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露华:蕅益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2020-08-16 业露华居士

蕅益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业露华

蕅益智旭大师是明末的著名僧人,与莲池袾宏、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诸人合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他一生潜心于佛教经典和义理的研究,对中国佛教各宗教义均有心得,又以天台、净土二宗尤为精研。他曾以《起信论》思想解释天台教义,又以天台的五重玄义、一心三观等学说发挥净土思想,所著《弥陀要解》一书被后人称为“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由于他对净土教义的大力弘扬,因此被后世净土教徒尊为莲宗九祖。

一、明代的净土教及蕅益宗教思想特点

明代佛教的特点是诸宗融合,以往生弥陀净土为归宿。当时一些高僧大多提倡净土信仰。如明初的梵琦曾作《净土诗》赞美西方净土:“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见袾宏《云栖法汇·皇明名僧辑略》)。另外如性澄、大佑、普智等,亦都注解过《阿弥陀经》,大力宣扬净土法门,而云栖袾宏传播净土思想更为尽力,所作《弥陀疏》钞、《净土疑辩》、《净土四十八问答》以及《往生集》、《西方愿文略释》等,都是专门弘扬净土法门的著述,对明代净土教的传播有很大影响。

宋明以来,江浙一带民间结社念佛之风也十分盛行。先是有钱塘人省常,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在杭州昭庆寺聚从结社,结会念佛,专修净土,后又有遵式及其弟子本如等,仿庐山遗风,结缁素念佛。明代此风日炽。开始,这种念佛社多由僧人主持,集会地点亦多在寺院中,后来随着净土信仰在民间的深入,结社念佛风气的增长,有越来越多的在家居士出面主持念佛社,同时结社的场所也由寺院逐步发展到一般民宅。由此可见,明代净土教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作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以弘扬净土法门为己任,可以说是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蕅益智旭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俗姓钟,江苏吴县人。他少年时学儒,以辟佛为己任,誓灭释老。17岁时,因读云栖袾宏的《竹窗随笔》,始信佛,并将以往所作灭佛之论数十篇悉焚。24岁出家,从憨山德清的弟子雪岭剃度,自此潜心佛理,并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旭的佛学思想继承了宋明以来佛学之余绪,会通禅教律诸宗,唱三学一渊说。相传他出家之初曾在云栖寺听古德师讲《唯识论》,觉得与以前听到的《楞严经》,“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之义理不相契合,即生疑问,又闻“性相二宗,不许和会”之说,更觉奇怪,于是直往径山坐禅,直参到自觉性相二宗,一齐透稳,乃知其本无矛盾。他还针对当时佛教内部禅、教、律三学鼎立之时弊,指出佛学义理应一以贯之,禅为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心,此三者实为一,若不了此旨而各分门户。互相内讧,则不能自利利他,有碍佛教之宗旨。

智旭于天台教义颇有发挥,所著《法华经会义》、《法华经纶贯》、《教观纲宗》等对于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性具善恶、止观教学等都有所阐述,成为明代阐扬天台教义的重要著作。

儒释道三教融合,是宋代以来学术思想的一大趋势。智旭自幼习儒,于儒学早有根底,据说他20岁时曾诠释《论语》,至“天下归仁”句而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乃大悟孔颜心法,因此他的佛学思想受儒学影响较多。他曾作《周易禅解》,以禅学注解《易经》。又作《四方解》,力图以儒家基本经典来显示佛教的第一义谛。在他的《灵峰宗论》中,有关儒释一致的思想随处可见,正如他自己所说:“身为释子,喜研孔颜心法示人。”

二、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

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最终仍以往生净土为诸宗之归宿。他以净土融摄一切佛教,又以《阿弥陀经》为净土的中心教典,大力提倡持名念佛。他将参禅参念佛相融,又以天台教观解释念佛法门,从而形成了他的净土思想特色。

1、蕅益净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在宗教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曾在《弥陀要解》中谈到:“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空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智旭因读莲池株宏《竹窗随笔》等书,始信佛教,袾宏在明代以弘扬净土法门著称,当时社会风气也以念佛为事,故在出家以前,智旭实际已经大量接触净土教义了。后来他父亲去世,因地藏本愿而发出世之心,才开始念佛,不过这时是因丧父之痛,有感而行,故只是因亲情及孝心而促使。

智旭于禅门出家,开始对性相二家教义颇为重视,曾致力研究,因此他说当时以宗乘自负而藐视教典,以为持名念佛只是中下之机。

28岁以后,他对净土的看法有了重大转变。这一年他母亲去世,引起了极大的悲痛。埋葬母亲之后,他于松陵闭关。不料在闭关期间大病一场,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他说:“逮一病滨死,早日得力处分毫俱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抉附有禅有净之科。” (《刻净土忏序》)这时他由禅入净而主禅净互融互摄之说。他曾说,“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参禅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只是修习者应视各人情况不同,“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在人下手时自酌耳。”(见《灵峰宗论》四之三)。

