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刚法师:三皈五戒

2020-07-20 成刚法师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第一节绪言佛教本以实践为主,理论的思想,乃是为了实践的目的。所以,佛教虽有浩瀚的教典,都是为了如何实践佛的教法而出现。所谓佛教的实践方法,大别不出三类:一是持戒,二是习定,三是修慧。可是,此三者,以戒为基础,慧为目的,定为发慧的主要条件。自印度以至中国,乃至目前的佛教所到之处,无一不是基于这三项原则(注一),否则,虽名为佛教,却不是佛教的本色了。因此,佛教虽从思想的角度及教团的形态而言,分有南传与北传,北传又分为显教与密教,显教又分为禅及教,教又分派,禅也分派。他们的主要修行方法,仍皆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依准。而且,自古以来,「从禅出教」(注二),「藉教悟宗」(注三),是相互为用的。唯有真的实践,始能产生真智慧,而为大众说出究竟清净的不思议法,也唯有依靠正确的教义指导,始能实践正法,而明其自心见其本性。因此,中国禅宗,虽以「不立文字」为其特色,它所留下的禅籍,反而是中国佛教的诸宗派中最丰富的一流。从禅宗史上看,凡是一流的禅士辈出的时代,几乎也是禅宗典籍的丰收之际,尤其到了明末的中国,禅僧及禅宗的居士们,凡是杰出而有影响力者,几乎都有相当分量及数量的著述,流传于后世。最难得的是,他们不仅重视禅宗的语录及史书的创作和编撰,而且从事禅宗以外的经律论的注释疏解。所以我们若将明末视为中国佛教复兴的时代,亦不为过。所谓明末,主要是指明神宗的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可是,有些人生于万历之前,活跃于万历初年,有些人生在万历年间,活跃于万历年间,有些人生于万历末期,却活跃于万历之后。明朝亡于西元一六六○年,而本文研究的人物,以其生殁年代的起殁计算,则自西元一五○○至一七○二年,最迟的时代虽及清代,仍是生于万历年代的人。禅宗重视修证经验,其所证经验的真伪及深浅,纵然已有自信,仍得经过先进禅德的勘验与印可。凡是有能力印证他人的人,必是自己也曾接受过上一代禅德的印可。为人印证者,通常即是指导你修行的人,也可能仅在一面之间,便承认了你的修证工夫。不论如何,你受了何人的印可,便算接受了他的传承,而成为他下面的另一代传人,称为法嗣。由于传承的关系,代表了法统的延续,也证明了修证经验的可靠性;所以自宋朝的《景德传灯录》(注四)之后,有《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诸书(注五),记述禅宗诸家的系谱,经元朝,迄明初,又出了《续传灯录》及《增集续传灯录》(注六)。正如明初玄极的〈续传灯录序〉所叙述的史实一样:「吴僧道原,于宋景德间(西元一○○四年),修《传灯录》三十卷,真宗特命翰林学士杨亿等,裁正而序之,目曰《景德传灯录》,自是禅宗寖盛,相传得法者益繁衍。(宋)仁宗天圣中(西元一○二三─一○三一年),则有驸马都尉李遵勖,着《广灯录》。建中靖国初(西元一一○一年),则有佛国白禅师,为《续灯录》。淳熙十年(西元一一八三年),净慈明禅师,纂《联灯会要》。嘉泰中(西元一二○一─一二○四年),雷庵受禅师述《普灯录》。宋季(绍定间,西元一二二八─一二三三年)灵隐大川济公,以前五灯为书颇繁,乃为粹成《五灯会元》。」(注七)以上序中所叙六种灯录,除了《广灯录》之外,余均被收在《大正藏》及《卍续藏》的史传部。然后,经过一百六十年,至明初(西元一四○一年),玄极辑出《续传灯录》,又过一百九十年,至明末的万历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九五年),瞿汝稷集《指月录》。西元一六三一年,有《教外别传》、《禅灯世谱》、《居士分灯录》。西元一六三二年至一六五三年间,有《佛祖纲目》、《五灯会元续略》、《继灯录》、《五灯严统》,及《续灯存稿》等诸书(注八),相继问世。明末仅仅六十年间,竟比任何一个时期所出的灯录更多,而且此一趋势,延续到清之乾隆时代的西元一七九四年时,又继续出现了《续指月录》、《锦江禅灯》、《五灯全书》、《正源略集》、《揞黑豆集》等诸书(注九)。在明末及清的二百年间,如果不是禅者中的人才辈出,岂会产生如此多的灯录?如果不是禅者们重视法系的传承,岂会有人屡屡编集灯录?那些禅者中的杰出者,不仅在修证的禅境上各有其突破处,在文字经教的修养上,多半也有相当的造诣。故自西元一五九五至一六五三年的五十八个年头之间,新出现的禅宗典籍,包括禅史、语录、禅书的辑集、编撰、注解等,共有五十种计三百八十六卷,动员了三十六位僧侣及十位居士,平均不到十四个月即有一种新的禅籍面世(注一○)。在明末禅宗的人物方面的考察,主要是根据明末及清初的诸种灯录,最好的第一手资料,当然是明末禅僧及居士们为我们留下的传记、塔铭、行状,相信这些文献也正是诸种灯录的原始资料,可是,除了杰出的僧侣,愿意留下自传或传记资料,而由后人加以刊行或刻碑之外,多半禅者的事迹是不被后世所知的。所以诸种灯录所录的禅者,能有生殁年月可考,且有特殊的新观念、新公案被记述者,那是不多的,故有好多禅者仅在灯录的目录中,见到他们的名字列于某派某世的传承之下,却不见有其事迹及语录、公案等备载于灯录的内容之内。唯对研究者而言,仍是有其方便,至少可藉以了解活跃在当时的禅宗人物,到底有多少。虽仅被列名的人,也该都是有力于当时的禅者,否则,在百万计的一般禅者之中,岂有多少侥幸而于灯录中列名的人。本文依据成于西元一六四二至一七九四年之间的九种灯录及传略集的资料,取其有名又有事迹记录者,整理成表(注一一)。此表所记内容,凡一百七十九个年头,一百一十七人,其中仅有六位是居士,且无一人是女尼。但是我们可以判断,由于那些灯录的编集者,均有他们宗派法系及传承的观点,对于人物的取舍,也都有他们主观的尺度。也可以说,正由于受了宗派立场的限制,被选录的对象,就难免没有厚此而薄彼的情形。故若仅就上举的九种灯录的资料所见者,尚无法说明明末禅宗的盛况。也可以说,明末禅宗之丰富,不是灯录内容所能全部介绍,灯录仅照传统的模式,着重禅者们的参学过程及语录公案的编采。至于明末禅者们的禅思想及禅学以外的著述,则非灯录的分内事了。因此,虽然在《续灯存稿》、《续指月录》、《续灯正统》、《正源略集》(注一二)等诸书中,将正统的禅者以外,附录了「未详法嗣」者及「诸尊宿」的事迹,作为补救,但也只限于被正统禅宗学者视为与禅宗相关者,始被录入。其他曾与明末诸尊宿如云栖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达观真可(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年)、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年)等人相关的僧俗弟子,均未列入,甚至与以上三人被后世并称为明末四位大师之一的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在诸灯录之中,竟未见其名字。可能后人将他视为净土宗或天台宗的派下,故意舍弃。另在《居士传》内所列明末的诸居士中(注一三),有十一位是以禅行为其修持法门的,然为诸灯录所收者,仅得其中的一位(注一四)。足征诸灯录的编集者们,均把法脉系统的门户守得很严。事实上,禅宗的重视传承,本来是为了防止滥冒,所以要由传承明确的明师,给予勘验及印可之后,始得成为正统正式的禅法的继续传授印证者。但是,经过南宋末期、元朝及明初,一度衰微之后的禅宗,能够把握佛法命脉的真修真悟的禅者,便寥寥无几(注一五),往往是上一辈的禅者们,为了维系禅宗寺院在形式上的世代相承,不致因了缺乏真正明眼人的接掌门户,便趋于灭亡的厄运起见,对于尚未明眼的弟子,只要稍具才华,勉强能负起寺院的管理之责者,也就给予传法的印可了。此种印可,被禅宗的门内人,评为「冬瓜印子」。也就是说,这种印可的证明,不是盖上了皇家的玉玺,也不是盖的金属或石刻的正式印章,而是盖的临时用冬瓜肉伪造的印章。印章既是假的,用此印章印可的证明书,当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故到明末之际,禅者们寻求明师印可者,固然不少,有足够能力自度度人的杰出僧侣,则未必将闻名于当时的禅匠看作寻求印可的对象;或者由于机缘不成熟,不是碰不到面,就是碰到了面也不能发生传承的关系。比如蕅益智旭,曾经参谒曹洞宗青原之下三十五世的无异元来(西元一五七五─一六三○年),盘桓了一百十日,不但未嗣其法,反而因之而「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宏律」了(注一六)。但这并非表示看不起元来,元来倒是极受蕅益尊崇的一位禅者(注一七)。事实上,不重视派系法统的师师相承,可说是明末佛教的一大潮流,蕅益智旭,不仅未求任何禅者的印可,甚至极端反对法派承袭的陋习(注一八)。此外如云栖袾宏,虽曾参访临济宗南岳之下三十三世的禅匠笑岩德宝(西元一五一二─一五八一年),憨山德清除了也曾参访德宝之外,还参访过临济宗南岳之下三十二世的云谷法会(西元一五○○─一五七九年),却都没有建立法统传承的关系。最足注意的是,因为曹洞宗青原之下三十五世的传承者湛然圆澄(西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也对求人印可之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而谓:「本分自心,如能得悟,岂有更欲求人证许,方乃消疑耳。」(注一九)也许正由于明末曹洞宗的圆澄不坚决强调印可传承的重要性,在临济宗南岳之下二十六世的费隐通容(西元一五九三─一六六一年)所撰《五灯严统》凡例中,否定了他的法统(注二○)。问题当然不是这样简单,容在后面详论。从明末禅者们所留下的作述看来,临济宗的诸人,比较保守陈规,曹洞宗的诸人及法嗣不详的诸尊宿,则比较能着重实际情况的效用适应。对于禅宗弊端的自我检讨,对修行工夫重视锻炼的方法,也以此曹洞宗下及诸尊宿较为积极。至于临济下的汉月法藏(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三五年),虽属临济宗南岳之下三十五世密云圆悟(西元一五六六─一六四二年)的法嗣,因他乃以自力参破,而得悟透,见解便比较独立,作《五宗原》一书畅论其说,但却引发了密云圆悟的反对,编述了《辟妄救略说》一书(注二一)。汉月法藏的法孙,晦山戒显(西元一六一○─一六七二年)承其遗风,撰有《禅门锻炼说》一书,传于世。此种敢于自我检讨并重视修证方法的风气,也可算是明末禅宗的一大特色。此外,明末的禅者之中,既有不少勇于检讨、重视实际、思想独立的人物,他们在自修及劝人修行的观念上,也有活用的方便,虽皆以禅悟的目标为指归,也不排拒念佛、持咒等的杂行。注解中国禅宗的实践,重在实际的生活,重在人格及内心的锻炼,不重禅定的习得,但在生活的精进实践中断绝向内向外的攀缘心时,智慧之光芒,自然现前,所以较为活泼。然于省悟之后,依旧要求踏实的定力,来增长智慧的力量。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六一四─六一五页(一九六八年六月台北慧日讲堂出版)。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三七─七一页(一九七一年六月台北慧日讲堂出版)。《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之道原,纂成于西元一○○四年,现存于《大正藏》五一册。《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宋之惟白集。《联灯会要》三十一卷,宋之悟明集。《嘉泰普灯录》三十卷,宋之正受编。《五灯会元》二十卷,宋之普济集,以上现均存于《卍续藏》之史传部。明初之玄极所辑《续传灯录》三十六卷,序于西元一四○一年,存于《大正藏》五一册及《卍续藏》一四二册。明初之文琇所集《增集续传灯录》六卷,存于《卍续藏》一四二册。《卍续藏》一四二.二一三页。明末诸种灯录资料,请参阅本章第四节所附「明末禅籍一览表」的「明末诸家禅宗史传」表。以上诸书的资料,请参阅本章第二节所附「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参看本章第四节的「明末禅籍一览表」。参看本章第二节所附「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续灯存稿》卷一二,有〈未详法嗣〉编,录有明末禅僧六人。《续指月录》卷二○,有〈尊宿集〉,录选明末禅者十八人,其中有一位比丘尼、两位居士。《续灯正统》卷四一,有〈未详法嗣〉编,及卷四二的〈补遗〉编,录明末禅僧十三人。《正源略集》卷八,有〈附诸尊宿〉编,录明末禅者十四人,其中两人是居士。《居士传》共五十六卷,彭际清编成于西元一七七五年,现存于《卍续藏》一四九册。明末的十一位居士资料,参阅本书第四章〈明末的居士佛教〉一文。此一人是黄元公,为《五灯全书》卷六二及《正源略集》卷八所收,说他是曹洞宗无明慧经(西元一五四八─一六一八年)的法嗣,但在《居士传》中,他也与临济宗的密云圆悟(西元一五六六─一六四二年)及费隐通容(西元一五九三─一六六一年)有关。宋末未出人,元朝仅出曹洞宗的万松行秀,临济宗的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汉月法藏的《济宗颂语》有云:「高峰、中峰以下,屡遭乱世,其间诸家传法弟子,给侍不久,宗旨渐疏。」(《卍续藏》一一四.二一三页)《灵峰宗论》卷首,「八不道人传」。《灵峰宗论》卷一○,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作〈曹溪(西元一二六三─一三二三年)行呈无异禅师有序〉之中,有称元来乃是一位「以禅治惑,一律扶衰」的人物。参看《灵峰宗论》卷五的〈法派称呼辩〉及卷五的〈儒释宗传窃议〉二文。湛然圆澄着《宗门或问》(《卍续藏》一二六.三二二页)。参看《卍续藏》一三九.七页。以上二书现存于《卍续藏》一一四册。第二节明末禅者的资料考察资料的考察,分成两个方向:一是依据明末禅者们自己留下的作述,探究其内容序跋及附录的塔铭传记,而得知他们的行实及思想。二是根据诸种灯录所载、世代相承的禅史资料。若以重点性及重要性而言,第一类的资料,极为可贵;若以普遍性及系统性而言,第二类的资料,殊足参考。本文的重心,应该是第一类,本文的范围,亦宜顾及第二类。现在先将第二类的资料,整理成表,庶能一览便知明末禅宗人物的大势。从以下表列的资料,可以发现几个特征:1.诸灯录对于禅宗人物的取舍,虽各有其不同的标准,若遇重要的人物,则为诸灯录所共认。2.《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及《揞黑豆集》是选录禅林的重要人物;《锦江禅灯》是选录四川一地的禅林人物。3.《续灯存稿》、《续指月录》、《续灯正统》的选录尺度较宽,收录的人数较多;《五灯严统》的选录尺度,较为严格;《五灯全书》较略于前而较详于后。4.各家对于人物所属的宗派及世代,大致相同而略有先后的出入。5.《揞黑豆集》对人物时代的次序,往往颠倒。

