧没进去,刚没了一下,人家就修出来了,出来以后再就不掉水里,而且还能东张西望地看看是怎么一回情形。就像我们说,他有了法门了,他修四谛法了,有法门,有诀窍了。所以这一类的人呢,就是从我们这里讲到的三果圣人、四果圣人以上。那就说明,比如说后面的第五种、第六种、第七种,就是有的这个,你比如说,他说菩萨是怎么样呢,就是刚掉在水里边,还没没,人家就离开水走了。为什么,因为他不住生死,离开水走了,他又不会纯粹出水,他觉得水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受苦的,掉进去要淹死的,那么他就在这个浅处看着,能捞一个算一个,尽量都捞上来。这就是菩萨,已经到了第六种人。

所以大家看,如果从这点来讲的话,就这么多的溺水之人,实际上急需偏救的是什么,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第三第四种开始,就是当然也在救,可是不是偏救了。那么净土法门,这个是在娑婆世界来讲,它就是偏救罪苦众生的啊,《观经》里面讲的。那么岸上之者,何用济为。所以说,用这个圣言量来作证的话,从中可见,法师们判错了,法师们判错了。

实际上确实如此。大家知道,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到,经典里面讲到,说佛念众生,就跟鱼,咱们舟山你们打鱼都知道,鱼,我有的时候去放生,那黄鱼,那卖鱼老板还说,这里面鱼籽多,鱼籽多,放生放得多,劝我多买点儿。那么实际上,佛念我们众生,也跟鱼母念鱼子一样。大家知道,鱼跟鱼子,它有一个什么天然的关联,有个共业相关呢,就是说如果鱼母不念鱼子,鱼子就会坏烂,就烂掉了,活不了。

所以这个鱼母,它一定会常念鱼子的。而且它要偏念马上就烂的这些。佛念众生也是这样的。就比如说阿弥陀佛念我们,摄取不舍,四十八愿就是这样,一直是这样,成佛以来就这样,此时此刻还是这样,尽未来际依然这样。佛如果不念我们的话,我们的善根早就坏烂了,大家知道吗。就凭我们造了无始劫来的那么多业,你跟我们好不容易积的这点善根来相攻相拼,你说能拼得过吗?没有佛力早就坏烂了。

你看经典里面讲的,给大家念来分享一下。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聋。就是人之常情,我们世间的人,你说夫妻两个生下来一小孩,那么,我们说生下来就是健康茁壮成长的,倒也罢了。兄弟姐妹里面,比如说有一个眼睛看不见,或者从小说不了话,耳朵是聋子,你说是不是父母,他的慈悲心殷重得会更加的多心疼关爱他们一些嘛,甚至觉得一辈子,说愧疚他们一样。这佛的心力也是这样的。

你看,慈悲心殷重,不舍而养活。子不见父母,父母常见子。就是比如说,这个小孩眼睛看不见,天生下来就是瞎的。他从来都见不着他的爸爸妈妈,但是他的爸爸妈妈,他是一家子,天天都看着他。

实际上,诸佛观众生,犹如罗睺罗。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的亲生儿子,这一辈子是罗睺罗,我们因为凡夫了,肯定说,这是他亲儿子,虽然跟着他出家了,也不一样吧。实际上,佛见罗睺罗跟见一切众生,正等无异。但是众生虽不见,实在诸佛前。就是我们虽然现在看不见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特别是我们偏有因缘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虽然看不见,那我现在也看不见。

实在诸佛前,真实不虚的就在他跟前,大家知道。所以大家明白了没,这个念佛法门,为什么说下手易,成功高,为什么?它的决定因素在,佛念我们,在我们念佛之前就一直在那儿准备着,铺垫着,全天侯着。大家知道吧。佛念众生,在众生念佛之前,常念众生,所以众生回心一念,就能感应道交。

所以大家想想,什么叫做莫向外求呢?我们思惟作意一下这个法,就佛念我们,已经一直在念,前前后后一直念,不间断地念。那我们现在一回心感念,才能感应道交,这就叫莫向外求,不向外求法啊。多少人还把念佛认为是心向外求,你说这种知见。而且很多人持这种知见。为什么,他觉得自心是佛,你还偏要念,多一个阿弥陀佛。不明了心,非常冤枉。好,这是我们讲到的说,中辈上品中品。

下面的内容,就是等于说是,你看第三,到了第十五页了,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这是第一个问题九品往生章的,谁往生,怎么往生里边的第三个版块。先说了法师们的意见是怎样的,然后用通常的道理来跟他辨析。

第三个就是重举九品,返对破者,是什么呢,这就是具体开始从经典里面摘出来,进行辩论。就是佛已经如此之说了,你竟然这么去给他讲解,为什么跟经文不吻合呢,不随顺经文呢?你在讲经,但是你讲的跟佛说的经不一样。这里讲到的说重举,就是说重新列举这些法师们判九品往生条件的文义,就叫重举九品。这里返对破者,是什么呢,就是说,把你们解释经典的这个,然后返过来,把你们对于经典的解释,返过来,你们调个头,再来看看你们解释的经,跟你们解释经典的这个解释一样吗?你们解释经典,居然跟解释的经,说的不一样。

所以大家来看,这里就开始说,用经文中的道理。如果说这么多的法师所判的是事实,那为什么反而跟经文中有矛盾有冲突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

这是在《观经》里边所说,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品上生。我这里跟大家看一下,在经典里面的原文是怎么样。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首先他说,从发心上而言。这还是这里善导大师,把发心这段,如果从发心上而言的话,就更差得远了。

你看,他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就是你发心上只要有至诚心,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二者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你的信根扎稳了,落停了。轻易任何境界,凡说圣说,都动不了你的这个根了,深信不疑。三者回向发愿心,就是我决定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而且是上品上生。大家看。这还是从发心上而言就能生。

那么后面是从行为上而言,才讲到说,你看,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但能持戒修慈。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是什么意思?你看善导大师解释理解的很到位,他是说,如果你能持戒修慈心就好,纵然你连这个也做不到,不能够持戒修慈,怎么呢,但能读诵大乘,就是你读诵大乘经典,你有这个行为。

乃至你读诵大乘经典也没办法,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他,怎么讲呢,他读不了经呀,不喜欢读,那怎么办呢。你看,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好了,这两样你也做不到,还有一个什么呢,唯能,哪怕你只会,只晓得念佛法僧,就是这里讲到的六念。修行六念。但是大家要知道,所有的这三种里边,都有一个最后落脚点,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

那么具此功德,还要告诉大家,还不是说你一辈子,说你一辈子不知道要积攒了多少这样的行。是一日乃至七日,并非尽形寿。就是一天这么修,或者七天这么修,哪怕修够一日乃至七日,都能够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你看这里讲到的,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这要相续不断,日日如此,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结果非常好,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大家想想,如弹指顷,真的就跟我们梦里面梦到的那种,噌地一下。我们梦里好多时候不是场景转化,或者说剧情发展都是噌噌的,不像咱们这儿缓缓的,慢慢的,思惟一下,讨论一下,怎么办怎么办这样来的,梦里边不都是这样的。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这是经典里面说的话。你现在怎么敢判的说,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

你看善导大师说了,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大家看到了吗,这里虽然用了几个词,一个是大乘,极善,上品,可是最后落脚点是凡夫。也就是说,我们也能做得到这些法。

当然他这里讲到的说,大乘极善,极善的善法,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你只要有这个心念,就是无上的善根,极品的善根。由于这样,虽然修的时间短,但是他的行,行持的这个业,精进勇猛。可是问题是再怎么精进勇猛,你肯定不是登地乃至这是要四地的菩萨呀。那我们想想,人家四地的菩萨,还差这么一点点一日至七日之善吗?

大家知道四地的菩萨,《金刚经》里面讲到说,一切贤圣以无为法有差别。四地菩萨是什么概念,四地菩萨叫做焰慧地。焰慧地就是什么,人家的这种智慧火焰已经非常炽盛了,他依照自己的能力,就能够把自己的,怎么说呢,把自己的这个悲心,智慧,愿力,全部导向在甚深的禅定中。也就是说,不要咱们这儿卯足了劲,刻意地,想法设法生怕退,结果还容易退,就在这种纠结中,才发那一点儿智慧,还是起一点儿悲心,乃至发点愿。

焰慧地的菩萨就是说,人家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为什么,他没有身见。也就是说,蕴界处,这里讲到的,比如说,我们常说的五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到这个水准。色受想行识,束不住他,彻底已经出离了,到四地的菩萨。我们现在看看,不要说其他,就光说色法,你能出离吗。你说给说一句说,我们看见的都是假的,做梦一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你意识中又锁定了说,我看见的这个就是假的。

你看我不断地讲说,要告诉大家,连我看见这个假的。可是受想行识,取种种相,作种种想,你出不来呀。你这个心念刹那刹那流动,你管不住呀。所以你说四地菩萨,到这个时候,就这样的概念,你说四地菩萨还要藉韦提希的口去往生吗?