禅与净土,本来意趣相异,六祖慧能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主张“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认为只要心净,即佛土净。因此重在内心的自省和本性的自悟。不论东方西方,心净则土净。可是“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者则随处东西,恒得安东。(《六祖法定坛经·疑问品》)然宋代以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说日盛,以禅僧而兼修净土者日众,其中如天衣义怀,慧林宗本,大慧宗杲等,都由唯心净土而主西方往生之说,法眼宗的永明延寿则更以力唱净双修而著称。

智旭的净土思想受时代思潮之影响,在这一时期,较多地提倡禅净一致。他在谈到参禅与念佛关系时说:“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参究念佛论》)不管是禅也好,净也好,必须做到“一心不乱”,“证极净心”。因此这时他的净土修习,乃是在禅观指导下的实践。

后来他研读了《妙宗钞》和《圆中钞》等书,对他的净土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当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的观点。

《妙宗钞》即《观经疏妙宗钞》,宋代四明沙门知礼作。此书阐述和发挥了天台宗创始人智 大师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思想,以天台一心三观来释《观经》所说的观法,又以一体三身来释阿弥陀佛之身。智旭对此书极为重视,认为“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 (《与周诜心书》),因此一再劝人应“细细寻绎”。

《圆中钞》即《阿弥陀佛经略解圆中钞》,明代天台宗人传灯作。智旭在《弥陀要解》中称赞此书“高深洪博,”有如“日月中天”,可见其推重之情。传灯另外还作有《净土生无生论》一书,被智旭认为是净土要典而收入《净土十要》之中。

这时智旭的净土思想已由禅净互融互摄而进一步提出当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又以“理持”、“事持”来阐述和发挥持名之说。这些思想在他所著《弥陀要解》以及其他论著中有详细的论述。

2.横超顿入的四种净土说

智旭的净土论,继承了隋代天台智 大师的说法。将十界凡圣所居之处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四种。

天台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中提出了四种佛土说,以凡圣同居土为凡夫众生及三乘圣人共居之处,方便有余证得二乘及菩萨方便道者所居之处,因其修小乘方便,断尽三界烦恼,但尚余无明根本惑,故称方便有余。实报无碍土是法身菩萨所居,为报菩萨所修真实之牌,故又称果报土。常寂光土以名法性土,为法身佛所居之处,因其常住、寂灭、光明,故称常寂光土。

智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天台大师的思想,更加强调净土法门的方便和简要。

首先,他于四种国土又各分秽净。如凡圣同居土中,“若是五浊重者所感,则杂有四恶趣苦,名之为秽;如娑婆世界等。若复五浊轻者所感,则纯是人天善侣,名之为净,如西方极乐等。”方便有余土中,“若从析空拙度得生,则沈空滞寂,名之为秽。若从体空巧度得生,则见佛闻法,名之为净。”其他实报土和常寂光土,也是这样秽净二类。(《选佛谱》)

其次,他又将往生这四种净土的众生各分三等九品。其中凡圣同居净土,依《观经》九晶往生说而区分,其余三种净土,也各从初发心住到究竟妙觉分为品。这样,关于净土的解说就更加详尽系统了。

另外,他认为众生修习往生净土有横、竖之区别。如靠自力修行,从断见思开始,由浅入深,顺序而进,修到无明断尽,方入常寂光土,此称为竖。但若依靠阿弥陀佛愿力,不断见思之惑,即出娑婆世界,生于极乐净土,再由极乐净土直接证得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不必舍身而后证人,此称为横超,与圆教的顿入法门有同样的功效。

智旭的净土说突出了净土法门在佛教修习的重要性,横超顿入之说更推动了净土信仰的广泛流传,对清代以后净土教发展影响巨大。

3.信愿持名的净土宗要

智旭以《阿弥陀经》为净土心要,又以信愿持名为一经宗旨。他说:“非信不足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他的《弥陀要解》始终贯穿着这一宗旨。

“信”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净土法门的信仰之心,二是对往生净土的充分信心。信的内容又可具体分为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者相信自心本具极乐,只要一念回心,决定能得往生。信他者相信诸佛如来决无诳语虚愿,决志求生而无疑惑。信因者深信称名念佛为往生之因。信果者深信净土必由念佛而得生。信事者深信实有清静庄严的极乐国土。信理者深信西方极乐在我一念佛之中。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由信而发,深信娑婆之秽与极乐之净均由一念自心所感而得,自心秽故国秽,自心净故国土净,所以应当厌秽求净,舍秽取净。取净的方法即持名念佛之行,故由愿而导行。

