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0

2020-07-28 更多文章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40)

第四讲  ②果平法师 讲授  另外,就是对二乘道和菩萨道的回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一句话是大乘无我的回向。不但我要将善法回向众生,我还希望众生不愿意承担的恶业果报,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这当然是一种大丈夫相,是一种无惧勇猛的心态。一般人很害怕自己招感恶业果报,但作为菩萨,他是不害怕的,他不但不害怕承担恶报,还愿意承担所有众生的果报。

当我们有时在接触到一些大修行者时,就会发现,他在承担自己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时候,会把这一切痛苦观想为一切众生代受果报。我有一位师公定静法师,她眼睛不好,因为年青时画工笔,画得太多,用眼过度,后来眼睛患上青光眼,看不见了,她也是隆莲法师的同窗道友。

那时,我作为侍者经常在两位老人身边,我经常听定静师公说一句话:“我眼睛看不见,是在代一切众生受苦。”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您自己眼睛看不见了,怎么能说在代一切众生受苦呢?

后来通过菩提心的修学,我知道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菩萨的发心。说我自己在承担我的果报,但是我并不为承担果报而痛苦,反而把这样的承担,当成是一种修菩提心的方便。当然这是教我们的一种修菩提心的善巧。

其实凭心而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遇到一些违缘,遇到一些障碍,让自己去承受,让自己去担当。但作为一般的人,在担当违缘时是很不堪接受的,是不愿意忍受的。甚至于我们很多时候,更希望把这个应该自己承担的恶业,推卸给别人。但作为菩萨,从心量上来讲,不应该这样。菩萨不但要承担自己的果报,还要希望这种果报,是代所有众生承担。如果发起这种心,那就不一样了。虽然现在是在承担自己的果报,但这却成为菩萨修学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这就是菩萨和凡夫的不一样。

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当自己在承担自己的痛苦时,可以这样想想:我在承担我的痛苦,也希望我现在的痛苦,是代替所有众生承担他们的痛苦,希望他是健康安乐的,所有众生的痛苦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如果修行者能够再再地发这样的心,那么真正哪一天,当有事情需要我们站出来,替众生抵挡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这个勇气。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已经再再的薰习过了,我们已经非常熟练勇于替众生受苦。

其实承担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不愿意承担才是一种痛苦。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凡夫总会觉得“我不希望这样,我不希望那样”,要想逃避,但在这种逃避的过程中,反而让自己的内心极其不安,烦恼重重。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自己能够安住于当下,不但安住于当下,还愿意替一切众生遮风挡雨的话,这既是在承担自己的果报,也是在修学自己的菩提心,这种善巧一定要掌握。我们在欢喜承担的同时,恶业不但不会增长,反而让自己增长善业。

因此在作回向时,普贤菩萨就作了这样的回向,由众生因造恶业,所感招的恶业果报,当这种恶报成熟时,希望我来承担。而“令彼众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让我来承担众生的苦,而让众生都能成佛。不要说我们能这样做到,就是听到这样的话,能够照这样发心,可以说,也是值得让人称颂的。就像世间能被世人所歌颂,能够名垂千古的伟人,他们肯定也有这样的心态,自己愿意为别人承担痛苦,他们也有这样的心量,愿意把安乐施予众生。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这也是普贤菩萨的一个誓言。我修这个回向,是无有穷尽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不是一时一刻的回向,而是永远的回向,不但是永远的回向,而且在我的内心永远都没有疲厌。

这是关于回向。我们昨天讲到,七支供养在平时修法里,它占的份量很重,每一部修法仪轨,如果仔细分析的话,里面都包括了这七支供养。所以古来印度修行人,就把七支供养单独提出来,叫做修“七支供”。

我们回顾一下昨天,除了讲完七支供以外,还讲到正修菩提愿,《普贤行愿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修学次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从凡夫趋入到菩萨,可以依次第拾级而登。对每一步台阶只要我们认真去走,最后一定可以从凡夫成为一个真正的发心菩萨。

更新于:2020-07-28 15:30

点赞

相关阅读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论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论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事情常有,学佛之后明白了该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事情常有,学佛之后明白了该怎么办

周安士:附录一: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周安士:附录一: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梦参老和尚: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梦参老和尚: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本源法师:地藏菩萨为何把不孝“父母”列为第一重罪? 本源法师:地藏菩萨为何把不孝“父母”列为第一重罪?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怀疑与信仰 宗净法师:怀疑与信仰

马哈希法师:《清净智论》 (巴汉对照) 马哈希法师:《清净智论》 (巴汉对照)

仁禅法师:什么是系念_系念彼此就能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仁禅法师:什么是系念_系念彼此就能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仁禅法师:共修念经念佛时容易出现哪些歧途_共修念经念佛时的注意事项 仁禅法师:共修念经念佛时容易出现哪些歧途_共修念经念佛时的注意事项

仁禅法师:嫉妒心太重,最后害的是自己 仁禅法师:嫉妒心太重,最后害的是自己

乘宗法师:证悟 乘宗法师:证悟

乘宗法师:看到之后就放松 乘宗法师:看到之后就放松

乘宗法师:佛法的温度 乘宗法师:佛法的温度

法清法师:怎样才算是富人 法清法师:怎样才算是富人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继程法师:如何礼拜?继程法师示范礼拜动作 继程法师:如何礼拜?继程法师示范礼拜动作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明安法师:如来藏是什么意思_如来藏的见解 明安法师:如来藏是什么意思_如来藏的见解

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五觉悟 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五觉悟

道证法师:不要用念佛来增长我慢和我执 道证法师:不要用念佛来增长我慢和我执

心道法师:精进的生命 心道法师:精进的生命

心道法师:学佛重在学好观念 心道法师:学佛重在学好观念

心道法师:转化福气的生命内存 心道法师:转化福气的生命内存

心道法师:从「心」的修行开始 心道法师:从「心」的修行开始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理净法师:出家人如何看等孩子的问题? 理净法师:出家人如何看等孩子的问题?

静波法师: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静波法师: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本源法师:修行是管好自己 不要看别人过错 本源法师:修行是管好自己 不要看别人过错

本源法师:善来比丘是谁_善来是什么意思 本源法师:善来比丘是谁_善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放生?放生有什么好处?(宣化上人,妙祥法师) 为什么要放生?放生有什么好处?(宣化上人,妙祥法师)

依空法师:73 老祖父的碗 依空法师:73 老祖父的碗

观清法师:藏传佛教《慈氏五论》 观清法师:藏传佛教《慈氏五论》

依空法师:39 身为苦本 依空法师:39 身为苦本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惠空法师:难舍能舍之道 惠空法师:难舍能舍之道

依空法师:56 一罐糖 依空法师:56 一罐糖

依空法师:57 人身难得 依空法师:57 人身难得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1 怀珠求乞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1 怀珠求乞

惠空法师:当前僧伽教育的内涵 惠空法师:当前僧伽教育的内涵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一节 释有支还灭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一节 释有支还灭

界文法师:出家的本质是一种出离 界文法师:出家的本质是一种出离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三节 直趣还灭之道——三十七菩提分法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三节 直趣还灭之道——三十七菩提分法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阿弥陀经》三种版本的对比 界文法师:《阿弥陀经》三种版本的对比

界文法师:第八届静修营戒律讲座 界文法师:第八届静修营戒律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