你看,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五地的菩萨,跟大家讲,五地的菩萨,到了什么地步了。五地的菩萨,就是人家的福力、智力、定力、愿力能够相融并进。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他的,你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哎呀,一念冒出来了,觉得我的这个智慧,好像比别人强一点,悟性高一点,这种一念我觉就起来了。或者说你觉得今天打坐打了坐了,双盘起来,比别人长了多少时间,乃至你发愿的时候觉得愿力广大,别人卯不到这个心劲上,甚至你的福报觉得很大。

可是我们有时候,在这个上显现,那个上就不行。那个上面出色,这个上就特别短板。到了五地的菩萨的时候呢,他能够让心性行持,就是同步让它互相相融。就什么概念呢,所有的这个力量他就让他的福德一直持续,福报一直相持,他的智慧不会退的,不会起伏,一会儿迷一会儿悟,一直在常,恒常的。他的定力相续,他的愿力不退。所有的这些力量就在他的一心中,心性中,他能够甚深地让它相续。

所以第五地叫极难胜地。极难胜地是什么呢,他真正能够把佛知见和世间知见能够摆平了。现在我们来讲,佛法是佛法,世间法是世间法,你现在我们吹不得牛说,好像说不离世间法,不坏佛法,没有这个能力呀。只有到五地菩萨的时候,才能入这个法。六地的菩萨,三解脱门就现前了,空解脱门、无相、无作解脱门就现前了。到第七地,远行地。我们就说第七地,什么概念,能够入无量的众生法界,能够入无量的世界网,能够入无量的清净佛国净土,随意。这是七地的本事。

你想想到这种本事了,还要藉韦提希说,哎呀,好不容易到了临命终时了,赶紧接我一把。他还跑去接人呢,有可能他还跟着阿弥陀佛去辅佐西方三圣作清净海众去接人呢。就这地步,你看还用说,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所以善导大师这里讲的,你说,说四地到七地的才能得上品上生。

可是经文中讲的,根本就没有这种地步,甚至还差得很远。能够持戒修慈悲心就行了。不能了会读读经也可以。最后实在不会了,能够六念,能够念佛法僧,回向都可以。所以大家要知道啊,这里面主要大家不要忘了,重在回向发愿。因为净土法门,就是从事相上它就是一个感应法门。感应法门它实际上就是什么呀,唯有这个诚恳不分别的心,才能最容易达到效果。不是靠你自己到什么水平才够资格,就论你想不想、愿不愿意。你真的想真的愿意,这样就能感得前来接引。这是第一段里边,重返破这个上品。

那我们再来看,重举上品上生完了,是上品中生。上品中生来看。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

你看,你说这个真的,法师们解啊,不知道怎么解的这个经。像上品中生里边他就明确地讲到,你比如说你读经你读不了,读经读不了,就是什么,不必,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比如说你不识字,那怎么办。比如说你坐不住,比如说你一念你就犯困,都不行。那么这里就讲到的不必。善导大师解释得非常的妙。什么叫做不必呢?就是读也行不读也行。

读嘛固然好,没读了也行,就这样,这就叫故名不必。但是什么呢,但言善解,就是善解意趣,你得善解这个经意,一说了你就懂。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就是佛说的说,真如实相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呀,你不害怕,你认可他。你像我们记得那会儿听《金刚经》呀,很多人听了就害怕,念着念着念着,最后他说什么都是空的假的,那怎么办呀,我日子也没法过了。

但是有善根的人呢,他就一听这个就很欢喜。哦,他就觉得原来如此。所以从这上面来讲,本身就具足了善根的差别相,不可比的,有时候一念之差就是不可比。那你看这里讲到的,节节一下不如一下的,说能够读就行。不能够读了,懂得道理也行。最后说什么,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也行。

就是实在你善解意趣也解不了,那你总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你不诽谤佛法,也就是说不讨厌佛法吧,这么说,因为有的人他讨厌佛法。那么你还相信善恶报应。就是这种资历的人,你只要回向发愿往生西方,还是上品中生。你说这样的人所能够够得着的法门,怎么能够判给登地菩萨呢?怎么能给判给登地菩萨!

你想想这里讲到,他是说,初地到四地菩萨,初地菩萨是什么?初地一旦登地以后啊,才能我们常说的,才真正意义上,当然这是大乘法来讲,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四果圣人,那是不可比的。那么一旦登地以后,所有的修行功德都发生质变,一刹那间,就能到一百个,化身到一百个土里边。

大家想想,这种神通力,他能知道说,如果我度化众生有必要住世啊,说我就一直不死,能够相续什么呢,能够加持自己的寿命能上一百劫。现在我们只能活一百岁,大家想想。而且能够一刹那中,就能够入八百个禅定、八百个三昧,各种各样的。一刹那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就有这样的神通。就不要说二地和三地了。

三地的菩萨就是一个身就能化成很多个身,多个身就能变成一个身。一会儿隐,一会儿显,那我们大家念过《地藏经》,分身集会品里边不是吗?不知道多少菩萨共复一形,多少分身散影的地藏王菩萨是吧,共复一形。然后一会儿又说,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就是这个功德。那你想想,到这样的菩萨了,你这里还上品中生才给人家个机会,你说听起来也真的是好玩。

好,我们大家再往下看,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你看跟上面有一点差别是什么,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就是前面的是阿弥陀佛及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那么这里也是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但是他这个中生和前面的上生呢,接引的时候,比如说到了那儿,然后经一晚上,花才能开,这些差别相还是有的。上品中生的话,一晚上花才能开。

但问题是说,虽然这样,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我们刚才讲的,登地初地就已经这样不可思议了,那三地四地就更不要说了,还用韦提希夫人给创造往生的机会吗?

所以善导大师一直坚持,他在坚持一个什么观点,大家不要摇摆开这个脉络。就坚持是所有的这些法门,设的往生的可能性就是给凡夫,就看你是什么样的凡夫。他这里分得这么细,虽然我们学习起来好像说,哦,这个修的凡夫是能够够得着这样,能够持戒,能够不杀;那个能够读诵大乘经典;这个读不了也没关系,能够懂道理就行;这个道理也不懂,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也行。

实际上就是撒网,网开了,面面俱到。虽然好像有这个优劣差别,换个想法也是一种根性差别。为什么?因为有的人,你比如说有的人他就爱读经,有的人他就能持戒,对不对。有的人他就好念。那么有的人,他虽然不喜欢学习经教,但是只要你把大乘核心义理一讲,他就明白,也有这样的人。所有种种诸如此类,都在往生之列,都在往生之列。

大家要记住啊,他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个。那么差别相的话,你比如说上品上生的话,是佛跟无数的化佛。上品中生这里是说,佛跟一千个化佛,中生。上品下生的话,佛跟五百个化佛。这就是这里善导大师讲到的是什么呢?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迎候有异,就是接引的场景有点儿差别。

那好,我们再来看上品下生者,他们出错出在哪里。次对上下者,到了十六页了,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那说明什么呢?其他的法师判别的,种性是什么呢?就是开始发心要修行成佛,就这么个意思。种性发心到初地前的三贤位的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在里边。那么法师们判的就是只有这些菩萨才能往生,还是上品下生。

可是,善导大师说何故《观经》云,说为什么经典里面只讲了说,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你看这里讲的,真的是滴水不漏。前面讲到的说,不必受持大乘。善导大师说了不必,就是说你能读固然好,不读也行。这里讲到的亦信因果,讲到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就是什么,要跟前面的上品中生者一样深信因果,这个条件是必须的。所以叫做,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

又言不谤大乘,不讨厌佛法,有缘,能够走近。最后有一句什么呢?第三个条件是什么,但发无上道心,就是说唯一的有一个念想说,你想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你要不要这样干,你这辈子发现了你的生命应当如此的投影。所以说这里讲到,但发无上道心,就是前面上品里边,所有前面的那些功德都没有,行持都没干,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就想成佛,想解脱。

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你看,相信因果,不诽谤佛法,那这两个肯定是相贯连的嘛。如果你没有这两个,你怎么会发无上道心吗,对不对。所以落脚点就是,就这样,但发无上道心,回斯一行,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那你看,在这里来讲,就是说他都,说实在的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善根了,大家看,有可能还不如你们。为什么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善根呢?他第一个就是相信因果是真实的,那就说明他就是只不过不说佛教的不是,相信因果对的,有这回事。也想成就菩提,就到了这个地步,就到这个水平就够本了,就这样。一时授手,即得往生。

那么以斯文证,善导大师说,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就是只发了心呀,大家看到了吗?佛灭后只是发了大乘心的众生,行业不强就是说,基本上修行他都不行,没有好好修,修不了多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

致使去时迎候有异,只是往生的场面不如前面的一点,但是决定往生。可是你现在讲到的说,叫做种性以上到初地的这些菩萨来讲,你看,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就是他们的神通、道力、心力的这个力量,大势至的势。

