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颇深之教界篇

2017-05-15 菩提书院

学教界篇的时候,很多师兄反映,感觉学得没有以往那么有激情了,修学有些懈怠了。究其原因,可能是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有些师兄说很难将这期法义和自己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但我感觉学得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学到《我的修学经历》,真的如同到了一种修学“高潮”,爱不释手,感触很深。不仅感恩导师的慈悲与智慧,更有了一份“荷担如来家业”的使命和责任感。在这里,我分享一部分在修学教界篇时和自己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的感触,希望对师兄们学习这一单元的法义有帮助。

《佛教在当代社会》中有段文字讲到佛教改善社会人心的作用,而其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社会角度出发,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关系相当密切;另一方面,从人性角度出发,人性有偏善、偏恶之分。从社会角度而言,结合我自己,我时时提醒自己,如果我能具足佛弟子的威仪,以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待人处世,至少我身边的人会看到我的不同,会愿意亲近我,从而有可能结下佛缘,慢慢被佛法改变。

比如在医院里有个实习的师弟问我是不是有信仰,因为我看起来有点像个禅者。虽然不乏溢美之情,但的确很多人很好奇我到底在看什么。不开心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来找我。我一般都会用他们的语言来分享,其实讲的还是佛法,最终他们也收获了不少,慢慢也改变了对人生、对世界的一些看法。

从人性角度而言,法义中也说,“人性也是缘起的,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塑造、去改变”,于是我想到,如果在传灯的过程中碰到挫折甚至失去信心的时候,这句话也能给我带来很大的信心。因为人性是缘起的,我只要不断努力,通过各种善巧方便、陪伴、关爱、引导,一定可以创造好的缘起,一定可以传好灯。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中,看完导师的出家生活后,结合自己,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导师出生在佛教家庭,这是非常有福报的。那我就在想,培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要从现在开始惜福、培福,希望自己也可以有这样的福报,从而更好、更快地解脱,也能利益到他人。

第二,从支提寺、雪峰寺到涌泉寺、广化寺、佛学院,导师在弘法之前,也在不断内修,比如在广化寺学习戒律、研究《俱舍》,担任唯识的教学等,然后因缘和合,有了各种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这也体现了内修和外弘的密切联系。我就告诉我自己,在书院的这几年中,我应时时精进不懈怠,并尽可能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接受、运用好每期法义,更好的内修即是为了更好地外弘。

第三,导师在出家生活中提到普雨法师、圆拙法师及妙湛法师三位善知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培育佛教人才,重视僧众的学习,重视弘法。由此我想到自己也多么的幸运,遇到导师这样的善知识,为自己修学扫除了多少障碍,提供了种种方便,心中便充满无限感恩之情。

《我的修学经历》中讲到人生佛教弘扬的背景,包括民众对佛教的误解,甚至视之为迷信,以及民众多半没有多少教理知识两个方面。我就想起自己,虽然自己与佛有很深的因缘,比如从小就莫名地喜欢到每个地方的寺院去,但由于无知及影视作品等的影响,我对佛教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误解,至少认识不到佛法原来这么好。后来即使认识到佛法蕴含的巨大魅力,可由于没有任何教理知识,常常觉得很茫然,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自己学得怎样。

幸运的是,我接触到三级修学,导师很慈悲地、智慧地提出三级修学。正是因为人生佛教的弘扬,以人生现实问题为载体,我才认识到佛法的价值。比如我自己就是因为读了《人生五大问题》这个缘起而颠覆了自己很多的认识,尝到了久违的“甜蜜”。

更新于:2017-05-15 08:35