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无智无得,入佛知见

2020-08-19 更多文章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佛教的进取,完全不同于世俗的进取。简单讲,佛教的进取是大智大慧大觉悟,而世俗的进取是小智小慧小聪明。

世俗之人进取,不外乎求名,求利,求享受,以至于求安逸,寻求一个小我的某种小小实现。很多人为了达到目的机关算尽,蝇营狗苟,只知前冲,不知脚下已经是无底深渊。可谓是井底捞月,镜里探花,到头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很多老年人为子孙操劳,恨不得把子子孙孙的事情全部包办,一生做牛做马不算,到死也舍不得闭眼。人的这种生存状态就是浑浑噩噩地用金子买垃圾,把宝贵的生命与时间都挥霍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了。他们对于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至于人生的意义都从来没有思考过,甚至开口闭口就是“别人都是如此如此”。

佛教的进取则完全超越了这些“物质欲望”或“身外之物”,超越了这些愚昧无知和偏见谬见,它是要你舍却小我,寻求大我,积极勇猛地寻求大智大慧。它不仅能够告诉你人生为什么会这样,而且还告诉你应该如何改变生活。或者说,它不仅能够告诉你世界为什么会这样,而且还告诉你应该如何改变世界——通过改变你自己而改变世界。这就是远远高于小聪明的大智大慧,佛法中的大智大慧。对一个需要知识的人来说,它就是指路的明灯,黑夜的灯塔,沙漠的甘泉……这些形容都毫不过分。

无智无得,入佛知见

《阿含经》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比丘来拜见我佛释迦牟尼。

比丘向佛祖发问:“生与死孰乐?”

佛回答说:“有生命就会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会朽坏,所以变化不已才是宇宙的真理。人总是企求永远的美好,期望长生不死,并因为这些想法不能够实现而生出种种痛苦。要懂得无常的道理,有生必有灭,只要不执著于生灭,心就能寂静而不起妄念,从而得到永恒的安乐。 ”

比丘问:“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贪欲的痛苦?”

佛说:“人因为有‘自我’,于是痛苦就产生了。由‘自我’的观点而产生了对过去、未来的判断,产生了好、坏、顺、逆的分别,于是便活在舍此取彼的企盼与欲望之中。每一滴水都是海,只是人们自己不知道!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这滴海水便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

这位比丘又问:“对于修行之中的真理,我们应如何去辨析?对于世俗哲理又应该如何辨明呢?”

佛说:“不可因为传说,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经典所载,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广远,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权威人士所言,就信以为真。真理不能凭借别人嘴里的言说而得到,真理必须自己去体会实践,才能成为自己的真理。人凭借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就可以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自己就是最好的裁判。 ”

比丘:“那为什么说我们的身心是自己的地狱呢?”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不在那边,也不在这边,地狱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被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在焚烧我们的身心。期求解脱之道的人,心须远离欲望之火,这就像是背负干草的人见到野火必须走

避一样……”

比丘问:“人又如何面对色由心生的困惑呢?”

佛说:“见到美色,惟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这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转入邪恶了。 ”

比丘最后问道:“既然人的一生是痛和苦、贪与欲的交织,那么怎样才能善待生命,获得真正的宁静呢?”

佛祖回答说:“如果每一个人都真正明白‘我们终有一天都将肉腐形灭’,那么我们怎么还会浪费时间去争吵、去计较呢?如果人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变得不快乐……”

佛祖最后叹道:“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此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倍受痛苦和贪欲的煎熬。我们只有多念几遍《大悲咒》和《心经》来超度他们痴迷的灵魂吧! ”

