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心的缘起观 超定一味的缘起正法 缘起系佛法的中心思想所在。佛教一切学派的演变,不论见解如何分歧,大小、空有、显密各宗,异说纷纭,但都不能偏离佛法的根本大义--缘起。如业感缘起、性空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依此而说明有情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涅槃解脱。一味的佛法,大原则是不会有差异,由于方便的适应,而发展出不同的思想体系;犹如黄金,本质是一,而制成的庄严具、戒指、手环、项链,样型、作用有所不同。如『阿毗达磨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在唯识学上,确信阿赖耶为「所知依」,生死与涅槃都因此而得建立;宇宙人生的一切问题,不离此阿赖耶识而存在,这叫做赖耶缘起(或名分别自性缘起)。其实,若依其他学派,此「无始时来界」,即是真如、法界。在性空论者,何尝不可解说此「界」即是性空缘起;「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即此性空缘起而成立有情诸趣的现实界与证得涅槃的理想界。 释尊在世说法度生近五十年,入灭而后由众圣弟子编集而成的根本圣典,对缘起所下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由这一定义与内容看,缘起的要义在于显示有情存在的因果现象,及其前后相续、彼此和合的必然理则。我人本此而认识生命的真相,从而把握生命升进的次第,进修解脱道,以达到不生不灭的圣者境界。在原始佛教时代,基于弟子们的实践立场,在在关注如何知苦、厌苦而离苦,所以对缘起的理论,仅作提纲挈领的启发。迨佛灭百年后,部派佛教兴起,阿毗达磨论师们,对佛说的种种法义,详加论究,从不同角度去辨析、综合。大乘佛教承其余绪,不断推陈出新,阐精探微,集成经论,内容包罗万象。一味的缘起正法,也随着佛教史的演变,学派思想的分裂而有不同的解说。 色心和合的有情 构成有情生命的要素有二:色与心,也即是精神与物质。即此二法的相依不离,名为色心缘起。缘起遍三界,「无有有情而无心者,亦无有有情而无色者」。色(物质)离心的维系即告腐败,心离色则失去依托。试想:若有情无心,则有情与木石何异?有情,包括所有动物性的生命,上自天人,下至鬼道,飞禽走兽、昆虫蚂蚁等,佛法称之为有情世间。有情所对的世界,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则属于器世间。器世间是有情所依住的环境,约主客关系说,器界是以有情为主体而招感的客观现象。有情不同于器界,即因有情为色心的和合体,有精神有物质,生理与心理兼备的活泼泼生命。佛法所牵涉的问题深广无边,但以有情为本,由个人身心、社会、自然,一切问题都因有情本身而衍生出来的,如佛说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总归于「五蕴炽盛苦。」也即如老子所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若无此身即无诸患。」换言之,身心问题解决了,即社会安宁,天下太平。 在佛教中对有情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色二界容易了解,大家都无异议,而无色界,从名义看,似乎指这类有情无有色身,仅为精神存在的状态,然而本着「缘起遍三界」之义,所谓无色者,只是无粗显的色,非无细微的色身;由于非凡夫肉眼所见之色,方便安立无色界之名。假使有情有心无色,也即单有意识而无身体存在,那么此心如何证明它的存在与本身的功用?或举鬼魂为证,它是有灵魂而无身体;如人死后未转世投胎之前的中阴身,即非肉眼可见。依法相解说:色的范围,有粗显易见与微细难见;有见有对的形色、显色,有见无对的虚空、无见有对的净色根(神经系统)。肉眼能见的极有限,见粗不见细,见近不见远。所谓中阴身,或鬼魂之类,仍是微细四大所成,肉眼不见,天眼可见。如常人所不见之物,藉显微镜、望远镜则清楚可见。色心依持而为有情,乃是不容怀疑的缘起正理。 佛陀分析有情生命为:蕴、处、界三科。五蕴:色受想行识,依色心不离而言,色一而心四,乃是侧重心理的分析。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五而心一,乃侧重生理的分析。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也是色五而心一,所不同于上者,乃是侧重物理的分析。总之,一切构成有情之法,不出心理、生理与物理三大类。后来阿毗达磨论师对三科内容加以推演,扩充其内容。五蕴如旧,十二处分内六处与外六处,也即是六根与六尘。于十二处加六识,合为十八界。由此证明:不论早期根本圣典,或是后来的大乘论书,对有情生命的分析,或详于色而略于心,或详于心而略于色,对色心的倚重倚轻,容有不同,而色心不可或缺,即是不争的事实。 色心缘起观的意趣 佛陀观察世间,有情不外于蕴、处、界的组合,也即是色心依持的缘起。缘起即无我,能正观身心现象,于色等五蕴通达无我我所。很明显地,「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六处、六界无常无我,如佛之所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地(六)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从前后念念无常的相续,与彼此展转相依中,不离蕴、处、界,不即蕴、处、界,肯定有情为假名的存在,即此假名而成立有情的生死系缚与涅槃解脱。 佛陀宣说蕴处界的缘起,主要目的即为对治凡情的我执。如五蕴的安立,乃因有情的情识,执着于色相、情绪(受)、认识(想)、意志(行)。于此起我我所见,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修学佛法者,如实观察五蕴无常、苦、无我我所,当下离欲、见法、证涅槃。六处观:即于六根缘六尘生六识时,通达缘起性空。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离无明相应触(受、想、思),贪瞋痴不起,解脱于欲爱、有爱、无有爱,证入爱尽寂灭的境地。 缘起中道,不落唯心与唯物,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一见与异见。印度神我论者与庸俗论者,不知缘起正法,故落于二边的邪见。如主张:命即是身,命异身异;或以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在佛法坚定的立场:有情是色心依持,二者平等和合相应的存在,既不落于断灭的唯物论,也不偏于精神而落于唯心、唯神、唯我的梵王旧说。 基于修证立场,离欲断爱,在事欲与情欲,色与心之间,无疑的,仍以修心为要,离情欲为本。如云:「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为人分别贪。」对于色等欲境的远离,不以眼不见耳不闻,杜塞聪明的方法,而直捷以克制内心情欲为要务。佛说:「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其中间,若轭若系軮者,是彼系缚......如是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中间欲贪,是其系也。」色等外境是无情之物理世界,眼等五根,不过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专在勿视勿言用功,无助于烦恼的解脱。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唯有系心于缘起正见,觉悟其真相,不为妄缘所染,才是问题彻底解决之道。 最后谨引佛言作本文结束:「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如有人以断阴为修梵行,简直与佛法背道而驰。君不见,古时太监,性变态更可怕。佛制黄门、二形者,不许出家受戒,理由在此。正观缘起,了知无常,不净、苦、无我,乃是大悲大智的佛陀,对法界有情终极关怀的开示! 一九九九年母亲节写于山仔脚观音丈室更新于:2020-06-25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