十方净土随意往生,人家已经自由了嘛,想怎样怎样了,还要这韦提希被儿子要杀她,逼得赶紧请佛给说这么一个,只适合她这个陋劣根机,才能够正当时的、正当机的法门吗?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

所以从中可见,上品三生完全不是说只有这些圣人,人家圣人当然能够上品三生,没有问题了。问题是人家都根本看不上这个上品三生,知道吧。现在唯有我们的凡夫,凡夫够不着了,这会儿才说,哎呀,上品已经是好生了,好结果了。所以,总而言之说,都是具足善根的凡夫,完全没有说到你要什么证量,特别是你已经登到几地。换句话说,如果已经那样了,你还要净土法门要干什么?特别是这种九品的往生的意义何在呢?这是对于上品的一个叫做,这里叫做返对破者。

下面我们来看这一段,十六页的第二段刚才我们讲了。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只是在这个差别相上,直是业有强弱,就是他们修行的功德,有多有少,有深有浅,致使有斯差别耳。说白了,实际上就是说功德大小不一样,致使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他们这儿,一下子就不敢给他们发挥出来,他们承载不住。总归以往生为本分的话,就是说看他们能受得了多少,就给他们显现多少,先把他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再说,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致使有差别耳。

这是讲到的上辈三品,哪儿不对,大家要搞清楚,能听进去啊。一定要记住,我们自己受用的时候,你要观照自己和大众的这种有缘。我们讲这个法,就是说到这个时代了,这一生我们遇到净土法门了,既然遇到了,千万不要可惜了,没用到尽头,没把它用到位,害怕往生不了。我们所要做的,反而是力争上游而已了。往生与否的话,全部的都是在你的信愿、念佛和回向功德。实际上,回向愿生就具足了信愿行,这是根本法。

所以,大家要知道,有时候我们也想想,就此时此刻这个场景,你比如说我讲诸位听,咱们真的讲得相应了的话,其实这会儿就已经具足了往生的资格,已经就是极乐世界中的一员了,知道吗?因为这个法已经通了嘛,够得着了嘛。

说明我们现在此时此刻,也就是当来往生,实际上现在已经,就是已经赚到了,这个生活水准已经够得着了,大家要生这种自信。由此而产生的法喜,再滋养我们将来有可能生起来的一念,或者对自己的不自信,乃至对阿弥陀佛愿力的这种仰仗心不够,等等诸如此类的。不要白白听这个法,不要白白听这个法。这是指的上品。

下面我们再来看十六页的第三段。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你看,中品上生是小乘的三果。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实际上五逆已经就是过患中的大过患了。那当然这里边可能还,比如说诽谤正法,乃至一些,无众过患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现前的过患,尽量地能够改、能够舍、能够修,越少越好嘛。所以叫无众过患。每一句话都是针对我们每个人,每种根性都是起作用的。大家不要说,好像我刚才听了半天法师讲的,那些我已经够得着了,这个我就不必再在乎了,这些可能我已经超过了,随时随地。

你看这里说,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很有意思,我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跟比丘圣众来?那很可能是这些众生,比如说诸位,可能有的就说,哎呀,这辈子我也没有因缘出家。有的人还说,能的话让我儿子出家就好了。我们以前见过。那这种,其实这个想法,就是这辈子他想出家,想出又出不了。

我现在就发现一种状态,这段时间我们庙里面也来了好多信誓旦旦的义工,男众。我仔细观察就在这个关头,真的是说:入山嘛,六根不净,入世嘛,狼心不足。为什么呢?到红尘里面他又有点信仰,他跟人家打拼,现在那勾心斗角,五欲红尘,你过日子想过好,你不害几个人,你能过好吗?他的日子过不好,过不好,又有点儿小懒惰。

说好吧,到佛门里边。到佛门里边他这个日子也过不好。其他的不说了,每天早上跟着四点起床他就受不了。头几天来了比我们去得都早,比师父们去得都早,过几天就一把麸子不见面。信誓旦旦地说,来做义工至少三个月,最后干着干着,你说这么枯燥的生活,这么千篇一律,你没有法,没有这个法,没有出家的善根,没有吃十方饭的福报,你能定得住吗?你一天都待不住呀。跑了,拜拜了。我也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在听,听的话说的就是你。所以说,希望菩萨加被,我也回向说,他早点儿能出家。

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与比丘圣众呢?我就想到说,很可能这些众生,你看他喜欢持五戒乃至八戒,不是八关斋戒嘛,八关斋戒就是给在家人设的这个出家的戒法,那他心里肯定有一种想出家的好乐。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满他的愿。你看,他带着的根性来了,就是跟他对接,来跟比丘。那你一看见,哎呀,我也想出家,很可能我曾经共修过的比丘,或者我这一世的师父都来了,那他很欢喜,就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

所以大家以为说,这里是三果圣人。既然是三果圣人,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受持五戒八戒,所修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呢?那就说明他不是小圣人,而是持小乘戒的凡夫,还是凡夫,不是圣人,这是这点。我们再来看,这就不要多讲了,大家就明白了。你既然说是小乘三圣人讲的话,为什么在《观经》里边,人家只说了这么一个条件呢?这是中辈上品。

再看中辈中品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就是说,是见道前的内凡,我们不是给大家讲过了嘛,暖、顶、忍、世第一,就是那个内凡。就是还是凡夫,没有入圣位,但是就快了,这个火烧得越来越旺了,就已经不断地增进,不断地增进,已经就是说入到那个海拔了,就快到山顶,这样的一个感觉。

但是,这些法师们说,必须要这样才能够中品中生。为什么《观经》里面讲到说,受持一日一夜戒,大家要知道这里讲到的中品中生者,明确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为在家的,乃至出家的说,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乃为比丘说,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是为中品。

那这里我们就说在家人来讲,你看,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为什么我们要受持八关斋戒?有时候,有的同修也是他的信心不足了,他就非要这么走一下。为什么?他觉得看到这里,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就是往生的正业资粮。

就是你行过这个法,你回向,就等于说你就能花这个钱,会花这个钱了,你把钱已经赚到手了,一日一夜。回向不是就等于说,把这个钱既然赚到手,我怎么花怎么花,我要花到哪儿嘛,花到极乐世界去嘛,对不对。所以说,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功德,都是中辈中品往生的保障。

大家这样看下来,就简单得我们都不敢信嘛!知道吧。这想来想去,都好像觉得这简直就是净土行人就所作已办了。所以,为什么是极难信之法。

那么,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你还怎么说是内凡人呢?人家就修了一个法,就是持了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所以,善导大师说,其实这一类人是什么呀,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你看,这里都觉得就是说,善法功德不具足大功德了。

不具足大功德,就遇到因缘了。我们说的罪过的讲,就跟说刚好碰上,就这么个情况下修的这个法。刚好碰上了这个呢,受一个戒,就因为受了这个戒,真的受了,人家也是真的受了,真的持了。那么,回愿往生,为什么我们说就可以往生呢?因为佛在发愿的愿力里面,就有这个内容点呀,看到了吗?这里讲的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佛说的。刚才虽然我们讲,说容易得让人受不了,但是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那么就能够引发这个功德,作为往生的资粮。这是讲到中品中生者。

当然,善导大师也说得很圆满。你看,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就是说,如果你要说这些往生者,一定是声闻乘的小圣,或者是内凡也行,你说去往生嘛,也无妨呀,九法界都去呀。

但是你现在不要给人家框死了说,《观经》里面讲的能够中品中生的就是内凡。现在告诉你,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还是回到这个正见上,这个根本见上,佛就是为凡夫正说的,不是为圣人正说的。可以说,在讲这个法的时候没有顾及到圣者。这是指的中品中生。

我们再看一段,十七页的第二段。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这里讲到说,这个中品下生的,中品下生的人,他给上面盖了一个什么内容呢?就是虽然是世俗的凡夫,没有问题,但是唯修世福,就是他修福报修得很积极。求出离,就是他的出离心很浓。那我们想想,现在能够说,修福报修得很好,很发心,然后还带一颗特别正的出离心,这样的修行人,我告诉诸位,四众弟子中都少见了呀,就僧俗弟子中已经少见了,咱们也说实话。那你说这里讲到的是中品下生。

所以,善导大师反驳说,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

他要说明什么?这个还比较难把它看出来。说明什么,你看,我们看的说唯修世福求出离,那这个《观经》里面讲的说,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这不是很好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差别是什么呢?孝养父母,只不过是你尽人分,对不对。你人里面你只是一个好人,你跟佛法不搭嘎的也有啊,对吧。

然后这里是行世人慈,也是尽人分,对不对。然后命终感得善知识来,才给他讲极乐世界的消息,并不是说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俨然已经是懂得修福,然后勤求出离,完全没这个概念。这个法跟大家讲,最对我们现在有现实意义,特别是诸位的六亲眷属。很多人,有一类人,其实他为人秉性很好,对不对。但是他就不信佛,没有办法。他世间做人做得很到位,就是这一类。大家看到了吗,这一类的生者,中品下生的机会来了。