行就是“持名”,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智旭认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有着不可思议之功德,因此净土之行千差万别,但以“执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并且,“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乃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真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见《弥陀要解》)。

持名念佛,又可分为“理持”和“事持”。

事持即“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弥陀要解》)也就是说,是持者唯对弥陀净土有坚定信愿,但于自性弥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意并未通达。理持者则“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造。”“以有情众生一念心性,无始无终,无体无性,其应用千变万化,本来具足百界千如,十方虚空,诸佛净土,均由此一念心性所现。离此心外,别无净土。”从中道实相观说来,一念之心,其本无性,因缘而生。所念之佛名,亦以无性缘生。故所谓念佛,乃以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其无性缘生之佛名。化名缘生,故性空幻有,一名字性即为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所念之境,能念之心都是如此,故“此持名法门,虽似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名,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宗论·示念佛三味》)

智旭以“一念之心”为净土生因,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说勾通禅净二门,以把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与一心三观的天台教观相联系,从而形成了以持名念佛为核心,融摄禅、净、台诸宗的净土思想特点。

4.融摄诸宗的三种念佛说

净土宗以念佛为主要修行实践,智旭又把念佛三昧区分为念自佛、念他佛和姿俱念三种。念自佛是说众生本身具有的真如本性,无体无性,本来具足,与三世诸佛平等无二;但此观法功力深到,便能豁破无明顿入秘藏。这是指以达摩所传的禅宗以及南岳、天台诸宗以观心为主的修行方法。

念他佛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德庄严为所念之境,或念佛的名号、相好、功德,或观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胜境。主要指庐山东林以来的各种净土念佛法门。

自他俱念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以我本具之心性与佛心感应道交而无间隔。这是永明延寿以来理事双修禅净合一的修行方法。

智旭又以天台教判配此三种念佛,说藏、通、别、圆四教中,一一各俱三种念佛,由此融摄一切佛教。他说“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归还净土法门”(《刻净土忏序》)。因而他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特别提倡以持名为主的念佛修行。

三、蕅益净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蕅益大师继承和发扬了宋明以来永明延寿、云栖袾宏等人的佛学思想,力主诸宗融合,兼收禅净二宗,主张念佛与参究一致,又将天台教观融入净土法门,对清以后中国佛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他将广义的念佛分为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使净土法门圆融一切佛教,从而突出了净土宗在整个佛教中的重要性,又将持名念佛分为理持和事持加以论述,实际上是对唐宋以来流行的各种念佛修行法门作了总结,他提出的横超顿入的说法,对后来佛教发展也起过重大作用。

智旭的净土思想经其弟子等发扬,在清代形成了净土教的灵峰派。清代一些净土教的大师如省庵思齐、彻悟际醒、古昆玉峰等均出此派。一些著名的居士如彭际清、杨仁山以及著名思想家如龚自珍、魏源等曾受灵峰派净土思想的影响。民国年间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的印顺法师则更是继承了智旭的净土思想。

印祖法语别录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而为升降。辗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遂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彻底圆彰矣。

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圆顿法门,以故等觉菩萨,已邻佛地,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逆恶罪人,将堕阿鼻,若能称念洪名,即预末品,法门之妙,无以复加,世每以愚夫愚妇,悉能修持,谓为浅近,致令如来究竟度生之心,郁而未畅,众生现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禅师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伏愿一切见闻,同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回向往生也已。

2024-02-04 21:55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不虚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不虚

倓虚大师:和尚是世界的大轴,利用因果教化人心 倓虚大师:和尚是世界的大轴,利用因果教化人心

净土法门法师:第一批走的是谁? 净土法门法师:第一批走的是谁?

净土法门法师:文学家诗人的作品宣传情爱要背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文学家诗人的作品宣传情爱要背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嫉贤妒能罪业极重,因果善恶不能抵消 净土法门法师:嫉贤妒能罪业极重,因果善恶不能抵消

僧宝论26、禅宗六祖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五) 僧宝论26、禅宗六祖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五)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九)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九)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大安法师:如果你有信心,往生净土是极容易的 大安法师:如果你有信心,往生净土是极容易的

净土法门法师:三世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三世因果

慈法法师:安居第五十日(一):净土教法的分水岭 慈法法师:安居第五十日(一):净土教法的分水岭

六祖慧能大师与神秀大师为何合称南能北秀 六祖慧能大师与神秀大师为何合称南能北秀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

净土宗十祖截流大师 净土宗十祖截流大师

智海法师答:净土法门是来生法门,内心很排斥 智海法师答:净土法门是来生法门,内心很排斥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社会之不安定,人心浮躁,造作恶业的人愈来愈多的原因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社会之不安定,人心浮躁,造作恶业的人愈来愈多的原因

