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书信答疑
欣知贤伉俪精修净业,行解并进,念佛时能做到“精神焕发,没有疲意”,自觉“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如此不断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亲证念佛三昧,深为敬仰!佛说无量法门,大都是仗自力断惑证真,称为竖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愿内熏,感应道交,便能不断惑业,横出三界,普令含识,同出生死,畅佛本怀,故此法门称为"教内别传"。《大乘无量寿经》上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又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生死凡夫,得闻如此微妙法门,福德因缘真是不可思议!您们来信说:“念佛到境空心寂时,如拨乌云,见到睛空,无智亦无得。”但须体会到虽无智无得,却了了分明。所以彻悟禅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又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愿贤伉俪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对持名念佛法门,有甚深因缘。在各种法门中,唯此一法三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愿真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舍此报身,可带业生于极乐的凡圣同居土。一生之后,见佛闻法,永不退转。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触境逢缘,心不动摇,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可生于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心佛一如,能所双忘,便相当于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可见净土法门,可浅可深,确为径中之径。同时应知执持名号,杂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时,正是无上深妙之禅,故禅净也本来不曾分家。至于各大德的开示,由于因缘、立场、愿力各有不同,故所说可能有异,但是以佛法为方便,息妄显真,得定开慧,明白心性,了脱生死,则无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必将亲得佛法的无边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忆灵峰蕅益大师所著《宗论》中有云:“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迨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炽然合秽取净,与不取舍,原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可见净土法门,非大彻悟人不能全提,而钝根凡流亦无少欠,确是三根普被之教内别传,知仁者有志于此,谨录呈以供参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门可分为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师云:“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这说明一般念佛,必先从事持下手。正象《阿弥陀经疏钞》上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意思是说: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净,亦可进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灵根,顿明谛理,也可进入上中二品,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又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如果行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便会受三途流转之祸。事持力极功纯,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进入理持境界了。这时即禅即净,非禅非净,也可名为念实相佛。
(答辽宁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实很难得。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两利。根据愚之体会,上座念佛时,如能两手结"法界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一句圣号的无声之声,不理一切。如此易从有念入无念,转乱心为佛心。念至淡泊虚明,便与实相相应。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势所难免。当病痛时,首先要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同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应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无所着,气血便得调和,病苦自可减轻。忆昔弘一大师有偈两首,录助法喜: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而不服,是谓大错!(答保定胡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所说:“信愿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备,必生净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二句成为净宗之要领与铁案,无可改易。至于所示莲池大师之说,主要着重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弥陀不离自性,净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体会,则一句弥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彻,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生则沉着安闲,殁则径登上品矣。(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净土十多年。求生净土很好,不必改变。但是否调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弥陀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2)早晚静坐各念一小时,用金刚念(唇动不出大声),( 3)手结法界定印,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名,不作观想。如此修法与修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没有两样。念佛人并非不可修其它法门,但宜以念佛为主,其它为助,主助分明。如修净土的人也常念《心经》,《心经》是般若法门。修法总以简要为主,如念佛得力,则可一门深入,不必更换。蕅益大师曾开导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段开示十分精要。希能转告令友。
(答芜湖潘居士)
古德确有昼夜念弥陀十万声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约每秒钟1.5-2句。此种追顶念法,一般以念四字洪名为宜。正如长者所说: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纯熟,便可从有念入无念,由事持达理持,无相、无住之清净心态便相继现前,不难现证念佛三昧矣。(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门无量,但门门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学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设施有异。仁者所谓“以持名念佛一法,圆摄诸宗,融通世法,”乌乎不可!但念佛时必须一门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时,自然由一门会入普门而圆矣;否则间断、夹杂,不免影响实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参本来,及有发明,再于顺逆境界中刻苦磨练,打扫夙习;特别要在障碍中忍得过,这是练心的要法。然后不离觉照,至诚持佛名号,并广行众善,回向净土,逐步圆满自性功德。此所谓“有禅(谓彻悟本来)有净土(谓信愿求生),犹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陈居士)
禅净二门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时,决不能兼收并蓄,脚踏两船,而应一门深入,穷以岁月,否则势必二法俱败,一事无成。故从来祖师大德之提倡双修者,亦必参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彻源底,然后复修念佛法门扫荡而圆净之。当参禅到根尘迥脱时,而灵光独耀,终不断灭;念佛到念而无念时,虽洪名历历,终不粘着,可见从空门入者,真空不空;从有门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净实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须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离寂照。故知学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机,一时有一时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从根本处来说,有法终非究竟,无为岂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长者于修净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实用功者不能道。盖勿忘,即无念而念;勿助,即念而无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圆融,理事交彻;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劳作道理会,分别既息,正智现前。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至于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还心。这似适宜于初机念佛之人,实际上不必人人套用这一循环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难得一心。“行起则解绝”,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又耳听实即心听,若心不在焉则听而不闻,故《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说:“反闻闻自性”,即由耳根入门,而直观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说:念佛时“只守住意根,则其余诸根就随之皆摄了。”譬如君王正坐,则百官臣伏,一念单提,六根都摄,即来书所谓“不必分张,共凝一处”也。(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来函敬悉。仁者出家三年,修密学戒,明春将返五台山尼众学院学律,并有志安居阅藏,知见正确,愿力宏深,实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闻五台如瑞法师领导的念佛、学戒道场,清净如法,甚为难得。仁者除“以戒为师”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万德洪名善巧地安住于杂乱心中,久久自能进入“一心不乱。”至此,自知一句弥陀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贵信真愿切,并要一门深入,必能转化惑业,彻证光寿无量之自性。(答五台山静戒师)
与仁者通信累年,可谓无话不谈,今知仍苦闷彷徨,未入正修,不胜惋惜!其病在于用心太杂,未能专一深入。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于会通诸法,利益群生,岂可于自修中如开杂货铺,样样俱有,而件件不精?为今之计,实宜于净宗随息念佛,全身靠倒。因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圣号提起,则一切烦恼妄想,便立即转化。一念相应则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正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圆顿直捷,无可比拟,一句弥陀,正是实相,事虽简易,理实幽深!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偈云:"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愿与仁者。互相策勉。(答保定胡居士)
[以上选自《书简节录》——切磋念佛妙法]
过去事让它过去,未来事尚未来,现在事亦如幻如化,转瞬既逝,故念起不随,无住无相,这是修心最好诀窍。做到妄想脱落,人生最大幸福!
破相化空是定力增加时,必然现象。定慧力增加后自能念起即灭,不必费力,目前正是翻动打扫阶段,只要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也是妄心)。总之不理自能由粗转细,由长转短,时间一到,瓜熟蒂落。目前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即不要有求开悟的心,也不要放松,总是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与自己作斗争,功夫便可不断进步。
相都是虚妄,当诸相皆空,却有一个明明不空者,说相不是相,但灵灵明明,叫做实相。一般人以为相是虚妄,但还有一个无相之相,都不了解。无相之相,即是“见诸相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空)便能见到不变随缘的如来本性了。但实相非可眼见,只可心见,“心见”即是心领神会啊! 修心当妄想由多到少,逐步化空时,这时,妄想便能脱落。当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断灭,这便叫入定,功夫成熟自然进入一心不乱(寂)但灵光独耀(照)境界,这便是入定。“观心”方法和要领,请参考您所印《般若花》43-45页,其中有详细、扼要的说明,可作参考。
2006年徐恒志上师对哈尔滨杨振刚居士开示
杨振刚居士到上海寓所看望徐老,徐老拉着他的手叮嘱:“念佛最直接、最安全、最把握、最当机、最可靠、最方便!”,“要老实念佛啊!”(连说三遍)。每次杨振刚居士向编者谈起恩师的教导,总是热泪盈眶。
注:当时一起听开示的还有侍者卜年华、丹东范居士、上海陆居士等。
(答哈尔滨杨振刚居士)
本来面目,空空寂寂,但又了了分明,若只有空寂而无灵明,岂不成为顽空。故当一念不生,“说是一物即不中”时,却灵光独耀,灵知不昧,“明”和“见”是无分别智慧,不是有分别的意识。 见光见佛,可能有幻相出现时,只是不理不着。所谓“不准”,是不许粘着、追求而已。
心身化空,一念不起,但灵知不昧,了了分明,彻证此一境界,即是明心见性,故重在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默契,否则即成为“理悟”,即非“证悟”。明知虚妄,而不住相,也有理事深浅之别。若能妄想脱落,而灵光独耀时,非本来面目而何! 观心,有很多境界和过程,能念起即觉,不随之流浪,令其自生自灭(即不取不舍),这都是功夫。《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是空,“生其心”即是有,亦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清净心)之境界,能明悟此境,明心不可得,当下即是本性。是名明心见性。 (答哈尔滨张春喜居士)
《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所谓“无所住心”是什么心?乃是心无所住,而不断灭之心,也即妄念不起而了了分明之心,能时时寂而常照,心宝常现,即能于现前得无边受用,愿与仁者共勉之!来书云:“时有妄念”,无始以来积妄,原非朝夕可除,但能于妄念来时,不取不舍,不予理睬,习气力尽,则自然脱落;当妄想脱落,而灵知不昧,功用不失,即是体用不二之自性真实境界,只要不执,妙用无尽! 关于真如是否缘起问题,仁者所述乃是正知正见。凡因缘和合的一切诸法,有生灭、有造作,正像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缘生缘灭,如幻如化。而真如妙体,则是虚灵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决非因缘和合之体;凡因缘和合皆生灭有为之法,真如是“无为法”也。 真如之体,虽是不变,但能随缘起用。《般若花》上“真如缘起”,不仅如仁者说“真如通过缘起显现”(全相即性),而且也说明真如能随缘起染净二种功能。随污染之缘,便成“六凡”,随清净之缘,则成“四圣”,所谓随染净之缘,成凡圣之事。至于彻证本体,则虽无所住,而生其心,随缘起用,体用一如,证大体大用矣,是名妙用。又《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此乃指成佛的种子,也即闻、思、修、六度万行,皆成佛之缘起,非指佛性本身由缘生缘灭(即仁者所说:“而是通过修持(缘起)来显真”)。总之,若以佛性为缘起,则缘灭时,佛性亦灭,岂不成“断灭论”耶? 仁者精进用功,于寻常日用处,彻见本来,因缘不可思议!古人云:“平常心即是道”,仁者于此有所体会,是真见道者。世人将此本来平而常者刻苦分别,颠倒使用,遂致流浪生死,今悟“平常”则恢复本来,了无一法可得,故《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但虽是平常,能得到它,却也是不平常的,“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迷则四生六道由它作;悟则三贤十圣由它成。如此说来,平常之中有不平常的,又不能小看它啊!仁者说:“佛法只在觉与迷”,甚当!一念迷,苦海茫茫;一念觉,超登佛地。又说:学佛秘诀“只是无我二字”,说到点子上了,故《金刚经》须菩提问如何降伏其心时,佛开门见山,就先破我相(四相主要是我相),然后再破法相、空相。小乘人悟“人我空”,证入偏空涅槃;大乘人悟“法我空”,证入三德涅槃。凡夫因人我执起烦恼障,小乘因法我执起所知障,成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印光老法师曾说: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故仁者之体会可说是“画龙点睛”。
观心即是修心,两者不别,知“三心”不可得,当下见性!我们修心地法门,要悟在当下,修在当下,证在当下,用在当下,时时返照,刻刻用功,五蕴若空,苦厄顿消。 世尊在证道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可见修心要领就在转化妄想(第六意识)、执着(第七识),也即是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执若化,势如破竹矣。仁者以“无我”二字,为学佛要诀,可谓提纲挈领。 佛法所说“诸法”,即指一切事物。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故心法不二,能所一如。经云:“法尔如是”,仁者还见么!?见是分别,不见是断灭,且道如何办? 净土宗要求“净念相继”,即明心者之“动静一如”,言虽有别,义实无二,愿与仁者共探之。
人生一切无常,梦幻泡影而已。吾人目前唯一大事即在悟心基础上,打扫多生习气,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性;同时发愿归向净土,应知此一句弥陀,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禅净二门,从未分家也!