就是虽然他一辈子,现在我们很多这个时候,我们也遇到嘛,刚刚听闻佛法,或者他对净土法门听你说嘛,笑笑,也不反对,但是你问他自己的话,哎呀,我恐怕不行吧,还是,诶,不想了,这些事于我还很远。就指的这一类人,这个往生机会,知道吧。这一类人,那么到什么地步呢?临命终时他突然觉得说,这往哪儿死呀?死了以后怎么办呀?生死是怎么回事呀?他在这个上面突然间通了,乘机你给他讲,你给他讲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一想生,对接上了,即刻即生彼国。

所以,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师们,你不要把这个依然给人家加门槛说,还修世福,勤出离者。他不求出离,从来都没有这个感觉。他就是说,从来没有遇到佛法,而且还生活幸福善良的人,就这一类人。那么,这一类临终遇到善知识而往生,也是解脱正途的根器。大家看,所以说,九品咸令登彼岸啊,我们常念这个话,就没有意识到咸令、咸令、咸令,就是都,都让,都让到什么地步,差点儿就说你是个人就行,想生就可以了,实际上就是这样。

所以说,善导大师,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你看,就是说他根本,虽然他世间的福自然而然在修,但是他没有出离心。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能听得进去,就因为临终的时候听善知识的,他听进去了,即得往生。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你看,最后还特别加了一句说,你不要说人家在世间的时候就,虽然人好,但是他并没有出离心。说白了,实际上就是不通佛法,不了解佛法,听都没听佛法,乃至不信佛法,但是他提供给他还是中品下生的机会。

大家要想想,就这号人都到了中品下生,还有下辈三品。那这想想这个下辈三品,那这真的是就恶人已经恶到极致的这个时候,才开始讲下品,还要给提供往生。那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就要深思之,这个法,你也是要听对。你听得是说,呀,居然曾到这个地步了,都能往生,那我肯定能往生了,那你一定要再接再厉,这就对了。你不要听得说,哎呀,到这地步都能往生了,我早就够了,我再退一点儿也没关系,我明天再破两个戒也够了,明天再杀个生,吃个荤,乃至再犯点儿恶业都行了,足够了。那这个就听歪了。

为什么上好的法,越锋利的法,它刀子两面刀呀。要么把你的烦恼给砍了,要么把你的这个善根给砍了。把你的烦恼跟疑情砍了,这就是听对了,把你的善根反自伤了,那你就把这把刀用错了,知道吧。所以为什么这样的法,真的是叫玄义分呢,都不能够,不竟因缘都不能讲了。

当然也恭喜随喜诸位,那师父们就不用说了,能够还依然,这都一个月了,还不落地来听这第十讲,真的是越听越要命,真的是要命的法。大家希望能够把它真实地能够在信愿上,能够有所增补和通透。那么,这就是成就的方法、成佛的方法。

好,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诸位,感恩诸位。

阿弥陀佛。

(第十一讲)

好,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同修,还有我们看直播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

我们今天讲《观经四帖疏》的第十一课。今天也随喜一下诸位师父。可能在座的居士们有所不知,像我们在斋堂讲这个课程,也没有要求常住上的师父们来。然后白华庵是以阅藏为本,所以诸位法师其实每天都是已经在深入经藏的法海中了。

所以呢,能够发心来,可能他们也是为了成就这个因缘。怎么讲呢?我自己讲这个课,包括咱们网上直播,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积攒点资粮吧。特别是不怕诸位法师们见弃,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几乎就是完全成了一个说食数宝的人了。但是没有办法,如果连纸上谈兵也不谈呢,就彻底不谈了。

不是说放下经教了,好好修行了,他福报不够的时候呀,就得慢慢积累。所以呢,也感恩法师们不嫌酸臭,坐在这里,聚这个缘。诸位居士同修也是,听完以后,反正各是各的,我只负责说食数宝,各修各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这个没有办法。

可能今天有一些初次来的,跟大家讲一下,其实这个课程非常重要,一直没有讲。它是拨云见日,让我们深入地挖掘净土的正脉法义。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号称净土行人,但是有可能根本不知道净土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往生?具足了这个信心,又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你也有这个眼见,知见,到底说阿弥陀佛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个内容,都让往生,都到哪里?能够把这个所对应的根机,接引的这个行者,能够铺开这个面广到什么地方,有时候我们都不敢相信,常规上,这也是实在话。

所以今天的内容是贯解一下,就是当时有一些主流法师,对于三辈九品往生,前面的话,上品中品里边,上中下,都认为是菩萨才能往生,或者说罗汉才能往生。纵然是今天我们要讲到下品三类生者之中,也要给他冠以一些条件。

那我们来设想一下,你说我们都在人世间,假设说我们到这个危难之际,你看一天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各样人为的这种谋害,好像每天都在我们的视听中。那么我们想想,每个人都有可能这种机缘,说到了措手不及,往往我们是急着喊,救命救命!对吧。平常平白无事四平八稳的时候,谁能够预想说,我有可能遭此等遇?

所以,实际上,说救苦救苦,救急,他肯定是面对突如其来前所未知的逆缘,这才能称之为救度。所以在下品往生中,就是特别尽显这个危难之时的横超因缘。怎么讲呢?说甚至有些人基本上跟佛法没缘,完全是一张白纸,并非是法师们给这里作注解的时候,他会讲到什么?讲到说下品往生的人,虽然是根机很差,但是要求还是什么,大乘始学凡夫。

我们来看十七页的第三段,你看,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也就是说,这个条件,虽然不要求他们是超凡入圣,已经有证果了,但是至少还是什么,大乘,这是一个条件,有了大乘知见,进了门槛儿了。始学,已经开始起信,开始学修了,有点知见了。

那我们如果说真要,这里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实际上这个门槛儿是很高的,诸位知道。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学佛人根本搞不清楚,虽然口上说大乘小乘,还不太清楚什么大乘小乘,教法怎样?区别在哪里?修行的路有多长?证的果位有什么差别?

净土的广大,它主要要体现在说,你平常已经学了佛的这块儿人能有多少吗?大家设想一下。那么在这个法界这个世界,就咱们这个地球上来讲,众生,光说人道,不学佛法,没有入道的比例又占了多少?哪个多哪个少?你光锁定已经入了大乘的话,能有几个人来往生呢?

特别是始学来讲,说明他已经有点儿知见了。大家扪心一下,现在特别是主流社会里边,对佛法真正有知见的,我们也不说要多么深广的知见,就是根本基础知识的知见,有多少?那我们要严格要求一下的话,大乘始学凡夫要已经开始入教理了,入教理了。

这样的话,大家想,后面要讲到他们所造的过患,所造的恶业,因为这里下品都是指的罪恶生死凡夫。罪恶生死凡夫,那我们想想,如果说大乘始学的人的话,他至少已经,虽然没有一点的修道位次,但是他知道三皈五戒总知道的吧。大乘始学凡夫你连三皈五戒不知道算什么大乘始学凡夫。

三皈五戒知道了,他就不可能不知道五逆十恶,毁犯戒品,这些法。那这就是一个矛盾点。因为这些人已经造五逆十恶,算哪门子的大乘始学凡夫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到说将谓不然,就是不是这样子的。

下品可以往生的人,不是针对说已经佛法善根开了,就是这些人连同世俗的善良道德底线都没有,他们的业习已经造得,大家知道,只知道造恶,完全不修善,就这一类人。现在是给他们创造往生的机会,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把他摄进去。

那么诸位也想想,我们,这个法貌似说很难相信,太便宜人了,把大家就是,这么样都能成就,太便宜了吧?实际上,我们如果说往深了理解一下,佛法就是这个法。

诸位,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如果说从究竟解脱上来讲,也不在善恶法上论了。真正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解脱,也不在善恶执着上论了,是修的无为法,无漏法。善恶还属于有漏法。那么往生,大家不要忘了,它也是一解脱法。

所以往生它设置的巧就巧在这里,妙在这儿,它也不在善恶上面论。祖师们定盘星说的什么:得生与否,全凭信愿有无。

我们一般通途的修行中,一般都是这样的次第,一开始劝你修善法,用善法把什么呀?把恶法给替代了,用福业把罪业给替代了,但是最后还要让你从什么呀?从善法中再走出来,要修空法,才能解脱。

所以,我记得我们那会儿学中观的时候,常讲到依福舍罪,依空舍福,双舍了,才能入解脱门。所以,你看其实往生法在这里,究竟处,貌似说已经降得很低很低,实际上是大开究竟之门,也是双舍法门。为什么?上品位者舍福业,下品位者舍罪业,当体就舍了。

