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观宗寺出家人用功过累吐血身亡,学佛当怎么样用功?(29)

2020-04-12 佛学视频

漫说《杂阿含》(二十六)~C

654~659经(慧根经)、660经:此六经重点叙述五根中的慧根,强调慧根的重要性。

654经:“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为什么五根当以慧根为首?因为慧根乃可以达到解脱,其他四根为础基,唯为修得慧根才能谈得上解脱,否则仍处于有学之位,以慧根来指导其他四根,如此修持方不会走样,不会步入邪道。655经:“……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到656经对慧根的作用谈得更具体些:“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就是说若慧根成就,再返过来修信根,就会使得信根很牢固,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此是说明慧根与其他四根之间的相互联系,慧根成就,其他四根自然得以成就。657经继续对五根加以说明,并强调慧根的重要性:“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著,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槃?唯苦灭、苦息、清凉、没。”这里所讲的信根,并非完全是指对于佛法生起信念,而是更狭义的出离生死。有时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前的佛教弘法活动中,往往注重于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主要内容是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和睦人际关系,调整好心态,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如果说着眼于现实社会,如此弘法也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这种弘法也仅仅限于善巧方便之列,佛教的终极目标是由“生厌”最后达到“出离”,如果在弘法过程中没有将这条主线贯穿进去,不能不说是某种缺憾。657经中所说的,世间并不是我们眼中所看的那般美好,事实上是充满着痛苦与煎熬。所谓“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槃?”大家若皆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个“涅槃”恐怕也永远与我们绝缘。所以这里的“信”,是对涅槃产生信念,不是让我们对所谓的吉祥人生充满着信心——此二者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658经继续前经的内容,重点是解释五根,比如说,成就信根,就不会为天魔外道所左右、所折伏。这里的“信”,则是指对佛法的坚固信念。“何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而在五根之中,当然是以慧根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在659经中,对五根的解释与前释则稍有差异,但与前释一脉相承,并不冲突:

1、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

2、精进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

3、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

4、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

5、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这里所强调的是“于如来初发菩提心”,也就是刚出家未久的比丘。对于初出家的比丘而言,修习五根是很重要的。这里的“念”,似乎并没有专指四念处。但是我们联系到前面的经文,阿难有一次请教佛陀,对于初出家的善男子当以何法教诫他们?佛陀明确指出要以四念处教诫他们。从这个角度上可以得知,这里的“念”,也可以视其为四念处。而所谓的“定”,只能说是一种初级的定力,似乎不能说就是指四禅八定。对于初发心的比丘而言,若一下子修习到四禅恐怕有些吃力。依据前经(646经)的说法,慧根是指对于四圣谛的了知。四圣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搞明白的,它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这里的“慧”,似乎可以理解为出家后所具备的与出家前完全不同的“思惟方式”或“指导思想”。这种方式已完全超越了对于物欲的索取与占有,而是立足于此生的解脱为目标。这也就是660经所讲的,修习五根可以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苦断”。以“苦断”视作我们的修习目标,可以说是我们最根本的学佛指南。离开“苦断”,就谈不上什么解脱,同时所有的弘法行为,也就失去了根基所系,与佛陀本怀自然是南辕北辙,毫不搭界。(2月14日)

更新于:2020-04-12 15:15

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