众生苦恼,非佛法无从解脱,佛法难闻今已闻,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同出生死苦海,同归圆觉性海。 目前学佛者多而正见难得,大都着相粘境自陷苦恼,若知妄想本空,回光返照,顿得清凉,终日无住,不落断灭;终日生心,不生分别,久久行去,定有自在之分,愿与仁者共勉之。学佛重见地,古德所谓“但重见地,不重行履”,见地者何?彻悟本来,认清自家面目。若寻枝摘叶,舍本逐末,离道远矣。
痛念佛法难闻,人生多苦,趁此康健,力超三界。上座犹如磨刀,下座练心,犹如用刀(杀敌)定慧等持,悟后起修,必将庆快平生!
来书所说:“众生可怜不学佛的不明白,学佛的亦不明白”,的确如此,言之可慨!所谓“不明白”,即不以明心见性为要务,心外求法,岂不沦于邪见外道?故愚每于人前大声疾呼,不管禅宗、净土、密法,无不以明悟自性为要领,否则欲淘汰习气,岂不移东搬西,徒自困扰。即如净土宗乃三根普被之法,一般以带业往生为主旨,忘记此乃三根普被之法,中上根人亦有份,心地明白即“理一心不乱”,有何不可,当仁不让,在于智者,但亦不能小视修证,看得容易。如见性后,悟后起修,于境界中磨练,于六尘、五欲、三毒种种境界,必须一一透过,特别是财、色、名三关,非大力者不易转化。若保任精勤,随缘脱落于顺、逆境,自在无碍,斯名破重关。但按教相论,圆教须破四十二品无明,始成妙觉。特别是初地菩萨(即别教初住)已能现身百界,八相成道,故由修而悟,由悟而证,功夫岂易言哉!见性者每悟后求生极乐,恐习染未脱,悟而未证,成“悟后迷”也,藕益、莲池、省庵、印光等大师莫不如是,但这些大师,当然主要是给众生作榜样。吾侪须于成败祸福关头,有所主张,则弥善矣。元音老人一生也着眼于“明心见性”,吾兄弟于此相同,盖亦觉众生可怜耳。因仁者一言,引出许多络索,一笑。
《般若花》以法供养一切有情,亦莫非一时因缘,言语文字皆用于一时,不能死于句下,“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仁者必能默契之。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为难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但声闻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水,况思惑乎,况尘沙惑和无明惑乎。故从来大德悟心以后,悟后起修,如丧考妣,如防风灯,正为习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圆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后,尚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了变易生死,成为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关后,尚须勤于保任,奋除习气,否则成为“悟后迷”,故历来大德悟后提倡净土法门,以期利钝全收,同入弥陀愿海也。生死事大,愿与仁者共勉之。
《狮子吼》一书是苏州明学法师、缪留根居士等所发表,争辩甚烈,有人问我如何对付,愚告以五译与两种会集本俱在,可以根据各自所见,各取所需,不必勉强,但不能再多论辩,因如此下去,实有损于众生慧命,对众生不利。且梅光羲、黄念老、净空法师等,皆学淹古今,深有修证,非一般可比。自此以后,论辩似乎减少,总之此事各随所需,见智见仁,各行其是而已,多辩何益!仁者以为然否?
某老人乃净宗闻人,其所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走错路了。”此语实嫌欠圆,因净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之大法。从下根人来说,因不必高谈“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对上根人说,则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极情亡,则理事双融,心佛不二,根尘脱落,禅净不二。某老专为初机学人着眼,“自性”、“唯心”则专就一句弥陀,即是法界全体上着眼,各人设施不同,悲心则一。万法不离自心,若界外有个阿弥陀佛,心外有西方净土,岂不成为心外取法?所谓“唯心净土,即净土不离唯心;也即弥陀不离自性。仁者所论,亦即此义,圆融无碍之谈也。
吾人处于娑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皆有因缘,一切无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早求出离,是为上策。仁者所说三际不可得,有两种理会,即方便说和究竟说,也即四种悉檀因缘。按究竟言之,过、现、未三际都不可得,非过去、未来,也无现在(当下),因刹那变灭,故《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实为究竟了义之说。又实相无时间相、无空间相,因时间、空间都是生灭法,现代科学家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妄想”,真是一针见血。仁者所举“两种体会”,可谓善巧说法矣。方便说,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当下;或说无过、未,只有当下,皆无不可,究竟说则三际皆不可得,因三际都是生灭法也。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
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古德谓为真实中之真实,盖“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悲愿力,无以复加矣! 知于六字洪名,万分亲切,十分难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浅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愿切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断见思烦恼,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灭入不生灭,由有相到无相,逐渐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可破无明见法性,生实报庄严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时即念即观,即观即念一句弥陀不离实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实相念佛,念佛与观心并无二样。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应,便可由念佛入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应知一切妄念本来幻化不实,故仁者说:“念头生灭不居,而静言观之,则波偃涛泯。”《金刚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总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时,能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则妄念不消而自消,终到“心空如洗”,得大法乐。
念佛时须心起、口念、耳听三结合,加上手结定印,三密相应,能使妄念无法插入。
“寂寂断见闻”是六祖方便说法,实际上是见闻了了,而不着见闻,因见闻若断,便成顽空,不能起用。心断即“心常空空”、“荡然无住”之义。 不着即不着空有,不着断常,乃显真空,也即一切处无住。事来则应,事去则空,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即此见闻非见闻”也此意也。骧陆公说:“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见闻了了,不着见闻”。此时即是“性相不二”。
(答深圳崔博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是观想念佛,从有相下手,归入无相,理解不清者,易执相成病,其重点在第十六观,其中说明“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总之,信愿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乱是要求,往生极乐是目的。故“一心不乱”很重要。
所说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专谈理性,而废弃事相,则理性也不全;同样,有些人只顾事相,而不顾到理性,则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须理事圆融、不可执事昧理,也不可执理废事。若修持名法门,尤须从事入理,因事能带理,理难独立。当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从明理性开智慧,一切就好办。 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杂念,使自己常觉不迷,(你在这方面已有体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除专心学习外)必须常常放下万念,使自己常处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时又是明明了了。这种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来境界”,(也叫本来面目)常常这样做,正是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的观照方法,这方法是简要、实用和彻底的。其它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号,不过都要归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见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仅是在静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随时心空智朗,这正是高级的静坐功夫。(具体可参考《静坐入门》中的“调心”和“观心”二节)(所以禅宗六祖以“见性”为主,并不主张人们呆坐,总之不可执定。) 平时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虽不戏论,也不孤僻;虽与人和通,也不随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赏”,也会生障碍。 贪、嗔、痴烦恼,人人都有,不过有深浅不同。久久修习,自可渐薄。在方法上,调息念与观心结合,很好。但须有主有助,或先以观为主,以念为助,今后或以念为主,以观为助。至纯熟后,即念即观,观念便合一了。
法门无量,适应不同根性。一般说来,般若与净土二门,消业最为迅速,般若即真空,净土即妙有,空有不二,会入中道实相。
(答南通钱居士)
仁者念因缘难值,欲广结硕德,以自策进,其志可嘉!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础,似不需多所攀缘,以免影响定慧力。盖种种佛法,无不从得定开慧中,明悟自性,然后打扫积习,悟后起修,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并念佛求生,使即生成办大事。感仁者之诚,略抒愚衷,互相策进。
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别固好,若能通过修持,认知自性岂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认知心性的火花。 佛法无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济度有情。“泯见”……无我见、人见……实为破烦恼要领,由此进入“我空”、破除“我执”,才有超脱三界之分。
根据某居士的兴味,自选出路。不过禅宗能明心见性,固然很高,但悟后尚须起修,破无明,见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专修弥陀大法,带业往生,较为实惠,解决问题。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愚常以为明心见性是学佛之要领,不求明心见性,势必心外取法,往往成为外道,净土宗亦并不例外。但此义每多不谈,误导者多。
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利乐群生,无有定法可说。六字大明咒,亦是三密相应的无相法门,若能得其要领,于一念化空,妄想脱落时,却不同木石,了了分明,回光荐取,当下认清即是本地风光,即能悟在当下,庆快平生。即使修心中心一、二千座,仍不明悟者比比皆是,实知修而不知悟之失也。仁者悲心恳切,请方便开导之。若定力不足,保任力弱,则仍需修六字大明咒,以增强定力,或念四字弥陀名号,手结法界定印,口念耳听,万缘放下,也易得定开慧,而往生净土,实修心之要领。管见如此,质之高明,以为如何?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修心需破三惑,明心见性,明彻本来,除见思烦恼(即贪瞋痴等根本烦恼)证阿罗汉果(相当于圆教七住位),进破八住以上及十行、十回向破尘沙惑证三贤位菩萨。再破无明一品证圣位菩萨,共破十品无明,证圣位菩萨。再破无明一品证“等觉”位,再破一品成妙觉(佛)位。《大乘起信论》作者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到八地入“不动地”,不久即成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都是等觉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成妙觉佛。
按愚近年来之修持,除以寂照伏妄外,概以四字名号为主课,行住坐卧以念佛为日课,盖法界一体,真如无二,一门深入,必有奇应,千佛万佛理无二致。《文殊所说般若经》云:“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且《观无量寿佛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烟台范业信居士)
徐恒志居士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选自心灯文库)