有时候,现在有一种见解中,讲到说本愿法门,就是提倡说反正恶人也能往生,你看这是确定的,因为经典里面是这么说的呀。那我们从道理上来讲,比如说,从厌离娑婆的愿力上而言,善人可以厌离娑婆,恶人也能够厌离娑婆呀。

这个下品法其实抓住的就是这个诀窍,虽然他是恶人,造了无边的恶业,但是这个时候,让他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善人能欣求,恶人也能欣求呀。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能不能往生,真的就在信愿是决定的因素,要跟弥陀的愿力对接。念佛是什么呢?是信愿的表达。当然我们有的会误会说,你这不是讲的本愿门吗,好像是只管造业,只管造恶,破戒,什么都不要修了,反正都能往生,可以。

诸位,这一点实际上又是不通的。为什么?大家知道在行门中,信愿行信愿行,行门中,我们常讲到说,有万善同修。那么如果说依着娑婆世界的常情,你如果不修善还只造恶,而口称往生西方,理上是能讲得通的,就是你愿意往生就能往生,理上能够讲得通。

但是在娑婆世界,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来判别的话,事上是有碍的,有障碍的。就是你如果只造恶不修善,然后又说往生西方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一点大家一定又要明确。这样的话就不能够叫事理无碍,所以说故意不造善不断恶而说往生者,是行不通的,是行不通的。

当然说如果讲到事理无碍,我们一定要知道,从善业来回向往生资粮,一定要回向,回转善业为往生资粮。以我们真正的往生正业的信愿功德,来冲刺西方,也是可以的。但是诸位要知道,光有善业是不行的。甚至光有空业都是不行的,罗汉凭自己的力量都往生不了。

所以只有一样行,就是要以信愿力感弥陀的愿力,感应道交,这个才行。诸位一定要明了往生的诀窍。这里善导大师,这里讲到将谓不然,就是老人家已经完全通透了,净土往生的核心点在哪里。这个法,是不能不讲,不得不说。

但是,很多的人几乎还是不敢相应,不敢这么认为。那我们这样讲一讲,大家也要了解到。

你看后面讲到说,善导大师也有他的理由,说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你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价值,意识形态水平,身口意行为,到了什么地步呀?没有佛法世俗两种善根。

就是说不但是佛法里面,他根本不要说修行了,信也不信,不要说行了,光造这些五逆十恶的业。而且另外一个是,世俗法中也没有善根,就是不孝顺父母,天天给别人找不是,寻不成,甚至杀人放火,都有可能,就到了这种地步了,唯知作恶。

为什么,你看经典里面有道,经典里讲到说,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就这一类人。像在中生里面讲到说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就是戒都破完了,戒都破完了,那你怎么办?还不嫌弃,还有通路可以往生,就靠弥陀愿力。

所以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其他的恶事都做绝了,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当然这里因为他所造业行不一样,那还是有差别相的。是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但是待遇是一样的,即得往生,即得往生。

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你看,就讲到说我们世间,现在这些人已经太多了,特别是到现在的末法时期,整体我们的业习道德水平都是这样的,恶多善少。而且恶已经快到了满分了,这里讲的,实际上就给预设,末法时期的人到了这会儿可怎么办呀?怎么得度呀?

所以为什么讲到净土法门是越到末法,根机越适合。就如果说他遇不到这个善法的话,遇不到善知识给他讲,那么就入三途是入定了的,保准畅通无阻,常住地狱饿鬼畜生道。

但是由于一念有隔,你看,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我们平常在通途法门里都晓得,都喜欢说,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都喜欢说这个话。

但是,唯有在净土说:一念信愿,临终十念都往生对于这个法,还是觉得说,这有这么便宜,有这么容易,有这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吗?就是一念间的反转,难道就引发这么巨大差别的效应吗?还是不能够确定。这是下品上生者。

我们再来看下品中生者又是什么呢?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就是我们受戒时,发心受,不发心持。这个真的是,受戒,诸位,特别是居士们也三皈五戒,有时候,我们现在机缘来了嘛,劝诫说,哎呀,你受戒肯定受嘛,受了总比不受强。

甚至讲到,再过一点儿,越分一点儿就是,哪怕你受了再去破,有戒可破是佛弟子,无戒可破是外道,就劝人受戒。有时候有一些夹生的根性,他真的是,就是麻木的心去受,半推半就的心去受,没有发那个猛烈欢喜好乐之心,所以有时候这个心力感的这个持戒之心体,就不坚固。

不坚固,有时候因缘一现前,持守不住,就破戒了。所以,你看受已不持即便毁破。有一种说法就是犯戒和破戒还不一样,你比如杀生戒,杀了畜生呢,算你是有犯,那么如果是杀了人了,就算你有破掉,破根本。

后面讲到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这是具体讲到戒体里边的盗戒。偷东西,现在我们世间里来讲的话,严格地讲盗戒是最难受持的。因为这个因缘中,我们现在想过日子,想稍微养家糊口,整个大的这个红尘因缘中,就促使我们盗戒一定是不能够圆满清净的,就只要你活着,已经就到了这种地步。

所以想想不往生,还有什么盼头呢?这里讲到说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这里也有一些,法师们知道,居士们可能不是很清楚。在这个三宝物,就是庙里的东西啊,为什么说宁往庙里送金,都不往庙外拿针。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我说句丑话一样,好多也算居士,或者也是来名山道场说朝拜,他都会有一个习气,好像要蹭庙里的便宜一样。当然有的人发心,觉得说,这个地方清净,住一住,吃吃斋饭,体验生活,这还算好啦。

那真有的人是来了觉得,觉得来朝拜,确实现在因为往返的车马费,来这里特别是,你看这,比如普陀山,这么有名的风景旅游区,那食宿确实是要比外面消费贵得多。如果说庙里有这个方便,你也切莫生来揩油之心,这个真的是害自己,害你的同伴,害你的家人带来了。

因为常住的东西啊,你一拿,不是说,有时候甚至说,不是就庙里这几个师父的共同公有的僧众财物,它是全天下出家人都算上的。为什么说拿了,有的说,过一日一夜,就不知道有多少倍的利息要还。

你比如说有一个专业词叫常住常住物,就是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白华庵的所有不动产,大寮厨房,外面的这些树呀草呀等等这些,平常的柴米油盐,这些诸如此类的,只要是这儿的资产,它是什么呀?它是可以给备这个十方往来,然后我们道场弘法利生,光大三宝等等这样,必须备这些资粮,这些物资,作为后勤。

但是它属于常住常住的东西。你看这又偷常住僧物就是指的这个,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是什么?叫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的话就是说,一天的衣食开销呀,在这里备的这些东西,不是说光这个庙里,就是十方往来者都有份。

那这个算起来就更大了,十方常住物。那小一点,我们讲到叫什么,比如说现前现前僧物,就比如说各个师父们他自己所属的私人物品。这个有时候他给你馈赠馈赠,或者说你接受接受,那心里还觉得,为什么?这叫现前僧物,属于他自己独有的,个人可以支配的。

那还有比如说十方现前僧物,十方现前僧物的话,可能说庙里面的老和尚走了,他留下来的这种东西,或者是外面的施主斋主供养的捐赠的,那这要什么呀?要召集十方的凡圣所有的僧众一起来均分,都有份的。这个东西拿了,那就算的数多了。所以叫做常住僧物、现前僧物,就是说偷。总归你记住,反正庙里的东西不是那么好拿的,你不敢乱拿。

不净说法,如果说偷常住僧物,有时候我们在家的比较容易有过失,那不净说法的话,出家的比较容易有过失,那像我这话就更容易。什么叫不净说法?实际上就是说发心不正吧,可以这么讲。

比如说有时候你为了名闻利养去说,有时候为了有回报去说,有时候为了觉得说,我讲的比别人好,我今天非要在这儿一亮相,把他给盖下去,为这样的心去说,乃至你自己的信心还没有生起来,完全在这儿讲了半天,可能你自己连点虚浮信心都没有,在给别人讲,这些都属于不净说法,不净说法。

或者有时候讲法的时候,他说了一些虚妄语。我们现在有时候真的是,说着说着好像是,这我自己有经验,我也严格地管制对治自己。就是我们讲法的时候,为了劝大家起信,讲法的人可能过去多多少少有点愿心,真的,有的恨不得所有天下众生都能来信受佛法。

那会讲的时候,根据自己一些心得体验,对吧,或者我们参学途中的一些感应呀,一些这种我们常讲的菩萨点化呀,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确实是有多少说多少。如果你要想说,就是有多少说多少,不要添油加醋。因为这个会,我们常说养成惯病。你一开始可能添油加醋点儿,慢慢慢慢,没有了,就可以在那儿诌了,或者就把别人的那个就说成自己的。你一不小心就会犯这些,会让人,发这个虚妄语,会让人下堕的。

再还有一些不净说法,虽然是在讲经,那我们只能怪说现在的众生福报真的太浅,讲经他就听不懂,实际上是不好好听,不愿意听,想听热闹。不在信愿行上,或者信解行证上,去缘这个法。

