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文化走向世界◎释永信从佛教史上可以看到,佛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南传佛教,另一部分是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一般是由印度往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气候跟印度差不多。南传佛教的僧人不用生产,也不用劳动,较多保留了释迦佛的生活方式,斜披袈裟,袒露右肩。他们靠托钵生存,因此,庙很小,一间房子就够了。 北传佛教就是大乘佛教,也称大众佛教,是佛教改革的产物,它的广泛传播历史上很大程度上都归于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释迦牟尼经典的阐述很多,自己也著了不少经论。大乘佛教以中国佛教为中心,影响了日本、越南、韩国,甚至影响了欧美。 大乘佛教到中国后吸收了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教思想,完全中国化了。另外,与南传佛教不生产、不劳动、靠托钵的生存方式不同,大乘佛教注重庙产,靠自劳自耕谋取发展,今天的少林寺就一直秉承这一思想。此外,大乘佛教菩萨多,经典多,宗派多,一个菩萨,一个经典,就是一个宗派。生活来源也多种渠道,这是它与南传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 我主张佛教入世。少林寺作为大乘佛教道场,离不开世俗社会。出家之后生活在世俗社会,必然和世俗社会打交道。比如,我们用的水,是从水厂买的,电是从电力公司买的,每天的生活用具、油盐酱醋都是从市场上买的,离不开跟世俗社会打交道。 佛教所谓完全的“出世”,即使在历史上也是相对而言的。农耕社会的时候,寺庙就有土地,是靠土地生存的。现在的衣食住行,光靠几十亩土地养活不了自己,所以,更离不开这个社会。 眼下,要摆脱世俗社会,一个人呆在山里面居住,过避世的生活,孤独的生活,这个社会就不会要你,你就会被边缘化。这是个必然的过程。 再说,中国的佛教寺庙,所处的位置不一样,面临的生存环境也不一样。必须看到,少林寺有少林寺的生态环境,与城市里的寺庙生态环境不一样。这就像南方有南方的生态环境,北方有北方的生态环境,国内有国内的生态环境,国外有国外的生态环境一样。生态环境在改变,所以我们的生存方式也在改变,必须因地制宜找到生存方式,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 中国佛教在积极入世中显示出的巨大智慧和创新精神,多年来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误解了。其实消极避世不是佛教真正的传统,积极入世可以更好地了解众生,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从而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 少林寺的入世和交流,是为了让社会更多的人参与佛教、认识佛教,为更好地了解众生提供更多机会。虽然少林寺僧人修行表面上有些变化,但它的传统是不会丢的,只是运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服务。无论怎样,少林寺的传统不会变,僧人的修行内容不会变,终极目标也不会变,变的仅仅是一点形式而已。 自从师父把少林寺托付给我,我就不得不为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操心。我不仅要谋求少林寺的生存,更要谋求少林寺的发展。让祖宗家业、中国禅一代代传递下去,传给下一个千年,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公元495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建造了少林寺。约527年,释迦牟尼的嫡传弟子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始传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所以少林寺对佛教中国化,对中国祖师禅的起源、发展,贡献是非常大的。 少林寺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寺庙,除此以外,再有一个是什么呢,那就是少林寺的文化。少林寺的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少林寺的文化能帮助大家提升素质,提升品位,能够帮助大家找到清净,找到自我。这种文化,大家都非常需要,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相信,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大家都非常需要这种文化。 由此我想到,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是不一样的。佛教信仰是佛教徒的事,然而佛教文化却是更为宽泛的大众的事,是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能一方面坚持修炼,坚持佛教的信仰不变,把我们的佛事做得更好,一方面利用各种形式弘扬佛教文化,从而既解决生存的问题,又扩大佛教的影响呢? 1982年,一部《少林寺》的电影,就把来少林寺参观的人数从每年几万人,增加到几百万人,这就是少林文化的力量。这些年,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我们少林武僧团经常随行访问。这更使我认识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传家宝,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财富,人类文化的财富,当然更是佛门的财富。