(2001年4月25日某佛教杂志编者按:最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甚至有些佛教团体开始筹资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学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年初,刘东亮居士特将自己得到的一套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寄给徐老恒志先生,请他作判断。此信即是徐老的答复。)
东亮仁者慧席: 手书敬悉,敬复如下: 一、承寄之书,我因事忙、年老眼花,未及都看。大致翻阅了一下,觉得平实居士对宗下、净土、法相都有深入研究。不过整篇书中,充满-----着目空一切的滋味。凡祖师、大德、仁波且、宗喀巴、智者大师 (判教)等高人都在评点批判之列。尽管不迷信权威,但谦虚冲淡乃人品之美德,所谓“满招损,谦受益”。特别对月溪法师指斥有加,不是共同探讨、互补互益。令人读后颇为反感。 二、萧居士所说明心与见性是两个阶段,明心是明悟自心无所有、不可得,属于破参开悟阶段;而悟后起修,逐步眼见佛性,也即在六尘境界中,历缘锻炼,属于破重关阶段。虽界线明确,前进有路,但真正悟证之人定能明确心性不二(出自《华严》)。明悟自心无所有、不可得,于不可得处,顿见本性,《楞严》所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且体用、空有本来二而不二,真悟心人必不强分为二。 三、据有人告诉我(书中尚未见到),萧居士对元音老人所说的“了了灵知”,也批评为是意识作用。如此便将老人所说一举推翻。按:是灵知还是意识,关键在是否有分别。故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而是否有分别,关键又在粘与不粘。粘着便是分别,不粘便是无分别——妙用。元音老人《修证心要》上说:我人于不思善、不思恶——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虽空寂无念,而非如木石。……既无有乱,亦无有定,随缘应用,毫无粘滞,即明心见性。又萧居士评为“常见外道”,因有灵知了了故。有断、常二见,当然不是佛法。而据元老所说,“空寂无念”,即非“常见”;又说“非如木石”,即非“断见”;远离二边,也不立中道。谓是常见外道,实未深究。本来禅无可说,开口就错,所以言语文字本非究竟,一有言诠,即乖法体;但真悟性人,也不妨借言语文字横说竖说,万变不离其宗。今执言废旨,实欠睿智。 四、萧居士之《无相念佛》一书,在所寄书中,未曾见到,故愚未读。一句弥陀,本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若究其本,与参话头本非两回事,只是下手方法不同。萧居士倾心极乐,书中评述九品往生情况,极有功德;至于相宗各书,弘法利生者势在必读,否则开口就错,误导众生。但当先以心地法门开路——明心见性,实为学佛之要领。法相宗,《华严》判为大乘“始教”,与圆教、顿教自有不同,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五、萧居士说,真心离见闻觉知(妄心)。此说似不全面,也可说“真心不离见闻觉知”,是不即不离。故祖师说:见色闻声不用聋。《楞严》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六祖大师也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因见性明道后,虽无虚妄的六尘境界,但不无真知妙用,所谓从根本智起差别智也。 至于萧居士说,判教时不宜以明心即是证别教初住、圆教初地。颇当。作此说者甚谬。因初关破后,进破重关,保任除习,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大有事做,并非一明心,即能证阿罗汉、三贤位及大乘十圣位(圆教初地是十圣初位,能现身百界,八相成道)。 总的来说,萧居士是一位有行有解的人,他的书可以作为修证参考,但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求出路。因行起解绝,文字愈繁,去道弥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站稳脚跟,是有智者。至于他的自大狂慢、不够谦逊之处,应持反对态度。且道在自证,不在多诤。昔闻元音老人在时,有人告诉他萧的批斥,老人曾一笑置之,不为毁誉所动。此之谓乎! 复颂法乐! (所寄各书,今后寄还时,是否仍寄北京,望回信时告) 愚朽 徐恒志拜书 2001年3月9 日
原中华佛教在线按:惠承本站网友翁阿轰代某佛教杂志转来徐恒志老居士《徐恒志居士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及上平居士之《护法乎?毁法乎?》,特此登载以飨读者,一切吉祥!
2.徐恒志老人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的第二封信:2002年6月10日河北。
(最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甚至有些佛教团体开始筹资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学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年初,刘东亮居士特将自己得到的一套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寄给徐老恒志先生,请他作判断。徐老的答复本站曾于2001年4月25日以《徐恒志居士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为标题发表,对学人识别萧平实的错谬起到了积极作用,最近刘东亮居士又公开了徐老寄给他关于此问题的第二封信件,并通过本站提供给大家。以下就是徐老的第二封信:)
东亮仁者慧鉴: 《无相念佛》和上平居士之批判文章,均已收到、拜读。 上平居士出于摧邪显正、救人慧命,为法忘躯地进行抨击,十分有力,不胜敬仰!下面略叙所感,供仁者参考,实因太忙,未能评述,至为抱歉。 一,关于无相念佛,萧先生把“忆佛念佛”作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圭旨,故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持佛名号,也不要观佛形像,要求先拜佛,随后入于忆想。至于如何离名号、形像而忆想,概念上含糊不清。我觉得全事即理,由口业、身业落谢到意业,使下手有方,否则忆佛易成空话,故《佛说阿弥陀经》以执持名号为方便,使下根人伏惑一心不乱,往生凡圣同居土(李炳南居士说:“‘伏惑’亦能一心不乱”),中上根人往生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今不令持名,便失去了下手方便。且“忆”乃是“别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仍非无相,必念极“忆”忘,根尘脱落,才入无相念佛而达实相念佛,证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的境界。但实相念佛,已是禅净不二,修而证者不多,为适应广大根器,似不如从持名念佛下手为宜。 二,萧先生竭力批评古今大德知识,一个根本原因是对离念灵知无所了知,误认此“知”即是意识,因此一概斥之为“常见外道”,从此一错再错,甘冒天 下之大不韪,其狂慢程度,出人意外。 其实真心与妄心,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粘着即成意识,脱落即成灵知,且 “本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起信论》说由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的枝末无明;唯识也以六识为“分别依”,七识为“染净依”,八识为“根本依”,互相依存,故说“渊深七浪境为风”,波涛、细浪、微流,行相不同,实为一体,故六识、八识,分而不分。至于离念灵知,唯佛能证,等觉以下,无明未尽。此灵知,或曰“灵知不昧”,黄檗禅师名为“精明本体”,莲池大师名曰“灵明洞彻”,祖师也叫“灵光独耀”,其实都是假名。萧先生慢心未息,思惑未断,竟然目空一切,令人匪夷所思。又所谓灵知者,灵是体,知是用,非解知、了知、识知,是证后所知。《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指 “证知”、“妙用”。凡夫着于见闻觉知,粘缚不放,故成为妄;圣人无住生心,无知无不知,故成妙用。故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圭峰禅师说:“但以空寂为自心,勿认幻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故妄想分别,离道弥远。知讷禅师亦说:“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逆境起贪心;真心则无知而知,平怀圆照,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 又真心无迷悟、能所、先后二元对待诸法,而能善分别。正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即印光大师所说:“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三,萧认为“见性”、“闻性”等乃因缘所生法,因此把它们作妄心解,实际上是非因缘、非自然的不生不灭法。《楞严经》言之甚详。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应机施教,或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或曰无尽灯,照彼迷情故;或曰吹毛剑,截断根尘故。总之,妙体虚寂,绝诸戏论,但若昧诸名,则触处成碍,欲益反损。 四,萧谓修心必须从第八识下手,其实并非一概。禅宗离心意识参,掀翻八识窠臼,固有可能;而大乘止观等,皆是从第六意识的慧心所依止净心修止观,从流溯源,逐步深入转为妙观察智,六七识若转,五八识则随之而转,六祖所谓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管见如此,未必尽当,书奉参考。余不一一。 请谅察。顺颂 德健! 愚朽 徐恒志合十 2001年4月5日清明
一切佛法都是方便,目的在使学者歇下妄想杂念,彻见常住真心,故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由于各人根性不同,故修法也不一,或从有念入无念,或从有相入无相。
近日既随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观念双修,并无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种种法对治,欲其安于一处,甚难,甚难。但须知念佛时能口念耳听,清清楚楚,即寓有观心作用,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定慧双融,贵在坚持勿见异思迁,勿得少为足,偶觉轻安,也勿自喜,为要。观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详说,不再一一。
修净宗持名法门,重在净念相继,转化烦恼习气,逐步将进入无相、无念境界,而与实相相应矣。祈精进用功,自强不息。圣贤功夫,全在不动心处着眼,若妄念渐息,则空寂、灵明之境时时现前,岂不快哉! 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开悟见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而观心、参禅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时时证入“顿然无念,却了了见闻”的光景,正是自性现前,既是“了了见闻”与六祖所呵“念尽除却”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后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须犹豫怀疑!(妄念不能除却,只是转化之。如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 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这正是以慧照力转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师之偈应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里“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无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见性者,而落入“妄想”或“无记”中。 观心、念佛交互使用,达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无定法可说。有工作人思考之时,则“觉照”更为适用,此即起用也。 在方法上可改变一下:可在清晨趺坐金刚持四字名号(取其简单紧凑,易于追顶),口念耳听(不出声,而用意回顾到这一句佛号)两手结法界定印,修时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此即三密相应之密法,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无上密咒,不取于相,念来即扫,扫至无可再扫,便证三昧,得定开慧,见本来面目。其功用与“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请试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门”,即改变一下修法,或可进展。净宗即浅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议之妙法也。
今后必须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转化妄想,一面要事事、处处,“与自己逆,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于一切有障碍处忍得过,便能进功。
