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德教授:野地黄花分外香-大哥张俊德

2020-09-28 更多文章

野地黄花分外香-大哥张俊德 达摩书院 张尚德张俊德湖南湘潭人,是我的大哥。他八十四岁时离开人世了。走得很尊严。在活着的八十四年中,虽历经艰苦与悲辛,但活得很坚定他活得很坚定,是来自于他的出生与成长。我的家是一个综合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传统的家庭,儒释道三家的 中心点都是善,所以我家历代就称作「张积善堂」。大哥在身口意三业上,一生行善。他湘潭中学第一名毕业后,即考中央军校,时为第十六期,毕业后参加对日抗战,到一九四九年止,成为第一校官。***政府来台,他顾念家有老父弟妹,便回家孝亲,没有赴台。几十年来,历经折磨但他没有半句怨言。十多年前,台湾大陆两岸交流,我俩兄弟再次相聚,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佛生涯。第一次见面时,我居住在湘潭宾馆,他走进客厅,老远快步冲过来,要抱着我大哭一场,我紧急用左手摸着他的右手,按着他的头顶,轻轻的在他耳边说:「大哥你不要哭,我这几十年的艰辛与痛苦,和你一样,我们不要哭。」就这样,他不哭了!大陆改革开放后,他在家乡教小学。薪水很少,有别家学生无钱缴交学费,他就把微薄的薪水也掏出来帮助学生,彻底做到贫穷也布施,他真的是一生为别人。所以在庆祝他八十大寿时,我请了一台湖南花鼓戏,在戏台柱子上,我写了一副祝寿对联:「为国为民,一生无愧。」我从小丧母,他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和他相处过几年,他从来未骂过我,终其一生,在任何人事物艰苦环境下,未见过他骂人,他待人始终温和平静。他十六期的军校同学,有好几位上将,他从未问过他的哪些同学是上将,更从未问过我在台湾的种种……,一概未问。自十年前开始,我每年都去见他一次或两次。兄弟很少谈话,但常一起念诗。头几年他总是对我说:「梦里有时自然有,梦里无时莫强求。」大约是四年前,他的大女儿回家看他,叫了他一声爸,他未做回答。他女儿问:「爸,你不认识我?」他回答:「不认识。」他女儿走后,向我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此时,我已知道他的人生境界到什么层次了。我便向他说:「紧紧抓住佛。」三年前我自台回去问他:「你一觉醒来,一无留恋,与诸佛合一,你知道吗?」他回答:「知道。」前年我又回去,问他:「大哥:你一觉醒来,回归宇宙,又超越宇宙,你知道吗?」他又回答:「知道。」这个时候,我对他有点好奇了,便问他:「你这十年修什么呢?」他回答说:「观想释迦牟尼佛。」他继续向我说:「人生易了心难了;去岁重阳今又重阳;野地黄花分外香。」去年九月,我又回家去看他。他每天早中晚吃两碗饭,一天吃六碗,这时他已八十四岁了。我便向他说:「大哥,这把年纪了,要就『活』过来,再活三十年,继续为人服务,每天吃六碗饭,那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就走掉。」我继续向他说:「走是很容易的,先开始早晚喝稀饭,中午吃一碗饭 ,慢慢的都吃稀饭,然后练习吃水果。水果也不吃了,只喝一点水。水也不喝了,只紧紧的抓住佛,人是不难走掉的。」过了一两天,他开始只吃一碗饭了。再过了几天,一次早上吃面,他说:「不舒服,不要吃了。」他去躺床上了。我问他:「要不要进医院?」他回答:「不要。」第二天我再问他:「要不要进医院?」他还是回答:「不要。」我就说:「走掉!怎么样?」他说:「好!」到了第五天,我问他:「为什么还未走掉?」他回答说:「很难!」到了第六天早上,我拿了木鱼,念了几声佛,向他说:「你的家我照顾,放心走吧!」第七天我知道他快走了,便回台。第九天中午,我正在吃中饭,感觉他走了,便立即打电话探问。他的唯一儿子张羡武回答:「刚才走了!走得很平静无事!」当知道他已经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我对他的感想是:大哥虽悲苦一生,毕竟知道了:野地黄花分外香!解析:心的贪瞋痴慢疑很难了;身的生老病死不易过;这两重就是千圣千佛在世,也帮不上任何人的忙,我的大哥张俊德,在这一生已了。因为他历经乱世,年少时为大少爷,也享受了一些好日子;青年时去打仗,知晓了厮杀之苦;中年时被折磨,更体会到无端痛楚……。老年入佛,由是他:看破;看透;看扁;看碎;看穿;看淡;看开;……。由是:他得到了平静;由是:在平静中他证到了:野地黄花分外香!这是安乐证道往生! 2024-02-04 21:55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云鹤教授:贪图暴利 横死山谷 云鹤教授:贪图暴利 横死山谷