(一)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

人物书名及其作成或制序年代诸人籍贯
人名在世年代宗派及世代嗣法之师续灯存稿1642五灯严统1650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667年以前续指月录1670锦江禅灯1686续灯正统1691五灯全书1693正源略集1785年以后揞黑豆集1794
临济(南岳下)曹洞(青原下)未详
绝学明聪?-157232本瑞卷10卷23卷15卷30卷60卷3邵武
汉阳古岩""""""汉阳府
大休实1514-1588"""""""新郑
大觉圆"智素"""""卷4汉川
云谷法会1500-1579"道济"""""嘉善
东溪方泽"""""""嘉善
浮峯普恩"法聚""""山阴
无趣如空1491-1580"""卷14""""嘉兴
养庵广心1547-1627尊宿不明卷12卷20卷30卷8上饶
天真道觉32净琴"卷23""卷60建宁府
无碍明理"""汾州
彭州宝池"鉴随卷9西乡县
了凡刚1550-1612"""邛州
笑岩德宝1512-158133明聪卷10卷24卷14卷16""卷3金台
庐山大安1510-1579"古岩"襄阳
龙树宝应""""""太原府
五台楚峰""""""太原府
玉堂和尚"""""""不明
古湛性冲1540-1611"如空"""""卷5苏州秀水
暠山智秀1588-1657-?"广心"饶州乐邑
古卓性虚?-1615"明理"嘉兴
少室常润?-158533忠书卷11卷18卷37卷61南昌进贤
廪山常忠1534-1588""""""建昌府
鹊山圆佐?-1585""""顺德府
兴国如进33忠书卷18卷37大名府
龙冈如迁1538-1598""""怀庆府
古风通玄"""河南邺下
大觉方念1547-161734常润卷11卷25卷20"卷62卷3卷3顺天府
无言正道?-1590-?""""""河南府
实相善真"""保宁府
无明慧经1548-1618"常忠"卷15"卷38"""抚州崇仁
智空了睿1540-1624"常润"内丘
鳌谷银妙"""邯郸
无疑真信"""蓬山皇亲
于锺英"""河南邺下
幻有正传1549-161434德宝卷10卷24卷14卷17卷31卷64卷4溧阳
灵谷昙芝"""""""江宁府
三际广通"""""""太原
幻也佛慧1536-1626""""""""会稽
南明慧广?-1620"性冲""海宁
正宗悟34德宝"卷17"凤阳
高庵杰"""京兆
天常经"""天台
素庵智"""武林
密云圆悟1566-164235正传卷24卷15卷18卷5常州宜兴
天隐圆修1575-1635"""""卷31"常州宜兴
雪峤圆信1571-1647""卷10""""鄞县
抱朴大莲?-1629"""""""临安
鸳湖妙用1587-1642"慧广""海宁
五峰如学?-163336圆悟""卷19"卷65临潼
汉月法藏1573-1635"""""卷32"

梁溪

(无锡)

破山海明1597-1667""""卷9""卷6西蜀
费隐通容1592-1660""""""闽之福清
石车通乘1593-1638""""""金华
朝宗通忍?-1648"""""卷66

毗陵

(常州)

万如通微?-1657"""""嘉禾
山翁道忞1593-167236圆悟卷24卷19卷33卷66卷6潮州
石奇通云1593-1662""""""浙江娄东
牧云通门?-1671"""""卷67"常熟
浮石通贤1592-1667""""""苏州平湖
林野通奇1595-1652""""""蜀之合州
黄介子""""毗陵澄江
林皐本豫?-1646"圆修"卷34"卷2"江苏昆山
玉林通琇1614-1675"""""卷68""杭州
箬庵通问1604-1655""""""""吴江
山茨通际1571-1608""""""""邗之通州
松际通授1593-1642"""""""浙之乌程
衡石悟钧1613-1646"妙用"""钱塘
介庵悟进1612-1673"""""嘉兴
一初悟元1615-1678""""嘉兴
唯一润?-1647"圆信"""浙之梅东
彻崖宏歇1611-1657"""楚黄
形山宏淖1599-167436圆信卷2楚安
山鸣弘璐"35""
湛然圆澄1561-1626"方念卷25卷15卷65卷3卷4会稽
心悦慧喜1564-1639"正道卷11卷38"金台
无异元来1575-1630"慧经"""""庐州舒城
晦台元镜1577-1630"""""""建宁建阳
见如元谧1579-1649""""""建昌南城
永觉元贤1578-1657"""""""建阳
黄元公?-164536""""卷8江西
指南明彻"圆澄"卷39"金华
麦浪明怀?-1620-?""""""卷3越之山阴
石雨明方1593-1648""""""卷5嘉兴
三宜明盂1598-1665"""""""钱塘武林
尔密明澓1591-1643""""卷63"会稽
具足明有"""""会稽
瑞白明雪1584-1641""""""桐城
柳浈居士36圆澄卷25卷39卷63山阴
叶昙茂""""卷5南昌
雪关智誾1585-1637"元来卷40"卷3广信上饶
嵩乳道密1588-1658"""""泗州
宗宝道独1599-1660"""""广州
竹山道严1602-1661""""西川
古航道舟1585-1655""""泉州
雪礀道奉1591-1669""""建阳
星朗雄1597-1673""""闽漳龙溪
余大成"""卷8"桐城
觉浪道盛1592-1659"元镜""卷3"建宁浦城
为霖道霈1615-1702"元贤"""建安
涵宇海宽"慧喜""直隶
别山性在?-1651-?"""顺天丰润
云栖祩宏1535-1615尊宿不明卷8杭州仁和
达观真可1543-1603""卷12卷20卷41"江苏句曲
无念深有尊宿不明""卷41卷8黄州麻城
仪峰方彖?-1592-?""卷12卷20卷42"达州
闻谷广印1566-1636""""""杭州
无学幻""""
憨山德清1546-1623"""卷41"安徽全椒
颛愚观衡1579-1648"""""顺天
元白可"""
大辩道焜"""
见月读体1601-1679"""

滇南

(云南)

徧融真圆1506-1584未详"卷9"西蜀营山
戏芦澄心?-1604"""潮州海阳
古雪真喆36""卷42瓯宁
吹万广真?-1618-1639""卷15西蜀
说明1.临济宗自南岳下三十二世至三十六世五代计六十人 2.曹洞宗自青原下三十三世至三十六世四代计四十二人 3.法嗣未详之尊宿十五人 4.以诸人生灭年代计系自西元一五○○年至一七○二年 5.凡收一百一十七人(中有六位居士)历明末及清共二百零二年 本书共12卷,现存《卍续藏》145册,通问编集本书共28卷,现存《卍续藏》139册,通容集本书共15卷,现存《卍续藏》137册,自融集本书共21卷,现存《卍续藏》143册,聂先集本书共20卷,现存《卍续藏》145册,通醉辑本书共42卷,现存《卍续藏》144册,性统编集本书共120卷,现存《卍续藏》140,141,142册,超永编本书共16卷,原缺第一卷,现存《卍续藏》145册,际源及了贞辑本书共9卷,现存《卍续藏》145册,心圆及火莲拈集
第三节 明末禅者的出生地域及重要人物从「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中,可以了解明末禅者们的出生地的分布状况,也可以明白地指出了哪一些是极端杰出而化度力强大的人物。第一点依据诸人的籍贯所在,第二点则依据诸人的法嗣多寡。且让我们进一步,再制两表如下:

