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人生智慧
——正慈法师在爱康医院的讲座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2010年8月15日)是个很难得的因缘,我们前天跟王总一起吃饭,谈到说想今天跟大家来一起分享佛的智慧和佛的思想。作为我而言,我就是一个从事于弘扬佛法服务于大众的一个出家人,今天借爱康工作会议的机缘与大家分享一下生活当中的禅,一种佛的智慧。
刚刚王董事长说得很好,第一个就是说“佛不是神,而是人”,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一个区别。既然是作为一个人,人能成佛,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也能成就,这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一种智慧。
“众生平等”这就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和对人类智慧的最大的一种贡献。众生是平等的,也就是告诉我们佛性也是平等的。有句话说“信仰上帝的人说上帝是万能的”,作为我们学佛的人不这么认为。现代人相信科学的人说“科学是万能的”,我们也不这么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人心,我们的心力才是万能的。所以佛教说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发心。什么叫发心?就是我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那怎么去做这件事?认真的去做这件事。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是由很诚意,诚心诚意的来做这件事,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王总在礼佛的一瞬间一样。对每个人,他既然愿意在佛的脚下磕头、礼拜,那都是用自己最虔诚的心来礼佛。
我们东方山已经拜了四年山了,三步一拜,拜东方山。第一年我们拜了将近5个小时,今年是第五年,每年的农历9月16,一年的人比一年多。佛教有自己的一种表达自己对佛菩萨的敬意,和对佛菩萨的诚意,其中礼佛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所以说宗教不同于哲学,区别也就在此。
哲学是告诉我们一个原理,但是宗教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做,我们要身体力行。佛教四大名山,其中峨眉山是大行普贤王菩萨,他代表人的行动力,从现代公司来说,叫执行力。要动起来,这个“动”从佛教来说就是发心,首先心要动起来,心动了行动力就不一样了。同样做一件事,但是发心和不发心的结果,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自觉自愿的主动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佛教说发心,“发心”这两个字在佛教界说了一两千年了。虽然说了一两千年,但是今天说起来仍然让我们非常的感动。
佛教就是一种让我们在内心中告诉自己,我们要学会知恩,要感恩,要报恩,这“三恩”始终贯穿在佛教的发心思想里面。“发心”说了一两千年来,感觉一样是这么的亲切。一般刚出家的小师傅们见到我们都要磕头,我们对他们说“好好发心,你要好好发心,好好学佛”,就这么一句话,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就是发心。
这个在传统文化里面都有所体现。有一次我们去太湖,荣毅仁的老宅子——梅园,那有一副老对联,“发上等心”,这就是佛教的思想,发心要发最大的心,要发上等之心,结缘要结中等之缘,享福要享下等之福,即“发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发心我们感觉到首先让自己感动了,不是说别人来叫我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这么做,所以说发心要发上等之心。这个“因”成长起来之后,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朝南的房子、朝南的水土一样,树木生长的茂盛、旺盛。地方不一样对人对植物都是不一样的,它朝阳。所以说我们发心要纯正,要真,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心来发心,发的是真心。
为什么结中等之缘呢?人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佛教所说的“缘”是不刻意、不勉强,要随缘。随缘很重要,很多事情,它的结果可能是如我们所愿,但有的缘分不具足的话,可能不是随我们所愿。一切不是我们所能掌握得了的,我们只要用心去耕耘,用心去做,就可以了。因为你付出之后,你做出之后,对自己而言是问心无愧的,所以说“结中等缘”。
再就是告诉我们要享下等福。从佛教的理念,享福是消福。吃亏是福,不要认为自己吃了亏,其实人在吃亏的同时也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所以人有事让一下,忍一下不是坏事,不是说我又跟你怎么样,而是说我退一下,我也好,你也好。所以人有时要会想。一个人可以跟什么都过不去,但千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转念,我们的心情会慢慢的好起来,我们对待人和事,我们会感觉生活越来越轻松,会越来越愉悦。这说的是一幅上联。
下联是“择高处坐”,所以人起点要高。我们佛教有句话说“坐看云起”,在坐的都是我们爱康医院的核心,大家都从“坐看云起”去做,那么什么事情都了然于胸了。对自己的业务,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待自己的员工,应该有个坐看云起的超然的心态。这不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去发心、用心,这都是可能做得到的,而且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在心态上要超然,要“坐看云起”。佛教有两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的心态要超然,不要被世俗、世间工作当中的一些事物所困扰。我们要心态上超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为什么能够超然呢?因为都是你的员工,都是你手下的兵,应该去帮助他们,应该去爱护他们,应该去关心他们。我说什么叫“佛”,用现代化说“如果佛把我们众生都忘记了,我也就把他忘记了”,“佛”始终是永远是装着我们芸芸众生的,所以我才叫他叫“佛”,我才会五体投地的去礼拜他,去敬仰他,用我最虔诚的心,用我最真诚的心为他付出一切。这就是“佛”,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菩萨”和“佛”。佛菩萨始终装着我们这些人,我们始终对佛菩萨是感恩的,是感激的。我们一想到佛就会肃然起敬,我们会发自内心的为佛教做一切事情,做这些事是甘心情愿的,无怨无悔的。
