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8.色空不异

2020-05-22 更多文章

(一)公案本文

福州罗山道闲谒石霜山庆诸禅师问曰:「去住不宁时如何?」

(识起迷情於心去住不宁,狂心未歇时,该如何对治?)

石霜禅师曰:「直须尽却。」

(因缘聚会或业识妄动时,能全部抛弃乎?可用制心止来止住乎?)

道闲不惬意,乃参 头全豁禅师,问同前语。

(未逢剑客不呈剑,不是诗人不对诗,霜师错估道闲悟境。)

头禅师曰:「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心,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处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去住由他,不止自止,管他东南、西北风,终有止吹的一天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刚开悟的行者初心是散乱的,一方面心非常的敏感,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等法境,因习气还有,敏感度高,看到什麽就与自身习气相应,产生一连串的胡思乱想,听到什麽就在内心产生一连串的妄想,这是过程的第一个现象。

另外,第二个现象在脑筋里面的种子像瀑流样的一直呈现出来,世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这在说真正打开黑漆桶的时候,或能入行阴区宇时,一切种子会像瀑流一样流出来,元音老上师所讲的「翻种子」,这种子是我们阿赖耶识所储存的,无量无边的习气毛病,每一种子就是一个因、一个果,也就是阿赖耶识无所不藏的,无数劫以来所藏的东西。

翻种子是翻什麽呢?有的是翻念头,有的是翻影像,反正随时都在翻,就像瀑流一样,这种现象要经历多久呢?要很长的时间!要数年或十数年,当然因人而异,总是要学习到住境不生心,心的敏感度要降到最低,要修到有如镜子一样,照到影像时就只有影像现起,而没有自心习气起心相应。

初入「自心现妄想之相」行者,不知狂心未歇乃是妄习相应诸法,若心歇不狂的人,菩提觉性自现。若行者一入「心去住不宁」时,难免会造成困扰,要如何来制止它呢?若不从心地下功夫,而到处参访总是白搭,不如好好自修其心,让其觉知心住境後能不生妄心,其觉心自能止住妄心而不动,如是之时,顺逆境界一如,心自能无碍、自在,此时即能不止而止。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不止而止」,是在讲妄心住境起心法,或入「自心现妄想之相」时,此等现象到何时才能停止,这是开悟以後行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若行者没有此种境况,就是没有像禅宗所言,真正的「大彻大悟」。上次讲「迷头认影」,只要你认知这是过程间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要能速速度过,不要在色阴魔相之间执着一切异能,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会产生异能,我们不要去执着这些境,不能执着异能的现象,这就是在超越我们异能觉知对一切境时,有住境生心的执着时,心因敏感而就会散乱、心不宁。

开悟行者的心是很敏锐的,有的人一方面是可以观一切境相,如果再加上异能的话,可以观一切你所看到的境,然後也可以体知一切现象,这个异能包括五根,再加上意根,它都会如愿地现起。如意根可以看到人的心,可以看到人的身,等等很多的现象,如果你一直执着这些的话,就没有办法超越妄心了。当然佛性的本来也是有异能的,但是你的习气毛病还没有断尽,故这时候不能执着一切的魔境,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现的种种异能,要把它抛弃。

我们要的是回到本来面目,本来觉知心是清净空无的体,修行就是在舍弃一切的习气,让它完全的灭掉。翻种子现象有如瀑流的,修行就是在转妄习,妄心到什麽时候才会停止呢?用什麽方法来停止呢?其实不能用任何一法就能止,若有一法可用即不是佛法,也就不能让妄心止住!