大安法师:修净土人,最忌夹杂--觉明妙行菩萨 大安法师:修净土人,最忌夹杂--觉明妙行菩萨

净土法门法师:恶意伤害有道德的人,要承担相应的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恶意伤害有道德的人,要承担相应的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生死无间 净土法门法师: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生死无间

净土法门法师:一切吉凶祸福不要去问人 净土法门法师:一切吉凶祸福不要去问人

净土法门法师:盗三宝物,一针一线,亦堕阿鼻地狱 净土法门法师:盗三宝物,一针一线,亦堕阿鼻地狱

净土法门法师:果报是从哪里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果报是从哪里来的?

被称为肉身菩萨的净土宗大师——昙鸾 被称为肉身菩萨的净土宗大师——昙鸾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土法门法师:因要是没有缘不会变成果 净土法门法师:因要是没有缘不会变成果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修福积德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修福积德

憨山大师——寺庙启蒙 憨山大师——寺庙启蒙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三大魔王-手机、电视、网络,让我们的身心难以清净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三大魔王-手机、电视、网络,让我们的身心难以清净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因果报应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因果报应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

憨山大师——平阳赋诗 憨山大师——平阳赋诗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我得福,他背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我得福,他背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见惑放下,清净心就出现了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见惑放下,清净心就出现了

煮云法师:缘会大师逃封国师 煮云法师:缘会大师逃封国师

煮云法师:肉身菩萨昙鸾大师 煮云法师:肉身菩萨昙鸾大师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对人好,可是切记不要掺杂情爱思想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对人好,可是切记不要掺杂情爱思想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四种净土?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四种净土?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 年谱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 年谱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四、为甚么要吃素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四、为甚么要吃素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五、正信佛教徒应有的认识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五、正信佛教徒应有的认识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救国研究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救国研究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八、以逻辑的规则来检讨言论之正谬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八、以逻辑的规则来检讨言论之正谬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佛学与人生之关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佛学与人生之关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一、因果的研究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一、因果的研究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教育,产生的作用不可思议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教育,产生的作用不可思议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心经》的要义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心经》的要义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八、禅宗胜义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八、禅宗胜义

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 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

宗密大师:注华严法界观门 宗密大师:注华严法界观门

宗密大师: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五 宗密大师: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五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九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九

善导大师:慧净法师:真正的大师,一句话,把你说死,再一句,让你永生 善导大师:慧净法师:真正的大师,一句话,把你说死,再一句,让你永生

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 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

慧远大师:慧远法师简介_慧远大师个人资料 慧远大师:慧远法师简介_慧远大师个人资料

法藏大师:华严经旨归 法藏大师:华严经旨归

智者大师:方等秘法具六缘第一 智者大师:方等秘法具六缘第一

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 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法藏大师: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法藏大师: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智者大师简介_智者大师个人资料 智者大师简介_智者大师个人资料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六上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六上

智者大师: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四 智者大师: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四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讲的六信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讲的六信

智者大师: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二 智者大师: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二

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六 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六

智者大师:达照法师:智者大师说的度众生的三个锦囊妙计 智者大师:达照法师:智者大师说的度众生的三个锦囊妙计

蕅益大师:放生就是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放生就是念佛三昧

净土法门法师:佛家从破身见下手 净土法门法师:佛家从破身见下手

净土法门法师:永远保持清净心 净土法门法师:永远保持清净心

大安法师: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 大安法师: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十上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十上

蕅益大师:毗尼后集问辩 蕅益大师:毗尼后集问辩

蕅益大师: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蕅益大师: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蕅益大师: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蕅益大师: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蕅益大师:投猪还债 蕅益大师:投猪还债

蕅益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蕅益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净土法门法师:起心动念远离颠倒 净土法门法师:起心动念远离颠倒

净土法门法师:人都做不好,佛也念不好 净土法门法师:人都做不好,佛也念不好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什么最重要,清净心最重要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什么最重要,清净心最重要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这就是所谓的改造命运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这就是所谓的改造命运

蕅益大师:梵网经忏悔行法 蕅益大师:梵网经忏悔行法

蕅益大师: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蕅益大师: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境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境

蕅益大师:观泉开士化万人早生念佛同生净土序 蕅益大师:观泉开士化万人早生念佛同生净土序

蕅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蕅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蕅益大师:蕅益三颂 蕅益大师:蕅益三颂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你的心动,这个亏吃大了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你的心动,这个亏吃大了

净土法门法师: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 净土法门法师: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

净土法门法师:用清净心去报恩,不要有情执 净土法门法师:用清净心去报恩,不要有情执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