这就是发心,所以我们要“择高处坐,就平处立”。做人,平坦的大道,这样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就像事业一样,红红火火,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就平处立,向宽处行”。这是荣氏在太湖边上梅园老宅子的一副老对联。有时佛教文化跟传统文化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我们说佛法是佛法,世法是世法,其实都是相通的。
今天天降甘露,法语清凉,佛法就是给人带来清凉,清凉就是没有烦恼。心中没有烦恼就清凉,叫无上清凉,今天大家来结佛缘也真的是一种缘分。我们做人不妨可以用这几句话来面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和生活,“用容颜表达欢喜”,要欢喜的做人,我们不要很发愁的去做人,要充满了喜悦,像弥勒菩萨一样,法喜充满,皆大欢喜,所以说我们要转念。
人的一生、人的命运、人的现状其实就是一个转子,我们要善于去转化它,我们要善于去转变它。佛教有句话叫“转烦恼”,烦恼转过来之后就是智慧,我们叫菩提,“转烦恼成菩提”。烦恼就是菩提,没有烦恼,哪有菩提呢?那是另外的一重更高的境界了。我们现在要转念,要转烦恼成菩提,“转”字对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好用的,我们要学会去转念。我为什么要不开心,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呢?我要提醒自己,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开心,这就是在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一个人怎样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大家都知道,今天是哀悼日,在这一瞬间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这个时候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还是一无所有,在这个灾难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人生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要学会改变,去转变,也就是转念。这是对我们非常好用的、关键的一个人转折点。所以说要“用容颜表达欢喜,用双肩但当责任;用微笑美化人生,用胸怀包容一切”。
做人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用心允大师的话说,什么叫修行?功课就是修行。我们工作得好就是修行好,工作得不好,我们修行还不行,还要修炼。
***有句话说“风物长宜放眼看”,做人是要有见地的,做人是要有心量的,做人是要付出的。台湾的寺庙叫经营寺庙,在台湾整个社会的氛围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在经营我们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用心。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去用心,不要学会去操心,用心去做就好了,如果操心就把我们人操老了。
佛教的指导思想“用佛眼看人,人人皆佛”,告诉人们的哲理是我们不要去轻视任何一个人,我们这样一个心态去对待别人,这个信息传导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对方是有感应的。我们平时要训练自己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是不容易也不简单的。尤其像医院,寺庙,像我们这样每天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人,我们要一个很好的心态去面对它,这的确就是一种修行,对医院来说就是一种服务,这个服务是要用我的心去为每一个人服务。其实我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修炼我的心,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成就了我自己,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也不可能得到成就。人生有时你转念去想,你会得到许多人生的惊喜,这个惊喜是来自于你用心去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你才会得到的一种喜悦。这就是说你能够很欢喜的来面对自我,面对自己的工作,甚至面对自己的一切。
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说小孩子怎么样,怎么样。我要跟家长们说一句话,首先你要相信你的小孩子,一定有出息,一定比你强,一定会做得更好。如果家长对子女都没有信心,他在学校,在同学之间很难树立坚定、坚强的信念。因为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能相信我,都没有给予我这样的一个信念和信心,那我在学校,在同学中,我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强大的信念,感觉依靠都没有。所以父母很重要,家教很重要,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但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伟大的老师。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真正能感受到生活在这些琐碎平凡的日子当中,能够去体会到新的对生命的意义,对生活的理解,对内心的感受,这都需要我们去用心,用佛教来讲就是发心,社会上讲就是要用心去面对,去对待。你的收获你的理解那就是不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当中你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什么是禅?禅是一种良好的状态,“禅”翻译成中文为“正思维”,也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今天我们谈的是生活中的禅,跟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禅。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去做,你都是能够去得到禅的消息的。