(一)明末禅者的地理分布表

省别人数人名
浙江31云谷法会、东溪方泽、无趣如空、养庵广心、古卓性虚、幻也佛慧、南明慧广、天常经、素庵智、雪峤圆信、抱朴大莲、鸳湖妙用、石车通乘、石奇通云、玉林通琇、松际通授、衡石悟钧、介庵悟进、一初悟元、唯一润、湛然圆澄、指南明彻、麦浪明怀、石雨明方、三宜明盂、尔密明澓、具足明有、柳浈居士、云栖祩宏、闻谷广印、浮峰普恩
江苏14古湛性冲、幻有正传、灵谷昙芝、密云圆悟、天隐圆修、汉月法藏、朝宗通忍、牧云通门、浮石通贤、黄介子、林皐本豫、箬庵通问、山茨通际、达观真可
四川12彭州宝池、了凡刚、廪山常忠、实相善真、破山海明、林野通奇、见如元谧、竹山道严、仪峰方彖、吹万广真、无疑真信、徧融真圆
福建11绝学明聪、天真道觉、费隐通容、晦台元镜、永觉元贤、古航道舟、雪礀道奉、星朗雄、觉浪道盛、为霖道霈、古雪真哲
河北11笑岩德宝、鹊山圆佐、兴国如进、大觉方念、智空了睿、鳌谷银妙、高庵杰、心悦慧喜、涵宇海宽、别山性在、颛愚观衡
安徽6正宗悟、无异元来、瑞白明雪、嵩乳道密、余大成、憨山德清
江西6皓山智秀、少室常润、无明慧经、黄元公、叶昙茂、雪关智誾
河南5大休实、龙冈如迁、古风通玄、无言正道、于锺英
湖北4大觉圆、汉阳古岩、无念深有、庐山大安
山西4无碍明理、龙树宝应、五台楚峰、三际广通
广东3山翁道忞、宗宝道独、戏芦澄心
湖南1万如通微
陕西1五峰如学
云南1见月读体
不明7玉堂和尚、彻崖宏歇、形山宏淖、山鸣弘璐、无学幻、元白可、大辩道焜(《正源略集》云:宏歇楚黄人,宏淖楚安人,此二地名考察无着)
合计117人
以上的地理分布,是依据「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所标,原始资料则为诸家灯录及其他的传记,原标均系明末的地名,各资料间,亦偶有出入之处,笔者经斟酌研判而作成选定,查对《中国地名大辞典》及《读史方舆纪要》之索引,标示出现代所属的省名,且将北京的列入河北省,南京的列入江苏省,制成一表。由表中的省别归类统计显示,明末的禅者,竟有七十三人出生于中国东南部的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之七省,而以浙江居首。华北部二十人,分别出生于河北、河南、山西。西北部仅陕西一人。西南部以四川居首,占十二人,广东、云南各占一人。大师级的人物,出于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江西、河北等六省,明末的禅者们,也即以此六省作为行化的国土。何以东南诸省,得天独厚?此与政治文化的重心,向东南移动,有大关系。上面的「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也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明末的一百一十七人之中,有多少位是受诸灯录所共同收录的,又有多少位的嗣法弟子是较多的,在他们的嗣法弟子之中,又有多少位是非常杰出的。我们再从明末清初的其他禅籍之中,也可旁证那些位明末的禅僧是有力于其当时并且影响及于后世的。为求更加清楚起见,另立一表如下:(二)明末杰出禅僧世系表嗣法未详诸尊宿:1)徧融真圆(1506-1584)2)云栖株宏(1535-1615)3)达观真可(1543-1603)4)憨山德清(1546-1623)5)闻谷广印(1566-1636)以上三系之中,除了具德弘礼及晦山戒显两人,用()符号,表示出于资料表的一百一十七人之外的附录,其余皆从资料表所录的一百一十七人之中选出。共计三十三人,其中也不都是大师级的高僧,有的人是因在他们的弟子或孙弟子中,出现了伟大的高僧,故在溯及大师们的世系时,便得介绍他们,有的人则因他们留下了语录等的文献,所以被列入表中。不过不论如何,能被列人这三十三人之中的禅僧,无不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对于这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将在稍后讨论。第四节 明末禅籍和禅者作述(一)明末禅籍一览表1注、述、着、编、撰、集、辑
书名卷数年代作者性质现存《卍续藏经》
禅关策进11600祩宏一一四册
宗门玄鉴图11607虚一一一二册
博山参禅警语21611成正一一二册
永嘉禅宗集注21622传灯编注一一一册
五宗原附临济宗颂语11628法藏一一四册
沩山警策注11634大香一一四册
禅林宝训音义11635大建一一三册
辟妄救略说101638圆悟、真启编著一一四册
丛林两序须知11639通容一一二册
禅林疏语考证41644-1657元贤一一二册
沩山警策句释记21660弘赞一一一册
禅门锻炼说11661戒显一一二册
慨古录1不明圆澄一一四册
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2不明通容一一四册
千松笔记1不明大韶一一四册
十牛图颂1不明胡文焕一一三册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附诸大禅师和颂11662如念空一一三册
小计17种33卷17人

2明末编集之古德语录

书名卷数年代作者性质现存《卍续藏经》
沩山灵佑禅师语录1不明圆信、郭凝之编集一一九册
仰山慧寂禅师语录1" " """
洞山良价禅师语录1" " """
曹山本寂禅师语录1" " """
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1" " """
雪峰义存禅师语录21639林弘衍编次"
小计6种7卷3人
 3明末诸禅师语录
书名卷数年代作者性质现存《卍续藏》
云谷和尚语录2不明宗敬、道杰、惟能、宗
#14247;、祖禄
一二七册
紫柏尊者全集30不明德清一二六、一二七册
紫柏尊者别集4不明钱牧斋纂阅一二七册
憨山大师梦游集55不明福善、通炯日录、编辑一二七册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41616元贤重编一二五册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附宗门或问一卷8不明明凡一二六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351643弘瀚、弘裕汇编、同集一二五册
晦台元镜禅师语录11636道盛一二五册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301657道霈重编一二五册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11638道璞一二五册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61620今释重编一二六册
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1许元钊一二七册
小计12种177卷18人
4明末诸家禅宗史传
书名卷数年代作者性质现存《卍续藏》
指月录321595瞿汝稷一四三册
八十八祖道影传赞41620德清一四七册
建州弘释录21629元贤一四七册
教外别传161631黎眉一四四册
禅灯世谱91631道忞、吴侗编修、辑一四七册
居士分灯录31631朱时恩一四七册
佛祖纲目421632朱时恩一四六册
续灯存稿121642通问、施沛编定、汇集一四五册
五灯会元续略81645净柱一三八册
继灯录71650元贤一四七册
五灯严统251653通容一三九册
五灯严统解惑编11653通容一三九册
皇明名僧录1不明祩宏一四四册
先觉宗乘5不明圆信、郭凝之较定、汇编一四八册
先觉集2不明陶明潜一四八册
小计15种169卷15人
总计50种386卷僧35人,俗11人,合计46人

由以上四表的四十六位作者的名字考察,属于本章「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所收的,仅得十二人,其余僧俗三十四人,除戒显(注一)、净柱(注二)二人之外,均未见于诸灯录中明末清初阶段的资料。现将诸灯录中列名及无名者,分别介绍如下:

列名于诸灯录的禅籍作者:云栖袾宏、密云圆悟、雪峤圆信、湛然圆澄、憨山德清、费隐通容、汉月法藏、山翁道忞、箬庵通问、永觉元贤、为霖道霈、觉浪道盛、晦山戒显、远门净柱。未列名于诸灯录的禅籍作者:虚一、成正、传灯、大香、大建、真启、弘赞、大韶、宗敬、道杰、惟能、宗
#14247;、祖禄、福善、通炯、明凡、弘瀚、弘裕、道璞、今释、如念空、胡文焕、郭凝之、林弘衍、钱牧斋、许元钊、瞿汝稷、黎眉、朱时恩、陶明潜、施沛、吴侗。在上述的两个名单中,前一项的十四位禅僧,均可找到关于他们的或多或少的传记资料。后一项的三十二人之中,仅仅传灯、弘赞、钱牧斋、瞿汝稷之四人,另有资料可考。从资料所见,传灯是明末天台学派的巨匠,弘赞的戒律学注释很多,钱牧斋的《楞严经疏解蒙钞》多达二十八卷,瞿汝稷《居士传》卷四四介绍得相当详细(注三)。可见明末的禅籍,未必就是出于禅者之手,禅籍的作者,多半是禅门的子孙,但也有其他宗派的人,或者是不属于任何宗派的人,只是不为弘扬佛法,为了保全史料的流传。 另外,被诸灯录的作者,视为禅者的人物,不论他们的嗣法系统是否明确,既有禅门的作略,便算作禅门的禅者。可, 是,他们的兴趣范围,有些人则不仅是活动于禅宗的园地,所以也有不少禅宗以外的著述。未被视为禅者而有禅籍传世者,则不算是禅者。又有曾经留下语录,并被编集成书,收于《卍续藏》中的明末诸禅者如:法会、达观、德清、慧经、圆澄、元来、元贤、元镜、元谧、道独、明怀等诸人之中,也有几人留下了不少禅宗以外的其他作述。依据如上的标准,得称作明末的禅者,且有禅宗以外的作述传世者,则有十一位,六十五种书。他们是:(1)袾宏十八种,(2)真可六种,(3)德清十五种,(4)圆澄五种,(5)元贤六种,(6)法藏四种,(7)观衡三种,(8)道霈五种,(9)通容一种,(10)今释一种,(11)戒显一种。其中以法嗣未详的袾宏、真可、德清、观衡等四人,占了全著作量的三分之二,共达四十二种。其次是曹洞宗的圆澄、元贤、道霈、今释等四人,合计十五种。临济宗的通容、法藏、戒显等三人,仅得六种。从此著作数量的统计,可以明白明末禅宗,虽然户门的保持紧严,派系传承之争激烈,人才则多出于被视为系外的诸师。临济宗的法藏,于身后被其法师圆悟痛斥,可能不仅为了法藏的《五宗原》一书。此外法藏尚着有关于瑜伽施食及弘戒法仪的各两种书,显示他除了禅之外,也重于密教法门及戒法的弘扬。此与当时临济宗的诸师相较,是颇为不同的。禅籍之外的禅者著作,究竟是些什么性质,不妨以统计方式列表显示如下:(二)明末禅者禅籍以外作述种类资料表书籍人物现存作述类别种数卷数尊宿曹洞宗临济宗《卍续藏》册数祩宏真可德清观衡圆澄元贤道霈今释通容法藏戒显《华严经》类28111一三四册,一二~一四册
书籍人物现存
作述类别种数卷数尊宿曹洞宗临济宗《卍续藏》册数
祩宏真可德清观衡圆澄元贤道霈今释通容法藏戒显
《华严经》类28111一三四册,一二~一四册
《法华经》类3921四九册、五○册
《圆觉经》类121一六册
《楞严经》类73413111一九册、二二册、二三册
《楞伽经》类292二五册、二六册
《涅槃经》类1361五九册
《金刚经》类44111三九册
《心经》类99411111四一册、四二册
《佛遗教经》类111五九册
《四十二章经》类111五九册
《阿弥陀经》类363三三册
《仁王般若经》类131四○册
《金刚三昧经》类141五五册
《思益梵天经》类141二三册
《大乘起信论》类121七二册
《百法明门论》类111七六册
《八识规矩颂》类2211九八册
净土.愿文.放生61651一○八册、一三五册
梵网菩萨戒类41131五九册、九五册
僧律类41022三六册、一○六册、一○七册
高僧事略类111一三四册
缁门崇行录111一四八册
《沩山警策》111五九册
瑜伽施食类4522一○四册
水陆仪轨类161一二九册
《肇论》16九六册
因果报应类141一四九册
共计27类65 种269 卷18 种 42 卷6 种 6 卷15 种 123 卷3 种 12 卷5 种 46卷6 种 21卷5 种 71 种 1 卷1 种 1卷4 种 6 卷1 种 4 卷
尊宿曹洞系临济系
中国禅宗史上的禅者之中,虽也有不少人是博通经教的,但是,能够留下语录及书简等短篇文集之外,还有经论注释及系统性著作者,实不多,像天台智顗、清凉澄观、圭峰宗密、永明延寿之流,固不多见,即如永嘉玄觉、佛果圜悟、大慧宗杲之流亦不多见。然而,能为后世学者作借镜者,就是需要这一类的人。由于禅者的生活,重在实际,不重理论,主张简朴,不事文饰,主张直截了当,不喜转弯抹角的逻辑形式,所谓不立文字,所谓竹杖芒鞋孤僧万里,切实把住心关,牢牢看住话头,就够了。至于经教的讨究、文字的运用,非在不得已时,用作接众的方便之外,禅者们是不屑去做寻章摘句等工作的。因此,到了明末之际,禅者之中,竟有如许人物,留下了如许多的禅宗以外的作述,不能不算是稀有的现象。涉及的经律论三藏教典,涵盖了空有性相诸系,乃至也旁及密乘,重视大小戒律,袾宏强调「崇行」,弘赞推行《沩山警策》,圆澄撰《慨古录》,在在显示着明末的禅者们,已不是仅以话头公案及机锋对答为满足而在把佛法恢复到戒、定、慧三学兼顾的本来面貌。虽然,明末禅者的作述家中,仍以不自限于一门一户的所谓「尊宿」们的著述量为多,然在曹洞宗的圆澄,着有五种四十六卷,涉及的范围有《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思益经》、《金刚三昧经》等五种经典,已不是一位寻常禅师的心量。元贤以经、律、净土并重,禅者重教扶律并且劝修净土业,也可说明了当时禅风的一斑。临济宗虽仅得法藏、通容、戒显三人,著述量也不多,但他们注意到了戒律的弘扬、密法施食的仪轨、因果报应的事迹等。可见当时的中国禅宗,已受蒙藏喇嘛教的重大影响,所以也采取密法施食的仪轨,同时当时的禅者,大多失于浮夸,若不强调戒律的生活,便会失去了僧人之所以为僧人的形象(注四)。注解《正源略集》卷九,收有晦山戒显的资料(《卍续藏》一四五.四○二页)。《正源略集》卷七(《卍续藏》一四五.三七七页)。无尽传灯(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的资料见于《法华经持验记》卷下(《卍续藏》一三四.四七四页)、《净土圣贤录》卷五(《卍续藏》一三五.一四九─一五○页),他是天台宗的学者,亦以永嘉玄觉先学天台,故为《永嘉集》作注。在犙弘赞(西元一六一一─一六八一─?年)的传记资料不详,仅知他除了《沩山警策句释记》之外,尚作有《梵网菩萨戒略疏》八卷、《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以上均见于《卍续藏》)。可知其为律宗学者。钱牧斋(西元一五八二─一六六二年)字谦益,未见于明末的《居士传》,见于《明史》卷三○八列传一九六〈奸臣列传〉周延儒及温体仁条下。其著作甚多,请参考圣严的日文论文《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七八页。瞿汝稷,参考《居士传》卷四四(《卍续藏》一四九.九五七页)。明末禅者的流弊,参阅拙论《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六八─六九页。第五节 明末禅者的传记资料要想明了明末的禅者,仅从他们所留下的一些语录片段之中考察,是不够的,应该查考他们的传记资料。本章第一节所提供的「明末禅宗人物资料表」,是依据撰成于西元一六四二年至一七九四年之间的九种灯录类书籍,显然那些已经不是第一手的传记资料。可是,如今尚能求得其第一手传记资料的禅者,已经不多。根据笔者手边所得,可见者有十六位,包括了他们的传、行实、行状、塔铭序、行业记等,现以表格方式,介绍如下:(一)明末禅者原始传记资料表
编号人名年代资料名称作者现存
1云谷法会1500-1579云谷先大师传憨山德滤《憨山大师梦游集》(略称《梦游集》)卷三○,《卍续藏》一二七.六三三~六三四页
2廪山常忠1534-1588常忠禅师传觉浪道盛
3云栖祩宏1535-16151.云栖塔铭憨山德清《梦游集》卷二七,《卍续藏》一二七.五九六~六○○页
2.云栖塔铭吴应宾《云栖法汇》卷末
3.云栖行略广润《云栖法汇》卷末
4达观真可15《卍续藏》一二五.八九~九一页43-16031.紫柏真可传陆符《紫柏尊者别集》附录,《卍续藏》一二七.一四五~一五○页
2.可禅师塔铭憨山德清《梦游集》卷二七,《卍续藏》一二七.五九○~五九六页
5憨山德清1546-16231.憨山大师传陆梦龙《梦游集》卷五五,《卍续藏》一二七.九八九~九九三页
2.自叙年谱福善、通炯《梦游集》卷五三,《卍续藏》一二七.九四六~九七七页
3.憨山大师塔铭吴应宾《梦游集》卷五五,《卍续藏》一二七.九七八~九八五页
4.憨山大师塔铭钱谦益《梦游集》卷五五,《卍续藏》一二七.九八五~九八九页
6无明慧经1548-16181.无明经禅师塔铭憨山德清《梦游集》卷二八,《卍续藏》一二七.六○二~六○六页
2.无明和尚行业记永觉元贤《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五,《卍续藏》一二五.五七五~五七八页
3.鹤林记同上同上五七八~五七九页
7湛然圆澄1516-16261.澄禅师塔铭陈懿典《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卷八,《卍续藏》一二六.三○九~三一○页
2.澄禅师塔铭陶奭龄同上三一一~三一三页
3.澄禅师行状丁元公同上三一三~三一六页
8闻谷广印1566-1636塔铭序永觉元贤《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八,《卍续藏》一二五.六○九~六一二页
9无异元来1575-16301.博山和尚传刘日杲《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三五,《卍续藏》一二五.三八八~三九二页
2.塔铭并序吴应宾同上三九二~三九七页
3.衣钵塔铭有序永觉元贤《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八,《卍续藏》一二五.六一二~六一五页
10晦台元镜1577-1630塔铭并序黄端伯(元公)《晦台元镜禅师语录》卷末,《卍续藏》一二五.八六~八九页
11永觉元贤1578-16571.元贤禅师行业曲记林之蕃《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三○,《卍续藏》一二五.七八三~七八八页
2.永觉老人传潘晋台同上七八八~七九二页
12见如元谧1579-1649行实邓来沙《见如元谧禅师语录》卷末,《卍续藏》一二五.一○五~一○八页
13颛愚观衡1579-16481.爪发衣钵塔志铭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八
2.祭文同上同上
14宗宝道独1599-16601.长庆老和尚行状《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卷六,《卍续藏》一二六.一六九~一七一页
2.独和尚塔铭钱谦益同上一七一~一七三页
15为霖道霈1615-1702旅泊幻迹自撰《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卷四,《卍续藏》一二五.六一二~六一五页《卍续藏》一二五.九七四~九七九页
16晦山戒显?-1644-1671-?参考其所著《现果随录》,《卍续藏》一四九册