愚见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随息金刚持名法”,但: 1、不念经,则开经偈可不念。 2、念释迦佛后,便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一称,随着便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但不能过于着意于呼吸,听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动念佛、无声,呼吸即不从口出入,而以鼻呼吸为宜。逐步训练。 4、坐时背痛、头痛,时而摇晃,皆气血不通之象,但因静坐,气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摇晃等现象,坚持做去,渐能改变,所谓“病障渐除,舒适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气脉之现象。 5、念佛号结束,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一称,功课以简要为主,功课后能心空无念,无牵挂,无系缚尤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开慧)。忏悔、四弘誓愿、回向。这些内容均可放在念佛结束之后。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会出毛病,只要看:修后反而粘着、烦恼或系缚即如药不对症;否则便是当机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执着,勿胡思乱想是可以趋向清净寂灭的。凡修法以简要、深入为主,不必太多太杂。(特别贵在坚持,勿三心两意)。
知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总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结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六字名号无声之声,此即三密相应,易入一心。若能从有念入无念,恬淡虚明,即与实相相应,也是禅净不二的境界。
照上述修法,即是净心,即是净土,再加坐后发往生之愿,便与极乐相应。“信愿”是目标,“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经云,“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资格,二而一也。 “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念佛人定生极乐四土;“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尝有去。详见《般若花》“净宗讲话”。
《圆觉经》说:“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希精进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处,便能亲证本地风光,获得佛法真实受用也。然后一切佛理,一切经教,自可了然胸中,当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关键总在认识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应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显真,得定开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乱、清净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应,便可更换。如随息不相应,便可用“静听”佛号的办法。一般来说,随息适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随着妄念渐轻,便可改用“静听”,口念耳听,自心唤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随息是随着呼吸自然规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号不断,此中似不存在“随得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故仁者可灵活变动,以相应不相应,作为所修之法契机不契机的考验。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对法亦不要死执,以免受“法执”之累,您这个“摆不掉这个执着习气,”正是“法执”啊 !当妄想、执着习气现前时,应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态度,力不足时,要坚毅奋发,并念佛号加持,转化之,假以时日,自然化于无形矣。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药,病愈药废。“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也是摄心的一种方便,如能因此摄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时,若心定后,仍执此不放,便成“法执”,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观脚踏莲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现象,则不妨方便对治,若无此病,则又何必执此幻相,以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时,执则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写数行,以为仁者助道。 “心声相依,六字分明,专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会出现流弊。
造成五十种阴魔,全是修证过程中的种种魔事。见性之人,虽明根本,而多生习气纷然坚固,分别颠倒,“客得其便”,归根到底乃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故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为主,一旦妄想消歇,亲见此不生灭藏性,依体起用,渐扫魔障,增长智能。若从文字言语中卜度、揣摩而来,乃是识神,非无分别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于从《楞严经》上讨消息,今后借此印证可也。若本来已彻,照见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则一切魔事,无奈汝何矣。 念佛时,自宜摄心专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则渐少而成片,总在专精用功,假以岁月。念佛、念咒时头痛如裂,是业障翻动,影响血液循环,气血不通,故而有痛,渐渐自能缓和,业消智朗,自然体气和平轻安。但摄心专念虽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总要“不忘、不助”,任运入道,所谓“巧入无生”。 摄心而念,实即观心而念,因“摄”时即寓有“观”的作用,若观照不住,便不成为“摄”矣。“正统的观心法本无从何处起观的”此语正是,心不可得,“处”从何来。但初学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观脑部,因大脑是意识工具故;或观心窝以免引血上升,引发病症。但都是一种方便,不必执着。以念佛、咒摄住心念,可见正是妙法,实际上,上面已说,摄时正是观时,故印光大师有“即观即念,即念即观”之说也。 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显真,促使“净念相继”。今只靠倒六字音声,自能逐渐风平浪静,巧入无生,但总在真实践履,勿以种种推理代修证证界,当知诸佛菩提,唯证相应。 观心方法,动中观,与静中照,实是一回事,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便打成一片矣。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说“努力观照,不取不舍,不随不遣”,是正法。至于经典所说“知幻即离”,“有相皆妄”是观心过程中之助力,久则由“解知”证入“证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剥皮,层层去妄,先空“我执”,再空“法执”,最后“空执”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极乐。此乃功夫必经之过程,故宜少分别考究,多埋头实干,为要。 人生、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缘生性空,一切无常、无我、无法,平时修法,力与习气斗争,妄想脱落时,不生灭的本性,顿然现前,岂不是庆快平生吗?众生太苦,佛法难闻,愿互相促进,奋发图强!
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观,我空、法空,便能转烦恼妄想为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实受用。
人生无常,种种苦恼逼迫身心,只有学佛是唯一出路。修净土弥陀大法,即坐时手结法界定印,口金刚念弥陀圣号(六个字),两耳细听六字,万缘放下,这叫净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相应,每天早晚各坐1小时左右,能很快定心开慧,平时还须与自己习气奋斗,行、住、坐、卧不离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脱生死,不然六道轮转,众生太痛苦了。
信函批语选:
(一)念佛法门,念到什么时节便舍去呢?还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办生西之愿呢?念佛不存在法执问题吧? (徐老批语:由功夫深入,可以进入“念而无念”境界,故不必舍去,下根可信愿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进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今仁者改弦易辙,决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法门无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从忆佛念佛下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不但说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浅可深,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之时,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由于念佛之心,全体即是圆融本体,故不存在法执问题。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 (二)有居士来探讨,“临命终时,是以清净心念佛,还是以愿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老批语:临终念佛,是愿心,也即是清净心。无信愿不能生西,而一句佛号,是最极清净故,与真如相应,故多念佛,即能证入无念。) 还有“临命终时,是只念佛号才可往生吗?若念咒、观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老批语: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须有信愿力。念咒、观心,“愿”生西方,一样可生,无愿不能生。故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首先从理论上讲,一切诸佛都证菩提,乃至一切众生皆修证成佛以后,皆证入广大圆明之常寂光法身,还同时证圆满报身佛,此报身佛分二种:一、自受用报身,即诸佛亲得受用广大法乐,安住寂光;二、他受用报身,即为十地菩萨示现圆满报身,令随缘进趣无上菩提。其次,需知世界无边,众生无边,现在科学已证实2000亿光年以外,尚有银河外星系,尚有无量无边世界,所谓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广大众生六道流转,可见十方世界众生无边,若皆修行证道,一一成佛,此实“匪易所思”。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佛“多维”空间的事相,岂凡夫所能尽知和妄测。故圆觉经云:“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请仁者对这些问题今后暂放一边,因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不必妄加测度,以增业累,果能三觉圆满,竟成妙道,则慧眼洞彻,法界圆明,必然无疑不释矣。
二位比丘尼师,出于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难得,但其所说,并不妥切。当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随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门,作不同行持,功夫纯熟则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逐步打成一片,在净宗叫“净念相继”,在禅宗叫“寂照现前”,所以修法并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学人都从静坐下手,较易得力,因静中,心力容易集中,万缘也易放下,故动中念佛拜佛固好,静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乱打坐,要神经错乱”,这是对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气功,大小周天之类,不明心性状态,错乱用心,或着相而求者说。仁者用功有年,何至因静坐而神经失常,故说法、修法必须对机对症,不能固执一方,以应万病,“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仁者脚跟未稳,妄心未伏,正知正见未开故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修学者之大病,切宜注意。又说您有宿冤纠缠,当知更是着相取境,而不知返观自心。我们无始以来,谁无宿冤,其实所谓宿冤即是无始以来所作“业障”,故要念佛、礼拜、忏悔、发愿,若能刻苦修法,妄想脱落,则一切业障,本来是空,只因妄执不舍,认妄作真,自寻苦恼,妄想内魔不消,很易招致外魔,岂不冤枉可怜!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并常与习气奋斗,待妄念消落,则真心现前,一切烦恼、业障皆化为大光明藏矣。若听二尼师之说做佛事,度冤主,自心不安,外境又来,弄得彷徨忙乱,无事生非,真是极大可怜!