譬如说瀑流的水波浪现得那麽高了,为什麽会有大浪呢?是境风来了,所以浪就高起,这个境来引发风起一样,如果境风慢慢的没有了,当然这个波浪就会慢慢减少,减少到最後即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的心也止了,这时候看到什麽境也就不会动心了。

不管有修行或没修行的人都喜欢讲一句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惟信禅师的话,其实这话是何意义?是在说明禅宗大德修证过程中,心对境的感知现象。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觉知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时候现象界没有变化吗?是没有变化!但因为这个现象还是妄有的现象。等到你一进去的话(开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又代表什麽呢?变化无端!你的眼、耳、鼻、舌、身等所看的不见得就是那个样子,都在转变、转化,您的业缘也是不真,所觉知的事不全是这样,若觉知後,坏事情还是没办法变易为没有,那就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解脱境界。

另以眼根来说,眼根看到佛相,佛相会扭曲、会变形,你就说佛相在动,其实是你的心在动,不是佛相在动,是你眼睛的眼根充满了气,产生了像一种多媒体一样的变化,所以这时候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见是靠不住的!看後再加上你的妄想,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情,所以很多在这时候把握不住的话,你就是没有定力,就修不出定来。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没有超越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功能的话,你会被它欺骗,会走不出来,走出来後,还要再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但後来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与未入时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不一样的,前者见後所执,後者见後能无住。

还没进去的时候,看的境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去了以後,看的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进去出来後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什麽呢?以无所得!你进去了还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萨,而是长寿凡夫,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心经里面不是告诉你了吗?进入後以无所得再回过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实这时候的妄有境,对於您的心觉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是真实的,因真心所流露,真心所映照。所以这时候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真实的境,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是局限在我们的现象界,後面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超越了世间、现象界,所以我们说包含一切十方因缘,你的真心都能映照。

所以这两个层次是不一样的,虽然同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都不变易,藉由山水来言,心能映现一个境,这个是佛性现出来的,真心是清净的,有如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十方虚空一切因缘,这就是以佛性观出来的,当然跟第一阶段的功用是不一样的。

现在再讲调伏任运,心不宁时如何让它停止下来,也就是在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要如何修学才能又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无住境界。

3. 语体文解

道闲师参禅已有个入处,前往谒石霜禅师说:「去住不宁时如何?」道闲师虽有开悟的境界,但因心去住不宁,当时还没有究竟,所以拜谒石霜禅师,问说:心的灵知灵觉已现,却常住境生一大堆心念相应,或「自心现妄想之相」已起,但去住不宁时,要如何来用功呢?

前一个境界是觉知心起,六、七识住魔相中,对境妄执,未能证入空、无相境界,这是心不清净,还在现象界里面打滚,所以我们说缘起现象界,狂心未歇止下来,心不宁的时候应该如何对治呢?

或「自心现妄想之相」起,心不能安宁,「自心现妄想之相」是《楞伽经》中世尊对开悟者心地之描述,此自心是阿赖耶识中的法尘,悟後法尘自动现起,非我们第六意识心所能控制的心念,故不是说要止就能止。如果是第六意识心起灭,可由我们心意来控制,要想就想,要不想就不想。但由阿赖耶识所现的法尘,要抛弃也抛不掉,才会心不能安宁,要空掉又空不掉。心不安宁,这时应该怎麽办呢?

石霜禅师就说了:「直须尽却。」用锐利的直接方法,快快地把它们全部抛弃掉。石霜禅师可能慧力比较强,大概开悟的时候,说转就转,不黏就不黏,让心清净下来,也就是说他以前的功夫好,说抛弃就能抛弃。

我们按语说因缘聚会或业识妄动时,可用制心止乎?可以把心一下子制止下来吗?「制心止」就是说你的心可在你掌控之间,一个人还没开悟之前,又经过长期的缎练,你的妄心已经比较淡薄,所以你看着它时,它就不会再继续想,或者你叫它不要再想,它就不再想了。

我们刚刚讲:打开心扉的境界是在翻种子,既然是翻种子,就像灰尘一样地一直冒出来,行者怎能叫它止住下来呢?止不了的!不能一下子压住他,这也就是为什麽不能用「制心止」制止它的原因。这现象是什麽呢?就像说你不是用第六意识在思想,故不能左右念头。第六意识是有分别的,是我们主观意念可掌控的,我要想不想、我要先念佛後才拜佛,我不念佛时,我的心就无事地定在那里。