少林寺的资源真是非常丰富,不是开发过头,而是开发不够,我们应该更大胆地利用少林文化,让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少林寺的文化是大文化,通过这种大文化的概念,去传播少林寺佛教信仰。这样做,在国内少林寺能走出登封,能跟各界打交道;这样做,我们可以先只谈文化,不谈信仰,各界都能够接受;我们拍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到主流媒体上去,我们的活动,主流媒体上都有报道,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华社,也不会对我们设门槛。 少林寺通过宗教文化联系社会,而不是以纯宗教联系社会,这是多年前我经过很多思考,经过很多斗争,才定下的事。这样做,不仅在国内行得通,做得大,即使在国际上也同样。不管是伊斯兰教背景、基督教背景,还是新兴的宗教背景,因为是文化,大家对我们都不设门槛。 少林寺打文化牌,先谈文化再传播佛教,传播禅宗。我要是上来就谈禅,谈佛,没人理我;我跟他谈文化,就能坐到一块。而且,我这一身穿戴,加上光头,走到哪都是和尚,都是佛教徒,这个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出家几十年以来,无论走到哪我都是僧装素食独身。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作为少林寺的方丈,代表着少林寺,不能失去佛教徒的身份。 发达国家都在搞多元文化社区,人家有吃有喝了,就喜欢欣赏多元文化,感受多元文化,吸收多元文化,这些,往往成了当地政府要做的事情。 少林寺跟文化紧密结合,这个好处太多了,受益太多了。我们观察分析了国外的宗教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这样做,否则做不成大事。 我们用文化载体来表现佛教。比如,我们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去表演,到美国、英国及阿拉伯地区去表演少林功夫,表演之前,都有15分钟的诵经,15分钟的唱念。摆上佛像,在那里礼佛,再加上15分钟的唱念,这就代表佛教,参加者也都能接受。尤其是诵经、礼佛的时候,在场的人全体起立,不管什么背景的人,全都合掌,以示对文化的尊敬。他们不是对佛的崇敬,你要说对佛的崇敬,他们也许会反对;你说是对少林文化的一种崇敬,一种敬仰,他们就能接受。之后才开始我们的功夫表演。这么多年来,事情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当然,在我心中,始终是禅武合一,禅就代表佛嘛,就是佛武合一,佛跟武是统一的,它代表一种完整的文化。但要使世界各国,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人,都能接受,我们就必须通过少林功夫文化的传播,要不,我们上去给他念15分钟的经,谁理我啊? 2006年6月,少林寺与澳大利亚肖尔海文市政府代表团签订协议书,肖尔海文市政府将当地1.8万亩被他们称为最美丽的地方,以协议出让的形式赠予少林寺永久所有,甚至他们把他们城市的中文名字译成“少文市”。少林寺集中力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着力打造出一个集禅武修行、研究、练习、交流、旅游为一体的国外最大的“新少林寺”。 这块“最美丽的地方”,离悉尼坐车仅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紧邻海滨,拥有森林、牧场,风景如画。我每次去考察,都被这片土地的风景所吸引,这样幽静、美丽的环境,最适合禅武修行,能让修行人很快进入“忘我的境界”。 签约仪式举行的那天,少文市市长瑞格·瓦特森先生说,少林文化很早就传到了澳大利亚,被澳大利亚人民接受并喜爱,少林文化所倡导的文明、健康的理念和行动更是让澳大利亚人痴迷。建造“新少林寺”的消息传开后,当地人都对此津津乐道。 我希望,少林文化能走向国际,将“少林”弘扬为响亮的中华文化品牌之一,最终形成以少林品牌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以此推动中华文化在中国、在世界的传播。 与此同时,我也在某些媒体看到对我们这种做法的一些争议,甚至是指责的声音,对此我能理解,毕竟他们都是关心少林的。但是需要认清的是:少林寺虽然是禅宗祖庭,佛门净地,但我们并没有把少林本身拿出来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因为它属于宗教,是信仰;我们拿出来的是经过提取的少林文化,以此进行文化的产业化运作。众所周知,“少林”一词在今天已经做到了在世界上家喻户晓,具备了巨大了品牌价值,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做这个事情,而让它肆意遭到侵权和肆意注册,那么作为优秀传统中国文化代表的少林文化,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将会逐渐损失殆尽。这对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是无法接受的。即便是我们自己主动去做这个事情,也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通过一定的商业形式,用积极的态度来保护少林品牌,以此实现寺院的自养。当然,我也可以闭门修禅,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躲在清净之地独享悠闲;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传承千年的少林文化在我们这代得不到弘扬,少林在这个时代没有发展,反而萎缩,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历史的罪人?更新于:2020-03-31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