这个消息就是你要去做,从这个方向去感悟、去感受,你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你都是快乐的,用禅师的话讲“日是好日啊”,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用佛教讲叫“三心”,过去心,昨天的已经过去了,已经成了往事,这是历史了,翻开了,这是过去的一页。未来的还没有发生,也不要急着去等。那我们怎么做呢?那就把握好现在,也就是当下。我当下我感觉到我工作得很开心,我可以工作得很开心,我可以把当下这个念头我让它很专注、很投入、很用心去做这件事,因为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所以说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我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任何人手中,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就是说,我们要主动,我们要积极,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去正确的思维,这就叫禅。
佛教讲什么叫“我”,“我”的定义,在佛教讲就是“主宰”的意思。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不能主宰自己的心念?我们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去做呢?所以说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好多人是没有目标了,衣食无忧,他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没有方向了。所以说人是需要提升的,人格的提升,精神的提升,人是要有目标的,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我们要去做些什么。我们真正拥有了“我”的同时才叫主宰了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总是左右在摇摆,不坚定,很犹豫,在徘徊,这往往错失了人生的每一个机遇。
我经常说,人生不像下棋,下棋下错了我可以重新再来,悔一步棋,但人生你迈错一步的同时你就没有退路了,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的定位定好,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要做好我自己的事,这是我当前最重要的。我们在面对人生和对待自我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决定着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成与败,好与坏的一个关键的过程。中国人很现实,往往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我们把过程做好了,结果是必然的。所以说导致了整个社会、人心、人生价值的取向的种种不正常和误解的地方。其实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之后肯定会得到认可,往往就是我们想得太多,也就是杂念太多。要排除杂念、排除干扰,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弘一大师是在近代佛教界影响力很大的一位高僧,去年两会期间,李鸿忠省长问我“正慈法师,弘一法师为什么要出家?”,他问我这么一句话,说明了人们对弘一大师的敬仰,他的人格魅力非常之大。弘一大师出家前,写有一首诗: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非常的有才气,家里也很富有。后来出家之后,他的好友夏丐尊先生去宁波看他。看到他住在通铺房里,甚至是上下两层的通铺房,问:你住这行吗,这地方是不是很脏?弘一法师说:不脏不脏,只有臭虫两三只,非常好,非常好。这的主人待我也非常的不错。夏敏珍听后非常的茫然,出家前非常有才气、非常高傲的一个人,出家后怎么变成这样了。便邀请弘一法师去他那住几天,在他再三邀请之下弘一法师就过去了。他的行李非常的简单,就用一个破席子包着他的行李。他去的时候就拿破席子把行李铺开,然后拿条毛巾到湖边去洗脸,非常破旧、发黑的一条毛巾。夏敏珍说:你还用这样的毛巾?换一条吧。弘一法师说:哪里啊,这挺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年初的时候我去过福建的泉州,我去看他住的地方和生活的地方的一些展览品,是非常的简单。
弘一法师是一个持戒精严的法师,过了12点半他就不吃午饭了,过午不食。夏丐尊给他送了两个素菜之后,就在旁边陪着他,他说碗里所有的菜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的东西,而在弘一法师的眼里却像非常好的盛宴一样,喜悦的把饭送到嘴里,郑重的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的眼泪了。第二天,另外的一个朋友听说弘一法师来了,给他送了四样择菜过来,也是同桌在一起陪着他,其中有一样的咸菜非常的咸,夏丐尊老实说:这太咸了。弘一法师说:咸有咸的味道,这个味道也挺好的。
在弘一法师看来,时间上尽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也好,统舱也好,挂单也好,破席子也好,破旧的手巾也好,白菜也好,萝卜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这是夏丐尊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他眼中的弘一大师的生活。
这就是生活中的禅。人生经过了一些人和事,我们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之后,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质的提升。人毕竟是有思想、有追求的,这就是上升到一种艺术角度,人不仅仅是为了衣食而生活着,人不同于其他的动物,他是有思想的。所以说要上升到艺术,去欣赏人生。去品味人生,但这还不是究竟的。从丰子铠的一篇文章中来讲弘一大师,“宗教的境界”这才是弘一大师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但这样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在人生的际遇当中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看个人的悟性和境界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学会去珍惜,学会去感恩,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恩和珍惜人生的话,我们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多的一切,都会不满足,你也觉得不快乐,你也觉得不幸福。你的心永远被欲望所左右。所以说知足的人就是睡在地上都是知足的,不知足的人就算躺在天堂上还是觉得不过瘾。人的心是永远填不满的,我们要学会把握好自己,要用好我们的心。
