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僧教育的一些看法 ※ 作者: 如悟法师 - 圆光佛学院院长 壹、今昔僧教育之比较台湾的僧教育随时代有所不同,过去我在读佛学院时,课程有佛遗教三经、百法、五蕴论、唯识三十颂、二十颂、中印佛教史等基础科目,昔日所学对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圆光现在的课程较三十年前比较,有多层次学制的差别。基础上,高中部(初级)课程的安排仍有成佛之道、佛法概论、佛遗三经、学佛行仪、沙弥律仪、弥陀经、中印佛教史等通论性的课程,大学部则在佛学上加强原始、部派佛教,禅典导读,俱舍论、大乘起信论、哲学史、英、日语等,研究所的专科佛学则有研究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中国八大宗派、近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史等。固然有大致上的课程理念与科目,但许多时候是以老师的取向来选定。譬如说今年请到的老师是专长于净土,那我们就开净土的课,如果没有,就开天台、华严。主要是现在师资难寻,若要按年度固定的课程来安排,会有现实上的困难。不管在家出家皆来自于现在的社会,而现今社会,又因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太强,且受各种媒体,垃圾思想的熏染,所以这代的年轻人多多少少,会被这种文化影响,所以佛学院在管教方面,必须花许多心思,更要用心用力。现在年轻人确实不像以前,能够尊师重道,必须花费许多时间去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去帮助他们转化、净化。这和四十年前相比,我们那时候的学生极为单纯,社会上民风也朴实,大家都很敦厚,没有像现在人这样生活腐化、复杂及种种事端。所以感觉起来,现在教导学生真的比较不容易,学校师长也难为,因此轮替得很快,多少会造成生活及教学上的不稳定,但我们并不因此就放弃或灰心,而是更积极的去学习多方的管教方式,增加我们教育人员对习气烦恼的了解,这样才能对学生在心性方面的陶练有所帮助,培养出真正的道人及出家人的气质与风范,将来才能够领导佛教。贰、圆光禅修部的介绍禅修部的课程重在行门的实际演练,也有数门禅典的教学,如:牧牛图,沩山警策,高峰禅要,诸祖语录,以前还有传和法师所上的禅宗史及释禅波罗密,禅修部的学生只是选听课,并不需要考试,这样安排是希望他们不要偏离教理,对禅法真正有所了解,避免在修行中,因无知导致不必要的错误。当初开设禅修部,是因为在修行过程中必须具足戒、定、慧三学,佛学院在慧学思想上比较多,戒学上也渐渐起步,定学实践上比较缺乏,要培养人才必须三学具足,所以我们才会开这个禅学的专修部,以传统禅法来培养现代的禅师,希望中国宝贵的禅法能够继续传灯下去。最主要是修行的人,不管在家出家,没有经过禅修的话,不能止观双运,很多修持的功夫就不能落实,唯有依禅观的淬练,才得以开发慧学与定学,也才可能断烦恼、了生死。虽说大陆佛教已遭***摧残,许多有名的禅堂也已衰败不堪,***在佛法人脉上的彻底破坏,影响传承甚巨,但以禅宗的历史来看,禅宗是最能适应中国文化的一个宗派,所以几千年来才会有兴盛的过程,作为后代的我们,不可数典忘祖,还是要把中国传统的禅法继续发扬光大。目前佛教在大陆上复兴的很快,禅堂、禅林、古道场等,都慢慢复建起来,依大陆的人口来讲,只要他们继续在人才方面培养下去,二十年、三十年慢慢会有优秀的禅师出现。但是在台湾,没有传统禅师在带领,所以有许多人,找不到用功的方法就往藏传佛教,或南传禅法去学习,反而对我们自家禅法有些轻视。未来大陆佛教会不断兴盛,我相信大乘禅法终究会复兴起来,只要方向正确,在人才的培养上多用心,渐渐在禅法上扎根,终有花开果熟的一天,这也是我们的使命。禅修班的规模是圆光师长往大陆高旻寺,江西云居山实地考察来的,我们学习他们的规矩、钟板,记录大众的用功方式,回来后依祖师语录典籍建设自己的禅堂,后来又请到明初老和尚,他对中国的禅非常有经验,在禅法上下过六十年的功夫,所以我们禅堂经过他老人家短短几年的带领,对我们建制及恢复丛林的道风上,非常有帮助,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以赴,必能将禅法发扬光大。出家人在戒、定、慧不该有所偏废,那方面不足,对修道都会有影响,《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有强调三学并进的重要,所以学院方面在课程中会加强学生禅定的功课,如早、晚课都有一段时间静坐,每天早上课程开始之前,全体共坐一枝香,每星期有一门课用来禅修,这主要是让学生们在三学上有一个平衡,这是我们目前僧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参、学院教育与师徒制教学佛教传到中国来最早是以师徒制为道场的导向,后来慢慢演进,又形成丛林道场的集体生活,大众必需在戒律上及行、住、坐、卧等威仪上,被要求成为佛教的风范,代表佛教住世的形象,所以整个风潮也是不得不从师徒制走向丛林。以现在多元化的社会来看,佛学院延续传统丛林的集体教育,经过学校式的课程安排,让来这里受教育的同学,有学习系统,容易贯通,这样训练下来,将来才能走向社会,面对多元化的时代。师徒教育与学院教育同样是在培养人才,但学院中多元化,多方面的学习较为平稳,而师徒制较为单纯。目前我们看到的好像比较多是师徒制,但是师徒制有一些缺点,譬如容易因单一师长,形成思想的局限,若以优点说,则是跟著学养有成的师父长久修习,因专一不杂,也容易成就;可是,如果有的出家常住是经忏道场,出家后都在佛事中忙,就会没有时间深入经教,人才不易培养,而佛学院中,有各方来的师资,同学过的是团体生活,接受各种训练,视野、心胸容易开阔,比较能够有佛菩萨精神,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佛学院教育延承丛林后的新风貌,有属于学院的特殊点。