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2020-06-27 圣凯法师

自知 自反 自强——赵朴老对中国佛教走向的思考方法

圣凯法师

赵朴老作为佛教界的领袖,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综观赵朴老的一生,三个“圆融”可谓是最精确的概括。赵朴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三个“圆融”,是因为他一直在运用“自知、自反、自强”这种思考方法。 1992年12月18日,在民进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赵朴老提出要“反求诸己,做好工作”。1995年2月28日,在各省佛教协会工作座谈会闭幕式上,他提出佛教也要有“自知、自反、自强”的“三自”。赵朴老强调“三自”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与认识的不断互动中增进。因此,赵朴老对中国佛教的思考,是他在领导中国佛教界将近五十年历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结合佛教的历史与现状、国家政治形势与佛教自身特点所形成的伟大判断,是参与国家重大政治生活、宗教政策的产生与制定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财富。什么是“自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知”体现了赵朴老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他强调不断学习,因为认识自己要从学习开始。原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倪强先生总结赵朴老的学习精神,在干中、忙中、病中学,而且学则弄懂弄通。同时,赵朴老作为佛教领袖,经常号召全国佛教徒开展学习。1953年,他在《现代佛学》第8期发表了《佛教徒必须重视学习,努力学习》一文,提出学习是今天佛教工作的中心环节。他认为佛教徒是最重视学习的,学习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内学,同时为方便救度众生应该学习“五明”,学习世间各种事物。从当时的佛教发展来说,最主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学习,首先应当进行《共同纲领》的学习;其次,要重视教理的学习;最后,重视僧尼的文化教育。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他呼吁年轻僧人要提倡“法门无量誓愿学”、“广学多闻”、“尽一切学”、“难学能学”,善于工作、善于学习,学习古代哲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实现才智与德行的增长。1997年,赵朴老在《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序言中,提出佛教界提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戒、定、慧三学的水平和修养;另一方面要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赵朴老想编一本《科学常识答问》,再加上《佛教常识答问》、《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他认为这是佛教徒以及做佛教工作的人必备的知识。 赵朴老强调“自知”,是希望作为佛教徒,至少要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什么是佛教,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及其贡献,同时也包括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的成就以及未来的贡献。所以,赵朴老从1959年开始撰写了佛教知识读本《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刚开始在教内流通,后来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对照本,2001)等海内外多家出版机构出版发行,而且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等多国文字,在国内外佛教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又发表题为《佛教在中国》、《中国的佛教》、《佛教和中国文化》、《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等文章,深刻探讨了中国佛教的特点、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而且提出了“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未来”、“佛教是文化”、“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等著名论点。 赵朴老呼吁佛教界要“自知”,包括“自尊”、“自重”。1989年11月1日,在中国佛协各部门负责人碰头会上,提到普陀山问题时他说:“我们要自己懂得自己,还要宣传自己。我们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应该知道,还应该让人家知道……我们要自己重视自己,不要觉得抬不起头来,要昂起头,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样才能让人家重视。要力争自己的权利。”只有自知,才能自尊、自重;只有自尊、自重,才能令社会各界尊重佛教。 什么是“自反”?赵朴老常说的“反求诸己”,就是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反思佛教现状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957年3月26日,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当时佛教界的两种极端:一部分佛教徒不愿参加学习,或者认为所学的是世间的事,与“了生死”无关,忘记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与“菩提属于众生”的经教,而把佛法与世间对立起来,把菩提与众生分成两极;此外,还有一些佛教徒只重视时事学习而忽视教理学习与禅诵修持,这又是把佛法与世间对立的另一极端表现。当时,一些地区发生妨害佛教信仰的事件,赵朴老分析原因:一、由于佛教徒自身行为有越轨之处,滥用了信仰自由,妨害了群众利益;二、一些坏分子混到佛教中来,因而引起了事件。1962年,赵朴老在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有些人对形势发展还未能认识清楚;有些人还不能把个人和集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有些人对宗教政策还存在着怀疑;极少数人甚至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影响到佛教界。赵朴老在1993年中国佛协六届佛代会上指出,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佛教事业。老人的大声疾呼与痛切指陈,充分体现了他“反求诸己”的精神。 什么是“自强”?就是提高四众素质,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僧才。这是关系到中国佛教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进一步发展和振兴佛教事业的最重要基础。早在1953年5月30日,赵朴老任中国佛协筹备处主任时,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上做《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便就如何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出“僧伽制度的健全”和“教理的研学”两个关键问题。前者是弘法利生事业的基础,怎样针对过去的弊病和现在僧团内的复杂情况,依照戒律的原则,实际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今后的僧伽得以恢复“六和”的意义;后者是僧尼的宗教教育问题,是僧尼人才培养问题,就学术上说应当是在前几十年已有的基础上,组织对各宗派学说进行系统研究的问题。 1990年10月18日,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部分常务理事座谈会上,指出佛教界要切实抓好自身的建设,这是佛教界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作贡献的内因。其中,提到“四个建设”:一、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我教育。二、加强和改善寺庙管理。三、唤起全国佛教界高度重视培养佛教人才。四、加强各地佛协尤其是各省佛协的组织建设。 1993年10月15日,在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赵朴老明确提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五大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可见,赵朴老是在实际工作中,切中不同阶段佛教发展的弊病,检查并且改进自身的问题,从而推进佛教的自身建设,提高佛教徒的整体素质,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 1988年11月29日,赵朴老在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上讲话,提到参观新加坡后的三种感受:自豪、自愧、自勉。此“三自”与前面所讲的“三自”一脉相承,自知故自豪,自反故自愧,自强故自勉。 “自知、自反、自强”是赵朴老思考中国佛教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方法,体现了赵朴老概括总结的历史精神、调查研究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作为后辈佛子,应当继承老人的“三自”精神,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佛教的历史与现状,反求诸己,严于律己,自强不息!

更新于:2020-06-27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