云鹤教授:奸商家破 财尽人亡 云鹤教授:奸商家破 财尽人亡

云鹤教授:身历其境的因果报应 云鹤教授:身历其境的因果报应

张尚德:神通与自然 张尚德:神通与自然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周齐教授: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周齐教授: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佛门的教授教化艺术 佛门的教授教化艺术

他曾偷渡香港发迹赌场,“江湖大哥”金盆洗手后感叹人生如梦 他曾偷渡香港发迹赌场,“江湖大哥”金盆洗手后感叹人生如梦

第053集 教授学人 建立正见 第053集 教授学人 建立正见

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食疗是最好的医生----扁鹊的大哥 食疗是最好的医生----扁鹊的大哥

陈士强教授:净土宗文献方隅录——南宋宗晓的《乐邦交类》与《乐邦遗稿》 陈士强教授:净土宗文献方隅录——南宋宗晓的《乐邦交类》与《乐邦遗稿》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上)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上)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下)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坚教授:除了“五明”,还要“文明”——论佛教与文明 陈坚教授:除了“五明”,还要“文明”——论佛教与文明

陈士强教授:纯正密典研究 陈士强教授:纯正密典研究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

王雷泉教授谈禅悟人生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较分析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较分析

陈坚教授:乘着“宗派佛教”的翅膀 陈坚教授:乘着“宗派佛教”的翅膀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

陈坚教授:谭嗣同与佛学 陈坚教授:谭嗣同与佛学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 陈坚教授:“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陈坚教授: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 陈坚教授: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

陈坚教授:略论通明观禅法 陈坚教授:略论通明观禅法

陈坚教授: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 陈坚教授: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

陈坚教授:论智????的“一念心” 陈坚教授:论智????的“一念心”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王府井大讲堂--楼宇烈教授开讲:《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王府井大讲堂--楼宇烈教授开讲:《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韩廷杰教授: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心经》不同版本论 韩廷杰教授:《心经》不同版本论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

韩廷杰教授:《安慧释》梵汉对照 韩廷杰教授:《安慧释》梵汉对照

韩廷杰教授:唯识宗哲理略论 韩廷杰教授:唯识宗哲理略论

韩廷杰教授: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韩廷杰教授: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韩廷杰教授: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有关梵本《入论》的几个问题――兼评《藏要》本《入论》校注 韩廷杰教授:有关梵本《入论》的几个问题――兼评《藏要》本《入论》校注

韩廷杰教授: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铃木大拙教授: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 铃木大拙教授: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访谈录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访谈录

高振农教授:试论谭嗣同在维新运动中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试论谭嗣同在维新运动中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吕澂对汉文大藏经的研究 高振农教授:吕澂对汉文大藏经的研究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高振农教授: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浅谈佛教伦理思想 高振农教授:浅谈佛教伦理思想

高振农教授:民国年间的上海佛学书局 高振农教授:民国年间的上海佛学书局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发展得益于大陆僧人的努力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发展得益于大陆僧人的努力

高振农教授: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高振农教授: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高振农教授:试论唐代佛典翻译的特点 高振农教授:试论唐代佛典翻译的特点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与我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与我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

高振农教授: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亥革命中的作用 高振农教授: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亥革命中的作用

高振农教授:朱熹与佛学 高振农教授:朱熹与佛学

高振农教授: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高振农教授: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高振农教授: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作用问题的探讨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作用问题的探讨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高振农教授: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 高振农教授: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李四龙教授: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李四龙教授: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陈士强教授:历代感应传通鉴 陈士强教授:历代感应传通鉴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二章 汉文《大藏经》与佛经翻译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二章 汉文《大藏经》与佛经翻译

魏德东教授:论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佛教伦理 魏德东教授:论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佛教伦理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六章 中国佛教文学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六章 中国佛教文学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魏德东教授: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 魏德东教授: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生态观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生态观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五章 中国佛教史学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五章 中国佛教史学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

魏德东教授:刍论中国佛教的公益事业 魏德东教授:刍论中国佛教的公益事业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八章 中国佛教风俗习惯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八章 中国佛教风俗习惯

魏德东教授:刍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 魏德东教授:刍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