 以上十六人的传记资料,已经相当不少,其中有九人都有二种以上的资料,袾宏、德清、慧经、圆澄、元来,均有三种以上,尤其是德清,除了自叙年谱,尚有陆梦龙作传、吴应宾及钱谦益作塔铭,所以他的资料最丰富。从这些文字的作者而言,不是佛门的尊宿大老,即是公门的高官名士。出于憨山德清之手者有四篇,永觉元贤也有四篇,吴应宾为其中三人作塔铭,钱牧斋谦益居士,为其中二人作行业记或塔铭。可见此四位作者,对明末佛教的史料提供方面,有很大贡献。明末禅者替他人写作传记及塔铭最多的,也是憨山德清,在他的《憨山大师梦游集》(略称《梦游集》)中,所收的僧俗塔铭,达三卷二十二人,传记一卷七人。每一篇传记资料,都说明着某一个人;每一个人的传记资料,都说明着他所代表的时代形态。所以,这些资料,可以当作史料看,也可当作思想及修持的方法,来给后人参考,对后人产生见贤思齐的鼓励及引导的作用。在以上所举十六人的资料中,使我们知道,其中至少有三位,是考过功名上过榜的所谓士子出身,那就是云栖袾宏(注一)、永觉元贤(注二)、晦山戒显(注三)。憨山德清虽未赴试,而他自八岁起即读诗书,至十九岁时,他的「同会诸友,皆取捷」,亦有人劝其赴试者,他却即在那年「决志做出世事,即请祖翁披剃」,做参究工夫的和尚去了(注四)。达观真可于出家前的十七岁时,亦曾有「愿立功名」之志(注五)。晦台元镜的塔铭中也说他于七岁时,即习诗书,并且「慕姚江良知之学」(注六)。无明慧经的行业记中说,他是九岁即入乡校,至十八岁「弃笔砚,欲卜隐」,结果便走上了出家的路(注七)。我们必须明白,中国虽是文明古国,在西元十六世纪的明末时代,读书并不是全民都可做得到的事,更可说只有有志于功名的人,才可能有十年寒窗的读书生活。然在资料中告诉了我们,明末的禅僧之中,竟有许多饱读诗书的人。也可以说,明末禅宗的隆盛,与当时禅僧的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注解依据他的两篇塔铭及一篇行略,都说他:「年十七,补邑庠,试屡冠诸生,以学行重于一时,于科第犹掇之也。」(见《云栖法汇》)末卷)林之蕃的《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云:「师初名懋德字暗修,为邑名诸生,嗜周、程、张、朱之学。」(《卍续藏》一二五
#8231;七八四页)戒显于其所著的《现果随录》卷一有云:「戒显曰:公系余诸生时业师也。」(《卍续藏》一四九.四九九页)见于《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卷上(《卍续藏》一二七.九四七─九四九页)。《卍续藏》一二七.一四五页。《卍续藏》一二五.八七页。《卍续藏》一二五.五七五页。第六节 明末禅者的法派诤议明末的禅者之中,重视法派传承的,是属于临济派下密云圆悟一系。从汉月法藏的《五宗原》序,知道当时有人「抹杀五家宗旨,单传释迦拈花一事,谓之直提向上」(注一)。所以法藏作《五宗原》以证明五家宗旨,均符于威音佛以来的法印。法藏的嗣法师密云圆悟,见到法藏的五家宗旨,是建立在没有典据可考的威音佛的一「○」相,认为「佛法的大意,岂不为汉月法藏所混灭」(注二),因此而作《辟妄救略说》十卷,找出世代亲承的法脉,把禅宗单传嫡承化,自过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南岳怀让下三十四世,计印度、中国共六十七人(注三),最后一人便是密云圆悟。嗣后,有其弟子费隐通容撰《五灯严统》,目的也在于清理门户,整顿法派的混乱(注四),杜绝假冒,所谓遥嗣、私淑、自悟等的流弊。到了法藏的弟子灵岩弘储,又编《南岳单传记》,每世仅录一人,至他本人则称「第六十九祖衡州南岳般若寺退翁弘储禅师」(注五)。这种态度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好是好在师师相承,心心相印,防止「承虚接响」的伪妄之徒,假佛法之名,行魔业之实。不良的则在为了争执法派的旁嫡,可能自我尊大而蔑视其他,将自以为不是正统主流之内的人,一律视作歧出的旁派。至于自认为是嫡派传人的人,他们的修证经验又可靠到高深到什么程度?也是不能没有疑问的。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人以佛法做了人情,为了维持门庭,或热闹门庭,轻许了乃至仅仅一个人的话,以后的传人,便成以盲引盲。因此,明末之世,对于法派的看法,分成了坚持和开明的两个阵容。现在且将笔者所见明末禅者们,对于法派的看法,分作临济宗、曹洞宗、尊宿的三类,举例介绍如下。(一)临济宗徒的意见1汉月法藏的意见(出于《五宗原》)评「密传宗旨」云:「曰昔时有烧香炼顶,密传宗旨者,大慧一榜揭出,以破狐技。……若夫法法自明,心心相印者,岂若室中密授之死法子耶?盖传宗旨者,不悟宗旨者也。」(《卍续藏》一一四
#8231;二○一页)承认「古今相印」云:「今古心心,如觌面相印。复检其法嗣,未有续之者,因愿遥嗣其宗旨。而现在(临济)法脉,则传笑岩之后焉。」(《卍续藏》一一四
#8231;二○五页)评「旁岐之说」云:「明初几希残烬,至于关岭,而及笑岩,其徒广通公者,自因不识正宗,妄以蠡测,乃序《笑岩集》,遂云:『曹溪之下,厥旁岐纵横肆出。厥奇名异相,涯岸各封,以罗天下学者。』因诬其师,为削去临济,不欲承嗣。将谓截枝溯流,以复本原,另出名目曰『曹溪正脉』,其说一唱,人人喜于省力易了,遂使比年已来,天下称善知识者,竞以抹杀宗旨为真悟。」(《卍续藏》一一四
#8231;二一三页)2费饮通容的意见(出于《五灯严统》凡例)主张「面禀亲承」云:「从上佛祖相传,靡不面禀亲承,必有源流表信。厥后五宗蔚起,千枝竞秀,而师承的据,奕叶昭彰,夫是之谓统也。统属道脉收关,岂容纤毫假借。」(《卍续藏》一三九
#8231;五页)不许「私心遥续」云:「唯是当机契证,亲承记莂者,方谱传灯。若去圣时遥,从其语句触发者,断不容以私心遥续。玄策云:『威音以后,无师自悟,尽属天然外道。』故永嘉已彻,犹参叩于曹溪;觉范既悟,必受印于真净。良以师承之不可已也。如荐福古,去云门百有余载,而妄称其嗣,寂音呵之。近世雪峤信,仿其陋辙,亦嗣云门,是以私意为师承,而天下后世,将焉据乎?……故以两家,并列于未详法嗣。」(《卍续藏》一三九
#8231;六页)不许「代付代证」云:「近见《五灯续略》,以普明用,嗣兴善广。殊不知兴善未尝得法于车溪,而普明何由得法于兴善乎?盖因车溪逝世,衲衣为古卓所藏,而卓代付于兴善。居无何,善故而衣亦不传,置诸施庵久矣。嗣后普明持衣至金粟,求密老人代付。老人云:『与么,则吾宗扫地矣!』明复持归,乃请石雨代证。呜呼!代付者果属作家,何不当机面印?既非具眼,又不知安所取重耶?」(《卍续藏》一三九.六─七页)许曹洞宗为「世系相承」而非「宗眼相印」云:「曹洞宗派,考诸世谱,止于青原下十六世天童净耳。……然天童下至大觉,姓氏犹存者,以其(天童下)十八世后,有崛起之贤,俾曹洞一宗,绝而复续。则此一十八世,虽非宗眼相印,实为世系相承,故削其机语,以严佛法之防,姑存其人,以纪世系所自尔。」(《卍续藏》一三九
#8231;七页)检校曹洞宗明末之传承云:「近代尊宿,崛起洞宗,如寿昌(慧)经、云门(圆)澄,固是明眼作家。第寿昌之嗣廪山(常忠),云门之嗣大觉(方念),似觉未妥;廪山从事异教,曾自寿昌亲闻,暨剃发后,未闻参悟也;即大觉亦传帕之俦耳。二老杰出宗匠,何曾得法于本师。……若有可据,当时二老,必为拈出,何当时无闻而今日始见耶?」「寿昌法嗣,仅者博山元来,如元镜、元谧、元贤等,未承付嘱,诸方共闻。」(《卍续藏》一三九
#8231;七页)以上所举临济宗的两人所见,法藏与通容,颇有出入,此两人虽都是圆悟的嗣法弟子,解见则不尽同。法藏反对密传密授的死法子,主张「法法自明」与「心心相印」,这是对于形式主义者的攻击。他也认可古今遥嗣,不一定要师师对面相印,所以也不赞成将法嗣不明或断而复续者视为旁歧。至于通容,则对「面禀亲承」的原则,把守得非常牢固,这也正是密云圆悟编撰《辟妄救略说》的态度。通容也不许今古遥嗣之说,故对他的长辈雪峤圆信,私意师承云门之法,视为「陋辙」。此即为明末禅宗闹成轩然大波的所谓「济云鬪诤」(注六)。他也不允许代他人付法传衣,有人找到圆悟,圆悟峻然拒绝,后来找到圆澄的弟子石雨明方,便代做了这桩事,因此连同明方的是否真明眼人,也被通容否定了。根据通容的查考,曹洞宗到了青原下第十六世的天童如净(西元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便中绝了,所以在西元十三世纪往后的曹洞宗,虽然仍在传承,却不是实质的「宗眼相印」,仅是形式的「世系相承」。因此也连带着论及明末曹洞宗的禅者,在通容看来,无明慧经及云门圆澄二大老,虽是「明眼作家」,他们两人的两位本师,则颇有议论之点。再及慧经门下,有四位法嗣,并且均有语录传世,但从通容所得资料看来,只有元来一人,承受了付嘱。若从法藏的观点而论,曹洞宗的代代相承,固有其问题,临济宗也未尝没有同样的问题,否则他便不致于作《五宗原》。若从圆悟及通容的观点而言,他宗绝嗣乃为史实,临济本宗则从未发生过法脉中断的现象。这是公平和可能的吗?所谓「临济儿孙满天下」,是不是代表着此宗的永远性呢?(二)曹洞宗徒的意见1湛然圆澄的意见(出于《宗门或问》)悟后不一定求人印证:「本分自心,如能得悟,岂有更欲求人证许方乃消疑耳。如玄沙出岭参禅,偶伤足指,作念云:是身无我,痛从何来,是身是苦,毕竟无生,休休。遂回雪峰,峰问曰:『备阇黎何不遍参去?』沙答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其语,不闻玄沙欲求人印证也。宝寿隔江见归宗,宗以扇招之,寿则横趋而去,宗复召之,寿竟不回顾。宝寿胡不过江求证。……大丈夫汉当自强其道,岂愁无人印证,况祖师机缘、语录、备载方册,皆可镜心。」(《卍续藏》一二六
#8231;三二二页)无师不妨修证:「彼时有师,不求印证者固非也,此时无师而必欲学(求)者,亦非也。空劫无佛可也,末法无师亦可也。」「如获真正悟明,然后考诸方册,了了无疑,如镜照镜,似心合心,岂有不知其时者哉。」(《卍续藏》一二六
#8231;三二二─三二三页)2无异元来的意见(出于《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二三)曹洞宗与临济宗此传彼绝:「洞山五传至大阳玄,玄寄直裰皮履于远公处,而得投子青,青得芙蓉楷,楷得丹霞淳,淳得长芦了,了得天童珏,珏得雪窦鉴,乃至(明朝)国初,万松秀,雪庭裕,展转相传,至我寿昌先和尚,实曹洞正传,其源深流远如此。临济至风穴,将坠于地,而得首山念,念得汾阳昭,昭得石霜圆,中兴于世。至(明朝)国初,天如则,楚石琦,光明烜赫,至于天奇绝。」(《卍续藏》一二五.二八七页)嗣绝道真无伤大法:「盖宗乘中事,贵在心髓相符,不独在门庭相绍,故论其绝者,五宗皆绝,论其存者,五宗皆存。果得其人,则见知闻知,先后一揆,绝何尝绝。苟非其人,则乳添水而味薄,乌三写而成马,存岂真存。……所以宁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虽绝而道真,自无伤于大法。授非器者,名虽传而实伪,欺于心,欺于佛,欺于天下。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卍续藏》一二五
#8231;二八七─二八八页)依据圆澄的看法,若是真参实悟者,有师印证固好,无师印证亦无妨证悟,因为证悟是自家心中事,如果真悟,有师印证或无师印证,都是一样,何况从上的诸祖,留有机缘语录,载于禅籍,可以用来自镜其心,若能有如镜照镜的光明透彻之感,即似此心合于古代祖师之心了。这种见解,实即承认可以今古遥嗣的。此在临济宗的圆悟及通容师徒的看法,是绝不许可的。至于元来的看法,明言临济法嗣,至风穴,将坠于地,至于天奇便中绝了。一如通容说曹洞宗传至如净便止的论调相同,而其自宗曹洞法脉,直至他自己,乃是源深流远的正传。洞济两宗的彼此轻重,于此可见一斑。唯其主张,若不得人,宁可绝嗣,保其道真而法纯。不当为了门庭热闹而把冬瓜印子送人情,那是自欺欺人的事,也是制造以一盲引众盲的大坏事。(三)尊宿的意见1达观真可嗣德不嗣法真可在其〈祭法通寺徧融老师文〉中,叙述他参徧融,问答机缘的经过,但他却说:「出世法中,有戒嗣焉,有法嗣焉。予于徧老之门,未敢言嗣。若所谓德,则此老启迪不浅,焉敢忘之。」(《卍续藏》一二六
#8231;八八八页)2憨山德清的意见评临济法系:「临济一派,流布寰区,至宋大慧,中兴其道,及(明朝)国初,楚石无念诸大老,后传至弘正末,有济关主,其门人为先师云谷和尚,典则尚存。五十年来,师弦绝响,近则蒲团未稳,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称『临济几十几代』。于戏,邪魔乱法,可不悲乎?予以(达观)师之见地,诚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以前无师派,未敢妄推。」(〈达观可禅师塔铭〉,《卍续藏》一二七