做佛事,种善根,固是好事,但无钱何必勉强,一切福乐,都出自本人心地,心地狂乱,求佛何益?不能存钱等说,更是荒谬无智,当知各人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命运,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故应知命、安命,更应“立命”,立命之要,更在学佛法,明心地——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五祖告六祖语)
一切妄想烦恼,都由虚妄分别、执着所引起,而分别执着又是因不明自性本空,以致外被境转,内被习牵,遂致妄想颠倒,不能自拔。故学佛之人,应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为要领,否则纵有修持,难以究竟。一切佛法种种方便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息妄心、显真性,真性既显,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过而不留,接而不染,定慧圆明,便能获得自在解脱和真实受用。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识中习气翻出益多,此即内魔,内心散乱也可引起外魔,故以净心空念为主,心空境寂,诸魔齐退。《楞严》所说五十种阴魔,莫非是习气的显现,故经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故不必恐惧、顾虑。
大仙、巫婆等人更不可亲近,此辈人自心未明,着相取境入于迷信颠倒,以盲引盲,随而学之,无有不苦上加苦者。当知修心以无住、无相、无念为总要领,《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皆阐此旨,宜引起注意。《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要领,通过智慧观照,证知身心都是因缘所生,条件组合,并无自性,空而不着,自然能解脱一切苦厄。您今日种种苦恼,正是心念不空之故,所以古德说:“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请天地、说是菩萨转世等等,切勿轻信,徒增痛苦,真正圣贤无不谦虚谨慎,自强不息。 修法时能盘坐固好,不能盘坐,就改为散盘,也无妨。趺坐只是一时借用之法,用于一时,待定力逐步增加后,要行、住、坐、卧都能观照,才是正修。
学佛全在“成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种种法门,莫非度生之方便,随机施教,并无定法,一言半句,等沾法益。
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间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执着,心空自在。一切法皆是佛法,举手低头不离佛性,所以行动不离佛性。烦恼本空,惟有一切放下才能得大自在。
修心重要不忘“观心”,“观心”是观心法门,观一切法皆如幻象,《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主要是多观,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打成一片便得受用。 (答保定智金居士)
所谓的“明心见性”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同时亦“非空非有”。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并“了了分明”之觉性,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叫见性。仁者平时的行、住、坐、卧应时时观照。并时时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问仁者,这个无所住的“心“是什么心?请参之! 仁者能持名念佛很好,“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的殊胜法门。如仁者能一门深入,脚踏实地,净续相连,打成一片,从而达到念佛三昩,即实相念佛,那就是“花开见佛”了。努力!努力! 望仁者能在学佛的道路上“依教奉行,早证菩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随信寄去一册《念佛大圆满》供参用。修法贵在一门深入,多阅一些教理书籍也很重要,因要“通宗通教”嘛,但应以自己专修的法门为主。望发奋努力,自强不息,早证菩提,普度众生!
(答河北许洪亮居士)
所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令堂大人高年多福,仍需经常请其一心多称佛号,经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多念之乎!且生前多念佛号,临终善根发露,必能强者先牵,正念现前。凡临终正念不失,对世间一切了无留恋者,必生净土。
惊悉令堂大人撒手西归,深为悼念,愚即在佛前代为念佛回向,祝愿仗此念佛功德,使莲品增上,永出三界,成就无上菩提!根据令堂大人临终前后情况,甚为吉祥:
1、能日夜高声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名号,常请诸圣众在她身边;
2、断气时无人在旁干扰,让老人家安祥西归,心不散乱。(如亲属在旁,难免动情悲泣,会影响她一心求生)
3、16小时后身体更衣尚属柔软;
4、发现后大家轮流念佛,此时中阴身,闻佛号声便得一心西驰,得到加持;
5、在七七期间,诚心做了不少佛事,广修供养,必能使存亡两利,有助于莲品增上,早证无生。
综此几点,已说明老人家具备了往生条件。且临终时,只要心有佛念,无人干扰,正念分明,即使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净土,况令堂住近慈居,实际上等于闭关专修二个多月,福德因缘,实是不可思议,生时不离三宝,殁后必生佛国。仁等孝思不匮,尽心尽力,实是难能可贵,从此更可安心学佛,脱离六道生死之苦了。
至于某居士,能劝人念佛、信佛,皈依三宝,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但所说神通之事,只能作为参考,真有神通者,一般不肯轻易显露,其所说老母亲仍在仙道修行,以老人家行原来说,虽也合乎情理,但往生西方,也并非难事,只要信愿具足,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蒙佛慈悲摄受。又某居士说,半年后带您去“观梦”,可与老母对话,既已托生仙道。岂有效世间灵鬼附体“观梦”、“扶乩”等事,此等属于外道邪妄知见,幸勿轻信,致偏离佛法正道,而入迷妄颠倒,着相取境之迷途,为祷!
学佛人以离苦得乐、得定开慧、明悟心性、成就菩提、了生脱死为要领,此外凡无益出世,生灭虚妄之法,均宜避免。某居士搞预测、看病、看风水等,皆是生灭无常之法,不是佛法,但一般人不懂佛法要义,往往着相取境,为生灭境界所误,实甚可惜!凡遇真修行的人,可以直言相告,劝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勿搞旁门邪道。
仁者诵持《金刚经》三年余,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有所体会,此经是般若要典,诵持者要求心上于一切法无住无着,不但无我相、无法相,也要求无非法相,也即是空我、空法、空空,故是成佛净心要典,“为法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又此经前十六品说“不取于相(起用),后十六品说“如如不动”(证体),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能领悟其义,便能无障无碍,得大自在!祈仁者口诵心行,此常返照本性,果能心空、意净,心无挂碍,便能得佛法的无比受用!至于所念各经,皆无不可,总以念后心地清凉,道念增盛为妙,如时间过长,反而成为负担,心生急躁,或有任务观点,于心不安,则可适当减少,似宜以《弥陀经》、《金刚经》、大悲咒、回向净土为日课,即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愿与仁者共勉之。
(致卧答陆晓先居士)
[以上选自《幻斋心鸿》]
“般若妙味”选录
(上师询问弟子们修行情况,此略)
胡居士:他能坐三个小时念佛,手结定印,他能坐三个小时。
徐老:念佛法门很好,念佛法门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妙法。(若能)身口意三密一起来就快。
徐老:你结手印吗?
苏居士:结手印。
徐老:结什么手印呀?
苏居士:法界定印。
徐老:噢,还有念咒也可以,弥陀定印也可以(弥陀印)。修净土法门呀,口里念,耳朵听,手结定印,很快,三密相应就快。你只是口密,或是只是耳朵听,不行。身口意三密一起来,这是身、这是口……身口意三密相应,净土法门很好的,等于就是密教差不多嘛。本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南无阿弥达布达耶”,是密宗的真言咒语,所以这个法门确实很好,也可以带业往生。最近我在《宁波佛教》—“弘化佛教”里面有篇文章,专门讲修净土法门的好处,不知你们看到没有?你们两个都没有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它是三根普被的,他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带业往生的下手善巧方便。他后面讲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所以净土宗还是讲明心见性。这个一切法,我们修行的人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就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外道,老是讲这句话。所以大势至菩萨讲这个话以后,他自己也讲“我以念佛心证无生忍”,他以念佛心证无生忍,无生忍就是七地菩萨、八九地菩萨都是无生忍,他是上根啦。这篇文章文字不多,但是三根普被,下根、中根、上根方法都有的,《楞严经》这篇文章很精妙的,所以你修念佛法门再好没有,弥陀大法!
苏居士:师父,您看以我的根基修什么法最好?能够指示我一条……
徐老:某居士啊,实际上一切佛法,法没有好坏的,一切方法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它都是善巧方便,不管心中心法也好,念佛法门也好,六字大明咒也好,都是方便,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要妄想脱落,一念不生;妄想脱落,一念不生的时候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灵光独耀,灵光独耀的时候回光返照一下,看这个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境界,回光返照要认识,哎呀,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的灵光独耀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很简单。所以佛法并不复杂的,不要把佛法看得好象复杂得不得了,很简单,但是当然你说它简单也不是简单的,要妄想脱落也不是简单的,是吧?也要下一定的功夫。所以我想,苏居士你现在修念佛法门呀,莫换题目,就是印光老法师讲的。莫换题目,不要换题目。不要换题目这是印光老法师讲的嘛,你就把这个功夫做下去,一定证到念佛三昧。证到念佛三昧的时候,心中心法证到的也是这个东西,禅宗证到的也是这个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善巧方便啊,无有实法的。所以有许多人讲,我这心中心法最好,说这个话是外行的话,没有好坏。对你根性的就是好法,不对你根性的就是不好的、不行的法。《金刚经》讲的“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以你还是决定把净土法门一门深入,深入下去。因为深入以后呢,要见到本来面目,不要停留于带业往生,一定要成就明心见性,见到本来面目,这品位就高了,将来就是上品上生了。不光是个带业,(不要)满足于带业往生啊。
苏居士:带业往生就是没把握嘛。
徐老:带业往生反而不好,反而要求太低了。
苏居士:到时候临终的时候把握不住就麻烦了。
徐老:把握住、把握不住,主要的是定力,对不对?