「翻种子」的种子是阿赖耶识里面的法尘,它一直飞扬上来的时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它乱七八糟的一直冒出来,翻得不是很漂亮且又不完整的一句话,好像没有完整的思虑,实际上也不是一完整的句子,也没有完整的意思,动了两、叁个字的念头,突然间又变到另一个念头去,接着又变到另一个念头,...,永远没完没了的念头起灭、转化,所以此等种子不是很有秩序的在翻种子,这也就是心乱的原因。这种妄想像灰尘一样的,一直在心中飘扬,所以制止不了的!

「道闲不惬意,乃参 头全豁禅师,问同前语。」道闲听了石霜禅师的回答,并不能惬其意,认为石霜禅师所讲的不能够符合他的境况,不是他所要的,所以又去参访严头禅师,照样问他:「去住不宁时如何?」石霜禅师建议的方法是用压抑法来制止,直须全部把它抛弃。道闲师试後没办法,因为抛不掉不宁的心呀!所以道闲师又去参访严头禅师,问同样的话。也不是说石霜禅师不去回答道闲真正的问题,而是石霜禅师错估了道闲师的悟境,所以才告诉他说「直须尽却」。

按语说:未逢剑客不呈剑,不是诗人不对诗,霜师错估道闲悟境。石霜禅师大概认为道闲师仅是因第六意识心引起的妄想境,故教他直须尽却。因还不到开悟者的境界,故石霜禅师以「未逢剑客不呈剑,不是诗人不对诗」的心境来开示道闲师。

道闲师以同样这句话来参问严头禅师,严头禅师说:「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要住就住,要灭就灭,管它做什麽?这是开悟者真正要用的法门,是采取放任、不理的方法,不随心念、法尘去转。

修到这个时候,行者有念头起都随它去,不去执取它。像刚刚讲的,法尘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你去看它有什麽意义呢?没有意义的!就是有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现一个境界出来,他也不会去在意,也不会去执着。行者此时一直在舍弃一切对法的执着,也就是说开悟以後就是要采取放任方法,不是压抑的方式,因为你压不住它的。

「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就是说心念要来就来,要住就住,要灭就灭,随它啦!这时当然行者不用馀习去相应。有同学智慧不够,面对境界时,心里面起妄想。或者有障碍来的时候,都考零分,不要说不及格,而是得零分!心里面有害怕种子,人家就会制造一个害怕的境界给你,然後你就执着认为真的,那就起害怕了!

自己内心翻种子是一回事,冤亲债主在你身边又是另一回事,给你出个念头或主意,你搞不清楚,永远认为那境界是真的。有同学真是这个样子,有的听法听了好几年,一碰到障碍来的时候,也是迷迷糊糊地。障碍来时都是利用你的亲人在作文章,你不要光看那亲人一点小事情而已。譬如说家里有个小箱子,以前不胡思乱想的时候,看到就看到,没什麽关系;现在看到此箱子就不对了,认为好像里面有人放符咒什麽的,要来对付我,一开始胡思乱想的话,害怕的心、妄想的心马上就生起,你越抓住它的话,就越陷越深。所以不能去抓任何一个念,更不能让你内心起不正常的心念。

本来是没事的,但你对这件事住境生心,在你心上越想越钻牛角尖,接着就胡思乱想;我们修行要让它住的话,有住的办法,就是它住在我的心上,但是我有能力不去理它,也有能力说没关系。譬如说:你内心起了一个你最亲近的人要作法害你的念头,这是你的妄想。之後,你就一直抓住这个念头,一抓住的话就「住」了,要去去不了。如果能去掉的话,那你的慧力、定力就够了。「作法要害我」这个念头不是你的,一定是冤亲债主给你出的题目,让它住进去心里,结果去不了!这是因为你没有解脱能力,还没有修到脱黏的境界。

如果能修到脱黏的话,就能解脱了,因为没有脱黏的能力,所以就让它住了,住的时候会怎麽样?一下子想、天天想、想了无数次,越想越真,此句「作法要害我」,一进入心灵深深处的时候,怪力乱神的事情就会一大堆地发生,像这种情况该怎麽办呢?