中国的文化我们叫茶文化,不像西方的汽水文化,喝完之后打个饱嗝就没了。中国的茶文化是需要去品味的,这就像人生一样,我们要学会去用心对待自己。大家在今天的生活当中可能非常的忙碌,工作节奏非常快,有时压力也比较大,我们往往忽略了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自己轻松一下,放松一下,缓解一下。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很吝啬,这个吝啬就是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我们要学会去给自己留点时间,自己独处的时间,独自面对自我,独自面对人生,独自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这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是很好的一种表现的,所以我们叫茶禅一味。茶禅,在我认为寺院中茶是来替代酒的,“茶易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何必花。”这是中国人对茶和禅的一种理解。
我们要通过茶这种外在的形式,让我们去了解我们的自心,通过茶的对应,让我们去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是不是很高兴,我是不是很平和,我是不是很快乐,这是通过茶来做一个呼应。我写《茶禅的味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这不同于西方人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安静、平和的,安详就是禅,自在就是禅。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的世界中,我们要自己的心踏实下来,我们要有一种态度。我们做任何事,我要把它做好,我很安详的去做,我很平和的去做,这对我们很重要。不然我们每天感觉到紧张、有压力,感觉到生活中有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正确对待我们自己内心和工作、我们所从事的事情。我们很理直气壮的、坦坦荡荡的去做每一件事,让自己很光明磊落的去做人,这是很重要的。在传统的文化当中讲“礼”、讲“气”,古人说“气”,可以理解成气节,也可以理解成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要靠自己去培养的,心中有了浩然之气之后,你的心情,你所表现出来的神情甚至你的气质,你说话的语气,都是很平和,内心都是很踏实的,不会是一种不安、很烦躁、不悦的表情。
我们说工作就是修行,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我们就是要在生活当中来锻炼自己。古人说闻鸡起舞,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我们就是要用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事情,这是靠平时来提炼的。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最宝贵的一个部分,一个是“礼”,一个是“气”。这不是装出来、做作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心性,训练这样的精神。通过茶禅能使我们工作的心态得到一个很好的转念的调整,这就是茶禅,中国人品味出的一种文化。
在我们佛教的因和果的关系当中来感受到生活中的禅。佛教的整个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典其实就是两个字——“因”和“果”的关系。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往往忽略了因,注重的是结果,这个因果往往就形成了负面的、不好的,影响我们工作、影响我们心情甚至影响我们命运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所以我们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明知道不好我还去做。在精神上、心性上、行为上,平时不约束自己,我们讲叫不好好提起自己正念,杂念太多,散念太多,而不是正念太多,运用到工作、生活当中就是一种投入,工作也好,我们学佛也好,你要投入进来。不投入进来你是不可能有效果、有更大收获的,所以我们叫“提起正念”。做人也好,工作也好,对待自我都要有这样一个精神,要排除杂念,排除干扰,这就是因果关系。佛教所说的因果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我们现实我们都离不开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个无形的因果的网络。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维,我们表达出来的让别人感受到的一种东西,这都是一个“因”,因为这都是发自你内心的。
《楞严经》上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我发心要真,我们的起心动念也要真实,我们要尽量让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在佛教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不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你不依从于任何一个人,每个人是独立的,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所以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要替自己的行为,替自己所作出的事情负责任。因为你所做的事别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个人都是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平时要训练自己的心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中的禅。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因果其实就是责任,只是佛教的表达形式不一样。西方人讲“爱”,佛教讲“慈悲”,传统的中国文化更加含蓄,讲“孝道”,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信众要有“关爱”,要关爱自己,关爱别人,要有一份爱心。