苏居士:定力,对。
徐老:主要的是定力,因为修行主要就是要得定开慧嘛,有定才开慧,
你没有定力就智慧不开,智慧不开就不能打扫习气,所以修行的人呀,通过各种的方法,不管你净土宗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目的都是要歇妄想,一念不生,把妄想歇下来以后,妄想脱落,妄想脱落以后哇,这个时候就见到本来面目,就叫开悟,开悟了。开悟以后呢再打扫习气,叫悟后起修。悟后还要起修,不是悟后没有事了。
学佛第一步要“学”,学各种法门,好比摸开关,学了以后呢,就是能开悟,明白啦,见到本来了。见到本来以后就是要修,就是悟后起修,修了以后就是证,证道了。哎呀,这就是我本来面目,本来佛性见到、证到以后还要起用,还要广度众生。所以过程总的来说,五个:学、悟、修、证、用。学、悟,悟就是开悟了,见到自性了,见到自性以后,那么就修了,这个时候就是真正修,现在是真修,不然的话你肓修瞎练嘛。见到本来以后这个修,就是打扫无明、打扫习气。这个修,修好比扫地,开悟就是开日光灯,第一个“学”好比“摸开关”,开关摸到以后,我们修净土法门,你一开关就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以后不是没有事了,要扫地呀,你不扫有什么用呀,日光灯一开,地上还是很脏的,那么扫,扫了以后房间清洁了以后,四十二品无明打扫清净了就是佛的净界,这是圆教修持,破四十二品无明,必须要破四十二品无明,最高的就是圆教。这个修净土宗也好,六字大明咒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都是圆教,圆融无碍的。所以我说苏居士,你修这个六字大明咒也好,修心中心也好,修念佛法门也好,一样的,是平等、平等。问题就在这里,一门深入,不要东抓抓、西抓抓,脚踏两只船就不好,修行的时侯一定要一门深入,别的法门当然要学了,但是你在一段时间里面修一种法门,不要多,不要今天修这个法,明天修那个法,反而不好,反而不能达到一心不乱。所以我的看法,你还是多念“阿弥陀佛”,多念“阿弥陀佛”。
苏居士:我从归依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自己认为比较认真念佛不到三年,就是打坐念佛。
徐老:不到三年这个功夫也很好了。
苏居士:但是自己觉得在有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妄想。
徐老:我告诉你,有两个境界:一个呢,妄想越多越好。什么道理呢?你比如扫地的时候灰尘就起来了,拍皮球拍得重就跳得越高,所以佛教里面有句话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倒是越精进用功,它越是翻得越多,什么道理?第八识里面有很多的习气种子,你不打扫,不用功夫的话,它就不出来的,你用功精进用功的话,它就出来了,所以习气越重翻出来越多,说明你功夫越是进步,不是退步,这很重要。许多的人呀,修心中心法也有的、念佛的也有,到一定的时间习气都翻出来,本来没有怨言的,怨言也多了,烦恼也多了,心总定不下来,有些人他是功夫进步了。当然,有些不用功的也有,不用功的习气还是翻出来很多,妄想很多,这也是有的,但有一部分人他是用功精进以后出现这个境界,那么怎么办呢?不去理它,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不用取它,不随它流转,还有不要去甩掉它,你要甩掉它,这个甩掉它也是妄想。甩掉它也是妄想,所以不取不舍,这就是妙法。
在佛教里面,不取不舍,它是最高法门。佛教里面,它在佛教也是很高的法门,境界也是很高的,它是恒河大手印的境界,它是最重要的,不取不舍。不取就是妄想来了不去理它,总之就是不理,不理则妄想息灭。有一定的过程的,不要乱,乱了以后就迷,方向搞不清楚,到某一个阶段应该怎么做,自己不知道了。这好比第一(阶段)“学”,等于摸开关,把开关东摸西摸摸到了,摸到了以后一开,日光灯就亮了,日光灯亮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就扫地,扫地等于就是修了,修了以后房间都清爽了,那么就证了,可以会客人了,见到客人都可以交谈了,那么就是用,所以这个五个阶段层次很分明,不能乱的。有许多人没有明心见性,同时还是修,修还是可以的,但是他往往要盲修瞎练。明心见性以后,知道我的本来面目,知道自性是什么境界,明白了以后再修,方向就正确了,习气就容易扫除。
所以明心见性在佛教来讲还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但是目前许多修净土的人呀,他不讲明心见性。你只要往生,这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以前讲过一句话“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这句话,是吗?但这个话也不能永远、永远就这样讲,实际上要开悟,念“阿弥陀佛”也可以明心,也是要明心的。从前香港有个叫永信法师,他的文章也说念佛可以明心见性,我很赞叹他,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种讲法,现在很少有人能这样讲法。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言行、观点,看净土宗的问题,净土宗本来还是很高的,并不是一般老太太念念佛就算数。但它是三根普被,是实在的。下根的人、下品下生都可以念佛,上品上生也可以念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念佛往生的,就生西方的,所以这个法门确实是三根普被,很妙的。对于方法的问题,你能够结手印念的话还是三密相应的,跟三密相应没有两样,功夫力量也很足的,现在许多人光是念句“阿弥陀佛”,光是嘴巴,也没有手印,耳朵也不听,这个定力就少了,这是方法的问题,不是法门的问题,这个法门确实是了不起的法门,所以历代祖师大德都提倡这个法门,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大多数修行的人还是离不开净土法门,因此我想,苏居士还是念佛修下去呀。你不要放弃念佛法门,念佛你已经多少年了?
苏居士:4年了。
徐老:哎,4年了,不要放弃,莫换题目,题目不要换。印光老法师讲的嘛,不要换题目,法法都平等。不要看见人家,修心中心法好得不得了。
苏居士:我是看人家修一千坐了,不得了。
徐老:不要认为心中心法好得不得了、最好,讲这个话的人他是不太理解,其实法法都平等,没有好的、坏的,对你机的就是好的,不对你机就是不好的,应该这样看问题,都是善巧方便,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手段。好吧,大家交流、交流,大家商量嘛,我也不一定正确,谈不上请教。我们都是学佛的,都是同学嘛,同学、同修嘛。
刘居士:我们都是晚辈。
徐老:不好讲的。
刘居士:都晚了两辈了。
徐老:不好讲晚辈,学佛不讲一生的,多生的。
苏居士:徐老,净土宗见性跟这个是一样的,是吧?
徐老:净土也可以见性,一切法都可以见性,严格来讲,凡是佛法,都讲明心见性。你不明心见性就是心外取法,心外还有一个境界,心外有样东西我可以拿得牢,心外取法就是外道。这是目前很多人都这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有许多人说,我明心见性很困难,念佛带业往生,那当然也可以了。它三根普被嘛,信愿行,真心切愿笃行,信愿行以后呢,带业往生,这业就是恶业,至于过去生中还没有带着去,现在他信愿行就往生到西方,但这个带业往生啊,首先说要一心不乱的,什么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心乱也不能往生,下品下生也讲心乱也不能往生,你心已经乱了,怎么能往生呀,他障碍了嘛,那么他怎么能一念不生呢?临终的时候,因为造种种的恶业,五逆十恶(的人),应该到地狱去,但是他就是听善知识的话,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念十句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句话就往生了,这个时候他就是一心不乱,后来他又要乱了,这是另外一回事。往生的人要一心不乱的,所以这事还是很重要,往生、不往生要看你心乱不乱,心不乱以后就往生,心乱就不能往生。
苏居士:您说他没有乱…
徐老:嗳!没有乱,你说没有乱,就往生了。这个道理,台湾一位叫李炳南的居士他讲过这个话。我在《般若花》上一篇叫《净宗讲话》,我也引用他的话,特好,这个道理,《净宗讲话》里面有啊。多数讲的,临终的人一定要一心不乱,也就是心乱你就不能往生。那么五逆十恶(的人),听善知识教导以后,他万缘放下,都是一心不乱,一下子带业去了,去以后往生西方,但去了以后,生凡圣同居土不是到方便有余土,带业。净土法门很好的呀,它也可以明心见性,也可以带业往生。别的法门都是只能明心见性,能带业往生没有的,带业往生只有净土宗有,别的都是消业的。
苏居士:净土宗也要消业。
徐老:也要消业。
苏居士:尽量消,实在消不完…
徐老:我告诉你,关于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也是有一篇文章的。实际上也可以消它一部分业往生的,也就带一部分业往生。要去的人,比方我去的时候是凡夫的,往生了,往生你都消业了吗,没有消业。但是呢,你说没有消,没有消怎么能往生呀,所以消些业障也带着业障,一部分带着,一部分消掉。
苏居士:尽量的消,实在消不掉的,带着往生。
徐老:带业往生,还是带业往生。但带业往生有一个条件,叫“信真愿切”。
苏居士:信要真,愿要切。
徐老:信真愿切,信真愿切!
苏居士:(如果)我没有彻悟,证不到念佛三昧,我虽然修了很长时间也证不到,那怎么办?
徐老:你如果这样修下去的话,一定证念佛三昧的,一定的。因为一心不乱嘛,你念到后来妄想少了,由多到少,由有相到无相,最后心佛一如,能所双忘,就是见性。我所以跟你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用不着其它方便,心可以开开呀,这是菩萨讲的话嘛,是吧。
苏居士:如果根机要是不行呢?
徐老:根机要不行就带业往生也可以嘛。
苏居士:那个只是最后一招。
徐老: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好就好、妙就妙在这个地方,修净土。但你也不要把自己看成太浅嘛,好象我根性不行啊,我不能见性,不要这样想。众生、每个人,众生都是佛呀,人人都有佛性。在《华严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呀,他讲过一段话,他说:“奇哉、奇哉”,很奇怪,很奇怪,“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就是这句话,“如果离开妄想执着,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得现前。”所以这句话对我们讲很重要。第一个,每个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的只管放下、恒心,就四个字:妄想执着。所以其实不管你修什么法,对治的放下就是四个字,对治妄想对治执着,不要妄想执着,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很简单,妄想执着去掉我就证到佛性了,这个话他讲得很清楚吧,因为如果离开妄想执着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得现前,就现前,这句话很有力量的,所以说修行并不难的,主要治“妄想执着”,四个字,就四个字可以了,就是我们的功夫,当然,治妄想执着也不是简单的,妄想有贪、嗔、痴,贪名、贪财、贪色、贪利,贪很多,所以,你不要给它看得太复杂,也不要看得太简单,总的来讲妄想执着是敌人,只管放下很明确,很明确的,这是华严会上佛讲的,这句话《华严经》里有的。
苏居士:那师父,还是修这个。(弟子结手印请师指导)
徐老:对、对,这样对极了。
苏居士:就这样,对吧?