既然这个法已住了,要抛弃抛不了,那你怎麽办呢?严头禅师说:「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但你要有能力,法住的时候,不要瞎起哄,不要起心想它,不要去抓它,念头起的时候,让它起一次就好了,灭了就灭了。坏就坏在你心不清净,所以你跟它再重演一次,第二次想「某某人在作法害我!」第叁次再想一遍,越想越真,这种子就越种越深了,本来的妄有,自己却搞得神经兮兮的,这样要不要进入精神病院去?

修行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说难也很难,每一个人的智慧跟福德不同,如果福德够的话,有时候在苦难的时候,会有人来帮你一下。每一个修行的人,面对境界没有考100分也要考60分,如果考一个零蛋怎麽办呢?

「住」当然做不到如意地住,去也做不到。禅师说住的时候不要去理他,你说我不能不理它呀!若如此,那就拿我们所学的佛法来对治,我们天天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直念这句话就好了。不要去抓这个境,若这个考题很厉害,那你就弄一个佛法来对治它,不要去想这个境的内容意涵,随时想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讲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面境如如,就是看到你的如来体性。现在我没办法,心还「去住不宁」,所以要去、去不了,住的时候又执着它,这样就要用念口号来消灭它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说有相都是虚幻的,不要当真。如果你有能力看到诸相不成为一个相时,就能体知自性如来的样子。您为何让它住呢?因为它有个相在这里,你没有把它空掉,非相本就是空,诸相是具有「空」、「有」两种相,此两种相都是空的,一个是相对的空,一个是绝对的空,这里讲「诸相非相」是相对的空,诸相是有,但是我看它是空。这个相可以去掉时即见如来,不是看到佛,是看到你自己的体性,本来的佛性就现了。

既然让它住了,你又没有办法对治它,只好用你所学的佛法来破解它,或者是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念这句长一点的也可以,不要常常去住法,胡思乱想想某某人作法要害我。

另外还有一个解套的方式,就是对「死」的认知,最坏的打算就是你作法害死我,那我就死给你看,没必要逃避,那不是很简单吗?不怕死的话,这个法对我有什麽用?没有用!为什麽?因为这个法会发生作用,就是因我贪生怕死,作法是要干什麽?就是害我呀!但我不怕死,所以这个法就没有用了。

又譬如说,有一个人她长得不是很漂亮,人家说她丑,但她也不觉得讨厌或伤心,她说长得丑就丑,没什麽大不了的。就怕说她长得丑,又不认为自己丑,那才糟糕。若对丑字无碍,你骂你的,干我何事呢?中广电台有个广告:弟弟问姊姊要去那儿?姊姊说:「约会!」结果弟弟就笑她说:「像你长得那麽抱歉,还有人跟你约会哦?」结果姊姊说抱歉就抱歉,有什麽关系呢?如此认为那就没事了。我们人就是爱面子、贪生怕死,怕受伤害,或者是有钱怕被倒掉,有这些舍不得的种种心,外在的一切法才会产生作用。

诸法要去,去不了,那就住呀!住时要有办法让它不对你发挥影响。如果不是习气所引起,那个无关痛 的阿赖耶识法尘现起来的,那倒简单,也不会造成你的伤害,除非您执境为真。有时冤亲债主常常趁机而来,或感召天天来,有的修行人因是碰到冤亲债主来捣乱,才撞进去心的灵知灵觉境界,此境界要来,心就起烦恼来,所以这时候要学这个「去住不宁,管它做什麽。」去就去,要住就住呀!要有这种魄力。

我们的业有两种,一种是应还人家的心,一种是应还人家的命;你看精神病的人,他神经兮兮的,除了脑筋不清楚之外,身体却很健康,他会不会死?不会死!再看脑筋清楚,但身体常常病焉焉的人,搞不好一下子就死掉了。所以该还寿命的是寿命尽,该还心的其心会散乱,前世欺负人家,所以人家让你心乱。你以前杀了人,当然你要还命呀!你的寿命由他来决定,所以你搞清楚了这些的话,你要命,我命一条给你!那我如果没欠你命的话,我也不会死,所以你不必怕的话,那还有什麽可担心呢?