所以从佛的智慧高度来看,人的最大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紧紧抓住一个“我”不放,这是导致人生迷失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个婆娑世界是非纷争、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乃至于战争不息、流血不止的总根源。我佛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因缘相续、彼此依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独立的。那么这个所谓的“自我”也就是根本不存在。如果说一定有个我的话,那么这个“我”就是在众生中。所谓众生,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干大众,不仅包括一切生命体,还包括无情众生,这个概念其实极大,所以众生就是宇宙众生。众生的存在是一个集合体,每一众生都有无量无边无尽的内容和信息,每一众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以外的众生创造条件,这里的条件可以是好的、增上的,也可以是坏的,负面的。我佛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其中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我们要入佛之知见,必须要消除“我执”。我们修行参心,也就是要在消除“我执”这方面下功夫,消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莫那识、阿赖耶识等的依赖,消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其实很是杂乱,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堆想法。这些想法其实很是荒谬,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堆妄想。消除“我执”,也就是消除“法执”。因为“我执”与“法执”是相对应而产生的。

要消除“我执”,特别是要消除对于思想、知识的执著。《心经》有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以要消除对于思想、知识的执著,不要仅仅依靠智力来参修佛法。对于那些天天读经的学佛者以及专研于一种学问的知识分子们,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意。

古往今来,学修佛法的人多如恒河沙数,悟入佛之证见者如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大致来讲,有两个原因,一是过于钻研理论而轻视修行实证;二是过于依赖他人的经验而忽略了个人的实践创造。

佛教经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佛释迦牟尼修得正果之后对后来者的开示和讲解,但是这些是佛的知见,虽然智慧深广不可思量,但是对于修行实践不足的人来讲,这些也就仅仅是文字功夫,并不能代替你本人去修行实证。而且佛经里面还有一些内容是理论性很强的,它是当时我佛释迦牟尼临机说法,面对着当时许多善于理论辩争的人所做的开示和讲解,如果你一头钻进去不肯出来,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经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我佛释迦牟尼在一片树林中驻足,他

摘了一两片树叶在手中。

他问跟随他的弟子们,“我手中的叶子多,还是树林的叶子多?”

“当然是树林的叶子多。 ”

“同样的,我告诉你们的法,只有一点点,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法,还多得多呢。 ”

所以我们要注重自己本人的修行实证,这样才能够真正进入佛的知见。我们不要在他人的舌头上寻找路径,因为那不是你的途径,你的途径只在你的脚下,别人最多只能够大致给你指一指方向。洞山祖师当年悟道时作了一个诗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参禅修道,就是要自悟自了,这是佛法修行不可更易的原则,是真参实悟的根本和关键。六祖大师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离开了自悟自了,哪怕你说你读过了三藏十二部的所有经论,哪怕你说你能够解说上千则公案,那也都是数别人袋子里的珍宝,是幻影里的功夫,到了关键的时候一样是两手空空,一样是毫无用处。

很多深奥的经文,特别是那些禅宗公案,都是他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所得到的心得和经验,与你自己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很难发生什么直接的关系,也就对你没有什么用处。要知道各人的因缘不同,即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修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心结时的切入角度都不尽相同,所以这时候你背熟的那些理论教条对你的实际情况而言往往没有帮助,就如同刻舟以求剑,甚至是南辕而北辙。所以沉溺于理论或公案之中,对于最根本的本心觉悟、解脱生死等大事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些问题是决非仅仅借助他人的经验就能够解决的。香严法师默默潜修,在那一声击竹之后才大彻大悟,圆悟上师在一场大病之时才参透本底,虚云大和尚于乘船落水惊惶无措的当下才知道什么是最着力处……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德府文殊思业禅师开悟的例子比较极端。根据《五灯会元》卷二十一的记载,思业禅师未出家前,是一个屠夫。一天,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一刹那,他忽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出家为比丘,并作偈云:“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道线。 ”

所以真正的佛法修行必须是绝对依靠自己的亲身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和捕捉机缘,用自己的实证功夫去寻找“我执”,去抓住“我执”,去破除“我执”,进而体证佛法,入佛知见。