那听的时候说,哎呀,讲的如何,有没有讲到当下时事呀,网络上流行呀,或者,乃至这些世间的这个,真的有的现在说法,世间法讲起来头头是道,一会儿一个公案,一会儿一个调皮的说一些典故,逗得大家哈哈笑,玩好完了皆鼓掌,就是没事了。不说佛法,徒说世事,世间事,这也是不净说法。不往佛法上引,不往佛法上会,一味地迎合听闻者。

所以诸位要知道,你看佛门确实有一个叫爱语摄,但是大家要知道摄是什么一个关系。先我有可能说迎合着你,讲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但是你一定要发心把他,再转回到佛法,向道上会,向信心上走,否则那你讲法就不负责。

再一个的话,如果讲法,一定要从相上的法,讲到本性上的法,也就是让众生要,好歹要缘一个第一义谛解脱的种子。你就像我们诸位居士同修们,你们知道,你比如打个比方说放生吧,放生有时候我就念的就是,虽然念说,有时候时间紧,只能念三遍,众生无边誓愿度,对吧。

我就念两遍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三遍一定要缘,哪怕跟着大家缘一下,也要缘什么呀,自性众生誓愿度,一定要把这个缘起要建立的,把它埋下去这个种子。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还要念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因为这是佛法的根本,这是佛法。你不入这个法,不入这个一乘法宝,那么你就全部耽误在这些有相教故,这也叫不净说法。

那诸位居士也要知道,虽然说在讲不净说法,大家也要估摸着自己的听法经历,反过来说也不要不净听法,能明白吧。就是诸位发心来听法,你也要往哪里会。

我们有时候,比如说,在讲到不净说法了,我也是常讲法,也多说几种,也是一个监督吧。我们听法的时候,你比如说,有一些自言尽知佛法。他说,哎呀,佛法,我完全了解了,完全没问题,有什么问题你问,没有不知道的。这种人你就要小心了。自言尽知佛法,菩萨都不能这么说,他还有一分无明。

或者说在讲佛法的时候,讲经论的时候,自己在那儿出什么,自己说这个经跟那个经,这个对,那个经不对。经与经之间出它的相违过失,就是他给你制造矛盾,而不是融会贯通。本来你有这个问题,说这部经这么说,那部经那么说,哎呦,我听的觉得不对,是不是有差错呀。他应该给你把这个怀疑的心给贯过去,给通顺了。而不是自己在那儿讲说,这个经跟那个经,哪个经是对的,哪个经不对。这也是不净说法。

或者他只说自己所讲的法,或者所修的法是对的,别人讲的法,另外一个法门全错。乃至比如说,为利养故,为人说法。我想想,假如果我这会儿是一个道场的主人,我请谁来讲法,他开口还说给多少钱我才去,那行吗?所以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引以为戒。这都属于不净说法。

不净说法倒也罢,你看,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在佛法里面有七种圣财,其中有一个惭财和愧财,就是我们学法,有钱买东西,有惭愧,就像有钱买东西一样,有惭愧才能有希望,学佛学得进去。没有惭愧的人灌不进去的,就像你给他强行灌药哪怕,他的口死活不张,你没有办法。

那么这样的人,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就是地狱火已经烧起来了。诸位也有的你做过这种梦嘛,就是梦里边谁追着你呀,或者从哪里掉下来了,非常恐怖。这会儿,一念佛号提起来。你看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就到了这种地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地狱的业,已经开始受报的这个果报开始扑面过来了,已经成熟了,依报正报,正往一起结合,要成功地去受这个报了,就在这种的情况下。

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你看,地狱境已经现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前面一半部分已经就开始要收拾你了,就像我们说的已经跳在水里面,没到肚脐眼了,那么上半部分还有希望。你看这里讲到的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后逢善故,就这种地步还来得及。全是弥陀的愿力。

弥陀的愿力,怎么说都不会过分,因为他确实是称性而发的,法性不生不灭,周遍法界,怎么会过分?只能说不够,所以我们常讲到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还是就我们这儿的情形,挑出来四十八愿,说已经够了。为什么够了?

一方面,他们也就只能这么多已经信不了了,再多一条两条,再多百千万亿不可思议条,根本就没法信的,所以说就可以了。再一个说,为什么说够了呢?再多了,吃也吃不进去了,读也读不过来了。四十八愿,你说我们现在几个人能把四十八愿能背下来,有时候核心的三条愿都背不下来。

或者你比如说,国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愿。像第十一愿,必至灭度,住正定聚愿。第十八愿核心眼目,十九,二十,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等等这些。那么这些内容,我们能记住几条,你能全身心地靠上去,这就是功夫。你不要以为说,只有禅定才是功夫,信愿也是功夫。

好,我们再往下看。十八页的第三段。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这已经就是说,你现在再就不要想其他的路,堕地狱已经堕定了,而且已经至少五千劫出不来,五千大劫,最低水准。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大家发现了一个奥妙没有?你看,此人依教称佛,此人闻已,即便见佛,前面这讲到说,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

总汇到一起,看这个此人,所有的这些恶业众生,都把他们当作此人,他们有一个共性是什么呢?就是随顺善知识教诲,不生逆反心。

为什么要有信愿,信愿还是为了摆平我们的逆反心。逆反心和随顺心在这个时候,要么就是背尘合觉,就是随顺心,背了你的六尘,造业虚妄境界,合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这个觉功德海。反之就是背觉合尘,那就是背了我们本有的自性清净,一念翻回到六道轮回,而且轮回已经混到地狱饿鬼畜生等着你了。

是一样的法,佛法一定是一样的,每一个法门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要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无二路是一样的,我告诉诸位,方便有多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横向通不过来。横向的功夫不够,见解不明朗不究竟,那你没办法会通。

这种情况下只能够说,照着哪个走,就老老实实照着哪个走就行了。只要你走到一定的时候,那么走过的路,跟他法门会通一下,全是一样的,没有两样。

所以后面讲到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你看,这是善导大师总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其他的法师,来把他要求,要么是大乘圣人,要么是声闻圣人,要么是大乘始善凡夫的差别说文,认为他们完全没有体察到佛的本意,没有体察到佛的本意。

为什么呢?你看,从缘起正因来讲,佛的本意是什么?从缘起的正因上来讲就是为凡夫。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像法,特别是末法的凡夫。所以说缘起的正因,就是为了凡夫而说的这个法。

那么缘起佛的本怀是什么呢?是为末世众生,恶世众生说的法,为恶人说的法。所以,这里讲到但以遇缘有异,遇缘有异,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广大,是为了摄一切众生。致令九品差别,虽然九品差别,全体都收在弥陀愿力接引摄受中,成功高效,没有问题的。

所以,诸位法师们对于《观经》的注解,特别是我们在座的法师们,你们以后去学修的时候,你比如说看到这些,这是当时的,看一下当时的著作,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大德,全部都是一致的认为。

只有善导大师一个人力挽狂澜,其他的都是看样学样,都是说是应该就是这样子的,一唱百唱,一唱百和,都是,好像法师们也跟集体人云亦云,无意识一样,一个这么说了,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你说,住持法道有多凶险。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就更不敢,我特别提倡法师们千万莫随自意而宣法。最保本最保本的,就是依样画葫芦。看上去很死板,实际上最保本。

你看他们这法师们就依自意而作,就觉得靠着自己的这种判断方法,和自己所能达到的境界,一系列的判法,实际上把生净土的机会,好多人给阻隔掉了,好多人给阻隔掉了。所以善导大师说,《观经》所说的用意,总的针对佛灭后的浊世的凡夫。

那么浊世的凡夫,有差别在哪里?确实有差别,要不然不会有三辈九品。那么九品的差别,不是差别在凡夫上,而是差别在哪里?大家看,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就是遇到大根器的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是遇到小根器的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是遇到恶业充满的凡夫。但是不管是大根器,小根器,乃至恶业充满,全部都是凡夫。大小善恶有差别,但是皆是凡夫,无二无别,就是为了凡夫。

我们要对照自己,你要想到说,净土法门就是给我们自己设置的,量身定做。我们现在有个词,量身定做。哎呀,不修行了还不知道,越修行越知道自己修不了。这不是灭自己威风,或者好像给大家断灭善根一样。真的是这样,越修行越知道自己修不了,越往高境界走,越修得好了,你才能越认识到自己真的修不了,凭自力。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了生脱死嘛,这辈子要了却呀,你说反正修多少算多少,随缘随份,那倒也就罢了。如果你这辈子要了却,要有这个见解,全都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往生净土就这个套路,全借阿弥陀佛愿力的功德,临终的时候,回心向善,然后成功地往生。