有时候要有点智慧,也许前没听过像我们讲的因果报应那麽实际,一讲得实际点的,每一个人都吓死了,确实我们要解脱,不管什麽业力,不管什麽恶缘,每个人都是要从心里面打出来,一层一层的去打破你对诸法的执着,你怕死吗?怕生病吗?怕你的爱人被人抢走吗?你嫉妒心强吗?怕小孩怎麽样吗?这都是在你周围亲人之间的大大小小事,如果你放不开的话,就很容易被操纵,沦落为一把柄。

常听同学讲,菩萨或冤亲债主出的考题,偏偏都是他最放不开的事,你放得开的事,考你有什麽用呢?譬如说,你对钱无所谓,那考你遗失钱有什麽用呢?让你被倒会几千万,你也只一笑置之,无所无谓的,认为反正是我上一世欠你的,就当还他好了,那怕再多的钱,你还是笑一下就完了,这个题目对你来讲太简单了。

但偏偏你对夫妻感情很专有,另一半跟异性讲个话,你心里面就酸溜溜的,不得了!它就利用这个题目来考你了,天天在这里做文章,不管那个时候,总是会有机会的,让你的另一半跟异性不管讲话或是做什麽,给你看得心 的,又恨又爱的,这个题目就大了。

有智慧的话,反醒你自己我内心里到底还有什麽毛病,这才是最重要的,贪、 、痴、慢、疑等离不开这五大毛病,脾气坏的,你就要常常反省、要忍耐、要慈悲,不要常常想占上风,得理不饶人;要放下身段,要低声下气,反正是你对我错;即使是你错我对,但是反过来把它看作你对我错,这样的话还有什麽脾气可发呢?没有!也就像星云大师的「老二哲学」,把自己摆在第二的位置,那会消掉你的 心, 心起不来了,再用慈悲心看它。

「去住不宁」是一很好的公案材料,几句话就点出你心的困境,要怎麽来化解。按语中讲的是《圆觉经》的句子,这段话是清净慧菩萨提出来问的,世尊就是用这句话来开导他,「居一切时,不起妄心,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处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

「居一切时,不起妄心。」修行人平时在起居生活间没事时,不要常常打妄想,为什麽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因缘法来时,就看不清楚了。「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当行者心不打妄想时,若真有因缘法来时,你的心当能有所觉知,此觉知一切法起心相时,您就不要强来熄灭它,在不强熄灭它时,就可体知因缘所生诸法,是在讲些什麽事。

刚刚讲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心是可以接触到十方因缘,但因为他太敏感,所以把事情都显现在灵通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为什麽第二句要「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它呢?为什麽不强去掉它呢?这是在培养你的佛性,即是你的灵性及你的觉知,所以不要让它灭掉,因为我们的佛性有空、不空两面。

如果你刚开始学打坐的时候,是用「制心止」来把你的妄心制止掉,此妄想心制止没什麽关系。但是开悟行者的佛性可以觉知十方因缘,真真假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这时候你要让你妄想心部份慢慢熄灭,留下来的是真心应缘,一真皆真,因为真心所映现故;一妄皆妄,因为是妄识所支配故。

所以《圆觉经》里面讲行者平时不要常常起心动念打妄想,但是当妄想心起的时候,你也不故意要去熄灭它,这「妄想心」不是只有一次而已,一次你不会在意的,同样的一件事情妄想心起时,会一起而再,再而叁地起,没有发生的事,没有见过的事物,为什麽我会挂碍这件事情呢?因为刚刚讲的,你的心已经能超越了时空,可以观十方因缘,所以它就能体知而无形中起挂碍,虽然我们本身还不知道,但是我们的真心已经跨越了时空去感召到了。

