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从何来

2020-03-01 如理思维

——同喜班半年学习心得

母亲基于病痛而产生心理上的绝望,当她充满焦虑而不能自控时,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我得正视这一点,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把佛法硬塞给她。

当母亲基于病痛而焦虑时,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我得正视这点,而非想当然地把佛法硬塞给她。

从小到大,我一直比较理性、冷静,注意力大多放在技术方面,对他人的关注很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烦恼。只要不太影响生活,我就简单处理后“熬”着,美其名曰“顺其自然”,其实是解决不了就凑合。

比如和母亲的关系。我母亲非常好强,年轻时因一次医疗事故导致脑垂体坏死,引起内分泌失调。几十年来,饱受各种疾病折磨,不仅身体状况相当差,精神也长期紧张焦虑。而我父亲则时时刻刻在为她忙碌。

一直以来,在我眼里,母亲是个很关心家庭的人,但平常抑郁敏感,只要身体状况一有风吹草动,就精神崩溃。化验结果还没出来,就翻医学书判定自己大概得了绝症,指责家人不管她的死活。每次我去探望,母亲总会把所有话题变成她关心的那些,并且永不停歇地唠叨,话语密集,语气尖锐。

所以,我向来都怕与她长时间说话,很容易神经紧张,心情烦躁。接触佛法后,我想着能否帮到她,就告诉她说:读佛经、念佛号可以安神,更好地调理身心。而她总是不太接受,说没用,反过来提醒我不要受骗上当、误入歧途。如果我忍不住争辩几句,就会招来更多的抱怨和指责。很多次,我只能无奈地和他们说再见,也不知道,下一次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参加三级修学后,我慢慢醒悟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只是我们看不透也看不懂。比如每一次面对母亲时,我光顾着想逃开或争论,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态呢?为什么一开始平静愉快,之后会突然莫名其妙地烦躁和愤怒呢?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我开始问自己:是不是应该先弄清自己的问题,再考虑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各种事?

我尝试用佛法正见改变以前的惯性思维。每当发现自己心里不舒服时,学着先找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在内心先指责别人。我看到,自己的情绪有起有落,而烦恼源头是自己的错误执著。

因为习惯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当作固定不变的,以此为基础,对周围的人和事设定了许多标准和要求。我还固执地认为,我是对的,是世界不对。只要与预想不符合,就不满意。

比如,我认为母亲因为常年病痛而无理取闹、胡乱指责是不对的,我认为佛法好并推荐给她,她就应该很快明白并接受,她的质疑也是不对的,等等。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发现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观念,充满了一厢情愿。而这背后,是我给她贴了个“糟糕母亲”的标签,并且拒绝接受她的看法。因为她违背了我内心设定的母亲应有的慈爱、理智的形象。事实上,她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感受、好恶、观念和情绪。我闭上眼睛,不尊重这个事实,怎么可能不起冲突呢?又怎么可能解决问题呢?

把情绪理顺后,我发现,很多现象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母亲的表现,源于长期病痛和本身性格,源于她的不安全感和对重要感的渴望。我自己则习惯于追求完美,潜在地希望优越,希望掌控。我开始认识到这些心理的虚幻和变化。如果能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事物真实的一面,自己的纠结就比较容易去除,心也开始变得轻松而悠闲。

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多么固执、多么自我的人啊!因为糊涂和任性,长期忙于追逐自己的感觉,忽略了周围以及他人的苦乐感受和需要。

比如母亲基于病痛而产生心理上的脆弱和绝望,当她充满焦虑而不能自控时,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我得正视这一点,而不是非要按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把佛法硬塞给她。

作为女儿,我可以先看看,如何能真心实意、毫不厌烦地陪她聊天,或者帮她干点她觉得要紧的事。我不再逼她,也不再逼迫自己。这样几次下来,和母亲的相处变得轻松许多。

这几个月,我感受到,在人际沟通中,调整自心非常重要。如果能把佛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就可以不断进步,还能欢喜地学,学得欢喜。我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认真对待引发烦恼和情绪的具体事情,不再用“顺其自然”的借口置之不理。

感谢三宝和导师的加持,及辅导员、辅助员、义工们的帮助,使我认识到:正视烦恼,修正观念,调整心态,生命品质才会逐渐提升,而这就是学佛本身。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有这五心,何来心累的羁绊 有这五心,何来心累的羁绊

为何心病难医?病从何来? 为何心病难医?病从何来?

没有买卖何来杀害!南非象终于在阿多国家公园里寻到了乐土!

没有感恩,何来馈赠 没有感恩,何来馈赠

禅茶何来一味

希阿荣博堪布答:不动己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