#8231;五九五页)评禅道下衰与法系蔑如:「传灯所载诸祖法系,惟以心印相传,原不以假名为实法也。嗟乎!禅道下衰,真源渐昧。自达摩西来,六传曹溪,一法不立。及五宗分派,盖以门庭设施不同,而宗旨不异。及宋而元,灯灯相续,至我明国初,尚存典型,此后宗门法系蔑如也。以无明眼宗匠故耳。其海内列剎如云,在在僧徒,皆曰本出某宗某宗,但以字派为嫡,而未闻以心印心。」(〈焦山法系序〉,《卍续藏》一二七
#8231;五○一页)又云:「自后禅林日衰,师资口耳。天下丛林,但于开山之祖原系某宗下,各尊为鼻祖。以五家独临济道遍天下,故海内梵剎多推之,特世谛流布,其来尚矣。」(〈续华岳寺法派系序〉,《卍续藏》一二七
#8231;五○○页)3蕅益智旭的意见评法名及法派:「出世至亲莫如法道,法道本离名相,岂以名字为派哉?」「憍陈如、大迦叶、目犍连等,皆俗氏也。阿难陀、莎伽陀、阿那律等,皆俗名也。出家证果,当时咸以此称之,后世亦以此传之。然则,别命法名,已非律制矣,况法派乎?」(《灵峰宗论》卷五之三〈法派称呼辩〉)道不可传,但可见知闻知:「谓之曰见知闻知则可,谓以是相传,可乎哉?」「或曰:佛祖之道,必师资授受,方有的据,否则法嗣未详,终难取信。无名子应之曰……今之虽乏师承,能自契合佛祖心印者,亦奚不然?……且子又不闻:有师资具足,皆不足齿及乎?」(《灵峰宗论》卷五之三〈儒释宗传窃议〉)以上三家,蕅益智旭虽未被禅宗视为禅者,但他对于禅宗所争执的法系问题,既有他的看法,就应该一并介绍出来。达观真可有他在禅境上的证悟经验,并且以徧融为其老师,有过机缘的对话。但他却抱着「嗣德不嗣法」的态度。他未必反对嗣法的观点,只是他并不重视嗣法的形式。憨山德清在原则上承认法系的作用,并且他也以作为云谷法会的弟子自居(注七),却不以临济法派的传承者自许。而且抨击明末临济宗人,在蒲团未坐稳、正眼尚未明时,便妄自乱称临济宗的几十几代了。那不是由以心印心的师资相承,而是由于所住寺院的开山祖师隶属何宗何派,该寺住众也就成了何宗何派,那不是流传佛法,而是当作世法来子孙相接的。蕅益智旭不仅不赞成传法之说,也不赞成法名及法派的形式。并且有与元来的主张相同之处,那便是「见知闻知」,而不必有师师相传的形式。同时他看到的明末禅者之中,竟然有不少人虽然禅的师资具足,在心行方面,还有不足齿及者。相反地,有些法嗣未详的人,倒是契合佛祖之心的。故在以上介绍的三系七个人之中,以智旭所持反对法系观念的态度,最为坚固。注解《卍续藏》一一四.二○一页。《卍续藏》一一四.二一九页。印度的第二十八祖,即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所以只有六十七世。关于二十八祖之说,在历史的考证上,颇有讨论的余地。参考忽滑谷快天的《禅学思想史》上卷二八三─二九三页。《五灯严统》吴曹勋序云:「禅有禅统,即宗分五派,无非绍震旦之初灯,然不面证,一堂未许称传衣之法嗣,乃有承虚接响。偶以私淑,因而暗易吕嬴。甚者窃玉操戈,漫拾唾余,几至叛同杨墨。」(《卍续藏》一三九.一页)《五灯严统》韦成贤序云:「粤闻宗法之传,旁门歧路,在所必严。旁歧一出,不惟冒假遥嗣,成窃玉假鸡之谬。……不知宗法,有源有委,有支嫡。……若云无师自悟,此更妄中之妄。」(《卍续藏》一三九.一─二页)《卍续藏》一四六.九五○页。《南岳单传记》一卷收于《卍续藏》一四六.八九三─九五二页。蕅益智旭于「复钱牧斋」的书简中说:「济、云门诤,不啻小儿戏。」(《灵峰宗论》卷五之二)德清对法会的师资关系,有两处表现:〈达观可禅师塔铭〉中有云:「先师云谷和尚」句(《梦游集》卷二七,《卍续藏》一二.五九五页)。《梦游集》卷三○有篇〈云谷先大师传〉(《卍续藏》一二七.六三三页)。第七节 明末禅者的修证经验禅宗脱胎于印度佛教的瑜伽师,瑜伽师重视禅观的修行,禅宗则重视自心光明的开发,两者都是着眼于自内证的经验,则为共同的原则。如果脱离了修证经验,而谈法脉的传承,便是笑话了。中国禅宗,目的不在于定或通的修得,而在智慧的显现,至于如何达成此一目的,那便是禅宗的修证方法,有关修证方法的问题,留到下节讨论,现在先介绍明末禅者们的修证经验。禅者的修证经验,便是「省」及「悟」的过程及其现象。禅宗的公案,大多即是叙述历代禅师们自己省悟以及省悟其弟子的事例。每一位禅者从修行中得到较深较大的省悟经验之后,便是另一个新公案的出现。不过在诸灯录类的禅籍之中,不一定每一位被列名的禅者,都会留下可资传诵的公案,多半是千篇一律地公式化了、概念化了,毫无特殊性及新鲜感。即以本文所举明末清初的一百一十七位禅者而言,能有修证经验的资料可据者,实在有限。今再从有限的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大德,作为本节的内容。当然,明末之际,禅宗的人才辈出,堪称为中国近世佛教的中兴时代,那也决计不仅由于明末禅僧的教育程度较深,或文化水准较高,实则是由于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都有相当深厚的宗教经验或省悟的境界,所以既能弘化于当时,也能影响及后世。现在利用若干篇幅,依据传记资料,将明末杰出禅者的省悟经过,以他们的年代先后为序,介绍如下:(一)临济宗禅的省悟年代人名省悟经过资料1500-1579法会师往参叩(法舟道济)禅师,呈其所修。舟曰:「学道必以悟心为主。」师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舟,乃蒙印可。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家中故物。《梦游集》卷三,《卍续藏》一二五.六一二~六一五页《卍续藏》一二七.六三二页1512-1581德宝谒无闻(明)聪,举从前所见,皆印可之。忽碓房杵声,即举以验。师随答之。闻曰:「汝之所得正矣。」翌旦入室,倏问:「上座许多络索,向甚处去?」师拟对,闻笑曰:「鹞子己过新罗国。」遂问:「十圣三贤,已全圣智,如何道不明斯旨?」闻厉声曰:「十圣三贤尔已知,如何是斯旨?速道。」师下语不契。一日洗菜,忽一茎菜堕《五灯严统》卷二四,《卍续藏》一三九.一○一一页1512-1581德宝水,逐水圜转,捉不着,师有省,喜跃携篮归。闻见问曰:「是甚么?」师曰:「一篮菜。」曰:「何不别道一句?」师曰:「请和尚别问来。」……闻问:「人人有个本来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处?」师曰:「一火焚之。」曰:「怎么则子无父母耶?」师曰:「有则有,只是佛眼觑不见。」曰:「子还见么?」师曰:「若见则非真父母。」曰:「善哉。」师呈偈曰:「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知。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为问今何在,分明举似师。」闻曰:「如是!如是!」1549-1614正传十九岁荆州显亲寺祝发。尝燃顶发愿曰:「若不见性明心,誓不将身倒席。」一夕闻灯花爆声,有省。参笑岩(德宝),方具述所以,岩忽趯出只鞋曰:「向这里道一句看。」师茫然。通夕不寐,明晨犹伫立檐下。岩见唤师,师回顾,岩翘足作修罗障日月势,师豁然。同上条一○一四~一○一五页1566-1642圆悟生而凝穆,长事耕获,见柴堆突露面前,有省。二十九岁,安置家室,依龙池(正传)祝发。喜兀坐,二六时中,看得心境两立,与古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话头,未能契合。因请益池,池曰:「汝若到这田地,便乃放身倒卧。」师益昏惑。一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同上条一○一六页叩(正传),传瞪目直视,杂以询骂,惭闷成病,二七日,汗下乃苏。服劳四载,始纳僧服,掩关千日,矢明此事。传屡加勘验,终不许可。师亦自审,一似有物,昭昭灵灵,卒未泯怀。如是六载,秋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忽觉情与无情,焕然等现,大端说似人不得。正大地平沈境界,从前碍膺,涣然冰释。《揞黑豆集》卷五,《卍续藏》一四五.九一三页1575-1635圆修依龙池剃染,参「父母未生前」话,偶展《楞严》,见佛咄阿难,「此非汝心处」,有所证入。后阅古今因缘,一一透露。至僧问干峰「十方薄伽梵」话,未免疑滞,力参两载,忽闻驴鸣,大彻。偈曰:「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五灯严统》卷二四,《卍续藏》一三九.一○一八~一○一九页1573-1635法藏二十九岁读高峰语录,有疑,历十余秋,闻折竹声,忽然大彻。同上条一○二○页余自力参于折竹声中,得个前后际断,顿见青州布衫意旨,便能棒棒见血,箭箭中的。复参睡中主,了得高峰枕落、雪嵓古柏,千古同心。因知道无终穷,力参不已,闭关日夕究其不可究处,所以深入济《五宗原》,《卍续藏》一一四.二一四页上堂奥,旁及四家,兼之旁出诸禅,得大慧所谓「禅备众体之妙」。1614-1675通琇参天隐修和尚于磬山,命充侍司,随堂坐香。一夕未开静,即进方丈。修见云:「今日香完何早?」师云:「自是我不去坐香。」修云:「见甚道理不去坐?」师云:「即今亦无不坐。」修蓦拈案上『石屋录』问云:「者个是甚么?」师云:「请和尚道。」修云:「你不道教老僧道。」师云:「情知和尚不敢道。」修云:「『石屋录』为甚么不敢道」师云:「随他去也。」修云:「赃诬老僧。」师者里透不过,直得大泪如雨,一晚不交睫,立修单侧,竟忘入寮,至五鼓,修呼云:「不用急,我为你举则古话:当初有个庞居士,初见人时,也似你一般,孤孤迥迥,开口便问人:『不与万法为侣者是谁?』马祖当时为甚踏向前一步云:『待得一口吸尽西江水,即与汝道。』」师云:「某有一颂。」修云:「汝颂云何?」师呈颂云:「不侣万法的为谁?谁亦不立始亲渠。有意驰求转睽隔,无心识得不相违。修云:「不问你不侣万法,要你会一口吸尽西江水。」师于言下大悟。《揞黑豆集》卷六,《卍续藏》一四五.九四一~九四二页(二)曹洞宗禅者的省悟年代人名省悟经过资料1548-1618慧经尝疑《金刚经》四句偈,一日见〈傅大士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忽觉身心荡然,因述偈,有「本来无一字,徧界放光明」之句。后益披寻梵典,默符心得,自谓泰然矣。一日与诸兄弟,论《金刚经》义甚快,廪山闻之曰:「宗眼不明,非为究竟。」师遽问:「如何是宗眼?」山拂衣而起。心甚疑之。继得《五灯会元》读之,见诸祖悟门,茫然自失,思前所得,总皆不似。乃请益于山,山曰:「老僧实不知,汝但自看取。」由是愈增迷闷,昼夜兀兀然,若无闻见者,众咸谓师患痴矣。凡阅八月,一日,见(阅)僧问兴善(惟)宽(禅师)曰:「如何是道?」宽曰:「大好山。」疑情益急,忽豁然朗悟,如梦初醒。信口占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入方丈,通所悟。山曰:「悟即不无,却要受用得着,不然,恐只是汞银禅也。」时年二十有四。〈无明和尚行业记〉出于《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五,《卍续藏》一二五.五七五页时年二十有四,一日阅《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疑之。迷闷八阅月,若无闻见,时以为患痴,久之有省,于是切有参究志,遂辞廪山,欲隐遁,乃访峨峰,见其林壑幽邃,诛茅以居,誓不发明大事,决不下此山,居三年,无人知者。因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师罔措,疑情顿发,日夜提撕,至忘寝食。一日因搬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因呈廪山,山知为法器。师生而孱弱,若不胜衣,及住山,极力砥砺,躬自耕作,凿石开田,不惮劳苦,不事形骸。……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如一日也。〈无明经禅师塔铭〉出于《梦游集》卷二七,《卍续藏》一二七.六○三页1516-1626圆澄随访隐峰师,隐器之,对众云:「此子可参禅。」师遂求示,隐曰:「行、住、坐、卧,但参念佛的是谁?」