这个妄执心如果不去掉的话,你怎麽能解脱呢?动不动就感召,哪怕你所了知的因缘,离现在的时间很长,地方很远,你的心仍然可以感召,但感召而不能放开的话,你还是凡夫一个,因为感召是我们轮回的根本,谁在感召呢?是阿赖耶识在感召,当然是有因缘才会被感召,既然感召到了,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来,过了一阵子又冒出同样的念头来,接着又来一个念头,两、叁次的念头来,你就感觉有事要来,这不是妄想,是有一点苗头了,有苗头也不能在意,还是要把它去掉,不然的话,您心就被黏住了,那业就现出来了。

不被黏住的话,业的业因是有,但那个业果现不出来,所以你有没有解脱就现在这里,现在对这个境界有所觉知,但还是要放开,照样的去掉,不要理它,不要挂碍,空掉它!但是去不掉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挂碍,有挂碍那该怎麽办呢?做最坏的打算来对治它。

在第二句之後接着说「处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这是非常好的经文,也是修行者一入悟境时,要如何度过的一重要法门。「处妄想境,不加了知。」老同学都该看过这句话,这种修法刚好跟外道修法背道而驰,外道行者巴不得有这种灵通力,他可以感知那件事情怎麽样,也很在意感知的事为真,以真为神知。而修解脱道,要悟的佛境界,结果所用的法门却「不加了知」,这个妄想境是感召因缘所现的什麽境,感召後所起的妄想境不加以了知,不要故意去搞得清楚,念头闪一下,知道有这麽一回事就好了,不要去强执取而挂碍它。

「以无了知,不辩真实。」在似知又不强知道之下,不去分辩说它是真的、是假的。这个法门跟外道修的是不一样的,外道者会培养心的灵觉「你看我体知得多准呀!说某某人叁天後会被车撞到,真的叁天後被撞了,好准哦!」不要去分辩这是真的吗?这时候要观一切法空,不真实。

真佛子有心的感知时,不能去分别强辩它是否真的,是否是假的。若不好的事体知後,真的发生了,那你要检讨,为什麽?因为一方面你没有摆脱那个业缘的牵扯,二方面是你没有能力悟到空而转业,没有转业那怎麽能说得解脱道呢?

严头禅师说:「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妄想如何去住,管它做什麽,「去他由他」,要来就来,要去就去,这样不用一法,你越不管它的话,有一天您的妄心不止而止。故采用放任的态度,什麽时候会止呢?就是你的觉知心敏感度降低时,就能不止而止了。譬如说看到一位女孩子,以前会从头到脚看完了,然後心就起了好几十个念头,这位小姐眉毛很漂亮、嘴型很美、..,念头一直出来,这是你太敏感,住境生心故。心能不动後再看到小姐,眼睛仅看到一个东西而已,互相错身而过时,也不会再去想东想西的,那时候自然而然心就止了。

不管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六尘境,你都要这样的去练习,练到最後境是境,看是看了,听是听了,都没有自我的意念相应。这样有没有像镜子一样呢?镜子照到人,会不会说话?不会!只是现出这个人的样子而已,人走过了镜子,那就没有这个人的样子,也没有留下影像下来。

我们的体性清净时,此心原来是这样子的,它有觉有照,但是没有你的妄想心起应。佛法讲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为什麽搞那麽久都搞不通呢?因为习气毛病太重了,没有办法去转它,所以小事来还无所谓,大事像您最在意的事情,就做不好,故会一直出来考你,永远在你身旁出考题考你。有这种认知後,有天能悟入时,其心去住由他,不止而止,管他来自东南、西北风,让你去吹,总有一天会停下来的。调伏业识里讲的公案都是很确实的,境界是什麽?要怎麽去用功,境界跟方法都告诉你们了。

( 86年8月6日 讲於 龙潭)

更新于:2020-05-22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