进一步来讲,在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大道的时候,我们特别是要排除各种理论与方法的限制——这些限制往往隐藏在我们心中,一般很难觉察到。我们知道,人们的思维和认识,由于长期的因循袭旧,就在沿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不断运行。这条习以为常的思想轨道就如同一道河床,承载着我们思维中的种种念头在不住的奔流。所以实际上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往往都是被限制在这条既定的河床之内的,而人们常说“思路”就是对这种现象的通俗描述。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自由的思想,无拘无束,其实我们的所谓自由思想都是沿着我们既有的思维之路走下去的,是被限定在某些特定因缘中的有限内容。在个人有限的思维内容中再怎么努力思想,也只是原地踏步,最多也只是团团乱转,怎么可能跃升到洞悉十方、智慧如海的佛之知见呢?

按照以往禅宗法师的解说,凡是与思维挂钩的东西就是“言语道”——而不是修行实践之道路,是“有为解”——而不是无为之解。禅宗一贯强调,修行绝对不能够依赖这些“言语道”、“有为解”来觉悟,而是要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寻求解脱。禅宗认为,在觉悟解脱面前,人的习以为常的或者说是自以为是

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体验真如的障碍。因为人的思维如同千手千足的章鱼,老是不停地捕捉思维和情感的内容,要它安静下来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样,人心的意识活动必然成“流”成“河”,必然会沿着一个固有的轨道运行。众生之所以是众生而不是佛,就是因为他们始终都行走在老路上,结果生生世世都沉陷在“言语道”、“有为解”这样的积习之海中不得解脱。许多多年学修佛法的人,常常不自觉地把无上的佛法变成“言语道”、“有为解”而同样陷在这个积习之海中。很多参禅修道的人不知疲惫地收集一切有关佛法智慧的文字和理论,把自己牢牢地系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舌头路”上。这也是一样永无出头之日,正是所谓“穷诸玄辩,似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所以禅宗提倡“截断众流”,号召“剿绝情识”,要当头棒喝,要打机锋,这种种作法,都是强调要断绝“言语道”,要破除“有为解”,要堪灭“心行处”,这才做到了“无智无得”,才有可能悟见自己的真如本性,才可能入佛知见。

简言之,这就是要破除一个无路可走的困境,既“不可寻他舌头路”,又不能自己苦思冥想,这不就是无路可走了吗?无路可走的时候该怎么走?所谓“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这一步就是要你踏入虚空。所谓“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就是要你这个“空里步”迈出去,只要你能够迈出去,你就可以体验到“忘形泯踪迹”的这种彻悟的状态了。只有把一切可以依傍、可以凭借的东西全都去除掉,你才可以体验到“十方世界是全身”、“全身放大光明”的境界。只有这时候,你才知道禅是什么,佛是什么。

《法华经》上讲:“诸佛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是这一大事因缘呢?就是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要使众生得见佛性,这就是诸佛的初衷和本怀。所以我们不能把学佛看得太简单,也不能把学佛看得太复杂。你如果真的开悟了,那么你的日常行为,你的行走坐卧无处不是菩提智慧的显现。如果你的心已经迷失或放逸的话,即使你整天念佛诵经磕头礼拜,也是烦恼不断,无明不除。所以说,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住“无智无得 ”的状态,我们的修行就能够落到真实之处,才能够有机会体会佛的初衷和本怀,进而入佛知见。

2024-02-04 21:55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对人好,可是切记不要掺杂情爱思想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对人好,可是切记不要掺杂情爱思想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宣化上人:修道人为什么不能有情爱的思想 宣化上人:修道人为什么不能有情爱的思想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可怕的邪YIN造就我总是轻生的思想 可怕的邪YIN造就我总是轻生的思想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慧能大师:从达摩到慧能的佛性思想(张文良) 慧能大师:从达摩到慧能的佛性思想(张文良)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梦参长老:学经得转变气质,转变行为,转变思想 梦参长老:学经得转变气质,转变行为,转变思想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黄夏年: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 黄夏年: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