徐老:就这样,对。
苏居士:这样对,是吧,那这样呢?
徐老:这样叫法界定印,这样叫弥陀定印。
(师教手印)
苏居士:弥陀定印,哦。
徐老:法界定印,诸佛菩萨入定的时候就是法界定印,你一方面修也可以……
苏居士:打坐的时候我是单盘,可以换腿吗?我现在右腿压左腿,是不是有……
徐老:最好不要换腿,换腿以后,动了以后心就不定,最好不要换腿。
苏居士:我现在右腿压左腿。
徐老:不过你打坐呀,要坐一个小时。
苏居士:有时不到一个小时。
徐老:一个小时更好,一时以上还是可以的,再短恐怕力量不够。
徐老:忏悔,我把这忏悔道理讲一讲。忏悔我们每一个人因为现业障深重呀,都要忏悔,所以《普贤行愿品》里讲的,忏悔业障,要忏悔业障,但是忏悔呢,两个方面,要事忏理忏,理上也要忏悔,事上也要忏悔,事上忏悔就是向佛菩萨叩头,自己今后不造恶的事情,过去所造的我忏悔,这是事上忏悔,叩头。理上忏悔要明白罪性本空,罪是空的,罪要心造的,心有没有呀?
苏居士:哦,没有。
徐老:心不可得嘛,三心不可得嘛,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那么明白罪性本空,这个罪就没有,“罪性本空,放下便了。”,有这句话,所以你一方面要忏悔,一方面自己要“我这罪性本空,忏悔就没有了。”不要把它再挂碍,一切唯心造,你放不下,就是挂碍,就是有罪,你放得下就没有罪。所以,以前大德有一句话“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没有了的话,就是债还是要还的。
苏居士:债是吧。
徐老:了了,本来没有的,业障本来是空的,了则业障本来空呀,未了应须还夙债。
胡居士:未了应须还夙债。
徐老:就是明心见性。
张居士:还得明心。
徐老:就明心见性了以后知道自性本空嘛,这了就是明了,不光是理解上的了,事上的了。
苏居士:老师,问件事。他们说忏悔,事忏。有人说是要发露忏悔,就是过去做的错事自己知道的要讲出来,是吧?
徐老:嗳,嗳。
苏居士:要在佛前讲吗?
徐老:佛前讲,在佛前讲出来没有关系嘛!应该向佛前讲出来。……[此处听不清,编者注]我们自己忏悔就向佛前就讲出来,但是我以后就不再造,以后不造了,不后造,那么以前所做作忏悔,六祖也讲么,“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悔一悔,后面的过不造了,忏以前的罪,忏悔掉,忏掉,是这样子。
刘居士: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您看那个经书上经常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反过来吧,佛菩萨又说,佛不能灭定业。既说不能灭定业,为何一句弥陀就把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给全灭了呢?说法怎么统一起来呀?
徐老:这个这样子的。我们的罪业很多,八十亿劫不过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藕益大师讲,已消的罪业好比是手上的泥土,没有消的罪业好象大地的泥土一样。所以这八十亿劫我们看好象是很多,实际上不多的,无始以来造的罪业很多,所以这个罪业,还是要带业往生,所以带业往生就是没有断掉的恶业,我来消,但消不消呢,消还是消的,八十亿劫消掉了嘛,下品上生,消五十亿劫;下品下生消八十亿劫。
刘居士:哦,下品下生消八十亿劫。
徐老:定业能消、不能消的问题。定业可消,也不可消。
刘居士:哦。
徐老:为什么叫可消?可消呢,也不可消。我念佛、我求生西方,我本来堕落的,现在念佛求生西方去了,定业不是消掉了嘛,定业可消嘛,不然是定业一定不能消,那你不能往生了,念佛也没有用呀,是不是。但是也不可消,为什么不可消呢?有定业,他没有因缘的他一定受报的。释迦牟尼佛,在以前没成佛的时候,他敲了个鱼头敲三次,所以他常常会是头痛,他说这就是报应,我七十亿劫前敲过鱼头,但是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诸佛菩萨有受报的话,他受了报以后他没有痛苦的,不象我们苦得不得了,有报以后呀,好比还很清静自在的,这就是跟我们凡夫受报是不同的,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凡夫一样了,他也做的罪也受报,他痛苦还是痛苦,实际他不痛苦,一般佛菩萨都这样子,看起来很痛苦,他实际上不痛苦,二祖他临终的时候给人家杀头的嘛,他就讲出一句话,白刃临头颅呀,刀呀,临你这个头颅头颅,犹如斩春风,好比斩春风一样,没有关系。这就是他修证的关系,但是他报还是受报,报就报,他原来杀人家,他还是给人家杀掉,所以这个定业总的讲辩证对待的,可转,也不可转,也有可以转的部分。不然的话念佛没用了、命运不能改造了,命运还是可以改造的、可转的。不能改造的就是凡夫,没有自信,(认为)见性就高了,好多人没信心了,那就不能转。还有佛菩萨呢,他报了以后他没痛苦,也是报,大概这样子比较辩证的关系,辩证的关系。
刘居士:对对。
徐老:辩证的关系。
刘居士:某某法师的书可以参考吗?
徐老:他的书可以参考。
刘居士:磁带也可以听听是吧。
赵居士:磁带呀,磁带是吧。
徐老:可以听,他讲的教理还是不错的。
赵居士:教理。
徐老:教理还是不错的。
刘居士:哦,教理不错。
徐老:但是当然我们自己要有眼睛的,自己要看,这句话对我有用没用,有用就留,没用的就要消掉。讲法的人都是对机说法的,某某法师他讲得不好的地方也有。
刘居士:对对。
徐老:比方我这《般若》,我印的《般若花》拿到没有?
刘居士:都有。
徐老:都有什么封面呀?
胡居士:什么样的封面都有,有一个厚本的,河南印的。
刘居士:有厚本、有薄本的。
徐老:嗳,这里头有127个问题[《佛学常识问答》,编者注],这里头有一部分就是针对某某法师的,人家提出来很有意见。“某某法师这样讲的,念三千部《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西方,这对不对呀?”这个提问题的人他就不赞成,他叫我回答。我就给他讲,不能讲死的,能不能往生就是要看什么?信愿有没有,有信愿的话,十念也可以往生,不要再念三千部,没有信愿的话就是念四千部也没用,要这样看问题,不能讲死,说这念三千部就能往生。就是藕益大师讲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定了。我就根据这句话,我就回答他。后来某某法师看到的,因为我这篇二十几个问题,在美国都印出来了,美国最有名的册子里面都印出来,他也看到,我这个书他也看到,不过某某法师有这个好处,他看到以后,他自己觉得不太妥当他就改了,他不是自以为“我是老法师”,他很谦虚的,有许多问题都他教的,吃老酒这个问题,大鱼大肉。这里有大概近十个问题都是针对他的。
刘居士:哦,跟他通过信?
徐老:我和他一起吃过饭的。
刘居士:吃过饭。
徐老:我在美国,美国跟他吃过饭。
刘居士:他承认,他承认他这点不太妥当。
徐老:当面没有承认,人家告诉我的。
刘居士:当面没承认。
徐老:当面没讲,当面我跟他碰面,他还没有看到我的书。后来,我离开以后他看到了。看到以后,他就有许多,他就注意,就改了,比方吃酒的问题。
某弟子:吃酒也非常不妥。
徐老:嗳,吃酒。
赵居士:某某法师好像对于密宗特别反感。
徐老:也改了。
刘居士:现在也改了吧?
徐老:现在也改了。
刘居士:某某法师说的喝酒呢?
徐老:喝酒呀,他说酒可以喝一点,年龄大一点的人喝酒可以活血,他这样讲的。那么有人这样问我,我说他不受五戒的人这句话可以用,喝酒没有罪的,比如受五戒以后,喝酒是有罪的,没有受过戒的没有罪的,不象杀生,但是喝酒呀,有许多人说我少喝一点,少喝一点到了后来就多喝了。少喝,自己说我少喝的人很少的。哦,喝吧,那就放开喝了,那么他就说喝就喝,到后来就闯祸,酒不能喝,学佛法,酒一定要戒掉,不戒不太好,自己没把握呀,我喝了就不喝了,这样的人很少的,不是说没有呀,很少。所以酒还是不喝好。
赵居士:徐老师,某某法师还说过估计释迦牟尼佛在世的话,也允许可以吃点蒜。
徐老:吃大蒜呀。
赵居士:是不是跟您刚才说的吃酒这个问题是不是一样的?
徐老:这大蒜、葱吃了以后呀,口气臭,念咒念佛不相应,口业不清净了,所以戒除这个东西,这是释迦牟尼佛定的。释迦牟尼佛到现在当然他也可能是变化了,皆无定法、因时制宜嘛,不是一定适应时代的,不过他这个规定还是有道理的,大蒜吃了以后呀,很臭。葱吃了以后呀,韭菜吃了以后呀,总想淫欲,对于众生是不大方便,所以要戒除这个,这等于误众啦,有种叫兴蕖,我们中国没有的,印度有的。
王师兄:包括香菜吗?
徐老:香菜不包括,香菜不臭的,香的嘛。
刘居士:徐老师,过去有人问过李老师,说这个苍蝇蚊子怎么对待他们,李老师说的超度它们!
徐老:嗳,李老师怎么说呀?
