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和朋友聊天,由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聊到各自喜欢的明星。也由此聊到审美差异,由这个话题带起了我下面的思考。
说到审美差异,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这个明星,有的人喜欢那个?除了个人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影响?我与朋友分别细数了一下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所喜欢的明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虽然各个时期喜欢的明星不同,但我喜欢的都是同一个类型,而她喜欢的是另一类型。这就很有意思了,原本我以为他们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色,实则他们之间都有一种非常吸引我的共性。那么,道理何在?这世上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只对其中的一类情有独钟呢?
换作以前,我可能会认为是命运使然,命运让某一些事物对我们有天然的吸引力,而我们似乎自然而然地认为那就是我要找的,要追求的,那是来自我内心的声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认为的跟着感觉走的那个“感觉”,其实是我们的潜意识,它受童年、家庭、教育等等的影响。我们的很多心理和行为正是受到它的支配,只不过我们不自知而已。以我的理解,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特别在意的话,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内在有这方面的渴望或缺失。就比如爱吹牛的人其实没什么真本事,爱炫耀的人其实并非显贵,爱撒谎的人最受不了被欺骗,学习不好的父母看到孩子学习差会暴躁焦虑等等。
那么我们特别喜欢某一类型的人或者事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看重的那个点,其实正是我们所渴望的?有句歌词叫“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正因为内在的缺失,才会对它格外关注。不是它吸引了我,而是我的潜意识在自动地奔向它。世上的事物本无美丑对错,为什么会出现美丑对错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况,不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喜欢的人和事的执著吗?我喜欢的就是美的,我不喜欢的就是丑的;我接受的就是对的,我不接受的就是错的等等。实际上,美与丑、对与错,并没有真正的标准,所谓的标准来自我们内心对它的执著。越执著,二元对立的程度就越深。
再细想一层会发现,我们的情绪也受这种执著的影响。当我们对某人或某物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时,我们内心会生起一股占有欲,得不到就会很痛苦,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占有它。然而现实这么残酷,很多事物往往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内心便会受到欲望的煎熬。可能有的人很快会放下,但大部分人是无明的,也就是说每次见到喜爱之物,便会遭受一次爱而不得的痛苦,就像百爪挠心一样。但是如果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想要破解它也并非难事。那就是化解内在的贪欲和占有欲,将自己内在的缺失填补起来。没有贪欲和占有欲的煎熬,内心便不再感到痛苦;填补了内在的缺失,便不会有强烈的对外物的渴望,看问题也会更加真实、客观和包容。
但这会不会是一种刻意的压制呢?不让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岂不是很没有人性?其实不是的,我们可以继续喜欢我们所喜欢的,但那仅仅只是一种欣赏,没有任何个人的贪著。喜欢在这里变得很纯粹,就像我们喜欢日月星光、山川大地、蓝天海洋一样。由于内心是圆满的,我们也会从一个喜欢扩大到很多个喜欢,这样也好,那样也很好,怎么样都好。酸甜苦辣很好,喜怒哀乐很好,晴天很好,雨天也很好。眼中所见的一切没有不喜欢的,岂不更好?
更新于:2020-06-03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