先说往生,往生了再说,到了极乐世界莲花开了以后,才开始发心才修。你这里就把它叫做大乘始学凡夫,哪里有吗。所以你看,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害处很大。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你看,为什么我法师就要在上面说了这么几个回合几个段落呢?我也不是为了说要把别人说住。为了什么呢?为了让现这个时代的善恶凡夫,都能够入弥陀愿海,入往生法门,入这个极乐法界,为了度人,为了出离苦海,生信无疑。

大家看,我们常说的断疑生信,断疑生信。那如果没有疑了,疑彻底断掉了,那么信才决定性地生起来,才能够叫算入信位了,入信位了。信究竟了才能够疑情没有嘛,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所以,从善导大师的见解看,虽然说九品,我们说的《观经四帖疏》好像是在解释,或者是辩论这个九品往生的根性到底是些什么人。实际上大家要知道,他总的是为了彰显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就是为了佛灭度后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瞅准他们所说所设的。

想起那会儿昙鸾法师到处去找这个不死的仙方,结果菩提流支三藏给了他一部《观无量寿经》。我们现在因为在五堂功课里边,念《弥陀经》念得太多,觉得最熟。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观经》是最受欢迎的,最受欢迎的。

好,我们再来看第十九页的内容,这到了第四个版块,就是出文显证者。什么意思呢?你说了半天,你不能空口无凭呀。我们来佛法的思辨中,你得有圣言量来作证。为什么皆对凡夫?那我们凡夫人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的思惟都是以自己的有局限的这个意识分别来进行。

佛说的才是究竟圆满的圣言教证,我们常说到,你有没有教证。我们也常说现量、比量、圣言量,就是我们在讨论佛法,说判断是非的时候,哪个是哪个非,你要搞清楚,一定要有佛经所依,才是最终的靠山,最大的靠山和最根本的靠山,最靠得上的靠山。

所以这里,善导大师只不过因为他已经窥破这个时节因缘了,他已经掌握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和众生的真实情况,所以在这里才这么跟他辩解的,但是他并没有违背佛的真理。

我们来看,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说你凭什么这么说?说佛当时说这个法锁定的是凡夫。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你看,人家就提出来了,是你的思想呢?还是佛这么说的?

答曰:众生垢重,这是我们现在的真实情况。我们的烦恼诟病呀,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已经占得这个比量大得,就像我们在垃圾堆里面待久了,都不觉得脏了,垢重嘛。

智慧浅近,就是往往有一点点相似胜解,就开始自以为是。然后这个浅,什么叫近呢?你根本就没有能力深广地去,比如说,佛说他得善观缘起呀,他得明了因果呀,他得在这个因缘法上见这个毕竟空性呀。这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已经完全就是不可企及的事情。我们真的是现在有一点相似胜解,有一点道心就不错了,现在。

那讲到圣意弘深,岂宁自辄,就是你对于佛的本怀呀、佛的密意呀,你能知道多少呢?法师们常如果亲近天台教法,里面就讲到,像《法华经》里面,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为实施权,说义在于实。开权显实,又说义在于权。义在于权实之间,他是各有所用的呀。

说白了,就是佛讲法,他是妙到什么地步,就是埋伏笔,预授记,无有一法他不知不见。该在这里怎么巧妙地转个弯儿,该在那里怎么设个局,然后就跟整个这个一系列,就是你到了这儿,你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他就给你预设在那里。预设在那儿,很可能是一个虚晃一枪的局,然后又给你后面摆平了一条路,是个真实的妙庄严路。

你有时候就认不出这个局,也不敢上这个路,你搞不清楚,在这儿懵懵懂懂的。这都是叫做圣弘深,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用意在哪里。深法作广法,略法,权法,你能知道他这个时候,佛意是怎样的?所以,佛有这样的功德,我们不敢自己杜撰主意,岂宁自辄。

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是善导大师说,我是有经典教证的,不是我在这儿平白无故地说的。那我们也看一下,这个会给我们生一些欢喜心,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说,那这不是就说我就是凡夫呀,佛字字句句,隔一段法,隔一段话就开始讲说,我这就是为凡夫说。

凡夫这个概念呀,说实在的,身为凡夫有时候还不知道凡夫是个什么样。诸位,我们都是凡夫,你知道凡夫的特色吗?我们反观过凡夫的特色没有?我们都不知道凡夫的特色,本身就说明我们就是凡夫,就是一大特色,没有反观的能力,一味心向外求的。

我遇到一个同修,他原来修行精进,后边出去云游去了,把字号就改了,叫什么,可凡,可怜的凡夫。生命的范围,就在轮回的范围内。生命的体现形式嘛,就不断地重复生死。生命的质量呀,就是生老病死。天天在这儿演绎,就是演这些,一出又一出。那生命的属性就是烦恼、习气、我执、无明嘛。

实际上我们常讲到的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那我们在世间呢,好像用到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执嘛。那所有我们生命的动力,都用做去造业、感果,没有智慧,所以叫可怜的凡夫,可怜的凡夫。

但是,正因为凡夫可怜,佛才为凡夫开小灶,针对凡夫的情状,特说往生一法。大家来看经典里面的教证,善导大师就是不说则已,一说就给他列了十条。我们稍微把这个跟诸位贯解一下,大家来看。

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这段话呀,就在开篇,当时这个韦提希向白佛,就是让佛怎么样呢,给他说,她不想在这个世间待了嘛,她想到无忧恼处嘛,所以就给佛说,你能不能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我当去极乐世界。佛就告韦提希,说: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就给韦提希说,你不要以为说,我们后来《弥陀经》里边说,说有十万亿国土,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无明见思烦恼呀,有十万亿重叠障碍。

所以,在《观经》里面就讲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因为《观经》的核心法义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你看,他这里的核心论证点就是,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就给这类人说的,是给凡夫说的。再往下看。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那这第二段,还是佛告韦提希说,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什么呢,为烦恼贼所害者,我们刚才讲的,这是凡夫的典型状态,为烦恼贼所害者。圣人是能看得住贼的呀,我们现在看不住贼嘛,你看不住贼,把他认做是自己的一家子了,那他就在你们家里,想偷什么偷什么,想拿什么就拿走了。

你看得紧紧的,知道他是贼,虽然他在我们家里,什么都动不了,因为你有觉嘛。所以觉与不觉,有没有般若观照,有没有般若,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分水岭。所以为烦恼贼所害,这是二证。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第三段,大家看到了,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就是说的凡夫,凡夫就是众生嘛,众缘所生呀,众业所生呀,所以叫众生。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者,是其四证也。

你看这里,不管是韦提希她发问的态度,锁定的针对的人群,都是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这又是一个,五苦所逼,浊恶不善,凡夫的典型,凡夫的典型的遭遇呀,我们,这是第四证。

五如日观初云,这是已经讲到十六观的第一观,就是落日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你看,就说一切众生呀,生到你们这个世界的人呀,只要他有眼睛,他都见过太阳,因为让观这个落日嘛。

所以这句话就表达说,一切众生还是讲的自非生盲,就是六根具足,眼根具足的众生。《楞严经》里面讲到,我们的六根,实际上就是六结嘛,打了六个结,一根清净自性的本有心性,你把上面打了六个结,那一根绳子就成了六个结,好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各干各的,实际上是一念心性。

在《楞严经》里面讲到说,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幻相中觉得有个六根门头,去缘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呢?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明起来的时候呀,它是一个,一念无明起来就是有一股呼之欲出,想见分晓,要搞明白的一个妄想状态,这个妄想状态对外面的境界,它就跟一个是,追着走一样,大家有没有发现?你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是不是一种追着走的感觉,早上一起来就觉得,等着说,待会儿起床,待会儿上班,待会儿吃午饭,待会儿午休,到了下午,晚上怎么怎么样,今晚七点半在这儿听法。

所有的这个劲都是追着走。追着追着这股劲呢,前面的六种外尘呀,就跟说,跑着跑着,一个人跑,一个人追,这个人前边跑着呢,他就朝六条路同时跑了,本来是一伙,他就分开六个人,各走各的跑了。那你追的这个团队,也得什么呀,派六个人,各追各追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就是这么出现的。

一旦这个无明一念起来,出现这个,就是凡夫的典型常态。所以这讲到的说,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就是指的他有眼根,包括鼻舌身意,这是其五证也,还是为凡夫说的。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这里这个核心,怎么证明是凡夫呢,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是列举善导大师,给别人确认,说佛就讲这部经典是为凡夫说的。你看这里又找到凡夫的证据了,欲脱苦者,那就说明是具足苦者嘛。我们的身苦就是生老死、病老死,我们的心苦就是贪嗔痴,我们还有一个后苦,什么叫后苦,就是三途,有可能将来要入到三途,这都是苦。那欲脱苦者,这不就是凡夫吗,其六证也。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你看,步步为营,就是锁定给凡夫说。未来众生,说我现在已经因为佛的加被,见到西方三圣,那将来的众生怎么观怎么见呢?未来众生,是其七证也。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你看善导大师的这种智慧啊,不说则已,一说的话还怕找不着证据,我给你把所有经典里面,面面俱到地给他,心细到这样的地步。这里边,你看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哪一句是凡夫的证据呢?当起想念。