什么叫社会?社会就是互助、互爱、互相依赖。在佛教讲“缘起”、“因缘”,有缘大家在一起,这是一种缘分。佛教文化是一种结缘的文化,是一个吉祥的文化。佛教就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述人生和社会,都是来源于生活,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是说跟我没关系,跟每个人都有关系。所以你了解宗教的同时,开启了一扇窗户,让你能够看到更多更美好的东西,你的人生从此更加精彩,也就从此以后与众不同。你比别人认识、领悟、看得更多。人生是很短暂的,人生是无常的。佛说“生命到底有多长?”他的弟子们回答都不一样,有个弟子说“生命其实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过不来就是阴阳相隔,阴阳两界了,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短暂,我们要学会去珍惜它。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佛教有个典故,有个客人很有意思,他问法师说:我们每天拿念珠来念佛,佛殿里的观音菩萨怎么拿个念珠也在念。我们是在求佛,她求谁呢?法师说:求人不如求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的潜力都是非常大的,我们往往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主动。佛教讲的“因缘”,有主动的因缘,有被动的因缘,有积极的因缘,有消极的因缘。人生都在自己的掌握当中。做任何事“欲”则利,“不欲”则废,未雨绸缪,都要培养自己的心智。从观音菩萨这个故事我们也应该明白,能够改变你的也就是你自己,所以说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部经,叫《吉祥经》,我们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兢兢业业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生活得很吉祥、很幸福、很快乐、很开心。不要烦恼的去工作,要转念很开心的来做这件事情。什么叫最吉祥?《吉祥经》上说: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跟现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一样,我们出家人也要跟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去相适应,甚至我们要把佛教好的精神来引领这个时代的潮流,这不仅仅是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把这种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去引导人们的生活,引领这个社会的思潮。儒家是治国的文化,道家是治身的文化,佛家是治心的文化。在学习中我们知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学《老》《庄》,不知忘世”,“不修禅,不知出世”,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佛教协会会长,在佛教界备受尊敬的朴老,他有这么一段话: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实他一张嘴说话就包含着佛教的成分。语言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通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所常用的一些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等等都来自于佛教的语汇。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词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我们连话都讲不周全。
大家对佛教的误解很深,认为佛教就是迷信,佛就是神。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它的一些观念在中国几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了,宗教有时有种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信仰。所以我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仰。一个是信仰问题,一个是解决好心态的问题。大家都是医生,佛就是心理医生,大家是治疗人们生理疾病的人,佛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叫无上医王。为什么这么说?现代人好多毛病都是与心态有关系的,不像以前是营养不良,营养不够,现代人都是心理心态不平衡的问题所引发的身体上的疾病。
我们要关注自我,关爱自我,要培养自己好的心态。信仰就是一个归宿,让自己找到归宿感,人因为没有信仰而空虚。要找一个精神的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是属于每一个人独自去享有的净土。
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要真正的去理解人生,学会面对自己。所以《吉祥经》说跟有智慧、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去交往,这是最吉祥的。尊敬有道德、有思想的人,远离这些没有主见、没有正确理解人生的人。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我们居住要讲环境,要与德行比自己好的人往来,我们的心态要走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要置身于正道。佛教的生活是倡导一种八正道的生活。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中国文化是一种孝道的文化。古人有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所以要孝敬父母,爱护妻与子,对家庭要负责任,所从事的事业,要多做好事。我们现在佛教界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佛教的三好运动,这是最吉祥的。
2010年8月22日
董行、空水整理
更新于:2020-09-16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