三日夜有省,知法不假他求,趋似隐,隐曰:「似则也似,是则未是,且一切处疑嘿着。」是年二十矣。壬午,往天荒山妙峰和尚处剃染,恳求要诀,峰唯指念佛。冬无复裩,而通宵参究,未尝就枕。三年充圊头,行难行苦行。乙酉,叶家山闻二僧论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记持经书,解一切道理。往北塔寺,不纳,逊居荒庙中,五日不粒,坐参不倦。诣云栖,求莲池大师授具,还访南宗师,入门便问曰:「海底泥牛衔月走,是〈湛然澄禅师行状〉出于《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卷八,《卍续藏》一二六.三一三~三一四页甚么意?」宗一喝,师不能答,遂愤然曰:「不悟不休。」即于天妃宫掩关三年,不发一语,偶阅语录,至雪窦与僧论「柏树子」话,有行者颂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师便能转机着语。又因灯灭,隔窗取火,有省。随颂一首令呈南,南曰:「我道他是个人,犹作如是去就耶!」复令请益,南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怎么参。」(又掩关宝林寺三年)师一日忆干峰和尚「举一不得举二」话,遂豁然无疑。颂曰:「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元无是与非;雪曲调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齐。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元迷。」又颂「云门十五日」话曰:「日日犯土黄,日日是好日;铁蒺藜兮无孔笛,分付禅和莫近前;拟议须教性命失。」从此于「海底泥牛」话,及诸誵讹公案,一切了了,出语皆脱窠臼不存轨则矣。启关参锦堂和尚,锦大尝曰:「宗门寥落极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谁?」时戊子岁也。又二年,一夜,静坐凝寂,忽若虚空霹雳,声震大地,须臾而苏,遍体汗释,如脱重担,此庚寅七月二十一日也,时师已三十矣。性根洞朗,言语契机。于诸佛事,不思议应;于诸经旨,玄会彻微。1575-1630元来求智者「旋陀罗尼」落处,观心灵坐,身土湛如,不知其颡之为
#135089;肤者(蚊蚋集躯,如唼槁木)酒也。如是五年,永嘉空相应法,暖相现前。……而师更念:船子在药山之门,何以二十年始得瞥地疑情顿发,七圣皆迷,兀兀腾腾,五十旬有半而于赵州有佛无佛之机缘,如释重负。谒寿昌于宝方,多乎呈简,曾不得其一颔。居再阅月,形色枯瘁,望之似木鸡矣。从赴玉山,扬扢洞宗,时得印可。昌问:「佛印偈云:『蚁子解寻腥处走,青蝇徧向臭边飞』,君耶臣耶?」师云:「臣边事。」昌呵之曰:「大有人笑汝在!」师曰:「前何以是,今何以非?」昌云:「一非一切非矣。」既达(玉山),辟人端居,食顷,闻护法神倒地,不觉心开。呈偈云:「玉山诱一言,心灰语路绝。几多玄解会,如沸汤浇雪。没巴鼻金针,好因缘时节。梅蘃绽枯枝,桃花开九月。触目如休辨别,急水滩头抛探篙,溺杀无数英雄客。」昌曰:「一到多门又到门。」盖解心绝矣,而命根未断。别居宗乘堂,又五十旬有半(朝夕不寐,一日如厕),睹登树人而悟,乃彻源底也。趣谒宝方(寿昌),入门便拜,昌问:「近日如何?」师曰:「有个活路,不许人知。」昌云:「因甚不许人知?」师曰:〈无异大师塔铭并序〉出于《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三五,《卍续藏》一二五.三九二~三九三页()括弧中语字,系参考同书所载《博山和尚传》补入者「不知不知。」昌举「烧庵赶僧」话,问:「婆子作么生手眼?」师曰:「黄金增色尔。」又举僧问玄则禅师「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命颂之。师援笔立就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昌笑云:「子今日始知吾不汝欺也。」师问:「向后还有事也无?」昌云:「老僧只知穿衣吃饭。」(时师方二十七岁)(三)尊宿们的省悟年代人名省悟经过资料1535-1615祩宏单瓢只杖游诸方,徧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徧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过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云栖莲池大师塔铭〉德清作。出于《梦游集》卷二七师示悟中迷,勤求无上,述古德利行因缘,助发禅喜,命曰:《禅关策进》,抱以行寝而消归念佛一心。坐炼伏牛,爱乐勤勇,而不释〈莲池大师塔铭并序〉吴应宾作。出于《云栖法汇》末卷然。入辨(宜为徧)融、笑岩之室,犹之不释然。侨寓东昌,而悟中之迷若扫,乃有颂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乘悟并消,归无所得。犹之不释然也。寓越中禅期者五,了不知邻单讳字。栖真之坞,悬釜而炊,鸣泉夜和,乃至绝粮七日,晏如也。1543-1603真可辞(剃度师)明觉,包腰参访。闻僧诵〈张拙秀才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曰:「何不云:方病无、不是邪?」僧哂之。师大疑,到处书二语于壁,迷闷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面立消。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自是气宇凌铄诸方矣。……已而游五台,至峭壁空岩,有老宿孤坐,师作礼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既生后如何?」宿屐两手。师于言下领旨。寻迹之,失其处。至京师,参徧融大老,融问:「何来?」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融曰:「能清净说法乎?」曰:「至今不染一尘。」融命师解直裰施旁僧,揽其里曰:「脱却一层还一层也。」师笑颔之,遂留。陆符作〈紫柏真可传〉出于《紫柏尊者别集附录》,《卍续藏》一二七.一四五~一四六页1546-1623德清年十九……专意参究一事,未得其要,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未几,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随听讲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年二十……云谷大师建禅期,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离禅座时,即行市中,如不见一人。年三十……于三月三日,于北台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伽》印证。……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卷上出于《梦游集》卷五三,《卍续藏》一二七.九四九~九六一页节录原文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始微微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言毕默坐谛观,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从何入来,及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徧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三十三岁…梦见清凉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又梦入弥勒楼阁,闻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又梦入梵僧所引浴室,加持灌顶。)四十一岁……自辛巳(三十六岁)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海印寺)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证,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以上所提供的资料,临济宗虽有七人,资料却不多。多系粗枝大叶地描述,但也说出了他们如何省悟的事实。曹洞宗三人的资料,出于他们的传略、行状、塔铭,较为丰富详明。三位尊宿,则更详尽,特别是憨山德清,由于有其《自序年谱》可据,读来犹如现代银幕的景观,生动、活泼,充满了真实感的撼人力量。姑且不论憨山大师的悟境究竟有多深,对于一位禅者的定境、悟境的叙述,能有如此的细微而明朗者,在中国禅宗史上,当可推为第一。从本文所举一百一十七位禅者之中,仅仅选录了如上的十三位,理由是不仅因为这十三位,是明末佛教中大师级的人物,也因为他们的省悟过程比较明显,而且具有慑人心神的力量。依照以上所举的十三位禅者的省悟经验看来,可以得到如下十点共通性的结论:禅者必须真修、苦行、死心塌地、勇往直前,始有省悟的可能。禅者必须付出累年累月的长期努力的代价,始有达成目的的指望。禅者必须先起大疑情,然后才能用得上参究工夫的力量。禅者不限身体状况的强弱,但是多半的得力时期,是在二十岁至四十岁的二十年间,尤其是二十岁至三十岁的十年期中,是特别重要的黄金时代。明末的禅宗,虽分作临济、曹洞、尊宿的三流,实则所用的方法,大同小异之处则为临济宗徒,喜以震威而喝及拂衣而去来接人和被人接(注),这种公式化的方法,用多了究竟有多大意义,值得怀疑。曹洞宗徒,虽也偶尔使用君臣王位来勘验学者,实际上并未把界限与临济等他宗划分开来。尊宿们并非不参访善知识,也不是不想求人印证,只是不重视形式上的法系派别的传承,遇到境界现前而又无人可资印证时,他们便以经典或禅籍中的诸祖机缘语录,作为佐证。禅者的省悟成就,必须依靠各自坚毅不绝地苦参,也需要借着经教及祖师们的古则,作为引发疑情的工具。禅者发悟之后,对于一切经教所说,即感同自家原有的东西。禅者的经验,通常分作两种层次:第一层次是「省」,是到了仿佛知道而实际尚未知道的程度。第二层次是「悟」,悟又有未彻底的悟及彻底的悟。唯有彻悟之后,始够资格「只知穿衣吃饭」,而去出世坐堂开法,代佛扬化。禅者不一定进入定境,但在疑情成团而浑然不知所以之际,即与定相通。憨山德清的例子,则一定不知久近,或一定五日,明末的禅者中,仅他一人如此。真有彻悟经验之后,始能具足坚定的信心,始能心常明净,不受境染,不随境转,心中常无物,所以能包容万物。注解见于《五灯严统》卷二四「密云圆悟」条:一日侍次,池问:「忽有人问汝,如何抵对?」师竖拳。池曰:「老僧不知者个是甚么意思?」师曰:「莫道和尚不晓,三世诸佛也不晓得。」池曰:「汝又作么生?」师便喝,池曰:「三喝、四喝后如何?」师即连喝而退。池曰:「宛有古人之作。」师复喝。又一日,池升座,举拂问曰:「诸方还有这个么?」师震一喝,池曰:「好一喝。」师连喝两喝,归位。池顾师曰:「再喝一喝看。」师即出法堂(《卍续藏》三九.一○一六页)。同书同卷「天隐圆修」条:一日侍次,问:「历历孤明时如何?」池曰:「待汝到这田地,与汝道。」师便喝。池曰:「汝还起缘心么?」师拂袖而退(《卍续藏》一三九.一○一九页)。第八节 明末禅者重视锻炼的方法自古禅宗祖师,无不重视对于下一代的接引,但在唐宋之际,禅门的教育,不若一般书院私塾,师与弟子间未必日日有所授受,并且在许多的弟子之中,能被接纳成为宗门接棒人的,实在不易。因为禅是心法,若不以心印心,自明其心,纵然接受千年的知识教育,于事亦无可助。可是,祖师们确有他们各人的接引手段,而且手段越高明的祖师,成就的宗匠也越多。所以大禅师们,也都以成就后起之秀,为他们报答佛恩的天职。