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经~342经:
336经至342经,都是比较短小精焊,而且讲的都是与六根六境有关联的话题,因此合并略说。
336经(六喜行经):六喜行指的是六根与六境相缘合,会产生一种欢悦心、喜爱心。“若眼见色,于彼色处行”,这里的“行”,是指因喜而去造作,即产生各种各样的“业”报。佛陀的用意很简单,目的是让我们不要随自产生爱染,以免引起后患。
337经(六忧行经):此经与336经相对应,一个是“喜行”,一个是“忧行”。忧是喜的相反面,“谓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见到喜欢的东西,忍不住会多看几眼,多回味几次,从平凡人的立场上来讲,这都再正常不过;然而从一个有着更高要求的出家比丘(或学佛者)来说,就显得不应该了。
338经(六舍行经):这里的“舍”,非舍弃义,而是颇类似于“无动于衷”。336经为喜行经,337经为忧行经,而338经则是舍经——不喜不忧之经。不喜不忧(舍),它是平常人见到所接触物体后的一种心理反应,与佛法上的离二边行中道的“不喜不忧”是两回事。“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舍”同样会引起后果,并非说无关紧要。
339经~342经(六常行经):此四经均名为“六常行经”。339经:此处的“常”,是一种修行意义上的“平常心”。经中对此阐述道:“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眼见色不苦不乐,与上面的“不喜不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正念正智”的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阶次。340经:本经叙述六常行成就,佛对此六种常行的态度是:“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间难得。”说明成就此六种常行,并不是简单可以获得,而是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341经与342经叙述如果哪位比丘获得了六常行,大家就可以而且应当去承事他、恭敬他、供养他,因为这样的比丘,“为世间无上福田”,供养恭敬这样的比丘,就无疑是等于给自己上了保险,购买了升值潜力巨大的投资基金,是一本万利的好贸易,使自己获福益无量无边。当然,所谓“福田”也只是一个比方,其实供养恭敬一个修习功夫很深的出家师父,等于自己也无形中受到了感染,使得自己也跟着效仿去行善止恶树立正见,这无疑是世间最大的“福田”。至于什么人堪称福田,《大智度论》说佛、辟支佛、阿罗汉均为福田。进而处于有学位的那些不断上进者,也可以称之为“福田”,比如说《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对于世俗人而言,种福田是功德,然可以适当作一下区分,比如说对于一些恶比丘,我个人以为完全没有恭敬供养的必要。出家比丘乃住持佛法,他们必须比平常奉佛人付出百倍的努力来促使正法久住;如果视自己眼中珠为敝履,这样的出家比丘,又有什么福德让三宝弟子们去供养与赞叹?(7月20日)
更新于:2020-04-11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