弟子:苍蝇、蚊子,李老师说超度它们,嗳,那个李老师的意思是,是允许打苍蝇蚊子了?
徐老:可以打。
刘居士:可以打。
徐老:就是超度它。
胡居士:好象蚊子,好象是转多少世也转不清。
徐老:这也是种方便。
胡居士:方便吧。
徐老:实际上,我们佛教徒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要一点血,你就把它生命夺去了,这叫轻罪重报。
弟子众:哈,对对对。
徐老:对不对呀,所以我们只讲一切害虫也不打死,那么怎么办呢,把它迁掉,赶出去,把地方卫生打扫好,卫生好,什么都没有了。我告诉你一个消息,从前印光老法师在世大概有很多臭虫,睡床都是臭虫。有些弟子讲,老师父我给你扫一扫好吧,用现在DDT把它打一打。他说不要,让它去,过一段时间呀,都没有了,一个也没有了,它迁单了,搬走了,感应了,他的道德我们这里凡夫没有,它迁单走了,所以老法师也不打。总的来讲,我们要保住我们的大悲心,善巧方便把它赶走。所以我跟你们讲,我打蚊子我不打死的,我是一向不打死的,赶掉就算了,你又打不完的。那么有些人讲了,你赶掉了,要咬人家了。不妨碍,我成全我的大悲心,个人管个人,个人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嘛,是不是?我成全我的大悲心就是了,不打死它。所以别的事我也不去管它,管不着这许多。那农药怎么办呀?农药就打虫,你不打又不行,不打也害人的。不过,佛法也有条规定,只要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人类,这事情还是可以做的,要有利于众生。比方有好人跑来了,你把好人藏起来,过一会儿坏人追过来,问你这个人有没有呀?他说没人,这讲妄语呀,这个妄语有功德的,他保护一个善人。佛法灵活的,很灵活的,不是死呆的,不是死板。总的来讲,五戒里面,杀生、偷盗、邪淫都是很重要的罪,这个罪呀,你不受戒的人,犯法要更加要注意,偷人家东西有罪业不是有罪业吗?你乱搞男女关系不是有罪业吗?杀人也不行?受戒了以后,佛法里边一定要保持这五条,不过戒律分得很清楚,杀人跟杀众生不同的,杀众生跟杀虫蚊又不同,一个重罪,一个中罪,一个轻罪,有轻重的分别,《五戒戒相经》里边很清楚的,怎么样算重罪,怎么样算轻罪都有规定的,当然最重要的就摄心。《楞严经》有句话:“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就是戒,你不摄心的话,你戒相守得很好,你心里还是很烦恼的,所以经典就是了不起,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涵芬集》——般若妙味)
观心: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境界。好比在大街上,人看车水马龙而不动心。习气翻出,拼命打扫。《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仅是临命终时。
西方极乐世界,本体虽空,但妙有作用仍有,是大愿形成,非微尘所形成。是自性本愿功德显现而成。故虽是化城,妙用还有。李老(元音老人)开示,那儿也是空的,是苦、空、无常,是化城,非宝所,暂时歇歇脚。修到花开见佛成法身,对大圆满而言也是“月落时相见”。破相、破除一切相,不着一切相。
(选自《涵芬集》——修心诀窍)
关于心外求法的问题。的确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密教与显教好像不相随和,互不相容。实际上显教与密宗,我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大愚祖师讲过一句话,他解答过“理讲显教、修密宗方便门、以归于宗”,方便是不同的,但归源是一样的,不离开实相,不离开一真法界,因此显、密应该把它一致起来。如果把显、密分开,以后门户知见,对中国佛教来讲也是没有好处的。还有一点,关于“心外求法”的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心外求法,不能够圆融无碍。实际上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我们可以这样讲一句。为什么呢?我们佛教主要要领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不能明心见性的话,心外求法的话那不是外道吗?实际上严格讲起来,整个佛法就是明心见性。当然净土宗是另外的,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宗是三根普被的,上根、中根以外,下根还可以带业往生,它是特别的法门。在中间来讲,净土宗心外求法总是不大妥当的,应该讲,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对,我跟老居士一样意见,显教与密宗不能分开,方便不同,归源都是一样的。老居士的见地我非常钦佩的。
您老人家讲的《金刚经》与《弥陀经》的看法问题,我非常钦佩的。因为这个见地完全是佛所讲的。真空、妙有,本来就是一回事,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好比我们大圆镜照出来的东西,镜子是空,影子就是有,您不能说它是两个东西吧?是一个东西,真空就是妙有。那么《金刚经》与《弥陀经》,我同意老居士的看法,空有不二,就是一回事。一个是讲性,《金刚经》是讲性的,《弥陀经》是讲相的,但性、相是不二的。性、相为什么是不二呢?因为全相即性,全性即是相,因此《金刚经》与《弥陀经》应该把它统一起来。还有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有许多人把《金刚经》作为空,《金刚经》专门讲空的,对这个看法我觉得不大妥当?为什么呢?《金刚经》固然讲空的,但是也有讲有的地方,比方经上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就不是空了嘛。实际上《金刚经》很圆顿,圆顿之教,圆教,又是顿教。这个问题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得很清楚,他的看法基本上我们说是圆融的。他也讲:“《金刚经》不是只讲空,空有不二,是圆顿大法。”所以对《弥陀经》我们应该这样讲,它是妙有不有,实际上还是讲空;《金刚经》讲空,真空不空,实际上还是讲有。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啊?不是妙有嘛,应无所住就是真空嘛,从这句话里就可看出,真空、妙有是完全圆融无碍的。对于老先生《金刚经》与《弥陀经》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子,不知对不对,也请你多批评指教。
(选自《涵芬集》——徐老与吕香光居士问答选录)
您老今夏于传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径,教人以一句万德洪名,摄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实为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观佛、念佛),即是“始觉”,念念既久,自然任运进道,由有念入无念,从凡心转佛心。“始觉”有功,“本觉”方显,始本合一,则能所双忘,而寂照现前矣,至此禅净不二,即佛即净,而入非禅非净,心密所证,当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执指为月,门户见深,争论胜劣,舍本逐末,实可一慨。
(答牧牛老人)
我们凡夫多生习染,非一时可尽,但必先悟此不生灭之自性,然后悟后起修,扫一分习气,证一分法性。否则习染难除,进一退九。如虑人命短促,恐未能在生死中作得主,也可效古来大德之禅净双修——于明悟本体后,再信愿求生极乐,以便不断惑业,横超生死,即所谓禅净双修,大德高僧如彻悟、莲池、藕益、印光诸老皆作出榜样,是在各人之行愿矣。实际上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净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
骧公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观心时,是观照当下一念,不随它流浪,亦不着意舍掉它,此即“不取不舍”,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无妨,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正念时,知其本空,不取不舍,即入无念境界,决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却成顽空死定,成为无想外道。故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长”,便被六祖所呵斥。(见《六祖坛经》)
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动不摇,而随缘起用,用而不着,念而无住了。《维摩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念而无住”的境界,只要老实埋头苦干,于妄想习气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变随缘,随缘(用)不变(体)了。
某居士说:“止息时才是化空时”。不错,因为止息,就是化空,此时寂然不动,心境两忘,但灵灵明明,并不断灭,这正是自性显现之时。只要常常凛觉,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觉常照,转化妄想习气,本无生死可得,但无始妄想,根深蒂固,若虑即生不能解脱,则净土念佛法门,正可借用,要知见到本来,开悟明心之后,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尽习气,而明心念佛与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历来大德如印光、彻悟、莲池、蕅益大师等都是明心见性后,回向净土,往生后继续修炼,必能圆满菩提,成办大事,故愚与黄念祖居士相同主张“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骧师尊说:“妄不能息”,又说“只要能转可耳”,两句正是互相说明。应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故开悟见性的人,知烦恼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于烦恼不取不舍,不加断灭,只是随起随觉随转,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灭,又成外道的断灭知见。又应知无相、无住、无念,并非灭尽念头,只是念念转空。六祖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于相”、“于念”,即说明并非灭相、灭念。
欲生西方,全靠定力,只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临终正念分明,决定往生。可换修净土法门。每日早晨念一小时,不用盘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结弥陀定印或法界定印,两耳听弥陀圣号,晚上再念一小时,一天两小时,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灾,减少痛苦,得定开慧,往生西方,下定决心,一样可以愈病消灾,请照这实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无定法,要对机说法,不能呆板一成不变,要以求生西方为主,跳出六道轮回。
念佛号、听佛号就能得定开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门,可以改变,莫顾虑。愿力坚强决定往生。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就能得定开慧。
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则神宁而气旺,抵抗力强,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转变色身,有病方便调伏。
修心的人,在修时往往妄念愈多,这是好的现象,因过去藏在第八识中的垢秽、杂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腾出来,所以不要怕,让它翻,翻至彻底清净就得定开慧了。所以越修越乱这是好事,与不修时的乱是不同的。妄念乱糟糟来时,一心念佛,听佛号,不理妄念,不取它,不舍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观心,不被妄想牵着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无法下手,则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听,妄念自然空净。念佛、观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门。(观心就是看念头)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恒,必定心定慧开,满其所愿。
(答保定刘建才居士)
佛法重在当机,并无定法可说,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当参禅到心行处灭、灵光独耀时,当研教到境观相资、圆解大开时,当持名到能所双亡、无住无染时,当修密到寂然不动、见闻了了时,不都是‘这个’吗?可见方便不同,归元无二。以指标月,意在见月。话虽如此,但离心意识、直指本心,简便迅速,毕竟莫过于禅宗了。
一切佛法,莫非‘黄叶止啼’,所谓法尚应舍,法即是‘有’,何况非法,非法即是‘空’,空有二边不着,而又灵知不昧,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也……
(答李开宇居士)
更新于:2020-08-14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