例如灵源惟深禅师主张:「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甚么处?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又云:「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甚么处?效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卍续藏》一一四.七四五页)此中所谓「偷心」,便是计较心、分别心、攀缘心、执着心,也就是生死心,死去生死心,始能脱生死。禅门的目的即在教人如何脱离生死。如何脱法,便是为师者的手段所在。在禅宗史上,马祖道一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大慧宗杲有七十五人,宗杲的法师圜悟克勤,有三十人。这些都是由于大宗师们知道活用方法,使人很快彻悟的高明手段。明末的禅者们,也多重视炼人的方法。辑录或撰集成书者,有四种:云栖袾宏的《禅关策进》,共分二集,前集节录三十九则祖师的法语,及二十四则祖师们的苦功;后集辑录诸经引证四十七则,目的在于取法佛祖的修证实例及训示,好使学禅者有所依循。正如其在自序中说:「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尔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卍续藏》一一四.六九八页)此书功能,利于无师自修,虽不得明师的锻炼,亦能于读此书后,发愤图强。所以莲池袾宏亦于初出家时,见到此书的前身《禅门佛祖纲目》之后,即有「愿学」之心。此书内容,的确精彩,特别是前集的三十九则法语,颇有撼人心腑的力量。费隐通容的《祖庭钳锤录》,共上下两卷,收录了唐宋四十九家共五十一个例子,是以古人如何接人、如何使人开悟的种种手段。例如临济义玄如何在黄檗希运会下三度被打,德山宣鉴如何在龙潭座下大悟等。此书与《禅关策进》的性质迥异,此书是介绍师家如何接人,希望已经出世开法的禅匠们,将之视为炼人的蓝本。所以临济宗下的禅者,特别重视师资相承的亲面授受。用棒用喝用机锋,亦皆遵循古范。这一本书除了搜罗集中了散见于《传灯录》中的重要案例之外,并在每案之末附上评语,但也无甚新的发明,唯其重视古范的运用,亦必有其效果可观,所以在明末临济宗的禅匠,如密云圆悟,接法弟子之多,是当时的第一位,所住道场有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等六处,每处禅众,动辄上千上万,法缘之盛,也堪称为当时的第一人了。在中国禅宗史上,马祖的得法弟子之众,固为首屈一指,但其留下的案例记载,并不很多。大慧宗杲,一生所接入室弟子之多,算是禅宗史上的第二位,他却为后世留下了数十卷的语录;所以在通容的此书之中,大慧一人的,即录了三则,并在其卷下的第一例「懒庵鼎需禅师」条下附上如下的评语,来称颂大慧宗杲的大将手段:「大慧钳锤炉,高出诸方,故相从者多,而得法者亦盛,于长乐洋屿庵,仅五十日,打发十一人开悟,懒庵亦是其数。且懒庵已出头为人,尚讦其平日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使他气宇索然,向咽喉一拶,直得顶门开眼,此非大慧孰能欤?」(《卍续藏》一一四.七五八页)晦山戒显的《禅门锻炼说》,此人的全名是「住云居晦山僧东吴愿云戒显」,他所写此书,是模仿《孙子兵法》的架构及气势,所以也是十三章,目的在于效法兵家用兵的原理原则,来将普通的禅众,在接受过锻炼之后,便成为大开心眼悟门的禅师。正如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奇正相因,不易之道也。拈华一着,兵法之祖,西天四七(二十八位祖师)、东土二三(六位祖师),虽显理致,暗合孙吴。至马驹蹴踏,如光弼军,壁垒一变。嗣后黄檗、临济、睦州、云门、汾阳、慈明、东山、圆悟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逮乎妙喜(大慧宗杲),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因思人根,无论利钝,苟得锻法,皆可省悟。以人多执死法,不垂手险崖,虽有人材,多悲钝置。遂不敢秘,着为锻禅之说。」《卍续藏》一一二.九八五页)此书不是被初学者当作无师自通的参考之用,是给住持禅林的方丈长老们编写的一册锻禅计画书,所以此书的次第十三章,首章即要求长老,必须坚誓忍苦,长老不怕辛苦,不惜劳累,是锻禅的第一条件。此下依次的章目是: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寄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也就是作为丛林住持的人,有责任将所有的禅众,用不同的方式,使他们成为佛教的有用之才。以此书与《祖庭钳锤录》比较,当然是此书的气势澎湃,而且从理论上说,它是有层次、先后及细则说明的,应该是一部受丛林长老们重视的好书。无异元来的《博山参禅警语》,元来的全名,应该是「博山无异大舣元来」,博山是其所住道场名。此书共分五章,专对参禅者的困难处发言,故与前面的三书相比,又是不同。禅者使用方法时,必有困难,如何解除参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困难,便是此书的目的,而且是过来的明眼人语、经验之谈,正如刘崇庆为此书所写的序中说:「博山大师,乘悲愿力,来作大医王,用一味伽陀,遍疗狂狷业病。故有示禅病警语五章,直捷简当,把参禅骨髓中病,都说透过。其开示做工夫语,最为吃紧,真是禅门一种切要新书。」(《卍续藏》一一二.九四六页)又说:「博山大师,自来参究此道,极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为高妙玄着之谈,使人不知,乃平日亲证实履境界,见到、说到、行到、用到,其义理精明,辩才无碍,所以快说禅病,如握秦宫玉镜,照见群僚肝胆,一毫隐讳不得。」(同上)此中所言「禅病」,即是参禅者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此书不仅说出病情,主要在于因病处方,对症下药。过去的禅籍中,重心在于如何导人开悟,最多提及在开悟之前的痛苦经验,至于如何排除参禅的各种障碍,则甚少正面论列,而此《博山参禅警语》的特色,便是运用简明的语句,平实剀切地为禅者们排除参禅道上的身心障缘。其一共五章的章目,即是:示初心者做工夫、评古德垂示、示疑情发不起者、示疑情已发起者、示参公案。对于初心参禅者而言,不论其有明师指导或无明师指导,凡是参禅用工夫的人,此书都有用处。所以此书不是为明眼的过来人备,乃为初心者写,亦可作已为禅师的人们用来助人修行的参考。憨山德清示人修行方法:憨山大师所涉的范围极广,但他出于禅而亦汇归于禅,他将一切的世出世间法,均归于禅法。在佛法中的修行方法很多,但他将参禅、念佛、持咒,均当作禅法,所以他的修行法门,以参禅为主,亦以教人念佛持咒为其方便。从他的《梦游集》中,至少可看到如下的七篇文字,是关于教人如何修行的。〈答郑昆岩中丞〉法语,示人如何参禅,非常中肯切实,他说:「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目的只在一念上做。」「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此文中略示五个参禅的原则:不得贪求玄妙,不得将心待悟,不得希求妙果,不可自生疑虑,决定深信自心是佛。(《梦游集》卷二,《卍续藏》一二七.二二二─二二六页)〈示参禅切要〉(《梦游集》卷六,《卍续藏》一一七.二八三─二八五页)〈示念佛参禅切要〉(《梦游集》卷九,《卍续藏》一二七.三二五─三二六页)〈答德王问〉─示修净土法门(《梦游集》卷一○,《卍续藏》一二七.三四一─三四六页)〈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梦游集》卷二,《卍续藏》一二七.二三三─二三四页)〈示念佛切要〉(《梦游集》卷七,《卍续藏》一二七.二九七─二九八页)〈示玄机参禅人〉─示如何持咒(《梦游集》卷八,《卍续藏》一二七.三一三─三一四页)其他散见于憨山德清诸著述文字中,有关教人如何修持者,不胜枚举。湛然圆澄的《宗门或问》,圆澄的全衔应该是「会稽云门显圣寺散木禅师湛然圆澄」,他在出家之初,目不识丁,后来不仅成为一代宗匠,而且还留下了不少的著述。《宗门或问》一书,不仅是为了说明修行的方法,乃为疏导禅门中的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而作。比如论及念佛、看教、持咒、参禅的同异,而称:「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看此心也,持咒者护此心也,参禅者参此心也。」(注一)对于参禅者则说:「古人云:欲参禅者,须发三种大心,必获妙悟,成就不疑。三种者何?一者发大信心,二者发大勇猛不退心,三者发大疑情。」(注二)并就此三心,详加说明。又对根利及根钝的问题提出解答:「谓古人根利机熟者,何以赵州八十年行脚,长庆七破蒲团,香林四十年不杂用心,灵云三十年方能了悟?从上尊宿,皆是艰难而得,子今用功几年,而云根钝机浅,盖不之学耳。」(注三)他又为了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禅者修行,必须离群独居,不事人间的服务,始克有大成就,所以又举出如下的例子云:「虚空洞豁,不碍万象发挥,日明夜暗,草生木长,云行鸟飞,岂有虚空同其生灭哉?是以杨岐总十载院事,起临济正宗。百丈不作不食,为万年龟鉴。沩山典座,赌净瓶于众中。雪峰饭头,悟妙道于鳌山。云峰化主,桶脱于后架。石巩猎户,弓箭折于庵前。丹霞天然颖悟,而三年曹厂。六祖肉身菩萨,而八月碓坊。古人皆以事理兼修,岂一向避喧求静者耶?」「子如肯信,不必他余,但向一机一语思解不行处,着实参叩,行也如是,坐也如是,着衣吃饭亦如是,阿屎放尿亦如是,迎宾待客亦如是,语默动静亦如是,乃至日如是夜如是,月如是年如是,参来参去,蓦忽地脚根断线,八字打开,则知从前奇言妙句,检点将来,是什么干屎橛、破草鞋!古人云:『绝后再苏,方始欺君不得。』其言可信也。」(《宗门或问》,《卍续藏》一二六.三四五─三四六页)此书所举参禅者宜发的「三种大心」,以及「着实参叩」的态度,即是修行的指导,至于举例鼓励长期修行及为大众的事服务,也为一般贪求快速及避喧求静的禅者们,作了迎头棒喝。以上所举六人,是在明末禅者之中,对于锻炼禅众及指导禅众修行,着有专书或留有单篇专文者,其他如紫柏、真可等诸师的法语(注四)、语录之中,亦能零星见到类似的文字。此也正是禅宗语录的主要内容所在,故不能形成特色。而明末禅者的特色之一,则为由于重视方法,各家竞相撰集专书,且是如此的丰富,乃为中国禅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注解《宗门或问》(《卍续藏》一二六.三一八页)。同上(同上三四四页)。同上(同上三四五页)。例如《紫柏尊者全集》卷二的法语中有云:「凡炼心者,必以话头为椎轮,然而有有心话头,有无心话头。有心话头则初机精进者;无心话头则无功任运者。」(《卍续藏》一二六.六八○页)又说静坐分有下劣、平等、增上的三等,亦即对于禅及禅定的新分类(《卍续藏》一二六.六八六页)。第九节 结语本文到此,应该结束了,虽然,明末的禅者,尚有念佛思想或禅净合流的问题,以及在教理上的立足点的问题等,此当容在另外的专题研究中,加以论列。本文的目的,仅在提供明末禅宗的主要形象。至于更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待进一步地个案讨论。(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四日稿成于纽约禅中心)更新于:2020-07-20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