那《地藏经》里面讲到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句话我们都记得简直是顺口就来了。当起想念者,他就是会启动第六意识嘛,有第六意识就是凡夫嘛,分别心嘛,执着念嘛。所以说,是其八证也。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你看,前面都是以凡夫的层面来论证都是凡夫,这个是立足于佛的立场,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还是有起心动念。你既然有起心动念,缘九法界的法,六凡,六道轮回法,三圣:声闻、缘觉和菩萨,那你就不如缘佛的功德。所以这里讲到的,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就是让我们的凡夫心,不要理会九法界的其他法界,直趣佛的大平等功德,乃至六字洪名,心想佛时。那反证过来,不是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凡夫嘛,一切众生心想嘛,是其九证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这是正举,前面的九个还都是旁说。这一句话为什么说是正举呢?大家看,在九品,我们现在正在讨论九品,善导大师的意思是,都是为了凡夫。那些人不是说有圣人嘛,罗汉嘛。那么在这里面,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十证也,里面都是这样。

在上品上生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在中品上生里面讲到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中品中生里面讲到,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

下品上生里面说,或有众生,作众恶业。全部里面,都是讲的众生,众生即凡夫嘛。所以这十句圣言呀,排山倒海,你不是让我说吗,那我就告诉诸位,佛在经典里面,处处不断地在强调为了凡夫。

释迦牟尼佛到这个时代来示现,人寿百岁的时候说法呀,你看他为什么在五时八教里面,最后善导大师才可以拈出来说,之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善导大师说的,就是为了这个事,我们都看不出来。

所以说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这十句金口圣言,就是证什么呀,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但为常没众生呀。那诸位想想,常没众生可真的说到点上了。你不要以为说,常没众生,那得肯定得经过几世轮回,或者几劫轮回,对吧,好不容易当了一次人,下堕地狱,堕了多少次,饿鬼做了多少次,这个场景才叫常没众生。

诸位,我们现在现场,你感受一下,这一辈子我们就叫常没众生。为什么?打个比方,刚刚开始学佛,说我初一十五要吃素,一年三个月我要吃素,吃着吃着就吃不了了,没下去了。或者说信誓旦旦地受了五戒,一讲我常接到这种信息,把哪一条给舍了,为什么?到跟前弄不住了。

还有说到,每天有功课的,那我们自己也是,真的一塌糊涂,丢帮跌底。一开始,说发愿每天要念多少数量,然后这段时间我要念多少部《普门品》、《地藏经》,念着念着,就凑不够数了,连凑数,散心凑数都凑不够了。

又来问我说,哎呀,如果我不念这个了,改念其他的行不行?如果我今年,我事业忙,或者有做事情,突然间不方便了,我明年凑起来行不行?就这个,都来了,这也叫常没。包括我们,这会儿心地功夫还可以,正念朗然,过一会儿又糊涂得一塌糊涂,一点儿正念都没有,这也叫做常没。

时时刻刻你都能体会到这个常没。所以救急偏度,偏度的就是常没众生。由此证明,跟大小圣人没有关系。

那这是可以说是,整个这一大问题里边,我们在讲和会经论相违的时候呢,从第六个问题里面,第一个到第四个问题,大概说的就这些内容。

诸位,我们读诵了悟经典,你看善导大师能把经典发挥到这样的一种究竟,前所未有。我们来读诵了悟经典呀,大家也其实要到位。为什么佛的经典称之为契经呢?契,契合的契,我们常说契机契理,契入就是让你一定要契到这个正解,用到这个正用上,你不要把它弄歪了。就跟我们常说,家具不是叫钉和铆吗,对吧,你一定要把钉和铆要把它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用对。经典叫契经。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真的要了解一下,比如佛说这部经典的背景,好多大德祖师已经给我们判教判的,判教是什么意思,就是组织说明嘛,他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典?他所对的根机是怎样?他所显的用意是什么,他是显意呢?还是密意?你要知道,有时候是声东击西,有的时候是隐显不定,有时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各种各样的说法,这才叫佛的圣意弘深,前面不是讲过这么一句。

那你,我们能不能善解佛意。纵然我们不能善解佛意,但是我们一定要听法王子说,知道吧,就是有善解佛意的法王子呀。那么,如果在佛在世的时候,那看,文殊师利法王子。我们学一个法门,那一定是这个法门,大家所公认的法王子,他才叫佛的智臣,智慧的智,大臣的臣,佛是法王嘛,那这些大祖师爷们就叫智臣,心有灵犀,他跟佛是心有灵犀的,师徒天然关联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呀,你比如说就善导大师,跟这些大法师们的这个法义思辨中,我们也要明白一些道理,客观一些。为什么?你比如说,我们常讲到佛法里面讲到解第一义,什么叫做真正的解第一义呢?难道第一义就是你,突然就是说,哎呀,我就知道了真如实相,所有的大乘经典都是以真如实相为体,就执着这个真如实相,咬定这个真如实相。什么叫做真如实相?

诸位要知道,就算证到开悟,明心见性了,悟入真如实相的这个,还不算已经悟全了,知道吧。他不仅仅要悟入真如实相,还要知道他的循业发挥在哪里,这才叫契机契理。你不能说你光契佛的法,契理了,但是你给这个人说,你要知道该给他怎么讲,用什么方法讲,讲什么样的次第,说到哪儿就不能说了。

但是还有一些时候,一定要说到哪儿,不说到这儿他就不行,那我们能知道吗?所以一定要知道他循业发挥到哪里,适合在哪儿,如何得度,量身设局,这样才能叫跟佛同一鼻孔出气。我们有没有这个功德?不入圣位,没有这个功德,入圣位还要看你入什么圣位。

第二个我们也要善解佛的偏赞立场,什么叫偏赞立场呢?就是比如说,存心推出的这个法、这个经典,那么他重点弘扬。虽然我们并没有扬此抑彼之心,就是在上面见这个好,那个不好,刚才讲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一定要成就它要脱颖而出呀。

你重在推它,那就有个主打呀,就像我们说歌星去出专辑一样,他有一首主打歌,对不对,你能说这个歌星唱这首唱得好,唱其他的都唱得不好吗?但是你一定要说,就是这首好,这首流传得广,大家都听得舒服。那么我们所有的都是要为这一门服务,把这一门运化一生,成就这一门,来设这个局,叫偏赞立场。

第三点,我们还要有取舍抉择,怎么样取舍抉择呢?要保留总持法门。为什么法门有广大、有高深,它特色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都是同一个,你在选择保留的时候呀,你一定要选择保留三根普被的净土。为什么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么其他就有可能我们会冷却,或者牺牲一些,不是全部都能行,或者少数才能行的人去修的法门,因为这个保留的这个,他来讲,不会浪费了能修那些法门人的根性。

他修那个可以,修净土也行,不屈才的。但是因为有些法门是,那些人能修,少数人能修,多数人修不了,那一定要保留总持法门,能听明白吧?这就叫总持法门。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到说唱歌一样,你一定要保留大家都能够学会唱的,现在不是让你一个人表演,不是让佛一个人表演,是让大家都会唱,那必然要选朗朗上口的,流行度高的,脍炙人口的。你让他那个什么美声唱法,啊咦呀呀地唱,那有的根本没这个气力,唱不出来,你怎么唱呢?所以在这个上面,就是高难度交给专业的去唱,佛菩萨们去唱,我们,就唱这个净土,这也是一个态度。

所以讲下来,真得有时候说ABCD,一一逐一分析,我们才能够,虽然善导大师善解佛意,我们也要善解祖意。现在善导大师就是我们跟佛之间的一个对接联通嘛。

好,那我们下一讲的话,就是要讲到更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容易给研究教理的人带来困扰和误区。

今天的时间,先到此为止,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恩随喜诸位。阿弥陀佛。

观经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法尊法师:复苇舫法师等书 法尊法师:复苇舫法师等书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四讲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四讲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八)-海仁老法师(12)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八)-海仁老法师(12)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三讲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三讲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五讲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五讲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十)-海仁老法师(4)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十)-海仁老法师(4)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明旸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九章 明旸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九章

明旸法师:文殊师利菩萨传 明旸法师:文殊师利菩萨传

省庵大师: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省庵大师: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观音应身的慧集法师 观音应身的慧集法师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卷一)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卷一)

道悟法师:横笛锄盗[郭子仪再世] 道悟法师:横笛锄盗[郭子仪再世]

寂静法师:毕业美国往印度,发现生命大财富 寂静法师:毕业美国往印度,发现生命大财富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寂静法师:生命 寂静法师:生命

寂静法师:宇宙秘密—正报依报 寂静法师:宇宙秘密—正报依报

寂静法师:成功在当下!真正的成功! 寂静法师:成功在当下!真正的成功!

寂静法师: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寂静法师: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