至于我在教弟子时,并未勉强他们一定要修什么,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相契的因缘,是净土,当然很好,如果他相契于藏传、南传,或北传各种大乘的行门,我认为这可以各自去发展。整个佛教都是佛说的,大小乘的不同也只是在悲心悲愿的差别,义理上都是要了生死断烦恼,只是大乘提倡要慈悲度众,六度万行,所以说,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可以圆成自己的根性。佛陀时代的十大弟子都各有他们的特殊点,各各有其修持法门,不会,也不可能都像佛一样,或像谁一样,每个人各有各的才华及兴趣,只要还在佛教正法当中,都可以自由发展。而离师参学的时机,应在本身基础稳固及专修功夫成熟后,才考虑外出学习,如果你什么都只懂一点,却只因一个环境住腻了、不习惯,想换另一个环境而到处跑,是很危险的。古代大德之所以外出参方,是在学有所成之后,为求心的突破而外学,不像现在的人,还没有一个头绪就想往外跑,结果跑得心猿意马,身心不安定,除了看不出任何成就外,甚至道心也因而流失了。肆、戒律与僧制的关系戒律是修道之基,也是维系僧团生存的重要命脉,台湾早期并没有以戒律为专修的道场,这十多年来才在忏云、道海、广化等长老及多位大德的倡导下,兴起几个较有规模的戒律道场,我以为这是在社会风气败坏及僧团紊乱、无人领导禅修等环境因缘的反省下,想从戒律中安身立命,走出出家人的一条路。一个人的修行过程,有的人喜欢专修禅,专修戒,或专修义解,这并没什么关系,个人培养一门深入的修行实力,重要的是要断烦恼、了生死,还是必须三增上学的具足,这是不能有所偏废的,若偏了,仍是达不到佛法住世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是光有哪一点特别好就可以了,目前虽然各有偏向,仍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若能够更进一步,将学有所长供献于教团,乃至广大于众生,使大家能够分享修法的喜乐,就更圆满了。再者,教团制度和个人的教化力是很有趣的问题,制度很重要,个人教化力也很重要,是不是说,大家都在重要之中能够牺牲一点点,将大家的个人才华与智慧,放在共同的制度下运转,这样恐怕才是长久之计。过去妙果、觉力老和尚及台湾许多长老,多是个人发展,个人打江山,但后来的命运都是人亡政息,难以走上长远的路。制度和个人才华应该结合的理由是:没有制度或制度僵化都不好,个人主义太强也是不好,此中各有利弊,但我个人还是希望走上制度较适宜,从历史上看,僧团的结合才会产生力量,既然要僧团的结合,那一定要有制度管理,个人势力太强,在台湾这样一个小小的岛上,并不是一个永久的走向。佛学院就是在整个没有制度的环境下,希望从思想的教育里提倡一个制度,像同学们都必须上《僧伽制度论》,这就是希望我们下一代的人,把制度建立起来,不要像现在这样,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虽然表面上呈显欣欣向荣之景,但是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太虚大师曾说:“时代越进步,科技越文明,佛教会更兴盛。”这在说明佛法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但这还得大众的和合团结与努力,我们必须弘法利生,把佛陀的教法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伍、僧教育的其他看法在培养僧才上,须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圆光大部分的经费是靠自己,虽然我们也有组织护法会,却是收入有限,想要照自己的理想去办好僧教育,无奈限制于经费,可说是惨淡经营,收支恰恰平衡而已,要想在硬体及软体上加强实在是很困难,除了师资的不足外,经费来源确实是办学中困难的部分。现在学生因为受了九年,将来还有十二年的义务教育,整体教育水平都提高了,我们的师资若没有随之提高或加强,很难教导学生,所以我们在研究所学生的培训上,主要希望能栽培出自己的师资,所以整个教育中,不论硬体软体,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私人办学最困难,最需要突破的就是经费问题。我常常会对别人说僧教育的重要,希望就像国家的教育有所谓的教育捐,我也期待,每个寺院道场,每个佛教徒,都能够捐献一点教育捐,帮助僧伽教育。办好佛教教育需要整合大家的力量,这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大事业,须要每一个佛弟子的认同与努力。现在居士学佛很普遍,且护持三宝心亦强,但佛法的住不住世,是扛在出家人的肩膀上,没有僧人的自我修持、身心庄严,很难转大*轮。现代出家人除了佛学上的专精,修持上的成就,对社会、政治等大环境的事,还是要去关心了解。从中国佛教史去看,过去有三武一宗的教难,除了出家人自己不守佛规戒律、只谋私利外,就是没有善尽资源去关心社会,累积太多财富之后,便会让政府、社会大众起觊觎之心,所以民初才有所谓的“废庙兴学”。目前台湾仍有许多出家人没注意到这种情形,恐怕会埋下未来的祸因,历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取之于十方,还必须真正用之于十方。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乱象,尤其是假冒宗教之名的,对教团的伤害极大,为了让佛法里的菩萨行能在社会上长久生根下去,我们一定得获得群众的支持,环境与我们密切相关,这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佛教的财产,也就是所谓的三宝物,在今天各自为政的山头主义下,办学的人经费拮据,不办学的人,寺产又一大堆,所以整体佛教资源没办法整合运用,这种发展只会让想办教育的人,没办法有大格局的伸展,而教育却是需要许多资源才能办好的事业,大家既不重视,难免很快就须面临青黄不接的命运。更新于:2020-06-06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